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琴這手古詩的意思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錦瑟》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琵琶行》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聽蜀僧浚彈琴》李白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彈琴》劉長卿 鳴箏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聽箏》李端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竹里館》王維 古詩簡介: 古詩是古代漢族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后,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后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于格律聲韻之分。
劉長卿的古詩《彈琴》的解釋
泠七弦②上, 松風寒③。
古調雖, 今人多不彈。
【注釋】 ?、巽鲅笠缑?。
?、谄呦遥汗徘儆衅邨l弦,故稱七弦琴。
?、鬯娠L寒:松風,琴曲名,指《風入松》曲。
寒:凄清的意思。
【評析】
關于彈琴的古詩有哪些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簡析:“綠綺”本是琴名,漢代有一琴,名叫綠綺,這里用來泛指名貴的琴。
開頭兩句把這位音樂家寫得很有氣派,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欽慕。
“揮手”是彈琴的動作。
:“揮手,鐘期聽聲。
”“客心洗流水”一句暗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見);“馀響入霜鐘”一句也用了典,“霜鐘”語出:“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
”注:“霜降則,故言知也。
”“霜鐘”二字點明時令,與下面“秋云暗幾重”照應。
“馀響入霜鐘”意思是說,音樂終止之后,余音久久不絕,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鐘聲融合在一起。
里有“余音繞梁 ,三日不絕”的話,在里用“馀音裊裊,不絕如縷”來形容洞簫的余音。
李白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特點是,著重表現(xiàn)聽琴時的感受,表現(xiàn)彈者、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
這首五律寫的是聽琴,聽蜀地一位法名叫浚的和尚彈琴。
開頭兩句:“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說明這位琴師是來自四川峨眉山下。
詩一開頭就說明彈琴的人是自己的同鄉(xiāng) 。
“綠綺”本是琴名 ,漢代司馬相如有一張琴,名叫綠綺 ,這里用來代指名貴的琴 。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簡短的十個字,把這位音樂家表現(xiàn)得很有氣派,表達了詩人對他的傾慕。
三四句正面描寫蜀僧彈琴 。
“揮手”是彈琴的動作 。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這兩句以大自然宏偉的音響比喻琴聲,使人如聞這極其鏗鏘有力的琴聲。
“客心洗流水”,這一句就字面講 ,是說聽了蜀僧的琴聲,自己的心仿佛被流水洗過一般地暢快、愉悅。
但它還有更深的含義, “高山流水”的典故,詩人借此表現(xiàn)蜀僧和自己通過音樂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交。
“客心洗流水”五個字,很含蓄且自然,雖然用典,卻毫不艱澀,顯示了李白卓越的語言技巧。
“馀響入霜鐘”意思是說,音樂終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絕,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鐘聲融合在一起 。
清脆、流暢的琴聲漸遠漸弱,和薄暮的鐘聲共鳴著,這才發(fā)覺天色已經(jīng)晚了:“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發(fā)現(xiàn)不知不覺中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布滿天空。
李白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獨到之處在于除了“萬壑松”之外,沒用別的比喻形容琴聲,而是著重表現(xiàn)聽琴時的感受,表現(xiàn)彈者、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
其實,“如聽萬壑松”這一句也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詩人從琴聲聯(lián)想到萬壑松聲,聯(lián)想到深山大谷,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受。
古詩彈琴中最后一句“今人多不彈”中的“彈是讀什么音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邊彈著琴一邊又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 皎潔的月亮從空中映照。
希望你能采納。
古詩聽彈琴表達了什么
詩題一作“彈琴《劉隨州集》為“琴”。
中“靜聽”二字細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琴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
“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
“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凄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
“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態(tài),可見琴聲的超妙。
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
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后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
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
而到唐代,音樂發(fā)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
“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
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
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畢竟成了“古調”,已經(jīng)沒有幾個人能懷著高雅情致來欣賞,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
“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贊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
“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
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xiàn)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
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
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
飗飗青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
”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絕句。
“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
“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只不過借此寄托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