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紙貴
【解釋】: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出自】:《晉書·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示例】:人說“~”,誰知今日鬧到“長安扇貴”。此時畫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七回
【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補語;含褒義
洛陽紙貴的故事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jīng)常為這事發(fā)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闭f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于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于他堅持不懈地發(fā)奮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杰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后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chǎn)為內(nèi)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nèi)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于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杰作《兩都賦》相比。由于當時還沒有發(fā)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杰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歷史名人蔡倫發(fā)明造紙術的故事
造紙術發(fā)明之前,人們都是把字寫在竹簡和絲帛上,由于承載的笨重和價格的昂貴,制約了文化的傳播。東漢宦官蔡倫發(fā)明造紙術,對當時乃至后世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并稱為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對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蔡倫,東漢桂陽(今湖南郴州)人。他出身低微,很小就入宮做了太監(jiān),服侍漢和帝。蔡倫聰明勤奮,人又謹慎好學。平時他不喜歡和人交往,經(jīng)常把自己關在屋里讀書思考。漢和帝即位后,蔡倫被提升為中常侍,出入宮廷內(nèi)外,平時服侍皇帝,負責掌管文書,傳達皇帝的命令。
當時許多外官經(jīng)常和宦官結交,但是蔡倫卻能堅守原則,并不隨便與人交往,因此漢和帝更加信任他。蔡倫敢于指出和帝不對的地方,因此也很受和帝的器重,經(jīng)常參與朝政。蔡倫是一個喜歡思考和有所發(fā)明的人,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蔡倫升任尚方令,負責掌管皇帝的手工作坊。
這個作坊是皇家的私人作坊,主要是為皇家服務。蔡倫在監(jiān)管作坊期間,經(jīng)常和匠人一起切磋制造器械的技術,由他監(jiān)管制造的各類軍械非常精良、鋒利,被天下人贊嘆。
他在這方面的才能也開始逐漸顯露。東漢以前,人們通常都用竹簡和絲帛作為記載文字的工具,有些很長的奏章要用許多竹簡,翻閱起來非常不方便,也難于隨身攜帶,而用絲帛作為書寫的載體,雖然方便,但是很昂貴,普通人家根本承擔不起這樣的費用。蔡倫平常喜歡讀書,對于書簡帶來的種種不便深有感觸,如何制造出一種輕便的、價格低廉的書寫工具,成為蔡倫的一個夢想。
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蔡倫翻閱了許多前人的資料。有一天,蔡倫看到宮女們在用蠶絲制造各種絲織品,從她們的制造過程中,蔡倫頓時有了靈感。
他連忙趕回去,和匠人們共同研究,把樹皮、麻頭、破布、漁網(wǎng)等混合在一起,搗碎弄爛,然后將這些東西糅合在一起,拌勻后晾干,經(jīng)過反復的實驗和研究,蔡倫終于制造出了廉價和實用的紙張。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發(fā)明紙的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連同自己制造的第一張紙,一起奉獻給漢和帝,請他過目。
漢和帝親自試驗后,非常滿意,厚厚賞賜了蔡倫,并把制造紙的方法頒布天下,蔡倫的造紙術馬上在各級社會階層中傳播開來,受到廣泛的歡迎和喜愛。
為了贊頌蔡倫的杰出貢獻,當時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從此蔡倫的名氣越來越大。
歷史經(jīng)典事跡:紙上談兵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典故]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按范睢遠交近攻的策略,派大將王龁(hé)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北)和韓國都城的聯(lián)絡.這一來,韓國在上黨的軍隊可就變成了孤軍.
孤軍的首領馮亭對將士們說:“我想與其投降秦國,不如投降了趙國.趙國得到了上黨,秦國一定去爭.這樣,趙國就不得不和韓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
大伙兒全都贊成這個辦法.當時就打發(fā)使者帶著上黨的地圖去獻給趙國.這時候趙惠文王已經(jīng)死了,他兒子即位,就是趙孝成王.藺相如已經(jīng)告退.平原君趙勝做相國.他帶領五萬人馬去接收上黨后回朝,仍然派馮亭為上黨太守.平原君臨走時,馮亭對他說:“上黨歸了趙國,秦國一定來攻打.公子回去之后,請趙王快派大軍來,才能夠打退秦軍.”
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經(jīng)過向趙孝成王報告了.趙孝成王非常高興,天天喝酒慶祝,把抵抗秦國的事擱下了.秦國的大將王隨后就把上黨圍住.馮亭守了兩個月,一直不見趙國的.救兵.將士們和老百姓急得沒有辦法,只好開了城門,拼著死命往趙國逃跑.馮亭的殘兵敗將帶著上黨的難民,一直到了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這才碰見趙國的大將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來救上黨,可是上黨已經(jīng)丟了.
廉頗和馮亭會合在一起,正打算反攻,秦國的兵馬跟著就到了,一下子把趙國的前哨部隊打敗.廉頗連忙退回陣地,守住陣腳,叫士兵們增高堡壘,加深壕溝,準備跟遠來的秦軍對峙下去,作長期抵抗.王屢次三番地向趙軍挑戰(zhàn),趙軍說什么也不出來.
兩下里耗了足有四個多月.王想不出進攻的法子.他派人去稟報秦昭襄王,說:“廉頗真是個很有
范睢對秦昭襄王說:“要打敗趙國,讓我先想辦法叫趙國把廉頗調(diào)回去.”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廉頗太老了,不敢跟秦國交鋒,要是叫年富力強的趙括去,秦國這點兒兵馬早就給他打散了.”
趙孝成王便派人去催廉頗開仗.廉頗還是堅守陣地.趙孝成王立刻把趙括叫來,問他能不能把秦軍打退.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如今來的是王,他不是我的對手.”趙孝成王一聽,特別高興,當時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替換廉頗.
趙括還沒動身,他母親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孝成王別派她兒子去.趙孝成王就把她召了來,要她說一說理由.趙括的母親見了趙孝成王,說:“他父親趙奢臨死的時候再三囑咐,說:‘打仗是多么危險的事兒,戰(zhàn)戰(zhàn)兢兢,處處都得顧慮到,還怕有疏忽的地方.趙括倒把軍事當作鬧著玩兒似的,一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要是大王用他為大將的話,我們一家大小遭了災禍倒還在其次,怕的是連國家都要斷送在他手里.’我請求大王千萬別用他.”趙孝成王說:“我已經(jīng)決定了.”
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叫趙括再帶領二十萬兵馬,到了長平關,代替廉頗,驗過兵符(兩塊可以符合的老虎形的信物,所以“兵符”也叫“虎符”),辦了移交,廉頗回邯鄲去了.趙括統(tǒng)領著四十多萬大軍,聲勢十分浩大.他下了一道命令,說:“秦國來挑戰(zhàn),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馮亭勸止他,把廉頗成心消耗秦國兵馬的用意說了一遍.趙括說:“老頭兒懂得什么?”
那邊范睢一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信兒,就打發(fā)武安君白起去指揮王.白起布置了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把趙括的軍隊引了出來,切斷了他們的后路.趙括的大軍就成了孤軍.他們守了四十六天,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趙括給亂箭射死,馮亭自殺,趙軍全垮了.白起叫人挑著趙括的腦袋,命趙軍投降.趙軍已經(jīng)餓得沒有力氣了,他們一聽說主將給殺了,全都扔了家伙,投降了.
白起一檢查投降的趙軍,一共有四十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