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摘抄 > 古代詩人故事摘抄選錄76句

          古代詩人故事摘抄選錄76句

          時間:2019-08-19 01:01

          古代詩人小故事 篇1

          南京夫子廟前,有一座文德橋。聽老輩人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站在橋頭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剛好分成兩半:橋這邊半個,橋那邊半個。圓圓的月亮影子,為什么會分成兩半呢?這里有段故事。

          傳說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來,在文德橋旁邊的一座酒樓上歇腳。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酒樓上賞月,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作賦。李白生平最喜愛月亮,說月亮又干凈又好看。這天晚上,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潔白滾圓,心里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到了半夜,李白趁著酒興,下樓走到文德橋上。他剛走上橋,一低頭,忽然看見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動,潔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幾條黑紋。

          李白這時喝得醉醺醺的,只當是月亮給河水弄臟了。他靴子也顧不得脫,張開雙手就跳下橋去撈月亮。誰知這一跳,月亮沒撈著,卻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頓時分成了兩半兒。故事就這樣傳下來了。后來人們在文德橋旁邊修了個“得月臺”,據(jù)說那里就是當年大詩人李白賞月的地方。

          古代詩人小故事 篇2

          杜甫在35歲左右時到達當時的京城長安,在那里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陰謀的打擊,沒有考中,經(jīng)濟上一無比一天困窘,為了維持生活,他便設法找到了一個副業(yè)——賣藥:以送藥的方式,作為接受別人幫助的條件,這內(nèi)含的苦心也實在難言了。

          杜甫第二次賣藥是在甘肅。公元759年,他48歲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生活更加困難。他的詩中出現(xiàn)采藥、制藥、賣藥的句子更多了。如“秦州雜詩”二十首中便有“曬藥能無歸,應門亦有兒”之語,可見此時連杜甫的妻子也參加制藥了。他辛勤地灌溉培育著各種藥草,同時也和以前在長安一樣,不時派人將藥送到城里,換取“藥價”。

          詩人最后一次賣藥就顯得更其凄慘。公元770年,杜甫59歲,窮得連陸上都沒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漁市上擺著藥攤,以維持一家生活。這一年的冬天,這位偉大的詩人便與世長辭了。

          從杜甫賣藥的歷史,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詩人在舊社會里,命運是多么悲慘!

          古代詩人小故事 篇3

          一天,冬云低壓,雪花紛飛。王昌齡、高適、王之煥三位詩人來到旗亭,飲酒賞雪。興趣正濃時,忽然,來了一群梨園伶官,登亭會宴。三位詩人馬上移坐于旁,圍爐靜觀。只聽樂工奏起樂曲,歌女清調(diào)嗓音,準備歌唱。

          三位詩人見狀私下議論。王昌齡說:“我們?nèi)她R名詩壇,難分上下。今日聆聽歌女演唱,誰的詩入曲一首,便在亭壁上畫一橫道,最后視優(yōu)劣、多少分勝負。二位意下如何?”高適、王之煥欣然贊同。

          首位歌女演唱的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詩句是“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蓖醪g得意洋洋,趕忙在亭壁上畫一記號。

          唱畢,另一位歌女又接著唱道:“開篋淚沾臆……”這是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也興奮地喊了一聲:“一絕句”!也在墻壁上畫了一記號。

          第三位歌女又開口了:“奉帚平明金殿開……”這是王昌齡的《長信怨》,他興奮地又畫了一個記號,得意地說道:“二絕句!”

          王之煥平日里很自負,認為自己早已成名,現(xiàn)在見歌女們都沒唱他的詩,心里有些不高興。于是他穩(wěn)了穩(wěn)坐姿,清了清嗓子對身邊的王昌齡和高適說:“這幾個都是普通的歌女,她們只會唱‘下里巴人的通俗詩文,可有些陽春白雪的`高雅文章她們都不敢唱,只有高級的歌女才配唱我寫的此類詩篇!”

          他指著歌女中一位最年輕貌美,流著雙鬟的女伶說:“女伶中只有她才配唱我的詩。一會兒到她唱歌時,如果不是我的詩,我終生再也不敢與你們爭高低,我甘拜下風;如果她唱了我的詩,你們都得拜我為師!”

          “好!”王昌齡和高適都同聲贊嘆道。

          不多時,那個年輕貌美梳著雙鬟的歌女真的起身高歌了,而且她一張口便唱出了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歌聲凄婉動聽,牽人心弦。

          聽罷,高適、王昌齡異口同聲贊道:“仁兄之詩確實高我等一籌,好詩,實在是好詩!”

          古代詩人小故事 篇4

          劉長卿在唐朝大歷年間詩名藉甚,詩名在"大歷十才子"之上。他自稱"五言長城",對自己的詩歌成就極為自信。時人常將劉長卿與錢起、郎士元和李嘉祐并稱,他很不屑地說:"今人稱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錢、郎、劉、李。李嘉祐、郎士元何得與余并驅?"他到處題詩,往往連姓都不寫,落款只有"長卿"二字。

          劉長卿雖然詩名卓著,可仕途卻頗多坎坷。他33歲時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劉長卿在任上"使綱不紊、吏不欺",很有能力,不到一年又晉升為海鹽令(今浙江省海鹽縣),后被大官僚吳仲儒所誣陷,下蘇州獄。乾元元年(758),被貶潘州南巴尉,即今高州縣以及電白縣麻崗附近一帶的地方。縣尉,是掌一縣軍事之官。

          在流放的路上劉長卿遇到了從白帝城遇赦歸來的李白。劉長卿寫了一首詩贈給李白:

          將赴南巴至馀干別李十二

          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xiāng)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

          兩人一個是遇赦,一個正遭貶,一歡一悲,心境也就自然不同。兩個唐朝詩壇上的頂尖人物,在這種境遇中謀面,讓人倍感凄苦。

          在赴潘州南巴路過長沙時,詩人有感于漢朝賈誼的被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長沙過賈誼宅》,借詠史之名,將自己的憤懣之情發(fā)泄得淋漓盡致:

          三年謫宦比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大歷五年(770),劉長卿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的身份擔任鄂岳轉運判官,不久又得罪了頂頭上司鄂岳觀察使吳仲孺。吳仲孺是汾陽王郭子儀的女婿,他又誣陷劉長卿貪公款20萬緡。結果劉長卿又被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高仲武說他"有吏干,剛而犯上,兩遭遷謫,皆自取之"。

          劉長卿在江浙任職時,有一次在烏程開元寺與詩人李嘉祐等名士暢談詩文,女道士李季蘭也在場。李季蘭也是當時享有盛名的才女詩人,她知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也就是"疝氣",經(jīng)常要用布兜托起陰囊,才可減少痛楚,于是跟劉長卿開玩笑,吟了一句陶淵明的詩:"山氣日夕佳。""山氣"諧音"疝氣",劉長卿當即也回了一句陶淵明的詩"眾鳥欣有托",于是舉座大笑。

          在劉長卿的一生中,這種快樂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他一生蒼涼,曾經(jīng)遭遇三次兵禍,據(jù)說在開元十四載(755)他可能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安史之亂就爆發(fā)了。

          唐上元元年(760),西節(jié)度副使、宋州刺史劉展造反,朝廷命平盧兵馬使田神功出兵討伐,劉展兵敗被殺后,田神功在江淮大掠十天,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一下子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

          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

          卻見同官喜復悲,此生何幸有歸期。

          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jīng)亂離。

          湘路來過回雁處,江城臥聽搗衣時。

          南方風土勞君問,賈誼長沙豈不知。

          德宗建中二年(781),劉長卿受任隨州刺史。興元元年(784)和貞元元年(785)間,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割據(jù)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zhàn),百姓苦不堪言。劉長卿的一首名叫《行營酬呂侍御、時尚書問罪襄陽,軍次漢東境上侍御,以州鄰寇賊,復有水火,迫于征稅詩以見諭》的詩記錄了他迎接朝廷軍隊時的情景。

          不敢淮南臥,來趨漢將營,

          受辭瞻左鉞,扶疾抗前旌。

          井稅鶉衣樂,壺漿鶴發(fā)迎。

          水歸余斷岸,烽至掩孤城。

          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

          孔璋才素健,早晚檄書成。

          74歲的劉長卿,披著滿頭白發(fā),穿著補丁衣服,帶著稅款酒漿,高高興興地迎接呂、時兩位大人軍次隨州,征討逆賊。這是何等的悲壯蒼涼。

          古代詩人小故事 篇5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伤钟X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手一邊做著“推”的姿勢,一邊做著“敲”的姿勢,反復斟酌。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兩個人并排騎著自己的坐騎回到了韓愈的家,后來二人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1.喜歡游山玩水的風流才子歐陽修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年輕時,他是一個喜歡游山玩水的風流才子。因吉州原屬廬陵郡,故歐陽修常以“廬陵歐陽修”自居,歐陽修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又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六月二十一日寅時,歐陽修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綿陽)。當時,他父親任綿州軍事推官,已五十六歲,三年后,即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父親去世。歐陽修是家里的獨子,與母親鄭氏相依為命,孤兒寡母只得到湖北隨州去投奔歐陽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親鄭氏是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用荻稈在沙地上教歐陽修讀書寫字。歐陽修的叔叔也不時關懷,總算沒有讓童年的歐陽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因為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子不必擔憂家貧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僅可以創(chuàng)業(yè)光宗耀祖,他日必然聞名天下。”十歲時,歐陽修從李家得到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

          可是,天才少年的科舉之路卻很坎坷。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和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歐陽修兩次參加科舉都意外落榜了。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春天,由胥偃(翰林學士)保舉,歐陽修就試開封府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同年秋天,歐陽修參加了國子監(jiān)的解試,在廣文館試、國學解試中均獲第一名,成為監(jiān)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為省元,也算是“連中三元”。歐陽修覺得,在即將到來的殿試中,自己肯定也能奪得狀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準備金榜題名時穿。

          歐陽修在廣文館有個同學,叫王拱辰,時年十九歲,也獲得了殿試資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調(diào)皮地穿上歐陽修的新衣服,并得意地說:“我穿狀元袍子啦!”沒想到殿試那天,王拱辰真的中了狀元。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由宋仁宗趙禎主持的殿試在崇政殿舉行。殿試放榜后,歐陽修被仁宗皇帝欽點十四名,位列二甲進士及第。主考官晏殊后來對人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他鋒芒過于顯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雖然沒中狀元,但也獲得了不錯的名次,歐陽修被授任為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金榜題名同時,他也迎來了洞房花燭。宋代有“榜下?lián)裥觥钡娘L俗,朝中高官都喜歡在新科進士中挑選乘龍快婿。歐陽修剛一中進士,就被恩師胥偃定為自己的女婿了。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三月,歐陽修抵達洛陽,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同年,在東武縣迎娶新娘胥氏。

          當時,歐陽修的上司是吳越王錢俶之子、西京留守錢惟演。錢留守對歐陽修這樣的青年才俊非常好,簡直是把他們“貢”起來。不但很少讓歐陽修等年輕文人承擔瑣碎的行政事務,還公然支持他們吃喝玩樂。

          有一次,歐陽修和年輕的同僚到嵩山游玩,傍晚下起了雪。忽然,錢惟演的使者趕到了,帶來優(yōu)秀的廚子和歌妓,并傳錢惟演的話說:“府里沒什么事,你們不用急著回來,好好地在嵩山賞雪吧?!?/p>

          當然,這些風流才子們,在吃喝玩樂之余,也會吟詩作賦。當時文壇上流行駢文,雖文風華麗,但免不了說大話套話。才子們當然不滿足于那樣死板的文風,而是憑借自己豐富的學識,以效法先秦兩漢的古人為手段,力圖打破當時陳腐的文風,推行“古文”。在錢惟演的支持下,歐陽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時間去琢磨古文創(chuàng)作,后來古文的創(chuàng)作在宋代繁盛一時,留下了無數(shù)千古名篇。錢惟演“富養(yǎng)”這幾個小文人,真可謂是功在千秋。

          后來,錢惟演政治失意,被迫離開了洛陽。歐陽修等人為錢惟演送行,雙方都流下了惜別的`淚水。

          錢惟演的繼任者王曙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干部”,管束屬下向來十分嚴格。到任后,他看到錢惟演留下的這些年輕人整天游山玩水,十分不滿。有一天,王曙把歐陽修等人集中起來,嚴厲地教導他們說:“你們看寇萊公(寇準)這樣的人,尚且因為耽于享樂而被貶官,何況你們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萊公,怎么還敢這樣呢?”大家都被訓得不敢做聲。只有歐陽修年輕氣盛,反應敏捷,回嘴說:“寇萊公后來之所以倒霉,不是因為耽于享樂,而是因為一把年紀了還不知道退隱?!币幌掳淹趵蠣斪右谜f不出話來。

          在洛陽的奢華生活,不僅奠定了歐陽修一生的文學基礎,更成為了歐陽修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后來他被貶官的時候,還深情地寫道:“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二十八歲的歐陽修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回京做了館閣校勘,參與編修《崇文總目》。他在京中繼續(xù)把“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當成

          2.蘇軾兄弟作弊

          蘇軾這個人,除了仕途不順,常遭人暗算外,可以說是一個天下少有的奇才。喜歡詩的都知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喜歡詞的人都知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喜歡書法的都知道“蘇黃米蔡”以蘇為首;喜歡美術的都知道“成竹在胸”的典故;吃貨們都知道“東坡肉”的美妙;浪漫的都知道東坡也有風流時;就連科舉考試這么嚴肅的事,他都敢耍把戲。難怪恨不得將他整死的政敵,都不得不承認,他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奇才。

          可是這個奇才卻先后兩次在科考時作弊,先說兄弟二人在四川鄉(xiāng)試時是如何作弊的。鄉(xiāng)試的時候,蘇軾和蘇轍被安排在對角的兩個座位上,蘇軾接題一看,傻眼了??碱}出自哪部書,完全記不起來了。那時的科考,如果不知道考題的出處,別想寫出半個字來,可不像如今有什么選擇題、填空題。鈄對面的蘇轍見他哥哥抓耳撓腮,很想幫他一把,可監(jiān)考人的眼睛鼓得比牛眼還大,作弊不容易呀!到底是蘇家兄弟,弟弟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只見蘇轍不慌不忙拿起筆管子,好像看筆似的,輕輕地吹了幾下,蘇軾何等聰明,只一看眼,便喜出望外,于是奮筆疾書,即時交卷,并得了高分。您能猜出這個弊是怎么做的嗎?原來,蘇轍吹筆管子,是在告訴他哥哥,考題出自《管子》的注文,筆管子不就是“管子”嘛(見北宋蔡絳《鐵圍山叢談》)!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已經(jīng)做了小官的蘇軾兄弟又參加了制科考試(一種由皇帝親自出題的特殊考試制度),這回輪到哥哥幫弟弟的忙了。此次考題有一道是:《禮義信足以成德論》,該蘇轍弄不清出處了。哥哥連忙想轍,只見蘇軾假裝發(fā)怒,朝監(jiān)考官吏索要硯臺,邊拍桌子,邊小聲罵道:“小人哉!小人哉!”蘇轍一聽,馬上明白此題出自《論語》的“樊遲學稼”注。這是孔子罵樊遲的一句話:“小人哉,樊須也!”結果,兄弟二人又雙雙高中。

          看奇才蘇軾兄弟,連作弊都作得那么高明,能不令人眼紅嗎?

          下面再講蘇軾兄弟幾件奇聞趣事:

          其一,道化童蒙:蘇軾、蘇轍兄弟少年時在家鄉(xiāng)今四川省眉縣天慶觀讀書,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當時張易簡道長收的學生有幾百人,蘇軾是倍受張道長青睞的學生之一,另一個是后來載入《仙鑒》的知名道士陳太初。據(jù)東坡《志林》記載,在蘇軾被貶謫到黃州時,他的老同學陳太初在漢中羽化仙去。

          由于蘇軾自小受道教的啟蒙教育,他的一生對道教情有獨鐘,常穿道袍,游訪道士。如《放鶴亭記》對道人張?zhí)祗K大加贊賞,而《后赤壁賦》又以道人入夢結尾。在他被貶謫時,仍然給許多道觀、道堂撰文,于是有了《眾妙堂記》、《觀妙堂記》、《莊子祠堂記》等美文。在《眾妙堂記》文中,他講述了夢見自己的老師張易簡道長,并深受教誨之事,可見道教對其影響之深。

          蘇轍在《龍川略志》開篇即言夢見小時讀書天慶觀之事,夢中的蘇轍通過與老子像的對話,泄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天道報應現(xiàn)象:不殺生可以長壽。

          其二,程蘇結怨: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朝廷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吊喪,程頤卻攔住大家,說孔子曰:“是日哭則不歌”,即參加明堂典禮之后,不該又吊喪家。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蘇軾嘲笑程頤說:“這是枉死市上的叔孫通制訂的禮法?!边@便是蘇軾與程頤兩人結怨的開始。

          有一次國家忌日,眾大臣到相國寺禱佛,程頤要求食素,蘇軾責問說:“正叔(程頤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為什么要吃素食?”程頤說:“禮法:守喪不可飲酒吃肉;忌日,是喪事的延續(xù)?!碧K軾唱反調(diào):“支持劉家的人露出左臂來罷!”(用史記典故,蘇軾自比為漢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觀、黃庭堅等則吃肉。

          其三,美食大家: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宋人筆記小說有許多蘇軾發(fā)明美食的記載。蘇軾知杭州時,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五、六月間,浙西大雨,太湖泛濫。蘇軾指揮疏濬西湖,筑蘇堤。杭州百姓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后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肚⑴f聞》又記:蘇東坡與客論食次,取紙一幅以示客云:“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松江鲙;既飽,以廬山玉簾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臥,使人誦東坡先生《赤壁前后賦》,亦足以一笑也?!?/p>

          其四,雷州西湖:宋紹圣七年(公元1100年),蘇軾從惠州(今廣東惠州)貶移至儋州(今海南儋州),經(jīng)千里跋涉,途經(jīng)雷州(今廣東湛江雷州),有幸與貶謫雷州的胞弟蘇轍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擇日于羅湖泛舟,蘇軾被羅湖秀麗的風光吸引,戀不思歸,游罷,到湖濱天寧禪寺憩休,“萬山第一”四字,便是此時此地寫就。寫罷,蘇軾仍然游興不減,把雷州羅湖當成了杭州西湖。此后,雷州羅湖便被當?shù)匕傩辗Q為“雷州西湖”。

          李白跳月的故事

          南京夫子廟前,有一座文德橋。聽老輩人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站在橋頭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剛好分成兩半:橋這邊半個,橋那邊半個。圓圓的月亮影子,為什么會分成兩半呢?這里有段故事。

          傳說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來,在文德橋旁邊的一座酒樓上歇腳。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酒樓上賞月,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作賦。李白生平最喜愛月亮,說月亮又干凈又好看。這天晚上,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潔白滾圓,心里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到了半夜,李白趁著酒興,下樓走到文德橋上。他剛走上橋,一低頭,忽然看見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動,潔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幾條黑紋。

          李白這時喝得醉醺醺的,只當是月亮給河水弄臟了。他靴子也顧不得脫,張開雙手就跳下橋去撈月亮。誰知這一跳,月亮沒撈著,卻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頓時分成了兩半兒。故事就這樣傳下來了。后來人們在文德橋旁邊修了個"得月臺",據(jù)說那里就是當年大詩人李白賞月的地方。

          杜甫曾經(jīng)以賣藥維持生計

          杜甫在35歲左右時到達當時的京城長安,在那里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陰謀的打擊,沒有考中,經(jīng)濟上一無比一天困窘,為了維持生活,他便設法找到了一個副業(yè)——賣藥:以送藥的方式,作為接受別人幫助的條件,這內(nèi)含的'苦心也實在難言了。

          杜甫第二次賣藥是在甘肅。公元759年,他48歲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生活更加困難。他的詩中出現(xiàn)采藥、制藥、賣藥的句子更多了。如"秦州雜詩"二十首中便有"曬藥能無歸,應門亦有兒"之語,可見此時連杜甫的妻子也參加制藥了。他辛勤地灌溉培育著各種藥草,同時也和以前在長安一樣,不時派人將藥送到城里,換取"藥價"。

          詩人最后一次賣藥就顯得更其凄慘。公元770年,杜甫59歲,窮得連陸上都沒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漁市上擺著藥攤,以維持一家生活。這一年的冬天,這位偉大的詩人便與世長辭了。

          從杜甫賣藥的歷史,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詩人在舊社會里,命運是多么悲慘!

          詩人劉長卿的一生

          劉長卿在唐朝大歷年間詩名藉甚,詩名在"大歷十才子"之上。他自稱"五言長城",對自己的詩歌成就極為自信。時人常將劉長卿與錢起、郎士元和李嘉祐并稱,他很不屑地說:"今人稱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錢、郎、劉、李。李嘉祐、郎士元何得與余并驅?"他到處題詩,往往連姓都不寫,落款只有"長卿"二字。

          劉長卿雖然詩名卓著,可仕途卻頗多坎坷。他33歲時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劉長卿在任上"使綱不紊、吏不欺",很有能力,不到一年又晉升為海鹽令(今浙江省海鹽縣),后被大官僚吳仲儒所誣陷,下蘇州獄。乾元元年(758),被貶潘州南巴尉,即今高州縣以及電白縣麻崗附近一帶的地方??h尉,是掌一縣軍事之官。

          在流放的路上劉長卿遇到了從白帝城遇赦歸來的李白。劉長卿寫了一首詩贈給李白:

          將赴南巴至馀干別李十二

          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xiāng)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

          兩人一個是遇赦,一個正遭貶,一歡一悲,心境也就自然不同。兩個唐朝詩壇上的頂尖人物,在這種境遇中謀面,讓人倍感凄苦。

          在赴潘州南巴路過長沙時,詩人有感于漢朝賈誼的被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長沙過賈誼宅》,借詠史之名,將自己的憤懣之情發(fā)泄得淋漓盡致:

          三年謫宦比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大歷五年(770),劉長卿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的身份擔任鄂岳轉運判官,不久又得罪了頂頭上司鄂岳觀察使吳仲孺。吳仲孺是汾陽王郭子儀的女婿,他又誣陷劉長卿貪污公款20萬緡。結果劉長卿又被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高仲武說他"有吏干,剛而犯上,兩遭遷謫,皆自取之"。

          劉長卿在江浙任職時,有一次在烏程開元寺與詩人李嘉祐等名士暢談詩文,女道士李季蘭也在場。李季蘭也是當時享有盛名的才女詩人,她知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也就是"疝氣",經(jīng)常要用布兜托起陰囊,才可減少痛楚,于是跟劉長卿開玩笑,吟了一句陶淵明的詩:"山氣日夕佳。""山氣"諧音"疝氣",劉長卿當即也回了一句陶淵明的詩"眾鳥欣有托",于是舉座大笑。

          在劉長卿的一生中,這種快樂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他一生蒼涼,曾經(jīng)遭遇三次兵禍,據(jù)說在開元十四載(755)他可能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安史之亂就爆發(fā)了。

          唐上元元年(760),西節(jié)度副使、宋州刺史劉展造反,朝廷命平盧兵馬使田神功出兵討伐,劉展兵敗被殺后,田神功在江淮大掠十天,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一下子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

          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

          卻見同官喜復悲,此生何幸有歸期。

          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jīng)亂離。

          湘路來過回雁處,江城臥聽搗衣時。

          南方風土勞君問,賈誼長沙豈不知。

          德宗建中二年(781),劉長卿受任隨州刺史。興元元年(784)和貞元元年(785)間,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割據(jù)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zhàn),百姓苦不堪言。劉長卿的一首名叫《行營酬呂侍御、時尚書問罪襄陽,軍次漢東境上侍御,以州鄰寇賊,復有水火,迫于征稅詩以見諭》的詩記錄了他迎接朝廷軍隊時的情景。

          不敢淮南臥,來趨漢將營,

          受辭瞻左鉞,扶疾抗前旌。

          井稅鶉衣樂,壺漿鶴發(fā)迎。

          水歸余斷岸,烽至掩孤城。

          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

          孔璋才素健,早晚檄書成。

          74歲的劉長卿,披著滿頭白發(fā),穿著補丁衣服,帶著稅款酒漿,高高興興地迎接呂、時兩位大人軍次隨州,征討逆賊。這是何等的悲壯蒼涼。

          王之渙旗亭畫壁

          一天,冬云低壓,雪花紛飛。王昌齡、高適、王之煥三位詩人來到旗亭,飲酒賞雪。興趣正濃時,忽然,來了一群梨園伶官,登亭會宴。三位詩人馬上移坐于旁,圍爐靜觀。只聽樂工奏起樂曲,歌女清調(diào)嗓音,準備歌唱。

          三位詩人見狀私下議論。王昌齡說:"我們?nèi)她R名詩壇,難分上下。今日聆聽歌女演唱,誰的詩入曲一首,便在亭壁上畫一橫道,最后視優(yōu)劣、多少分勝負。二位意下如何?"高適、王之煥欣然贊同。

          首位歌女演唱的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詩句是"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得意洋洋,趕忙在亭壁上畫一記號。

          唱畢,另一位歌女又接著唱道:"開篋淚沾臆……"這是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也興奮地喊了一聲:"一絕句"!也在墻壁上畫了一記號。

          第三位歌女又開口了:"奉帚平明金殿開……"這是王昌齡的《長信怨》,他興奮地又畫了一個記號,得意地說道:"二絕句!"

          王之煥平日里很自負,認為自己早已成名,現(xiàn)在見歌女們都沒唱他的詩,心里有些不高興。于是他穩(wěn)了穩(wěn)坐姿,清了清嗓子對身邊的王昌齡和高適說:"這幾個都是普通的歌女,她們只會唱“下里巴人的通俗詩文,可有些陽春白雪的高雅文章她們都不敢唱,只有高級的歌女才配唱我寫的此類詩篇!"

          他指著歌女中一位最年輕貌美,流著雙鬟的女伶說:"女伶中只有她才配唱我的詩。一會兒到她唱歌時,如果不是我的詩,我終生再也不敢與你們爭高低,我甘拜下風;如果她唱了我的詩,你們都得拜我為師!"

          "好!"王昌齡和高適都同聲贊嘆道。

          不多時,那個年輕貌美梳著雙鬟的歌女真的起身高歌了,而且她一張口便唱出了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歌聲凄婉動聽,牽人心弦。

          聽罷,高適、王昌齡異口同聲贊道:"仁兄之詩確實高我等一籌,好詩,實在是好詩!"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