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佛就是學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思想、見解。
2、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3、凡夫轉(zhuǎn)境不轉(zhuǎn)心。圣人轉(zhuǎn)心不轉(zhuǎn)境。
4、知“因果”即知進退。知佛法,即得開心果。
5、欲知過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6、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7、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8、世間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9、學佛的`孩子不變壞,學佛的老人不癡呆,學佛的少年永不敗。
10、不惜光陰過時悔,黑發(fā)不學白發(fā)悔。酒致禍悔,安不將息病時悔。官行賄賂致罪悔,富不勤儉貧時悔。不孝父母老時悔,遇難不幫有事悔。動不三思臨頭悔,盲目草率錯時悔。
佛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又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七佛傳法偈告訴我們“悟得身心本性空,是人與佛何殊別”。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總結(jié),是用三句話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督饎偨?jīng)》說得更清楚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薄耙磺杏袨榉ǎ鐗艋门萦?,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是觀最重要!怎么才能真正如是觀呢?對一切境界、一切人事物,一切法不加自己的一點意思、分別心,保持絕對的現(xiàn)量境。是個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在知道現(xiàn)量境的同時,明了一切境相是幻有體空,境相是因緣聚合顯現(xiàn)的幻影,千萬不要當真,不要分別執(zhí)著,更不要愛憎取舍。面對一切幻境幻相,如如不動分別執(zhí)著心,即是如是。如是就是如如不動心,而又了了常知一切相、一切境界是怎么回事,就在應該面對的一切幻境相中,不執(zhí)著一切的幻相幻影。因為自心明白這一切的虛幻境相是種種條件聚合的一時幻影,一時的水泡泡。一切境相的本質(zhì)是空,一切境界的當體即空無一物,沒有一點可取、可求、可得的東西。明白了這一點,名之為空性慧。具備了空性慧,自然就不著相,不執(zhí)著一切境界。
正如佛在《圓覺經(jīng)》中所說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不作方便,亦無漸次,自得解脫。”又如佛在《金剛經(jīng)》中告訴我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名之為如來真實性,又叫如如不動的靈知空性,又名佛性、自性。就是如實如是而知而覺而明了。知一切相皆空、皆幻、皆不可得。能做到不著一切幻相,即名之為見性。也就是見一切相,不執(zhí)著一切相為實有,明了一切相的當體即空,當體即是無所有,沒有一點東西。就在自己應該面對的境界相中,當下明空,當下不著。這就是若見諸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執(zhí)著、不分別、不愛憎。見一切相不動心,即名見真佛、見法身,又名之為見如來真實性,也就是明心見性,又名之為正知見、佛知見、解脫知見,又名之為大智慧。從大智慧中再起妙用,名之為大慈悲心,又名之為大菩提心。不著相即無我,無我即無私心,無私心即無煩惱,無煩惱即無生死輪回,無輪回即得解脫,解脫自得安詳真快樂,真快樂即得真自由自在。只有自己真正得到自由自在,不再被任何事物牽著鼻子走,不再對一切幻境幻相動愛憎心,才能真正從空性智慧心中自然妙用,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讓一切有緣的眾生都能破迷開悟。從睡夢中趕快覺醒,不再迷惑顛倒,不再生死輪回,不再繼續(xù)著相受苦。
要做到不著相、無愛憎、無煩惱,必須先從正知見入手,也就是要明理,要真正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真實義。只有真正明白清楚、真正通達一切人事物、一切境界相,確實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確實一切有即是空,一切相即是幻,真正認可、真正承當,不再有一絲一毫的疑惑,才能真正放下不再執(zhí)著,只有真正放下不著相,才會有真正的正確知見,才能真正去除世智情見、邪知邪見,才能真正遇事不動心,事事不著相,真正清凈無為無不為,自在解脫。
這不是空道理,更不是空想妄想,而是要真做、真干、真放下,只有放下,別無二路可走。自心不放下,還有牽掛,還有分別執(zhí)著,不可能有正知見。沒有正知正見的人,不可能得真實的清凈解脫。這一點我們不能馬虎,一定要認真對待。先從放下身心世界,去掉自私自利入手。這是正法正道,這是唯一的正確解脫大道。舍此道再求名利情愛,分別執(zhí)著,決定墮落。自己可以考試自己,只要自己還有私心,還有我執(zhí)我見,我的牽掛不放,自己的心能安定、能清凈解脫嗎?正是有道無道,自己知道,這是騙不了自己的事。只有萬緣放下,別無二路可走。
轉(zhuǎn)境歌
一切境相自心現(xiàn),心會轉(zhuǎn)境最關(guān)鍵。
明了自心為根本,一切萬法為心現(xiàn)。
心能做魔能成佛,佛魔皆由自心做。
明白自心管自心,管住自心不做魔。
逆來順受心認賬,生死痛苦心安詳。
為何自心能轉(zhuǎn)境,明白有相皆虛妄。
為何心中有煩惱,皆因執(zhí)迷著幻相。
知幻離幻當下覺,覺知空性不著相。
一切境界由心生,心能轉(zhuǎn)境自安詳。
天上天下本無事,小人是我逞瘋狂。
放下小人我我我,心空靈知最吉祥。
智慧心能轉(zhuǎn)逆境,順逆無著無業(yè)障。
引導語:《如夢令·樓外殘陽紅滿》為北宋詞人秦觀所作的一首詞,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呢?歡迎大家閱讀下文學習了解。
《如夢令·樓外殘陽紅滿》
原文
秦觀
樓外殘陽紅滿,春入柳條將半。
桃李不禁風,回首落英無限。
腸斷,腸斷,人共楚天俱遠。
譯文理解
都說春風溫柔,但是,在詞人筆下這次破例了。春風吹折了桃李,吹得落花片片。而且,吹得徹底,吹得落花遍地,落花無限。詞人的情感也隨著這落花灑滿春歸后的大地。
樓外的夕陽殘破不堪,血色一樣的紅,遍布生活的角落。零落,凋敝充斥著整個畫面。
柳條還沒有準備好迎接春的來臨,半青半枯,更顯滄桑。一回首,滿是落花,滿是殘紅。肝腸寸斷,應該是油然而生。念及此處,不如歸去,與那遙遠的天際一道遠離這傷感的是非之地。
理解這首詞并不難,難的是道盡詞中的意味。就像喝紅酒,難的不是品嘗,難的是說出其中紛繁參雜的滋味。
倒一杯紅酒,聽一曲舒緩的薩克斯,再面臨夕陽,看人來人往,有人手捧古典,漫語此文,是絕佳的品味。將紅酒緩緩的搖勻,就是將詞中的意味慢慢的搖勻;聽薩克斯如清水流淌,就是把詞一字一字展開,慢慢鋪平;看夕陽紅遍欄桿,就是看詞中人獨步江南的雨后,煢煢孑立;看人來人往,就是看詞中字一個個跳躍在眼前,如那分飛的桃李,漫漫零落。
古來傷春,多因傷懷。傷懷時節(jié),踏春驚魂。
相關(guān)詞句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宋柳永《雨霖鈴》)
歷代點評
◆觀“人共楚天俱遠”句,似為紹圣四年丁丑(1097)春貶郴州時所作。(徐培均《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
◆對景傷春,于此詞盡見矣。(明李攀龍《草堂詩馀雋》)
◆因陽春景色而思故人心情,人遠而思更遠矣。(同上)
秦觀,北宋中后期著名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熙寧十一年(1078年)作《黃樓賦》,蘇軾贊他“有屈宋之才”。元豐七年(1084年)秦觀自編文集十卷后,蘇軾為之作書向王安石推薦,王安石稱他“有鮑、謝清新之致”。因秦觀屢得名師指點,又常與同道切磋,兼之天賦才情,所以他的`文學成就燦然可觀。后于元豐八年(1085年)考中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引薦為太學博士,后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
少年時期
皇佑元年至元豐七年(一○四九-一○八四年)
少年交友游歷
秦觀在未仕期間大多在故鄉(xiāng)高郵居家耕讀,準備科舉,然亦時常游歷于江南吳楚之間,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 在這段期間秦觀的主要出游地有二:一為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秦觀同孫莘老、參寥子訪漳南老人于歷陽之惠濟院。浴湯泉,游龍洞山,又至烏江謁項羽墓,極山水之勝。此次出游共得詩三十首,并賦《湯泉賦》一篇,以記所蹤。二為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秦觀前往越州省親,適逢蘇軾自徐州徙湖州,于是便乘蘇軾官船一同南下,途經(jīng)無錫,游玩惠山,又經(jīng)吳興,泊西觀音院,探訪諸寺。端午過后,遂別蘇軾赴越。八月中秋與參寥子、辯才法師同游龍井,其后又與郡守程公辟游玩鑒湖、拜謁禹廟,相得甚歡,直至歲末家書催歸,秦觀始依依不舍的乘船北歸,也在此刻寫下著名的《滿庭芳》(山抹微云)來描述此一離情,透露出此段漫游歲月中的美好與不舍。
三試及第
學而優(yōu)則仕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秦觀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舉而榮登仕途,然而秦觀的科舉路途卻是屢遭挫折,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秦觀第一次參與科舉應試,抱著滿滿的期望換來的卻是落第的命運,于是他便馬上“退居高郵,杜門卻掃,以詩書自娛”(《掩觀銘》),可見此一失敗,對他是一大打擊;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秦觀再次應試科舉,依舊名落孫山,科舉的接連失利,使得秦觀心境更加憂愁悲郁,認清了“風俗莫榮於儒,材能咸恥乎未仕”(《謝及第啟》)的社會現(xiàn)實,只好改變態(tài)度學習時文并向時人投獻詩文,希望獲得舉薦,終于在神宗元豐八年(一○八四)參加第三次科舉考試,并成功考取進士,步上其仕宦之途。
仕宦時期
神宗元豐八年至哲宗紹圣元年(一○八五-一○九四)
朋黨傾軋是北宋政治上的一大難題,更是朝廷不安的一大亂源,秦觀入仕之時,適逢北宋黨派爭斗日益激烈之際,秦觀亦身不由己的卷入了這場政治漩渦,無法自拔。 元豐八年,秦觀登進士第之後,除定海主簿,未赴任即授蔡州教授,因其親附蘇軾,被視為舊黨,從此黨爭的迫害便從未間斷。元佑二年蘇軾、鮮于侁,共以賢良方正薦於朝,遂入京應試,無奈被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誣告,而不得參加應試;又元佑五年右諫議大夫朱光庭彈劾其"素號薄徒,惡行非一",而罷太學博士;元佑六年又因賈易詆其"不檢"而罷正字,接二連三的貶官,使得秦觀大受打擊,對政治開始灰心有退隱之意。元佑八年,秦觀授左宣德郎,又由秘書省正字兼國院編修官,參修神宗皇帝史實,甚得恩寵,數(shù)月之間,拔擢連連,此為秦觀仕宦時期最順遂風光之時。 宦達未幾,元佑九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親政,新黨之人相繼還朝,舊黨一一被貶,秦觀的貶謫生涯從此開始。
貶謫時期
紹圣元年至元符三年(一○九四-一一○○年)
元佑九年太皇太后高式崩逝、哲宗親政,政局丕變,舊黨之人被貶出京,秦觀亦難獲免,開始其艱苦的貶謫之路。 秦觀首先被貶為杭州通判,因御史劉拯告他重修《神宗實錄》時,篡易增損,詆毀先帝,前往杭州途中又貶至處州任監(jiān)酒稅。在處州任職之時,秦觀學佛以遣愁悶,常與佛寺僧人談禪,并為僧人抄寫佛經(jīng),他的《千秋歲》詞在回憶當年歡會時,抒發(fā)了很深的感慨和憂愁,已從去年的惆悵轉(zhuǎn)為悲愴: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ㄓ皝y,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無奈小人構(gòu)陷,誣告秦觀寫佛書,又因此獲罪?!端问肺脑穫鳌吩疲?使者承風望指,伺候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謁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徙郴州"。削秩是將所有的官職封號去除,是對士大夫最嚴重的懲罰。貶謫南荒時秦觀心情悲慨,心中早已絕望,作了《踏莎行》詞,雖將《千秋歲》的直抒換為比興,沒有“愁如?!敝惖淖盅郏瑑?nèi)心深處卻依然郁結(jié)難解。其中"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正是秦觀此時最佳的寫照。上片營造出一個凄迷的暮春境界,而起頭“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三句,連下“失”、“迷”、“無”三字,透出了詞人心中的渺茫之感,黃蘇《蓼園詞選》認為:“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笨芍^深獲其心。至如王國維所說的從“凄婉”到“凄厲”,更是敏感地指出了他內(nèi)心感情、精神境界的遞降。 秦觀甫至郴州馬上又移至橫州編管,元符九年,移送雷州編管,眼望離京師越來越遠,歸鄉(xiāng)無期,秦觀賦《自做挽詞》:
家鄉(xiāng)在萬里,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歸,惴惴猶在茲。奇禍一朝作,飄零至於斯。
此詞道盡心中凄苦之情,怎叫人不心生悲惋。 元符三年(西元一一○○)哲宗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壇局勢變異,遷臣多內(nèi)徙,秦觀也命復宣德郎,放還橫州,行至滕州之時,出游光華亭,索水欲飲,水至,笑視而卒,結(jié)束其坎坷的一生。張文潛曾作〈祭秦少游文〉云:“嗚呼!官不過正字,年不登下壽。間關(guān)憂患,橫得罵詬。竄身瘴海,卒仆荒陋。”這正是秦觀一生的最佳寫照,句句痛人心肺,一代文人,命運竟是如此的坎坷曲折,到最后竟死在化外之地,令后人無限感慨。
策論藝術(shù)/秦觀 編輯秦少游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在談到秦少游時,習慣上總是把他與婉約詞聯(lián)系在一起,卻較少提及他的詩,更少論及他的文。其實,在秦少游現(xiàn)存的所有作品中,詞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詩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則達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當然,評價一個作家的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數(shù)量而不看質(zhì)量,有的作家存世雖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響巨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是無可撼動的。盡管如此,要歷史而客觀地評價秦少游在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如果只論其詞,而不論其詩其文,尤其是不論其策論,不僅有失偏頗,而且也評不出一個完整的秦少游。
緊扣現(xiàn)實,不尚空談
秦少游的策論共有50篇,其中進策30篇,進論20篇。認真分析這些策論的內(nèi)容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文章大都能緊扣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較少作書生之空談。這一方面與當時制科之文的要求有關(guān),一方面也與其業(yè)師蘇東坡的鼓勵與點撥有關(guān)。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成就頗高,他的鼓勵與點撥當然是經(jīng)驗之談。
引古證今,說理透徹
策論是古代的一種特有文體,相當于現(xiàn)代的政論文,是臣向君提出的有關(guān)國事、朝政的意見和建議。它的閱讀對象主要是帝王,因而在寫作上不能長篇大論地泛泛而談,篇幅要短,立論要明,論據(jù)要足,說理要透。既要注意一事一議、深入淺出,更要注意言而有理,言而有據(jù),言而有序。統(tǒng)觀秦少游所寫的策論,基本上達到了以上幾點要求,特別在引古證今、說理透徹方面更是無懈可擊。
結(jié)構(gòu)嚴密、章法井然
熙寧四年,宋神宗采納王安石的建議,改革科舉法,“罷詩賦及明經(jīng)諸科,專以經(jīng)義、論策試士”。為了應舉,秦少游在策論的寫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他對策論寫作的重視甚至超過詩詞賦。他曾說“作賦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饤饾為偶儷而已。若論為文,非可同日語也?!?正因為如此,秦少游的策論無論長短都非常注意謀篇布局,注意結(jié)構(gòu)和章法的變化。
鋪陳排比,氣足神完
先秦諸子百家的散文和后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都講究運用“整句”鋪陳排比,讓人讀起來感到有一股氣勢撲面而來,很有震撼力。秦少游在飽讀大量經(jīng)典散文的過程中,對散文中如何運用鋪陳排比心領(lǐng)神會,加之他青少年時也寫過《浮山堰賦》《黃樓賦》《湯泉賦》《郭子儀單騎見虜賦》《和淵明歸去來辭》等,特別是為紀念蘇東坡在徐州抗洪成功所寫的《黃樓賦》就很得蘇東坡的賞識,認為這篇賦“雄辭雜今古,中有屈宋姿”。他把賦中運用得駕輕就熟的鋪陳排比又運用到策論中來,就使文章更加氣足神完。
綜上所述,秦少游的策論立論高遠、說理透徹、章法嚴緊、文筆犀利,有一種特有的藝術(shù)張力,完全可以用“辭華而氣古,事備而意高”來一言以概括之。其實,對秦少游策論的評價,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很高的。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至于議論文字,今日乃付之少游及晁、張、無己”。蘇東坡《辨賈易彈奏待罪劄子》:“秦觀自少年從臣學文,詞采絢發(fā),議論鋒起,臣實愛重其人?!鼻宕赫氯健稈惺略挕罚骸吧儆挝膶W西漢,所進策論,頗苦刻露,不甚含蓄。若比東坡,不覺望洋而嘆,然亦自成一家。”現(xiàn)代著名學者朱東潤則說:“予于少游之書,尤喜讀進策三十篇,觀其所得,導源東波,所見益卓。其論選舉與役法者,皆深造而有得,不為世俗之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