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名言 > 孔子講愛國的名言錦集76條

          孔子講愛國的名言錦集76條

          時間:2020-12-10 17:05

          1、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匾膊桓钠錁?。賢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8、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1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3、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7、子謂于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p>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26、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27、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28、(“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30、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32、不學禮,無以立。

          33、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3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3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p>

          3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39、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40、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41、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42、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闭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43、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45、過,則匆憚改。

          46、不遷怒,不二過。

          4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9、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5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1、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 《論語》

          2、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孔丘 《論語》

          3、 芝蘭生于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 ——孔丘

          4、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 《論語》

          5、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 《論語》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論語》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 《論語》

          8、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 《論語》

          9、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論語》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丘 《論語.季氏》

          11、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論語》

          12、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 《論語》

          13、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孔子 《論語》

          14、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 《論語》

          15、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孔子 《論語》

          16、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 《論語》

          1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論語》

          18、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論語》

          19、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 《論語》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論語·衛(wèi)靈公》

          21、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也已。 ——孔 子 《論語 》

          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論語》

          24、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 《論語》

          25、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26、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論語》

          27、 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 《論語》

          29、 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 《論語》

          30、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論語》

          3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論語》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孔丘

          33、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 《論語·里仁》

          34、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論語》

          35、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論語》

          36、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孔子 《論語》

          37、 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 《論語》

          38、 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

          39、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孔丘

          40、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 《論語》

          41、 知恥近乎勇。 ——孔子

          42、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論語》

          43、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丘 《論語》

          44、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論語》

          45、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 《論語》

          46、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 《 論語 》

          47、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正直)、友諒(誠信)、友多聞(見多識廣),益矣; 友 便辟( 性情暴躁,慣走邪道)、友善柔(過份優(yōu)柔寡斷或和顏悅色騙人)、友便佞(心懷鬼胎。諂媚),損矣。 ——孔子 《論語》

          48、 君子之道四焉,強于行義,弱于受諫,怵于待祿,慎于治身。 ——孔丘

          49、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孔子 《論語》

          50、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孔子 《論語》

          51、 與朋友交,嚴而有信。 ——孔丘

          52、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 《論語》

          53、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 《論語》

          54、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孔丘 《論語》

          55、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孔子 《中庸》

          56、 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孔丘

          57、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 《論語·子路》

          58、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丘

          59、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

          60、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 《論語》

          61、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 《論語》

          62、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孔子

          63、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 《論 語》

          64、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 《論語》

          65、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

          66、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 《論語》

          67、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孔子

          68、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 得之 ,不去 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孔子 《論語》

          69、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 《論語》

          70、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 《論語》

          71、 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孔子

          72、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 《論語》

          73、 不貳過。(犯過的錯誤不再重犯。) ——孔子 《論語·雍也》

          74、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 —— 孔 子 《論 語》

          75、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 亦不 可行也 。 ——孔子 《論語》

          76、 “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孔子 《論語》

          77、 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 《論語》

          78、 “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 祿在 其中矣 。 ——孔子 《論語》

          79、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 《論語 》

          80、 民無信不立。 ——孔丘

          81、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孔子 《論語》

          82、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孔 子

          83、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孔子 《 論語 》

          84、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 《論 語》

          85、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孔子 《論語》

          86、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 《論語》

          87、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

          88、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 《論語》

          89、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孔子 《論語》

          90、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鬃?《論語》

          91、 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孔子

          92、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孔子 《論語》

          93、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 《論語衛(wèi)靈公》

          94、 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丘

          95、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 《孝經(jīng)》

          96、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 《論語》

          97、 學而不已,闔棺乃止。 ——孔子

          98、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 以行 成于內(nèi) ,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 《孝經(jīng)》

          99、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匾膊挥蕖?——孔子 《論語》

          100、 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孔丘 《論 語》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3、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7、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12、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3、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4、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5、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6、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7、不學禮,無以立。

          18、朝聞道,夕死可矣。

          19、小不忍則亂大謀。

          20、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1、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2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24、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25、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27、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8、過,則匆憚改。

          29、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30、不遷怒,不二過。

          3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33、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4、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35、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36、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37、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8、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9、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40、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4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3、吾日三省吾身。

          44、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45、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46、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47、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48、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

          49、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

          50、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

          5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52、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5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4、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55、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56、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57、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5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59、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6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拓展閱讀:孔子人物軼事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 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lǐng)取金錢??鬃诱f:“賜( 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圣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為。現(xiàn)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lǐng)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lǐng)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p>

          子路救起一名 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鬃痈吲d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p>

          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 師襄學鼓琴。曲名是《 文王操》??鬃涌嗫嗟木毩撕芏嗳兆樱瑤熛遄诱f:“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jīng)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shù)?!庇志毩撕芏嗳兆?,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于其數(shù)。”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庇诌^了相當?shù)臅r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于是,孔子反復的鉆研,體會琴曲的內(nèi)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xiàn)出來了,才罷休。

          孔子相師

          《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游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鬃泳蛦枺骸澳憧匆婑R車為什么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墒牵裉煳乙娔鷧s并不怎么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后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被仡^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guī)熞印R粣u下問?!苯?jīng)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后《史》、《志》有關(guān)章節(jié)都有記載。據(jù)《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jīng)》勸諸后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鄙w出于此

          實驗欹器

          《 荀子· 宥坐》記載“孔子觀于 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鬃訂栍谑貜R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鬃釉唬骸崧勫蹲鳎搫t欹,中則正,滿則覆?!鬃宇櫟茏釉唬骸⑺??!茏愚谒⒅?,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鬃余叭欢鴩@日:‘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樣,勸說、勉勵的意思,坐同座。古時候的人沒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幾。常用的物品放在右邊,所以,座位右邊是經(jīng)常關(guān)注的地方。宥坐即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個特點:空虛時只能歪斜地放著,即“虛則欹”;當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擺放,就是“中則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滿,水太多了,它又會自動側(cè)翻倒,把水都倒了出來,這就是“滿則覆”。欹器是對它的俗稱,當人們利用它的特性賦予了文化內(nèi)涵后,又送它一個雅號叫宥坐。

          藏書始祖

          孔子于68歲返回魯國,開始整理圖書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國最早的圖書整理者,相傳他整理《 詩經(jīng)》、《 尚書》等文獻,并把魯史官所記《 春秋》加以刪修,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鬃釉谡砦墨I中,創(chuàng)立了揭示文獻“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錄學方法。為《詩》、《書》作序,或附于書后,或臨于書首,或另出單行,這在揭示文獻的內(nèi)容上起重要作用??鬃诱韴D書所定的《 六藝》,對漢代 劉向、 劉歆父子在《 別錄》、《 七略》書目分類上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矣”??鬃油ㄟ^國家的藏書,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歷史。他所收藏的圖書主要以《詩》、《書》、《禮》、《樂》、《春秋》等?!豆蚪庠b》載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說明在編定《六經(jīng)》時,廣泛搜集各國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內(nèi),后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