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
2.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孫子《孫子兵法》
3.一流攻守群,道天地將法,智信仁勇嚴,頂情略七斗,風林山火海
——孫臏《孫子兵法》
4.未料勝, 先料敗
《孫子兵法》
5.古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孫子兵法》
6.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
得算多也
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
得算少也
——孫子《孫子兵法》
7.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孫武《孫子兵法》
8.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孫子《孫子兵法》
9.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孫子《孫子兵法》
10.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孫子《孫子兵法》
11.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孫子兵法》
12.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孫子兵法》
13.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jié)也。
《孫子兵法》
14.善于用兵,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孫子《孫子兵法》
15.以計代戰(zhàn),一當萬
《孫子兵法》
16.古之所謂善戰(zhàn)者,勝于易勝者也。
——孫子《孫子兵法》
17.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孫子《孫子兵法》
18.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孫子《孫子兵法》
19.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孫子《孫子兵法》
20.故軍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孫子兵法》
21.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yǎng)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孫子《孫子兵法》
22.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孫子《孫子兵法》
23.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亂而取之,實而備之,怒而撓之。
——孫子《孫子兵法》
24.故知勝有五:知可以與戰(zhàn)、不可以與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孫子《孫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茍子勸學》)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趙策》)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wèi)靈公》)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wèi)風湛奧》)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zhàn)國策楚策》)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經典古文名句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茍子勸學》)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記》)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西晉陳壽《三國志》)
生于優(yōu)患,死于安樂。(《孟子告于下》)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僖公十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記》)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記》)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暮年,壯心小已。(曹操《龜雖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yǎng)生主》)----------經典古文名句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古文名言名句大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喻老》)-------古文名言名句大全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shù)》)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登高》)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曄《后漢書班超傳》)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班固《漢書》)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唐杜甫《曲江》)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漢《逸詩句風雅逸篇四》)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經典古文名句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zhèn)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范曄《后漢書馮異傳》)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經典古文名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古文名言名句大全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誰北則為枳。(《晏子春秋》)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后凋。(范曄《后漢書》)
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范曄《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唐杜甫《月夜憶弟舍》)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唐李商隱(無題》)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唐韓愈〈進學解〉)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韓愈《調張籍》)
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陳壽(三國志吳書》)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閣序〉)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唐李白《靜夜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唐元稹《離思》)----------經典古文名句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移居》)
中國歷史常識
1、到了大約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里,生活著一批被稱作 “山頂洞人”的遠古人類。他們已經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的體態(tài)特征。
2、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國縫制工藝史上的第一枚骨針,骨針約同火柴棍般粗細,長82毫米。
3、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xiàn)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4、已知的在中國境內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類,是“元謀猿人”。在中國云南省元謀盆地發(fā)現(xiàn)的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鑒定,距今約有70多萬年了。
5、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里。
6、北京人已經知道使用天然火。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7、陜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網紋盆上各種紋飾,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
8、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烏黑光亮,有著金屬器皿一樣的光澤。
9、長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筑房屋。
10、大約4000多年前,發(fā)生了一些部落戰(zhàn)爭。黃帝是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后勝利。
11、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后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黃帝之后,中華民族先后又出現(xiàn)了幾位杰出的人物:堯、舜、禹。堯禪位于舜,舜禪位于禹。
13、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奉命治水,終于治服了洪水。
14、后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15、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歷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歷法叫夏歷。
16、夏歷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歷。由于歷法中有節(jié)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歷。
17、夏朝最后一個統(tǒng)治者桀,暴虐無道。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18、商朝的青銅器制造業(yè)有很大的發(fā)展。商朝后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右圖)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代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總字數(shù)達到160多萬字,其中有單字4600多個,已識別的有1000多個。
20、商代末期,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叫“周”的部落強 盛起來。到周文王時,周國成了西方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統(tǒng)治者紂王好酒淫樂。周武王時,周聯(lián)合其他部落討伐商朝,經過牧野之戰(zhàn),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小國,有魯、齊、魏、晉、宋、燕等。這些小國的國君叫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帶產生了許多大型樂舞。祭祀山川時用的是表現(xiàn)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紀念武王伐紂功績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名為“東周”。分為“春秋”、 “戰(zhàn)國”兩個時期。
25、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林立,互相爭奪,勝者成為霸主,出現(xiàn)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說 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26、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問鼎大小輕重”。鼎是王權象征,傳說大禹鑄了九個鼎,代表九州。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后期,吳越兩國交惡。先是吳王闔廬戰(zhàn)敗受傷而死。其子吳王夫差立志報仇,讓人每天高聲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殺父之仇了么?”后來,吳國在夫差的領導下打敗了越國。
28、越王勾踐決心雪恥。他“臥薪嘗膽”,每天高聲自問:“勾踐,你忘了亡國的恥辱么?”越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再次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29、約2500年前,中國出了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右圖)
30、《道德經》又名《老子》,書里寫著:禍有時會成為福的因由,福中有時藏伏著禍。因此要注意“物極必反”, 還要注意“道”“德”相長。
31、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國興辦私學,他有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
33、孔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fā)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整理編訂了《易》、《詩》、《禮》、《樂》、老子授經圖孫武像 《尚書》、《春秋》等 “六經”。
34、孔子享年73歲,死后葬在魯國都城北邊(今山東曲阜“孔林”處)。孔子故居后來改建為“孔廟”。
35、孔子的學生們追憶孔子日常教誨和生活行為,整理成一部
36、孫武,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傳世有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左圖)
37、《孫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戰(zhàn)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等許多戰(zhàn)爭原則。
38、《孫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戰(zhàn)爭的目的是為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秾O子兵法》因此被稱為“兵學圣典”,并被廣泛應用于政治、外交、商戰(zhàn)、體育等領域。
39、《孫臏兵法》是另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戰(zhàn)國時期的孫臏所著,孫臏是孫武的后代。
40、齊將田忌與齊王賽馬屢敗。孫臏教田忌改用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敗一場;再用自己的上等馬、中等馬分別與齊王的中等馬、下等馬對陣,田忌勝二場,總比分2:1,田忌勝?!皩O臏賽馬”是一個很著名的策略。
41、戰(zhàn)國時期開始后,各個諸侯國都和周王一樣,自稱為王,其中的七個強國號稱“戰(zhàn)國七雄”,他們展開了“兼天下”、“一宇內”的戰(zhàn)爭。
42、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盛行“鐘鼓之樂”。近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樂器。
43、在出土的鐘鼓樂器中,有一套大型編鐘,最為珍貴。這套編鐘在地下埋藏了2400余年,現(xiàn)在仍能以準確的音調、優(yōu)美的音色演奏古今樂曲。(右圖)
44、中國古代第一個享有盛譽的名醫(yī),是春秋戰(zhàn)國后期的民間醫(yī)生扁鵲 。
45、扁鵲精通各種醫(yī)術,又總結前人方法,創(chuàng)造了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幾千年來一直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所采用。
46、“百家爭鳴”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場激烈的思想交鋒,戰(zhàn)國爭雄激烈之時,也是百家爭鳴鼎盛之際。
47、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為中國西部的一個諸侯國,疆域較小,國力不盛,始終被中原諸侯鄙視。但自從實行了商鞅變法后,國勢蒸蒸日上,很快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的強國。
48、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 秦王贏政,開始親理朝政,經過短短的17年,滅其他六國,于公元前221 年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 。
49、秦滅六國后,贏政稱“皇帝”,意即“德過三皇,功高五帝”。
50、為盡快改變春秋戰(zhàn)國500多年分裂造成的各種混亂,鞏固秦王朝的統(tǒng)一,秦始皇下令統(tǒng)一幣制,使用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貨幣。
51、秦始皇還下詔統(tǒng)一度量衡 ,并繼續(xù)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修弛道,車同軌 ,書同文”,來鞏固秦 萬里長城 秦王朝的政權。
52、中國古文字中,最早有 甲骨文、 金文,西周時期有 大篆(籀文),戰(zhàn)國時期有蝌蚪文(古文)。 此外一些諸侯國還有各自不同的文字。
53、秦統(tǒng)一后,規(guī)定小篆為統(tǒng)一字體,通行全國,后來,秦朝出現(xiàn)了一種更加便于書寫的隸書,這 種字體從漢朝起在官方和民間通行,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54、秦、趙、燕等北方諸侯國,為抵御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別修筑過長城。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 后,下令把不相銜接的'各段長城連成一體,再向東西延伸,全長達1萬多華里,號稱萬里長城。長城大都修筑在高山峻嶺之上,易守難攻。(左圖)
55、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劉邦領導的武裝力量推翻了。
56、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
57、在發(fā)生于巨鹿的一次大戰(zhàn)中,項羽命士兵砸破鍋鼎,鑿沉船只(“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以示決戰(zhàn)必勝的決心。結果項羽的軍隊九戰(zhàn)九捷,立下首功,分封天下,自稱為 “西楚霸王”。
58、劉邦曾與秦朝關中父老 “約法三章”:“**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并且下令廢除秦朝全部苛法,明令禁止犒軍擾民。由于實施德政,得到廣泛擁護,劉邦被封為“漢王”。
59、公元前202年,劉邦圍項羽于垓下,項羽自刎。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 公元25年)。為順應民心思安、期盼休養(yǎng)生息的現(xiàn)實,劉邦制定了各種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使社會 經濟迅速發(fā)展起來。
60、漢高祖之后,漢文帝(右圖右)、漢景帝(右圖左)繼續(xù)推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努力,中國出現(xiàn)了政治升平、經濟繁榮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61、漢武帝即位后,以其雄才大略,開拓西部疆域,建立起豐功偉業(yè),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把“秦皇漢武”并稱,正是因為他們先后完成了中國統(tǒng)一、穩(wěn)固發(fā)展的偉大事業(yè)。
62、西漢帝國的強大,使中原人不再被稱為“秦人”,而通稱 “漢人”、“漢族”了。
63、公元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由于他施行暴政,引起赤眉、綠林軍起義,隗囂、 公孫述等擁兵自立。公元23年9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
64、劉秀是劉邦之后,王莽內亂時期起兵爭奪天下,于公元25年重建東漢(公元25——220年)政權,定都洛陽,自號為“漢光武帝”,史稱“光武中興”。
65、養(yǎng)蠶抽絲、紡紗織綢,是5000多年前中國人的重大發(fā)明。公元前5——6世紀,絲綢傳到西域。到了漢代,絲綢業(yè)已十分發(fā)達。紛至沓來的商隊,把各種絲和絲織品運到了古羅馬帝國,絲綢之路開始形成。
66、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實際上是一種絲織品,有一種帛(極薄的絲綢)在古代作為“紙”用。所以漢代以前就有許多帛書帛畫。
67、到了 西漢早期,出現(xiàn)了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如 絮紙、麻紙。
68、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發(fā)明價廉物美的 “蔡侯紙” 這種紙平整光滑,又薄又軟,成本低廉,便于書寫。
69、漢武帝為了鞏固大一統(tǒng)的政權,提出“獨尊儒術”,以孔子學說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開始占統(tǒng)治地位,并逐漸形成儒教。
70、佛教在元前后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到中國,對后世的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東漢時中國道教在民間興起。
71、東漢將亡之際,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此后各種大小戰(zhàn)爭不斷,著名的有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還有夷陵之戰(zhàn)。最終的結果是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稱三國(公元220——280 年)。
72、三國時期有幾位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有雄才大略,關羽是忠義的英雄。他們受到后世中國人的尊崇。
73、晉朝(公元265——420年)時的煉丹家葛洪,在冶煉各種礦物的過程中,了解到一些礦物的性 質,總結出不少化學知識,他寫的 《抱樸子》堪稱一部原始化學的重要著作。
74、《水經》是漢朝桑欽的一部河道學專著,但記述過簡,有缺漏。北朝(公元386——581年)酈道元以 此書為綱要,詳加注釋,取名《水經注》。
75、《水經注》記述了1252條水道河流,連許多歷史事件、人物、傳說神話、文物碑石等各種史跡故聞, 都有涉獵。全書30萬字,是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巨著。
76、王羲之是東晉(公元317——420年)杰出的書法家。據說他年輕時常臨池寫字,就池洗硯,使得池水盡黑,故有“墨池”之說,相關的名勝有多處,推浙江紹興蘭亭。
77、公元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人在蘭亭飲酒賦詩,共得佳作四十余篇,編為一集,王羲之親為作序并書寫,稱為《蘭亭序》(右圖),是中國書法的絕代佳作。真跡惜已失傳。
78、瓷器的制造工藝比較復雜,故瓷器的出現(xiàn)比陶器晚。從商周起才有原始青瓷。經過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到了東漢晚期,中國已能大批生產胎堅質細、色澤翠艷的青瓷。三國兩晉時期,南方越窯所生產的青瓷最為有名。
79、從三國的吳國開始近400年間,連續(xù)有六個朝代在南京建都,后人稱南京為 “六朝古都”。
80、三國時代的大數(shù)學家劉徽,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計算方法 “割圓術”。他從圓內接正多邊形入手,求得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159。
81、南朝的數(shù)學家祖沖之,得到小數(shù)點后七位數(shù)的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比歐州數(shù)學家計算出同精度的圓周率早了1000多年。
82、經過四、五百年戰(zhàn)亂,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楊堅重新統(tǒng)一中國。
83、隋文帝是個明君,他勵精圖治,治國有方。十幾年后,各地府庫皆已盈滿,無處再容納糧食布帛。因此隋朝的典章制度后來都在唐朝得到繼承,有的長期為后世沿用。
84、隋朝創(chuàng)立了科舉制,后又設進士科。"科舉”即分科舉士,“進士”即晉仕之意。隋朝創(chuàng)立的科舉制,沿襲1000多年,直到清末才終止。
85、隋朝時,中國經濟的重心已開始南移,大量的糧食財富從南方運往全國,為此,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86、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北達涿郡(今北京通縣),全長2000多公里,沿河修了堤道,栽種了柳樹。
87、隋朝工匠李春營造的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石拱橋,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此橋的單孔大拱跨度為37.37米,完全用石塊砌成。
88、公元618年,唐朝(公元618 ——907年)建立。626年,李世民繼位當了皇帝,即唐太宗(左圖)。唐太宗十分注意安撫百姓,他經常引用古代荀子的話:“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警醒自己,告誡朝廷官員。
89、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中,唐太宗最善于兼聽納諫。他鼓勵臣下直言切諫,且常能屈己納諫。
90、魏征是唐初名臣,他常說“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一生對皇帝據理力諫達200多次。
91、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惋惜不已,他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92、唐玄宗李隆基(右圖)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繁盛的時期,號稱“開元盛世”。當時的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有百萬人口,各國的使節(jié)、商人、留學生數(shù)以萬計。四方珍奇積聚,極盛極富。
93、唐朝廷在廣州設市舶司(其長官稱為市舶使),專管海外貿易。
94、唐代開始,東南沿海許多商人紛紛揚帆出海。他們每年九、十月間,乘著東北季風南下東南亞各國經商,待來年三、四月間再隨著東南季風“回唐山”。這些在東南亞“住蕃”和移民的“唐人”,成為最早的華僑 。
95、唐后,許多國家都把盛唐的中國人及華僑稱為“唐人”,他們聚居的地方就成了唐人街。
96、唐朝多才子,更多有不屈不撓舍生取義之士。著名者如玄奘只身徒步往天竺(印度)取經,過沙漠、翻雪山,越叢山峻嶺,闖林莽沼澤,九死一生,歷時19年,行程5萬華里。
97、唐朝天寶初年,鑒真和尚乘船五渡東海挫敗,幾度死里逃生,歷經12年磨難,雖雙目失明,信念仍不減當年,六渡滄海終于成功,終老日本,成為一代宗師。
98、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帶去許多工匠、技藝、典籍、物種,對西藏的開發(fā)起到積極作用。
99、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國號為“周”。武則天富權略,能用人,掌握政權達40余年,死后,唐中宗復位。
100、唐玄宗早期政治清明,任用賢相,稱為開元盛世,但晚年因寵愛楊貴妃,釀成“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從此唐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
101、唐朝工匠用各種礦物燒制出青、綠、黃三種艷麗的彩色陶器,所以叫唐三彩(左圖)。唐三彩作品多為人物或動物俑,個個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為藝術珍品。
102、唐代的繪畫風格十分注重線條的變化,不論是凡人常物,還是云中的飛天神仙、反彈琵琶的歌女舞妓,都給人以“天風飛揚,滿壁風動”、“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美感。
103、唐代天文學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原名張遂),他通過觀測,證實了太陽的運行速度是不均勻的,時快時慢。僧一行還大規(guī)模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104、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六大古都”,它們分別是陜西西安、河南洛陽、江蘇南京、北京(以上四地曾是幾個朝代的都城)、河南開封和浙江杭州(分別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
105、唐朝時期,中國是東方最先進的國家,日本先后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人數(shù)多時達五六百人。這些日本譴唐使回國以后,積極傳播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文化,促進了中日的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
106、公元907年,唐朝節(jié)度使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歷史上稱為后梁。此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相繼統(tǒng)治黃河流域,合稱五代(公元907——960年)。同一時期,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現(xiàn)了10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結束。
107、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開封東北)發(fā)動兵變,手下將士們把黃袍加到他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取國號為“宋”,定都在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108、宋太祖為了鞏固統(tǒng)治,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加強中央集權。他設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109、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被宋神宗任命為宰相后實行變法,整理財政和軍政,稱為“王安石變法”。后來由于司馬光等人的強烈反對,變法維持不到十年就結束了。
110、北宋時期官員包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人們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為“包公”、“包青天”或“包龍圖”。中國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包公的動人故事,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敬仰之情。
111、五代十國時期,各地佛教盛行。宋朝時宋太祖下令雕版刻印《大藏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印刷佛經。
112、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相當發(fā)達,火藥、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
113、沈括是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對天文、歷法、音樂、醫(yī)藥、數(shù)學等很是精通。他在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了自己豐富的研究成果。此外,他還記錄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較有名的如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等。
114、印刷術的發(fā)明和推廣被譽為世界文明之母。北宋時期,畢升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發(fā)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約200年后,這一技術傳到其他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115、火藥的發(fā)明與中國古代的煉丹術有密切關系。因為火藥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唐朝末年,被廣泛應用到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藥技術有了更大的改進。后來火藥的制造方法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各國。
116、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發(fā)明了指南針。北宋時期,人們創(chuàng)造了適用于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yè)推向了新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也最為先進
117、北宋時期大量開采金、銀、銅、鐵等礦藏,銅錢是當時的本位貨幣,鑄造量非常大,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qū)都有出土。
118、兩宋時期的制瓷業(yè)非常發(fā)達。宋瓷品種繁多,花紋秀麗,并大量出口海外,江西的景德鎮(zhèn)已成為中國著名的瓷都。
119、宋朝時期,市場上流通貨幣以銅錢、鐵錢、金銀等金屬貨幣為主。為了攜帶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qū)出現(xiàn)“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使用為商業(yè)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
120、宋代的針炙學和法醫(yī)學成就突出,《洗冤集錄》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法醫(yī)學著作,比西方同類專著早了3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