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被貶謫到永州后寫的詩(八首)
柳宗元被貶謫到永州后,寫了八篇游記,不是詩,史稱“永州八記”。
《永州八記》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永州八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寫山水游記書寫胸中憤郁的散文。
實際上柳宗元寫的山水游記中還有一記,即《游黃溪記》。
由于前八記都在永州城郊,歷代文人尋勝較多,故稱《永州八記》。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游記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藝術魅力歷久彌新。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具體包括哪八篇
譯文有嗎
柳宗元(773~819),文學家、哲學家。
字。
河東(今山西永)人。
世稱柳河東。
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柳宗元貞元九年 (793)中進士。
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
授集賢殿正字。
一度調(diào)為藍田縣尉。
不久,回朝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為同官,并與劉禹錫一起參加了主張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團。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順宗即位,王叔文集團當政,柳宗元被擢為禮部員外郎,協(xié)同王叔文諸人,在半年內(nèi)推行了一系列進步措施,由是為宦官、藩鎮(zhèn)、保守官僚所反對。
同年八月,順宗被迫讓位于太子李純,即憲宗,改元永貞。
九月,王叔文集團遭到迫害。
柳宗元初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
劉禹錫、韋執(zhí)誼、韓泰、陳諫、韓曄、凌準、程異亦同時被貶為遠州司馬,史稱“八司馬”。
永貞元年冬,柳宗元到達永州貶所。
在永州九年,有機會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覽本州山水名勝,寫下不少詩文名篇。
元和十年 (815)春,奉召至京師。
三月,又外出為柳州(今屬廣西)刺史。
六月至任所,官雖稍升,而地更僻遠。
他在這里興利除弊,修整州容,發(fā)展生產(chǎn),興辦學校,釋放奴婢,政績卓著。
元和十四年十一月病歿。
當?shù)鼐用癜У克?,在羅池地方建廟紀念。
現(xiàn)在柳州市柳侯公園內(nèi),還有柳宗元衣冠墓。
詩歌的數(shù)量較少,只存 140多首,都是貶謫以后所作。
前人評論柳詩,大多以為是繼承陶淵明傳統(tǒng),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的集子,為劉禹錫所編,題《河東先生集》,宋初穆修始為刊行。
《四庫全書》所收宋韓醇《詁訓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編外集 1卷,為現(xiàn)存柳集最早的本子。
宋童宗說音注、張敦頤音辨、潘緯音義的《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別集 2卷、外集2卷、附錄1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為現(xiàn)行影印本之最早者。
宋童宗說注《新刊增廣百家詳 補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現(xiàn)藏北京圖書館。
宋魏懷忠編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編外集1卷、《龍城錄》2卷、附錄8卷,有《四 庫全書珍本初集》影印文淵閣本。
宋廖瑩中編注《河東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補遺、附錄等,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種,有□隱廬影印宋刻世□堂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曾據(jù)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
明蔣之翹輯注《柳河東集》45卷、外集 5卷、遺文、附錄等,雖采輯舊注,中多蔣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徑藏書刻本、《四部備要》排印本。
柳宗元生平事跡,參見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新、舊《唐書》本傳、文安禮《柳先生年譜》(載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別有《粵雅堂叢書》本)。
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譜》(載《武漢大學學報》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師范學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譜初稿》(載《山西師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參考。
關于柳宗元的研究論著,章士釗《柳文指要》,取材詳博,為論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揚柳抑韓之論。
永州八記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記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
時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心凝形式,與萬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是歲,元和四年也。
鉆鉧潭記 鉆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其顛委勢峻,蕩擊益暴,嚙其涯,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畝。
有樹環(huán)焉,有泉懸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門來告曰:“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貿(mào)財以緩禍。
” 予樂而如其言。
則崇其臺,延其檻,行其泉于高者而墜之潭,有聲潀然。
尤與中秋觀月為宜,于以見天之高,氣之迥。
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鉆鉧潭西小丘記 得西山后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鉆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
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
”問其價,曰:“止四百。
”余憐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
奇石顯。
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
枕席而臥,則清冷冷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
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棄是州也,農(nóng)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
而我與深源、克已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記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鉆鉧潭。
由溪口而西,陸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由朝陽巖東南水行,至蕪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
皆永中幽麗奇處也。
楚越之間方言,謂水之反流為“渴”。
渴上與南館高嶂合,下與百家瀨合。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淺渚,間廁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
舟行若窮,忽而無際。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
其旁多巖詞,其下多白礫,其樹多楓柟石楠,樟柚,草則蘭芷。
又有奇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飃葳蕤,與時推移。
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
永之人未嘗游焉,余得之不敢專焉,出而傳于世。
其地主袁氏。
故以名焉。
石渠記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
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huán)周。
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
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
又北曲行紆余,睨若無窮,然卒入于渴。
其側(cè)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風搖其巔,韻動崖谷。
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
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
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
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窮也。
石澗記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于兩涯。
若床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
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
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龍鱗之石,均蔭其上。
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
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
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后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后石渠。
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shù)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
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環(huán)之可上,望甚遠。
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奇疏數(shù)偃仰,類智者所施也。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
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
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被貶永州寫著名的詩句(隨堂1+1中的題)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
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后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鋂潭記》、《鈷鋂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
《永州八記》中的《小石城山記》描寫的真的是永州嗎
你認為“永州”不屬于“夷狄”,而柳州屬于夷狄是把,那你就太看得起永州了。
。
。
。
。
描寫永州秋景的詩句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
燎栗:凄涼。
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三國魏·曹丕《燕歌行》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晉·陶淵明《酬劉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南朝齊·蕭愨《秋思》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nèi)登望》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南朝梁·柳渾《搗衣詩》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南朝梁·范云《別詩》樹樹秋聲,山山寒色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時維九月,序?qū)偃锾啤ね醪肚锶盏呛楦ネ蹰w餞別序》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唐·宋之問《始安秋日》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頎《望秦川》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唐·李白《贈廬司戶》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唐·杜甫《秋興八首》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唐·杜甫《秋興八首》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唐·杜甫《秋野五首》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唐·杜甫《月》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唐·錢起《題蘇公林亭》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唐·白居易《司馬宅》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唐·劉禹錫《秋詞二首》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唐·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翘啤ざ拍痢肚锵Α非镪幉簧⑺w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唐·劉得仁《池上宿》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唐·戎昱《戲題秋月》(又作: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唐·來鵠《偶題二首》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唐·竇鞏《秋夕》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南唐·李璟《浣溪沙》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宋·蘇軾《贈劉景文》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宋·寇準《書河上亭壁》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宋·柳永《八聲甘州》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宋·黃庭堅《念奴嬌》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宋·秦觀《浣溪沙》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宋·秦觀《秋日》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宋·秦觀《木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