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經(jīng)典語句1
不充詘于富貴,不遑遑于所欲。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
居后而望前,則為前;居前而望后,則為后。 迷而知返,得道不遠(yuǎn)。
其志不在小。
取草絕根,在于未蔓;撲火止燎,貴乎速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遠(yuǎn)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遠(yuǎn)期,惟君子為能及矣。
尚儉者開富之源,好奢者起貧之兆。
思政不察逆順之理,不識大小之形,不度強(qiáng)勢之勢,有此三蔽,宜其俘獲。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溪壑可盈,志欲無滿。
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
項(xiàng)莊舞劍,意在沛公。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中的經(jīng)典語句2
1、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2、其志不在小。
3、不充詘于富貴,不遑遑于所欲。
4、溪壑可盈,志欲無滿。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6、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 。
7、居后而望前,則為前;居前而望后,則為后。
8、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9、取草絕根,在于未蔓;撲火止燎,貴乎速滅。
10、尚儉者開富之源,好奢者起貧之兆。
11、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
12、項(xiàng)莊舞劍,意在沛公。
1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1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15、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16、迷而知返,得道不遠(yuǎn)。
17、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18、思政不察逆順之理,不識大小之形,不度強(qiáng)勢之勢,有此三蔽,宜其俘獲。
19、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中的經(jīng)典語句3
1.取草絕根,在于未蔓;撲火止燎,貴乎速滅。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3.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遠(yuǎn)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遠(yuǎn)期,惟君子為能及矣。
4.尚儉者開富之源,好奢者起貧之兆。
5.思政不察逆順之理,不識大小之形,不度強(qiáng)勢之勢,有此三蔽,宜其俘獲。
6.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7.溪壑可盈,志欲無滿。
8.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 。
9.項(xiàng)莊舞劍,意在沛公。
10.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11.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1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1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14.不充詘于富貴,不遑遑于所欲。
15.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16.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17.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
1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19.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
20.居后而望前,則為前;居前而望后,則為后。
21.迷而知返,得道不遠(yuǎn)。
22.其志不在小。
《史記》經(jīng)典
1、 士為知己者死
2、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p>
3、 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4、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5、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6、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7、 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8、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 司馬遷名句
9、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
10、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1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2、 規(guī)小節(jié)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13、
14、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15、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16、 五帝不相復(fù),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shí)變異也
17、 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
18、 以權(quán)利合者,權(quán)盡而交疏。 —— 司馬遷語錄 · 以權(quán)利合者,權(quán)利盡而交疏。
19、 不知其人,視其友。
20、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史記》經(jīng)典語錄【2】
1、好學(xué)深思,心知其意。
2、不知其人,視其友。
3、智者貴在乘時(shí),時(shí)不可失。
4、勇怯勢也,強(qiáng)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6、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7、貌言華也,至言實(shí)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8、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
9、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抉R遷《史記·酷吏列傳》
10、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11、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1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1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15、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16、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
17、以權(quán)利合者,權(quán)盡而交疏。
18、以權(quán)利合者,權(quán)利盡而交疏。
19、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20、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21、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
22、明者遠(yuǎn)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
23、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24、法令所以導(dǎo)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抉R遷《史記·循吏列傳》
25、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26、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
27、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類別:道德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28、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9、不識其人視其友。
30、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史記經(jīng)典名句語句摘抄
1、 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司馬遷 《史記》
2、 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 《史記》
3、 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 ——司馬遷 《史記》
4、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
5、 順 不妄喜;逆 不遑餒;安 不奢逸;危 不驚懼;胸有驚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也 。 ——司馬遷 《史記》
6、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司馬遷 《史記》
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
8、 屈原賈生列傳:舉世混(皆)濁而我獨(dú)清,眾人皆醉而我獨(dú)醒 ——司馬遷 《史記》
9、 禍不妄至,福不徒來 《史記》
10、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司馬遷 《史記》
11、 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cái),仁人者送人以言 ——司馬遷 《 史 記》
12、 反聽之謂聰,內(nèi)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qiáng)。 《史記》
13、 李將軍列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 馬 遷 《史記》
14、 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 《史記》
15、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史記》
16、 日者列傳:得不為喜,去不為恨。 ——司馬遷 《史記》
17、 太史公自序: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司馬遷 《史記》
18、 商君列傳 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司馬遷 《史記》
19、 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司馬遷 《史記》
2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 《史記》
21、 管晏列傳: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倉廩實(shí)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 辱 — —司馬遷 《史記》
22、 雖被萬戮,豈有悔哉! ——司馬遷 《史記》
23、 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司馬遷 《史記》
24、 以權(quán)利合者,權(quán)力盡而交疏。 《史記》
25、 高祖本紀(jì):運(yùn)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司馬遷 《史記》
26、 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司馬遷 《史記》
27、 刺客列傳:天雨粟,馬生角 ——司馬遷 《史記》
28、 故音樂者,所以動(dòng)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司馬遷 《史記》
29、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司馬遷 《史記》
30、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bào)之 《史記》"
31、 見人不正,雖貴不敬也;見人有污,雖尊不下也。 《史記》
32、 運(yùn)籌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子房計(jì)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為大于細(xì)。 — —司馬遷 《史記》
33、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史記》
34、 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yīng)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 亦 歸 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實(shí)。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yuǎn)矣。 ——司馬遷 《史記》
35、 魏文王問扁鵲 魏文王問扁鵲:“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yī)?” 扁鵲曰:“長兄最善 , 中 兄次之,扁鵲最為下。” 魏文王曰:“可得聞邪?” 扁鵲曰: “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閭。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dòng)谥T侯?!?《史記》
36、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 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 三代之際,非一代之智也。 《 史 記》
37、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 皆 無 益于子之身。 《史記》
38、 法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史記》
39、 農(nóng),天下之本,務(wù)莫大焉 《史記》
40、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 相 , 尊位也。子獨(dú)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dāng)?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dāng)是之時(shí),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記》
41、 孔子曰:“言爾志?!吧_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 舞 雩 ,詠而歸。孔子喟爾嘆曰:“吾與蒧也!” 《史記》
42、 韋編三絕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 《 易 》,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 《史記》
43、 倒行逆施 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卑阍唬骸拔?必 存 之。”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bào)仇,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途遠(yuǎn),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史記》
44、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 矜 其 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史記》
45、 優(yōu)孟馬諫 優(yōu)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 楚莊王之時(shí),有所 愛 馬 ,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黙,啖以棗脯。馬病肥死,使髃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優(yōu)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驚而問其故。優(yōu)孟曰:“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敝T侯聞之,皆知大王賤ren而貴馬也。 王曰:“寡人之過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馬屬太官,無令天下久聞也。 《史記》
46、 (吳)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shè)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 苦 。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zhàn)不旋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史記》
47、 項(xiàng)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shí)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 , 虞 兮虞兮柰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xiàng)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司馬遷 《史記》
48、 雞鳴狗盜 齊閔王二十五年,復(fù)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秦相。人或說秦昭 王 曰 :“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 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贝藭r(shí)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xiàn)之昭王,更無他裘。 孟嘗君患之,遍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蹦艘篂楣?,以入秦宮臧中,取所獻(xiàn)狐白裘至,以獻(xiàn)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 《史記》
49、 "All men will die, but death could be weightier than Mountain Tai,or lighte" r th an a feathe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 《史記》
50、 ‘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