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政語錄【1】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cuò)諸枉,則民服;舉枉錯(cuò)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xx;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shí)。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孔子為政語錄【2】
▲君于惠而不費(fèi),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fèi)乎?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dòng)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p>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孔子為政語錄【3】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shí)之。
▲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shí)若虛,犯而不校。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p>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p>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duì)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p>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p>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子曰:“君子不器?!?/p>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p>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p>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p>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子張學(xué)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p>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duì)曰:“舉直錯(cuò)諸枉,則民服;舉枉錯(cuò)諸直,則民不服?!?/p>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p>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p>
1、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 (孔子)
釋:作為領(lǐng)導(dǎo)者,是民眾的表率。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 也會(huì)好起來。
2、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漢.賈誼)
釋:身居大臣位置的人,應(yīng)該把使民眾的富裕和歡樂當(dāng)作自己的責(zé)任,把民眾的貧窮和苦難當(dāng)成自己的罪過。
3、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荀子)
釋: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這是敗壞國家和毀滅個(gè)人的道路。
4、乃知國家事,成敗固人心。 (宋.王禹戎)
釋:要知道國家的事情,成敗都在于人心的背向。
5、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宋.范仲淹 )
釋:政令暢通,人民團(tuán)結(jié)和睦,各種困難就都克服。
6、位在十人之上者,必處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處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人之上者,必處天下人之下。 (清.唐甄)
釋:所處的職位在十人之上的人,必須把自己放在十人之下,職位在百人之上,必須把自己放在百人之下,職位在天下人之上的人,必須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
7、水濁無掉尾之魚,土確無葳蕤之木,政煩無逸樂之民。( 北齊 . 劉晝 )
釋:水渾濁了就沒有再往回游的魚兒,土地瘠薄了就生長不出枝葉茂盛的樹木,政令煩亂了就不會(huì)有安逸快樂的民眾。
8、為上能自愛,群屬必畏鉗。 (清.康熙)
釋:作為上級(jí)的能自覺嚴(yán)格要求自己,他的所有部屬就必然服從他的管理,執(zhí)行他的指令。
9、尊賢使能,信忠納諫,所以為安也! (漢.王符)
釋:尊重賢良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相信忠誠的人,聽得進(jìn)別人的不同意見,這樣才能保持安定。
10、自古驅(qū)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宋.王安石)
釋:自古以來,領(lǐng)導(dǎo)、驅(qū)使民眾在于有信用和誠懇,要把所說的話看為比百金份量還重。
11、無多事、無廢事、庶幾無事;不徇情、不矯情、乃能得情。 ( ( 清.程祖洛)
釋:不做多余的事,不怡誤松懈該做的.事,方能太平無事;不徇私情,不搞矯作虛偽的人情,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
12、吳王事事堪誤國,未必西施賽六宮 。 (唐.陸龜蒙)
釋:吳王夫差做的每件事都足以丟棄國家,并不只因?yàn)槲魇﹦龠^六宮嬪妃所造成滅亡的。
13、不信而任事,則事反;不仁而御眾,則眾殃。(宋.李覯)
釋:叫你不信任的人去辦你想辦的事,就會(huì)使事情辦壞;自己不仁義的人去領(lǐng)導(dǎo)群眾,群眾就會(huì)遭殃。
14、得時(shí)者昌,失時(shí)者亡。 (《列子.說符》)
釋:能夠抓住時(shí)機(jī)、利用時(shí)機(jī)的就能昌盛;失去時(shí)機(jī)的就會(huì)衰亡。
15、明主好要,暗主好詳。 (荀子)
釋:聰明的人愛好抓要害,簡明扼要;昏暗的人愛好詳盡羅索。
16、諂諛在側(cè),善議阻塞,則國危矣。 (墨子)
釋:阿諛奉承的人圍在身邊,善良的意見建議受到阻塞,這樣國家就危險(xiǎn)了。
17、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漢.王符)
釋:皇上之所以圣明,是因?yàn)槟軌蚨喾矫媛犎∫庖?皇上之所以昏暗,是因?yàn)槠艂€(gè)別人的說法。
18、貌言華也,圣言實(shí)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漢.司馬遷)
釋:華麗的語言是虛偽表面的,實(shí)在語言是高尚神圣的,能當(dāng)藥治病的語言是苦澀的,使人得病的言語是奉承、甜蜜的。
19、計(jì)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 (三國.諸葛亮)
釋:思考問題猶豫不決,懷疑這懷疑那就不能決定事;做事時(shí)疑疑惑惑就不能把事情辦成功。
20、明主者務(wù)聞其過,不務(wù)聞其善。 (《戰(zhàn)國策》)
釋:明白的領(lǐng)導(dǎo)愿意聽別人指出他的過錯(cuò),不愿意聽別人吹捧他、講他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