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被貶的詩人積極的態(tài)度的詩句
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蘇軾: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有哪些詩人或詞人被貶后擁有消極和積極的心態(tài)
加詩詞
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 問君何能爾
心遠偏。
采菊東籬下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fā),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F(xiàn)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jīng)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xiàn)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zhì)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么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
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于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yǎng),對于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古代出名的被貶的詩人的詩句
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李 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韓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奏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柳宗元 《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此外還有屈原,李白 杜甫 張九齡 王維 孟浩然 王翰 楊炯 杜審言 陳子昂 張籍 賀鑄 唐伯虎 徐文長 等等詩人都有被貶后的詩句
古代有哪位詩人被貶之后心態(tài)仍然很好,而且創(chuàng)出好詩句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 唐代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覘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藶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
蘇軾被貶儋州期間做了那些詩詞
出處\\\/
自然淡遠——談蘇軾被貶黃州后詩詞思想風格變化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清新豪健、灑脫奔放,其詞則一改唐五代以來兒女情長,離合悲愁的主題及柔媚纖巧的語言風格,以其寬闊的胸襟,雄大的才力,大大地開拓了詞的題材、意境、風格與表現(xiàn)手法,開一代豪放之詞風,“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婉轉(zhuǎn)之度”(胡寅《題酒邊詞》),表現(xiàn)出全新的面貌。
蘇軾一生,從政約四十年,基本上是在新舊黨爭的漩渦中坎凜起伏地度過的。
但政治的挫折并沒有減弱他旺盛的創(chuàng)作精力。
元豐三年(1080),御史官員從他的詩文中搜索材料,牽強附會,說他譏諷皇帝、詆毀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獄”,史稱“烏臺詩案”,次年被貶謫,“安置黃州”(今湖北黃岡)。
此后,蘇軾又幾經(jīng)沉浮,先后被貶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今海南?。?/p>
伴隨著宦海沉浮,經(jīng)歷了多年人生挫辱的他,也清楚的看到政治斗爭中不可避免的陰暗、卑鄙和險惡,感受到人生的無奈。
對世情冷暖的漸趨洞察,使得他在困苦的生活中,一直保持著開朗樂觀的精神面貌,并且積極地進行創(chuàng)作。
初到黃州,蘇軾即作詩“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初到黃州》)以輕松的口吻自我嘲解,但這只是其思想意識的表層的東西,作為遭受迫害的逐臣,憂讒畏譏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心態(tài)是最難以擺脫的,“示諭武昌一策,不勞營為,坐減半費,此真上策也。
然某所慮,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飾,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別路傳聞京師,非細事也。
雖復往來無常,然多言者何所不至。
若大霈之后,思旨稍寬,或可圖此。
更希為深慮之,仍且密之為上。
”(《與陳造書》)他那謹小慎微、惴惴不安的心情,完全流露于信的字里行間。
但這種心態(tài)與蘇軾獨立不屈的性格必然要在思想上發(fā)生沖突,因此其必然要在思想上沖破現(xiàn)狀,找尋新的精神支柱來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
而佛老哲學“清凈無為”、“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很好地解脫了他來自社會也來自個人的壓抑,成為他思想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道、佛三種精神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他特有的豪邁、曠達和視險如夷的氣魄。
文如其人,蘇軾的襟抱境界直接影響了他的藝術風格。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在黃州期間,蘇軾曾三游赤壁,寫下了一詞二賦的千古名篇。
在《念奴姣?赤壁懷古》中作者面對圖畫一般雄奇壯麗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懷歷史往事,“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在三國赤壁古戰(zhàn)場,蘇軾觀賞江山風景,懷念英雄業(yè)績,感到自己的心情都為之振蕩了。
但望著滾滾東去的流水,作者建功立業(yè)的報復也付之流水,不禁黯然傷神,發(fā)出“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
整首詞內(nèi)容矛盾復雜,感情內(nèi)涵十分豐富,既有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情禮贊,對樹功建業(yè)的英雄人物的忠心傾慕;又有人生如夢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幾千年,綿亙數(shù)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在浩渺的時空框架中發(fā)出功名虛幻的感嘆,把人生挫折的懊惱引向高遠之處。
然而,整首詞的基調(diào)是積極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勝過了消極思想,雖然自然平淡,缺乏激烈抗爭的力量,卻也反映了蘇軾不甘沉淪的高傲性格。
作者此時仍抱有積極入世的勇氣和信心,“愿為穿云鶻,莫做將雛鴨。
”(《歧亭五首》之五)但也因環(huán)境的變化而發(fā)出人生空漠、無所寄托的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前赤壁賦》)在《前赤壁賦》中,蘇軾以敘事為骨架,在描繪秋夜江景,穿插歷史事跡的同時,著重以老莊闡發(fā)了人生哲理,“只用寥寥數(shù)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覺道出,同時把人在這個紅塵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豐厚的賜予表明。
”(林語堂《蘇東坡傳》)在黃州期間,當?shù)匾粫R可卿替蘇軾向當?shù)毓俑髞硪粔K數(shù)十畝的荒地,他親自耕種,這塊荒地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因而取名“東坡”,他也自號“東坡居士”,意味著蘇軾對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風的仰慕,意味著他思想上的一個重要變化:佛老思想成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處世哲學。
佛老思想原以清凈無為,超然外物為旨歸,但在蘇軾身上卻起了復雜的作用,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貴賤、毀譽得失視作毫無區(qū)別的東西,有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作用;另一方面,又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一種曠達態(tài)度背后,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既是寫雨后之實景,也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而對人生前程所作的一種展望與設想,又將立身之意志與超然之襟抱圓滿地融合為一處,用儒家用世之旨意與佛老曠達之精神圓滿融合自己為一人,表現(xiàn)出在逆境中超曠的人生態(tài)度和思想精神。
從被貶黃州以后蘇軾的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傲視磨難艱危,談笑生死,履險如夷,把儒家士大夫“仁者不憂”、“君子坦蕩蕩”、“浩然之氣”的精神與佛家“當下即是”、“看穿順逆”的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更為超脫達觀的人生哲學。
同時,依靠藝術 的激情來完成心理上的宣泄,蘇軾曾經(jīng)自述:“吾酒后,乘興作數(shù)千字,覺酒氣拂,從十指出也。
”也依靠佛老,保護了自己幻想中的具備完整人格的心靈世界。
試看“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者甚干忙
前事既定,誰弱又誰強
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渾教是罪,三萬六千場,一葉輕舟穿淼茫。
”(《雨夜宿凈行院》)“君看岸邊蒼石上,石來篙眼如蜂窠。
但應此心無所往,造物雖弛如吾何
”(《百步洪》)履危難而處之泰然,歷滄桑而洞觀人生,心胸豁達,情趣瀟灑,恬淡自適。
蘇軾曾寫到:“承喻慎靜以處憂患,非心愛我之深,何以及此,當謹置之座右也。
”(《與章質(zhì)夫三首》之一)正是他人生這里的核心所指——“慎靜以處憂患”,他歷經(jīng)磨難,始終保持著曠達開朗性格的奧秘也就在此
故能在寫完“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以雷鳴,敲門都不應,依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彀紋平。
小舟從此適,江海寄余生。
”(《臨江仙?夜歸臨皋》)后,“折冠服江邊,拿舟長嘯去矣。
”甚至把縣太爺都嚇了個半死,到處派人尋找,但當人們發(fā)現(xiàn)他之時,卻“鼻鼾如雷,猶未興矣。
”只不過發(fā)發(fā)感慨,以期獲得平衡和寧靜罷了。
綜觀被貶黃州之后,蘇軾內(nèi)心的儒家思想已變化為儒家思想與佛老思想矛盾地并存在一起。
它們是矛盾的,因為前者的主要精神是積極入世而后者則是消極出世;但它們又在蘇軾身上是統(tǒng)一的,因為他習慣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yún)^(qū)別對待,因而大致以“外儒內(nèi)道”的形式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也就是說,當他入世從政時,則主要信奉和推行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時時有佛老思想冒頭),當他貶官在野時,佛老思想則成為他的主要思想傾向(儒家思想也并不泯滅)。
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篇》)這句話可移來評論蘇軾。
反映在藝術上,則表現(xiàn)為其詩歌藝術日臻圓熟,并追求淡雅高遠的風格,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
古代有哪位詩人被貶之后心態(tài)仍然很好,而且創(chuàng)出好詩句的.
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李 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韓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奏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柳宗元 《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外還有屈原,李白 杜甫 張九齡 王維 孟浩然 王翰 楊炯 杜審言 陳子昂 張籍 賀鑄 唐伯虎 徐文長 等等詩人都有被貶后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