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卻喜歡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
原文:《紅樓夢》第四十回,有一段賈府人游湖的描寫。
寶玉說要拔掉那些破荷葉時,林黛玉說了一句令人奇怪的話:“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李義山即晚唐詩人李商隱,原句為:“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也許是林黛玉喜歡“殘”不喜歡“枯”,將“枯”改為“殘”了。
林黛玉為什么不喜歡李商隱的詩:李商隱是精神上太孤零的人,俗世中都寂寞,而寂寞是人生的主旋律,李商隱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詩,瑰麗旖旎,又包藏細密,不由人不寡目相看。
但李商隱同時又是一個難懂的人。
他把自己藏得如此之深,就像一個編程高手,費盡心機,使了全套的本事,編出一個程式來,又加上密碼,把自己重重深鎖,百遮千掩,和云伴月,讓人看不到他的廬山真面目。
所謂詩言志,詩歌本是用來抒情的,像那誰說:既用歌吟以自娛,借它忘卻勞苦了,所以詩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一些作者的影子,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的“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都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情感傾向,其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得意與失落,即便這一首里沒有,下一首也必定會帶出來。
然而李商隱太深沉,他詩中沒有自己,下筆不為言志,完全是為寫詩而寫詩。
他是一個細心而清醒的人,看穿了別人的心事,于是把它寫出來,自己卻撇得干干凈凈,并不牽連在里邊;又因為是寫別人,落筆便成了描摹,既是描摹,實在不知該從何說起,于是他的詩很多都成了無題詩。
這些無題詩,大多寫情事,卻不是元稹筆下的那種艷情,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樣,隱隱約約的,含而不露,似有若無,道是無情卻有情,這除了跟個人性格有關(guān)之外,大約也跟他所處的時代有些關(guān)系。
他生活在晚唐,已是安史之亂半個多世紀之后,唐王朝經(jīng)過那8年喪亂,折筋斷骨,元氣大傷,再也沒有翻過身來,在她茍延殘喘的歲月里,不復(fù)再有當年的雍容和奔放;政治上皇帝成了傀儡,統(tǒng)治權(quán)被那些氣度并不恢弘的人輪番把持,人們?yōu)榱俗员#际諗科饋?,含蓄而隱忍。
李商隱就活在這樣的夾縫里,又陷身于黨爭的漩渦,同牛黨李黨都有一些關(guān)系,卻又不能左右逢源,精神上自是苦悶,所以他的詩,從來看不到意氣風發(fā)的時候,仿佛一開始就是一個中年人的形態(tài),一副孤寒索落模樣,莫測高深。
他的專輯中,排在第一位的那首叫錦瑟,這應(yīng)是他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吧,隱蔽晦澀,也許從來都沒有人真正讀懂過,但其意境奇特,非常耐得咀嚼: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十四個字,字字珠磯,卻更像是天書,不知道他在說些什么,我少年時期讀到它,腦袋里一陣發(fā)懵,如今十多年過去了,歲月賦予了我N多滄桑,眼睛中也算增加了一些閱歷,然而再讀起來,除了發(fā)愣,竟然還是發(fā)愣,它于我依然是解不開的迷;只它的最后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現(xiàn)在總算明白了:還是與情字有關(guān),是人到中年,百無聊賴,于是回憶回憶曾有過的情路歷程,聊以打發(fā)時光。
人到中年之后,命運的玄機已盡被打開,人生基本可一望到底,活著簡直就是在苦熬,此時人人都寂寞,但很多人都會給自己留些希望,奔著這希望,即便是苛活,也算有一種生存的勇氣,如李白“仙期散漫九垓上,為接盧敖游太清”,悲涼如杜甫也會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無論是獨善其身,還是兼濟天下,此時再看去都是那么虛幻,為了與庸常的生活相對抗,他們盡量把話說得高調(diào),如此才有勇氣繼續(xù)活下去,而李商隱的世界里一片灰色,壓抑且逼仄,一丁點兒希望都看不到。
他一個人孤寂無聊,于是寫詩來消遣,卻把這境界又傳染給別人: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讀到這一句,寂寞像泉水一般,嘩地一聲噴涌而出,卻又突地收住,并不肆意泛濫,畢竟人到中年了呵,不復(fù)再有少年時的戾氣,一任情愫滋生,曲高調(diào)險,往而不復(fù),很多時候都可收放自如,懂得在適當?shù)臅r刻戛然而止。
林黛玉還曾寫過這樣的詩: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尸居余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她是那種外表沖淡、內(nèi)里熾熱的人,雖然執(zhí)著,卻是要死便死,要活便活,并不拖泥帶水,牽牽連連。
象林妹妹這樣熱烈而決絕的人,頂多只會對著“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樣的句子發(fā)發(fā)愣,卻決不會喜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之類的結(jié)局,更遑論“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這樣有失身份的表述。
雖然她也流淚,也使性子,但那只是窗戶紙沒被捅破之前的煎熬,一旦局勢清朗,她冰冷的表象立刻換成了一副溫潤的情懷,她是一副直腸子,混熟了一眼便能被人看穿,不像李商隱,在歷盡人世滄桑之后對生活了無希望,且又故作高深。
林黛玉為什么不喜歡李商隱的詩
《紅樓夢》第四十回有這樣一個場景:寶玉和眾姊妹隨賈母游大觀園,行至荇葉渚坐船,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么還不叫人來拔去
”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閑了,天天曠,那里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功夫。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偏你們又不留殘荷了。
”讀到此處,不禁讓人產(chǎn)生一絲疑慮。
李商隱的詩歌淵源頗廣,論者謂之博庾信、杜甫、韓愈、李賀眾家之長,獨創(chuàng)“玉谿體”,開拓出典雅華美而寄情深婉的新詩境。
雖有時過于繡織麗辭、堆砌典故,以至于有晦澀難懂之病,但再怎么也不會只有一句入林小姐的法眼吧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這不正是林小姐與賈公子纏綿糾結(jié)而欲達到的心靈狀態(tài)的生動寫照嗎
林小姐怎么不會心向往之,喜歡上這一句呢
“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
”此種男女異地同心、愁情難解的心緒,不是蠻符合林、賈二人常常因“求全之毀、不虞之隙”而各自愁悶的情境嗎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夫妻之間這種兩相無猜的柔情蜜意,展示出一種理想的愛情生活。
林妹妹想嫁給寶哥哥,難道渴望的不是這樣一種結(jié)果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這首《無題》所寫暮春時節(jié)與所愛女子離別的傷感,以及別后悠長、執(zhí)著的思念,真的就感動不了才華橫溢而又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其實無須再舉例,說白了,林黛玉不是真的不喜歡李義山的詩,而是不能說、不敢說喜歡。
讀到第四十二回薛寶釵“審”林黛玉這一情節(jié)就不難明白。
試想,連行酒令時情急之下說了兩句《牡丹亭》《西廂記》中的詞句,都被視為有失檢點的封建貴族大小姐,豈敢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宣稱自己喜歡以“言情詩”聞名天下的李商隱
封建儒家文化講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存天理、滅人欲”,對女性更是套上“三從四德”的枷鎖。
稍有逾越,輕者在背后飛短流長,重者群起而攻之。
這正是林黛玉話非己意、言不由衷的內(nèi)在原因。
相似的情況出現(xiàn)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鵑情辭試忙玉。
賈寶玉聽說林黛玉要回蘇州老家,頓時呆病發(fā)作,合宅驚動。
其佯狂之態(tài)和林黛玉的激烈反應(yīng)不啻是愛情的偉大宣言。
但眾人的反應(yīng)是:二人從小相處,兄妹情深,不忍分別。
是沒人看懂嗎
當然不是,是不能說啊
大家都揣著聰明裝糊涂
因為男女婚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任何個人情感意向的流露都會被視為對女性純潔的玷污。
無怪乎林黛玉會發(fā)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的悲嘆
這當然不是說賈府的人虐待她,相反,因賈母的疼愛,賈府中誰也不敢輕視她,而是她那顆敏感的心,時時感受到來自封建禮教的壓迫。
賈、林二人也無力沖破這張無邊的大網(wǎng),他們悲劇的命運早已注定
林黛玉為什么不喜歡李商隱的詩,你知道嗎
紅樓夢·紅豆曲》(寶玉)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 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 睡不穩(wěn)紗窗風雨黃昏后, 忘不了新愁與舊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滿喉, 照不見菱花鏡里形容瘦。
轉(zhuǎn)自:雨后池塘 展不開的眉頭, 捱不明的更漏。
呀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 流不斷的綠水悠悠。
《紅樓夢·詠菊》(黛玉)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
名家點評: 黛玉“魁奪菊花詩”,她的三首詠菊詩是十二首詠菊詩之冠,而這一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評為第一。
《紅樓夢·問菊》(黛玉)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
一樣開花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
鴻歸蟄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wù)?,解語何妨片語時
名家點評: 這一首被李紈評為第二。
用的是“四支”韻。
《紅樓夢·菊夢》(黛玉)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名家點評: 這一首被李紈評為第三。
用的“八庚”韻。
紅樓夢·詠白海棠》(黛玉)(朗讀:踐離)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名家點評: 別人都交卷了,黛玉還沒作。
李紈催她,她提筆一揮而就,擲給李紈等人,表現(xiàn)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紅樓夢》中林黛玉為什么只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一句,卻最不喜歡李商隱的詩
這要從李商隱所寫的詩的內(nèi)容及情感上分析: 事實上李商隱和林黛玉在情感上有明顯的區(qū)別,兩人并不相似,先說李商隱: 李商隱是個多情以至于濫情的人,一生不幸,原因也在于他的濫愛,在晚唐朝中有兩股政治勢力——牛黨和李黨,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后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
從此,李商隱便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可見李商隱是多情傷身
李商隱所寫的詩側(cè)重于情,而且寫得十分露骨,口無遮攔,招來不少麻煩,但是無可否認,李商隱在這個方面造詣是很深的,也深受世人歡迎,其詩纏綿悱惻,隱晦迷離,難于索解,風格靡麗,而且李商隱的情人在他的詩中,出現(xiàn)了多位,足以見此君為人放蕩
和后來溫庭筠等共成昆體,不妨稱作鴛鴦蝴蝶派
最求辭藻華麗,但不免言之空洞乏物,且較為晦澀
且不免十分粗俗
林黛玉是曹雪芹筆下一位脫胎換骨,不染塵俗的奇女子,她又是一位極注重感情的人,她把一生的愛都獻給了賈寶玉,她多愁善感,無非是追求一種詩意的生活,正如劉心武先生所言,林黛玉是一種詩意的存在
她的愛是一種高雅的藝術(shù),她的葬花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情趣
因此,林黛玉這樣一個背離塵俗,不染紅塵,生活高雅的人,對于李商隱這樣一個追求辭藻華美,濫情無度,纏綿悱惻的詩人,是有根本區(qū)別的,李商隱的詩寫愛寫的露骨,寫的直白,為世人所欣賞,但是林黛玉并非塵世中人,這樣的詩在她看來也是十分粗俗,不過是粗話而已
怎會喜歡
“留得殘荷聽雨聲”,這句倒頗有意境,林黛玉也的確寫喜歡這樣意境悠長的詩
曹雪芹通過林黛玉之口表達對李商隱情詩的不屑,恐怕也是這位看破世俗的癡情公子的真實感受吧
《紅樓夢》中寶玉要拔掉殘荷時黛玉說她只喜歡某個詩人的一句和殘荷有關(guān)的詩句是什么
《紅樓夢》中林黛玉不喜歡義山的詩,卻喜歡李商隱的詩“留得殘荷聽雨聲”一句.
有哪些古詩句可以表達,我說不清喜歡你什么,并且覺得不必說清。
求大
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么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閑了,天天逛,那里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 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 以后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找了好久才找到這一段。
其實我看只是黛玉在撒嬌,因為寶玉信口說了一句破荷葉,寶釵就趕緊解釋附和周全,顯得一搭一唱竟然像夫唱婦和,黛玉不高興了嫉妒了,為了顯示她不高興的程度,就連用了“最”“只”“偏”這樣一串嚴重的字,其實她哪里不喜歡李商隱了,但她的意境其實開闊顯然高過李商隱,后來教導(dǎo)香菱作詩時說不能先學李商隱,不然就太局限了。
所以她不一定最不喜歡李商隱,也不一定最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了。
我的眼里只有你,黛玉哪里會說這樣直白的話,她素來是敏感驕傲高貴的,就像最矜持的公主,所以即便喜歡到可以殞命,表面上都是我待你不同是建立在你素日表現(xiàn)的心里只有我的基礎(chǔ)上,她最明白的話就是承認他愛自己:她“想”:“你心里自然有我”。
就連公子寶玉都不敢說這種話出口的,他也只能想,情至深處時吵起來憤怒至極的想:“難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