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誠信的成語
【淑質(zhì)貞亮】:淑:善良;貞:堅貞;亮:誠信質(zhì)直。品質(zhì)善良,為人誠信質(zhì)直。
【溫恭直諒】:溫恭:溫和謙恭;直諒:性格正直,能諒解人。指和氣、謙恭、正直、誠信的高尚品德。
【脩辭立誠】:原指整頓文教,樹立誠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言信行果】: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p>
【言行信果】: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一諾千金】: 諾:許諾。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shù),極有信用。
【一言為定】: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說話算數(shù),決不翻悔。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君子一言,快馬一鞭):比喻一言為定,決不反悔。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季路一言】:比喻信用極好。
【丹心耿耿】:耿耿:誠信的樣子。形容真心實意,非常忠誠。
【童叟無欺】:貨真價實抱誠守真:志在真誠,恪守不違。
【赤誠相待】:極真誠、忠誠。以至誠之心待人。
【誠心誠意】: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誠心實意】: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誠心正意】:心意真誠懇切。形容對人十分真摯誠懇。亦作“誠心誠意”。
【犬馬之誠】:比喻誠心實意。一般謙稱自己的誠意。
【信守不渝】:堅守信用不變。
【嚙血沁骨】:形容極端誠信。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誠信實的人。指處處都有賢人。
堅守誠信的名言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
誠信處世世界大,奸詐為人人格低。
誠信走遍天下,法治和諧人間。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創(chuàng)業(yè)不像讀書,一天可以過好多年,創(chuàng)業(yè)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周晉峰
經(jīng)常用誠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堅持以誠信的言行對待別人。
沒有誠信,何來尊嚴?——西塞羅
沒有誠信的堅強基石,法制便猶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層建筑。
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
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才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
求珍品,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講堂譽,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同仁堂"里看誠信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R照齡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一、 陳述句改感嘆句的方法
1、 把句中有“很”字改成“真”或“多么”,沒有就直接加“真”或“多么”。
2、 把句尾的句號改成感嘆號。
二、 感嘆句改陳述句的方法
1、 把句中的“真”或“多么”改成“很”或直接去掉。
2、 把句尾的感嘆號改為句號。
三、反問句改為陳述句的方法
1、將反問句中的肯定詞改為否定詞,或?qū)⒎穸ㄔ~改為肯定詞。(有不去不,沒不加不。)
2、將反問句中的反問語氣詞(怎、怎么、難道等)去掉。
3、將句末的疑問助詞(呢、嗎等)去掉,問號改為句號。
四、陳述句改為反問句的方法:
1、將肯定句中的肯定詞(是、能、會等)改為否定詞(不是、不能、不會等)。
2、將否定句中的否定詞(不是、不能、不會等)改為肯定詞(是、能、會等)。
3、在肯定詞或否定詞前面加上“怎、怎么、難道、豈”等反問語氣詞。
4、句尾加上疑問助詞“呢、嗎”等,句末的句號改為問號。
五、把字句和被字句改寫的方法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特殊的句式。把字句中,介詞“把”能把手動詞支配的賓語改稱動詞的狀語。被字句中,充當(dāng)介詞“被”賓語的這個成分是主動者,主語則是被動者。一般來說,需要將把字句和被字句變?yōu)椴挥谩鞍选弊趾汀氨弧弊值囊话憔渥?,再做縮句或比較,來幫助理解句子。 1:先在陳述句中分析出什么1、什么2和怎么樣,再按下面格式改寫:
(1)改為把字句:什么1+把+什么2+怎么樣
(2)改為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怎么樣
方法2:理解句子意思,自問自答。如“誰做了什么”該為“誰把什么做了”, “誰怎么樣”改為“誰把什么怎么樣”; “誰做了什么”和“誰怎么樣”改為“什么被誰怎么樣”。 (把字句改為被字句,被字句改為把字句,什么1和什么2互調(diào)位置。)
六、縮寫句子的方法
縮句的要領(lǐng)和一般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把縮句的要領(lǐng)歸納為八字口訣:“舍枝留主,縮到最簡”;把縮句的一般方法歸結(jié)為四個步驟:“讀、劃、縮、讀?!笨s寫句子就是把結(jié)構(gòu)比較復(fù)雜的句子中的修飾、限制和補充說明的成分去掉,保留主要成分,而不改變句子的主要意思。
怎樣區(qū)分句子的主干和枝葉?知道哪部分是主干?哪些是枝葉?這是運用縮句來更好地分析句子和理解句子的首要問題??梢杂谩罢l干什么”、“誰怎么樣”、“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樣”、“誰是什么”、“什么是什么”等來區(qū)分。
縮句的`方法有五種:
一、刪去“的”前修飾成分。例如:“美麗的蝴蝶飛走了?!本渲?,“美麗的”是用來修飾“蝴蝶”的,因此,應(yīng)該刪去。
二、刪去“地”前的修飾、限制成分。例如:“人們都驚訝地呼喊起來?!本渲校岸俭@訝”是用來修飾“呼喊起來”的,要刪去。
三、刪去“得”后補充說明成分。例如:“他高興得跳起來?!本渲?,“跳起來”是對“高興”的程度進行補充說明的,要刪去。
四、刪去數(shù)量短語。例如:“羅丹塑了一座女像。”句中,“一座”這個數(shù)量短語可刪去。
五、抓住主干來縮簡。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誰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樣”(這是每個完整句子都具備的),就可迅速地縮句。例如:“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边@句話:說“什么?”——“鐵球”,“怎么樣?”——“落下來”。因此,這句話可縮為:“鐵球落下來?!?/p>
縮句有時需要各種方法綜合運用。例如:“幾只小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边@句話可縮為:小鳥飛翔。
補語與“著”“了”“過”如何處理不迷惑。
縮句是為了幫助理解句子,那就不一定要所到最簡。只要理解了句子,就行了。補語保留可以,刪去也行,不過要看具體情況?!爸?、了、過”是時態(tài)助詞,助詞在句子中幾乎沒有獨立性,是不能刪的。
縮句時,要注意三條:一是不改變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變原句的結(jié)構(gòu),三是縮寫后仍然是句子。
縮句的要求:
1.縮句后主要成分必須是詞或詞組
例如:“大熊貓貪婪地吃著鮮嫩的竹葉?!辈荒芸s成“熊貓吃葉”,而應(yīng)縮成“大熊貓吃著竹葉”。因為“大熊貓”和“竹葉”是完整的概念,“熊貓”和“大熊貓”的外延并不一致。“葉”在這里是語素而不是詞,“竹葉”才是詞。
2.保留必要的成分
例如:“我班先進學(xué)生經(jīng)常主動熱情地幫助后進學(xué)生”。如果縮成:“學(xué)生幫助學(xué)生”則意思模糊,只能縮成“先進學(xué)生幫助后進學(xué)生”。保留了“先進”和“后進”兩個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確了。
3.“著”、“了”、“過”要保留
“著”字用在動詞后面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同學(xué)們上著課”,如果縮成“ 同學(xué)們上課”,就沒說清楚是現(xiàn)在上課還是以前上課?!傲恕弊钟迷趧釉~后面表示動作已經(jīng)完成。如:“趙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難忘的科學(xué)課。”應(yīng)當(dāng)縮成“趙老師上了科學(xué)課?!比艨s成“趙老師上課?!笔钦谏希€是上完了?不知道?!斑^”字用在動詞后面表示動作已經(jīng)過去。如:“我曾經(jīng)游覽過美麗的桂林?!比绻s成“我游覽桂林。”是正在游覽,還是曾經(jīng)游覽?沒有說清楚。由此可見,謂語后面的“著”、“了”、“過”不能去掉的。
4.復(fù)指成分應(yīng)完整地保留
例如:“我們應(yīng)當(dāng)遵守自己過去許下的諾言?!睉?yīng)當(dāng)縮成“我們遵守自己的諾言”。若縮成“我們遵守諾言?!币馑际遣煌暾?。
5.表示方位的詞組應(yīng)該完整地去掉
例如:“我們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睉?yīng)當(dāng)縮成“我們游泳?!辈荒芸s成“我們在游泳”,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詞組作狀語時,都不能保留“在”字,應(yīng)該同后面的狀語一起完整地去掉。
6.補語的處理
首先,動詞謂語后面的補語一般應(yīng)保留中心詞;其次,形容詞后面的補語一般刪去。如“發(fā)表
7.不改變句子的語氣
句子的語氣不能改變,如“莫非他想在這里安安穩(wěn)穩(wěn)地睡上半天嗎?”應(yīng)縮成“他想睡嗎?”
縮句方法:
第一組:縮句不能改變原句的主語
原句: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筑。
縮句A:燈照耀著建筑。
B:廣場上千萬盞燈照耀著宏偉建筑。
C:廣場上燈照耀著建筑。
分析:縮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變原句的意思,特別是不能改變原句陳述的對象,即主語。另外,還要讓壓縮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話,不能縮得過分簡略。
原句說的是“廣場上”怎么樣,而不是“燈”怎么樣,A句改變了主語,當(dāng)然也就改變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確,但縮得過分簡略;B句是正確的。
如果原句是“廣場上的千萬盞燈”如何如何,“廣場上”后面加了一個“的”字,情況就不一樣了,主語肯定是“燈”了。
第二組:縮句不能改變原句的謂語
原句:夏天,老人們都愛到河邊的樹陰下釣魚。
縮句A:老人們釣魚。
B:夏天,老人們愛釣魚。
C:夏天,老人們愛到樹陰下釣魚。
分析:縮句既不能改變原句的主語,也不能改變陳述主語的謂語,縮句只能壓縮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屬于主要成分的詞語,也不能壓縮掉。
原句是說“老人們”愛好干什么,“愛好釣魚”不等于“釣魚”,A句把謂語“愛”改成了“釣魚”,明顯改變了句子的原意;這個句子是說老人們愛好什么,并不是說他們干什么。B句把“到樹陰下”誤認為“釣魚”的狀語壓縮掉了,其實“愛到樹陰下釣魚”表示兩個連續(xù)的動作,都不能壓縮掉。C句是正確的。
第三組:縮句不能改變原句的結(jié)構(gòu)
原句:灰黑色的鸕鶿整齊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縮句A:鸕鶿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鸕鶿站在船舷上。
C:鸕鶿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縮句不能改變原句的結(jié)構(gòu),如果原句是復(fù)句,壓縮后應(yīng)當(dāng)還是復(fù)句。
原句是一個復(fù)句,前面的分句說鸕鶿站立的動作,后面的分句說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確,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動詞“像”壓縮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體“士兵”換成了鸕鶿,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當(dāng)然更不行;C句沒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達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壓縮掉。
正確的縮句應(yīng)當(dāng)是:鸕鶿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第四組:縮句不能把表示處所的詞語改為表示事物的名詞
原句:三棵大海棠樹上開滿了紅紅的花。
縮句A:海棠樹上開滿了花。
B:海棠樹開花。
C:海棠樹開滿了花。
分析:句子陳述的對象(主語),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個處所,有時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卻不一樣,如“學(xué)校”和“學(xué)校里”。縮句時不能因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處所的詞語改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補語和動詞結(jié)合得很緊密,特別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個字的補語,縮句時不宜縮掉。
原句主語的中心詞是“海棠樹上”,而不是“海棠樹”;謂語動詞“開”后面有一個簡短的補語“滿”。A句合乎這類句子縮句的要求;B句改換了主語,縮去了簡短補語,壓縮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確定,表達不出“海棠樹上開滿了花”的意思;C句改換了主語。
第五組:縮句不應(yīng)當(dāng)縮掉必要的簡短補語
原句:岸邊的柳樹上掛滿了亮晶晶的冰條兒。
縮句A:柳樹上掛滿了冰條兒。
B:柳樹掛滿了冰條兒。
C:柳樹上掛冰條兒。
D:柳樹掛冰條兒。
E:樹掛冰條。
分析:這組句子同第四組相仿,簡評如下:
A句,正確;B句,改換了主語;C句,縮去了不應(yīng)當(dāng)縮掉的簡短補語“滿”;D句,改換了主語,縮去了簡短補語,縮后句子意思很不確定;E句,過分簡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語。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禮記》)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湯賦》)
月暈而風(fēng),礎(chǔ)潤而雨。(《宋蘇詢》)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曷冠子天則》)
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孔子)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
兼聽則明,倔信則暗。(《漢王符》)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孫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宋朱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后漢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宋釋道原》)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后漢書》)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jīng)》)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jīng)》)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
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運命論》)
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文賦》)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詩經(jīng)》)
勞于讀書,逸于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不愧于天,不畏于人。(《詩經(jīng)》)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誠子書》)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劉禹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畫旨》)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論語》)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選》)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古語)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語)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
暮年,壯心不已。(曹*)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
年之計在于春。日之計在于晨。(《南陽蕭繹》)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語》)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