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蟄伏”的詩句有哪些
他雖然與常人不同,沒有父母 ,也沒有親人的關懷,可是他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憑借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地
鄉(xiāng)村風俗
進城工作以來,我常在省會??谶^年,體會到了都市過年的現(xiàn)代氣息尚,然而過,也就煙消云散了。
倒是小時候在鄉(xiāng)下過年給我留下?lián)]之不去的記憶,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現(xiàn)在已是年近五旬的我,仍記得小時候在鄉(xiāng)下殺豬過年的情景。
那時候,村民們缺吃缺穿,只有到了春節(jié),才能美滋滋地吃上豬肉,犒勞辛辛苦苦勞作一年的人們。
春節(jié)漸近,殺豬的嘶叫聲也日漸多起來。
孩子們聽到殺豬聲,就知道再過二三天春節(jié)就到了,快活得蹦蹦跳跳。
要是自家有豬殺,豬還沒有開膛破腹,孩子就急于跟爸爸說好,要將豬尾割下用火碳烤著吃。
豬肉好吃,殺豬難。
為了防止豬聽到別人家殺豬的凄慘叫聲而驚慌逃走,所以人手不足的人家趕著盡早殺豬,還要請來年輕力壯的漢子幫忙。
在我老家海南萬寧禮紀鄉(xiāng)下,我還記得小時候,鄉(xiāng)村父老是這樣殺豬的:女人假裝用平時喂豬的桶靠近豬槽,豬信以為真主人要喂它,豬快步上前還沒有吃上一口,就被早有準備躲在墻后的男人閃身上前,撲向豬,一個漢子用鐵鉤子將豬鉤住猛用力將豬拉倒,四個男子分別用手攥住豬的前后四條腿,并用膝蓋將豬推倒。
男子接過女人遞過的繩子將豬五花大綁起來,這時人們才松了一口氣,抽完一支煙后,男人將豬抬上矮桌子上屠殺。
接著,女人端上滾燙的開水,淋濕豬毛,腳手麻利的男人用鋒利的刀子刮豬毛,十多分鐘后,豬就變得光溜溜了。
大人小孩變著花樣分享豬肉,有火烤豬尾、油炸排骨、清煮粉腸,香噴噴,美滋滋,過年過得有滋有味。
到了除夕那天,我們村子里的文化人就開始忙于寫春聯(lián)了。
一大早,左鄰右舍就拿來紅紙請他們幫寫春聯(lián),鄉(xiāng)村文化人總是通情達理,有求必應,笑呵呵地揮毫潑墨,寫完“新春大吉”,又寫“福如東?!保瑢懲甏蟛?,又寫二伯的,一幅接一幅,腰酸手軟,還是樂此不疲。
到了最后,才寫自家的,已到了掌燈時分了。
貼上自己寫的春聯(lián),聯(lián)為心聲,多么親切
剛寫的春聯(lián)墨跡未干,得將春聯(lián)平鋪在地上晾干,春聯(lián)將屋子都鋪滿了,又鋪在門前的庭院上,屋里屋外,字墨飄香。
過春節(jié),要數有文化的人家最熱鬧了,村民進進出出,臉上露出敬意和笑意,真是:“副副春聯(lián)寫吉利,人人臉上掛笑意。
”邊遠僻靜的鄉(xiāng)村,也能過個文化年。
鄉(xiāng)村婚宴 在鄉(xiāng)村,誰家有喜事辦婚宴,寂靜的山村立即沸騰起來,殺豬聲鞭炮聲此起彼伏,喜氣洋洋。
農村人家辦婚宴,就在自家庭院擺開桌椅,支起爐灶,廚師光膀使力地揮動大鏟炒菜。
女人忙著挑水煮飯,男人殺豬切肉,孩子到東家西家借鍋碗瓢盆,老人看管小孩,為來客敬煙遞茶。
還不到晚上吃飯時間,喝喜酒的鄉(xiāng)村父老已早早從村頭田間趕來。
不拘小節(jié)的村民,連腳上的泥土都來不及洗掉,光膀赤膊帶著泥土的芬芳來賀喜。
鄉(xiāng)村宴席請客不像城里人發(fā)請柬邀請客人,主人家請一位手腳勤快的人挨家挨戶口頭通知,這個村子的人家辦喜酒,就請全村子每家一人。
淳樸的村民也懂得禮尚往來的道理,有請必到。
自家養(yǎng)的豬,自家釀的酒,自家種的菜,是餐桌的美味佳肴。
大家吃起來津津有味。
遇上農活忙時,農村人顧不上貪杯多聊,舉杯一飲而盡,端碗大口吃飯,幾分鐘的工夫就起身離席。
我記得小時候,村里人辦婚宴是第一天的晚上及第二天的早上各有一頓酒席。
那時候的農村,沒有電燈,到了晚上整個村子黑燈瞎火,但辦喜事的人家卻燈火通明,他們點上大馬燈高高掛起照亮了半個村子。
興奮的人們徹夜未眠,他們要為第二天的酒席做好準備。
那時的農村缺少吃的,平時能吃上一塊肥肉已是奢望了。
遇上喝喜酒,能吃上一頓豐盛的飯菜,高興不已。
他們不會拿“角落菜”(剩飯菜)去喂豬,而是送走了客人后,一碗一碗地送給左鄰右舍,讓大家都來分享婚宴的口福。
如今的鄉(xiāng)村婚宴也有了變化,以前辦喜酒的人家把整個村子人家的食具桌椅借來當作餐桌,有時還不夠用。
現(xiàn)在就有人專門出租這樣的婚宴酒席用具。
有些農戶嫌辦喜酒麻煩,到縣城餐館包辦酒席,農民朋友進城喝喜酒已不是新鮮事了。
原先的兩頓酒席合二為一變成了一頓。
農民朋友說,現(xiàn)在農村人的生活水平好了,以前只能在婚宴上才能吃得上的一頓好飯菜,現(xiàn)在已成家常便飯了。
檳榔寄情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這是臺灣一首歌唱檳榔的情歌,作者把采檳榔的勞作情景與青年男女之間的戀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優(yōu)美的旋律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無獨有偶,在海南也有描寫這樣情景的民歌:“口嚼檳榔又唱歌,嘴唇紅紅見情哥。
哥吃檳榔妹送灰,有心交情不用媒”。
這是一首海南黎族情歌。
檳榔本來不會說話,可在男女青年交往過程中,它卻起著重要的作用。
它能掀動對方的情思,溝通彼此的心靈。
相傳很久以前,海南五指山下一個黎寨,有一名叫佰廖的姑娘,她勤勞善良,能歌善舞,心靈手巧,會織美麗的筒裙,求婚者門庭若市。
佰廖說:“我不愛誰家的財產,只愛對愛情忠貞的人。
如果誰能把五指山的檳榔摘給我,誰就是我最愛的人。
”眾求婚者聽后畏怯而歸,只有一名叫椰果的黎族獵手勇敢地向五指山走去。
他穿過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戰(zhàn)勝了野獸和山螞蟥的襲擊,終于攀上了峰頂,摘回一束檳榔送給佰廖,與姑娘結為夫妻。
此后,當地人便把檳榔作為定親的信物。
在海南省萬寧、陵水、保亭等市縣,訂親、婚典時,檳榔是締結婚約必不可少的禮品,禮輕情意重。
這是當地的風土人情。
如果哪位小伙子看上了一位姑娘,小伙子就會到姑娘家玩,并帶上檳榔。
小伙子在家先將檳榔切成小塊,配上“蔞葉”,將兩者用紅紙包起來,到了姑娘家,逢人必送一小塊,然后將剩下的檳榔放在客廳的桌子上,讓后來的人自己取用。
如果不善言談的小伙子,他們的父母會給他多帶上檳榔,因為大家嚼起檳榔來,檳榔的刺激讓誰的話都會多起來,哪怕是木訥的小伙子,氣氛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特別是大嫂大姐嚼了檳榔就像男人喝酒一樣,話多是必然的。
這時,只要有三個女人嚼檳榔,就會嘰嘰喳喳說開了,小伙子有了檳榔多省事啊。
青年男女的愛情發(fā)展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送檳榔到女方家更是有增無減。
在我的老家萬寧,有這樣的說法,“公主檳榔,乞丐煙”。
檳榔是與情愛結緣,而香煙可隨意遞給乞丐。
吃檳榔是會醉人的。
宋代大文豪蘇軾的詩句“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那是一種醉意朦朧美,恰如黎族青年男女之間美好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