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不順心”的詩句有哪些
李白的古風(其三十) 原文:登 高 望 四 海。
天 地 何 漫 漫。
霜 被 群 物 秋。
風 飄 大 荒 寒。
榮 華 東 流 水。
萬 事 皆 波 瀾。
白 日 掩 徂 輝。
浮 云 無 定 端。
梧 桐 巢 燕 雀。
枳 棘 棲 鴛 鸞。
且 復(fù) 歸 去 來。
劍 歌 行 路 難。
【譯文】我登上高處,望向四周,但見天地間茫茫無際一片,萬物被嚴霜覆蓋著,荒野里吹來一陣陣西風。
我感慨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就像那一江水,無情的流逝;人間的諸事都像江水波瀾起伏不過在一瞬間。
天上的浮云飄浮不定,掩蔽了太陽,掩蓋了它的光輝。
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貴\\\/罕見的梧桐樹上筑巢,反而高貴的鴛鴦棲息在多刺的枳棘里。
我還是離開這里,回去隱逸吧
我邊走邊彈劍邊高歌《行路難》。
本詩風格“雍容和緩”,屬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風》之三十九。
《古風》并非同期所寫,但多具批判精神,此詩亦然。
創(chuàng)作時間約為李白“賜金放還”而離開長安之前。
這時的他,已在長安生活了兩三年,對朝廷和社會弊端有了不少體驗。
他從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現(xiàn)象,憤怒而致產(chǎn)生歸隱之念,并發(fā)而為詩。
開頭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
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乃登臨所見之秋景。
茫茫天地間,但見嚴霜覆萬物,西風吹荒野,道不盡景象的浩大空洞與蒼涼蕭索。
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畫面,又是社會冰冷的寫照。
詩人不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說明他遭遇的不順逐。
他在41歲的時候,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
初始心情興奮,想有一番作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賢能之士屢遭排斥、迫害。
李白秉性耿直,對黑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讒言詆毀,在長安不滿2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故發(fā)出以上2句詩。
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艷羨榮華富貴。
第七、第八句,說明他不順逐的際遇是因“白日掩徂輝,浮云無定端”所致。
“徂輝”即落日之余輝,這里暗喻朝政不明。
“浮云”,喻讒毀他的惡勢力。
第九、第十句,進一步說明當時朝廷用人不當?shù)默F(xiàn)象。
“鴛鴦”是傳說中高貴的鳥類,“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枳棘”乃兩種多刺的惡木,非“鴛鴦”所能息止。
然而,“鴛鴦”竟棲身于此,與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強烈的對比。
詩人以此上下錯位的現(xiàn)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會現(xiàn)象,同時也具體說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況。
第十一、第十二句,說明詩人無奈及無能為力的心情。
他無法改變這種現(xiàn)狀,只好歸隱,同時自由地吟唱《行路難》來發(fā)泄對社會不公的抗議。
“歸去來”指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劍歌”,指孟嘗君食客馮歡因未被重用曾彈劍而歌意欲離去事。
它們已成為封建社會失意者的精神武器。
詩人李白即以此為武器,準備拂袖而去了
《古風》(其三十九)與《行路難》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風格迥異。
《行路難》直率激越:憤不遇,則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有信心,則狂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體現(xiàn)了詩人的獨特氣質(zhì)和李詩的主要風格。
《古風》(其三十九)則顯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緩。
與此詩風格及內(nèi)容最為相近的是《古風》(其五十四)皆為:憤不遇。
表達“生活工作學習都不順利”的古詩詞有哪些
雖然沒句但有句話送給你:如果你不善,請時常保持微笑當你的夢想和現(xiàn)實強烈反差時,就會埋怨人生
生活本無趣,在于自己如何看待
感情,社會,事業(yè),太多太多壓力
人活著就是為了生存,更好的生存,所以你必須努力
逃避不是辦法,要敢于面對
每當你煩惱時你要告訴自己: 活著不是為了痛苦
你更不是為了別人而活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凡事想開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