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語文更加如此,閱讀文章的時候,遇到優(yōu)美的段落不妨摘抄下來吧!
《要做“一品百姓”》
半個多世紀前,陶行知從提高全民素質的高度出發(fā),提出做人要做到“一品百姓”的口號。他畢生以此自勉勉人,“想老百姓,做老百姓,愛老百姓,學老百姓”,是光彩耀人,彪炳歷史,比那些一品大員、一品高 官、一品誥命都要高大得多的“一品百姓”。
“一品百姓”,是百姓之佼佼者,平民之精英,居之不易,體現在一流的德行、一流的襟懷、一流的愛心上。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腳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后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春胍环◣煹膫饔?,讀到這個細節(jié),總是為弘一法師對于生命深徹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在非洲行醫(yī)時,有天黃昏看到河馬與他們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并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yè)。
《斷崖》
石頭很小,山群很大,生命繁忙。
時間在頭頂上的云層上空飄逝,斷崖坐落在一個地方,從來沒有移動過。
樸素的斷崖遠離了燈火的輝煌,堅強的斷崖支撐著深情的凝視。
我的呼吸在燈光的波紋里,遙遙地望著村莊邊畔的斷崖,斷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斷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里。我為它在我的思維里安排了一個位置,支撐起我的信念,濾得我的目光越來越純凈。
《恪守心靈的綠色》
在城市的綠色和鄉(xiāng)村的綠色之外,還有一塊心靈的綠色,它茂盛地長在每個人的心靈沃土上。它不以美麗的外表示人,它獨自體現著生命的本質,既承受陽光雨露,嘔經歷電閃雷鳴。它無形卻勝過有形,因為一個人的心靈如果失去了綠色,也就失去了善意,失去了真誠,失去了生機和活力。
生命只有寬度,沒有長度,只有在寬度里發(fā)揮彈性,才能保證生命的質量。
恪守心靈的綠色,就是恪守我們的精神家園,恪守我們的生命。這,應是我們必須堅定地綿延的一種信念!
《胡楊祭》
走一路,尋索一路。每有胡楊樹,我必仔細瀏覽,駐足長久,如急于兌現一個久遠的夢。
而更多平常的日子如同荒原本身一樣樸實無華,如同歲月一樣不露形色,只守著一份心的寧靜與知足。
《凝望一棵開花的樹》
我在雜亂的、破舊的村莊寂寞地走過漫長的雨季,將我年少的眼光從晦暗的日子里打撈出來的是一棵棵開花的樹,它們以一串串卓然不俗的花擦明了我的眼睛,也洗凈了我的靈魂。
我在書本壘砌的階梯上爬行,一棵棵開花的樹站立成我精神的守望者。
當我把目光從城市的名利枷鎖里收回,投入大自然的一棵自由開花的樹,一棵開花的樹的精神正注入我的思想,我的目光有了陽光和綠色可以停留,有了自由呼吸的純凈空氣,我脫離了低俗的生活,我的目光和靈魂漸漸變得寬廣和清澈。
《天真》
天真是人性純度的一種標志。天真并不訴諸知識,大學或者中專都不必培養(yǎng)人的天真,或者說那里只戕滅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天真有時是詩,有時是睿智,有時是幽默,有時也是洞見。
天真是“真”,由“天”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說的“破空而來,絕塵而去”。它得乎天性,非關技巧。
《青花瓷》
有青花瓷在的日子,人是不想出門的。我干脆關世界于門外,攬青花瓷于懷中。天天坐在窗前對它們講薄脆的瓷話,永遠都講不夠。話到辭窮處,不見辭不見窮,卻有一片幽藍,冷冷在目在耳在衣在心。它殷實的底氣使我沉溺其間,并以此拒絕一個粘膩喧嘩的世界。
我終于能安排自己活在青花瓷的時間里了。至今都不知還有什么比青花瓷更——瓷實。
《夕照透入書房》
怎樣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阿房宮和華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莊的格言卻一字不誤地鐫刻在每個華人的心里。世上延綿最久的還是非物質的——思想與精神。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釋昨天,今天的答案還得來自今人。
《渴望苦難》
當尋求到了苦難的真實內涵,尋求到了非我莫屬的精神美學,將回怎樣呢?也許終于能夠高踞于人類的一切苦難之上,去真正領受高原的慷慨饋贈,真正享有朗月繁星的高華,杲杲朝日的豐神,山川草野的壯麗。到那時,帳篷也似皇宮,那領受者將如千年帝王。
《必要的喪失》
憧憬是想象力的飛翔,它是對現實的一種揚棄和挑戰(zhàn)。現實太滿或者太流于平庸了,憧憬便會扶搖而上,尋找它自己的陽光和雨露。
《豐富的安靜》
(首)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
(尾)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yè)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里面空無一物?!?/p>
《停止與開始》
停止是宇宙間的節(jié)奏。在寬泛的意義上,停止包含了拒絕、關閉等涵義,是當下生活的中止,同時也潛伏了新生長的可能性。
隔了數百年的遙遠距離的兩個哲人都曾仰望天空,帕斯卡爾感嘆:這無邊蒼穹的無窮寂靜使我戰(zhàn)栗!靈魂都顫抖了,語言只能遁隱,于是試圖解釋的動機最終讓位給了皈依,前后的性質完全不同??档伦x出了啟示,由“頭上的天空”聯想到了“心中的道德律”,在他眼里,二者是同樣的莊嚴整飭。
停止每每意味著變化,至少是變化的前夕。停止的落腳點是在新與舊的結合處,充滿了辯證法的精神。
當追名逐利的腳步停歇時,才有心境欣賞大自然的美,
在歌德筆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后喊道:“美呵,請為我停留!”對于今天的我們,一種加以改動的表述也許更為恰當:美呵,請讓我為你停留!
停止是為了重新上路。在現狀與超越之間,停止是一座橋梁的名字。
《坐石看云》
世間本來就存在許多樂境,只是現代人為世間所累而未能予以關注,也就失去了許多體驗樂境的機會。比如,忙里偷閑看云,以悠閑的心看悠閑的云,便是一種極妙的樂境。
《人生寓言》
意義在于過程,幸福在于細節(jié)。
現代人已經沒有耐心流連過程,沒有能力品味細節(jié)。他們活得匆忙而粗糙。他們活得既無意義,也不幸福。
愛過程的人是智慧的,愛細節(jié)的人是幸福的。
《伊犁秋天的札記》
秋天,輝煌的告別儀式正在山野間、河谷里轟轟烈烈地展開。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那樣一種專注,一派寧靜:它不驕不躁,卻洋溢著平穩(wěn)的熱烈;它不想不怨,卻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涼。
《消費=享受?》
靈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棲居地,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愛和堅定的信仰,關注的是生命意義的實現。
當一個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幸運兒仍為生活空虛苦惱時,他聽到的正是他靈魂的嘆息。
《藍印花布》
它(舊藍)條理清晰的紋脈里混合了山野的氣脈和時光的表情,這種舊藍,讓人想起所有經歷過的歲月,以及在歲月里積累著痛楚與快樂的吾土吾民。
《書》
人生如博弈,全副精神去應付,還未必能操勝算。
《大地重現》
那些樹很像冬天——凝望北方遒勁、疏朗的高枝的時候,一條大河在深遠地流,仿佛流在創(chuàng)世前清光寂寥的夜色里……
經典的著作大多都發(fā)舊了,翻開來,就像撐船上溯到了遠古。
一行行時短時長的句子,一頁頁時遠時近的思緒,那么厚實、自信、激動人心。它們常常使你走在源頭,又走向天空,走回語言的誕生。
《詩意》
詩意是一種美,是一種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閃爍,是自由的心靈在廣闊世界飛翔時撞擊出的美麗火花。
只要生命存在,詩意就不會消失。
《珍惜憤怒》
憤怒出詩人,憤怒也出統(tǒng)帥,出偉人,出大師,憤怒驅動我們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輝煌的業(yè)績。只要不喪失理智,憤怒便充滿活力。
《孝心無價》
“孝”在甲骨文里的寫法,是一個少年人牽著一位老人的手,慢慢地在走。“孝”字從右上到左下那長長的一撇,便是老人飄蕩的胡須……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靶ⅰ笔且皇ё愠汕Ч藕薜耐拢靶ⅰ笔巧c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yè)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
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著名散文好段摘抄大全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早期的散文作品張揚“愛的哲學”,大膽抒寫個性,擅長營造柔美、空靈的意境,這部分作品都收于《往事》、《寄小讀者》等集子。《往事》中的散文多為回憶性作品?!都男∽x者》用書信體形式向少年讀者報道自己身處國外的生活和心態(tài)。這兩部集子的共同之處是,大多通過對過去和當前的景物描寫,抒發(fā)作者內心的情思,表達對自然、母愛的贊美,所以這些作品實為抒情散文,筆調輕盈、文字雋麗、感情細膩,既發(fā)揮了白話文流暢的特點,又兼有文言文凝煉簡潔之長。
1949年后,她著有散文集《小桔燈》、《拾穗小札》、《三寄小讀者》等。在這些作品中,《小桔燈》、《我們這里沒有冬天》、《櫻花和友誼》較有代表性。她的這些創(chuàng)作依然保持了一貫的清新雋麗的藝術風格,但沒有了過去的迷茫和淡淡的惆悵,代之出現的是明朗、樂觀的情調。
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他的散文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是收入《背影》、《你我》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溫州和蹤跡》之二的《綠》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僅以描寫見長,并且還在描寫中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他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致最具魅力。如《綠》中,就用比喻、對比等手法,細膩深切地畫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質和色,文字刻意求工,顯示出駕御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描寫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時,作者將它比喻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時,又用了“仿佛遠處高樓上飄過來的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以歌聲比喻香氣,以渺茫比喻香氣的輕淡,這一通感手法的運用準確而奇妙。
與上述絢麗禾農艷的比喻相比,朱自清還有另一語言風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語言,在樸素的敘述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愫。這類作品常常能表現作者正直、熱情、進步的心懷,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等均為這一風格的代表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背影》。這篇散文描繪了一幅父子車站送別的圖畫。文中用平易的文字描寫了父親爬上站臺的動作,于滑稽、笨拙的動作中,傳達出父子間的真情。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鉛華,透過父親的一舉一動,讀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慘淡的家境。
秦牧的散文
秦牧(1919--1992 )著有散文集《秦牧雜文》、《星下集》、《貝殼集》、《花城》、《潮汐和船》、《藝海拾貝》等,《古戰(zhàn)場春曉》、《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壇抒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
秦牧散文特點之一,是言近旨遠,哲理性強。贊頌新中國、新生活,鞭笞丑惡現象是貫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條主線,在闡述觀點,講明道理時,絕不枯燥。
秦牧有別于同時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題材廣泛、知識豐富、談古論今、旁證博引,顯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識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極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從歷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見聞侃侃談起,以土地為對象,時而展現新時代的風貌,時而追敘慘痛的歷史,時而歌頌新社會的建設者和保衛(wèi)者,時而寫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時而又將筆觸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從古到今,從草木禽獸到人情世態(tài)、到故事傳說、到現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讀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極大的歷史教材。
秦牧散文表達方式沒有固定格式,瀟灑自然,語言流暢講究,文筆游走靈活,聯想奇妙,思路開闊,感情自然流露。
碧野的散文
碧野(生于1916年)著有散文集《在哈薩克牧場》、《情滿青山》、《月亮湖》和《碧野散文選》等。
歌唱英雄的時代是碧野散文的主調。不論是描寫山光水色,還是展示建設大業(yè),他的作品總是格調高昂、春光明媚,充滿了對新生活的希望和祝福。他的游記作品中的力作《天山景物記》,介紹了新疆天山的豐富物產和異彩奇情的景物,歌頌了邊疆各族人民的新面貌;《山高云深處》是碧野散文的又一代表作,描寫了一位赤膽忠心,為人民開拓新生活的縣委書記。作者將人物心靈的刻畫與景色描繪融為一體,將讀者帶入一個云深霧重、宛若仙山的境界之中。
碧野散文注重人物刻畫和情節(jié)安排。在以人物為主的作品中,景物只作烘托之用,而在寫景抒情的散文中,人物服務于抒情。比喻、對仗、排比、擬人是碧野常用的修辭手段,借此來創(chuàng)造富有節(jié)奏感的藝術境界。他的語言生動形象、氣韻飛揚、詩意盎然。
劉白羽的散文
劉白羽(1916--2005)出版的散文集有《紅瑪瑙集》、《秋窗偶記》、《冬日草》和《平明小札》、《劉白羽散文選》。他的散文基調是歌頌光明、歌頌英雄的人民;深刻的哲理性是他散文的`特色。劉白羽散文風格激越、剛健,閃耀著時代的光彩。
藝術上,劉白羽善于通過一幅幅典型的“形象”展現時代的真實畫面,比如《青春的閃光》中,他見到天安門工地上一位“昂起胸脯,大踏步行走”的年輕建筑工人時,就聯想到20年前天安門前插著太陽旗的侵略者的坦克車隆隆開過。然而,今天,第一個十月一日,“從天安門前走過的人……走上建設的步伐。”隨后,建設隊伍中的伐木者、農民、戰(zhàn)士的畫面又閃現出來,歷史與現實的交錯出現,迸發(fā)出強烈的視覺效果。
另外,作者善借景抒懷,使作品充滿鼓舞人心的力量。
劉白羽散文的語言激情充沛,詞句鮮亮峭拔,富有充實感。
孫犁的散文
孫犁早期的散文形式自由,筆觸細膩、優(yōu)美,呈清新自然之態(tài)。他的散文以寫人見長。他善于抓住人物特點鮮明的音容笑貌,淡淡幾筆勾勒,便使人物躍然紙上,如《投宿》、《隨感》都是這方面成功的作品。
孫犁散文不尚濃妝,只求清麗,這一特點在他的敘事散文中表現突出。他的敘事散文從無豪言壯語,而是以細致委婉的筆調表現人物美好純潔的情感,干淡淡的客觀描述中包含著濃濃的情致。
新時期以來,孫犁散文在清新明麗之中又注入了深沉凝重,主觀色彩加重。在《童年漫憶》、《保定舊事》、《同口舊事》等形式各異的作品中,都貫穿著“我”的情感和思想。這一時期,孫犁散文多夾敘夾議,議論的成分明顯增多,充滿人生體驗的睿智見解、雋永的哲理、歷史的思索,字里行間閃爍著理性的色彩。像《文字生涯》、《伙伴的回憶》等都是他這一時期思想內涵豐富、理論色彩濃厚的代表篇章。
孫文語言修飾而不造作,華美而不濃艷,純樸自然之態(tài)始終如一。
《坐石看云》
世間本來就存在許多樂境,只是現代人為世間所累而未能予以關注,也就失去了許多體驗樂境的機會。比如,忙里偷閑看云,以悠閑的心看悠閑的云,便是一種極妙的樂境。
《人生寓言》
意義在于過程,幸福在于細節(jié)。
現代人已經沒有耐心流連過程,沒有能力品味細節(jié)。他們活得匆忙而粗糙。他們活得既無意義,也不幸福。
愛過程的人是智慧的,愛細節(jié)的人是幸福的。
《伊犁秋天的札記》
秋天,輝煌的告別儀式正在山野間、河谷里轟轟烈烈地展開。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那樣一種專注,一派寧靜:它不驕不躁,卻洋溢著平穩(wěn)的熱烈;它不想不怨,卻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涼。
《消費=享受?》
靈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棲居地,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愛和堅定的信仰,關注的是生命意義的實現。
當一個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幸運兒仍為生活空虛苦惱時,他聽到的正是他靈魂的嘆息。
《藍印花布》
它(舊藍)條理清晰的紋脈里混合了山野的氣脈和時光的表情,這種舊藍,讓人想起所有經歷過的歲月,以及在歲月里積累著痛楚與快樂的吾土吾民。
《大地重現》
那些樹很像冬天——凝望北方遒勁、疏朗的高枝的時候,一條大河在深遠地流,仿佛流在創(chuàng)世前清光寂寥的夜色里……
經典的著作大多都發(fā)舊了,翻開來,就像撐船上溯到了遠古。
一行行時短時長的句子,一頁頁時遠時近的思緒,那么厚實、自信、激動人心。它們常常使你走在源頭,又走向天空,走回語言的誕生。
《詩意》
詩意是一種美,是一種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閃爍,是自由的心靈在廣闊世界飛翔時撞擊出的美麗火花。
只要生命存在,詩意就不會消失。
《珍惜憤怒》
憤怒出詩人,憤怒也出統(tǒng)帥,出偉人,出大師,憤怒驅動我們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輝煌的業(yè)績。只要不喪失理智,憤怒便充滿活力。
《不惑之年》
當我和摯友在燈下暢談時,司馬遷的文,陶淵明的詩,伽利略的實驗,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鐘聲攪拌成優(yōu)美的旋律。我們陶醉,我們盼夜長,最好長得沒有底。
牛頓用生命的第二十三個念頭換了一個“萬有引力”;哥白尼已垂危床頭,還掙扎著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換了一個嶄新的“日心說”。時間不可留,但總能換得做一件事,明白一個理?!松瓉砭瓦@樣被年、月、日,一尺、一寸、一分地度量著。你無情,他就無意;可你有求,他就給予。
人生又像一支蠟燭,每時都在做著物與光的交易,總有一部分蠟變成光與熱,另一部分變成淚滴。
《孝心無價》
“孝”在甲骨文里的寫法,是一個少年人牽著一位老人的手,慢慢地在走?!靶ⅰ弊謴挠疑系阶笙履情L長的一撇,便是老人飄蕩的胡須……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靶ⅰ笔且皇ё愠汕Ч藕薜耐?,“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yè)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
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要做“一品百姓”》
半個多世紀前,陶行知從提高全民素質的高度出發(fā),提出做人要做到“一品百姓”的口號。他畢生以此自勉勉人,“想老百姓,做老百姓,愛老百姓,學老百姓”,是光彩耀人,彪炳歷史,比那些一品大員、一品高官、一品誥命都要高大得多的“一品百姓”。
“一品百姓”,是百姓之佼佼者,平民之精英,居之不易,體現在一流的德行、一流的襟懷、一流的愛心上。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腳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后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春胍环◣煹膫饔?,讀到這個細節(jié),總是為弘一法師對于生命深徹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在非洲行醫(yī)時,有天黃昏看到河馬與他們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并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