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思考
《奇特的一生》讀書筆記1
1 愛讀傳記
為什么選擇讀《奇特的一生》,單純從書名若非簡介或他人推薦,是無法知道這是一本關于時間管理的書,而市面上網(wǎng)絡上關于時間管理有大量書,干貨詳細的指引步驟,都似乎教導我們如何拿下時間,臣服于自己,完成更多事。然后干枯無感的時間指南書籍,讀完也僅僅一時雞血嘗試,但總覺辛苦。而最終敗給時間,臣服懶惰。
更喜愛讀作者傳記類書籍,以后人視線觀看前人一生。了解他們在每個重大轉折如何決策如何思考,又因為決策產(chǎn)生哪些不一樣的結果。書籍傳記可快速讀完人的一生,因對自己未來未知不確定性,更好奇他人已定型的路。
2 如何增加時間質,而非量
書中說:“有能量守恒定律,有質量守恒定律,為何無時間守恒定律,那已經(jīng)流逝的時間都去哪了呢?溜走了-并去向不明。但它一定在什么地方存在著,最為對我們的譴責和罪孽?!?/p>
而柳比歇夫所做并非去擠壓各種時間投入事業(yè),相反他的業(yè)余生活同樣豐富多彩。他想探究的是如何在不增加額外時間,而在原有時間上增加質,而非量?
當你把半個小時看成很久的時間,便會做許多事了。
最近口邊總會掛著:怎么一周又過完了,覺得什么也沒做,怎么時間過的如此之快呢?下班后沙發(fā)慵懶一躺,一個晚上便過去了。
一直在思考時間的長度,快慢,加速度的影響因素是什么,即使每人每天都是24小時,為何不同階段不同感受時,對于時間快慢的感知差異如此之大,那如何才能在相同的時間,讓自己充分賺取時間。
查閱時間書籍有人說:時間長度雖相同,但時間寬度卻相差甚矣。取決的度過的時間是否真正的費心費腦的投入,若是件痛苦難過之事,定會覺得漫長難捱;若是放松休閑,自在愉悅之事,那時間便加速度般的奔跑。
3 真相易懂,操作卻困難
人人都喜歡放松休閑愉悅,討厭難受費力煎熬;
似乎人本能便偏向加速度的時間,而回避減速度的時間。
當感受和時長同在,終要選擇其一時,該如何?
若是此生只求淡泊,做個閑散時間人,未嘗不好;
怎耐得心中總有許許多多的欲望期盼,無形中督促著去對抗體內本能,放棄愉悅休閑,走上費力煎熬,拓展時間之寬。
這種無形的督促與自我懶惰不斷的抗爭,久戰(zhàn)不分上下,也便是:自律性時有時無。
與時間做斗爭,閱讀各種自律書籍,翻閱知識干貨總想尋得秘方,能夠完全控制時間。
但細細想我們控制時間的初衷是什么?
因為想完成一件事,過忙而沒時間;
或即使空閑也總會被懶散打倒而渾渾噩噩的浪費時間。
能不能用一個人對自己提出的目標來衡量他這個人呢?
用什么來評價一個人度過的一生?腦袋總會對過去的時間感受
讀這本書讓我知道柳比歇夫即使定期制定目標,分析總結進度,精準把握時間,但也總會被旁事所吸引,而延遲計劃。
但前提是你必須有一個偉大的目標,一種耗盡一生精力都無法完成,只能不斷靠近的目標。
4 大神or蝦兵蟹將 均為眾生一蕓
為了專注柳比歇夫犧牲許多,選擇有目的性回避公開社交,參與輿論爭斗,只求按照所思所想和他人深度真誠的交流,而交流內容不為迎合誰,只是互相把所學知識做成談論的論點對已有結論懷疑辯駁。若與他談話即使靜靜聆聽定會收獲許多。
換種眼光看時間,學習更多的理論故事,面對每個觀點都有不懂論證和間接,即使整個過程是“浪費時間”未用到正經(jīng)事上,但從個人感受確實對深度思考的總結,回復他人信件,寫著作,發(fā)表文章,制定計劃,總結分析,安排時間,甚至思考如何娛樂,都是參雜深度思考的結果,讓大腦不斷的思考。
柳比歇夫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那無可爭辯的真理,不可動搖的信仰,絕對的結論??释麑α钏拥氖挛镒鞒龌卮?,出自天性的要求。
能對自己有一個了解,到底給自己提出怎樣的目標?
記錄時間自我分析,設定目標不僅僅是為了做有意義,更多有價值的事情。而且在日常鍛煉大腦去分析總結,進入深度思考并得出明確直白的結論。擁有提煉想法,概括內容的能力。
比如:寫報告總結的文字表達,把腦袋一閃而過的想法捕捉住,對于局部零星的東西,在他眼中經(jīng)常成為整體的一部分,能拼成一幅統(tǒng)一完整的圖畫。給每件東西找到他的位置,并教會他人如何去恢復失去了的完整概念。
提升有效工作時間,彷佛通過與舒適區(qū)做對抗,發(fā)掘利用時間深度,體現(xiàn)全身心投入癡迷感,跳出局部看整體,有著最終目標,不求日日投入,只求日日多增一點。帶來的成就感和自律生活,填滿心扉的充實感。
如同秋葉大叔所說:你總是可以浪費一些時間做沒有什么目的的事情,只要你開心,沒有負罪感,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我是糕小糕,糕小糕,希望文字的對你有用。
正所謂:書宜雜讀,業(yè)宜精鉆,越努力越幸運
《奇特的一生》讀書筆記2
讀這本書,開頭和結尾是清醒的,中間的過程,看的是昏昏欲睡,和我讀之前的期待大不相同。4星不能再多了[捂臉]
發(fā)明并踐行了時間統(tǒng)計法一輩子的柳比歇夫,一生奇特在哪里?我覺得是,他很早就知道自己的一生應當如何度過,并為此制定了一個遠大的目標,時間統(tǒng)計法只是實現(xiàn)他這一遠大目標的途徑,一個附帶產(chǎn)物。因為和歷史上、周邊的人都迥然不同,所以奇特。方法本身簡單,枯燥無味,至少在外人看來。
對現(xiàn)代人還有借鑒意義嗎?我的結論肯定是有的,作為利用時間的一個極致標桿而存在!時間統(tǒng)計法,說來很簡單,做來卻很難。每天去記錄時間消耗,哪些時間,做了哪些事件,定期總結。初看不以為意,時間長了,或許會發(fā)現(xiàn)一些以前被自己忽視的事情。初看不起眼,仔細回想再回首卻發(fā)現(xiàn)很重要。如果有人平時有堅持寫
《奇特的一生》讀書筆記3
不管怎樣都應當深思一下自己的一生要怎樣度過。思考一生怎樣度過,也就是思考一生的時間應當怎樣來用。
所以不停止的思索,是對生命的熱愛。正是因為真切地熱愛著我的生命,熱愛著生命給予我的每寸光陰,才必須要嚴肅地“思考人生”。
所以“思考人生”可以不再戲謔地用,可以停止那些困惑與自嘲的'意味。游蕩掣肘于混亂思緒的沼澤顯得愚蠢,思考行為本身不愚蠢。但思考不是目的,目的是投入生活。
經(jīng)過思考的人生,會更有質感。時間終極意義上還是被虛度。量不變,所以追求“質”。比如我之所以想和你虛度時光,是因為我能體驗到那些時光是有“質”的。有質是因為我體驗良好,內心安穩(wěn)喜悅。
我對生命懷揣熱愛,所以有很多事要做需要花很多時間。所以也突然明白,我之前那種“我從來沒有‘無聊’這種感受”的體驗,也是完全沒錯的——我一生的時間有太多的事要做,要么去進行創(chuàng)造,要么認識事物,要么享受生活,哪有時間無聊?時間也不是用來“消耗”的,所以kill time 這種事在我身上基本不存在。
此外,每分每秒都同等可貴。所以“上班”與“下班”這種有限規(guī)則,不應當成為將時間予以分離的標志。同樣應予警惕的是情緒帶來的時間黑洞。感到憂郁,時間就這么被你憂郁過去了;感到煩亂,時間就這么被你煩亂過去了。最終,情感體驗上,能覺察到整體上是一個不太好的感受;事件上,由于產(chǎn)生了許多時間黑洞,耗費掉了許多精力,成果捉襟見肘。
余生能量,只夠去愛。
《奇特的一生》讀書筆記4
人應該怎樣度過一生?這問題引起人類長久的思索,答案也有無數(shù)個,而柳比歇夫度過一生的方式獨特又令人驚奇。俄國傳記作家格拉寧在《奇特的一生》中描述了柳比歇夫的時間統(tǒng)計法——將花掉的時間記載下來,看什么書,做什么研究,什么事情花掉了多少分鐘,一項項記錄在案,每月、每年還要做更集中的統(tǒng)計。人們常常懷疑,這樣的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方法到底有沒有實行的必要,然而柳比歇夫的人生卻過得十分充實,他著作甚豐,對于科學史、農業(yè)、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等都有貢獻,他在講臺上授課,當大學教研室主任,常常去到各地考察,此外,還寫下追憶許多科學家的回憶錄……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和他的時間統(tǒng)計法密不可分。
在我看來,這方法時刻展現(xiàn)出對于時間的珍視。人們有時對于時間的使用頗為苛刻,有時卻放任它們溜走,好像看管不力的看守;柳比歇夫卻并非如此,時間有序地流逝,他對它們去了哪里十分清楚,我相信這種不尋常的時間管理方法令他對于自己的時間有了更為精妙的掌控。
沒有被主體意識到的時間,是已被磨損了的時間,無法發(fā)揮應有的效用。人應以均勻的速度去使用和把握時間,而非一段時期極度節(jié)省,另一段時期又將它們揮霍浪費。這本書給了我許多關于時間管理的靈感,主人公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也令我十分向往。人對于自己的一生不可放任,對于生命和時間不可不珍視。
《奇特的一生》讀書筆記5
今年讀了一本好書,是俄國作家格拉寧的《奇特的一生》。這是一本談時間管理的書,但又不僅僅是談時間管理,更涉及到人生的目標,糾結的狀態(tài)以及個人成長等等。這可能就是其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也是其從1979年出版以來不斷再版的原因。從9月下旬到10月底,在長泰項目上,每天讀幾頁,大致用了40天把這本書讀完了。
從幾個方面而言,這的確是本好書。
首先,從語言上講,這本書是著名翻譯家候煥閎老先生和唐其慈翻譯的,語言上樸素靈動又不失深刻有力;讀來很是享受,這在外譯作品中難得的佳作。
其次,其主題既平實又深刻。說它平實,是因為,每時每刻我們都在與時間打交道;說它深刻,是因為,人生之本質即時間。這也是每個人必須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無論在意識上我們是否自覺自知。
再者,書中對于時間的看法,彌足珍貴,不下《鋼鐵是怎樣煉成》中的那段保爾的
讀完之后,尤其是對時間的看法,獲益匪淺。略述之。
第一,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chǎn);時間是最是客觀公正,也是最無情的。時間的黑洞吞噬著一切。在樹上畫下年輪,在臉上刻上皺紋。然后,它又是最易忽視的,猶如指間沙,悄悄滑落溜走。草木之零落,美人之遲暮,英雄之白發(fā)……孔老夫子在川上那聲嘆息是何等的無奈悲涼。因此,我們更當惜時,莫負韶光。幼兒園里我們就開始背誦“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然而長大后的我們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第二,時間在哪里,我們的人生就在哪里。我們把時間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把時間花在讀書上,可以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把時間花在練字作畫上,可以成為一個書畫家;把時間花在習武健身上,即使不能成為一個武術家,也可以改善自身的健康;把時間花在家人親情上,可以成為一個內心充盈溫暖的人。那,我們的時間又花在哪里呢?深夜無眠,捫心自問,我們時間都去哪了,也許是件有意義的事。
第三,我們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就是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有人認為時間是成功的催化劑,有人認為時間殘忍無情。時間何罪?時間就是時間。時間亦如道,視萬物為芻狗,無喜無悲,既無偏愛也不挾私。你待時間如何,時間亦待你如何。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時間,善待時間,與時間為友;推而廣之,我們亦要珍惜健康,珍惜親情愛情友情,做些實實在在有益于社會、世界,有益于自己內心平靜自由的事,在我們老之將至,夕陽下回首一生時能夠從容不迫,自如安詳,如此便是美好的一生。
時間本身并不可管理,唯一能管理的是我們自身而已,是為讀此書所感。
俄國作家格拉寧寫的紀實小說《奇特的一生》,描寫了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的奇特一生。
柳比歇夫是什么人?為何說他的一生是奇特的?作者一開始便拋出問題,然后一點一點地為讀者解開謎團。想要知道答案,小伙伴們最好直接去閱讀這本書,因為我實在詞窮,三言兩語說不清楚柳比歇夫的偉大。況且,作家格拉寧把柳比歇夫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你讀了一定不會后悔的。
許多人都有所耳聞,柳比歇夫最獨特之處是他從27歲到82歲去世,一天不落地寫了56年的
閱讀這本書,讀者一定會被柳比歇夫惜時如金的態(tài)度所震撼。對柳比歇夫來說,“消磨時間”是一個不可能存在的概念,因為“任何時間都是寶貝。時間是進行創(chuàng)造的時間,認識事物的時間,享受生活樂趣的時間”,他怎么舍得浪費呢?平常,我們好像根本瞧不上半個小時的時間,半小時能干什么呢?半小時,對柳比歇夫來說,意味著散一次步,捉幾只蟲,制作一個昆蟲標本,讀好幾頁書,寫半封信……。他頭腦里大概有一個表,時間滴答、滴答流逝的聲音,清晰可聞。
細想想,如果一個人能活80歲,他/她也只有960個月、不到三萬天的時間可供使用。過一天,人的`生命就少一天。如此想來,甚覺可怕。我們的時間賬本上,還剩下多少天可以浪費呢?這有限的生命,難道真的就任其在渾噩中度過么?
柳比歇夫用他獨特的方法,“抓住了變幻無常、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們沒有察覺到的、損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時間”,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學習一下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大法呢?對此,作者的回答值得我們深思:柳比歇夫的時間統(tǒng)計法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道德問題、生活哲學問題、人生信念問題。“命運賦予我們的生活、時間是無價之寶,應當利用它來不僅給自己(絕不是只給自己),而且是給別人,給周圍的人們帶來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時間的方法,都必須與生活的目標和意義,與道德品質協(xié)調一致”,“應當由每個人自己來制定自己的時間使用法。但不管怎樣,都應當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樣度過。”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
《奇特的一生》讀書筆記1
人應該怎樣度過一生?這問題引起人類長久的思索,答案也有無數(shù)個,而柳比歇夫度過一生的方式獨特又令人驚奇。俄國傳記作家格拉寧在《奇特的一生》中描述了柳比歇夫的時間統(tǒng)計法——將花掉的時間記載下來,看什么書,做什么研究,什么事情花掉了多少分鐘,一項項記錄在案,每月、每年還要做更集中的統(tǒng)計。人們常常懷疑,這樣的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方法到底有沒有實行的必要,然而柳比歇夫的人生卻過得十分充實,他著作甚豐,對于科學史、農業(yè)、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等都有貢獻,他在講臺上授課,當大學教研室主任,常常去到各地考察,此外,還寫下追憶許多科學家的回憶錄……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和他的時間統(tǒng)計法密不可分。
在我看來,這方法時刻展現(xiàn)出對于時間的'珍視。人們有時對于時間的使用頗為苛刻,有時卻放任它們溜走,好像看管不力的看守;柳比歇夫卻并非如此,時間有序地流逝,他對它們去了哪里十分清楚,我相信這種不尋常的時間管理方法令他對于自己的時間有了更為精妙的掌控。
沒有被主體意識到的時間,是已被磨損了的時間,無法發(fā)揮應有的效用。人應以均勻的速度去使用和把握時間,而非一段時期極度節(jié)省,另一段時期又將它們揮霍浪費。這本書給了我許多關于時間管理的靈感,主人公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也令我十分向往。人對于自己的一生不可放任,對于生命和時間不可不珍視。
《奇特的一生》讀書筆記2
俄國作家格拉寧寫的紀實小說《奇特的一生》,描寫了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的奇特一生。
柳比歇夫是什么人?為何說他的一生是奇特的?作者一開始便拋出問題,然后一點一點地為讀者解開謎團。想要知道答案,小伙伴們最好直接去閱讀這本書,因為我實在詞窮,三言兩語說不清楚柳比歇夫的偉大。況且,作家格拉寧把柳比歇夫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你讀了一定不會后悔的。
許多人都有所耳聞,柳比歇夫最獨特之處是他從27歲到82歲去世,一天不落地寫了56年的
閱讀這本書,讀者一定會被柳比歇夫惜時如金的態(tài)度所震撼。對柳比歇夫來說,“消磨時間”是一個不可能存在的概念,因為“任何時間都是寶貝。時間是進行創(chuàng)造的時間,認識事物的時間,享受生活樂趣的時間”,他怎么舍得浪費呢?平常,我們好像根本瞧不上半個小時的時間,半小時能干什么呢?半小時,對柳比歇夫來說,意味著散一次步,捉幾只蟲,制作一個昆蟲標本,讀好幾頁書,寫半封信……。他頭腦里大概有一個表,時間滴答、滴答流逝的聲音,清晰可聞。
細想想,如果一個人能活80歲,他/她也只有960個月、不到三萬天的時間可供使用。過一天,人的生命就少一天。如此想來,甚覺可怕。我們的時間賬本上,還剩下多少天可以浪費呢?這有限的生命,難道真的就任其在渾噩中度過么?
柳比歇夫用他獨特的方法,“抓住了變幻無常、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們沒有察覺到的、損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時間”,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學習一下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大法呢?對此,作者的回答值得我們深思:柳比歇夫的時間統(tǒng)計法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道德問題、生活哲學問題、人生信念問題?!懊\賦予我們的生活、時間是無價之寶,應當利用它來不僅給自己(絕不是只給自己),而且是給別人,給周圍的人們帶來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時間的方法,都必須與生活的目標和意義,與道德品質協(xié)調一致”,“應當由每個人自己來制定自己的時間使用法。但不管怎樣,都應當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樣度過?!?/p>
今天是20xx年的第5天,新的一年,你打算如何度過呢?你一生的寶貴時間,打算花在哪些事情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