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荷花的古詩句
荷花的古詩句:1、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 楊萬里《小池》3、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4、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 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5、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6、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 王昌齡《采蓮曲二首》7、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8、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 白居易《池上》9、看取蓮花凈,應(yīng)知不染心。
—— 孟浩然《題大禹寺義公禪房》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11、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
—— 李白《妾薄命》12、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 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13、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 王維《山居即事》14、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 王維《渭川田家》15、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 蘇軾《江神子·江景》荷花(Lotus flower)屬山龍眼目,蓮科,是蓮屬二種植物的通稱。
又名蓮花、水芙蓉等。
是蓮屬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jié),葉盾圓形。
花期6至9月,單生于花梗頂端,花瓣多數(shù),嵌生在花托穴內(nèi),有紅、粉紅、白、紫等色,或有彩紋、鑲邊。
堅果橢圓形,種子卵形。
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
原產(chǎn)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qū),中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
荷花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jié)、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藥。
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為世人稱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是對荷花之美的真實寫照。
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歷來為古往今來詩人墨客歌詠繪畫的題材之一。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荷花的詩句和詞語
1、《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入池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2、《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唐·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3、《東林寺白蓮》 唐·白居易 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
白日發(fā)光彩,清爽散芳馨。
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4、《荷花》 清·石濤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5、《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古風》 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
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
秀色粉絕世,馨香誰為傳
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
結(jié)根未得所,愿托華池邊。
7、《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8、《蓮花》 唐·溫庭筠 綠塘搖滟接星津,軋軋?zhí)m橈入白草。
應(yīng)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
9、《蓮》 唐·唐彥謙 新蓮映多浦,迢遞綠塘東。
靜影搖波月,寒香映水風。
金塵飄落蕊,玉露洗殘紅。
看著余芳少,無人問的中。
10、《詠雙開蓮花》 唐·劉商 菡萏新花曉并開,濃妝美笑面相隈。
西方采畫迦陵鳥,早晚雙飛池上來。
11、《芙蓉》 唐·溫庭筠 刺莖澹蕩碧,花片參差紅。
吳歌秋水冷,湘廟夜云空。
濃艷香露里,美人清鏡中。
南樓未歸容,一夕練塘東。
12、《獨芙蓉》 唐·王貞白 方塘清曉鏡,獨照玉容秋。
蠹芰不相采,斂蘋空自愁。
日斜還顧影,風起強垂頭。
芳意羨何物,雙雙鸂鳥游。
13、《夏日南亭懷辛大蓉》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14、《惜蓮花》 唐·崔櫓 半塘前日染來紅,瘦盡金方昨日風。
留樣最嗟無巧筆,護香誰為惜熏籠。
緣停翠棹沉吟看,忍使良被積漸空。
魂斷舊溪憔悴態(tài),冷煙殘粉楚臺東。
15、《重臺蓮》 唐·皮日休 欹紅媠婑力難任,每葉頭邊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見,兩重元是一重心。
16、《蓮花》 唐·郭震 臉膩香熏似有情,世間何物比輕盈。
湘妃雨后來池看,碧玉盤中弄水晶。
17、《古意》 唐·韓愈 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痾痊。
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夤緣。
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
18、《采蓮曲》 唐·王勃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
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
今已暮,采蓮花,渠今那必盡倡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
蓮花復(fù)蓮花,花葉何稠疊;葉翠本羞眉,花紅強似頰。
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
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新物徒華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采蓮歌有節(jié),采蓮夜未歇。
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
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guān)山路幾重
19、《蓮葉》 唐·鄭谷 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搖柄柄香。
多謝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
20、《白蓮》 唐·陸龜蒙 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
亭亭玉立 清香襲人風姿綽約 玉潔冰清碧盤滾珠 皎潔無瑕紅菏菡萏 嫩蕊凝珠出水芙蓉 蓮開并蒂
描寫“荷花”的古詩句有哪些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
——朱庭玉《天凈沙·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蘇軾《江神子·江景》風蒲獵獵小池塘。
過雨荷花滿院香。
——李重元《憶王孫·夏詞》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秦觀《納涼》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李商隱《贈荷花》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李商隱《贈荷花》水際輕煙,沙邊微雨。
荷花芳草垂楊渡。
——劉將孫《踏莎行·閑游》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
——辛棄疾《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
——歐陽修《采桑子·荷花開后西湖好》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嬌蕊。
——龔翔麟《菩薩蠻·題畫》自是荷花開較晚,孤負東風。
——幼卿《浪淘沙·極目楚天空》風含翠篠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
——杜甫《狂夫》
描寫荷花的古詩大全
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采蓮曲》白居易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常相映 一作:長相映)《贈荷花》李商隱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曲池荷》盧照鄰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曲二首》王昌齡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覺
月曉風清欲墮時。
《白蓮》陸龜蒙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子夜吳歌·夏歌》李白綠塘搖滟接星津,軋軋?zhí)m橈入白蘋。
應(yīng)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
《蓮花》溫庭筠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
佳人彩云里,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折荷有贈》李白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
《淥水曲》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
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
秀色空絕世,馨香為誰傳。
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
結(jié)根未得所,愿托華池邊。
《古風·其五十九》李白菡萏香連十頃陂,小姑貪戲采蓮遲。
晚來弄水船頭濕,更脫紅裙裹鴨兒。
船動湖光滟滟秋,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采蓮子二首》皇甫松污溝貯濁水,水上葉田田。
我來一長嘆,知是東溪蓮。
下有青污泥,馨香無復(fù)全。
上有紅塵撲,顏色不得鮮。
物性猶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棄捐。
昔在溪中日,花葉媚清漣。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門前。
《京兆府栽蓮》白居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頭蓮。
《青陽渡》佚名勿言草卉賤,幸宅天池中。
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搖風。
寧知寸心里,蓄紫復(fù)含紅
《詠新荷應(yīng)詔》沈約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詠芙蓉》沈約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詠同心芙蓉》杜公瞻玉雪竅玲瓏,紛披綠映紅。
生生無限意,只在苦心中。
《蓮藕花葉圖》吳師道九月江南花事休, 芙蓉宛轉(zhuǎn)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 落日還生渺渺愁。
露洗玉盤金殿冷, 風吹羅帶錦城秋。
相看未用傷遲暮, 別有池塘一種幽。
《錢氏池上芙蓉》文徵明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荷花》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