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詠梅陸游古詩的意思是什么
卜算子·詠梅朝代:宋代作者:陸游原文: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譯文及注釋斷橋邊,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無人過問。
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jīng)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梅花并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fā)出縷縷清香。
注釋卜(bǔ)算子·詠...譯文二驛站外斷橋旁。
梅花寂寞地開放、孤孤單單.無人來欣賞。
黃昏里獨處已夠愁苦.又遭到風吹雨打而飄落四方。
它花開在百花之首.卻無心同百花爭享春光,只任憑百花去總妒。
即使花片飄落被碾作塵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間。
...另外,還有也寫過卜算子·詠梅作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注釋】①卜算子:詞牌名,駱賓王詩用數(shù)名,人稱卜算子。
山谷詞“似扶著,賣卜算”,取賣卜算命的意思。
②風雨送春歸: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譯文】 風風雨雨把冬天送走了, 漫天飛雪又把春天迎來。
懸崖已結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麗競放。
雖然美麗但不與桃李爭艷比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來報。
等到滿山遍野開滿鮮花之時,她卻在花叢中笑。
【賞析】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主題。
宋代林和靖,這位賞梅愛梅的大隱士就有不斷吟唱梅花的詩篇。
以“妻梅子鶴”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謂愛梅之最的文人了。
毛主席在這里所據(jù)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詠梅》的確與陸游所寫大相徑庭。
陸游寫梅花的寂寞高潔,孤芳自賞,引來群花的羨慕與嫉妒。
而主席這首詩卻是寫梅花的美麗、積極、堅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
中國寫梅之詩不計其數(shù),大意境與大調(diào)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確以一代大詩人的風范,出手不凡,一首詠梅詩力掃過去文人那種哀怨、頹唐、隱逸之氣,創(chuàng)出一種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令人嘆為觀止,心服口服。
年復一年,風雨送春歸去,但漫天大雪又將春天迎了回來。
哪怕縣崖峭壁上結下百丈冰棱,面對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獨秀,傲然挺拔。
詩人當然也依古訓,以詩言志,也借梅寄志。
就在這“高天滾滾寒流急”的嚴峻當口(即:當時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爭),詩人以隆冬里盛開的梅花勉勵自己,勸慰他人,應向梅花學習,在如此險峻的情況下,勇敢地迎接挑戰(zhàn),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詩人這個“俏”字用得極好,梅花從未出現(xiàn)這的形象就在這一個字上出現(xiàn)了。
這是喜悅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勝利者的形象,當然這不僅是詩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詩人自己以及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形象。
這個“俏”包含了多少層深刻的含義啊,積極進取、永不屈服。
下闋,詩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縱深引導,它雖俏麗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為我們送來春的訊息。
而當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時候,梅花卻獨自隱逸在萬花叢中發(fā)出欣慰的歡笑。
梅花,它在詩人眼中是一名戰(zhàn)士,它與嚴寒搏斗,它只為了贏得春天,通報春天的來臨,然后退去,并不強奪春天的美景。
這一形象是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形象。
詩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為一名國際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的形象,它已從一個中國革命者成為一名世界革命者。
梅花在新中國里,它的形象已被詩人塑造成型,更加豐滿高大了。
《卜算子》全文解釋
卜算子·詠梅添加義項設置這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中選擇瀏覽 1.陸游作品 2.作品 3.郭沫若作品 4.劉克莊作品 1.陸游作品 編輯本義項已為您重定向至卜算子·詠梅,更多含義請查看卜算子詠梅。
卜算子·詠梅百科名片 《卜算子·詠梅》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那時陸游正處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戰(zhàn)派士氣低落,因而十分悲觀,整首詞十分悲涼,尤其開頭渲染了一種冷漠的氣氛。
目錄 作品原文 概況 注釋譯文 譯文一 二 寫作背景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 概況 注釋譯文 譯文 一 二 寫作背景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 展開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卜算子·詠梅① 陸游(南宋) 陸游《卜算子·詠梅》扇面書法 驛外②斷橋③邊, 寂寞開無主④。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⑤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⑥ 零落⑦成泥碾⑧作塵, 只有香如故。
[1] 編輯本段概況 【作品名稱】卜算子·詠梅① 【創(chuàng)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陸游 【作品體裁】詞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①卜算子·詠梅:《詞律》以為調(diào)名取義于“賣卜算命之人”。
《詞譜》以蘇軾詞為正體。
又名《百尺樓》、《眉峰碧》、《缺月掛疏桐》等。
雙調(diào),四十四字,仄韻。
②驛外:指荒僻之地 驛:驛站,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換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③斷橋:殘破的橋。
④無主:無人過問 ⑤著(zhuo):同“著”,這里是遭受的意思。
⑥一任:任憑 ⑦零落:凋謝 ⑧碾:軋碎。
⑨選自《劍南詩稿》(上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編輯本段譯文 一 驛站之外的斷橋邊,梅花自開自落,無人理睬。
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jīng)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梅花并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fā)出縷縷清香。
二 驛站之外,靠近斷橋的旁邊,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卻無人欣賞。
每當日色西沉的時候,總要在內(nèi)心泛起孤獨的煩愁,特別是刮風下雨。
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斗春,無意聽憑百花去嫉妒。
零落凋殘變成泥又碾為灰塵,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是陸游一首詠梅的詞,其實也是陸游自己的詠懷之作。
上片寫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涼的驛亭外面,斷橋旁邊。
驛亭是古代傳遞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處所。
加上黃昏時候的風風雨雨,這環(huán)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涼
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
下片寫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卻無意與它們爭春斗艷。
即使凋零飄落,成泥成塵,我依舊保持著清香。
末兩句即是《離騷》“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的精神。
比王安石詠杏:“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之句用意更深沉。
陸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參加考試被薦送第一,為秦檜所嫉;孝宗時又為龍大淵、曾覿一群小人所排擠;在四川王炎幕府時要經(jīng)略中原,又見扼于統(tǒng)治集團,不得遂其志;晚年贊成韓侂胄北伐,韓侂胄失敗后被誣陷。
我們讀他這首詞,聯(lián)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縮影。
詞中所寫的梅花是他高潔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與六朝文人不同。
但是象林和靖所寫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隱士的情懷;雖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寫品格的,但也只能說:“原沒春風情性,如何共,海棠說。
”(南宋肅泰來《霜天曉角·詠梅》)這只是陸游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
陸游的友人陳亮有四句梅花詩說:“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寫出他自己對政治有先見,不怕打擊,堅持正義的精神,是陳亮自己整個人格的體現(xiàn)。
陸游這首詞則是寫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我認為在宋代,這是寫梅花詩詞中最突出的兩首好作品。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這首《卜算子》以“詠梅”為題,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
這正和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陸游曾經(jīng)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于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
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更談不上會有人來欣賞。
隨著四季的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可是無主的梅呵。
“寂寞開無主”一句,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孑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凄涼呢
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與上句的“寂寞”相呼應。
驛外斷橋、暮色、黃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風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層。
“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鈞,前三句似將梅花困苦處境描寫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風和雨”似一記重錘將前面的“極限”打得崩潰。
這種愁苦仿佛無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達高潮,然而盡管環(huán)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
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
上闋四句,只言梅花處境惡劣、于梅花只作一“開”字,但是其倔強、頑強已不言自明。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
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像這像那,而是用環(huán)境、時光和自然現(xiàn)象來烘托。
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
”(《蕙風詞話》)就是說,作者描寫這么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
上闋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
讓讀者從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huán)境下的心緒——愁。
也讓讀者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闋托梅寄志。
梅花,它開得最早。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已);“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消”(張謂)。
是它迎來了春天。
但它卻“無意苦爭春”。
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fā),只有迎春報春的赤誠。
“苦”者,抵死、拼命、盡力也。
從側面諷刺了群芳。
梅花并非有意相爭,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nèi)ゼ刀拾伞?/p>
在詞中,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
草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xiàn)象。
其中卻暗含著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茍且偷安的那些人的無恥行徑。
說“爭春”,是暗喻人事;“妒”,則非草木所能有。
這兩句表現(xiàn)出陸游性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闋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
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第一層。
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辯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
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的凄慘境遇,這是第三層。
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
這是第四層。
看,梅花的命運有多么悲慘,簡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
讀者已經(jīng)融入了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情感中。
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上來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峰。
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
“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致”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無主、風雨交侵的威脅,只是盡自己之能,一絲一毫也不會改變。
即使是凋落了,化為“塵”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是“末句想見勁節(jié)”(卓人月《詞統(tǒng)》)。
而這“勁節(jié)”得以“想見”,正是由于該詞十分成功地運用比興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謝來形容自己,已將梅花人格化。
“詠梅”,實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首詠梅的杰作。
[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詞人。
漢族,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shù)十種存世。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
其作品風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其他詩詞:《示兒》,《冬夜讀書示子聿》等。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東的詩句的意思。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是北宋詞人王觀創(chuàng)作的詞。
全文的意思: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問行人去哪里
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剛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千萬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這是一首送別詞,寫的是春末時節(jié)送別友人鮑浩然,表達了詞人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這首詞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設喻巧妙、情趣盎然,又語帶雙關,寫得妙趣橫生,在送別詞中獨樹一幟。
蘇軾‘卜算子’一詩的現(xiàn)代解釋
卜算子 (蘇軾)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釋:1.漏斷:指深夜。
漏為古代以水滴計時的器具。
漏斷即漏壺里的水滴完之意。
2.幽人:幽居之人,即隱士。
詞譯:彎彎的月亮掛在稀疏的梧桐樹上方,夜已經(jīng)很深了,人們都停止了活動。
朦朧的夜色中只有孤獨的鴻雁形單影只,這時我獨自走了過來,驚動了雁兒但它還不時的回頭探望,好像心有怨恨卻無人能懂。
它挑揀了足夠的寒枝卻不肯棲息,最后卻選擇了寂寞的冰冷的水中沙洲。
鑒賞:關于這首詞有兩種說法:1: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
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前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
“這兩名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來的兩句,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chǎn)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lián)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
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這里,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xiàn)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藝術技巧。
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在對孤鴻和月夜環(huán)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2:講的是一個美麗而凄涼的故事。
《古今詞話》轉(zhuǎn)引《女紅余志》記載:惠州溫氏女超超,年及笄,不肯字人。
聞東坡至,喜曰:我婿也。
日徘徊窗外,聽公吟詠,覺則亟去。
東坡知之,乃曰:'吾將呼王郎與子為姻。
'及東坡渡海歸,超超已卒,葬于沙際。
公因作《卜算子》詞。
哲宗元佑八年(1093),新黨上臺,蘇軾被當作舊黨迫害,一貶再貶,最后貶為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
蘇軾感到北歸無望,便在白鶴峰買地數(shù)畝,蓋了幾間草屋,暫時安頓下來。
白天,他在草屋旁開荒種田;晚上,在油燈下吟詩作詞。
說來也怪,每當夜幕降臨之時,便有一位妙齡女子暗暗來到蘇軾窗前,偷聽他吟詩作賦,常常站到更深夜靜。
露水打濕了她的鞋襪,而她漠然不覺,還在全神貫注地聽著,聽到會心處她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小聲吟讀,那搖頭晃腦的樣子,儼然一位老學究。
這位夜半的不速之客很快就被主人發(fā)現(xiàn)。
一天晚上,當這位少女偷偷掩至之時,蘇軾輕輕推開窗戶,想和她談談,問個究竟。
誰知,窗子一開,那位少女像一只受驚的小鳥,撒腿便跑,她靈活地跳過矮矮的院墻,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白鶴峰一帶人煙稀少,沒有幾戶人家,沒有多久蘇軾便搞清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在離蘇軾家不遠地方,住著一位溫都監(jiān)。
他有一個女兒,名叫超超,年方二八,生得清雅俊秀,知書達禮,尤其喜愛閱讀東坡學士的詩歌詞賦,常常手不釋卷地讀著,蘇公的作品她都背得很熟,達到了入迷的程度。
她打定主意,非蘇學士這樣的才子不嫁。
因此,雖然過了及笄(十五)之年,尚未嫁人。
自從蘇軾被貶到惠州之后,她一直想尋找機會與蘇學士見面,怎奈自己與蘇公從未謀面。
蘇軾雖然遭貶,畢竟還是朝廷臣子,而自己是一個小小都監(jiān)的女兒,怎能隨便與人家見面呢
況且男女有別。
因此只好借著夜幕的掩護,不顧風冷霜欺,站在泥地上聽蘇學士吟詩,在她,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蘇軾了解真情之后十分感動,他暗想,我蘇軾何德何能,讓才女青睞一至如此。
他打定主意,要成全這位才貌雙全的都監(jiān)之女。
蘇軾認識一位姓王的讀書人,生得風流倜儻,飽讀詩書,抱負不凡。
蘇軾便找機會對溫都監(jiān)說:“我想在王郎與令女之間牽根紅線,讓令愛早遂心愿。
”溫都監(jiān)父女都非常高興。
從此,溫超超便閉門讀書,或者做做女紅針黹,靜候佳音。
誰知,禍從天降。
當權者對蘇軾的迫害并沒有終止。
正當蘇軾一家人在惠州初步安頓下來之時,紹圣四年(1097)四月,哲宗又下圣旨,再貶蘇軾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
瓊州遠在海南,“冬無炭,夏無寒泉”,是一塊荒僻的不毛之地。
衙役們不容蘇軾做什么準備,緊急地催他上路,蘇軾只得把家屬留在惠州,只身帶著幼子蘇過動身赴瓊州。
全家人送到江邊,灑淚訣別。
蘇軾想到自己這一去生還的機會極小,也不禁悲從中來。
他走得如此急促,他的心情又是如此的惡劣,哪里還顧得上王郎與溫超超的婚事呢
蘇軾突然被貶海南,對溫超超無疑也是晴天霹靂。
她覺得自己不僅坐失一門好姻緣,還永遠失去了與她崇敬的蘇學士往來的機會。
從此她變得癡癡呆呆,郁郁寡歡。
常常一人跑到蘇學士在白鶴峰的舊屋前一站就是半天。
漸漸她連寢食都廢了,終于一病不起。
臨終,她還讓家人去白鶴峰看看蘇學士回來沒有。
她帶著滿腔的癡情,帶著滿腹的才學和無限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家人遵照她的遺囑,把她安葬在白鶴峰前一個沙丘旁,墳頭向著海南,她希望即使自己死了,魂靈也能看到蘇學士從海南歸來。
元符三年(1100),徽宗繼位,大赦天下,蘇軾才得以回到內(nèi)地。
蘇軾再回惠州時,溫超超的墳墓已是野草披離了。
站在超超墓前,蘇軾百感交集,于是寫出了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