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語錄 > 劉備經(jīng)典語錄四句匯合86句

          劉備經(jīng)典語錄四句匯合86句

          時間:2018-10-17 11:11

          第一句: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共八個字卻稱贊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宜。后來關(guān)羽雖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沒聽別人這么說過,估計作者肯定是呂溫侯的FANS,否則也不會這么肉麻。

          第二句: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馬家五個兒子,為大家熟知的只有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wěn)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馬謖雖說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后來一步棋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dāng)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嘆馬良死得過早,二則嘆馬謖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第三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有人說《后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xiàn)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xiàn)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第四句: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義》里,周瑜是心胸狹窄,永不服輸?shù)拇~,也只有當(dāng)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時,才會由口及心地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只不過這句話過于自卑,長了諸葛志氣,滅了自己威風(fēng)。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們主中格式化了。

          第五句: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這是趙云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里趙云并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么一句肯定,當(dāng)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云跟了自己這么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zhàn)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

          第六句: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向看好諸葛亮和龐統(tǒng),曾經(jīng)把諸葛亮比成姜尚,張良,所以這話從他嘴里說出來一點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經(jīng)天緯地的本事,因此這么說也不過份。奇怪的是劉備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第七句:內(nèi)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當(dāng)政時常常霸氣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還有些識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眾人,臨死時還給孫權(quán)留下了這樣的忠告,深刻看出了兩人的處事風(fēng)格。事實也驗證了他的準(zhǔn)確性,張昭主外事時主張投降曹操;周瑜主內(nèi)事時把孫權(quán)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給了劉備。而二人各行其事時卻做得近乎完美。

          第八句: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

          小時候看三國,很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倒底是在夸孫權(quán)還是在罵孫權(quán)。稍大了一點后才知道,曹操其實和孫權(quán)他爹孫堅是一輩的,這么說沒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孫權(quán)能守住父兄基業(yè),跟袁紹和劉表的.那幾個敗家子不同。怪不得辛棄疾很是欣賞孫權(quán),并在自己的詞里引用了這句話。

          第九句: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個人認(rèn)為,在曹操說過的所有的話里面,這句話是最精辟的。難怪劉備會嚇掉勺子,連蒼天也打了個冷戰(zhàn),以為泄露了天機。其實曹操也就是這么一說,試探一下而已,后來又被劉備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來說過的最正確的一句話。

          第十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lǐng)。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

          文言文常識1

          1.《學(xué)弈》選自《孟子告子》。通過寫弈秋教兩人下棋的事,說明了學(xué)習(xí)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故事體現(xiàn)了兩小兒善于觀察,敢于提問,說話有理有據(jù)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3.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鬃邮谴呵飼r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鬃右簧难孕斜坏茏泳幊伞墩撜Z》一書。《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xué)說、哲學(xué)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等。

          4.理解句子。

          (1)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yuǎn)也。

          我認(rèn)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時候離人遠(yuǎn)一些。

          (3)孰為汝多知乎?

          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文言文常識2

          (一)文學(xué)常識

          1、《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zhì)分“鳳、雅、頌”三大類。

          2、《論語》為“四書”之一,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是一部

          《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學(xué)、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動力的書。名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分孫丑》“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膝文公章下》。孟子說“大而化之謂圣”意思是說道理思想光大到能夠隨機變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除此之外還有《墨子》《道德經(jīng)》《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

          3、《左傳》編年體史書。傳說是春秋時魯國史左丘明編著?!恫軇フ搼?zhàn)》選于此書。

          4、《戰(zhàn)國策》是一部戰(zhàn)國時代的國別體史書。載錄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事件,著重記錄了謀臣策士的策略權(quán)謀、言論舉止,反映了戰(zhàn)國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中極其復(fù)雜的政治斗爭和尖銳的社會斗爭。

          5、《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史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年間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jì)、世家、列傳、表書”在文學(xué)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陳涉世家》選自《史記》。它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6、“五經(jīng)”

          7、唐代詩歌成就最高,涌現(xiàn)出大批名家。

          初唐四杰: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中唐三大詩人:李白(詩仙)杜甫(詩圣,其詩有詩史之稱)、白居易

          晚唐“小李杜” :李商隱,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在恢淚始干”。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督洗航^句》

          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

          邊塞詩人:高適、岑參

          杜甫的“三吏”“三別”:

          三吏:《憧關(guān)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唐宋散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8、宋代文學(xué)成就最高的是詞。代表宋代詞壇兩大流派風(fēng)格的人物是以蘇軾的豪放派和李清照婉約派。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過零丁洋》。

          9、明清時代四大古典小說是:

          《三國演義》(羅貫中?明) 《水滸傳》(施耐庵?明)

          《西游記》(吳承恩?明) 《紅樓夢》(曹雪芹?清)。

          10、《儒林外史》長篇章回體諷刺小說,作者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臨死的時候點兩根燈草就閉不上眼睛的人”就是這部小說中塑造的吝嗇鬼嚴(yán)監(jiān)生的形象。

          (二)文體常識

          1、古詩、近體詩:

          唐朝人把唐朝時盛行的格律很嚴(yán)的律詩、絕句稱為近體詩,把唐以前的格律不嚴(yán)、形式較為自由的詩稱為古體詩?,F(xiàn)在一般把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而把其他的統(tǒng)稱為古體詩。古體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詩經(jīng)》、《樂府》也屬于古體詩。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兩種,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別。律詩共八句,分四聯(lián):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偶句押平聲韻,中間兩聯(lián)的上下兩句要講究對仗。絕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體上與律詩相同,只是上下兩句的對仗要求不是很嚴(yán)。

          2、辭、賦、駢文

          辭即楚辭,屬詩歌。篇幅、句子較長,句式參差錯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為主,有濃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離騷》為其代表。

          賦,源于戰(zhàn)國后期,句子大體整齊押韻,間雜散文句式,著力鋪陳事物,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代表人物為司馬相如。

          駢文,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對偶句構(gòu)成,講究用典,詞藻華麗,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稱“四六文”,也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學(xué)過的《朱元思書》便是此種文體。

          3、詞、曲

          詞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詩歌的發(fā)展,故稱之為“詩余”。它有多種詞牌,各種詞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韻等。其句式長短不一,又稱為長短句。按字?jǐn)?shù)的多少可分為長調(diào)(91字以上)、中調(diào)(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稱“元曲”,也是配樂的詩。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清唱曲,雜劇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為小令和套曲兩類,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組成,套曲也叫套數(shù),由多支曲組成。雜劇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其結(jié)構(gòu)是四折(相當(dāng)于四幕)加一個楔子(序幕),其構(gòu)成有科(人物動作、舞臺效果的說明)賓白(人物對話、獨白等)、唱詞,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凈(花臉)、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規(guī)定其字?jǐn)?shù),句數(shù)、平仄、押韻的固定格式。宮調(diào)表示曲調(diào)聲音的高低。

          4、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文體,只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說請求或愿望。

          5、說:古代的一種文體,既可以敘事也可以議論,常常是敘議結(jié)合,來表明作者的一些見解,與現(xiàn)代雜文大體相似。如《馬說》《愛蓮說》。

          6、記:古代的一種文體,有時用于說明,如《核舟記》;有時融敘事、寫景、議論、抒情于一體,如《岳陽樓記》等。

          7、銘:古代刻在器物上告誡自己或歌頌功德的一種文字,后成為一種文體,如《陋室銘》。

          文言文常識3

          一、重要作家作品

          先秦時期

          1,《詩經(jīng)》,又稱《詩》或《詩三百》,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500年的詩歌約305篇,分為“風(fēng)”“雅”“頌”三部分,是各地的歌謠。形式以四言為主,手法多用“賦”“比”“興”。《詩經(jīng)》為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頭。它與《書》《禮》《易》《春秋》合為儒家“五經(jīng)”。里面的名篇《關(guān)雎》《蒹葭》是我國最早的愛情作品,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墩撜Z》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著作,為孔門弟子編寫,是儒家思想的經(jīng)典之作。南宋朱熹把這部書和《孟子》《大學(xué)》《中庸》合稱“四書”。相傳,《詩經(jīng)》為孔子刪定。

          3,左丘明,春秋時期魯國史官。相傳《國語》《左傳》為其所撰?!秶Z》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以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周,魯?shù)葒F族的言論為主?!蹲髠鳌肥俏覈谝徊繑⑹略攤涞木幠牦w史書,按照魯國國君的世系紀(jì)年,記載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許多史料。也稱《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4,《曹劌論戰(zhàn)》:《左傳》里的精彩章節(jié),記述了齊魯長勺之戰(zhàn),敘述了曹劌戰(zhàn)前獻策和戰(zhàn)中協(xié)助魯莊公。文章以簡明的問答形式,表現(xiàn)了曹劌的政治見解和軍事才能。

          5,《孟子》:孟子和弟子著,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今山東鄒縣)。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有“亞圣”之稱,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后世“孔孟”常并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等都是里面的名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述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實行“仁政”的政治主張?!渡趹n患,死于安樂》論述逆境對人才成長、國家興衰的重要性。兩篇短文運用對比、舉例的論證方法,充分證明了觀點?!遏~我所欲也》也出自《孟子》,論述了“舍生取義”的重要主張。學(xué)習(xí)這篇文章,可以了解孟子散文“氣勢磅礴、感情強烈、生動活潑”的特點。

          6,《公輸》選自《墨子?公輸》,《墨子》是一篇以對話為主的敘述性文章,一般認(rèn)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表現(xiàn)他“兼愛”“非攻”的主張。

          兩漢時期

          1,劉向:漢朝人?!稇?zhàn)國策》是漢朝劉向所編,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xué)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趙國依次分國編寫,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fēng)貌,是研究戰(zhàn)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多u忌諷齊王納諫》和《唐雎不辱使命》都是《戰(zhàn)國策》里的名篇。

          2,《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zhàn)國策》,描寫鄒忌婉詞規(guī)勸齊威王廣開言路、博采眾長、修明政務(wù)的故事,表現(xiàn)了鄒忌巧妙的說理技巧。

          3,《出師表》:作者為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

          4,《陳涉世家》:節(jié)選自《史記》?!妒酚洝窞槲鳚h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所著。原名《太史公書》,后世通稱《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xué)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妒酚洝纷畛鯚o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記》、《太史公》?!妒酚洝纷畛鯖]有固定的書名,有的稱作“太史公書”,也有稱作“太史公記”的。到了三國時期,這本書才被明確稱為“史記”。本書的體例如下:

          十表(大事年表);

          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xué)雙璧”。因此司馬遷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史圣”。與司馬光并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十二本紀(jì)(記歷代帝王生平、政績);

          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

          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

          魏晉時期

          1,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東晉詩人、散文家。著有《陶淵明集》。

          著名篇章《桃花源記》《飲酒》。

          2,(南北朝)劉義慶(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漢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學(xué)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學(xué)家。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xué)。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妒勒f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之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guī)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后任江州刺史。劉義慶是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十分被看重。

          代表作品:《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依內(nèi)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方正”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shù)行,有的三言兩語,從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它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nèi)容分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方正”、“雅量”、“識鑒”等等,共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shù)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tǒng)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了解當(dāng)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huán)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fēng)貌。

          《世說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述東漢末年至?xí)x代士大夫清高放誕的言談逸事,較多地反映了當(dāng)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風(fēng)氣。魯迅曾指出:“這種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政事,其初在社會上很有勢力,后來遭執(zhí)政者之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等都被曹操設(shè)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事,而一變?yōu)閷U勑?;清議而不談?wù)拢@就成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種清談的名士,當(dāng)時在社會上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底資格;而《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書?!?/p>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夸張、與描繪的文學(xué)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xué)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xué)典故、等也多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后來筆記影響尤其大。

          唐朝時期

          1,王維:字摩詰,唐代杰出詩人、畫家。蘇軾對其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p>

          代表作品:《使至塞上》。

          2,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稱為“詩仙”,唐朝浪漫主義大詩人。

          代表作品:《行路難》、《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3,杜甫:字子美,被稱為“詩圣”,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評作“詩史”。

          代表作品:《望岳》

          4,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代表作品:《錢塘湖春行》

          5,劉禹錫:字夢得,文學(xué)家,詩人。

          代表作品:《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陋室銘》

          6,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xùn)|,唐代文學(xué)家。

          代表作品:《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選自《柳河?xùn)|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學(xué)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xùn)|,故又稱柳河?xùn)|。其人文名遠(yuǎn)播,與韓愈并稱“韓柳”,和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七人并稱“唐宋八大家”。

          7,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別墅,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品:《赤壁》、《泊秦淮》

          8,溫庭筠(約812—866)原名岐,字飛卿——晚唐——詩詞人——花間派——詩與李商隱齊名,并稱“溫李”;詞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

          代表作品:《望江南》、《商山早行》

          9,李商隱(813—858):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為“三十六體”。

          代表作品:夜雨寄北》、《無題》

          10,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史稱李后主——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詩,被稱為“千古詞帝”。

          代表作品:《相見歡》

          宋朝時期

          1,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

          代表作品:《漁家傲》、《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借“記”名,表達對友規(guī)箴之意。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jié)合,環(huán)環(huán)相扣氣勢宏大。駢散結(jié)合語言凝練,形象富于音樂美。

          2,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

          代表作品:《登飛來峰》

          3,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xué)家,豪放派代表詞人。

          代表作品:《記承天寺夜游》《水調(diào)歌頭》

          4,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宋代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

          代表作品:《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寫景敘事抒情熔為一爐。以口訣記憶如下:

          秀麗環(huán)境精筆描,自然風(fēng)光變化多。

          勾勒與民同樂圖,抒發(fā)作者政(治)理想。

          排遣抑郁復(fù)雜情,與民同樂是主旨。

          5,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婉約派女詞人。

          代表作品:《如夢令》《醉花陰》

          6,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將領(lǐng),豪放派代表詞人。

          代表作品:《西江月》、《破陣子》《》《》

          7,陸游:字務(wù)觀,號放翁,南宋愛國詩人。

          代表作品:《卜算子詠梅》《訴衷情》《游山西村》《》

          8,朱熹: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哲學(xué)家、教育家。

          代表作品:《觀書有感》

          9,文天祥:南宋愛國詩人。

          代表作品:《過零丁洋》

          10,郭茂倩(1041—1099),——《樂府詩集》——(郭茂倩——宋)——南北朝北方樂府民歌

          代表作品:《木蘭詩》《長歌行》

          11,趙師秀(1170~1219)——南宋詩人。字紫芝,號靈秀,又號天樂,著有《清苑齋集》

          代表作品:《約客》

          元明清時期

          1,馬致遠(yuǎn):元朝戲曲家,著有演繹王昭君出塞故事的《漢宮秋》等。

          代表作《天凈沙秋思》

          2,關(guān)漢卿:號已齋叟,大都(北京)人,元朝家。1958年被評世界和平理事會評為“世界文化名人”。

          代表作品:《竇娥冤》、《望江亭》、《救風(fēng)塵》、《單刀會》、《南呂?四塊玉?閑適》。

          3,《西游記》作者是明朝的吳承恩,是一部神話小說,書中記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師徒四人取經(jīng),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的精彩故事,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本書主要描述了孫悟空大鬧天宮、唐僧出世和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等故事,贊揚了以孫悟空為主的師徒四人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可貴精神。這部小說善于說故事,可讀性強;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物使人過目不忘;全書充滿了天馬行空的和大膽奇特的夸張。其中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尤其為人所熟知。

          人物形象及對應(yīng)的典型情節(jié)和性格特征:

          孫悟空: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紅孩兒、三借芭蕉扇;他勇敢機智、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取經(jīng)后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卻也喜歡“戴高帽”、好勝心強、喜歡搞點惡作劇。

          豬八戒:四圣試禪心、三打白骨精、大戰(zhàn)流沙河;

          他性格溫和,憨厚單純,力氣大,但又好吃懶做,愛占小便宜,他對師兄的話言聽計從,對師父中心耿耿,為唐僧西天取經(jīng)立下汗馬功勞,最后被封為“凈壇使者”。是個被人們喜愛同情的喜劇人物。

          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試禪心;

          他舉止文雅、性情和善,崇信佛法,佛經(jīng)造詣極高、嚴(yán)守戒律、目標(biāo)明確、立場堅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堅不可摧;但有時賢愚不分、好壞不辨。他西行取經(jīng)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癡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jīng)。最后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取經(jīng)后被封為“金身羅漢”。

          4,《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被后人歸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xué)名著之一。其內(nèi)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綠林好漢,由被迫落草,發(fā)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歷程。特別是通過眾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和反抗道路,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傳奇。又名《忠義水滸傳》,全書定型于明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rèn)為是施耐庵所著。

          這部小說人物形象生動惟妙惟肖;本書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鏈?zhǔn)浇Y(jié)構(gòu),使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頭緒眾多而線索分明,在語言上,小說采用古白話,所以本書語言描寫生動形象,活靈活現(xiàn)。

          精彩章節(jié):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花和尚倒拔垂楊柳、景陽岡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綱等。

          人物形象及對應(yīng)的典型情節(jié)和性格特征:

          (花和尚)魯智深: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嫉惡如仇、俠肝義膽、粗中有細(xì)、勇而有謀、豁達明理。

          (行者)武松:血刃潘金蓮、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除惡蜈蚣嶺;崇尚忠義、勇而有謀、有仇必復(fù)、有恩必報,是下層英雄好漢中最富有血性和傳奇色彩的人物。

          (智多星)吳用:智取生辰綱;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豹子頭)林沖:誤闖白虎堂、風(fēng)雪山神廟、火燒草料場、雪夜上梁山;武藝高強、勇而有謀,但為人安分守己、循規(guī)蹈矩、被逼上梁山。

          (黑旋風(fēng))李逵: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場;嫉惡如仇、俠肝義膽、脾氣火爆、頭腦簡單、直爽率真。

          (及時雨)宋江:私放晁蓋、怒殺閻婆惜、三打祝家莊;為人仗義、善用用人,但總想招安。

          (青面獸)楊志:楊志賣刀、智取生辰綱;精明能干、粗暴蠻橫。

          5,宋濂:元末明初文學(xué)家

          代表作品:《送東陽馬生序》,本文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序。

          6,《聊齋志異》:著名文言篇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清代文學(xué)家?!傲凝S”是蒲松齡的書屋的名字,“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多數(shù)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dāng)時的社會腐壞、黑暗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里面的名篇有《狼》等,告訴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7,吳敬梓:清朝文學(xué)家,代表作《儒林外史》。我們學(xué)過這里面的《范進中舉》??谠E記憶如下:

          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字敏軒來號粒民;

          晚年自號文木老人,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

          《儒林外史》代表作,五十五回章回體;

          長篇諷刺小說第一部,揭露科舉制度的。

          8,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漢族,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14歲時母親病故,于是輟學(xué)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羅貫中也曾參與其中?!坝兄緢D王”的羅貫中在蘇州結(jié)識施耐庵,以師徒相稱,兩人一同參加位于平江(即蘇州)的張士誠反元起義政權(quán),做過一段時間幕僚后離開。曾與另一位吳王朱元璋為敵,在明朝成立之后,羅貫中放棄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創(chuàng)作《殘?zhí)莆宕费萘x傳》《隋唐志傳》等著作。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國古代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作者一般被認(rèn)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據(jù)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演義以史為據(jù),以儒家思想為本,強調(diào)“忠義”;著重描寫戰(zhàn)爭,講述漢末黃巾之亂至魏、蜀漢及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tǒng)一百余年間歷史,刻畫了眾多英雄人物。

          開篇詩詞

          《臨江仙》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zhuǎn)化。在對三國態(tài)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室復(fù)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tǒng)思想,盡管這些舊有觀點已不容于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國演義時,把明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中不實譏望、怪力亂神之處刪除勘正。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稱:“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于作小說。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shù)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p>

          著名事件:黃巾起義—董卓亂政—逐鹿中原—曹操崛起—孫策立業(yè)—劉備興起—赤壁之戰(zhàn)—孫劉爭荊州—馬超興兵復(fù)仇—劉備成帝業(yè)—關(guān)張之死—諸葛用兵—六出祁山—司馬懿篡位—三國歸晉。

          精彩章節(jié):關(guān)羽在一杯熱酒未涼的工夫,斬了敵方大將華雄,收到曹操賞識敬重

          過五關(guān)斬六將:關(guān)羽與劉備失散,暫居曹營。曹操一心想收服關(guān)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賜美女、金銀、官職等物品,關(guān)羽獨留下赤兔馬,以便來日尋劉備方便。聽到劉備下落后,關(guān)羽將官印吊于屋中,帶上嫂嫂,奔向劉備。途中沒有曹操批準(zhǔn),在五個關(guān)口受到阻攔,關(guān)羽皆殺之闖關(guān)。后曹操命人加急送來出關(guān)令,也是日后關(guān)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的一個原因。

          三顧茅廬: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三次與關(guān)羽、張飛到草廬去請他,謙恭有禮,是后人善待臣子的佳話。諸葛亮發(fā)表了他著名的三分天下見解,稱《隆中對》。

          三氣周瑜:劉、孫聯(lián)合破曹,但孫吳的水軍都督周瑜氣量狹小,多次想法害諸葛亮而不得,被諸葛亮三次出招氣死,臨死前大喊:既生瑜,何生亮!

          草船借箭:周瑜讓諸葛亮三天造十萬支箭,卻不給充足的材料和人力,本是想以此陷害。但諸葛亮妙算天象,用草人布在船的兩側(cè),趁第三天大霧潛入曹營,曹操多疑,不敢冒然出兵,便放箭攻擊,于是天明霧散,諸葛亮白得曹操十多萬支箭,命士兵大喊:謝曹丞相賜箭。

          借東風(fēng):孫、劉破曹須用火攻,但風(fēng)向不對,周瑜心急如焚,病倒在床。諸葛亮算出某日必有東南風(fēng),探望時便開了一個藥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周瑜痊愈,殺孔明之心頓起。諸葛亮便喬裝鬼神借風(fēng),一可令眾人對自己更加欽佩,二可趁機逃離東吳。

          赤壁之戰(zhàn):孫、劉聯(lián)手,在兵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抵御了曹操大軍。用火攻將曹操擊敗。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zhàn)役的經(jīng)典(還有官渡之戰(zhàn)、肥水之戰(zhàn))

          智算華容:諸葛亮算出曹操赤壁一敗后必將走華容道,但此時不能殺曹操,否則北方必亂,便將此人情送與了關(guān)羽。由于昔日曹操對關(guān)羽有恩,云長又極重人情,將曹操放走。

          水淹七軍:關(guān)羽負(fù)責(zé)守荊州,利用白河之水淹死敵人數(shù)萬大軍,取得勝利。

          大意失荊州:關(guān)羽由于自負(fù),忘記了諸葛亮“東聯(lián)孫權(quán),北拒曹操”的計策,與孫吳結(jié)仇,被呂蒙裝作穿白衣的商人入了城,破了荊州。

          敗走麥城:關(guān)羽失掉荊州,被困麥城。劉備一個義子見死不救,終被孫權(quán)所殺。

          空城計:司馬懿攻打劉備,城中只剩下諸葛亮和一些老兵??酌饔闷嬗?,自己在城門上彈琴,幾個老兵打掃城門,門洞大開,司馬懿卻認(rèn)為孔明一生謹(jǐn)慎,定有埋伏,遂走而不攻。

          火燒連營:劉備為關(guān)羽、張飛報仇心切,攻打東吳,卻不會用兵,在山林中扎寨。被陸遜火燒連營七十里,一敗涂地。

          托孤白帝城:劉備臨死前,在白帝城將劉禪托給諸葛亮,命其如可立則立之,不可便廢而自立。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諸葛亮死后,料定司馬懿定會知曉,趁機攻打,便命姜維將自己尸身保存好,口中放入麥粒。出兵時將自己放在陣前給司馬懿看。果然后者一看諸葛亮沒死,以為其乃天人也,不可算計,退兵而走。

          單刀赴會:關(guān)云長不帶兵將赴東吳魯肅之邀,然后借醉挾持魯肅,安全脫身,顯示出英雄虎膽及過人機智。

          千里走單騎:關(guān)云長掛印封金,護送兩位嫂子千里投奔大哥劉備,一路之上過五關(guān)、斬六將、最終完成使命。

          二、古代文學(xué)常識散記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曾鞏、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2,古典四大名著:《水滸傳》(施耐庵著)、《三國演義》(羅貫中著)、《西游記》(吳承恩著)、《紅樓夢》(曹雪芹著)。

          3,文章兩漢兩司馬:司馬相如、司馬遷。

          4,史界兩司馬:司馬遷、司馬光。

          5,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6,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7,元曲四大家: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yuǎn)。

          8,樂府雙璧:《木蘭詩》、《孔雀東南飛》

          9,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guān)吏》《新安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文言文常識4

          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應(yīng)該說就具備了讀懂文言文的基本條件,并且也的確能通部分文句,因為古今語法差異不大,句子的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對現(xiàn)代漢語語法知識掌握比較牢固,并能熟練地分析各種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見句式也就能觸類旁通了。但古今畢竟有異,例如,若不懂古漢語賓語前置的知識,就譯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輸》)、“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章》),用現(xiàn)代漢語語序“硬譯”,則會譯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舉起,是不用力氣?!边@使人想起日本人說中國話。因此古漢語語法不但要學(xué),而且要認(rèn)真學(xué)。力量要放在古今語法歧異之處,即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所謂特殊句式。這些特殊句式是: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特殊語序(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這些知識,隨中學(xué)

          1、可以借助虛詞知識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斷句里;“哉”、“夫”常用來表感嘆;“乎”、“與”、“邪”、“何”、“盍”、“孰”常用表疑問;“之”、“是”常用來表疑問;“之”、“是”常用來作句子倒裝的.標(biāo)志等等。

          2、要從與現(xiàn)代漢語的比較入手,掌握各種特殊語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牢記住這些形式。每一種形式要記一兩個典型例句,以便類比判斷。

          3、背記一些固定的句式結(jié)構(gòu)。如:

          “不亦……乎”?表反問,可譯為“不是……嗎?”(其中“亦”只起加強語氣作用,可不譯);

          “無乃……乎?”表推測語氣,比較委婉,可譯為“恐怕……嗎?”或者“莫非……吧?”;

          “得無……乎(耶)”表猜測、疑問語氣,可譯為“莫不是……嗎?”“能不……嗎?”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問的格式,都可譯為“把……怎么辦?”、“拿……怎么樣?”、“對……怎么樣?”;

          “……孰與……”表示“與……相比,誰……”,常可譯為“與……比較起來怎么樣”;

          “其……乎?”表猜測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大概……吧?”、“難道……嗎?”;

          “何……為?”表詢問或反問,可譯為“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無以……”,前者可譯為“有什么可以拿(用)來……”,后者可譯為“沒什么可以拿(用)來……”;

          “有所……”、“無所……”,其中“所”是助詞,“所……”是“有、無”的賓語,所以前者可譯為“有……的”,后者可譯為“沒有……的”。

          了解古代文化常識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內(nèi)蘊的必經(jīng)之路

          語言是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產(chǎn)物。文言文。不僅關(guān)涉著造字之源、句式之法、為文之妙,還包容著先哲之理、陰陽之變,乃至禮俗、宗法、地理、數(shù)術(shù),更與古代歷史密切相關(guān)。特別是先入我們中學(xué)教材的,又都是久傳不衰的華章,其內(nèi)蘊就更豐富、更深邃。那么,要準(zhǔn)確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備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是不行的。我們在逐篇學(xué)習(xí)古文的過程中,要注意點滴積累,而且還要做必要的、較有系統(tǒng)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舉制度,人的姓、名、號、謙稱、敬稱等等,不求過繁過細(xì)地掌握,但要大體了解。

          學(xué)習(xí)文言,還有一些重要環(huán)節(jié)(如誦讀,就非常重要),還要學(xué)會斷句,掌握翻譯方法等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和技能訓(xùn)練要同時進行,才能提高閱讀水平,達到中學(xué)大綱要求,完成中學(xué)階段文言文學(xué)習(xí)的任務(wù)。

          一、學(xué)習(xí)文言文,最應(yīng)該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詞、句式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才可能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1、重視預(yù)習(xí),學(xué)會自學(xué)課前一定要借助注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yù)習(xí)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xué)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rèn)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dāng)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于記憶、比較、歸納、整理,把“字詞”學(xué)“活”。

          2、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去理解、體會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yīng)結(jié)合“語境”去揣摩。

          3、要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于識記和理解。

          二、語文教材強調(diào)文言文的朗讀、背誦,其意圖是讓學(xué)生通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培養(yǎng)語言感悟能力。誦讀可分四步進行:

          1、借助注釋,粗讀課文

          預(yù)習(xí)時完成粗讀任務(wù)。粗讀的首要任務(wù)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感知課文,從整體上初步地把握課文結(jié)構(gòu)。結(jié)合注釋,根據(jù)上下文讀兩三遍,再連猜帶蒙,對課文內(nèi)容應(yīng)該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

          2、質(zhì)疑、解難、細(xì)讀課文

          通過課內(nèi)細(xì)讀,要能準(zhǔn)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要解決粗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要對文章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要增進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3、深入領(lǐng)會,精讀課文

          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diào)和節(jié)奏。通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鑒賞評價,熟讀課文

          這一步主要靠課后同學(xué)們主動進行。要熟讀成誦,要強化文言字詞的學(xué)習(xí)效果,深化對課文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的理解。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xué)鑒賞、評價能力。

          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話大師,文言學(xué)習(xí)形成純粹、典雅的漢語語感,文言是白話的根基。20世紀(jì)上半葉,中國文壇的上空升起了一片“璀璨”的群星,他們是魯迅、胡適、梁實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語堂、穆旦、張愛玲等等,他們光華四射、文采灼灼、風(fēng)流儒雅,他們學(xué)貫中西、鑒古知今。與其說他們是文學(xué)大師,不如說他們是運用白話語言的大師。他們的作品90%以上用白話寫成,他們靈動地駕馭白話,“壘筑”起白話漢語的華彩篇章。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世紀(jì)下半葉的中國文壇卻“頓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沒有涌現(xiàn)出一個靈動地駕馭白話的“大師群體”,堪稱“白話大師”的只有寥寥幾位。

          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當(dāng)然很多,譬如社會政治動蕩等等,但一個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釋,也是最根本的解釋,就是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開始,中小學(xué)階段截斷了系統(tǒng)的文言教育的“血脈”。這使得在20世紀(jì)下半葉成為文壇主流文人們,在孩童時期的語言“敏感期”階段,即13歲之前,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他們在語言“敏感期”所接受“語文教育”,即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之后的所謂“現(xiàn)代語文教育”,是在廢除文言的背景下,基本以白話為主體的、為本位的。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之后的人們,在語言“敏感期”,基本是“通過白話”來學(xué)習(xí)“運用白話”,而不是“通過文言”來學(xué)習(xí)“運用白話”。

          文言文常識5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guān)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于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fā)生。

          詣:到,去。

          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

          課:考核、督促、征收。

          風(fēng)、化:教育感化。

          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游:①游玩,游覽; ②旅行,外出

          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劾:檢舉,揭發(fā)。

          白:告訴,報告。常用于官吏之間。

          短:進讒言,說壞話。

          害:嫉妒。

          聞:①聽說,聽見;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

          折:指斥,指責(zé),駁斥。

          讓:①責(zé)備,責(zé)怪;②謙讓,辭讓。

          黨:偏袒,伙同,包庇。

          矯:假托,假傳。

          質(zhì):作人質(zhì);抵押。

          次:①臨時駐扎(用于軍隊);②住宿,停留(用于個人)。

          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 輸”引申。

          當(dāng):判刑,判罪。后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 詞語。

          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

          多:贊揚,欣賞。

          少:批評,輕視,看不起。

          這些常見的單音節(jié)詞,出現(xiàn)在紀(jì)傳文中的頻率比較高,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官員行為、他人(官場)反應(yīng)、社會評價方面來掌握。

          文言文常識6

          1表官職的官職名稱

          宰相:總攬政務(wù)的大官。宰,主持,相,輔佐。

          御史大夫:其權(quán)力僅次丞相。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中書?。褐醒胄姓C要機關(guān)。

          尚書:六部最高行政長官。

          太尉:軍事首腦。

          郎中:尚書屬下部員。

          宦官:宮廷內(nèi)侍,又稱太監(jiān)。

          侍郎侍中:宮廷侍衛(wèi)。

          校尉:漢代軍事長官。

          翰林學(xué)士:管文件,圖書,侍讀。

          太史:記史,管文收。

          國子監(jiān):中央教育機構(gòu)。

          左右拾遺:唐代諫官。

          總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巡撫: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

          知州:州一級行政長官。知,管理。

          太守:郡一級行政長官

          主簿:秘書。

          2表官職變化的 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拜:授予官職。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除:任命,授職。

          授:授給、給予官職。

          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

          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

          起:起用人任以官職。

          察:考察后予推薦,選舉。

          仕:做官。

          仕宦:做官,任官職。

          仕進:進身為官。

          3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

          絀、黜:廢掉官職。

          免:罷免。

          奪:削除。

          4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升官。

          擢:在原官上提拔。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

          遷:一般指提升。

          等:進用。

          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

          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權(quán)。

          拜:按一定禮節(jié)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 于升任高官。

          5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

          貶:①降職;②降職并外放。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

          竄:放逐,貶官。

          左除、左降、左轉(zhuǎn):降職。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6表調(diào)動官職的詞語

          徙:一般的調(diào)動官職。

          調(diào):變換官職。

          轉(zhuǎn):調(diào)動官職。

          補:補充空缺官職。

          改:改任官職。

          出:京官外調(diào)。

          7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

          領(lǐng):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

          行:代理官職。

          署:代理、暫任。

          權(quán):暫代官職。

          判:高位兼低職。

          假:臨時的,代理的。

          攝:暫代官職。

          守:代理官職。

          8表辭官

          告老:官員年老。

          解官:辭去官職。

          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yǎng)老。

          乞身:古代認(rèn)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 稱請求退職為“乞身”。

          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 歸葬故鄉(xiāng)。

          移?。荷蠒Q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 語。

          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

          這些詞除第⑦類外都有明顯的特征,即它們后面常帶表示官職或地點的專有名詞,這給我們的翻譯帶來了方便——可以不譯。

          更重要的是,官職的變動特別是主觀情緒明顯的降職和升職,往往是我們推斷翻譯主人公行為、事件中生難字詞的重要依據(jù)。

          三古代科舉考試(從隋代至明清)

          ① 童生試,也叫“童試”,應(yīng)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②正式的科舉考試分類: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yīng)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會試后同年四月舉行,地點在皇帝宮殿,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連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會元——狀元。

          文言文常識7

          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quán)”,“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nèi)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quán),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zhàn)》:“豫州今欲何至?”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guān)系,再稱名和字;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xué)識淺薄。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nèi)。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xué)等,表示自己是新學(xué)后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凹摇笔菍e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jì)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等?!吧帷庇靡灾t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rèn)為皇帝當(dāng)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rèn)為他們的政權(quán)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jié)稱節(jié)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 (5)對于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令閫(kǔn) (對方妻子)、令兄、令郎、令愛。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guān)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yīng)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唐以后,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jīng)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jīng)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 (8)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等。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yè)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如《庖丁解?!分械摹扳叶 保岸 笔敲?,“庖”是廚師,表明職業(yè)?!稁熣f》中的“師襄” ,“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yè)。《柳敬亭傳》中的“優(yōu)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皟?yōu)”,亦稱優(yōu)伶、伶人,以樂舞戲謔為職業(yè)的藝人,后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guān)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jié)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jié)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垂髫 (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偨鞘前司艢q至十三四歲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弱冠是男子二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知命是男子五十歲。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二、官吏任免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 “于是辭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p>

          (4)遷。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zhuǎn)調(diào)三種情況。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zhuǎn)調(diào)叫轉(zhuǎn)遷、遷官、遷調(diào),離職后調(diào)復(fù)原職叫遷復(fù)。 (5)謫。降職貶官或調(diào)往邊遠(yuǎn)地區(qū)?!对狸枠怯洝贰半泳┲喪匕土昕ぁ薄?/p>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p>

          (7)去。解除職務(wù),其中有辭職、調(diào)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diào)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diào)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nèi)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xué)、茂才等?!蛾惽楸怼罚骸扒疤爻煎樱斐夹⒘?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p>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p>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dāng)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p>

          三、科舉制度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dāng)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nèi)容基本是儒家經(jīng)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zhǔn)。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xué)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xué)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xué)學(xué)習(xí),所以又叫入學(xué)考試。應(yīng)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洞倏棥贰耙赜谐擅撸偻訕I(yè)。

          【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己蟀l(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yīng)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yīng)試中選,應(yīng)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都烂梦摹罚骸坝馊?,予披宮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度辶滞馐贰返谑呋兀骸白x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必暿繀⒓拥钤囦洖槿锥冀羞M士。據(jù)統(tǒng)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shù)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xué)習(xí)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婆e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jīng)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xiāng)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jù)統(tǒng)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xiāng)試”條。參加鄉(xiāng)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度辶滞馐贰返谌貙懛哆M中舉后,張鄉(xiāng)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fā)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fā)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四、地理知識

          【州】參見“郡”條?!堵≈袑Α罚骸白远恳褋?,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赤壁之戰(zhàn)》:“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p>

          【道】漢代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設(shè)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qū),與縣相當(dāng)。唐代的道,先為監(jiān)察區(qū),后演變?yōu)樾姓^(qū),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nèi)設(shè)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qū),而巡道只有監(jiān)察區(qū)性質(zhì)?!蹲T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省?!?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薄队烙鰳贰ぞ┛诒惫掏压拧罚骸巴歇q記,烽火揚州路?!?/p>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薄皾h陰”指漢水南面。《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p>

          另《滕王閣序》一文中有: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弱冠,指二十歲,古代以二十歲為弱年。今無此意。句意:自己和終軍的年齡相同,卻沒有請纓報國的機會。)

          文言文常識8

          一、與政事相關(guān)的常用詞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guān)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于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fā)生。

          1.詣:到,去。

          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

          3.課:考核、督促、征收。

          4.風(fēng)、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6.游:①游玩,游覽;②旅行,外出求學(xué)或求官;③交際,交往。

          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檢舉,揭發(fā)。

          9.白:告訴,報告。常用于官吏之間。

          10.短:進讒言,說壞話。

          11.害:嫉妒。

          12.聞:

          ①聽說,聽見;

          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對于義項

          ③要特別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統(tǒng)治者——國君,強化了這一點,閱讀時就不至于認(rèn)為下文中國君和主人公發(fā)生的事件顯得突兀。怎么國君知道了并參加進來了呢?其實就是“聞”字在起作用。如“沒死以聞”,“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13.折:指斥,指責(zé),駁斥。

          14.讓:①責(zé)備,責(zé)怪;②謙讓,辭讓。

          15.黨:偏袒,伙同,包庇。

          16.矯:假托,假傳。

          17.質(zhì):作人質(zhì);抵押。

          18.次:①臨時駐扎(用于軍隊);②住宿,停留(用于個人)。

          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

          20. 當(dāng):判刑,判罪。后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

          21.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

          22.多:贊揚,欣賞?!案?、貴”等字,若帶賓語,就是意動,也意譯為此。

          23.少:批評,輕視,看不起。

          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官(官場)反應(yīng)、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

          二、官職人物常用詞語

          1.表官職的

          (1)宰相:總攬政務(wù)的大官。宰,主持,相,輔佐。

          (2)御史大夫:其權(quán)力僅次丞相。

          (3)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書?。褐醒胄姓C要機關(guān)。

          (6)尚書:六部最高行政長官。

          (7)太尉:軍事首腦。

          (8)郎中:尚書屬下部員。

          (9)宦官:宮廷內(nèi)侍,又稱太監(jiān)。

          (10)侍郎侍中:宮廷侍衛(wèi)。

          (11)校尉:漢代軍事長官。

          (12)翰林學(xué)士:管文件,圖書,侍讀。

          (13)太史:記史,管文收。

          (14)國子監(jiān):中央教育機構(gòu)。

          (15)左右拾遺:唐代諫官。

          (16)總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17)巡撫: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

          (18)知州:州一級行政長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級行政長官

          (20)主簿:秘書。

          2.表官職變化的

          ①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征拜郎中?!稄埡鈧鳌?/p>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舉其偏,不為黨。《左傳"襄公三年》

          知:韓琦鎮(zhèn)長安,薦知涇陽縣。《宋史·侯可傳》

          拜:授予官職。 如:……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公車征拜郎中。《張衡傳》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对贰べZ魯傳》:“延、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

          除:任命,授職。如:尋蒙國恩,除臣冼馬?!蛾惽楸怼?/p>

          授:授給、給予官職?!对贰べZ魯傳》:“秦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xué)教授?!?/p>

          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蹲T嗣同》

          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職。如: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yī)都事?!对贰べZ魯傳》

          察:考察后予推薦,選舉。如: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度龂尽侵鱾鳌?/p>

          仕:做官。如:學(xué)而優(yōu)則仕?!墩撜Z·子張》

          仕宦:做官,任官職。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犊兹笘|南飛》

          仕進:進身為官。如:邁少恬靜,不慕仕進。《晉書·許邁傳》

          ②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段浩湮浒埠盍袀鳌?/p>

          絀、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免:罷免。如:免官削爵?!礉h書"貢禹傳〉

          奪: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③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升官。如:升(魯)臺都事。《元史·賈魯傳》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為后將軍?!稘h書"趙充國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拔三十余人。李白《與韓荊州書》

          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顿Z誼傳》

          陟:進用。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冻鰩煴怼?/p>

          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進爵”

          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權(quán)。 如: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端问贰ば翖壖矀鳌?/p>

          拜:按一定禮節(jié)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对狸枠怯洝?/p>

          ①降職。如:貶連州刺史?!秳⒂礤a傳》

          ②降職并外放。如:貶邵州刺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新唐書·柳宗元傳》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fù)見?!恫肪印?/p>

          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杜眯小?/p>

          竄:放逐,貶官。如:暫為銜使,遂竄南夷。(韓俞《進學(xué)解》)

          左除、左降、左轉(zhuǎn):降職。如: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新唐書·裝延齡傳》)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應(yīng)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后漢書·明帝紀(jì)》)

          ⑤表調(diào)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提升?!稘h書·王尊傳》:“遷東郡太守?!?/p>

          徙:一般的調(diào)動官職。如:徙

          古代文學(xué)常識(一) 每日一詞:楚辭

          “楚辭”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國屈原等人創(chuàng)作的

          每日一人:屈原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字靈均,漢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雖忠心耿耿對待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jié)包粽子、賽龍舟的習(xí)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jì)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jì)念。

          每日名句:

          路曼曼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建議背誦)

          釋義:前面的路程遙遠(yuǎn)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心中的太陽。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

          釋義: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縱然死掉九回我也不會后悔。

          烏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屈原)

          釋義:飛鳥飛得再遠(yuǎn)也會記著飛回故鄉(xiāng),狐貍就算死了也會將頭面向自己的巢穴。

          擴展:因為屈原的這句詩,給可愛的狐貍家族帶來了不幸,許多有

          古代文學(xué)常識(二)

          每日一詞:絕句

          “絕句”是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按照每句的字?jǐn)?shù),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

          每日一人: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被后世譽為“詩佛”.他是一位文藝全才,也是一位道德人品堪為極致的出色男人:他九歲能詩文,21歲中進士,多才多藝,名動京師;他一生不僅詩、文、畫名聞遐邇,而且工于草書和隸書,精通音樂,善彈琴和琵琶;他孝順聞名,母親作古后,痛不欲生,請假在家服孝好幾年;他夫妻恩愛,妻子去世后終生未娶,孤居三十年,安身立命于山水之間;他出身富貴,卻極盡簡樸。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園詩意境靜謐幽美,詩風(fēng)清麗自然, 藝術(shù)成就很高,很多名句精妙絕倫,世代傳誦。最有代表的山水名作有《鳥鳴澗》《山居秋瞑》《過香積寺》《鹿柴》《終南山》等。

          每日一得:“(《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王維喜歡創(chuàng)造靜謐的意境,通過山水溪澗的幽深安寧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融合。詩中以動襯靜,寓靜于動,寫道:春天的晚上,桂樹的影子輕輕地在微風(fēng)中搖擺,寂靜的山谷中人跡罕至,只有桂花在無聲地飄落。寧靜的山間萬籟俱寂,當(dāng)月亮越過山邊爬上來,皎潔的銀輝在山澗里頓時一瀉而下,小溪邊樹梢上已經(jīng)熟睡的小鳥被驚醒了,啾啁歡跳,時不時在山澗中傳出一陣陣清脆的鳥鳴。詩中月出無聲,而山鳥驚飛,這叫聲似乎一時打破了山中的寧靜,可又恰恰是這鳥鳴聲盤旋耳邊時令人感到空曠的山中更加幽靜沉寂??吹贸鲈娙耸窃谝黄侦`閑靜的世界里,寧靜淡泊地啼聽花落鳥鳴的天籟,靜到極處的自然在詩人筆下出神入化。

          每日幾句:(拓展閱讀)

          1.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此句建議背誦)

          ”坐看云起時“,是心情悠閑到極點的表示。云本來就給人以悠閑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通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的閑適也就明白揭出了。

          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稘h江臨泛》(此句建議背誦)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山光水色作為畫幅的遠(yuǎn)景。漢江滔滔遠(yuǎn)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時隱時現(xiàn),若有若無。前句寫出江水的流長邈遠(yuǎn),后句又以蒼茫山色烘托出江勢的浩瀚空闊。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妒怪寥稀罚ù司浣ㄗh背誦)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fēng)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diào),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zhǔn)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4.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吨窭镳^》(此詩建議背誦)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魅力。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lǐng)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yīng)當(dāng)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梢韵胍?,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tài)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5.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此詩建議背誦)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xiāng)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xiāng)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xiāng)思,是急欲了解故鄉(xiāng)風(fēng)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的形式,傳神。

          6.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此詩建議背誦)

          詩寫游子思鄉(xiāng)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xiāng)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遇到佳節(jié)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yuǎn)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fēng)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fù)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泵糠昙压?jié)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

          7.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端驮拱参鳌罚ù嗽娊ㄗh背誦)

          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于絕大多數(shù)離筵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烏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屈原)

          釋義:飛鳥飛得再遠(yuǎn)也會記著飛回故鄉(xiāng),狐貍就算死了也會將頭面向自己的巢穴。

          擴展:因為屈原的這句詩,給可愛的狐貍家族帶來了不幸,許多有經(jīng)驗的獵人往往循著死狐貍頭的朝向去尋找他們的家。

          古代文學(xué)常識(三)

          每日一詞:詩經(jīng)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這句話要記住哦),是中國詩歌的源頭,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shù)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

          每日一得:四書五經(jīng)

          四書五經(jīng)是四書和五經(jīng)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jīng)典書籍。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xué)》和《中庸》;五經(jīng)是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yīng)該有六經(jīng),還有一本《樂經(jīng)》在秦末的戰(zhàn)火中被毀,于是只剩下五經(jīng)?!彼臅褰?jīng)“記載的主要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fā)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xué)思想,古代讀書人的考題大都從”四書五經(jīng)“中出。

          每日幾句:(有的家長可能會奇怪,為何選的是愛情詩,沒辦法,詩經(jīng)中這兩首千古傳唱,實在是太有名了,酌情了解一下,我想不礙事)

          《詩經(jīng)》中最有名的兩篇是《關(guān)雎》和《蒹葭》。

          《關(guān)雎》是《詩經(jīng)》首篇(這就要記下哦),是一首產(chǎn)生於2000多年前的民間戀歌,詩中娓娓細(xì)述的是一個男子的單相思,詩中把一廂情愿的愛情寫得憂而不傷。通過對美麗姑娘飄忽不定的倩影的傾情贊美,反復(fù)描摹男子那種求之不得的小貓抓心般的痛苦心情,他的輾轉(zhuǎn)反側(cè)、寢食難安。全詩用短促的四字句反復(fù)回環(huán)吟誦,大膽奔放、樸實健康、真誠明媚,詩的基調(diào)積極向上、陽光明麗。其中幾句建議背誦: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是一首愛情詩,寫一個戀愛中人的心理和感受,全詩曲折、迷茫、感傷,更多描述的是主人公的期盼心理和幻覺,主人公的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美麗的倩影,這個倩影令他長久地在水邊徘徊,心魄難安。故事發(fā)生時,眼前秋景寂寂,秋水茫茫,”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知在哪里,可由于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她”在水一方“,于是欣喜若狂想去追尋她,于是主人公沿著河岸向河的上游走”遡洄從之“,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上障礙重重、迂曲遙遠(yuǎn)。于是”遡游從之“從水路游著去尋找她,可不論輕舟如何搖蕩怎么游,總到不了她身邊,她永遠(yuǎn)”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其中幾句建議背誦: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有一首特有名的流行歌《在水一方》就是根據(jù)這首詩編的。

          拓展閱讀:好友meijunli撰寫了如下拓展內(nèi)容,我覺得特別好,推薦給大家

          雎鳩( jū jiū ),一種水鳥,即魚鷹

          關(guān)關(guān):鳥叫聲

          洲:水中陸地,同渚的意思差不多(同學(xué)們還記得一首詩,”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窈窕:純潔美麗,淑:善良;

          逑,本義為合、聚之意,這里翻譯成配偶。

          善良美麗的姑娘當(dāng)然是好男兒夢寐以求的佳偶!

          蒹葭(jiān ji?。禾J葦,蒼蒼:茂盛的樣子,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想念的她啊,住在水的另一頭(彼岸);

          溯游:游字應(yīng)該通流字,順流而下之意,(正如歌詞中說:我愿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yuǎn)又長)

          宛:應(yīng)該是好像、仿佛之意。

          古代文學(xué)常識(四)

          每日一讀:先秦文學(xué)

          “先秦”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前的歷史時期。先秦文學(xué)是我國古代文學(xué)發(fā)生發(fā)展的最早階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xué)。先秦文學(xué)主要有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jīng)》、先秦散文、楚辭。

          1.上古歌謠不少,大多與勞動和祭祀有關(guān),小學(xué)階段應(yīng)該不會考。

          2.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jīng)》、《楚辭》、《莊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jīng)》最有神話學(xué)價值(這句請注意,

          3.先秦散文分為歷史散文與諸子散文兩個部分:

          歷史散文的發(fā)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渡袝肥俏覈钤绲囊徊繗v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鬃泳幹摹洞呵铩肥俏覈谝徊烤幠牦w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后世散文都產(chǎn)生了經(jīng)典式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蹲髠鳌肥俏覈谝徊坑浭略攤涞木幠牦w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最為突出的著作?!秶Z》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zhàn)國策》為代表?!稇?zhàn)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諸子散文的發(fā)展大體上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zhàn)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學(xué)生們的著作的匯編,反映的是墨家學(xué)派所代表的小生產(chǎn)者的.思想?!独献印坊旧鲜堑兰覄?chuàng)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辯和精妙的詩一般的語言相結(jié)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戰(zhàn)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睹献印访献蛹捌涞茏拥闹鳎从沉藨?zhàn)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肚f子》是莊周及其學(xué)生們的著作,也是道家的又一部經(jīng)典,他的文章有著奇妙的構(gòu)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fēng)格,體現(xiàn)了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xué)成就。

          戰(zhàn)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盾髯印芬粫酁檐髯幼宰?,他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xué)的進一步發(fā)展?!俄n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質(zhì)樸無華,體現(xiàn)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chuàng)作,是先秦學(xué)術(shù)思想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總結(jié),具有較強的文學(xué)性。

          雎鳩( jū jiū ),一種水鳥,即魚鷹

          關(guān)關(guān):鳥叫聲

          洲:水中陸地,同渚的意思差不多(同學(xué)們還記得一首詩,“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窈窕:純潔美麗,淑:善良;

          逑,本義為合、聚之意,這里翻譯成配偶。

          善良美麗的姑娘當(dāng)然是好男兒夢寐以求的佳偶!

          蒹葭(jiān ji?。禾J葦,蒼蒼:茂盛的樣子,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想念的她啊,住在水的另一頭(彼岸);

          溯游:游字應(yīng)該通流字,順流而下之意,(正如歌詞中說:我愿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yuǎn)又長)

          宛:應(yīng)該是好像、仿佛之意。

          每日一詞:漢賦

          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于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xué)的代表。賦由《楚辭》發(fā)展而來,吸收了荀子《賦篇》的體制,外加縱橫家的夸張手法,形成一種兼有詩歌與散文特征的文學(xué)形式。通常認(rèn)為漢賦有大賦與小賦之分,大賦多寫宮廷生活,小賦富于抒情描寫。漢賦辭藻華麗,筆勢夸張,好堆砌冷僻之字,表面富麗而艱深難讀,是漢賦的特色。

          每日一得:漢賦四大家

          漢賦四大家一般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他們的典型的代表作品如下: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美人賦》。

          揚雄:《河?xùn)|賦》《甘泉賦》。

          班固:《兩都賦》聞名天下。

          張衡:《西京賦》《東京賦》最為有名。

          每日一典:子虛烏有

          名詞解釋:子虛指”并非真實“;烏有為”哪有“.指想象、假設(shè)的不存在或不真實的事情。

          ”子虛烏有“出自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楚使子虛使于齊,王悉發(fā)車騎,與使者出畋。畋罷,子虛過奼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一句。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因大肆美化皇家威儀以及皇帝出游的盛況,深得漢武帝的喜愛。《子虛賦》講楚王派子虛去訪問齊王。齊王率全國游獵能手陪同子虛外出打獵。子虛竭力向陪同的烏有先生吹噓楚王的游獵盛況,故意貶低齊王。烏有先生立即替齊王辯駁,向子虛發(fā)難。

          近義詞 :捕風(fēng)捉影、荒誕不經(jīng) 一切烏有 化為烏有 海市蜃樓

          反義詞 :千真萬確、鐵證如山、勿庸置疑

          每日一詞: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quán)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fù)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每日一得:新官上任三把火

          人們常用”新官上任三把火“來比喻新上任的官員總要先做幾件有影響的事,以顯示自己的才能和膽識。這個成語又是如何來的?讀過《三國演義》的人知道,三國時,諸葛亮當(dāng)了劉備的軍師,在短短一年內(nèi),連續(xù)三次用火攻戰(zhàn)勝曹操。第一次火燒博望坡,夏侯惇十萬精兵被燒死大半;第二次火燒新野,張遼的十萬官兵全軍覆沒;第三次火燒赤壁,百萬曹兵大敗而歸。人們把這三把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來便傳為人們所說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每日幾句: 常見的相關(guān)考題

          1.《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guān)羽,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過五關(guān)斬六將、水淹七軍、敗走麥城。

          2.《三國演義》中智者的化身當(dāng)屬軍師諸葛亮,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事,書中記敘了有關(guān)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如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智退司馬懿、揮淚斬馬謖等。

          3.《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jié)義的三弟兄分別是雙股劍的劉備,使丈八蛇矛槍的張飛和使青龍偃月刀的關(guān)羽。

          4.”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文學(xué)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5.寫出兩個與”三國“故事有關(guān)的成語或俗語: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

          6.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請寫出小說中有關(guān)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例如: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計。

          7.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是根據(jù)《三國演義》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役)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來的。請再寫出源于《三國演義》的兩個成語,并寫出相應(yīng)的人物及故事。

          成語: 三顧茅廬 故事:劉備三請諸葛亮;

          成語: 身在曹營心在漢 故事:徐庶人在曹營不獻一策

          8.”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yīng)變信如神?!斑@首詩說的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和曹操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是煮酒論英雄 .

          9.下面的一幅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 六出祁山 東和:東和孫吳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

          七擒: 七擒孟獲 北拒:北拒曹魏 排八陣:擺設(shè)八陣圖

          每日一詞:魏晉風(fēng)骨

          魏晉風(fēng)骨又稱建安風(fēng)骨。指建安詩人繼承《詩經(jīng)》及漢樂府優(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一方面在詩篇中真實地描寫漢末的大動亂、大分裂,表現(xiàn)對民生疾苦的關(guān)切;同時又在詩歌中抒發(fā)建立偉業(yè)的雄心壯志。詩歌情感基調(diào)慷慨悲涼,語言簡練剛健,自然明白而流暢,成為后世詩歌推崇的榜樣。李白詩的恢弘大氣、白居易詩的文辭淺白、直率都與魏晉詩歌有不解之緣。

          每日一得:三曹

          三曹:指漢魏間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因他們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xué)上的成就,對當(dāng)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所以后人合稱之為”三曹“.曹操是建安時期杰出的文學(xué)家和建安文學(xué)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開創(chuàng)了建安文學(xué)的新風(fēng)氣,風(fēng)格清俊通脫,他最有名的作品有《觀滄?!贰抖谈栊小贰2茇瞄L詩文及辭賦,其名作有《燕歌行》,《燕歌行》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在中國七言詩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創(chuàng)作五言詩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詩的發(fā)展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標(biāo)志著文人五言詩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他的《洛神賦》美不勝收、傳頌千古 .

          曹操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暮年,壯心不已。

          曹植的名句:1.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2.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曹丕的名句:秋風(fēng)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拓展閱讀:《觀滄?!?/strong>

          步出夏門行 之一 觀滄海

          作者:東漢 (曹操。字孟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一叢一叢到處都是,各種草兒長得十分繁茂。

          樹木被風(fēng)吹動發(fā)出颯颯的聲響,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濤。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fā)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chǎn)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注釋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xiàn)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jīng)過此地。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

          蕭瑟:草木被秋風(fēng)吹的聲音。

          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陽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漢:銀河。

          幸:慶幸。

          甚:極點。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詠:歌吟

          詠志:即表達心志。

          志:理想

          歌以詠志:以詩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古代文學(xué)常識:初唐文學(xué) 拓展閱讀:

          一般研究者都把唐詩的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早期詩人承襲南朝宮體詩,用詞多華藻綺麗空洞,以上官體為代表,主要詩人有李世民、虞世南、禇亮、李百藥、上官儀、上官婉兒等等。

          初唐中期詩人代表為文章四友和沈宋體”文章四友“指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沈宋體代表為沈佺期和宋之問。他們一方面沾染了宮體詩的習(xí)氣,一方面也寫了些描寫真情實感的好詩。

          初唐晚期詩人主要有王績和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一掃萎靡的宮廷詩風(fēng),描寫了真實生活。

          陳子昂是唐詩開創(chuàng)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他大膽從事詩歌革新,熱情洋溢、氣勢流暢,他是從初唐到盛唐時期的承前啟后的偉大詩人。

          每日幾句:

          1.”文章四友“: 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

          2.”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3.”吳中四士“:指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齊名,他們又都是江浙一帶人,這一帶在古代也叫吳中,因此人們稱他們?yōu)椤眳侵兴氖俊?其中賀知章、張若虛是當(dāng)時著名的詩人,張旭是書法家,也是詩人,包融所傳詩不多。詩作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最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詩多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氣息、新的情趣,體現(xiàn)了唐詩從初唐到盛唐過渡的特色。

          4.陳子昂,字伯玉,世稱陳拾遺(因曾任官職為右拾遺)。名句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