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人無恥的詩句有哪些
梅花出自南宋詩人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賞析 這首《卜算子》以“詠梅”為題,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
這正和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陸游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于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
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更談不上會有人來欣賞。
隨著四季的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可是無主的梅呵。
“寂寞開無主”一句,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孑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凄涼呢
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與上句的“寂寞”相呼應。
驛外斷橋、暮色、黃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風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層。
“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鈞,前三句似將梅花困苦處境描寫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風和雨”似一記重錘將前面的“極限”打得崩潰。
這種愁苦仿佛無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達高潮,然而盡管環(huán)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
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
上闋四句,只言梅花處境惡劣、于梅花只作一“開”字,但是其倔強、頑強已不言自明。
上闋狀物寫景,描繪了風雨中獨自綻放的梅花。
梅花長在偏僻的“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種的,它寂寞地開放著。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在這樣的暮色黃昏中,獨自挺立開放的梅花難免會有著孤苦無依的愁苦,更何況環(huán)境如此惡劣,風雨交加,倍受摧殘。
這實在令人深深嘆息。
下闋抒情, 主要抒寫梅花的兩種美 德。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樸實無華,不慕虛榮,不與百花爭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開放,它的與世無爭使它胸懷坦蕩,一任群花自去嫉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節(jié)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淪落到化泥作塵的地步,還香氣依舊。
這幾句詞意味深長。
作者作此詞時,正因力主對金用兵而受貶,因此他以“群花”喻當時官場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達了雖歷盡艱辛,也不會趨炎附勢,而只會堅守節(jié)操的決心。
這首詞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堅貞不屈,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
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像這像那,而是用環(huán)境、時光和自然現(xiàn)象來烘托。
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
”(《蕙風詞話》)就是說,作者描寫這么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
上闋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
讓讀者從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huán)境下的心緒──愁。
也讓讀者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闋托梅寄志。
梅花,它開得最早。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已);“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
是它迎來了春天。
但它卻“無意苦爭春”。
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fā),只有迎春報春的赤誠。
“苦”者,抵死、拼命、盡力也。
從側面諷刺了群芳。
梅花并非有意相爭,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嫉妒吧。
在詞中,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
草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xiàn)象。
其中卻暗含著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茍且偷安的那些人的無恥行徑。
說“爭春”,是暗喻人事;“妒”,則非草木所能有。
這兩句表現(xiàn)出陸游性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闋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
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第一層。
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辯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
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的凄慘境遇,這是第三層。
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
這是第四層。
看,梅花的命運有多么悲慘,簡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
讀者已經融入了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情感中。
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上來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峰。
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
“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致”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無主、風雨交侵的威脅,只是盡自己之能,一絲一毫也不會改變。
即使是凋落了,化為“塵”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是“末句想見勁節(jié)”(卓人月《詞統(tǒng)》)。
而這“勁節(jié)”得以“想見”,正是由于該詞十分成功地運用比興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謝來形容自己,已將梅花人格化。
“詠梅”,實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首詠梅的杰作。
此文章主要表明了詠梅的高階情操,體現(xiàn)出詠梅堅強不屈的精神,值得讀者們的學習。
古典詩詞常用術語解析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1.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過程。
例:“樓船夜雪厄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游《書憤》)賞析: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
2.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huán)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
例:“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杜甫《漫成一首》)賞析: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地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fā)出拔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3.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
例:“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菊花》)賞析:這是詩的后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4.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
例:“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溫庭筠《商山早行》)賞析:首聯(lián)中起句以時間、事件、環(huán)境三者相互照應,寫出旅客的辛勞,對句直抒詩人的感慨,“客行”與“故鄉(xiāng)”相比較,自然生出一個“悲”字來。
二、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虛實結合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做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望洞庭》)賞析: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2.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如夢令》)賞析: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例:“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秋浦歌》)賞析:愁生白發(fā),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fā)竟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4.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shù)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賞析: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lián)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
“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
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5.比擬:把物當做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做物來描寫叫擬物。
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lián)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xiàn)得更形象、更生動的作用。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林逋《山園小梅》)賞析:這一聯(lián)采用擬人的手法。
“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6.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lián)、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賞析: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huán)境。
7.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
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例:“問人間誰是英雄
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魯威作)賞析: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yè)績。
8.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
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例:“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疊題烏江亭》)賞析: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9.起興: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例:“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李商隱《錦瑟》)賞析:首聯(lián)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
10.虛實結合:是指現(xiàn)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在一起表達同樣的情感。
例: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柳永《雨霖鈴》)賞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
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舍。
三、表現(xiàn)手法用典、聯(lián)想、想象、襯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意象、意境 1.用典:(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
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tài)度、個人的情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
(2)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的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lián)想而尋意于言外。
例:(1)“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2)“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姜夔《揚州慢》)賞析: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
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xiàn)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xiàn)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
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聯(lián)想:由一事物聯(lián)系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lián)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賞析: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
婀娜多姿聯(lián)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
3.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lián)想、推斷、分析、綜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例:“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望洞庭》)賞析: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像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xiàn)于紙上。
4.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
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例:(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zhàn)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2)“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杜甫《月夜》)賞析:頷聯(lián)、頸聯(lián)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
5.渲染:對環(huán)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杜甫《登高》)賞析:首聯(lián)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xiàn)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象征: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lián)想的具體形象,表現(xiàn)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賞析:這兩句描寫青山環(huán)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
7.對比:對照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互相比較。
例:“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李白《越中覽古》),賞析: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后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8.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
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例:“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閨怨》)賞析: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地表現(xiàn)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9.照應: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例:“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賞析:首聯(lián)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里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10.動靜:對事物、景物作動態(tài)、靜態(tài)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
春愁是啥
1.根據(jù)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用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事物解說、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3.想象可分為不隨意想象和隨意想象。
不隨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的和計劃而產生的想象。
夢是不隨意想象的極端情況。
隨意想象是有預定目的、自覺地進行的想象。
根據(jù)想象的創(chuàng)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
根據(jù)別人的描述或圖樣進行的想象叫再造想象。
不依現(xiàn)成的描述或圖樣獨立進行的想象叫創(chuàng)造想象。
幻想是與個人愿望相結合并指向未來的想象。
它是創(chuàng)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表現(xiàn)手法在詩歌中主要是為了使詩人立場觀點更清晰,抒情更淋漓盡至,如“通過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使XX更為突出”,更側重抒情和議論;而修辭手法在詩歌中主要是為了使文字語言生動傳神,便于理解,如題,更側重于描寫。
在詩歌鑒賞的題目中表現(xiàn)手法的回答有以下步驟:(1)辨別是什么表現(xiàn)手法(2)結合詩句回答為什么要使用(即作用)(3)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修辭手法步驟大致相同(1)是什么(2)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該種修辭手法(3)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目的是什么。
回答該類問題的關鍵就是所表達的情感,這往往是問題的最大的分點。
只要按步驟,就能得較全的分。
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描寫,繼續(xù)等 而修辭主要為比喻啊,擬人啊,對比呀等等 表現(xiàn)手法主要表現(xiàn)了XXX,表達了作者XXX的感情 修辭主要是生動形象的XXXX,準確的說明了XXX,使文章更加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