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shù)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fā)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復?!嗲镉?——余秋雨 《文化苦旅》
【3】: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lián)。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吊也可休息的亭臺。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 ——余秋雨《文化苦旅》
【4】: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余秋雨 《文化苦旅》
【7】: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 ——余秋雨 《文化苦旅》
【8】:雖然不是原來那顆,但種子在,靜坐在,守護在,虔誠在。
【9】: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0】: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閑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貼;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在夜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 ——余秋雨《文化苦旅》
【11】:這里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fā),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xiāng)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后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2】: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損,又不斷的為自我耗損而再耗損。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3】: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太偽詐了。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4】: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把繩索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15】:“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系如何?”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問。 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余秋雨 《文化苦旅》
【16】:人生就是這樣,年少時,怨恨自己年少,年邁時,怨恨自己年邁,這倒常常促使中青年處于一種相對冷靜的疏離狀態(tài)和評判狀態(tài),思考著人生的怪異,然后一邊慰撫年幼者,一邊慰撫年老者。我想,中青年在人生意義上的魅力,就在于這雙向疏離和雙向慰撫吧。因雙向疏離,他們變得灑脫和沉靜;因雙向慰撫,他們變得親切和有力。但是,也正因為此,他們有時又會感到煩心和惆悵,他們還余留著告別天真歲月的傷感,又遲早會產(chǎn)生暮歲將至的預感。他們置身于人生渦旋的中心點,環(huán)視四周,思前想后,不能不感慨萬千。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7】: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進行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凈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日夜的風,把風脊、山坡塑成波蕩,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 于是,滿眼皆是暢快,一天一地都被鋪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凈凈。色彩單純到了圣潔,氣韻委和到了崇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8】: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難中顯現(xiàn)人性、創(chuàng)建文明,本源于他們內心的高貴。他們的外部身份可以一變再變,甚至終身陷于囹圄,但內心的高貴卻未曾全然銷蝕。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趕潮流或身居高位,卻總也掩蓋不住內心的卑賤一樣。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9】: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 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 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韻。 然而,人們日常見慣了的,都是各色各樣的單向夸張。 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加調配,讓人世間大受其累。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0】: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1】:文明可能產(chǎn)生于野蠻,但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贊美苦難。我們不害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2】: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許,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3】:也許有人說,都已經(jīng)要滅亡了,還要什么格調?我說,正因為要滅亡了,只剩下了格調。
【24】:一切偉大的藝術,都不會只是呈現(xiàn)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它們?yōu)橛^看者存在,它們期待著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畫,加上壁畫前的唏噓和嘆息,才是這堵壁畫的立體生命。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5】: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說,說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說得高調的人一定是讓別人受了苦。
【26】: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fā)出的生命信號。這種信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卷,沒有一個人能夠面對著它們而保持平靜。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7】: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擺脫局限,擺脫執(zhí)著,讓所有的選擇、探尋、猜測、想像都生氣勃勃。
【28】:上海人的寬容并不表現(xiàn)為謙讓,而是表現(xiàn)為各管各。在道德意義上,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義上,各管各或許更貼近現(xiàn)代寬容觀。承認各種生態(tài)獨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認到可以互相不相聞問,比經(jīng)過艱苦的道德訓練而達到的謙讓更有深層意義。為什么要謙讓,因為選擇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讓你就要與你爭奪。這是大一統(tǒng)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點。為什以可以各管各,因為選擇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誰也不會吞沒誰。這是以承認多元世界為前提而派生出來的互容共生契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9】:一連串無可超越的絕境,一重重無與倫比的壯美,一系列無法復制的偉大,包圍著你,征服著你,粉碎著你,又收納著你。你失去了,好不容易重新找回,卻是另一個你。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0】:看了一會兒,聽了一會兒,我發(fā)覺自己也被裹卷進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蹌蹌,被人潮所挾,被聲浪所融,被一種千年不滅的信仰所化。 這樣的觀看是一種暈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因此,我不能不在閉館之后的黃昏,在人群全都離去的山腳下獨自徘徊,一點點地找回記憶、找回自己。 晚風起了,夾著細沙,吹得臉頰發(fā)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腳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閃爍。總算,我的思緒稍見頭緒。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1】:即使是站在海邊礁石上,也沒有像這里這樣強烈地領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匯,聚匯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這里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fā),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2】:這種自衛(wèi)和,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機智,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實現(xiàn)于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種消除當作了志向。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yǎng),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構中一個寬大的地窖,盡管有濃重的霉味,卻是安全而寧靜。于是,十年寒窗,博覽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與社會交手不了幾個回合,便把一切沉埋進一座座孤山。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3】: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huán)繞了整個地球。那么,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4】:山河間的實際步履,使一切偉業(yè)變成了尋常風景,因此也使我們變得輕松。人類本應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因此我們也就找到了終點,價值的終點和生命的終點。 ——余秋雨《文化苦旅》
【35】:萬般皆空無喜無悲唯余秋山雨霧縹緲依稀 千載如梭無生無滅只剩月夜鳥聲朦朧凄迷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6】:以一種色調貫穿始終,比色彩斑斕的人生高尚的多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7】:白天看了些什么,還是記不大清。只記得開頭看到的是青褐渾厚的色流,那應該是北魏的遺存。色澤濃厚沉著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那個年代故事頻繁,馳騁沙場的又多北方驃壯之士,強悍與苦難匯合,流瀉到了石窟的洞壁。當工匠們正在這些洞窟描繪的時候,南方的陶淵明,在破殘的家園里喝著悶酒。陶淵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這里流蕩著的無疑是烈酒,沒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勁,能讓人瘋了一般,拔劍而起。這里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8】:歌女生涯當然是不值得稱贊的。蘇小小的意義在于,她構成了與正統(tǒng)人格結構的奇特對峙。再正經(jīng)的鴻儒高士,在社會品格上可以無可指摘,卻常常壓抑著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本體的自然流程。這種結構是那樣的宏大和強悍,使生命意識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嶺的圍困中變得恣肆和怪異。這里又一次出現(xiàn)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論:社會污濁中也會隱伏著人性的大合理……反之,社會歷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為代價。《西湖夢》 ——余秋雨《文化苦旅》
【39】: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諸造型,又用造型引發(fā)人性,于是,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圣潔的沉淀,一種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它的環(huán)抱里神人交融、時空飛騰,于是,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在這里,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義已被美的火焰蒸餾,剩下了儀式應有的玄秘、潔凈和高超。只要是知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種儀式,接受它的洗禮和熏陶。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0】:他們腳下的這塊土地給了他們那么多無告的陌生,那么多絕望的辛酸,但他們卻無意怨恨它,而用溫熱的手掌撫摸著它,讓他感受文明的熱量,使它進入文化的史冊。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1】:水寒徹骨,渾身顫抖。先砍去那些蘆葦,那些世上最美的蘆葦,那些離不開太湖、太湖也離不開它們的蘆葦。留在湖底的蘆葦根利如刀戟,大多數(shù)人的腳被扎出血來。渾濁的殷紅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間,就像太湖在流血。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2】:直到近代,吳儂軟語與玩物喪志同義。 理由是簡明的:蘇州缺少金陵王氣。這里沒有森然殿闕,只有園林,這禮拜不開戰(zhàn)場,徒造了幾座城門。這里的水太清,這里的桃花太艷,這里的彈唱有點撩人。這里的小食太甜,這里的女人太俏,這里的書法過于流利,這里的繪畫不夠蒼涼遒勁,這里的詩歌缺少易水壯士低啞的喉音。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3】:還歷史以真相, 還生命以過程。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4】:人這個字倘若總被大寫,寬大的羽翼也會投下陰影。時代到了這一天,這群活活潑潑的生靈要把它析解成許多閃光的亮點。有多少生靈就有多少亮點,這個字才能幻化成熙熙攘攘的世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5】: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反而是一桿竹管筆偶爾涂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游。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6】:自然的最美處, 正在于人的思維和文字 難于框范的部分。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7】: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 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 那么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甚么呢? 如果輝煌的歷史 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 那么再過千年, 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 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 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 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 那么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 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8】:社會污濁中也會隱伏著人性的大合理, 而這種大合理的實現(xiàn)方式 又常常怪異到正常的人們所難以容忍。 反之,社會歷史的大光亮, 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為代價。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9】:世間具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入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0】:人類總是缺乏自信, 進進退退,走走停停, 不斷地自我耗損,又不斷地為耗損而再耗損。 結果,僅僅多了一點自信的李冰, 倒成了人們心中的神。 ... 人們在虔誠膜拜, 膜拜自己同類中更像一點人的人。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有了朋友,再大的災害也會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環(huán)境也會風光頓生。
2.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fā)出人生滄桑感?!段幕嗦谩ぷ孕颉?/p>
3. 這些在生命的邊界線上艱難跋涉的人物,似乎為整部中國文化史做了某種悲劇性的人格奠基。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志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在他們的血統(tǒng)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傳代者,但中國的審美文化從他們的精神酷刑中開始屹然自立?!哆b遠的絕響》
4. 在李白時代,中華民族還不太沉悶,這么些詩人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樣覺得是件怪事。他們的身上并不帶有政務和商情,只帶著一雙銳眼、一腔詩情,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親。寫出一排排毫無實用價值的詩句,在朋友間傳觀吟唱,已是心滿意足。他們很把這種行端當作一件正事,為之而不怕風餐露宿,長途苦旅。結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貴妃,不是將軍,而是這些詩人?!度龒{》
5. 只要是智者,就會為這個民族產(chǎn)生一種對書的企盼。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么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么龐大的人種產(chǎn)生凝聚,才能讓這么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讹L雨天一閣》
6. 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過來說,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沒有這種東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
7. 可惜,群體性的文化人格在中國歷史上日趨黯淡。春去秋來,梅凋鶴老,文化成了一種無目的的浪費,封閉式的道德完善導向了總體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進,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鶴羽,像書簽一樣,夾在民族精神的史冊上?!段骱簟?/p>
8. 不能把志向實現(xiàn)于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種消除當作了志向。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yǎng),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構中一個寬大的地窖,盡管有濃重的霉味,卻是安全而寧靜。——《西湖夢》
9. 社會污濁中也會隱伏著人性的大合理,而這種大合理的實現(xiàn)方式又常常怪異到正常的人們所難以容忍。反之,社會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為代價。單向完滿的理想狀態(tài),多是夢境。人類難以掙脫的一大悲哀,便在這里?!段骱簟?/p>
10. 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于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后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跡。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 《洞庭一角》
11. 我最不耐煩的,是對中國文化的幾句簡單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脈,拿來統(tǒng)攝全盤總是霸道,總會把它豐富的生命節(jié)律抹殺。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還牙,舉著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統(tǒng)的霸座迸發(fā)。其實,誰都是渺小的。無數(shù)渺小的組合,才成偉大的氣象?!抖赐ヒ唤恰?/p>
12.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13.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來迎接困難的,看到了一個個困難,心里就特別踏實,因為這才像活著。
14. 人生在世,可以沒有功業(yè),卻不可以沒有友情。以友情助功業(yè)則功業(yè)成,為功業(yè)找友情則友情亡,兩者不可顛倒;”
15.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際交往上,經(jīng)常減肥、排毒,才會輕輕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16. 人的一生要接觸很多人,因此應該有兩個層次的友情:寬泛意義的友情和嚴格意義的友情。沒有前者未免拘謹,沒有后者難于深刻;
17. 愛永遠是互相的事,因此必然是自由互通,信心互增,光輝互照。
18. 來一次世間,容易嗎?有一次相遇,容易嗎?叫一聲朋友,容易嗎?仍然是那句話--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19. 就人生而言,應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恒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真正屬于心靈的財富,不會被外力剝奪,唯一能剝奪它的只有心靈自身的毛病,但心靈的毛病終究也會被心靈的力量發(fā)現(xiàn)、解析并治療。
20. 中華文明至少在一點上既符合最低標準,也符合最高標準,那就是:自己好好活著,不去招惹別人。
21. 不要為人生制訂太多歸宿性的目標。一切目標都是黑暗的,至少是朦朧的,只有行動才與光亮相伴。
22.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窺互監(jiān)、互猜互損,有人則把生命釋放于大地長天、遠山滄海。
23. 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于記錄,樂于重溫,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
24. 每天早晨,雁群起飛了。橫過朝霞,穿越白云,沖出陣風,投入暮靄,最后,在黑夜的蘆葦蕩中棲息。能說它們天天以黑暗作為歸宿嗎?
25. 人格尊嚴的表現(xiàn)不僅僅是強硬。強硬只是人格的外層警衛(wèi)。到了內層,人格的天地是清風明月,柔枝漣漪,細步款款,淺笑連連。
26. 與貧困和混亂相比,我們一定會擁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麗的安適,也就是哲人們向往的詩意地居息。
27. 誠懇坦然地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只能變得更沉著 。
28. 任何文明的洞窟,不管藏有多少實物,冠有多少美名,總有一個開啟它的小小鑰匙孔。中華文明的鑰匙孔,叫“君子”。
《余秋雨<文化苦旅>
1.
2.
3.
4.
5.
6.
7.
8.
9.
10.
西湖的文章實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歷代高手,再做下去連自己也覺得愚蠢。但是,雖經(jīng)多次違避,最后筆頭一抖,還是寫下了這個俗不可耐的題目。也許是這汪湖水沉浸著某種歸結性的意義,我避不開它。
初識西湖,在一把劣質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過杭州的長輩帶到鄉(xiāng)間來的。折扇上印著一幅酉湖游覽圖,與現(xiàn)今常見的游覽圖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畫著各種景致,就像一個立體模型。圖中一一標明各種景致的幽雅名稱,凌駕畫幅的總標題是“人間天堂”。鄉(xiāng)間兒童很少有圖畫可看,于是日日通視,竟爛熟于心。年長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門熟路地踏訪著一個陳舊的夢境。
明代正德年間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寫過這樣一首詩:
昔年曾見此湖圖,
不信人間有此湖。
今日打從湖上過,
畫工還欠費工夫。
可見對許多游客來說,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舊夢重溫的味道。這簡直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常用意象,
奇怪的是,這個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來。過于玄艷的造化,會產(chǎn)生了一種疏離,無法與它進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飲食不宜于排場,可讓兒童偎依的奶媽不宜于盛妝,西湖排場太大,妝飾太精,難以叫人長久安駐。大凡風景絕佳處都不宜安家,人與美的關系,竟是如此之蹊蹺。
西湖給人以疏離感,還有別的原因。它成名過早,遺跡過密,名位過重,山水亭舍與歷史的牽連過多,結果,成了一個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游覽可以,貼近去卻未免吃力。為了擺脫這種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獨個兒游了長長一程,算是與它有了觸膚之親。湖水并不涼快,湖底也不深,卻軟絨絨地不能蹬腳,提醒人們這里有千年的淤積。上岸后一想,我是從宋代的一處勝跡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遺宅終止的,于是,剛剛撫弄過的水波就立即被歷史所抽象,幾乎有點不真實了。
它貯積了太多的朝代,于是變得沒有朝代。它匯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虛幻,像一個收羅備至的博覽會,盛大到了縹緲。
西湖的盛大,歸攏來說,在于它是極復雜的中國文化人格的集合體。
一切宗教都要到這里來參加展覽。再避世的,也不能忘情于這里的熱鬧;再苦寂的,也要分享這里的一角秀色。佛教勝跡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據(jù)了一座葛嶺,這是湖畔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一早就呼喚著
這就是真正中國化了的宗教。深奧的理義可以幻化成一種熱鬧的游覽方式,與感官玩樂溶成一體。這是真正的達觀和“無執(zhí)”,同時也是真正的浮滑和隨意。極大的認真伴和著極大的不認真,最后都皈依于消耗性的感官天地。中國的原始宗教始終沒有像西方那樣上升為完整嚴密的人為宗教,而后來的人為宗教也急速地散落于自然界,與自然宗教遙相呼應。背著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注著桃紅柳綠、莼菜醋魚。是山水走向了宗教?抓或是宗教走向了山水?反正,一切都歸之于非常實際、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
西方宗教在教義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引出了宗教改革者和反對者們在理性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而中國宗教,不管從順向還是逆向都激發(fā)不了這樣的思維習慣。綠綠的西湖水,把來到岸邊的各種思想都款款地搖碎,溶成一氣,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它波光一閃,嫣然一笑,科學理性精神很難在它身邊保持堅挺。也許,我們這個民族,太多的是從西湖出發(fā)的游客,太少的是魯迅筆下的那種過客。過客衣衫破碎,腳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趕路,也在尋找一個生命的湖泊吧?但他如果真走到了西湖邊上,定會被萬干悠閑的游客看成是乞丐。也許正是為此,魯迅勸阻郁達夫把家搬到杭州:
錢王登假仍如在,
伍相隨波不可尋,
平楚日和憎健
小山香滿蔽高岑。
墳壇冷落將軍岳,
梅鶴凄涼處士林,
何似舉家游曠遠,
風波浩蕩足行吟。
他對西湖的口頭評語乃是:“至于西湖風景,雖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連忘返,湖光山色,也會消磨人的志氣的。如像袁子才一路的人,身上穿一件羅紗大褂,和蘇小小認認鄉(xiāng)親,過著飄飄然的生活,也就無聊了?!?川島:《憶魯迅先生一九二八年杭州之游》)
然而,多數(shù)中國文人的人格結構中;對一個充滿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總有很大的向心力。社會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繹,秀麗山水間散落著才子、隱士,埋藏著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華和郁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點。景點,景點,總是景點。
再也讀不到傳世的
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吊也可休息的亭臺。
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
修繕,修繕,再修繕。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湖水上漂浮著千年藻苔。
西湖勝跡中最能讓中國文人揚眉吐氣的,是白堤和蘇堤。兩位大詩人、大文豪,不是為了風雅,甚至不是為了文化上的目的,純粹為了解除當?shù)厝嗣竦募部?,興修水利,浚湖筑堤,終于在西湖中留下了兩條長長的生命堤壩。
清人查容詠蘇堤詩云:“蘇公當日曾筑此,不為游觀為民耳?!鼻∏∈亲疃斡^的藝術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觀物,于是,這樣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間特別顯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論,游西湖最暢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獨個兒漫步于蘇堤。也沒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誦,也沒有后人的感慨來強加于我,也沒有一尊莊嚴的塑像壓抑我的松快,它始終只是一條自然功能上的長堤,樹木也生得平適,鳥鳴也聽得自如。這一切都不是東坡學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這里做了太守,辦了一件盡職的好事。就這樣,才讓我看到一個在美的領域真正卓越到了從容的蘇東坡。
但是,就白居易、蘇東坡的整體情懷而言,這兩道物化了的長堤還是太狹小的存在。他們有他們比較完整的天下意識、宇宙感悟,他們有他們比較硬朗的主體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峰巔和精英。他們本該在更大的意義上統(tǒng)領一代民族精神,但卻僅僅因辭章而入選為一架僵硬機體中的零件,被隨處裝上拆下,東奔西顛,極偶然地調配到了這個湖邊,搞了一下別人也能搞的水利。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歷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會實績的極致。盡管美麗,也就是這么兩條長堤而已。
也許正是對這類結果的大徹大悟,西湖邊又悠悠然站出來一個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隱居孤山20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遠避官場與市
這種自衛(wèi)和慰藉,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機智,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
結果,群體性的文化人格日趨黯淡。春去秋來,梅凋鶴老,文化成了一種無目的的浪費,封閉式的道德完善導向了總體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進,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鶴羽,像書簽一般,夾在民族精神的'史冊上。
與這種黯淡相對照,野潑潑的,另一種人格結構也調皮地擠在西湖岸邊湊熱鬧。
首屈一指者,當然是名妓蘇小小。
不管愿意不愿意,這位娼妓的資格,要比上述幾位名人都老。在后人詠西湖的詩作中,總是有意無意地把蘇東坡、岳飛放在這位姑娘后面:“蘇小門前花滿枝,蘇公堤上女當
如此看來,詩人袁子才鐫一小章曰:“錢塘蘇小是鄉(xiāng)親”,雖為魯迅所不悅,卻也頗可理解的了。
歷代吟詠和憑吊蘇小小的,當然不乏輕薄文人,但內心厚實的飽學之士也多的是。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度,一位娼妓竟如此尊貴地長久安享景仰,原因是頗為深刻的。
蘇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個夢。她很重感情,寫下一首《同心歌》曰“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樸樸素素地道盡了青年戀人約會的無限風光。美麗的車,美麗的馬,一起飛駛疾馳,完成了一組氣韻奪人的情感遺像。又傳說她在風景勝處偶遇一位窮困書生,便慷慨解
難怪曹聚仁先生要把她說成是茶花女式的唯美主義者。依我看,她比茶花女活得更為瀟灑。在她面前,中國歷史上其他有文學價值的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了。為了一個負心漢,或為了一個朝廷,顛簸得過于認真。只有她那種頗有哲理感的超逸,才成為中國文人心頭一幅秘藏的圣符。
由情至美,始終圍繞著生命的主題。蘇東坡把美衍化成了詩文和長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與白鶴,而蘇小小,則一直把美熨帖著自己的本體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轉換,只是憑借自身,發(fā)散出生命意識的微波。
娼妓生涯當然是不值得贊頌的,蘇小小的意義在于,她構成了與正統(tǒng)人格結構的奇特對峙。再正經(jīng)的鴻儒高士,在社會品格上可以無可指摘,卻常常壓抑著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本體的自然流程。這種結構是那樣的宏大和強悍,使生命意識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嶺的圍困中變得恣肆和怪異。這里又一次出現(xiàn)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論:社會污濁中也會隱伏著人性的大合理,而這種大合理的實現(xiàn)方式又常常怪異到正常的人們所難以容忍。反之,社會歷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為代價。單向完滿的理想狀態(tài),多是夢境。人類難以掙脫的一大悲哀,便在這里。
西湖所接納的另一具可愛的生命是白娘娘。雖然只是傳說,在世俗知名度上卻遠超許多真人,因此在中國人的精神疆域中早就成了一種更宏大的切實存在。人們慷慨地把湖水、斷橋、雷峰塔奉獻給她。在這一點上,西湖毫無虧損,反而因此而增添了特別明亮的光色。
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燦爛:只愿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這個基礎命題的提出,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極大的挑戰(zhàn)性。
中國傳統(tǒng)思想歷來有分割兩界的習慣性功能。一個渾沌的人世間,利刃一劃,或者成為圣、賢、忠、善、德、仁,或者成為奸、惡、邪、丑、逆、兇,前者舉入天府,后者淪于地獄。有趣的是,這兩者的轉化又極為便利。白娘娘做妖做仙都非常容易,麻煩的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與地獄之間,還有一塊平實的大地,在妖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備人的意義而不加外飾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并沒有為它留出多少筆墨。于是,法海逼白娘娘回歸于妖,天庭勸白娘娘上升為仙,而她卻拼著生命大聲呼喊:人!人!人!
她找上了許仙,許仙的木訥和萎頓無法與她的情感強度相對稱,她深感失望。她陪伴著一個已經(jīng)是人而不知人的尊貴的凡夫,不能不陷于寂寞。這種寂寞,是她的悲劇,更是她所向往的人世間的悲劇??蓱z的白娘娘,在妖界仙界呼喚人而不能見容,在人間呼喚人也得不到回應。但是,她是決不會舍棄許仙的,是他,使她想做人的欲求變成了現(xiàn)實,她不愿去尋找一個超凡脫俗即已離異了普通狀態(tài)的人。這是一種深刻的矛盾,她認了,甘愿為了他去萬里迢迢盜仙草,甘愿為了他在水漫金山時殊死拼搏。一切都是為了衛(wèi)護住她剛剛抓住一半的那個“人”字。
在我看來,白娘娘最大的傷心處正在這里,而不是最后被鎮(zhèn)于雷峰塔下。她無懼于死,更何懼于鎮(zhèn)?她莫大的遺憾,是終于沒能成為一個普通人。雷峰塔只是一個歸結性的造型,成為一個民族精神界的
1924年9月,雷峰塔終于倒掉,一批“五四”文化闖將都不禁由衷歡呼,魯迅更是對之一論再論。這或許能證明,白娘娘和雷峰塔的較量,關系著中國精神文化的決裂和更新?為此,即便明智如魯迅,也愿意在一個傳說故事的象征意義上深深沉浸。
魯迅的朋友中,有一個用腦袋撞擊過雷峰塔的人,也是一位女性,吟罷“秋風秋雨愁煞人”,也在西湖邊上安身。
我欠西湖的一筆宿債,是至今未到雷峰塔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