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山水的詩句 古詩
描寫的古詩詞 1、《江》 唐·杜牧 千里綠映紅,水村山郭風(fēng)。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2、《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3、《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4、《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5、《江畔獨步尋花》 唐·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6、《絕句》 宋·李清照 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7、《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fēng)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zhuǎn)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
8、《青溪》 唐·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zhuǎn),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9、《終南山》 唐·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10、《秋登萬山寄張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1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12、《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唐·孟浩然 山瞑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fēng)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13、《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14、《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5、《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16、《滕王閣詩》 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17、《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破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8、《早發(fā)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9、《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穎是銀河落九天。
20、《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描寫山的詩句古詩大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 《沁園春·雪》1、《題西林壁》宋·蘇軾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游鐘山》宋·王安石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4、《望天門山》唐·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自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5、《曉行望云山》宋·楊萬里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
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6、《題天柱峰》唐·白居易太微星斗拱瓊臺,圣祖琳宮鎮(zhèn)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
玉光白橘相爭秀,金翠佳蓮蕊斗開。
時訪左慈高隱處,紫清仙鶴認巢來。
7、《江上望皖公山》唐·李白奇峰出奇云。
秀木含秀氣。
清晏皖公山。
口絕稱人意。
獨游滄江上。
終日淡無味。
但愛茲嶺高。
何由討靈異。
默然遙相許。
欲往心莫遂。
待吾還丹成。
投跡歸此地。
8、《詠江郎山》宋·辛棄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無依傍,撐持天地與人看。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陸游《游山西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陶淵明《飲酒·其五》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蘇軾《題西林壁》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杜甫《望岳》
寫山水的古詩
(1)“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既寫眼前之景,又抒發(fā)了孤獨之感: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一片白云,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
“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寂”的境界;在飄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
這兩句詩中“動”中有“靜”。
無論是“靜”與“動”,都烘托了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靜觀之久,表現(xiàn)出他“獨坐”時孤寂的情景,也為下聯(lián)“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鳥兒飛走了,云飄遠了。
詩人只有靜靜地凝視著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
此刻詩人十分動情,世上大概只有它還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難得一知己
“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互為知己的感情。
“相”“兩”二字同義重復(fù),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出一種惜惜相憐的感情。
結(jié)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jīng)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1)“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總寫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潔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潔的月光互為映襯,顯得那么和諧、寧靜。
在月光的映照下,無風(fēng)的洞庭湖平靜得像一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朦朧中帶著一種寧靜、柔和的美。
洞庭湖其實面積很大,方圓數(shù)百里。
說“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說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著作者十分廣闊的胸懷。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洞庭湖的山水。
先寫從遠處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銀白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銀白色的盤子里擺放一只小小的青螺,顯得小巧玲瓏,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籠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稱。
也是對上一句作的補充說明。
宋人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中的“可惜不當(dāng)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便是從這兩句中脫化而出。
(1)“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
“風(fēng)景舊曾諳。
”“舊”:從前,指詩人年輕時游過杭州。
“曾”:曾經(jīng)。
“諳”:熟悉。
我對江南的美麗風(fēng)景曾經(jīng)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dāng)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憶江南
”江南的這種風(fēng)光在洛陽是看不到的,所以詞的結(jié)尾用反問句說,江南的風(fēng)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文人心態(tài)錄——山水田園詩的審美主體 華夏歷史悠久、一統(tǒng)時間長為山水田園詩提供了審美時間,美麗風(fēng)光為古代詩人提供了審美空間,創(chuàng)作出至美的山水田園詩。
西方風(fēng)光也自具美的特色,為何其山水田園詩遠不如中國興盛,且其內(nèi)蘊遠不如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那么深遠婉曲復(fù)雜有味呢?除了前文所說審美時間的限制影響了審美空間外,更重要的是審美主體的原因,即古代文人心態(tài)的原因。
愛國之情——山水田園詩的高亢主調(diào) 以名山大川為筋骨血脈,以田園為肌肉的神州大地是華夏民族獲取生活資料賴以生存的源泉。
山水田園哺育人,人必?zé)釔凵剿飯@,產(chǎn)生一種深沉的山河之戀、鄉(xiāng)土之情。
這種山河之戀與鄉(xiāng)土之情隨著時代、社會的發(fā)展而愈益濃烈,到民族國家形成時便成為愛國主義崇高感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促使愛國主義最終形成。
反過來,古代山水田園詩人又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之下遍游山水,飽覽田園,謳歌華夏風(fēng)光,創(chuàng)作出優(yōu)美的山水頌歌,使山水田園詩獲得很高的思想意義,為我國的愛國主義文學(xué)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亦為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揚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遙遠的上古時代,華夏民族就有許多祭祀山川、旅游、隱逸的傳說。
黃帝游天下,封禪五岳;巢父、許由因自標(biāo)高潔不受天下而遁跡山林;虞舜東巡狩,登南山,觀河渚,南巡蒼梧而死,葬于九嶷山; 《詩經(jīng)·周頌·殷》歌頌武王克商,天下統(tǒng)一,疆域遼闊,群山環(huán)岳,百川匯河的壯美景象;魏武侯游于西河,贊嘆“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孔子游緇維之林,坐杏壇之上,又出游少源之野、戎山之上,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著名觀點;屈原在《招魂》中描繪楚國“川谷徑復(fù),流潺湲些。
光風(fēng)轉(zhuǎn)蕙,汜崇蘭些”; “層臺累榭,臨高山些”,以故國山川美勝,光景可人,呼喚楚王之魂歸來。
六朝以后山水田園詩大盛,歌頌描寫山水田園以表山河之戀、故土之情的作品不勝枚舉,借山水直抒愛國之情的作品也紛至沓來。
高適有“禮樂光輝盛,山河氣象幽”之頌(《奉酬睢陽李太守》);儲光羲作《游茅山詩》五首,極寫茅山風(fēng)光的清美與野逸的情趣,詩中“此意在觀國,不言志遠游”,“天地朝光滿,江山春色明”,意在歌頌處于鼎盛時期的大唐帝國;杜甫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嘆(《春望》);陸游抒“三萬里河?xùn)|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之情(《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文天祥有“不上峨嵋二十歲,重來為墮山河淚”之恨(《采石》);高啟高唱“江山相雄不相讓,勝形爭夸天下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元代周伯綺“高嶺出云表,白晝生虛寒……澗谷深叵測,梯磴紆百盤……漢唐所羈縻,今則同中原。
大哉輿地圖,垂創(chuàng)何其艱;張皇我六師,金湯永深固” (《野狐嶺》),為軍威盛大、國勢宏張、疆土廣大、山河永固而歌。
清查慎行隨康熙巡游興安嶺,寫了四首《登絕域遠眺》,其一云: “輿圖遠辟大興安,鳳舞龍回氣郁蟠。
半嶺初云輔大漠,喬木落葉依高寒。
丹青不數(shù)東南秀,俯仰方知宇宙寬。
萬里乾坤千里目,欣從奇險得奇觀。
”詩情感真摯,描寫生動,歌頌了康熙時國家統(tǒng)一強盛局面。
魏源唱“雄山尚作窺邊勢,古澗難平出塞聲”(《居庸關(guān)》)。
……這些詩或?qū)懮剿飯@之美以歌頌國家統(tǒng)一強盛,或?qū)懮胶又?,抒發(fā)捐軀報國的凌云壯志;或借山水形勝,寄托國家民族興亡之悲慨。
說它是山水詩可,說它是愛國主義抒情詩或許更為恰當(dāng)。
江山多嬌,田園至美,游覽之,欣賞之,歌頌之,為其壯美幽麗而自豪而欣慰;當(dāng)外敵入侵山河改色時必發(fā)出“還我河山”之怒吼,愿為其捐軀獻身。
由憂國而及憂民,博大深沉的情懷始終激勵著古代志士仁人,激勵著真正熱愛華夏山水田園的詩人們。
魏晉南北朝——山水田園詩的奠基期 嚴格地說山水田園詩是以題材為標(biāo)準劃分出的山水詩與田園詩兩類不同詩歌,但是寫山水多涉及田園,寫田園亦必涉及山水,兼寫二者之詩人居多,獨長一種者甚少,且二者源流相同,美學(xué)追求相近,故古人常將山水詩與田園詩合在一起加以論述。
筆者亦將其合而論之,該分論處則大略分論。
山水田園詩的興起,最早可以上溯到古代農(nóng)事歌謠的產(chǎn)生。
遠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中華民族已建立了發(fā)達的鋤耕農(nóng)業(yè),生活于山水田園之中,故遠古就有《遂草木》、 《奮五谷》之類反映農(nóng)事的詩章。
《詩經(jīng)》中有《豳風(fēng)·七月》、 《齊風(fēng)·甫田》、 《小雅·大田》之類農(nóng)事詩。
然詩中反映的是大規(guī)模奴隸勞動的情景,難以看出詩人的個性, 田園景物在詩中不多見,山水景物更少見。
詩中偶然出現(xiàn)的寫景句子如《桃夭》的“桃之天天,灼灼其華”, 《河廣》的“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溱洧》的“溱與洧,方渙渙兮”, 《蒹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伐木》的“伐木丁丁,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沔水》的“沔彼流水,朝宗于?!?, 《采薇》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節(jié)南山》的“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 《崧高》的“崧高維岳,駿極于天”。
詩寫田園山水草木花鳥,有的寫得十分出色,但到底不是主要題材,僅是為比興,或為渲染氣氛,處于陪襯地位。
“楚辭”中亦有不少寫山水風(fēng)光的名句,如《湘夫人》 “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 《山鬼》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狄夜鳴,風(fēng)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但也是為了渲染氣氛,寄寓情感,不是主要題材。
漢代詩歌本不發(fā)達,漢樂府如 《戰(zhàn)城南》的“水深激激,蒲葦冥冥”, 《長歌行》的“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曦。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無名氏的古詩如 《青青河畔草》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葵”,亦與《詩經(jīng)》、 “楚辭”寫山水田園景物的手法、風(fēng)格及作用相似。
從《詩經(jīng)》到建安近千年,我國山水依舊,田園風(fēng)光是一天比一天美,但田園詩卻很少,更沒有山水詩。
其原因首先是其時生產(chǎn)力與后世相比還不甚發(fā)達,詩歌沿“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xiàn)實主義方向發(fā)展,無暇留意山水田園之美,更難及山水田園之妙。
其次是其時詩歌還未成熟,尤其是古代詩歌意境說還未產(chǎn)生,文學(xué)(主要指詩歌)還未進入自覺時代,真正的文人詩亦未正式產(chǎn)生,因此以描寫山水田園來外化人格、寄寓理趣性靈心態(tài)的追求意境美的高層次的詩歌便不可能產(chǎn)生。
且先秦至漢代詩多民歌,詩人多是普通百姓,他們因生活及文學(xué)水平的制約,無暇欣賞也無法描寫表現(xiàn)山水田園之美。
再次,其時時代的主導(dǎo)思潮是重人事重現(xiàn)實的前期儒家思想,儒家詩學(xué)的中心是“言志”, 目的是“發(fā)乎情止乎禮義”,受此影響也不可能產(chǎn)生寫景物重內(nèi)蘊的山水田園詩。
最后,其時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在中原,與南方相比,山水田園之美是較為遜色的,受審美客體影響,也不可能產(chǎn)生較為成熟的山水田園詩。
縱向考察,山水田園詩恰須此四者并具才可能產(chǎn)生并走向成熟。
古代第一首較完整的山水詩是曹操的《觀滄?!?,詩寫北方山水大海,詩中“水何澹澹,山島聳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等描寫寓志寄情,且視野開闊,意境雄闊,風(fēng)格健朗豪爽。
到東晉南朝時期,隨著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進一步南移與東南的進一步開發(fā),莊園經(jīng)濟的發(fā)展,門閥士族游覽山水田園避世樂世以成風(fēng),玄學(xué)、釋道思想的興盛及儒釋道思想的初步融合,文學(xué)自覺時代的來到,意境說的萌生,士族詩人群體的出現(xiàn),山水田園詩作為獨立的詩歌流派與完整的藝術(shù)形式正式出現(xiàn)在古代詩壇上。
東晉南朝詩人幾乎都寫山水田園詩,其中陶淵明的田園詩、謝靈運的山水詩最為著名,既肇其源,又奠其基。
下面擬作先合后分的具體論述。
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空前黑暗,血腥的現(xiàn)實使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念逐漸崩潰,且玄學(xué)、釋道思想隨之初興,士人或超脫現(xiàn)實,走向上帝,或耽于美人醇酒,或走向自然而享受南方山水之樂趣,于是兩晉南朝便有竹林七賢與宮體詩人,還有玄言詩人與山水田園詩人。
不過士人們不能完全忘懷“修齊治平”,更不能完全脫離現(xiàn)實,于是詩中便有矛盾與痛苦。
相比之下,走向上帝遁入空門過于枯寂難耐,耽于美人醇酒又較下劣,而走向自然與享受自然之樂則既不枯寂難耐又較為清雅,故山水田園詩成為時尚,是詩壇最有活力與影響最為深遠的流派。
陶淵明與謝靈運因社會地位與生活經(jīng)歷的不同,雖同受時代及思潮的影響,但詩歌創(chuàng)作的路子與成就卻大不相同。
參考資料: 這里更詳細
描寫山的古詩
王之《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蘇軾的西林壁》 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望天門山》 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劉大櫆《西山》 西山過雨染朝嵐,千尺平岡百頃潭。
啼鳥數(shù)聲深樹里,屏風(fēng)十幅寫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