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有甚深秘密,此經(jīng)雖說是顯宗的經(jīng)典,可是此經(jīng)乃是諸佛根本,諸佛根本即為諸佛法身,因而能出生一切諸佛。
中道,可以看作是佛法的根本立場,在大小乘各個宗派中皆有所詮釋,雖然其詮釋的程度深淺有別,但是將“中道”作為核心義理的態(tài)度則是一致的。而《金剛經(jīng)》作為大乘般若系最有代表性的經(jīng)典之一,則早為廣大佛子所熟知。本文即是試圖以《金剛經(jīng)》中的內(nèi)容為依據(jù),對其中蘊(yùn)含的“中道”思想作一簡單的探尋與分析。
一、《金剛經(jīng)》與原始佛教之“中道”
“中道”思想雖然在大乘佛教中廣為宣說,但在原始佛教中也已有所提及,如《中阿含經(jīng)》中就曾經(jīng)這樣說道,“佛言:莫以欲樂,極下賤業(yè),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無義相應(yīng),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于涅槃。”(見《中阿含經(jīng)?根本分別品?拘樓瘦無諍經(jīng)》)
從《中阿含經(jīng)》中的這段經(jīng)文可以看出,這里所說的“中道”是一種不趨向于極端的合理的行為方式。佛陀教誡我們,在生活和修行上不要放縱欲樂,也不要追求極端的苦行,這兩者都是“無義”的,只有遠(yuǎn)離這兩種極端的行為,才符合“中道”,才能夠成就禪定,開發(fā)智慧,最終趨向涅槃。
在《金剛經(jīng)》中,這種“中道”的行為方式也時時有所體現(xiàn),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在這里,佛陀給我們示現(xiàn)的就是一種“中道”的行為方式,尤其是在“次第乞已”這一句上,佛陀親自示范了這種“中道”的不執(zhí)著的態(tài)度。
當(dāng)然,在原始佛教中的“中道”思想,不僅僅體現(xiàn)在不執(zhí)著的行為方式上,更體現(xiàn)在思想和實踐的方面,在思想上的“中道”即是對十二因緣的理解和體悟,在實踐上的“中道”即是對八正道的落實。但由于這兩個方面在《金剛經(jīng)》中的體現(xiàn)并不是非常明確,在此不作詳述。
二、《金剛經(jīng)》與大乘佛教之“中道”
如果說在原始佛教中,“中道”思想還主要體現(xiàn)一種不極端的方式和態(tài)度的話,那么在大乘佛教中,“中道”則更多的體現(xiàn)在對世界觀的闡述上。這一點,在大乘般若中觀和瑜伽唯識兩個思想體系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確,因此我們可以結(jié)合中觀和唯識兩個思想體系中對于“中道”的詮釋,來理解《金剛經(jīng)》中的“中道”思想。
在般若中觀一系的思想中,“中道”思想主要討論的是有為法的生滅有無的問題,如《中論》中所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見《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這里所討論的“一切法”,即是“眾因緣生法”,而因緣所生的法,也即是有為法,而一切的有為法從本質(zhì)上而言,皆是空無所有的,只是假名安立而已,這便是般若“中道”的思想。
這一點在龍樹菩薩的另一部著作《大智度論》中也曾明確提出:“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名中道。若法實有,不應(yīng)還無,今無先有,是名為斷。不常不斷,亦不有無,心識處滅,言說亦盡?!?見《大智度論》初品中意無礙釋論第十二)
《中論》和《大智度論》都是龍樹菩薩的著作,而在《金剛經(jīng)》中,佛陀也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解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边@里的“一切有為法”也就是龍樹菩薩所說的“眾因緣生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這六個比喻也正是進(jìn)一步說明因緣所生的有為法是空無所有的。
同時,在《金剛經(jīng)》中佛陀也一再的闡述到了因緣所生法皆是“假名”的思想,如經(jīng)文中所說,“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薄八砸磺蟹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佛陀用這樣的表述,一再的強(qiáng)調(diào)一切因緣所生的有為法,皆是假名安立而已,其本質(zhì)皆是空無所有的,這也便是龍樹菩薩所歸納的“中道義”。
在瑜伽唯識一系的思想中,對于“中道”也有其獨特的說法,如《解深密經(jīng)》中認(rèn)為,遠(yuǎn)離有、空二邊而完全彰顯非有非空之中道真理之教,才是真正的中道了義教,偏于有、空之教,都是不了義教。而《辨中邊論》中則更明確的說,“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即有故,是則契中道。”(見《辨中邊論》)
這里可以看出,唯識的中道思想認(rèn)為,心識能夠虛妄分別的`作用是有的,但是在這個虛妄分別之中,能夠認(rèn)識的主體(能取)和被認(rèn)識的客體(所取)都是沒有的,這里面真正有的只是“空性”的真理,但是這個空性呢,卻又是離不開依他起性的,離不開虛妄分別的作用。在這里唯識的中道觀要牽扯到“三性”的理論,三性之中,遍計所執(zhí)性絕對是空無所有的,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卻不能是沒有的,有的就一定是有,無的就一定是無,如實而言,這就是唯識中道之理。
唯識中道觀中所說的遍計所執(zhí)性非有,即與中觀所說的“一切法皆空”是一致的,其討論的對象皆是因緣所生的有為法,中觀認(rèn)為一切有為法皆是“假名”,唯識也認(rèn)為一切有為法皆是假名安立,如《唯識三十頌》中所說的,“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zhuǎn)”,《金剛經(jīng)》中“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的論述可以作為這一論斷的圣言量。而《金剛經(jīng)》中提出的“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的說法,則可以看作是對唯識理論中“圓成實性”的認(rèn)同,由于此“圓成實性”是離諸因緣的無為法,所以《金剛經(jīng)》中又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p>
當(dāng)然,佛法中的“中道”思想甚深甚廣,在此只能借助《金剛經(jīng)》的經(jīng)文作一簡單的對比,但是通過對阿含、中觀和唯識經(jīng)論中“中道”思想與《金剛經(jīng)》的對比也可以看出,“中道”思想既可以作為佛教的“世界觀”幫助我們認(rèn)識一切諸法的本質(zhì),也可以具體的指導(dǎo)我們在修學(xué)佛法中所持的合理態(tài)度和方式,我們只有通過對經(jīng)論的學(xué)習(xí)和理解,真正體悟到“中道”的涵義,才能夠真正契入佛法的真實義。
經(jīng)典佛家人生哲理語錄一
1、幸福在于心靈的凈化,而人們內(nèi)在的心靈沒有被凈化,是因為人們只注重外在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
2、知足常樂、心存感恩,才會產(chǎn)生幸福感,從而讓內(nèi)在心靈得到凈化。
3、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
4、真正學(xué)習(xí)佛法并能夠受用,就一定要看到,佛法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要用來對治我們這顆心的。
5、世間的無常源于內(nèi)心。
6、世間的一切一定是無常的,快樂的時光會過去,痛苦的時光也會過去,你只要習(xí)慣了就沒有什么了不起。
7、無論外在的世界賦予你多少壓力,只要認(rèn)識到它們的真相都是無常的,并以接受無常這樣一種心態(tài),那么就能坦然面對。
8、在這個世界當(dāng)中,我們面對的這一切痛苦的遭遇都是正?,F(xiàn)象;而且這一切遭遇的來源卻是我們的內(nèi)心。
9、業(yè)因和業(yè)果的這種關(guān)系,實際上是根源于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
10、西方極樂世界是隨念所成的,沒有一點讓你討厭的地方,但他是一個完全滿足我們內(nèi)心要求的世界。
11、人們之所以造成內(nèi)心的痛苦,是源于心靈上的不健康。
12、能使我們的心靈得以凈化的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確定自己想要什么。
13、心能夠產(chǎn)生業(yè)風(fēng),而業(yè)就是風(fēng)。當(dāng)我們的心到了,風(fēng)也就到了。
14、只要你確信你絕對不會那樣死,確信你絕對不會活著很難受,你就會很安心地活著,這便是信念的力量。
15、當(dāng)戰(zhàn)勝了自己內(nèi)心的煩惱時,無論對待哪一位眾生,你都能夠給予他們慈悲和智慧。
16、佛法中所倡導(dǎo)的所有修行法門都告訴我們要往好的地方想,即心有所想,想有所成。
17、天臺的止觀是通過讓我們?nèi)ジ惺苄撵`像虛空一樣無所得的空觀,以及像佛菩薩的凈土一樣莊嚴(yán)的緣起世界,從而回歸性空不二的中道,圓融自在。
18、“即心即佛”,無論是妄想的心也好,不妄想的心也好,凡夫起心動念的這顆心就是佛的心,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19、如果你敢于承擔(dān),無論是妄想或不妄想,這顆心一定是跟佛一樣的 。
20、金剛妙慧眼掃蕩一切妄念執(zhí)情,定將身心世界一眼看透。
經(jīng)典佛家人生哲理語錄二
1、愛的升華為慈悲,慈悲的升華為大慈大悲。
2、不帶執(zhí)著的愛,是唯一不夾雜恐懼的愛,這種愛才是清凈的。帶有執(zhí)著的愛是枷鎖,蘊(yùn)藏了情緒的狂浪,往往制造一種看不見的鐵鏈。
3、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4、“愛”最偉大之處,就是打開了人生的視窗。
5、沒有能力愛人比沒有人愛更可憐。
6、愛是學(xué)習(xí)付出,也是學(xué)習(xí)接受。
7、如果仇恨是一種疾病,愛是唯一的解毒劑。
8、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9、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愛的心,它的解藥就是珍愛別人。
10、最甜蜜的聲音,是仁慈的話,它永遠(yuǎn)帶來陽光。
11、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一切。
12、無私的愛是最美的禮物。
13、向諸生物,恒起悲心,拔其苦;恒起慈心,與其樂。
14、吾愛萬物而無遺,此即開悟之道。
15、有了了解,才能有愛,有慈悲。愛與了解是一體的。
16、是亦眾生,與我體同;應(yīng)起悲心,憐彼昏蒙。善勸世人,放生戒殺;不食其肉,乃謂愛物。
17、慈悲心的另外一種是“愛”的表現(xiàn)。無我的愛,才是真正充滿慈悲心的“愛”,不求回報的“真愛”。
18、最勇敢的人,也就是最溫順的人,所以,唯愛人者方有大勇。
19、生命無法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充滿愛時,剎那即永恒。
20、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沒辦法去愛他人的。
經(jīng)典佛家人生哲理語錄三
1、所謂佛法本來就是宇宙自然法則,是客觀存在的,決不是佛陀制造出來的。
2、人生的意義應(yīng)該就是利人,利人的范圍越大,時間越長,那么你這個人生價值就越大。
3、所謂菩薩精神,就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
4、佛陀提出來的四宏誓愿,第一句是目標(biāo):眾生無邊誓愿度。為了要度眾生,必須先斷除煩惱。修學(xué)法門,圓成佛道,都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biāo)而提出的。
5、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各種因緣合和而生,因緣分散而滅。
6、我們這個生命也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也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由許多條件相互依存而產(chǎn)生的。
7、因果網(wǎng)絡(luò)是互相依存的,沒有一個絕對的中心,也沒有一個絕對的邊緣,所以世間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靠而生存,沒有單純存在的東西,人也是一樣。
8、佛教認(rèn)為“四大”不協(xié)調(diào)就會生病,四大一分散就意味著死亡的到來。.
9、一個人的命運就是善惡業(yè)報的體現(xiàn),佛教不講“命運”,而強(qiáng)調(diào)因果。
10、往生的目的是度眾生,成佛的目的也是度眾生。
11、學(xué)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成佛,這一點是佛教與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
12、心像田地,能播種善惡的種子,生長善惡的苗子,最后結(jié)成善惡的果實。
13、心能造作一切業(yè),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諸果報。
14、一切法門,都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能有成就,凈土法門當(dāng)然也不例外。要想有成就 ,必須專修,不能雜修。
15、學(xué)修佛法,不同于研究世間學(xué)問,而是一經(jīng)通一切經(jīng)通。
16、我們這一生,真正要想往生,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是一個“專”字,沒得別的訣竅,就是專。
17、佛告訴我們的法門,每一個法門都可以使我們到達(dá)涅槃彼岸。
18、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相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19、佛法以人為本位,學(xué)佛先學(xué)做人。
20、做人從家庭開始,從起心動念下手,從日常生活做起。
所說的一切教義,你一定要用經(jīng)典把它記載下來,記載起來使佛所講的道理不要分散開來,小乘的阿含經(jīng)講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記住:無諍,還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盡量寬恕眾生。忍辱,這個忍辱,一定要通達(dá)空性跟無相,否則忍不下來。
(師父把醒木一拍,“啪”)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翻開四十三頁,四十三頁,這個波羅蜜的“蜜”字,因為那是譯音,所以你用“蟲”或是用“山”都可以,這個“蜜”字是因為翻譯音而已,所以你寫這二個字都可以。
這部經(jīng)典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部經(jīng)典是觀世音菩薩說給舍利弗聽的,所以中間就一直叫舍利子: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中間有:舍利子!就是觀世音菩薩說:舍利子你知道嗎?舍利子你知道嗎?這部經(jīng)經(jīng)過釋迦牟尼佛的印證,所以就變成這部經(jīng)典。這部經(jīng)典沒有序分,也沒有流通分,只有正宗分。
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自古以來,是每一個弘法者必講的經(jīng)典,但是因為諸位法師弘法的資料、見地上的看法,或是法師自己悟道的深淺,所講出來的資料也有不同。所以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的注解非常的多,無論古人;無論是近代的高僧大德、在家居士,包括現(xiàn)代還活著的諸山長老,都有他們的注解。每一個法師或是古人,對這部經(jīng)典都有獨到之處,只要他知見正確,都可以納為教學(xué)的資料。不過以我個人來看的話,我認(rèn)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的注解,那要以斌宗大師的注解最了不起!斌宗大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的注解,又詳細(xì)、又有表解,而且又寫得非常的充實,以斌宗大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釋義》,我認(rèn)為是一部最了不起的注解。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在日本沒有一個人不懂得這部經(jīng)典,在韓國也沒有一個不知道的。換句話說,只要是佛教徒,都知道有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只要是佛教徒。
而最主要的是因為它文字美,還有就是義理包括的很廣,非常的廣,整個《大般若經(jīng)》六百卷的精華,就濃縮在這二百六十個字。我第一次看《大藏經(jīng)》的時候,閱讀《大藏經(jīng)》的時候,第一個就是看《大般若經(jīng)》六百卷。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里面,看一看還是跟《般若心經(jīng)》的義理一樣的,只是因為印度他們不厭其煩的,他們這個《大般若經(jīng)》,如果你看過《大藏經(jīng)》就會知道,它都是重復(fù)的東西,比如說:東方有什么,然后一直講……然后是南方,就改一個南方,就跟東方一模一樣,可是文字都是重復(fù)的,這樣子的一直重復(fù),所以雖然是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但是因為重復(fù)的地方非常的多,所以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修行人的早課也念、晚課也念,就是小孩子,十幾歲的孩子,媽媽學(xué)佛,她也會叫她的兒子、女兒,先念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因此可見它的份量之重要,這不必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jīng)典。但是能夠完全貫串,悟到空的道理的人,我認(rèn)為很有限,念、背大家都會,但是要悟到這個空性的東西,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序
中國從古以來,就是信教自由,所以并沒定過什么國教,實際上卻是把佛教無形的成了國教。就把這本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來說,差不多是家家都誦,人人皆知。這同彌陀觀音兩句圣號一樣的普遍人間,我想定為國教的宗教,人民尚有信奉不信奉的歧異,恐怕還比不了中國人人心目中有心經(jīng)的普遍。這樣看來,說佛教是中國無形的國教,還有什么不可?但是為什么心經(jīng)與中國有這樣大的因緣?也不妨加以探討。
有人說:中國人的根性好尚文辭,又歡喜高超的理論。可是不論文章言語,最崇尚的是簡要詳明,還得含義豐富。果是這樣,除了心經(jīng)以外,還有那一本經(jīng)合這幾個條件?從知這本經(jīng)是極合中國人口味的,所以才有這大的權(quán)威。又有人說:中國是家家觀音,若一問觀音的經(jīng)是那一本,卻張口結(jié)舌說不出來。不錯,法華普門品就是觀音經(jīng),不過他的篇幅太長,就有些人念誦不便,那能比了這二百六十字的心經(jīng)便易,而且開口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所以這本經(jīng)的普遍,自是觀自在菩薩的威德。我想甲乙兩說都有至理,何妨合起來看,不問誰的精確,總是這本經(jīng)的普遍性,卻是無可否認(rèn)的!
憨山大師云:“誦經(jīng)容易解經(jīng)難,口誦不解總是閑?!闭垎栠@本心經(jīng),雖然多能上口,要說到“解”上,只怕萬分之一的人也找不出來。真的,這話并不奇怪,就拿在下來說,固然是個鈍根,卻也有三四十年的學(xué)研,真說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彼木?口頭上也會取舍前人的唾余,講說的出來,也不過是比著葫蘆畫瓢。若向心里一問,仍是迷迷茫茫,一團(tuán)云霧。這話似是講的太深了,就不說心中真能了悟,只求能把名相,一句一句的分晰清楚,萬分之一的人也是找不出來。
要不相信,請把這本經(jīng)里包涵的名相,摘出來看看就知道了,甚么五蘊(yùn)、一切苦、二諦、十八界、十二因緣、四圣諦、六度等,任何那一條要解清楚了,不得講上幾天。若對佛學(xué)沒有深刻的研究,何能知道這些話怎么講?況且這里邊又含著許多修持的方法,如甚么止觀、參轉(zhuǎn)、念想等,要不把禪、相、凈、密、各宗弄明白了,對于這本經(jīng)是不能問津的。
不錯,這本經(jīng)有不少的人來注解過,就古注說,有名的也有五十種上下;今人的注,就不知其數(shù)了。仔細(xì)看來,這些注解,不是講得太深,就是講得太細(xì)。在從前已經(jīng)有人說:看注解好像比經(jīng)文還難懂,到了現(xiàn)在,就更難上加難了。為甚么這樣說?因為注解統(tǒng)是文言的緣故,便成了現(xiàn)在讀者的攔路石。臺省在日本統(tǒng)治的五十年間,中國文字固然受了限制;內(nèi)地從五四運動以來,打倒線裝書,提倡白話文,也有三十余年之久,五十歲以下的人,能深通文言的,實在也是少數(shù)了。所以這本經(jīng),雖有許多注解,只為文字的困難,眾生也就得不到利益了。
斌宗老法師,誕生在臺灣,是天臺宗的泰斗,深入法華三昧,幼年的時候,東往日本,西游內(nèi)地。遍參知識,不但學(xué)問淵博,戒德莊嚴(yán),那副慈悲度世的心腸,也是少見的。老法師曾在江南各大叢林歷充經(jīng)筵主講,契理契機(jī),辯才無礙!每講一次經(jīng),都有不少的人感動,皈依三寶。近年忽患血壓高病,閉關(guān)潛修,總是菩薩愿力無窮,誰知抱著病,閉了關(guān),還是忘不了度眾。
這本經(jīng)的白話注解,就是在關(guān)里邊著的,本來老法師早有一本文言注的心經(jīng),業(yè)已是風(fēng)行全國了。為甚么忽然忘了身命,又發(fā)起悲憫心來,嘔這心血?也就是見到現(xiàn)在的眾生,根器與以前有些不同了,度化眾生,自然得顧慮到契理,在契機(jī)一方面,也是更要得顧念到的!這樣,就不得不善巧方便,再改用白話來寫這本經(jīng)注。
這件事確是甚不容易,第一難題,是經(jīng)中的術(shù)語,要用簡單白話來說,若不絞幾番腦汁,那是決辦不到的。第二難題,是老法師的血壓正高,怎好再使用腦力,令這血壓繼續(xù)的向上增長?這真是為法忘身了。第三難題,是說到文字善巧,在一般學(xué)佛的中間,也還找的出人來擔(dān)當(dāng)這事??墒亲⒔?jīng),不是全賴文字,要是無戒、無德、無修、無證的來寫,讓他說得天花亂墜,那總是遮著一層靴子,搔不到癢處。又何能得到眾生的尊重?得到諸佛諸天的護(hù)持,極希望得到讀這篇經(jīng)注的人,作難遭想,作希有想,因文字般若得解以后,再進(jìn)一步去行持,方不辜負(fù)佛恩,方不辜負(fù)老法師的慈憫。
中華民國歲次壬辰菊月菩薩戒弟子
稷門李炳南序于臺中四無量齋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要釋
斌宗法師講述
般若心經(jīng)要釋總科分判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這個表解,就是把經(jīng)文盡量用簡單的科判把它列出來,如同提綱挈領(lǐng)一樣的,一目了然,諸位看這個講前小言,說文分三科,有通的三科,有別的三科。通常,東晉的道安法師發(fā)現(xiàn),而制作了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但是因為那時候佛經(jīng)的流通還不是很普遍,因此道安大師他就認(rèn)為每一部經(jīng)典,都有這樣子的格式,那么,與當(dāng)代一些高僧大德的看法不太相同,當(dāng)代的很多高僧大德,都認(rèn)為他是畫蛇添足,自作聰明,佛法是圣人所說的,你怎么可以隨隨便便,把它科判為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呢?后來經(jīng)典大量的流通到中國來,翻譯的經(jīng)典也多,果然與西土暗合,跟印度的經(jīng)典,流通過來的梵文,或者是巴利文的,翻譯過來以后,翻譯成中文,果然發(fā)現(xiàn)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與道安法師所說的一模一樣!道安法師是一代高僧,東晉的道安法師對佛教的貢獻(xiàn),你去看看高僧傳你就會知道,這個道安法師人長得又丑又矮,但是對佛教的這種貢獻(xiàn)跟悟性,那不是一般人所能媲美的。所以東晉的道安法師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每一部經(jīng)典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可是當(dāng)時的高僧大德都批判他,認(rèn)為他自作聰明,后來發(fā)現(xiàn)以后,對他更佩服!這個人就是有先見之明,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人,還沒有發(fā)生的事情,他就會清請楚楚的知道,有的人是發(fā)生以后還迷迷糊糊的。
前言
在一般講經(jīng)的慣例上,都有所謂,經(jīng)前的“懸談”或“提綱”,如天臺的五重玄義,賢首的十門玄談,及其他。若照現(xiàn)在一般學(xué)佛者的心理和環(huán)境,似乎無這一套的必要??墒桥_灣處于海陬孤島,佛法衰微。向乏講經(jīng)機(jī)會,對于這些談玄判教的風(fēng)味,也許未嘗領(lǐng)略,因此我們無妨來把它介紹給大家認(rèn)識一下。
然而要根據(jù)那一宗來講呢?我雖禪參臨濟(jì),教卻學(xué)習(xí)天臺,現(xiàn)在就把天臺的五重玄義來談?wù)劙?(五重玄義見本經(jīng)附錄,因恐初學(xué)厭繁,故別刊經(jīng)末。)
這部般若心經(jīng),在我們中國佛經(jīng)流通方面觀之,可說是“風(fēng)行天下”的,并且持誦者亦多,其普及程度確乎在《金剛》,《彌陀》之上。雖然言簡文略,只此二百余字,但是含義卻極廣博而精深。它在一代圣教中的地位,總算是一部很重要而負(fù)有聲望的經(jīng)典;六百卷般若經(jīng)的當(dāng)中,其最簡括切要,提綱契領(lǐng)者,當(dāng)推現(xiàn)在所講的這部心經(jīng)了。
它是給一切眾生,打破迷情妄執(zhí),啟示解脫法門;處處即色明空,層層破妄顯真,乃至廣闡諸法皆空之理,從世間有情的五蘊(yùn)(色、受、想、行、識。),一直空到出世間的無智無得。因為空得這么徹底,所以能夠不取一切相,以其不取一切相,所以能夠即見實相。
實相者,即是我們個個本具的真心!迷了它便為眾生,悟了它即是諸佛菩薩;迷則生死無盡,悟則究竟解脫。
般若是發(fā)掘?qū)嵪?解脫生死的一種最完善的工具和方法!我們不想求證實相,解脫生死則罷,如果要的話,那就不得不從這部經(jīng)典里去努力進(jìn)取了!
你們這次發(fā)心舉辦講演這部般若心經(jīng)的法會,總算很有意義的!而我呢,也覺得這是一種很興奮而樂為的事情。話說多了,現(xiàn)在要來開始講入正題。
正釋
當(dāng)分做三階段來講:一、經(jīng)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八字。二、譯人——“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八字。三、正文——“從觀自在菩薩起,至菩提娑婆訶”。共二百六十字。
先來解釋經(jīng)題。有人說:經(jīng)題并不是正文,怎樣也要去解釋它呢?因為題是一經(jīng)的總綱、經(jīng)為一題的別目,若經(jīng)題明白之后,便可了解經(jīng)中大意。如網(wǎng)提其綱,則眾目自伸,若衣挈其領(lǐng),則群縷必直。因此故有講釋的必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這個表解,就是把經(jīng)文盡量用簡單的科判把它列出來,如同提綱挈領(lǐng)一樣的,一目了然,諸位看這個講前小言,說文分三科,有通的三科,有別的三科。通常,東晉的道安法師發(fā)現(xiàn),而制作了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但是因為那時候佛經(jīng)的流通還不是很普遍,因此道安大師他就認(rèn)為每一部經(jīng)典,都有這樣子的格式,那么,與當(dāng)代一些高僧大德的看法不太相同,當(dāng)代的很多高僧大德,都認(rèn)為他是畫蛇添足,自作聰明,佛法是圣人所說的,你怎么可以隨隨便便,把它科判為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呢?后來經(jīng)典大量的流通到中國來,翻譯的經(jīng)典也多,果然與西土暗合,跟印度的經(jīng)典,流通過來的梵文,或者是巴利文的,翻譯過來以后,翻譯成中文,果然發(fā)現(xiàn)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與道安法師所說的一模一樣!道安法師是一代高僧,東晉的道安法師對佛教的貢獻(xiàn),你去看看高僧傳你就會知道,這個道安法師人長得又丑又矮,但是對佛教的這種貢獻(xiàn)跟悟性,那不是一般人所能媲美的。所以東晉的道安法師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每一部經(jīng)典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可是當(dāng)時的高僧大德都批判他,認(rèn)為他自作聰明,后來發(fā)現(xiàn)以后,對他更佩服!這個人就是有先見之明,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人,還沒有發(fā)生的事情,他就會清請楚楚的知道,有的人是發(fā)生以后還迷迷糊糊的。
別,此經(jīng)傳世者七種譯本,就是流通在這個世間的有七種翻譯本,就是七種。今現(xiàn)者不計,但是不包括,不計就是不包括,現(xiàn)在有翻譯的話不包括在內(nèi),所以有流通的是七種。但是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都是三藏法師這個人,這個高僧大德玄奘大師所翻譯的,所以今現(xiàn)者不計,也就是說現(xiàn)在人再翻譯的,超過第七種的那就不算,以古來翻譯的總共有七種版本。四譯同上例,四譯就是說;東方、南方、西方、北方,這北方就是譯,意思就是說由印度文翻譯成中文,我們叫做譯,這個譯字就是取於北方。今探者為玄奘法師,玄奘大師去天竺取經(jīng),那么,他所翻譯的這一本是最流通的,所以今探者就是講玄奘大師,經(jīng)過千辛萬苦尋求這個原譯,回來以后專做翻譯的工作,玄奘大師的譯本簡擇精要,略去序分跟流通分,所以略去序與流通,就是單刀直入的只有正宗分而已。
甲初:經(jīng)題分二——乙初:分釋二:合釋(以下均依此二法不另出科目)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
【分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此八字為一經(jīng)的總題,上七字——般若波羅密多心,是別題(本經(jīng)專用之名,別于他部故),下一字——經(jīng),是通題(與其他諸部,通稱為經(jīng)故)?,F(xiàn)在將總題八字分作四段來講:一、般若,二、波羅密多,三、心,四、經(jīng)。
一、般若:此是梵語(即印度話,因印度人自稱是梵天的苗裔,故其語稱為梵語),譯為智慧。怎樣不直譯之,而仍存梵語——“般若”呢?以其在中國沒有相當(dāng)?shù)拿~可以代替,雖意譯為智慧,實則未盡正確。智論這樣說:“般若定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币驗橥ǔ5乃^智慧者,乃不足以表顯般若的含義,尤其是世人每每以為聰明就是智慧,若翻之則與彼混濫,而失卻般若殊勝義。為了表示這種智慧的特勝,所以沿用原音——般若,而不直譯為智慧;此即五不翻中尊重不翻,及四例翻經(jīng)的翻字不翻音的意思。其實般若當(dāng)譯為妙智慧,或真智妙慧,以揀別世人所稱的智慧,才為完善而恰當(dāng)?shù)?世人雖也各有他的智慧——如一般大學(xué)問家,大藝術(shù)家,大哲學(xué)家,這都是世人所公認(rèn)是智慧的結(jié)晶。若在佛教眼光視之,不過是一種世智辯聰(八難之一。世間之人邪智聰利者唯耽習(xí)外道經(jīng)書,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為佛道之障難。人天眼目曰“世智辯聰不要拈出?!?。雖然科學(xué)發(fā)達(dá),物資文明,能創(chuàng)造飛機(jī),發(fā)明無線電等,此乃世間有漏智(帶有煩惱之過,無斷迷理煩惱之力之智。亦云世俗智。)所成的有為之法(為造作之義,有造作謂之有為,即因緣所生之事物,盡有為也。能生之因緣,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因緣之造作故云有為法),總不能令人明心見性、了生脫死,獲到究竟安樂。且于其中卻含有能使人發(fā)生一切煩惱和痛苦的可能;乃至用之不當(dāng),則能造出許多害人、害世的巨禍來(如原子彈等)!故世間的智慧是一種邪正兼雜(用于正途則正,用于邪途則邪),利害參半(善用之則有益于人,惡用之有害于人)。因為它——世智,是由第六識妄心分別出來的一種妄知妄見,是不實,是污染,非純善,尤其是有限的。事實只可稱為知識,確沒有當(dāng)?shù)闷鹬腔鄣馁Y格,那里更談得到妙呢?至于本經(jīng)所說的般若妙智慧,那就不同了,它是自性中本具的一種無漏智(謂三乘之人,離煩惱無染之清凈智也。斷惑證理即此智之用。),完全由真心流露出來的,是離過絕非,是正常,是真實,是純凈無染,是唯正無邪,并且沒有窮盡的。人們能夠用了它,非但能令自己斷惑證真,離苦得樂,且能普度眾生同超生死苦海,同登安樂彼岸;這就是般若妙智慧的特色,豈可與世智辯聰同日而語哉!《智論》云:“般若者,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有上”即此意也。故世間的有漏智,與本經(jīng)所說的般若智,真是天壤懸殊!
經(jīng)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各位看四十五頁的表解,般若,中國話叫做智慧,因為用“智慧”是一種尊重,其實用“智慧”二個字,并不能襯托出般若真正的意思,因為這個智慧,往往會給世間人誤會成一種冷靜的理性,所以單單靠著“智慧”二個字,是不能夠解釋般若的意思。所以我們一般人用這個智慧,就會認(rèn)為說這個人很聰明,不對!聰明是世智辯聰,聰明是世間累積的經(jīng)驗,用重疊的、連續(xù)的執(zhí)著,所產(chǎn)生的一種主觀意識的推論跟批判,是世間的聰明人。智慧不是這樣,智慧是本來每一個人清凈心中,所散發(fā)出來的那一種慈悲平等、無量的智慧心,完全跟世間的教育不一樣,世間的教育它是累積的執(zhí)著,是一種負(fù)擔(dān);是一種錯覺,因為它對符號并不能透視它的假相,而智慧是不離文字,而卻能夠離開語言、文字、心緣相,然后悟入到最寂靜的法門,於寂靜當(dāng)中起妙用,而所有的妙用,都透過自己的本能,智慧說是后天修成的也對,叫做斷德,說是先天的也對,叫做智德,意思就是本來我們每一個人都存在有智慧的本能,這個叫做智慧。智慧簡單講就是良知;簡單講就是本來的面目。
基于上面所說的幾點理由,故不譯,以表尊重。茲把四例翻經(jīng),及五種不翻列表如下:
這個智慧有五不翻,這個翻就是翻譯的翻,五種不翻譯的一種。印度文翻譯成我們中文,有很多地方?jīng)]有辦法完全翻過來的。
五不翻,第一個叫做多含不翻,多含不翻,譬如說:薄伽梵,薄伽梵是佛的尊號,薄伽梵含有六種意思、意義,第一個叫做“自在”,你如果是翻自在的話,那其它的五種意思你就不能表達(dá)出來,所以多含不翻,含就是一個“今”再一個“口”,口里含著任何東西,多含不翻,很多意思不能直接翻譯的,那么就要照抄,叫做薄伽梵。如果你翻譯成“自在”,那只有其中里面六分之一的意思,那還少了其它五種。所以薄伽梵翻譯成中文,第一個叫做自在,意思就是佛是一個很自在的.人。第二個叫做“熾盛”,熾盛就是燃燒,意思就是他的智慧像火在燒一樣的,誰碰到他,所有的難題都解決。你要碰到大徹大悟的人,你一問他馬上就答,佛的智慧也是一樣,火在燒一樣的無量的光明。熾盛。那個熾要加一個火部。第三個薄伽梵的意思叫做“端嚴(yán)”,意思就是說佛除了外表長得很莊嚴(yán)以外,他的內(nèi)心里面更加的莊嚴(yán)。如果說你只有翻譯成自在、熾盛,那你意思還少啊,還少個端嚴(yán),佛的內(nèi)心里面三業(yè)清凈啊,身、口、意清凈,而外面無量的莊嚴(yán),眾生一看就非常的歡喜啊。第四個“名稱”,佛的這個名是超越九界的,超越九法界的,他是最偉大的圣人中的圣人,所以他的名稱是遍十方的法界,這名稱非常的了不起。這名稱也可以解釋說贊嘆,是十方眾生所贊嘆的一個圣者,薄伽梵!薄伽梵翻譯成第五個意思,就是“吉祥”,那么,這個吉祥是我們每一個人所祈求的,那么,這個吉祥,像文殊師利菩薩就翻譯成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就是不可思議的吉祥。這個吉祥包括內(nèi)在的寧靜,一切災(zāi)難統(tǒng)統(tǒng)沒有,就算有災(zāi)難,對佛來講也沒有作用。所以我們放蒙山的時候,我們就會唱:愿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這就是吉祥。再來第六個,翻譯成“尊貴”,尊貴,薄伽梵就是佛,佛就是宇宙當(dāng)中至尊至貴的,最了不起的一個圣者,所以說五不翻譯當(dāng)中,第一個叫做多含不翻,意思就是說,你要是翻譯一個意思,實在是無法來包括其它的,例如:薄伽梵有六種翻譯的不同角度,自在、熾盛、端嚴(yán),名稱、吉祥、尊貴,那么如果你只有翻譯一個,變成缺少了,那不適合。
第二個,叫做秘密不翻,什么叫做秘密不翻呢?譬如說神咒,那個神咒難道你也要了解它的意思嗎?不需要!你只要好好的持咒,你自然就會有感應(yīng)的。自古以來,我們同學(xué)們,你可以對佛法絕對具足無量的信心,就拿這個感應(yīng)來講吧,我是一個很沒有修行的出家人,但是我所碰到的,那一些精神病患、或者是病苦,我們念念大悲咒水,求佛菩薩來保佑他,也都獲得到很不可思議的加被。我知道這個不是我的能力,那是諸佛菩薩的慈悲,諸佛菩薩他怕我漏氣,所以他保佑我,保佑我,怕我以后度眾生度不了,所以念念大悲咒,就會有感應(yīng)了。就反面來講,如果說這個咒語是假的,怎么會有那么多的感應(yīng)呢?怎么會有那么多的不可思議呢?
我講一個給你聽聽看,是真人其事的。有一個差不多年約四十五歲的婦人,她是個很虔誠的佛教徒,她十多歲的時候,就常常念觀世音菩薩,因為她不是正信的佛教徒,那是因為電線桿;電線桿上常常有:“請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她十多歲時想:念這個大概不錯,又不必交稅金,很好!就每天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就這樣一直念……她還不是很了解佛法,她知道菩薩是慈悲的。她說有一次,她們乘著一輛游覽車,從山上撞下來,整個游覽車就一直翻,一直翻,翻到山谷底下去了,她一醒過來,竟然沒有翻到山谷底下,吊在半空中,那個樹把她卡住了,她怎么出來的她也不曉得?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樣摔出來的?摔出來的意思就是車子翻下來時,她怎么跑出來的,她自己不知道,被摔昏了,起來以后竟然卡在樹上。她說:師父!這個我一生一世都記住,這個太不可思議了!她說:到今天為止,我怎么跑出來的,我都還不知道?有的人聽到很興奮說:那我也要來坐車,翻一次車看看,最好還是不要,為了求感應(yīng)就弄成翻車,若是故意的話,你是肯定摔死的。所以說要是說,全車?yán)锩孀蚕氯ソy(tǒng)統(tǒng)死,只有一個她活,她怎么跑出來的,她自己也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曉得?神咒,南無觀世音菩薩,叫你稱菩薩的圣號,她還不曉得什么意思,觀世音是什么意思,她也不曉得,他就有這種力量,更何況念這個大悲咒?你想想看這個大悲咒的威力,九十九億恒河沙諸佛成道,一定要念大悲咒的,多少人念大悲咒多少人得感應(yīng)。是不是?所以你假設(shè)說佛講的是妄語,那你怎么樣來解釋這么多的感應(yīng)?就拿我個人來講,我最差的,沒有修行的,那感應(yīng)的不下幾百次,幾百次啊,我沒有像你們那么有修行,就會有感應(yīng)了,何況你們穿白色衣服的人,我想你們很有修行的,我知道,我都贊嘆我的徒弟,我不會贊嘆我個人。所以這個神咒不翻,你只要會念就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有很多人要來學(xué)手印,我以前就是教手印,我以前很熱心,教一教以后,后來的人就聽到錄音帶,那每次來:師父!教我手印。有的老年人風(fēng)濕癥,骨頭不柔軟,一支手指彎曲,另一支又被帶動起來,結(jié)成的手印就像豆干一樣,像豆干印一樣,后來我就不教手印了,本來我對教手印是很有興趣的,后來我發(fā)現(xiàn)教手印以后,每一個人碰到師父,就要請教師父的手印,這個很麻煩,干脆就不教他們。
所以我們眼睛所看過的那一種感應(yīng),真是不可思議!你說我們一個水陸大法會就好了,這個水陸大法會,有人看到虛空當(dāng)中,西方船就這樣走過去,有的人就看到西方三圣來接引,他沒有必要編一套理由來騙你,做一個水陸十方法界都震動,是不是?很多人來告訴我:奇怪!文殊講堂做的水陸怎么那么的感應(yīng)?很多人見光、見花、見佛,我說:你不要執(zhí)著這個,我也見過光,不過我那個是日光燈,晚上一打開,就見日光燈了,跟你們不一樣,我怕眾生太執(zhí)著這種東西。所以這是秘密不翻,神咒的威力根本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師父跟你們擔(dān)保,佛講的絕對不妄語的。
第三、尊重不翻,就是“般若”二個字,這就是尊重不翻。為什么尊重呢?因為般若的意思實在是太多,而且古來都是這樣稱呼,尊重,我們就尊重古人,以這個“般若”二個字,繼續(xù)抄一遍就好。其實這個般若梵音叫做prajna(長音),也不是我們中文念的“般若”應(yīng)該念成臺灣話的“般若”才對。這個翻譯的人念般若,今天我們大家都是這樣念,這是尊重不翻。我們已經(jīng)講了三個,多含不翻,秘密不翻,尊重不翻,“般若”就是尊重,所以我們不翻譯,不翻就是不翻譯過來,照抄。
第四個,叫做順古不翻,順從古人,古人怎么寫,我們就怎么寫,比如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古人是這么樣念的,我們也是這么樣念的,順古不翻,順古不翻,譬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五叫做此方無不翻,意思就是中國沒有的東西,我們沒有辦法翻,譬如說庵摩羅果,印度的水果,它有這種水果,佛常常拿庵摩羅果來比喻,中國沒有庵摩羅果,你叫他怎么比喻呢?比如說榴蓮,也就是說臺灣幾十前,我們都沒有看過榴蓮是長什么樣子的,我活得這么大了,我沒有看過榴蓮是什么?是因為有去過泰國,那如果從泰國以前要翻譯成中國的經(jīng)典,譬如說榴蓮,那誰知道榴蓮是怎么樣子的?那是因為我第一次去泰國的時候,第一天那個導(dǎo)游張姐,就帶我們?nèi)コ粤裆?她一打開就拼命的吃,她說:師父!你吃一塊。我一聞,簡直就像臭糞味,我一直想嘔吐,怎么會有這么臭的東西?很想嘔吐,張姐咬了一大口還說:這很貴的呢!還直說榴蓮很貴。泰國人坐月子都沒有進(jìn)補(bǔ),都是吃榴蓮,吃榴蓮,很臭!那是第一次聞到。結(jié)果回到臺灣,沒吃時倒會嘴饞了,所以人會改變,沒有榴蓮吃時,就很想去買,要不是邱醫(yī)師制止我,現(xiàn)在不知吃幾粒了?徒弟又那么多,要是說一聲我喜歡吃榴蓮,明天就送來一大堆了,其實都不是我在吃,都是男眾在幫忙吃,實際上我也沒吃到幾塊。做我的徒弟很好,尤其是我生病住進(jìn)醫(yī)院里時,送再多東西來都不是我在吃,都是隔壁在吃。所以印度當(dāng)時候有那種水果,我們中國沒有這種水果?,F(xiàn)在是海運比較發(fā)達(dá),海運比較發(fā)達(dá),我們?nèi)ヌ﹪从泻芏嗨?我們臺灣沒有的,像那個果后,我們也沒看過。說榴蓮吃了會太熱,果后吃了會冷,要中和一下,人也是很無聊,吃了熱性的食物,再用冷性來中和。導(dǎo)游帶我們?nèi)ベI榴蓮,說吃了人會燥熱,喉嚨會干澀沒聲音。這個榴蓮還是一大學(xué)問呢!高級的榴蓮還分金枕頭,那個邱先生很內(nèi)行,買到都成內(nèi)行人了,還買那個金枕頭,我說:榴蓮不是一種嗎?好幾種!有的人榴蓮一打開來,才發(fā)現(xiàn)全干扁了,外表很好看,結(jié)果里面不能吃,我們第一次看到榴蓮,我不會剝榴蓮,一剝就刺傷手流血了,我這個人只能吃,不適合工作,也沒弄過榴蓮,一弄就流血了,算了、算了!還是留給徒弟,我只適合講經(jīng),還有適合吃。中國沒有的就不能翻了,只能講:庵摩羅果,翻譯成中文就是無垢清凈的意思,是印度的一種水果,吃下去可以除風(fēng)熱、治病,中國沒有。
所以般若翻譯成中文叫做智慧,卻不能翻譯成聰明,聰明是世間人累積的錯誤教育。那么,智慧是發(fā)自本性的清凈心,本能的,本來每一個人都具足的,這是五種不翻譯里面的尊重不翻譯,就把它原原本本的尊重,尊重它的含意;尊重這個古人;尊重般若崇高的意境,所以不能翻譯。
現(xiàn)在先來把般若——“智慧”的意義略釋一下:明白真理,認(rèn)識事實,叫做智慧。通達(dá)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dá)無為(為者造作之義,無因緣造作曰無為,又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曰無為。)之空理為慧;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鑒別的作用;智能明了諸法,慧能斷惑證真。又智明外境,慧明自心。所謂能勘破世間諸有為法,內(nèi)而自己四大色身,外而一切萬有,皆是緣起幻相,沒有實法實我,謂之智;了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妙理,證同人人本具的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佛性,謂之慧。總之對于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都能徹底明了,于中無染無邪,而無障礙者謂之般若妙智慧。扼要的說:般若,乃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的一種圓明本覺智;亦即離一切迷情妄相的一種清凈無分別智;也可說是通達(dá)一切法自性本空,而無所得的一種真空無相智。這豈是世人所能夢想得到的呢?依般若的性質(zhì)來說:其類有三:
一、實相般若:“實相”,即諸法如實之相,不可以“有無”等去敘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計度它,非凡夫的心理所能想像,也不是世俗的言論所能指陳;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究竟之真理,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心念之處滅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也,又名不可思議境。),無可表達(dá),無可取著;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法華經(jīng)》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逼澕s三義釋之:
(1)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之相,沒有一相可得,故曰無相。
(2)實相無不相——具足恒沙(恒河沙之?dāng)?shù)譬物之多也。)功德之相,沒有一法不是,故曰無不相。
(3)實相無相無不相——雖離相而本體不空,雖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無相無不相。此即實相般若也。
二、觀照般若:乃實相理體上所起的一種智用,謂行者修觀時,心光內(nèi)凝,照了諸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dāng)體即空,由空妄相,而見實相,以實相由觀照而證得,故謂之觀照般若。又,如實了解圣教中所說的道理,依理去體驗實修,于其中間所有的功行,曰觀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諸佛菩薩,從其親證實相理體,假借文字語言以開導(dǎo)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謂之文字般若。若約狹義來說:即指本經(jīng)始終所有的文字,以及八部般若里面所詮的義理,因其能令眾生開發(fā)智慧,故謂之文字般若。尤其是觀照沒有它,則不能成立。實相沒有它,則無由顯示,故以文字般若稱之。再進(jìn)一層說,則凡佛所說的一切言教,都概括在內(nèi)。若約廣義來說:則非僅圣典上的文字而已,凡一切語言動作等,能表顯意義令人理解而啟發(fā)智慧者,都是文字般若——如佛在世時,則以音聲為文字,所以佛經(jīng)以名句文身為教體;乃至歷來的祖師們,有擎拳豎拂等一類的開示,也莫不是令人啟悟的文字般若之一。雖說文字不是實義,然而沒有文字,卻沒法起觀照,而證實相。所謂不假藉文字言說的方便,是無由引導(dǎo)眾生離妄執(zhí)而證悟?qū)嵪嗟?故文字般若,事實也是修行不可無的一種重要條件!凡初學(xué)佛修行的人,要先從圣教聽聞啟悟,然后依所知的道理去實際真修,以期獲到最終的結(jié)果,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才算為有次第的學(xué)佛修行,同時也不致行錯了路。
總之:從聽聞言教,或自己閱讀經(jīng)典所開發(fā)的智慧,叫做文字般若;又名聞慧。依所解悟的道理實際地去體驗修習(xí),叫做觀照般若;又名思慧。由觀照工夫的深造,一旦豁破無明,親見本來面目,叫做實相般若;亦名修慧(因由修而證得故)。又自性虛靈不昧,謂之實相般若;依理進(jìn)修,所行與所解相應(yīng),謂之觀照般若;由圣教啟發(fā)的清凈智,謂之文字般若,此乃約通途而說。若單就本經(jīng)所明者,則指解悟諸法皆空之理,謂之文字般若;依法空無我慧,去觀察覺照,謂之觀照般若;徹悟法性無相,親證實相,謂之實相般若(實相般若理也,觀照般若行也,文字般若教也)。
“文字”、“觀照”,為什么也稱為般若?文字是求啟悟?qū)嵪嗟囊环N工具(無文字不能起觀照),觀照是求證實相的一種工作(無觀照無由體證實相),二者皆依體——實相,得名,故均以般若稱之。文字,是一種道理的追求——啟發(fā)智慧,明白真理;觀照,是一種心理的訓(xùn)練——改除習(xí)氣,求證實相;實相,是一種體證的境界——靈明妙覺,平等周遍??傊?文字是約解悟方面言,觀照是約實行方面言,實相是約體證方面言。前二——文字、觀照,是相似義,屬方便般若;后一——實相,是真實義,屬究竟般若。此外還有一種叫做方便般若——通達(dá)一切諸法去方便化導(dǎo)眾生(于菩薩位至佛果的中間依般若俗智(般若有二:一、真智:根本智之異名,照了真諦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后得智之異名,照了俗諦事相之智也。)通達(dá)利生方便法門,廣修六度萬行(一、布施:慈心施物也。二、持戒:持佛戒而慎身口意之惡也。三、忍辱:忍而心不動也。四、精進(jìn):勇猛行一切善,伏一切之惡也。五、禪定:心止一處而拂去妄念也。六、智慧:分別真理也。此六度為萬行之總體。前五為福行,后一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斷惑證理渡生死海也。)救度一切眾生。)
三種,叫做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什么叫做實相般若?我們眾生所看到的都是假相,而現(xiàn)在提到這個實相般若,這個不好講了,實相般若就是般若的本體,是真空之體,為什么講真空呢?真空就是絕對的空,無一法可得,一塵不染,一絲不掛。真空之體,就是所謂的法身德,就是我們所講的正因,理心的佛性,正因佛性。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強(qiáng)名實相。佛悟到我們的心體盡虛空界、遍法界,充滿了無量無邊的智慧,那么,這個智慧不是假相,也不受到任何的體性;或者任何的物質(zhì);或者任何的心來表白,實相就如同法身一樣的,悟到、徹悟到空性的絕對存在性,而無法表達(dá),所以也只能用“實相”這二個字來形容它。因為實相是一種理性的體,理體,是真空的體性,所以在真空的體性底下,你要寫幾個字:真空之體,是為文字所依,是圓明寂照,為觀照所證是不生不滅,所以真空之體叫做性體,本性之體。分二個角度來講,所依就是為文字所依,為文字所依靠的,因為文字講來講去,就是要講這個真空之體,要講實相的東西,所以為文字所依。所有的文字都在表達(dá)真如實相的這個東西,所以為文字所依底下要寫四個字:圓明寂照,因為實相沒有辦法形容,我們只能用一個圓,圓滿的“圓”,明,光明,寂照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簡單講就是,圓明寂照如果分四個角度來講,就是他有無量圓滿的心,意思就是一塵不染,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讓他出差錯,他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圓滿的,這個人怎么可能有辦法做到這樣?有!如果你悟到法身實相,你就沒有一件事情不圓滿,包括等覺菩薩都有缺陷了。明是對無明來講的,只要你還是等覺菩薩,你還有最后一品無明沒有斷,還不能稱明,所以圓明可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圓滿光明,那一個人有辦法做到圓滿呢?再來,寂照,這個“寂”不能解釋說是寂寞;也不能解釋說寂靜,這個“寂”很不容易解釋的,這個寂,如果拿今天名詞最適合的,就是一種非常安詳?shù)男膽B(tài),這個寂不是說靜的很恐懼;靜的無聊;或是靜的沒有依靠感;靜的有一點恐怖的感覺?;蚴钦f晚上先生不在,很寂寞、很寂靜,這個不能稱為寂。所以這個“寂”要舉現(xiàn)代話來講,就是透視人生、宇宙而不迷惑,內(nèi)心保持無量的清凈,那一種莊嚴(yán),用智慧心、用清凈心,面臨整個人生的那一種安詳、寂靜的感覺,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困擾著他,如果這個寂來講,就是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他絕對不迷惑的,所以他能夠保持那種安靜的心態(tài),不是我們現(xiàn)在的眾生,一點小事情就掛礙,晚上就睡不著。這是寂。再來就是“照”,所謂照就是妙用的意思,實相的本體,還不能只是用寂靜、透視、安詳、絕對來解釋,它還存在一種照的能力。這個“照”字就是無作的能力,不假任何的造作,具足有觀照的能力,具足有無量的神通妙用的能力,就是寂照。這個所依,為文字所依,性體的所證,為觀照所證,意思就是你修觀照的功夫,到最后還是要證悟到你清凈絕對的本性,為觀照所證底下就寫四個字,叫做:不生不滅。這不生不滅就不好講了,我在這個地方再形容一下,你們務(wù)必要好好的聽,所謂不生不滅,我們說:不是生,對滅講的,也不是說滅,而對生講的,意思就是說,生滅當(dāng)下就是虛妄不實,一切都因為你的錯覺而有生滅,但是你又不能放棄這個知覺的錯覺,而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道理,我們講真空之體,涅槃的不生不滅,不是你想像當(dāng)中那一種不變的東西,或者是說你把它觀想說,不生不滅就是一種永恒,就像虛空一樣的,或者是說你把它觀想說:這不生不滅大概是什么都不管,放下、放棄,那也不對!如果你把不生不滅當(dāng)作說,在生滅里面有一種不生不滅,也不對!這很麻煩,這種東西,除非你開悟,否則講來講去,你都會落入兩邊的,你都會落入兩邊的東西。我現(xiàn)在舉例子,如果你聽得懂,你馬上就徹悟,如果你聽不懂的話,也可以給你一種啟發(fā)。我現(xiàn)在注意講,那你注意聽什么叫做不生不滅,從幾個角度來講,譬如說這是一個鉆石,放在這個地方,鉆石有沒有叫你貪?沒有!它本來如如不動的放在這個地方,一切都是因為你起心動念,你強(qiáng)以分別它,所以說這是好的、這是貴重的、這是不好的,因此你起心動念,當(dāng)你還沒有來投胎這個世間的時候,你對它并不認(rèn)識,當(dāng)你來投胎出生以后,你有強(qiáng)烈對它有執(zhí)著的觀念,這就變成強(qiáng)烈的生滅,有我們這個生滅的心意識形態(tài),作為生命的題材,就變成我們的色身,由前世的業(yè)力,轉(zhuǎn)變到今生今世的色身,這個色身就變成共業(yè)所感的意識,生滅的執(zhí)著,所以我們現(xiàn)在也只能做到心里的如如不動,你清清楚楚的看這個世間,你不思善,不思惡,就這個時候,就是你本來的面目,然后當(dāng)你厘清楚了不生不滅自性的時候,你當(dāng)下就了斷無始劫以來的業(yè)力,來世你就不會來投胎,為什么?因為你沒有業(yè)力,業(yè)力一觀照的話,不生不滅的清凈本性就顯現(xiàn)出來,那你就斷了一切的惑,斷了一切的惑,你就沒有做生命題材的東西。所以這個不生不滅,從我們本性來講的話,我們有一個心,保持一個清凈心、冷靜的心,不受分別妄想顛倒左右,那個就是本來面目,這是一個角度來解釋不生不滅。
如果用這一張衛(wèi)生紙,來解釋不生不滅來講的話,這衛(wèi)生紙本身是一種緣起性空的,緣起是借重一切眾生的意識形態(tài),所構(gòu)成的共業(yè)生滅的意識觀念,意識觀念,所以你看它有生有滅,你看它有生有滅,這是眾生的共業(yè)所感,所產(chǎn)生的一種幻覺,以眾生的位來講,這明明有生滅,但是就本性來講,你撕掉這個衛(wèi)生紙,我問你:你本性有沒有撕成兩半?有沒有?沒有!意思就是生滅當(dāng)體就是自性本空,讓它生滅,你并不必要為這個生滅法起一個動念,你起一個動念就完全錯誤,生者自生,滅者自滅,不干你本性的事情,當(dāng)下即如如,一切都如。這樣講如果還不清楚,我們再舉一個例子,當(dāng)我們沒有來投胎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作用,父精母血那么一點點的東西,你現(xiàn)在有所作用的這一念,統(tǒng)統(tǒng)是顛倒、妄想,等到幾十年以后,你就要回歸到你本來的面目,就是一切空,所以是故空中無色法,一切色法都是妄相;無受想行識,一切的感受、思想、一切的行為造作,意識形態(tài),第八意識的識,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統(tǒng)統(tǒng)當(dāng)體即空。所以實相就是真空之體,就是所謂的不生不滅,而不生不滅不是離開生滅法,離開生滅法里面,找不到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悟到了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他就不是一個普通人了,一切的世間再大的委屈、再大的傷害,他也沒有感覺:我在忍耐,因為它本來就是沒有的東西,你要叫他講什么忍耐呢?講無生法忍,即馬上悟到無生法忍,連“忍耐”這二個字都不談,本來就沒有,你忍耐什么?一切法了不可得,自性圓明寂靜,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清清楚楚,六根門頭驚天動地!我們叫做眼“見”眼睛“看”,而佛不是,他是眼“觀”,他不是用看的,他用觀的,你有見就是執(zhí)著,佛用觀的,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觀察一切眾生的痛苦,觀就是透視他,你眼見,見就是執(zhí)。所以真空之體,就是我們所觀照的所證的不生不滅。所以我們?nèi)畻l清規(guī)里面就說:務(wù)使頓明心地,意思就是學(xué)佛第一個最重要的課程,你要先了解本性是什么東西,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成道的根本,不悟到本性,你的修行會變成情緒化的變化,今天有賺錢,情緒就好一點;今天不好了,心情緒就不好了,他不能如如不動的東西,不悟到實相就不能如如不動的東西,沒有辦法!好!再來我們看到觀照的般若,觀照的般若就是實相之用,實相是法身,是理體;是圓明寂照;是不生不滅,那么這個觀照是怎么樣呢?是要讓我們實行的,觀照底下要寫兩個字:實行。
那么這個觀照是怎么樣呢?是要讓我們實行的,觀照底下要寫兩個字:實行,你要去做了。實行就是要做什么?要體驗、要求證,要體驗跟求證,就是要依教奉行,要行解相應(yīng),這個叫做實相之用,就是觀照。再講一遍,觀照就是要實行,實行就是要讓我們體驗跟求證的,就是要依教奉行,我們叫做行解相應(yīng),這個就是了因佛性,了因佛性,那么,實相之用就是般若德。為什么實相之用就是觀照般若呢?般若是分三個角度,實相般若是法身,無相的,你沒有辦法講,但是實相可以起用,實相之用就是妙用,這個用不是一般的用,那是般若的妙用。觀照能夠起般若的妙用,能夠恢復(fù)到本來的面目,本來的面目,這個叫了因佛性,了因的慧心佛性,智慧的。所以真空之體,是理心的佛性,實相之用是慧,智慧的“慧”,慧心的佛性,意思就是了因的佛性。
再來文字般若,是般若的勝相,殊勝之相,大徹悟的人不會為文字所障礙的,大徹大悟的人,文字本身就是般若,我的意思就是文字本身就是智慧。這文字是詮釋言教,就是解釋佛的一代時教,一代的教化。這個解悟就是文字,文字的底下要寫個:解悟,就是讓你了解去悟道,那就是文字。文字有什么好處呢?就是方便,還有引導(dǎo)眾生,聽聞圣教,啟發(fā)智慧,都要靠文字。再講一遍,文字是要靠解悟的,就是要讓你了解去悟道。那么文字有什么好處呢?能夠方便,還有引導(dǎo)眾生,所以這個聽聞圣教,啟發(fā)智慧,統(tǒng)統(tǒng)要靠文字,就像我們現(xiàn)在,就是要靠文字,如果我們不靠這文字,我們就沒有辦法。所以實相就像航行船支的目的地;觀照就像駕駛;掌舵的、舵手,觀照。文字就像船、舟筏一樣的。文字就是讓我們乘載的,我們籍著文字,然后籍著觀照的舵手,就是駕駛員,達(dá)到最后的目的地,那就是實相。所以實相是般若的體,觀照是般若的妙用,而文字是般若的殊勝相,不是圣人的“圣”是殊勝的“勝”,實相之性體,是正因佛性,是法身德,是為文字所依,是圓明寂照,為觀照所證,是不生不滅。觀照般若是實相之妙用,是般若的德,文字是解脫德。觀照這個了因佛性,是要讓我們實行,好好去體驗、去求證,去依教奉行,去行解相應(yīng)的。文字詮釋言教,言教,解脫德,就是緣因佛性,緣因,就是因緣果報的“緣”,不是原來的原,不是原因的原。緣就是因緣果報,我們兩個很有緣份的“緣”,是讓我們解悟的,是詮釋言教,是讓我們解悟,是方便引導(dǎo)眾生,聽聞圣教,啟發(fā)智慧的。
這里只列出三個般若,還有一個般若,旁邊有提到,那就是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就是度眾生方便,隨機(jī)應(yīng)化,隨眾生的根機(jī),而要講什么法,叫做隨機(jī)應(yīng)化。廣修萬行來普度眾生,所以實相、觀照、文字,稱為三種般若,還有的人稱為四種般若,那就是加一個方便般若。我們有方便智慧的人,講話、做人就圓滿了,我們眾生因為沒有方便法,所以講二、三句話就吵起來、就吵架了,如果一個人內(nèi)心里面不存在一個方便,那么他的心也不會圓滿,什么事情也轉(zhuǎn)不開來。這個方便那是要相當(dāng)?shù)墓Ψ?。就是我這句話怎么講,又不會傷害到眾生,那么,我內(nèi)心里面要充滿方便的智慧,我自己就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因為我們沒有方便的智慧,所以我們那個癥結(jié),怎么樣自己也打不開,死在自己的觀念里面,正因為我們沒有方便的智慧,死在自己的觀念里面,因為你能夠度眾生,你就會顧慮到眾生的立場,那么你當(dāng)然就會顧慮到你的立場。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能有方便的智慧般若,你當(dāng)然不能度眾生了,你連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你怎么能夠度眾生呢?所以做人要圓滿、講話要圓滿,那還得加一個方便的般若才有辦法,否則的話也就沒有辦法。
茲約三德及三因佛性會通之:實相般若,在三德謂之法身德,在三佛性謂之正因理心佛性;觀照般若,在三德謂之般若德,在三佛性謂之了因慧心佛性;文字般若,在三德謂之解脫德,在三佛性謂之緣因善心佛性。
其次再約“體相用”三大釋之:實相般若、體也,為觀照、文字之體;觀照般若、用也,為實相、文字之用;文字般若、相也,為實相、觀照之相。依實相之體而成立文字之相,由文字之相而起觀照之用,由觀照之用而證實相之體。實相的體證,是由觀照的工夫所獲到的;觀照的妙用,是由文字的啟示而得來的,文字的成立,是依實相為本體的(又般若有境、行、果三:境——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知一切法之總相,即空相,二乘所見,),道種智(菩薩之智也,知一切各種差別之道法空相、假相,菩薩所見。),一切種智(佛智也,佛智圓明通達(dá)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即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行——照見諸法皆空(自利),廣修六度萬行(利他);果——三身(法身、報身、應(yīng)身。),四德(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體,恒不變而無生滅,名之為常;又隨緣化用常不絕,名之為常。二、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名之為樂;又運用自在,所為適心,名之為樂。三、我德:解我有二種:一就體自實名為我,如《涅槃經(jīng)?哀嘆品》中所謂:“若法是實是真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為我。”二就用自在名為我,如《涅槃經(jīng)?高貴德王品》所謂:“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大自在故名為大我。云何名為大自在耶?有八大自在則名為我?!彼?、凈德: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名之為凈;又隨化處緣而不污,名之為凈。))。列表如下:
三 般 若 三 德 三 因 佛 性
實相(真心理體)——法身德——正因理心佛性
觀照(觀智精修)——般若德——了因慧心佛性
文字(全卷經(jīng)文)——解脫德——緣因善心佛性
觀照——用———即般若之妙用,為實相文字而生起
實相——體———即般若之本體,為觀照文字之所依
文字——相———即般若之勝相,為實相觀照之表顯
【注:八大自在我——大般涅槃有常樂我凈之四德,其我德以自在為義,自在有八義,名曰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為多身。二、示一塵身滿大千界。三、大身輕舉遠(yuǎn)到。四、現(xiàn)無量類常居一土。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無法想。七、說一偈義經(jīng)無量劫。八、身遍諸處猶如虛空。】
復(fù)次佛說般若有共、不共二類:對聲聞、緣覺、及初心菩薩共同所說的其義淺,謂之共般若(通于三乘所同聞共修者);單對上位菩薩而說的其義深,謂之不共般若(唯菩薩所聞所修不共通于聲聞、緣覺者)。若依天臺四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言之,則共般若屬通教,不共般若屬別圓二教。修體空觀,了達(dá)萬法當(dāng)體即空,證但空(但見空而不見不空故名但空即偏空也。)以了脫生死,是三乘的共般若。修次第三觀及一心三觀,了達(dá)萬法當(dāng)體即是真如實相,證中道理,能從空出假(由解脫而入世利生),廣度眾生,導(dǎo)萬行以入智海,是為菩薩的不共般若。本經(jīng)屬不共般若,乃觀自在菩薩于靈山會上承佛威力所宣說者,是大乘菩薩所修之微妙法門,以空慧得解脫,以大悲為方便,所謂,通達(dá)般若性空,攝導(dǎo)所修大行而成佛。
按佛宣說般若的時間最長,所謂“二十二年般若談”??偤掀饋?有八部般若,列表如下:
一、大品般若 十萬偈 五、小品般若 四仟偈
二、放光般若 二萬五仟偈 六、天王問般若 二仟五百偈
三、光贊般若 一萬八仟偈 七、文殊問般若 六百偈
四、道行般若 八仟偈 八、金剛般若 三百偈
這部般若心經(jīng),雖只此二百余字,而大部的精要奧旨,實則統(tǒng)攝無遺。
關(guān)于各宗,對這般若智的發(fā)揮和修證的方法,都各有他的特色所在。如天臺宗則根據(jù)三智。什么叫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了達(dá)諸法性空之理;這是聲聞、緣覺所證的但空般若智。“道種智”:通達(dá)種種道法,以化導(dǎo)眾生;這是菩薩所證的出假化導(dǎo)般若智?!耙磺蟹N智”:通達(dá)化導(dǎo)斷惑之一切種法,乃至十法界(一、佛法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境界也。二、菩薩法界,為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之境界也。三、緣覺法界,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緣觀之境界也。四、聲聞法界,為入涅槃依佛之聲教修四諦觀法之境界也。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禪定,生于天界,受靜妙之樂之境界也。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樂之境界也。七、阿修羅法界,行下品十善行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也。八、鬼法界,犯下口五逆十惡,受饑渴苦之惡鬼神境界也。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惡,受吞啖殺戮苦之畜類境界也。十、地獄法界,犯上五逆十惡,受寒熱叫喚苦之最下境界也。)的一切性相(性者法之自體,相者相貌,無為法為性,有為法為相,而有為、無為皆有性相。),事理、染凈、因果等,于一念中,洞徹?zé)o遺;這是諸佛所證的大覺圓滿般若智。又知本體之空,曰一切智;知現(xiàn)象之假,曰道種智;知現(xiàn)象即中道實相之理,曰一切種智。本經(jīng)所明的乃是一切種智兼明道種智,非一切智也。故本經(jīng)云:“菩提薩埵,依般若……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于修證的方法待后文說明。
其次唯識宗則明四智。什么叫四智?就是:
一、“成所作智”(成就自利、利他妙業(yè)之智),行者轉(zhuǎn)眼等有漏(漏者煩惱之異名,含有煩惱之事物,一切世間之事體盡為有漏法,離煩惱之出世間事體盡為無漏法也。)之五識(依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而生,緣色聲香味觸五境之心識。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為無漏時,所得到的一種智慧,為利益一切有情,示現(xiàn)種種的神通變化,成就其本愿力所應(yīng)作的事,叫做成所作智(如來之現(xiàn)化身土(凡圣之依正二報也。身為正報,土為依報。)及諸神通皆為此智之作用)。
二、“妙觀察智”(通達(dá)一切諸法,善能鑒機(jī)說法之智),轉(zhuǎn)第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對于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而生見聞嗅味覺知之了別作用者。)之有漏為無漏時,所得到的一種智慧,觀察諸法之相,隨順機(jī)宜而為一切眾生說諸妙法,叫做妙觀察智。
三、“平等性智”(能平等普利眾生,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轉(zhuǎn)第七識(八識中第七識以第八識為所依,以第八識之見分為所緣而生之識也。末那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此識常緣第八識之見分思量我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執(zhí)之根本也。然則第六識名為意識,有何分別,彼依末那而生之識,故曰意識。即依主釋也。此末那,即第七識,故云末那識(即意識)是持業(yè)釋也。)之有漏為無漏時,所得到的一種智慧,泯人我差別之相,證自他平等之理,運同體大慈,起無緣大悲(此慈悲惟在諸佛,蓋諸佛之心,不住于有為無為性之中,不住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世之中,知諸緣不實,顛倒虛妄,故心無所緣,但佛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生五道,心著諸法,取舍分別,故心無眾生緣,使一切眾生自然獲拔苦與樂之益,名無緣慈悲。),普濟(jì)一切有情,叫做平等性智。
四、“大圓鏡智”(轉(zhuǎn)有漏善惡之業(yè)報,顯萬德莊嚴(yán)之境界),轉(zhuǎn)第八識(法相宗謂眼耳鼻舌身意之外,更有末那識阿賴耶識二者,末那之義為我執(zhí)。謂執(zhí)持我之見者,即此識也。阿賴耶者即末那識所執(zhí)以為我者也,其義為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識性靈皆指此。又阿賴耶譯曰無沒,無沒為不失之義,與藏同意。雖在生死亦不失沒故曰無沒。)之有漏為無漏時,所得到的一種智慧,眾垢既盡,實相顯現(xiàn),法界一切有為、無為諸法,都能圓融無礙,如大圓鏡,光明遍映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普攝萬象,無物不照,無微不顯;又能轉(zhuǎn)凡夫依正有漏之身土,而成真常無漏莊嚴(yán)之身土,具一切功德,如大圓鏡中應(yīng)現(xiàn)一切色像,故曰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即法身,實相般若也;平等性智即報身,觀照般若也;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即化身,文字般若也。
上面所說即是轉(zhuǎn)識成智的道理,識是有分別,屬污染,屬有漏;智是無分別,屬清凈,屬無漏。要之識是凡夫所用的妄想迷惑心,智是圣者所證的圓明妙覺性。轉(zhuǎn)識成智就是轉(zhuǎn)分別心為無分別心,轉(zhuǎn)污染心為清凈心,轉(zhuǎn)有漏為無漏,轉(zhuǎn)妄想迷惑為圓明妙覺;也就是轉(zhuǎn)迷啟悟,破妄顯真,轉(zhuǎn)凡成圣的意思。所謂轉(zhuǎn)對境障礙的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就所作之智),轉(zhuǎn)妄想分別心的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觀察一切諸法實相),轉(zhuǎn)人我執(zhí)著心的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體證諸法平等之性),轉(zhuǎn)執(zhí)持一切諸法種子之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顯現(xiàn)法界萬象)??傊袌?zhí)著分別的叫做識,為凡夫;無分別執(zhí)著者謂之智,是佛菩薩。
我們能夠依般若觀照而空一切法,離一切相,即便轉(zhuǎn)識成智,轉(zhuǎn)凡夫為圣人了。
上來說了許多話不過解釋般若二字,現(xiàn)在我來請問大家一句,到底般若是什么?三般若以實相為本體,實相般若,即吾人圓常大覺之真心,此心本無一切生滅煩惱,只為無始的無明,和虛妄的習(xí)氣,互相熏發(fā),見、聞、覺、知,流逸于六塵境界,迷戀取著,執(zhí)此虛妄之相為實法實有,以妄緣妄,輾轉(zhuǎn)顛倒,因而造出許多業(yè)來,以致枉受輪回生死等苦,沒有窮盡,真是冤枉極了!
我們能夠依此般若微妙法門而修而證,由文字而起觀照,去實地用功,觀智明了,識破諸法虛妄,當(dāng)體皆空,了無一法可得,則靈光獨露,真心顯現(xiàn),一切迷情妄相,當(dāng)下銷滅,這就是親證實相般若的境界!此時還有什么生死煩惱可言呢?大矣哉!般若的功力,能使人頓斷煩惱,永了生死,直超苦海,立登彼岸,真是:“滔滔苦海內(nèi),般若為舟航,冥冥大夜中,般若為燈燭”。我來舉一個譬喻:般若喻電燈,煩惱喻黑暗,實相喻器物,能用般若觀照,則煩惱頓斷,實相顯現(xiàn);正如電燈一照,則黑暗頓除,器物顯現(xiàn),智者思之!思之!
我們要知道上面所說的三種般若,乃人們個個一心中所圓具而無缺者,實相般若,即心之本體(自證分);觀照般若,即心之妙用(見分);文字般若,即心之勝相(相分)。三者一心中具,即一即三,三一不二,可謂微妙極了!這種深奧道理,可譬如一面鏡子:“水銀和玻璃”,是鏡的本體,如實相般若;“照”,是鏡的作用——如觀照般若;“光”,是鏡的相貌——如文字般若。這一面鏡子的當(dāng)中,也是三者圓具而不可相離的。此三般若,既在我人一念心中所具者,則不須向外馳求,只要能夠一念回光反照,即得現(xiàn)前,斯時也,受用無窮,愿吾人不要當(dāng)面錯過!枉自蹉跎!以上般若二字的意思已經(jīng)講完了。
般若的別名,別名,叫做真性實相,“真”那就是不假了,“性”就是不變啊,不假的東西,不會變的東西,那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絕對的空、究竟的空、徹底的空,實相。所以世間如果了解這個真性實相,那么外道就站不住腳了。這個外道一定要安排一種東西來創(chuàng)造天地萬物的,佛法講一切法畢竟空的東西,誰在主宰?圣者是本性在主宰;眾生是無明在主宰的,無明就是習(xí)氣了,你怎么說上帝創(chuàng)造天地萬物呢?假設(shè)一個上帝來,假設(shè)一個上帝來,上帝是從那里來的?又犯邏輯的錯誤觀念,佛陀講是畢竟空的東西,你為什么會有上帝呢?因為你的無知,你自己承認(rèn)自己很自卑,所以你設(shè)立一個上帝,因為你恐懼,你無法了解,對生命、宇宙整個透視,因為你漏劣的智慧不夠,因為你恐懼這個宇宙天地萬物,所以你假設(shè)一個上帝,來指使你、來支配你,其實你手伸出去也是你,你收回來也是你;你喜歡抽煙也是你,喜歡喝酒也是你;我不要抽煙也是我不要的,我不要喝酒也是我個人的,這個世間的沒有一樣事情是誰在主宰你的,就是你的業(yè)力呀、你的習(xí)氣呀、你的念頭在主宰你,那就是你的主人。我們一開始造成習(xí)慣,后來習(xí)慣變成我們的主人,就是這樣子。所以與其說上帝創(chuàng)造人類,不如說人類創(chuàng)造上帝,因為你無知,你無知,你就會創(chuàng)造一個超越人類的思想的神來控制你,在神的世界里面,你是多渺小的,多幼稚跟無知的,你沒有討論的余地,因為天地萬物是他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你也不能辯論的,你是被創(chuàng)造者,你不夠資格,所以我們眾生變成很可憐,我們除了認(rèn)罪以外,我們除了匍匐在他的面前,謳歌贊頌以外,我們實在是對上帝無能為力,我們無法去了解他,我們也不能去了解他,也不能試探上帝的存在,變成他完全超越這個理性、智慧的東西,你一定要通過感情去信仰他,你不能問、不能了解、不能試探,你說那上帝是什么東西啊?他又不是東西。所以我說沒有一個宗教能夠跟佛陀比的,沒有的,絕對沒有的,有的話你來告訴我,我馬上還俗!佛的偉大不是你用語言可以描述的東西,絕對的東西,那就當(dāng)體即空的東西,就不是你用任何語言,或者安排任何一個思想、架構(gòu),可以襯托出佛,佛無相,你看!這就不得了了,你要講他什么?佛最平凡,他不會狂妄,而我們眾生就覺得自己很不平凡,就活得很痛苦,要裝很不平凡的人,會很痛苦的,佛就不會裝,佛就本來面目,用赤裸裸的本來就跟你生活在一起,所以佛不會痛苦,他既沒有我見,也沒有狂妄,他不會看到善的就特別的喜歡;也不會看到惡的就特別攻擊跟傷害,在佛的角度來看,在世界上宇宙當(dāng)中,都是如如不動的,十法界當(dāng)下就是如。他開發(fā)了本性,得到了永恒真正的智慧,大智慧的人,你想想看!佛那種意境你敢想像得到嗎?我今天的口才你都心服口服了,那還講到后面那一尊,那還得了?我這種下三級的,你都認(rèn)為這個不得了了,后面那一尊你敢想像嗎?所以我們說佛是千萬億劫沒有辦法贊嘆的,那種偉大不是你、我有辦法用語言去贊嘆他的。所以華嚴(yán)經(jīng)里面所講的,你們桌上發(fā)的那四本,里面有講的,縱經(jīng)塵點劫,亦無法贊佛,就算你經(jīng)過塵點劫一直贊嘆佛,也沒有辦法贊嘆佛的偉大。
真性實相的道理,就是我們所講的般若的東西,般若是一切法的根本。再來,真性實相講完了,我們講一實諦,這個佛法透過文字的話,還要透過善知識,如果這個佛法透過文字,而沒有透過善知識,就會依文解義,就會變成三世的佛冤,就會產(chǎn)生很可怕的錯誤思想,比如說底下一個一實諦,這一實諦如果你把這個“一”,當(dāng)作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的這個一,一個數(shù)目字的開始,你就錯誤了,這個“一”是無始無終,是絕對的東西,因為沒有辦法形容,所以就用“一”來解釋這種絕對的觀念。因此這個一實諦,就是絕對的實在,諦就是真理,意思就是般若是絕對實在存在的東西,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大智慧,是絕對實實在在有的,只是因為我們今天迷惑了,沒有開采出來,一實諦是真實的,諦就是不變的真理。諦就是不變的真理。
底下這個比較簡單,叫做自性清凈心,這個都是禪宗在講的,自性清凈心,這個自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用一顆清凈心來代表一切。簡單講,我們今天所用的就不是清凈心,我們今天所用的是多層次面的心;世智辯聰?shù)男÷斆餍?今天所用的是妄想心;我們今天所用的就是貪心、嗔恨心、愚癡心、批判,我們今天一直每天所生活的,大部分的都是活在批判里面,很少把自己調(diào)整成圓融,很少的,看到別人犯戒就嫉惡如仇,你這樣子對你有什么好處呢?傻瓜!佛才不是用這種心來對待一切眾生的,佛如果說看到持戒的,就贊嘆的不得了;看到行為不正的就嫉惡如仇,那你說他叫做佛嗎?叫如如不動嗎?佛會憐憫這些不持戒的人,佛贊嘆持戒的人,但是在佛的心中,就永恒的遠(yuǎn)離這個對立的觀念。我們今天如果用一個念頭是自性清凈心,我們今天就不可能會產(chǎn)生痛苦。如果你有清凈心,你就具足四個清凈的角度,你會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完全是透過清凈心來的,你也不會思善,也不思惡,沒有對立嘛。你也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那就不會被感情所束縛嘛。你也沒有持戒相,也沒有所謂的破戒相,那就所謂的無生嘛無作嘛。你的內(nèi)心里面,既不貢高我慢,也不會太過自卑,那就卑、慢同時就解脫了。這個自性清凈心,簡單講就是絕對的平等,內(nèi)無所著,為無所惑,能得自性清凈心。就我今天來講的話,師父都覺得說:我很差,我不夠資格來講眾生,我要好好的冷靜來觀照自己,我不看眾生缺點,我內(nèi)心里面充滿著誠實,慈悲喜舍,我二十四個小時里面,都盡量觀照自己。所以有人要請師父指點他的錯誤,我認(rèn)為我自己錯誤就很多了,我那里夠資格啊?如果說你有佛法上不懂的,倒是我們可以參考參考,教你們我也不敢,教學(xué)相長。那么,這個回光返照的功夫,第一個先不看眾生的過錯,第二個,要先一直觀照,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使它燃燒,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才能革除自己的錯誤,否則的話,習(xí)氣不除,學(xué)佛無用,這是高僧大德一再的開示我們,習(xí)氣不除,學(xué)佛無益,一點用處都沒有!學(xué)佛最大的本錢,就是除掉習(xí)氣,你不是來聽一聽,開大智慧以后,又跟人家找辯論的,那你習(xí)氣還是存在,沒有什么作用啊。所以自性清凈心,簡單講就是無所住,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名生起清凈心。
再來,如來藏,這個把它翻過來讀就比較清楚,就是“藏如來”,如來藏是出自楞嚴(yán)經(jīng)里面的,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在七年前我講過了楞嚴(yán)經(jīng),所以對如來藏不陌生。那么,這個如來藏大乘起信論也談到;楞伽經(jīng)也談到。這個如來藏,就是眾生都有蘊(yùn)育著如來清凈的本性,意思就是如來藏就是我們把本性藏起來,還沒有發(fā)揮,這個如來藏是就因地來講的,就是這個般若清凈如如不動的智慧,我們暫時被隱藏起來,簡單講,如來藏也可以解釋說,這個本性里面,藏就是具足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也可以這樣解釋。如來藏,就是我們的本性,蘊(yùn)藏著、蘊(yùn)育著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那么也可以念倒回來念,叫做藏如來,蘊(yùn)藏著如來的智慧德行,每一個人都有,也可以這樣講。
再來,如如,這個如如,就是無法不如,這個如如如果用比較貼切的,就是永遠(yuǎn)不起心、不動念,禪宗里面講的:動念即乖,法華經(jīng)里面講的:法爾如是,就是講如如,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自性空,沒有所謂的對立;沒有所謂的能所;沒有所謂的分別;沒有所謂的妄想;也沒有所謂的顛倒、分別,統(tǒng)統(tǒng)沒有,一切法皆如。為什么?一切法畢竟空。一切皆如,簡單講,證悟到如如,簡單講就是,你要叫他動一個念頭,那很難!他既不起心,也不動念了。意思就是般若也可以叫做如如不動的念頭,那種叫做般若。所以如如不動,又很容易引起別人的誤會,他以為如如不動就是像死人一樣沒有思想,也錯誤!如如不動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如如不動的意思就是不思善、也不思惡,就這么時,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意思就是善惡清清楚楚,但是也不會說因為善而特別支持他;也不會說因為惡而特別的排斥他。大徹悟的人壞人到他面前來,他一樣,來索取他的生命,砸壞了他的飯碗,他也一樣這樣,因為他證悟了畢竟空的道理,當(dāng)下就是生,生死就是涅槃的東西,他那里會去動一個念頭,去想要挽回任何一件事情?他認(rèn)為如果果報應(yīng)該如此,那就應(yīng)該這樣走。就像目犍連一樣的了,被壓成、碎成肉醬,他一樣是這樣子的。所以這個如如,就是心也如、境界也如,法爾如是,本來如此,只有這一句話,可以解釋我們一切的道理。其實我們講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講實在話的那是方便講而已,那是中國的東西,中國的東西,其實有某些地方有接受到老子的思想,所以老子里面,他講無為而治,講無為的東西,所以,因為老子是最后一關(guān)沒有打破啊,釋迦牟尼佛這條路是走對了,而老子他那一條路是走錯,老子形容我們的本體空蕩蕩的,所以一切無諍,一切都不計較,而且隨緣,然后把心安住在一個死氣沉沉里面,所以老子的思想里面很偉大,偉大意指老子的思想,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它無諍,可以熄滅一切的爭執(zhí),但是沒有積極的精神,沒有妙用的,而且他沒有見到徹底本性的東西,所以老子這一條路走錯。釋迦牟尼佛這條路走對了!他不但證悟到清清凈凈的本性,而且現(xiàn)神通妙用,無量的愿力,無量的愿力,地藏菩薩講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二個人走路,一個走對路、一個走錯路。老子在中國來講,道德經(jīng)你去念念看,都是講虛比實還偉大;都是講無比有還偉大;都是講柔比剛還偉大,老子的思想。意思就是剛的東西一拆,馬上就斷掉,柔的東西你怎么搖它也不會斷,也不會斷的,你拼命的搖它,它也不會斷,那么剛一推馬上就斷掉了。意思就是我們的個性要柔和的話,那就好,就是佛教講的智,柔軟心。但是因為他一切都回歸到自然,他也不會積極的去追求,然后也不會發(fā)起很大的愿力,跟佛菩薩的不一樣,佛菩薩那種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就是悟到自性清凈心了,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無眾生可度。如如!
為什么我們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不對的,這一剛剛聽到師父的演講很驚訝!很多人都很驚訝!從以前學(xué)佛十幾年來都是講這句話,那一句叫做方便講,我現(xiàn)在問你:隨緣,你先告訴我,什么叫隨緣?緣,你先解釋這個緣,你知道嗎?緣是什么?有增有減叫做緣,就像一棵樹,它要成長,要籍著日光、水分、籍著肥料,否則你沒有這個緣,它怎么成長?只要講到緣就是生滅,那我問你:隨緣的東西怎么能夠不變呢?隨緣一定要變的,你手指頭拿出來,你指指看虛空那里隨緣的東西,只要緣的東西那一個不變?你指出來,你說虛空不變,你晚上睡覺,你知道你睡在那里嗎?你知道你睡在那一個空間嗎?空間也是我們意識刻劃起來的,它也會變,只要意識除掉虛空就粉碎,虛空也會變,意識轉(zhuǎn),虛空就不存在,虛空也是色法對立的存在,因為有色法顯現(xiàn)虛空,因為有虛空顯現(xiàn)色法,所以虛空和色法也是對立的,色心二法完全唯心所造,也是因緣法,也是因緣法,只是方便比喻不動,常常拿虛空來作比喻。
好啦!那就愈講愈糊涂了,隨緣不變不對,不變隨緣也不對,我的意思就是告訴大家,因為我們今天研究的,很多都是中國后來古人注解的,那么古人注解如果不悟到本性的時候,他就穿插一些思想增加了這些名詞,所以只會死在文字上而已。所以你說古人注解是功德還是罪過,這很難講的,很難講的啦,除非你悟道,你知道他錯在那里,你悟道,你就知道他錯在那里,你清清楚楚。所以我只能告訴諸位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叫做方便講,不是究竟義,隨緣,好吧!那就一切法隨緣,生滅法,反正我保持心如如不動嘛。我們現(xiàn)在用一句話,一句話,能夠形容我們真如本性般若的思想,只能用一句話,那句話也是我最欣賞的,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本來就是了不可得;本來就是不可思不可議,本來就是不可討論的東西,沒有所謂的因緣果,佛性是超因、超緣、超果的,超越因緣果,是不昧因緣果,意思就是生滅法當(dāng)下就是自性本空,就是不生不滅法,隨緣當(dāng)體即空,所以我們講不變,因為不變的自性,所以我們能夠隨緣,方便講是這樣,畢竟講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叫做如如不動的東西。
所以要先放下你們那個觀念,聽經(jīng)聞法,你不要認(rèn)為這不重要,這文字你都看得懂了,這個注解你回去看,每一個字也懂,你去看斌宗大師注解,你也許看得懂,但是這種東西你就聽不到,你就會聽不到。所以我們說,聽經(jīng)聞法的重要,遠(yuǎn)超過自己的看書,就是這樣的東西。因為自性上的東西你自己看,你沒有悟道,你怎么知道他在講什么東西?他錯了,你也不曉得他錯在那里。
底下再講到:實際,這個實際意思就是說,般若的東西是真實性存在的,是那么的清清楚楚,貼貼切切的,六根門頭里面清清楚楚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它不是烏托邦,般若不是一種妄想,是一種自性的光明,自性的智慧,實際。
再來談到一乘,一乘就是法華經(jīng)所講的實相,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除了佛方便說以外,佛法當(dāng)中的大白牛車,法華經(jīng)用種種的比喻,佛所講的法都是一乘實相的,簡單講就是一切如,一切皆如,所以因此我們說,天臺宗的思想,是占了很重要的一個思想,天臺宗的思想,一念三千,還講到十如是,因為我們很多的經(jīng)文,都是用天臺宗的思想去發(fā)揮的,所以天臺宗的教觀綱宗,天臺宗的入門,不講一定不行,你要看大藏經(jīng),將來一定要談到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那不開這個課,以后你自己看經(jīng)典,你怎么看也看不懂,你不曉得他在講什么東西?唯識我們也要開,像上次我們開的那個唯識才簡介,一問都聽不懂,奇怪!根器怎么那么“利”呢?一問統(tǒng)統(tǒng)聽不懂,出去不要講你是慧老的徒弟,笑死人了!我們調(diào)查過,百分之九十八都聽不懂,那不曉得怎么樣開唯識課程?真的很頭大了!本來我一直想開唯識,我看看干脆算了,先開教觀綱宗好了。程度那么高,來講的人那個還是成大的,還成功大學(xué)的呢;還中鋼上班呢;還當(dāng)工程師呢,都聽不懂,當(dāng)工程師聽不懂,那你們當(dāng)什么師啊?佛法這種東西實在很不容易。所以我一直在為了你們要開什么課程,很傷腦筋啊,很傷腦筋,也不曉得怎么辦?放下你們也很可憐啊,所以做法師的人難為,師道難為,要顧慮到眾生的根器;要顧慮到影響你們將來自己閱讀經(jīng)典的,你們天臺宗若不懂,那將來看法華玄義、法華經(jīng)那你怎么看得懂呢?所以一乘是法華經(jīng)所講的,講的意思就是實相的道理,就是大白牛車,用羊車、鹿車、牛車、還有大白牛車來比喻,那就是一乘,一乘當(dāng)然就是絕對的。
法性,法性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這個法性就是固定的,一切皆空,空性。所謂性就是不變的東西,法性就是一切法如如,沒有所謂的對立;沒有所謂的分別;沒有所謂的妄想,法性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就是法性的意思。首楞嚴(yán),這個楞嚴(yán)、首楞嚴(yán)意思就是定慧均等,叫做楞嚴(yán)、首楞嚴(yán)。又有一種叫做究竟堅固,所以說: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zhuǎn),舜若多性可銷亡,舜若多就是空性,如果可以把它去除掉,舜若多性可銷亡,意思就是如果空可以把它消掉,舜若多性可銷亡,就是這個意思。爍迦羅心無動轉(zhuǎn),就是堅固不壞的定力、愿力,也不會改變,還是要度眾生。每天做早課時候: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zhuǎn),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又開始?xì)獯?后面那一聲是我自己拉長的,有一點像吧!所以說很多人念楞嚴(yán)咒,念到前面不曉得那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句就是這個意思。
中道,就是不偏空、不偏有,意思就是般若是坦蕩蕩,一切法不可得嘛,愈是大智慧的人,不著邊際嘛,不著空有嘛,當(dāng)體即中,中道是對空、有講的,其實也沒有中道,中道是多余的。你為什么有八正道啊?因為有八邪道啊,你如果說你本身就是行八正道,那你說那來的邪?所以說這個中,就像路的中間,因為有左邊、右邊,所以講:我走在路的中間。你說這個飛機(jī)飛到虛空里面去,飛到虛空,那我現(xiàn)在問你:那邊是左邊、那邊是右邊?飛機(jī)一直飛不是飛在中間,那你以什么定位做標(biāo)準(zhǔn)呢?那里是左邊、那里是右邊?太空船飛到外太空去的時候,那里是左邊、右邊?意思就是說,沒有偏空,也沒有偏有的話,就沒有所謂的中道。中道是破除義,是除掉執(zhí)著叫做中道,要了解古人的意思啊,要了解古人的意思,所以也沒有所謂的中道,有歪道才要講中道,八正道是對八邪道講的,如果沒有八邪道,你講什么八正道?連八正道也沒有,對不對?空、有是對立的,空跟有是襯托出中道,中道是襯托空跟有的,你不執(zhí)著就是中道嘛,傻瓜!就是這么簡單,easy easy no difficult.很簡單!有人說:師父!你那個英文怎么那么生硬呢?傻瓜!故意念的嘛,念英文:no difficult.你看!多標(biāo)準(zhǔn)。所以中道的問題,就是你一切法不可得,不偏空、不偏有,那么就是破除的意思,不執(zhí)著就是中道啊,你執(zhí)著中道也是歪道啊,對不對?你執(zhí)著一個中道你也是歪道啊,中就是破除義,不是真的有一個中。
最后又講一個畢竟空,畢竟空就是徹底的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以前我們一聽到一絲不掛,這個人實在很粗魯,不太文雅,其實不是,這一絲不掛是佛教的,佛教的,就是一點煩惱也不會放在心里,那叫一絲不掛,后來的人把它變成絲襪的絲了,人家那個絲是指煩惱,一點煩惱,就是一塵不染的意思,一絲不掛跟一塵不染就是同樣的意思,那后來的人,奇怪!佛教講的名詞,禪宗講的一絲不掛,也被用到另外一個不正當(dāng)?shù)膱鏊?你看!一絲不掛,多丟人!這就糟糕了。你看!“赤棵棵的”不是,赤裸裸的。所以說畢竟空就是所講的赤裸裸的;一絲不掛的,無所住名畢竟空。什么叫畢竟空呢?一塵不染啊,絕對的空啊,意思就是說,連一個起心、一個動念都沒有了,心就是安住在如如不變的本性里面??醋筮叀吨嵌日摗防锩嬷v的:《智度論》:“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薄洞笾嵌日摗防锩嬷v。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就講三論,加上《大智度論》就是“四論宗”嘛,所以“三論宗”又名“四論宗”也對。這個《大智度論》我很想講,但是《大智度論》就是太多了,這個《大智度論》的內(nèi)容我告訴你,你一生一世就看這《大智度論》就不得了,真的!你要開大智慧,二部經(jīng)一定要看,一個是《楞嚴(yán)經(jīng)》,一個是《大智度論》,你要開大智慧,就這二部經(jīng)一定要看。但是大智度論就是很多,有十冊,有的把它印成四冊,大智度論一百卷,開玩笑!要講到民國幾年?不過這個太好了,《大智度論》。解釋《大般若經(jīng)》叫做《大智度論》,論就是問答,所以你看《大智度論》就是問、答,問、答,《大智度論》就是問、答……統(tǒng)統(tǒng)是問跟答,就是《大智度論》。而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的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所以般若你也可以講真性實相;可以講一實諦;可以講自性清凈心;可以講如來藏;可以講如如;也可以講實際;也可以講一乘;也可以講法性;也可以講首楞嚴(yán);也可以講中道;也可以講畢竟空。你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我們今天才講二個字。今天才講二個字。
我以前初學(xué)佛,到逢甲大學(xué)的旁邊有一間寺廟。叫做“般若”,然后“學(xué)”苑是一個(草)部,再一個怨恨的怨,沒有心部,“般若學(xué)苑”,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四個字念錯了二個字,念:“般若學(xué)宛”,也沒學(xué)佛,也不知道啊!“般若學(xué)宛”,大家都在笑我,我也不知道你在笑什么?不曉得他在笑什么東西?就問說:這“般若學(xué)宛”難道有錯嗎?不是這樣念啦!四個字念二個字錯,就五十分而已,我說那怎么念?應(yīng)該念:般若學(xué)苑,還念呢,念:般若學(xué)苑,你看。所以念錯字有時候會笑死人。那一天有一個人來說:師父!我還沒有“販依”,奇怪!你講什么我都聽不懂?聽不懂?沒有“販依”?后來才知道沒有皈依,我說那個不念“販”,那個念“皈”,皈依,這個字念錯了笑死人了,人家覺得很好笑,還沒“販依”我以為還沒有吃飯呢?所以說研究經(jīng)典可以讓人家認(rèn)識很多。那么今天講到九點半了,明天我們講觀無量壽經(jīng),連續(xù)三天的觀無量壽經(jīng),我希望你們都能到好不好?我希望你們盡可能來聽經(jīng)聞法。下課!
二、波羅密多:也是一種梵語,含有四義:一、波羅譯為彼岸,密多譯為到,合言之為彼岸到,順語應(yīng)云到彼岸。二、譯為度無極。三、譯為遠(yuǎn)離。四、譯為究竟。
一、“到彼岸”者,這是一種比喻:如過渡者,須乘舟筏,從這邊的此岸,渡過中流而到達(dá)那邊的彼岸;以喻眾生的沉迷,當(dāng)仗般若以度脫之。說明白一點,此岸喻生死,中流喻煩惱,般若喻舟筏,彼岸喻涅槃(涅槃,待下文解釋,總之即解脫的意思)。眾生被三惑(一、見思惑:如身見、邊見等,邪分別道理而起,謂之見惑,如貪欲、嗔恚等,倒想世間事物而起,謂之思惑,離此見思二惑即離三界,聲聞緣覺以之為涅槃。二、塵沙惑:為化道障。菩薩教化人,必通知塵如沙無量無數(shù)的法門。然而心性暗昧不能達(dá)此塵沙無數(shù)之法門,自在教化,謂為塵沙之惑。三、無明惑:又稱障中道惑,為障蔽中道實相理之惑。)煩惱所迷,以致沉淪生死苦海,現(xiàn)在如果想求度脫的話,就不得不借仗般若的功力去滅除煩惱,以了脫生死的痛苦,獲到究竟涅槃的安樂!所謂乘般若船渡過三重?zé)赖闹辛?頓超生死眾苦的此岸,直上涅槃安樂的彼岸。此外還可作另一種的比喻:大海喻三界輪回之處,海水喻眾苦,眾生墜落輪回,備受眾苦,仿彿和那沉溺大海里的人所受的痛苦一樣,以其世間痛苦充滿,正如大海的水深廣無涯,故以苦海喻之。沉溺水里的人,是刻不容緩地,當(dāng)急求船只的濟(jì)渡,以登安穩(wěn)的彼岸;受生死輪回的我們,要是不愿長此沉淪的話,則當(dāng)速求度脫!古云:“苦海茫茫,回頭是岸”,般若是救度人們出生死苦海,到安樂彼岸的大慈航!眾生迷了本性,沉溺煩惱生死苦海中,今賴般若開示之,使其認(rèn)識本有真心,而獲到解脫;正如靠了船只渡出苦海而登彼岸似的??傊?能斷煩惱,了生死,證涅槃,就是彼岸。
修習(xí)。
怎么樣修行分三個階段。三賢位經(jīng)過一大阿僧只(讀qi)劫,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稱做三賢。道力比較差,為煩惱所伏,意思是他還不能克制這個煩惱,所以就是遠(yuǎn)波羅蜜。所謂遠(yuǎn)波羅蜜就是說到達(dá)彼岸還很遠(yuǎn)的意思,還有好幾百公里,離得太遠(yuǎn)了。從初地到七地,就經(jīng)過一大阿僧只劫,從一地到七地。從初地到七地菩薩,也必須經(jīng)過一大阿僧只劫,道力能夠慢慢地增,能夠伏煩惱,名叫近波羅蜜,接近到彼岸的功夫了。八地到十地菩薩,再經(jīng)過一大阿僧只劫,道力就比較強(qiáng),能夠盡,也能夠伏煩惱,所以盡伏煩惱,名大波羅蜜,這個大就是到達(dá)的意思。
看46頁,心。這個[心]是中國話,這個心,解釋的有很多。簡單講,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精華、精要,精要者圓,圓就是說圓滿的中道,實相的道理,圓。這個心就像人的心臟,人的心臟一停人就要死。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講實相,所以在大智度論里面講到,持戒律還是初步的功夫,要把般若悟到實相,才是列為最究竟的。如果一個持戒的人,不會歸到悟入實相的道理,那么持戒多
福,他有福報。如果沒有無相無不相,實相的道理,持戒是升天,因為沒有空一切法。所以在大智度論里面,把般若實相的道理列為最重要的課程,持戒當(dāng)然很重要,但是以實相的持戒為最重要。所以持戒無持戒相,名真持戒人。那么這個心就像我們?nèi)说男呐K一樣,為百體之要,意思就是道理要合乎中道的道理。這個心在世間來講,有這個草木心,草也有心,花也有心,樹也有心,這也產(chǎn)生一個心字,無情之物只有生長,沒有什么作用,草木的心。第二個,就是我們生理物質(zhì),這個五臟六腑的肉團(tuán)心,我們的心臟肉團(tuán)心,只有形質(zhì),完全沒有知覺的,這是肉團(tuán)心。第三個,叫做緣慮心,那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專門攀緣。第七意識是專門執(zhí)著的,緣慮,慮就是思慮的[慮],一天到晚煩惱這個煩惱那個。我們無量億劫以來,生老病死,來作為這個生死的題材,就是這個緣慮心。這個緣慮心來自于多種的,第一、緣慮心就是對真理不能透視,妄想顛倒所產(chǎn)生的。第二、為欲望所驅(qū)使,第三、對死亡的恐懼。所以交織成現(xiàn)在以及未來,對死亡的恐懼,變成我們的緣慮心。而且眾生又是莫可奈何,因為他沒有碰到佛法。沒有碰到佛法,今生今世的生命,就完全掌握在過去的習(xí)氣當(dāng)中,過去的習(xí)氣,一直存留到今生今世,他雖然學(xué)佛,道力不強(qiáng),沒有開發(fā)自己本來的真正面目,沒有真正自己的東西,沒有真正自己的東西,見到境界他就會轉(zhuǎn),他見到境界就會轉(zhuǎn),佛是隨緣不變,眾生是隨緣就變,隨緣就變,隨緣就變,所以這個緣慮心是我們生死的根本,這不是我們今天所要追求的。第四種心,叫做精要心,就是用比喻的,譬如說一個木板畫個圓圈,那就是中心,高雄市的中心在哪里?比喻這個精要心,這是比喻的心。 所以我們已經(jīng)講過,一草木心;二、肉團(tuán)性;第三、緣慮心;第四、精要心;第五、那就是真如心,那就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課程。真如,這個[真]就是不假,[如]那當(dāng)然就是不變、不動。真如意思就是說,我們遠(yuǎn)離顛倒夢想,我們看到的就是真正的東西。如就是不變的東西。我常常用一種比喻,因為我過去喜歡看電影,我一生一切最大的嗜好,就是很喜歡電影,看電影。當(dāng)然也限窮,沒有很多錢常常去看電影,不過如果你問我說:我的興趣是什么?我喜歡看看那個導(dǎo)演的手法是什么?所以我在講經(jīng)說法也學(xué)用電影來比喻。譬如說我們看到這個電影,看到可憐的會哭,有一種人慈悲心、憐愍心比較重的,如果演喜劇的就會笑,哈哈大笑;演淘金的,就會讓你起貪,哇,這么多金銀珠寶!電影怎么演就很逼真。還有像[火燒摩天樓],這是很恐懼的,這個災(zāi)難片。一直演,演到最后電影一結(jié)束,就剩下一塊熒幕而已,什么都沒有,了不可得!我們眾生,自己扮演一個主角的角色,認(rèn)為這個地球是隨他而轉(zhuǎn)動的,人都是會幻化成自己是宇宙的主宰者,他不曉得是緣生緣滅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剛愎自用,驕傲、狂妄、自負(fù),認(rèn)為這個地球是隨他而轉(zhuǎn)動的,這個地球是為他而生存的,他扮演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主角的崗位,正因為有這種心,所以我們用執(zhí)著妄想心,然后看出去的,就像我們在看電影的熒幕,而你演的就是里面其中一個角色。殊不知,我們所演的任何一個角色,看到最后就是一塊白布而已,里面也沒有所謂的生老病死;也沒有所謂的空難;也沒有所謂可憐的;也沒有所謂鬼怪的。看到鬼片晚上就不敢睡覺。我們顛倒夢想,認(rèn)假為真,正因為我們沒有真如心。我們有真如心,透視著強(qiáng)烈的智慧,超越的這種智慧,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會讓你動到念頭的。我常常用這樣比喻,比如說我今天我去舞廳,我去看人家跳舞,當(dāng)然我是不跳舞,我就這樣坐著,也喝咖啡,然后就坐在那個地方,看他們跳,你說我們怎么會迷惑顛倒呢?怎么迷呢?因為你內(nèi)心已經(jīng)很清楚這個是生滅法的東西,你化妝化得這個女孩子化得再漂亮,晚上睡覺也會流口水。這個電燈,只是藍(lán)色、綠色的閃光,這個會破壞我們的眼睛。然后這個四聲道的音響轟隆隆的,超過七、八十分貝,就會震耳欲聾,就會傷害到我們的耳朵。我們在錯覺當(dāng)中做了,像我們這樣子的心境,到那種場合去,你叫我們怎么樣迷惑呢?怎么去顛倒呢?你說如何顛倒起呢?因為一看就知道這是假的東西,你從哪里顛倒呢?這不可能的事情!或是打牌,打得幾天幾夜不吃飯,喝酒喝到胃出血,你沒有這樣會死嗎?所以一個學(xué)佛人的快樂,不是說你世間人的喝酒、打牌、跳舞可以比的,沒有。我不必搞這一些,我這樣坐著就非常舒暢,擁有大智慧的人,他就擁有真正的生命。我整天在房間里面,我也不會覺得無聊,我也不會找人說,你跟我講講話好嗎?我一個人好難過!我一天到晚,像我昨天看書,昨天十二半睡覺,三點多起來,我就看觀無量壽經(jīng),看到六點多,整個晚上沒睡覺,我覺得很快樂!是不是?我不需要伴侶,我整天關(guān)在房間里面看大藏經(jīng),也不會說你坐在我旁邊,幫我一起看。神經(jīng)病!我也不會有這種心態(tài)。因此學(xué)佛就是一種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學(xué)習(xí)在二十四小時里面就能夠不藉任何的依靠,而當(dāng)下就是解脫,不藉任何的依靠。我們?nèi)?,你依靠這種東西,將來就會是這種東西讓你失望和痛苦的,你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我這一句話,體會了十多年了,你依靠某一種東西快樂,你就必需靠,這種東西就會讓你痛苦。不要!學(xué)佛不要!學(xué)佛不需要!所以,有很多人看到師父一直在看書,都在用功,奇怪也沒有什么說需要很多的伴。沒有必要,我不需要這樣做。因此這個真如心不要說全部顯現(xiàn),你只要懂得運用,那一種生命觀、那一種智慧、那一種煩惱,你們現(xiàn)在想要煩惱,你都不曉得你要煩惱什么?你既不怕死,最重要的不怕死,那你煩惱什么?所以我常常講,我們?nèi)サ夭氐罾锩?,看看那個死人的骨灰,看的都是十幾歲就死了,或二十幾,我今天活到三十九,夠本了!其他生命都是多的,多的就拿出來貢獻(xiàn)給佛教。所以我不覺得我現(xiàn)在在貢獻(xiàn)佛教,因為我這個是多余的,多余的生命。因此我們要是悟到真如心,你隨時都會回光返照,而且安住在最安詳、最知足的生命觀里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真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