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篇詩來寫作文
感謝母親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不但說明了母親對兒女的恩情,還歌頌了母親的偉大。
在孩提時代,媽媽是我的主宰:飯是媽媽喂的,衣服是媽媽教我怎么穿的,名字是媽媽教我寫的……媽媽是萬能的,是偉大的。
我一天天地在長大,但不知道為什么,母親那親切的笑容已不再多見,取而代之地常常是嚴厲的面孔。
每天陪伴我的只有書桌、臺燈和數不清的習題。
難道母親不愛我了嗎
我一次一次地冒出這個念頭,又一次次地將之否認。
想起小時候,母親教我寫字,背詩,寒冬里給我洗衣服,在酷暑為我整理房間……我八歲那年的一天,半夜兩點鐘,外面是瓢潑大雨、電閃雷鳴。
我突然發(fā)起了高燒,爸爸不在家,母親看著我,又望望窗外,仔細給我披上雨衣,毅然背起我向醫(yī)院跑去。
我伏在母親背上,清晰地聽到了母親急促的喘息聲。
我的心快要碎了,我說:媽媽,我下來自己走吧
母親毅然答道:那怎么行呢
你發(fā)著高燒,怎么能在雨里走
把雨衣披嚴,千萬別淋著了。
我的眼睛不禁濕潤了。
雨大路滑,母親一歪,險些摔倒,站穩(wěn)后,她急切地問我:沒事吧
我說:沒事
母親長舒了口氣,如釋重負地說:那就好,那就好。
就這樣,母親深一腳、淺一腳地把我背到了醫(yī)院。
因為我身子弱,所以媽媽總想法子燒我喜歡吃的菜,給我增加營養(yǎng)。
色香味俱全的紅燒獅子頭、又酥又嫩的糖醋排骨、香辣誘人的辣子雞;媽媽還會做香糯可口的八寶飯、臘八粥……很多同學吃過媽媽燒的菜,他們都羨慕我有一個很會燒菜的好媽媽,這使我很驕傲。
媽媽非常勤勞:一下班她不休息,就開始做飯;吃完飯后,又忙里忙外地做家務。
我去幫媽媽做家務,媽媽總是問我:“你的功課做完了沒有
”只有我做完了功課,媽媽才讓我?guī)退黾覄铡?/p>
媽媽有一個小小的“缺點”,就是愛“嘮叨”。
比如:今年全國音樂考級報名時,我報考的是古箏業(yè)余六級。
因為級別高,所以每天都要練兩個小時古箏。
有一天,我應貪玩沒有彈琴。
媽媽知道后,很生氣,就開始“嘮叨”了:“你為什么不彈琴
今年考的是六級,不再是二級了,該多用點時間來彈琴。
彈了琴再出去玩不更好嗎
……”聽了媽媽的話,我再也不貪玩了。
經過努力,我終于取得了古箏六級的證書,媽媽臉上的笑容別提有多燦爛。
媽媽“嘮叨”事情多得數不清,有時是我貪玩引起的,有時是我字寫得不端正引起的,有時是我考試成績不夠理想引起的……但我從內心里感謝媽媽的“嘮叨”,因為有了這份“嘮叨”,才有了今天的我。
媽媽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就像春天的陽光給小草的恩情一樣,我永遠也報答不了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母愛
用秋葉來寫一篇作文 開頭是引用的關于秋天的詩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夏伯伯悄悄地走了,美麗勤勞的秋姑娘來到了我們身邊。
她擺動著畫筆,揮舞著剪刀,用那雙能干的手,讓樹葉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看,那一棵繁茂的銀杏變得綠中透黃,黃中透綠,多么美麗啊
我撿起一片剛落地銀杏樹葉,它的形狀好像一只扇貝,還閃耀著金色的光芒;又好像是秋姑娘的折扇,一扇就會扇出清爽柔和的秋風。
一陣秋風吹來,銀杏葉便在空中飄蕩、舞蹈。
瞧,旁邊的那棵紅楓,滿樹密密麻麻的葉子,好像一片片緋紅的晚霞掛在了樹枝上,又仿佛山間燃燒的火焰。
一陣風吹了過來,那楓葉悄悄地離開了樹媽媽的懷抱,落到了我的腳旁。
近看,楓葉像弟弟凍得通紅的小手。
我撿起那一縷燃燒的火苗,夾在我的書中,每一次打開,似乎還能感受到秋的氣息。
那一棵棵挺拔的青松,佇立在我的眼前。
那如同銀針的葉子一簇簇的,好像小女孩那把沖天辮。
在秋風中,青松那墨綠的松針紋絲不動,顯得格外堅強。
秋姑娘用那雙巧手,創(chuàng)造出這美麗的世界,而這片片落葉仿佛也在演奏贊頌她的樂章呢
根據一首詩寫一篇作文400字
這個單元我們學習的是詩歌,我和幾個小伙伴組成了小組收集詩歌、欣賞詩歌。
我最喜歡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鳥鳴澗》。
這首小詩寫山中春天的月夜景色,是王維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山水詩之一。
王維這首詩的主要特點也是王維許多山水詩的共同的藝術特色:詩人極善于在靜態(tài)中寫出動態(tài)。
第一句“人閑桂花落”,靜中有動,而花落的動態(tài)則反襯出無人聲的閑寂。
第二句“夜靜春山空”,點出春字則甚為必要,無論是花香、明月,還是鳥鳴,都與春天有關。
后兩句明寫動態(tài),實寫幽靜,在對比中突出頭兩句所描寫的靜態(tài)。
第三句“月出驚山鳥”,寫月光照進鳥巢,使鳥兒們棲而復醒驚詫莫名:是東方欲曉,白天已經臨近么
于是他們在驚訝,相互詢問地發(fā)出一陣陣的鳴叫……忽而月亮鉆進了一片烏云,附近的鳥兒沉默了,他們安心睡下,不再回答遠處同伴的呼喚。
第四句“時鳴春澗中”,這里用“時”字寫鳴聲,不但極精細地寫出了景物的特征,含了豐富的感受,并且更從聽覺上造成動靜的對比,從而生動地烘托出倍加幽靜的情境
王維的詩清新自然質樸純情,所用詞語也看似普普通通。
然而就是這些樸實的詞語構成的詩卻達到了不一般的效果:山中春天的月夜,一切都是那么和諧,仿佛一幅意境深遠的水墨畫。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寫作文也不必堆砌一些華麗的詞語,用平實的語言,巧妙的構思,一樣可以寫出好文章。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總評:小作者抓住王維山水詩的共同藝術特色,敘述有調理,語言很流暢,把我們帶進了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的意境。
更可喜的是,小作者在賞析的過程中還深有感觸:再平實的語言,只要有巧妙的構思,一樣可寫出好文章。
我想寫一篇作文,使用月亮的詩句來寫一篇文章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可以寫關于遠在他鄉(xiāng)希望家中親人平平安安之類的抒情文。
。
如果符合實際條件的話
請以一首古詩寫一篇作文
您看看這個可以嗎
秋日戀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題記(劉禹錫《秋詞》)秋,是一個凄涼的季節(jié),樹上的黃葉經風一吹便簌簌的落了下來,像斷魂的金蝴蝶,圍繞著飛向大地母親的懷抱。
它融入春泥,化作玉露瓊漿,護著樹,護著春天萌發(fā)的希望。
秋天給人以凋零、蒼涼、蕭瑟的傷感,也給人以成熟、絢麗、深思。
秋,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田里的麥子張大了口,睜大了眼,等待著前來收獲的農民。
冬的貯藏、春的播種、夏的耕耘,終于迎來了金色的秋天,金色的收獲。
多少的血汗,多少的忙碌,都在這金色的海洋中淡泊著,消散著,最終化為烏有,只剩下眼前的美景。
秋是出于對其他三季付出的汗水而做出的回報。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jié)。
春之夢,夏之情,冬之憶,俱往矣。
秋擺脫了春的幼稚,夏的狂熱,冬的沉默,變得更加成熟,絢麗,綽約多姿。
秋月晴朗皎潔,不似春月朦朧,夏月淡雅,冬月慘淡;秋雨放達飄逸,不似春雨纏綿,夏雨放肆,冬雨沉悶;秋花靈秀脫俗,不似春花嬌美,夏花高雅,冬花冷艷。
秋天是一個極其浪漫的季節(jié),南飛雁將勾起你思緒萬千。
我愛秋,愛秋的凄美,愛秋的真實,愛秋的浪漫。
秋天是一個極其現實的季節(jié),以它肅殺的秋色來容納萬物的飄零。
凄涼,成熟,無半點遮掩。
我愛秋,愛秋的絢麗多姿和肅穆莊嚴。
秋,似朦朧而是清明,充滿了浪漫的味道。
幫忙寫一篇帶有詩句的作文文章中要有多處詩句
一、 精選,古詩積累中的精華 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fā)”.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fā)”,“下筆如有神”.但我們發(fā)現,在“厚積”的過程中,尤其在新課程大力倡導語言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今天,許多老師開始一股腦地把好詞佳句、名段名篇名作等提供給了學生,其實,在學生記憶力最強的小學階段,大量的積累材料有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沸沸揚揚的閱讀和背誦中,學生未必能收獲多多,有可能是打開積累本,積累在眼前,合上積累本,積累就為“0”.那么什么樣的淺草才能沒馬蹄呢?“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解答的就是這個問題.所以,我和同事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精選古詩文!我們以新課標規(guī)定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0首》為藍本,又在詩文海洋中精選了“季節(jié)詩”、“壯志詩”、“抒情詩”“思鄉(xiāng)詩”“愛國詩”“精典名句薈粹”等精品詩作為高年段學生詩文積累的重點. 二、 興趣,古詩積累中的關鍵 許多人認為,兒童課外積累詩文的途徑很簡單,就是讓他們多接觸,多念多背,只此一訣,別無他巧.其實,采用多種形式增強積累的趣味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流行”制造興趣 抓住誦讀機會 兒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讀,就比較有興趣,就好像兒童不一定喜歡上學,但人人都上學,他就上學了.所以一人讀古詩文較難,小孩一起讀,則興趣將會大為提高.為此,我們把《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發(fā)到每個學生手里,讓學生利用早讀每天讀一首.首次誦讀要點燃學生養(yǎng)成習慣的欲望,必須注意發(fā)揮教師對同學們的控制作用,保證好習慣在足夠的時空內發(fā)展.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養(yǎng)成誦讀的習慣.早晨一到學校,他們就會拿出書大聲地讀起來. (二)、 以“大人的熱力”感染興趣 家長和老師都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熱忱,若起初兒童未進入情境,須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兩天,只要堅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因為我們學校主要是寄宿班,老師的積累熱情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們和孩子共同徜徉的詩文的意境當中,學生們興趣更是高漲!老師經常給學生的誦讀積累以強化,親自與學生一起參與積累,開展“誦讀積累爭星”等活動,感染他們誦讀積累的興趣. 到后來有些家長不但有興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讀古詩文,互相考試比賽,雖然每次都是大人輸,但大人也因此溫經受益,而且一家人興致高昂,這也成了最好的親子活動. (三)、以“適當的明意”維系興趣 老師在引領學生積累詩文的過程中,對于詩文所表達的意思,都適當地講解它的意思,所代表的情感,所描寫的意境,使學生明晰自己所積累的東西的感覺,這樣會使積累有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用. (四)、以“成就感”提高興趣 積累得愈好愈喜歡積累,所以教師要維持其成就感,對積累好的兒童,固然要多加稱贊,讓他有成就感;對積累差些的兒童,只要有進步,就應當場表揚,加以贊賞,這樣也會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 (五)、以“變花樣”激勵興趣 積累古詩文所能變的花樣是在讀、背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當場試背,或提問征答,都可以.比如:我們利用每天語文課課前三分鐘讓孩子們大顯身手——老師出詩題學生齊背;學生出題學生背,出系列詩每組一首……最近,在五年組李春枚老師的提議下,我們又開展了“古詩對對碰”活動——全班50人,每人起來說一句名句的上句,全體學生對下句,整齊而有序、抑揚頓挫的名句誦讀中,我們不僅聽到了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李紳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聽到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劉禹錫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杜牧的“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以古代詩人的詩為題材寫一篇作文
我做了一個夢,朦朧間,一位身著白色長衫,一手提著酒壺,一手握朱毫(毛筆),表現出桀驁不馴性情的男子飄然向我走來。
他是誰呢
哦,近了,近了,原來是歷史上最負盛名的-----
他走到我面前,舉了舉手中的酒壺,和藹地說:“有酒才有詩,無酒詩不成。
其實詩就在你的身邊,小朋友,你,找得到么
”我眨眨眼睛,說:“爺爺,你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你作的詩意境深遠,清新飄逸,讀后讓人回味無窮。
不僅是我等這些學子,連老少婦孺也喜歡讀你的詩。
但是詩歌的內容和意蘊有的還是令人理解不透,是不是能用白花表述出來呢
” “不可不可。
”連連搖頭,說道,“這詩講究的就是要有朦朧感。
倘若詩意淺露,就如酒兌了水,無味了。
”“原來如此。
可是現代社會的人們只接受通俗易懂小說、散文之類的東西,而對優(yōu)美、高雅的詩歌卻不屑一顧,致使詩歌在書架上昏睡多年,每次考試,不管是高考還是中考,也不管是會開還是平時考,作文的要求總是千篇一律:‘題材不限,詩歌除外’。
世人這樣冷落和排斥的詩歌,真是太過分了。
”我憤憤的說。
李白笑了笑,說:“是嗎
也許。
。
。
。
。
。
。
畢竟是時代不同了。
用白話寫成的文章,通俗易懂,讀起來覺得很流暢,可以自由表達較多的內容。
在這點上,白話文章和詩歌可算是各有千秋吧。
”李白頓了頓,又說:“雖然現在人們對詩歌還不能完全接受,但是我相信,詩歌一定會受人們喜愛的餓。
小朋友,你說是吧
” “恩,我也相信1
”我重重的點了點頭。
李白開心地笑了,然后一搖一晃地向遠處走去,最后消失了。
我的夢醒了。
夢醒的時分已是21世紀。
詩歌也醒了。
是的,說到詩歌的將來,我相信它一定會大多數人所接受。
你等著吧,李白爺爺,詩歌的繁榮已為期不遠了,因為它畢竟是文學王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以古詩句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求
更持紅燭賞殘花人們常在盛唐的詩歌中流連忘返,懷想這個世界曾經有過的輝煌,曾經有過的奔放與自由。
那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章。
繁花落盡,一派蕭索,茫然四顧,沒了主張。
精神上的失落,與社會的整體衰落成正比。
中唐之后,詩歌再無盛唐之流暢灑脫,沒有了滾滾而來,沒有了浩蕩而去。
自盛唐之后,是否再無詩歌之美,藝術之魂了呢
盛唐,詩人總是直抒胸臆,無論各自景況如何不堪,也都是心志堅強,神態(tài)自若。
中唐之后,猶到晚唐,更多的詩人則是俯首低視,近距離地審視自身,拉近自己和外界的距離。
人性的回歸在這種低調的色彩中有了新生,一些屬于自我的文學美開始被發(fā)現。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這樣辭藻華麗、音韻悠揚的詞句若從李白杜甫口中,斷然是脫落不出來的,隱晦艱澀不是盛唐之風,而在晚唐就有了和諧之美,與社會整體的調子達到了統一。
亮麗的流彩逐漸歸于平和、柔美、含蓄,視野變小了,心靈的空間更大了,客觀事物的陳述往往被虛化,性靈凸顯出來了。
即便有長劍當歌,起舞弄影,也是孤單和清寡的,是一種不勝寒風的蒼涼與落魄,凄婉與愁怨在字里行間滲透,在情緒的渲染中擴散。
把這種低冷色調的美發(fā)展成熟并到極致的,當推晚唐詩人李商隱。
盛唐的鋪陳與揮霍,飽滿與激昂在晚唐之后已鮮見蹤跡,從陽剛到陰柔,詩人的審美情趣也逐漸回歸到了一種自然狀態(tài),“身無彩霞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完全由心象所構筑的形象,看似匪夷所思,實則相當精妙地把內心情感表露出來,達到與讀者內心強烈共鳴的藝術效果。
這些用內心幻象寄于客觀事物的藝術表達,把中國文字的意境美推向了高峰,文字更有了多角度展現客觀與主觀之間相互替換、相互映襯的表達手法,在心象與外物之間構筑了一道互通的橋梁。
人的內心情感和體驗用朦朧凄艷的語言表達出霧里看花般更為悠遠的情境。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的詩歌如含淚的美女,哀而不傷,艷而不靡。
在纏綿與清幽中讓人顧盼回首,低眉淺語,有萬般風情萬種情思,你可以任由心象在詩句中幻化飛舞,在內心情感的跌宕中起伏無定。
李商隱的詩歌在陰柔之美中不乏病態(tài),但是這些絲毫不減損其詩歌的溫潤而成熟,絢目而沉郁,回味綿長,意象萬千。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若斷若續(xù)中,把人引向遐想,引向對自身世界的感悟。
他的詩歌無須去讀懂,而是體會,是真正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有在他所營造的情境中感悟自身世界,回味詩人所要表達的情緒與心象,才能在似懂非懂之間感受到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