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
2、人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爾基
3、圣人擇可言而后言,擇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勢解》
4、文化的視野超越機械,文化仇恨著仇恨;文化有一個偉大的激情,追求和美與光明的激情。——馬大·安諾德
5、為善則預,為惡則去。——顏之推《顏氏家訓·有事》
6、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
8、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9、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zhì)。——阿諾德
10、不伴隨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將成為滅絕的文化。——邱吉爾
11、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勝利。——愛獻生
12、智慧是知識凝結(jié)的寶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異彩。——印度
1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14、善言古者必有節(jié)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荀子·性惡》
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16、任何一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來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17、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18、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19、在這富有歷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會,人類的文化應是多彩多姿的。——黑塞
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21、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
22、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孝經(jīng)·天子》
2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2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5、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愛默生
26、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27、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資治通鑒》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29、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30、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33、夫人必知禮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讓。——《管子·五輔》
34、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jīng)學理窟·學大原下》
35、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僖公九年》
36、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曹植《贈白馬王彪》
37、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王勃《上劉右相書》
38、所謂文化,比起文明開化往往不過是掩蔽蒙昧無知的最后一層裱糊板。——馬洛利
39、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
40、任何一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來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41、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4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3、文化不能從上向下壓,因為它應該是從下面高漲起來的。——里德
44、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45、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46、人生來本是一個蠻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獸。——《世俗智慧的藝術》
47、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48、有如語言之于批評家,望遠鏡之于天文學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給精神以力量的東西。——愛獻生
49、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50、孝在于質(zhì)實,不在于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yǎng)》
51、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52、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