請寫出含有琴或棋字的相連兩句古詩。
唐 劉長卿 彈琴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diào)雖自,今人多不彈. 唐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唐 杜甫 別房太尉墓 他鄉(xiāng)復行役,駐馬墳.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云.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我東泊,一再奔走他鄉(xiāng)異土,今日歇腳閬州,來悼的孤墳.淚水沾濕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飄飛的斷云. 當年與你對棋,比你為晉朝謝安,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別徐君.不堪回首,眼前只見這林花錯落,離去時,啼聲凄愴難聞. 宋 趙師秀 約客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寫出含有琴或棋字的相連兩句
琴: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蘇軾棋:彈棋玉指兩參差,背局臨虛斗著危。
--王建唐 劉長卿 彈琴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diào)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宋 趙師秀 約客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求有關棋的詩句或成語
【句】 棋聲花院閉,幡影石壇高。
可朋 【句】 詩因試客分題僻,棋為饒人下著低。
可隆 【句】 萬般思后行,一失廢前功。
() 李遠 【句】 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
()。
【池上二絕】 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
李遠 【句】 青山不厭三杯酒,長日惟消一局棋。
()。
【柳枝五首】 本是丁香樹,春條結(jié)始生。
玉作彈棋局,中心亦不平。
徐鉉 【自題山亭三首】 跂石仍臨水,披襟復掛冠。
機心忘未得,棋局與魚竿。
【句】 古人重到今人愛,萬局都無一局同。
(,見) 【存歿口號二首】 席謙不見近彈棋,畢曜仍傳舊小詩。
玉局他年無限笑,白楊今日幾人悲。
秦系 【期王煉師不至】 黃精蒸罷洗瓊杯,林下從留石上苔。
昨日圍棋未終局,多乘白鶴下山來。
王建 【夜看美人宮棋】 宮棋布局不依經(jīng),黑白分明子數(shù)停。
巡拾玉沙天漢曉,猶殘織女兩三星。
王建 【宮詞一百首】 彈棋玉指兩參差,背局臨虛斗著危。
先打角頭紅子落,上三金字半邊垂。
王涯 【宮詞三十首(存二十七首)】 炎炎夏日滿天時,桐葉交加覆玉墀。
向晚移鐙上銀簟,叢叢綠鬢坐彈棋。
元稹 【酬孝甫見贈十首(各酬本意,次用舊韻)】 無事拋棋侵虎口,幾時開眼復聯(lián)行。
終須殺盡緣邊敵,四面通同掩大荒。
白居易 【劉十九同宿(時淮寇初破)】 紅旗破賊非吾事,黃紙除書無我名。
唯共嵩陽劉處士,圍棋賭酒到天明。
白居易 【登觀音臺望城】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劉言史 【玉京詞】 絕景寥寥日更遲,人間甲子不同時。
未知樵客終何得,歸后無家是看棋。
許渾 【送宋處士歸山】 賣藥修琴歸去遲,山風吹盡桂花枝。
世間甲子須臾事,逢著仙人莫看棋。
李商隱 【即目】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馬戴 【期王煉師不至(一作秦系詩)】 黃精蒸罷洗瓊杯,林下從留石上苔。
昨日圍棋未終局,多乘白鶴下山來。
溫庭筠 【南歌子詞二首(一作添聲楊柳枝辭)】 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陸龜蒙 【送棋客】 滿目山川似勢棋,況當秋雁正斜飛。
金門若召羊玄保,賭取江東太守歸。
司空圖 【閑夜二首】 道侶難留為虐棋,鄰家聞說厭吟詩。
前峰月照分明見,夜合香中露臥時。
司空圖 【戊午三月晦二首】 ??淦迤窡o勍敵,謝占詩家作上流。
豈似小敷春水漲,年年鸞鶴待仙舟。
司空圖 【雜題二首】 棋局長攜上釣船,殺中棋殺勝絲牽。
洪爐任鑄千鈞鼎,只在磻溪一縷懸。
曹唐 【小游仙詩九十八首】 白石山中自有天,竹花藤葉隔溪煙。
朝來洞口圍棋了,賭得青龍直幾錢。
曹唐 【小游仙詩九十八首】 洞里煙霞無歇時,洞中天地足金芝。
月明朗朗溪頭樹,白發(fā)老人相對棋。
曹唐 【小游仙詩九十八首】 東皇長女沒多年,從洗金芝到水邊。
無事伴他棋一局,等閑輸卻賣花錢。
鄭谷 【多虞】 多虞難住人稀處,近耗渾無戰(zhàn)罷棋。
向闕歸山俱未得,且沽春酒且吟詩。
韓偓 【頻訪盧秀才(盧時在選末)】 藥訣棋經(jīng)思致論,柳腰蓮臉本忘情。
頻頻強入風流坐,酒肆應疑阮步兵。
吳融 【山居即事四首】 萬事翛然只有棋,小軒高凈簟涼時。
闌珊半局和微醉,花落中庭樹影移。
黃滔 【題靈峰僧院】 系馬松間不忍歸,數(shù)巡香茗一枰棋。
擬登絕頂留人宿,猶待滄溟月滿時。
李洞 【有寄】 愛酒耽棋田處士,彈琴詠史賈先生。
御溝臨岸有云石,不見鶴來何處行。
孫元晏 【晉·謝玄】 百萬兵來逼合肥,謝玄為將統(tǒng)雄師。
旌旗首尾千馀里,渾不消他一局棋。
孫元晏 【晉·謝公賭墅】 發(fā)遣將軍欲去時,略無情撓只貪棋。
自從乞與羊曇后,賭墅功成更有誰。
花蕊夫人 【宮詞(梨園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詩)】 日高房里學圍棋,等候官家未出時。
為賭金錢爭路數(shù),專憂女伴怪來遲。
皎然 【送顧道士游洞庭山】 見說洞庭無上路,春游亂踏五靈芝。
含桃風起花狼藉,正是仙翁棋散時。
李幼卿 【游爛柯山四首】 二仙自圍棋,偶與樵夫會。
仙家異人代,俄頃千年外。
笙鶴何時還,儀形尚相對。
李深 【游爛柯山四首】 羽客無姓名,仙棋但聞見。
行看負薪客,坐使桑田變。
懷古正怡然,前山早鶯囀。
羊滔 【游爛柯山】 采薪窮冥搜,深路轉(zhuǎn)清映。
安知洞天里,偶坐得棋圣。
至今追靈跡,可用陶靜性。
有關琴棋書畫的詩句
《琴詩》(宋代 蘇軾)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詠象棋》(清代劉墉)隔河燦爛火荼分,局勢方圓列陣云。
一去無還唯卒伍,深藏不出是將軍。
沖車馳突誠難御,飛炮憑陵更軼群。
士也翩翩非汗馬,也隨彼相錄忠勤。
《草訣歌》(明代 董其昌)草圣最為難,龍蛇競筆端。
毫厘雖欲辯,體勢更須完。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唐代 杜甫)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
聞君掃卻赤縣圖,乘興遣畫滄洲趣。
畫師亦無數(shù),好手不可遇。
對此融心神。
知君重毫素。
岳與鄭虔,筆跡遠過楊契丹。
得非懸圃裂,無乃瀟湘翻。
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畫天上街市下聯(lián)
原創(chuàng): 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畫天上街市 杜子美關愛民生暢想國家廣廈
關于數(shù)字的詩句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樓臺座,八九十支花.一別之兩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是五。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huán)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一名大喬二小喬,三寸金蓮四寸腰。
施得五六七點粉,妝成八九十分嬌。
一別之后,二地相懸。
都說是三四月,誰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不可傳。
九連環(huán)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與對鏡,心欲亂。
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zhuǎn);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一丈紅薔蔭碧溪,柳絲千尺六闌西。
二情難學雙巢燕,半枕常憎五夜雞。
九日身心百夢杳,萬重云水四邊齊。
十中七八成虛象,贏得三春兩淚啼。
含有數(shù)字的詩句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1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2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3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4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5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6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7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現(xiàn)8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9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0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11.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13.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14.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
1.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唐.李商隱2.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fā)白帝城》唐.李白3.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2---------------1.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唐.杜牧2.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唐.杜牧3.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3---------------1.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唐.李白2.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唐.孟郊3.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唐.杜甫------------------4---------------1.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2.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梅花》宋.陸游3.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5---------------1.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2.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與史中郎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唐.李白3. 莫怪當歡卻惆悵,全家欲上五湖舟。
——《碧尋宴上有懷知己》唐.曹鄴一別之后,二地相思,只說三、四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不可傳,九連環(huán)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古代人稱呼對方,字和名的用法
在古代,由于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
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
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shù)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xiàn)。
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chǎn)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
這里暫時不說,下邊再詳細介紹。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
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后名。
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shù),蹇叔的兒子,“術(shù)”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后名字連稱時,先“名”后“字”。
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干…··”這是曹丕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后字。
7、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
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
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
如盧仝、杜牧、、老蓮等。
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
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a.“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于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時就有了。
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
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
如明朝畫家陳洪綬有“老蓮”、“老遲”、“悔遲”、“云門僧”等四個號。
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
現(xiàn)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b.“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
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
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fā)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入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
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
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fā)號‘明山道人”;吳鎮(zhèn)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
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diào)子給自己起號。
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瑾號“競雄”等。
乙,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鄭思肖,宋亡后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nóng)業(yè),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zhàn),晚年退居農(nóng)村,“更從老農(nóng)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quán)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fā)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
“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
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fā);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
這樣“誠齋”不但表現(xiàn)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
“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托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
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
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
“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征,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
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
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
詩云:“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
”“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
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
”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
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洵),“千巖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巖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潁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癡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蕩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
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
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種寫照或折光。
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
黑旋風李逵、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準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噱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
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xiàn)得外柔內(nèi)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干別的事。
在農(nóng)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
“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
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并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
在現(xiàn)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佘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
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8、富爵、地望 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名、字、號以外,還要稱“官爵”、稱“地望”。
古人認為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
如稱“官爵”: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yè)(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這樣一來,“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號以外的又一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