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匾膊桓钠錁贰Yt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8、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1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3、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7、子謂于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p>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26、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27、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28、(“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30、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32、不學(xué)禮,無以立。
33、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
35、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
3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3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擇其不善者而改之?/p>
3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xí)乎!
39、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40、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41、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42、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43、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45、過,則匆憚改。
46、不遷怒,不二過。
4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8、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49、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5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yuǎn)乎!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么就是不發(fā)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縱然發(fā)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聽說論語十則?!鬃印墩撜Z》
(君子能夠協(xié)調(diào)左右但并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6、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鬃印墩撜Z》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dāng)?shù)姆绞接懰矚g,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贏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dāng)?shù)氖侄斡懰矚g,他是會喜歡的;但當(dāng)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zé)備。)
67、見利思義,見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鬃印墩撜Z》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孔子《論語》
(君子以言論越過行為為侮辱。)
69、或曰:“以怨報德,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埋怨,以德報德?!薄鬃印墩撜Z》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鬃诱Z錄翻譯?!?
70、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xué)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薄鬃印墩撜Z》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xué)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礎(chǔ)道理把它們貫串起來的?!?
71、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鬃印墩撜Z》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機警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72、有殺身以成仁?!鬃印墩撜Z》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鬃印墩撜Z》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就業(yè),一定要先有銳利的工具。)
74、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鬃印墩撜Z》
(一私人若沒有長遠(yuǎn)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5、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鬃印墩撜Z》
(一私人能夠做到多責(zé)備自己而少責(zé)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鬃印墩撜Z》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鬃印墩撜Z》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小不忍,則亂大謀。釋文?!鬃印墩撜Z》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破損整個大事。)
7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鬃印墩撜Z》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80、吾嘗一天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鬃印墩撜Z》
(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jié)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xué)習(xí)。)
81、當(dāng)仁,不讓于師?!鬃印墩撜Z》
(面對實在行仁德的事,就是師長在前,也不要謙遜。)
82、有教無類。——摘孔子《論語》
(對人實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83、道不同,不相為謀?!鬃印墩撜Z》
(主張不同,不彼此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孔子《論語》
(不必?fù)?dān)憂財富不多,只須擔(dān)憂財富不平均,不必?fù)?dān)憂人口稀少,我不知道孔子語錄。只須擔(dān)憂境內(nèi)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yè)。)
8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鬃印墩撜Z》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焦炙;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神志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語錄。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鬃印墩撜Z》
(君子有三種事應(yīng)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穩(wěn)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孔子語錄原文。力戒逞強好斗;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jīng)衰弱,力戒貪猥無厭。)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鬃印墩撜Z》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jīng)過學(xué)習(xí)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狐疑才學(xué)習(xí)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狐疑而不學(xué)習(xí)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鬃印墩撜Z》
(君子有九種事情須要考慮到:看,要考慮能否清楚;聽,要考慮能否明確;神志,要考慮能否溫和;容貌,要考慮能否恭敬;言語,要考慮能否忠實;做事,要考慮能否認(rèn)真;疑惑,要考慮能否求教;憤怒,要考慮能否有后患;利益當(dāng)前,要考慮能否該伸手。)
89、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鬃印墩撜Z》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微不至矣。論語?!鬃印墩撜Z》
(當(dāng)他未獲得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jīng)獲得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畏縮丟失掉,便什么好事都能干出來。)
91、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yuǎn)之則怨?!鬃印墩撜Z》
(唯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說你不莊重;冷淡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鬃印墩撜Z》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93、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鬃印墩撜Z》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jīng)獨攬的,可以說是快樂喜愛學(xué)習(xí)了。)
94、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鬃印墩撜Z》
(廣泛地學(xué)習(xí),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dāng)前的實際題目,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變:望之仿佛,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摘孔子《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yuǎn)看莊重威嚴(yán),接觸則溫和可親,聽講話則嚴(yán)肅不茍。)
96、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鬃印墩撜Z》
(在重小節(jié)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jié)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97、仕則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鬃印墩撜Z》
(做好了官,不足力就要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好了,不足力就去做官。)
98、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摘孔子《論語》
(一私人固守品德而不能發(fā)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99、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yuǎn)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鬃印墩撜Z》
(縱然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于遠(yuǎn)大的事業(yè)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干這些。)
100、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薄訌堅唬骸昂螢樗膼?”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薄鬃印墩撜Z》
(子張問:“什么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德,卻不虛耗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yán)卻不兇猛。你看國學(xué)?!薄訌堄终f:“什么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前不經(jīng)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fā)布命令遲鈍,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虐待人;同是給人犒賞,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jìn)不出的財務(wù)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