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九世中的好詞好句。
古穿今之嬌繡
“你所浪費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
你所厭惡的現(xiàn)在,是未來的你回不去的曾經(jīng)”誰說的
呵,這個是確實是由哈佛的校訓翻譯過來的。
哈佛大學的校訓一共有20條,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提供給你全部哈佛校訓的中英文對照參考1. 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2. 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 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4. 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 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6. 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7. 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eds must arrange the position.幸?;蛟S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 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 But, since continually life part of - studies also are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 also can make?學習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么呢
9. 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請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
10. 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 diligently, can feel the successful taste.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11. 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 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 self-control and the will.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 The time is passing.時間在流逝。
13. Now drips the saliva, will become tomorrow the tear.現(xiàn)在淌的哈喇子,將成為明天的眼淚。
14. The dog equally study, the gentleman equally plays.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15. Today does not walk, will have to run tomorrow.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 The investment future person will be, will be loyal to the reality person.投資未來的人是忠于現(xiàn)實的人。
17. The education level represents the income.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 One day, 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19. Even if the present, the match does not stop changes the page.即使現(xiàn)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20. Has not been difficult, then does not have attains沒有艱辛,便無所獲。
求采納為滿意回答。
幫我做下歷史作業(yè) 謝了
公元476年最后一位羅馬皇帝被日爾曼人廢除,西羅馬帝國終于在蠻族的入侵下滅亡了,在原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相繼建立起許多日爾曼人國家,西歐的封建制度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發(fā)展起來。
法蘭克人進入高盧地區(qū)后,就沒收了羅馬皇室和部分奴隸主的土地,用以分給法蘭克人的馬爾克公社。
也有很多被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和他的親兵們所占有,他們成為了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
隨著法蘭克人不斷征服新的地區(qū),國王們便把新征服的土地及其上的人民贈送給他的部下、主教和修道院長,即所謂的“贈地”。
這樣無限制贈地的結(jié)果便是地方大貴族的實力不斷增加,最終大大削弱了王權,使墨洛溫王朝的繼任國王們逐漸成為一個只具有象征意義的“共主”。
到加洛林家族的查理馬特擔任宮相時期,為了法蘭克國家的長治久安,也為了鞏固他自己的實力,他開始實行采邑制。
查理馬特將沒收的叛亂貴族和教會的土地作為采邑,分封給貴族和教會。
采邑的領受者必須為賜予者服騎兵役,并向其宣誓效忠;采邑的賜予者有義務保護領受者,使其不受他人的傷害。
采邑分封,只限終身,不得世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歐封建制度是在這一時期由法蘭克人發(fā)展起來的,“采邑”制更是起到了根本的決定意義。
“采邑”制到查理曼時期有了很大發(fā)展。
在這一時期里,除國王舊有的教俗封臣外,過去屬于國家官吏的伯爵、馬克伯爵和公爵等也都變成國王的封臣,從國王處領受采邑。
并且此時的采邑逐漸的變?yōu)槭酪u的了。
國王的封臣們也可以吸收自己的封臣,并把部分土地作為采邑分賜給他們,從而又成為他們的封君。
9世紀后,“封土”一詞逐漸代替“采邑”;以后則全用封土稱呼。
國王是最高封建領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至此形成西歐完整的封建等級制度。
中世紀的國家是一個松弛的封土集合體,并沒有明確的國界概念。
“它的財產(chǎn)權和主權到處相互轉(zhuǎn)化”[1] 歐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種政治、經(jīng)濟合一的制度。
封建領主在其封土內(nèi)首先明確擁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權,進而在王權衰落后,又逐步取得了王權在地方的權力并將其轉(zhuǎn)化為同封土一并世襲的私人權力,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稅收、鑄幣等權力。
追究歐洲封建制度的產(chǎn)生根源,則包括了三個主要的因素:羅馬文明、日爾曼傳統(tǒng)以及基督教的影響。
注解: 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對于羅馬帝國帶了,很大的痛苦,在遷徙,和定居的背景下,給帝國帶了文明的毀滅。
最后他們在古羅馬的領土上建立起了很大小的國家。
給西歐帶了幾個世紀的混亂。
他來源于意大利統(tǒng)一之前的羅馬教皇國。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會處于非法狀態(tài),直至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期方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
也是在此之后,由于羅馬皇帝和貴族的捐贈,基督教會的財產(chǎn)得以飛速增長。
君士坦丁大帝將拉特蘭宮贈給教會,這成為教會最早收到的一筆重大捐贈。
除了房產(chǎn)之外,在意大利本土及羅馬帝國各行省,捐贈給教會的地產(chǎn)和財富也不斷增加。
不過,教會是作為私人領主占有這些土地的,并不擁有這些贈土的主權。
公元5世紀時,西羅馬帝國遭到蠻族的不斷入侵,導致476年被東哥特人滅亡。
西羅馬滅亡后,其原有領土陷入無主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意大利的基督教會組織起來,在羅馬主教的治理下,逐漸成為意大利中部地區(qū)事實上的世俗統(tǒng)治者。
公元6世紀后,教皇國的雛形開始出現(xiàn),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庭帝國對意大利展開了一系列征服活動,破壞了教皇國的政治和經(jīng)濟基礎。
倫巴底人將拜占庭勢力逐出意大利。
雖然此時的羅馬主教(教皇)在名義上還要臣服于拜占庭皇帝,但是羅馬教會的相對獨立使得羅馬主教有資本與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相抗衡,羅馬主教格歷高里二世甚至開除了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紀,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羅馬教會作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對拜占庭勢力所不及的羅馬城周圍地區(qū)展開統(tǒng)治,并利用軍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賄賂)來抵抗倫巴底人的進攻。
在羅馬教會的努力下,倫巴底人停止南下,轉(zhuǎn)而集中攻打亞平寧半島北部以拉文納城為核心的拜占庭總督轄區(qū)。
728年,倫巴底國王路易特普蘭德將拉丁地區(qū)的一些鄉(xiāng)村和城鎮(zhèn)捐獻給羅馬主教,這些土地(被稱為“Patrimonium Petri”,即“圣彼得的遺產(chǎn)”)成為教皇國的立國基石。
751年,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領土最終全部淪喪于倫巴底人之手。
羅馬地區(qū)(此時已經(jīng)發(fā)展為羅馬公國)徹底切斷了和拜占庭帝國的聯(lián)系。
教皇司提反二世通過向法蘭克人領袖“矮子”丕平大獻殷勤,從而解除了倫巴底人的威脅。
司提反采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動,包括批準后者廢黜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而自立為王。
司提反還封丕平為羅馬貴族。
作為回報,丕平率軍在754年進入意大利。
在此后的兩年中,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許多地方,然后將其作為對教會的奉獻贈送給羅馬教皇。
在781年,丕平的兒子查理曼大帝宣布教皇為這些地區(qū)的最高統(tǒng)治者。
丕平奉獻的土地包括拉文納的原拜占庭總督轄區(qū),貝內(nèi)文托公國的一部分,托斯卡納,科西嘉,倫巴底,中意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區(qū)——里米尼(Rimini)、佩薩羅(Pesaro)、法諾(Fano)、西尼加利亞(Senigallia)和安科納(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丕平的獻土擴大了教皇的統(tǒng)治區(qū)域,然而也帶來一個法理上的問題:既然教皇所統(tǒng)治的領土是由法蘭克帝國所贈,那么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應地成為法蘭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為了提高教皇國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繼承人日后利用這一獻土行為來控制教廷的可能,羅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間大膽偽造了一份被稱為“君士坦丁獻土”的文獻(拉丁語: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試圖宣布教皇國所擁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紀時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獻給羅馬主教西爾維斯特二世的。
該文獻說,君士坦丁大帝在西爾維斯特二世通過祈禱為其治好麻風病后接受了洗禮,并在受洗后的第四天就決定將帝國都城羅馬捐贈給基督教會,并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拜占庭營建新都。
該文獻還斷言,君士坦丁大帝不僅向羅馬主教捐贈了意大利中部地區(qū),而且還捐獻了整個羅馬帝國的西半部領土,并授予教皇及其后任者對其進行世俗統(tǒng)治的權力。
法蘭克帝國的分裂從另一方面解決了教皇國法律地位的難題。
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國在9世紀分裂為三部分。
雖然在此后的幾個世紀中,以法蘭克國王直系繼承人自居的歷代法國國王往往宣布自己為教廷的世俗保護者,甚至將教廷和教皇由羅馬搬遷至阿維尼翁,但是在歐洲卻不再有哪位皇帝或國王可以以法蘭克帝國唯一繼承者的身份對教皇國提出宗主權要求。
羅馬教會和法蘭克人的合作在800年達到了頂峰。
在此之前,像東方的君士坦丁堡教會一樣,羅馬教皇和羅馬教會的地位(至少在名義上)是從屬于羅馬帝國的唯一繼承人,即東羅馬皇帝的。
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認為是上帝在人間的宗教事務代表,而羅馬(東羅馬)皇帝是上帝在人間的世俗事務代表。
基督教會和人民都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皇帝,即羅馬皇帝。
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廢,以及其母親伊琳娜皇太后自立為羅馬女皇(797年-802年在位),使得羅馬教會有理由拒絕承認君士坦丁堡統(tǒng)治者的最高權威。
羅馬教會宣稱,羅馬皇帝的名義在希臘人(即拜占庭人)中已經(jīng)不存在了,因此羅馬教皇、所有的主教、法蘭克元老元和羅馬城的所有長老經(jīng)過商議,決定把法蘭克國王加冕為皇帝,使羅馬帝國永遠傳承下去。
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將查理曼大帝加冕為“受上帝委托統(tǒng)治羅馬帝國的偉大皇帝奧古斯都陛下”(Karol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Imperator Romanum),神圣羅馬帝國誕生(此時尚無“神圣羅馬帝國”的國名,至康拉德二世時始稱“羅馬帝國”,至腓特烈一世時,為了與“神圣羅馬教會”的名稱相抗衡,方始稱“神圣羅馬帝國”)。
羅馬教會認為,將查理曼加冕為奧古斯都和羅馬皇帝,并不是宣告西方基督教世界從此與東羅馬帝國分庭抗禮。
在他們看來,476年西羅馬末帝被廢黜,并不標志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是標志著羅馬帝國的歸一,東羅馬帝國重新成為單一的、沒有分裂的羅馬帝國。
查理曼加冕為奧古斯都和羅馬皇帝,意味著羅馬帝國的正統(tǒng)皇統(tǒng)從“新羅馬”——君士坦丁堡重新返回羅馬城。
但是,因為東羅馬帝國的皇統(tǒng)并未就此中斷,所以此后基督教世界出現(xiàn)了兩個并立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一個在君士坦丁堡,一個在羅馬。
他們并不像過去的東西羅馬帝國皇帝那樣和平并立,而是彼此指責對方是僭越者,宣布自己是唯一真正而合法的基督教會和人民的領袖。
從這一點來說,利奧三世通過為查理曼大帝加冕,使羅馬教會(及其領地)擺脫了臣服于東羅馬皇帝的從屬地位。
從此之后,羅馬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領袖。
不過,雖然800年的法蘭克帝國御璽上寫著“羅馬帝國的再生”的字樣,但是此后由羅馬教會所加冕的歷代神圣羅馬皇帝不再像東羅馬皇帝那樣是基督教會的主宰,神圣羅馬皇帝也不再像東羅馬皇帝那樣可以插手干預教會事務(甚至廢黜羅馬主教)。
相反,教皇可以干涉世俗事務,通過將皇帝革除教籍的方式插手政務,此外,在羅馬教會所擁有的中意大利地區(qū)的土地上,教皇也成為不折不扣的世俗君王。
從10世紀起,教皇國的聲望因一系列事件而下降。
首先,從思齊三世至若望十二世在位時期,羅馬城貴族中的幾個婦女通過成為教皇情婦而掌握了教廷大權,她們的兒子,以及兒子的兒子,都被立為教皇(比如教皇思齊三世與其情婦瑪爾西亞所生的兒子若望十一世和孫子若望十二世)。
從903年到963年的這段時期因此被稱為“淫婦政治”(Pornocracy)時期。
在這段時期里,教皇的政令只能在羅馬城周邊地區(qū)施行。
其次,教皇國延續(xù)了倫巴底王國的封建體系,在教皇的領地上有許多伯爵和侯爵的封建采邑,他們都是幾近獨立狀態(tài)的領主。
到10世紀中葉,日耳曼王奧托一世征服了北意大利的領土。
教皇約翰十二世將其加冕為神圣羅馬皇帝。
作為回報,奧托頒布了“Diploma Ottonianum”(奧托法令),承諾維護教皇國的獨立。
雖然如此,在此后的兩個世紀中,教皇國和神圣羅馬帝國仍然時不時地發(fā)生摩擦。
每當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想將其權力施展到意大利時,就要和教廷及教皇國發(fā)生沖突。
皇帝對教皇的控制在亨利三世統(tǒng)治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亨利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廢黜了反對他的教皇格歷高里六世。
德國人克萊孟二世被選為新教皇,并為亨利三世加冕。
此后他又多次廢立教皇。
亨利三世一直掌握了對德意志境內(nèi)各主教的任免權。
1073年4月21日,亞歷山大二世去世,格歷高里七世被選為教皇。
教皇與神圣羅馬皇帝之間的沖突,在他與亨利三世的繼承人亨利四世之間延續(xù)。
1076年,格歷高里七世革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此后發(fā)生了有名的卡諾莎之辱。
霍亨斯陶芬王朝絕嗣后,神圣羅馬皇帝不再隨意插手教廷事務,教皇國與神圣羅馬帝國進入相安無事的狀態(tài)。
到14世紀初,教皇國像其他意大利邦國一樣,已經(jīng)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在文藝復興時期,特別是亞歷山大三世和尤利烏斯二世這二位教皇統(tǒng)治時期,教皇國的領土再度獲得大幅擴充,并成為意大利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但是,教皇對其大多數(shù)領地的統(tǒng)治仍是有名無實的,教皇國各個城邦的真正主子仍是當?shù)氐耐踝?、貴族。
直至16世紀,教皇才得以直接統(tǒng)治教會名義下的所有地區(qū)。
從1305年到1378年,教廷遷到了法國西南的阿維尼翁,教皇成為法國國王的政治附庸。
盡管如此,位于意大利的教皇國仍然是教皇名下的領地,而且阿維尼翁城及其周圍地區(qū)也成了教皇國的一部分,直至法國大革命時期才重歸法國。
從嚴格的意義來講,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教皇國并不能被視為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若干個各自以教皇為最高領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國的松散組合。
有些城邦擁有自己的次一級領主,有些城邦(比如羅馬)則沒有。
大體來講,教皇同這些小邦之間的關系,類似于其他西歐國家中封建國王與自由市之間的關系。
由于沒有世俗君主與之競爭,教會成為這些城邦的最高權威。
至文藝復興時期,倫巴底和托斯卡納地區(qū)的眾多意大利城市已經(jīng)脫離其主教和神圣羅馬皇帝而獨立,成為較強大的城市共和國(比如佛羅倫薩、比薩、錫耶納、米蘭和熱那亞),這些國家的市民基礎是安分的、勤奮的工匠,在他們之上有一個富裕的、從事商業(yè)的中產(chǎn)階級,制造業(yè)和國際貿(mào)易使這些共和國積累了大量財富。
但是,在教皇國,尤其是在羅馬城里,缺乏這樣一個富裕的中產(chǎn)階級。
由于長期的荒廢,教皇國的核心——羅馬所在的坎佩尼亞地區(qū)——土地不能得以利用,物產(chǎn)貧瘠;羅馬的位置不好,不利于經(jīng)商;它也沒有工業(yè),沒有什么可以生產(chǎn)的貨物,也沒有市民或中產(chǎn)階級。
公民被分為三個等級:軍人階級(包括古代貴族的殘余);僧侶階級;以及下等階級(主要是貧窮的平民)。
第一個階級分為若干黨派,以幾個大家族為其領袖。
教皇是后兩個階級的領袖,但也往往是這幾個大家族中的一員。
直到14世紀,教皇國的內(nèi)部歷史仍是這些黨派間彼此斗爭、以及貴族階級與僧侶階級之間此消彼長的權力斗爭的歷史。
教皇雖然是西歐基督教地區(qū)的最高宗教領袖,但是在羅馬城中,他不過是某一個得勢的大家族的領袖而已。
但是,古羅馬共和制的殘余在教皇國中仍然存在。
1337年,教皇本篤十二世從羅馬市民手中接受了元老和大將的頭銜,以及共和國執(zhí)政官的稱號。
1347年,在一場不流血的革命中,教皇公證員科拉·迪·里恩佐被任命為羅馬城的保民官,他實行了一些改革,抑制貴族們的過分行為。
到18世紀末,歸于教皇名下的領土疆域達到了巔峰。
這些土地包括拉?。↙atium,即今日的拉齊奧地區(qū))、翁布里亞、馬爾凱,向北囊括了拉文納、費拉拉、波倫亞(博洛尼亞),直抵羅馬涅地區(qū)。
在南方,教皇在那不勒斯王國擁有兩塊飛地,即貝內(nèi)文托和蓬特科沃。
在法國,教皇擁有阿維尼翁城和羅納河以東的領土(Comtat Venaissin)。
法國大革命給羅馬教廷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1791年,教皇在法國的領地被法國吞并。
1796年,法國軍隊侵入意大利時,教皇國的北方領土也被法國吞并,并成為內(nèi)阿爾卑斯共和國的一部分。
1798年,法軍長驅(qū)直入教皇國腹地,攻占了羅馬城,并成立了羅馬共和國。
教皇庇護六世被擒,流放到法國。
1800年,反法同盟與法國達成和議,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
此后法國恢復了教皇國,庇護七世返回羅馬。
但是,1808年,法軍再度進攻教皇國,并將其徹底滅亡。
羅馬城和教皇國的西半部被并入法國,東半部則并入以拿破侖為國王的意大利王國。
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教皇國被重建。
此后的歷任教皇在教皇國內(nèi)推行了一系列保守的反動政策。
直至庇護九世時期,由于1848年歐洲革命的影響,教皇國方開始著手進行一些自由化改革。
拿破侖戰(zhàn)爭標志著近代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意大利、德意志等族的民族意識被喚醒,意大利人要求民族統(tǒng)一的呼聲日高。
但是,在維也納會議之后,意大利恢復了昔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且北部的倫巴底、威尼斯等地區(qū)處于奧地利的統(tǒng)治之下。
1848年,歐洲爆發(fā)自由主義革命,其首先發(fā)起地點為意大利的西西里島,而波及的國家?guī)缀鹾w全歐洲,僅俄國、西班牙及北歐少數(shù)國家未受影響。
1848年11月15日,教皇國司法大臣佩雷里諾·羅西(Pellegrino Rossi)被暗殺,次日羅馬市民走上街頭游行,要求教皇國實行社會改革、指定民主政府、以及對奧地利宣戰(zhàn)。
11月24日晚,教皇庇護九世化裝為普通教士逃離羅馬,前往兩西西里王國避難。
教廷主教卡洛·穆扎雷利(Carlo Emanuele Muzzarelli)組成了留守政府,隨后頒布了一些自由化的新法令,教皇因此拒絕承認該政府,并在流亡地組建了新政府。
為了將教皇迎回羅馬,羅馬市長組成了一個代表團,前往教皇避難地加埃塔城堡,但教皇拒絕返回羅馬。
羅馬城中首次出現(xiàn)了沒有政府的情況,因此市民在1849年1月21日舉行了首屆自由選舉,以組成制憲會議,年滿21歲的男性都可以投票。
2月8日,制憲會議宣布成立羅馬共和國,以三人執(zhí)政委員會為元首,教皇僅保留宗教領袖的地位。
羅馬共和國的憲法宣布宗教自由,給予猶太人平等地位,廢除死刑,還取消重稅、新增工作職位。
意大利愛國者及軍人朱塞佩·加里波底組織了一支名為“意大利軍團”的志愿軍,成為羅馬共和國的武裝部隊。
教皇向天主教國家求救,法國總統(tǒng)路易·波拿巴遂聯(lián)合奧地利出兵干涉。
6月29日,法軍進入羅馬城。
法奧軍隊此后繼續(xù)追擊加里波第軍團,迫使加里波第率眾前往圣馬力諾避難,并將其軍隊解散。
庇護九世在1850年4月重返羅馬。
法國軍隊駐扎在羅馬城中,以保護教皇。
此役后,意大利的民族主義者——既包括撒丁王國和薩伏伊王室為核心的君主主義者,也包括眾多的共和主義者——將教皇國視為意大利統(tǒng)一的絆腳石。
法皇拿破侖三世則將教皇國作為其插手干涉意大利事務的籌碼,一方面支持撒丁王國統(tǒng)一意大利,一方面則繼續(xù)扶植和保護教皇國政權。
1859年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zhàn)爭后,撒丁王國從奧地利手中收復了倫巴底地區(qū),加里波第則在兩西西里王國發(fā)動革命,推翻了波旁家族的君主。
加里波第試圖在南意大利建立共和國,但是撒丁王國請求法國出兵,將意大利南部納入自己的版圖。
在得到法國的允許后,撒丁軍隊于1860年揮師南下,先在當?shù)鼐用竦呐浜舷抡鞣私袒蕠鴸|部三分之二的領土,隨后進入兩西西里王國。
當年年底,這些被征服的領土都被撒丁王國正式吞并,統(tǒng)一的意大利王國正式誕生。
此時教皇國僅剩下了以羅馬城和拉齊奧地區(qū)為中心的三分之一領土。
1861年3月,意大利王國宣布羅馬為新首都。
但是由于法國駐軍的存在,意大利無法收復羅馬城。
1870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駐扎在羅馬的法國軍隊撤回國內(nèi)。
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不必再顧忌法國的威脅,將教皇國納入意大利版圖的時機已經(jīng)到來。
他先派特使向教皇庇護九世送去密信,并提出了一個保全教廷臉面的解決方案:意大利軍隊以“保護教皇”的名義和平進駐羅馬城。
但是這個提議被教皇拒絕,因此意大利于1870年9月10日對教皇國宣戰(zhàn)。
意大利軍隊在9月11日越過邊界,緩慢地向羅馬城推進。
進軍速度非常緩慢,以等待外交協(xié)調(diào)解決的可能。
雖然教皇國僅擁有一支為數(shù)甚微的軍隊,但庇護九世還是下令進行抵抗,以造成這樣的法理事實,即教皇國是被意大利以武力入侵、而非和平接管所征服的。
9月19日,意軍包圍了羅馬城。
1870年9月20日,經(jīng)過3個小時的炮轟,意軍在羅馬城的奧利留城墻上轟塌了一個缺口,隨后進入了羅馬城,在阿庇亞大道上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教皇國滅亡。
此后,經(jīng)過公民投票,羅馬城和拉齊奧地區(qū)并入意大利,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旋即從佛羅倫薩遷到了羅馬。
49名意大利士兵和19名教皇國士兵在這場戰(zhàn)役中喪生。
在攻陷羅馬城之前,作為和談的條件之一,意大利王國曾經(jīng)提議以臺伯河為界,將河西“利奧城墻”以內(nèi)的西半部羅馬城保留給教皇,并允諾教廷可以在此城內(nèi)建立一個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但是這個提議遭到庇護九世的拒絕。
羅馬城被意大利吞并后,教廷在羅馬城以及意大利各地的地產(chǎn)、宮殿、莊園紛紛被沒收,連教皇的正式宮殿——奎里納爾宮也被沒收,成為意大利皇宮。
庇護九世退縮至梵蒂岡城堡內(nèi),并宣布自己為“梵蒂岡的囚徒”,以示對意大利強行吞并教皇國的抗議。
在“梵蒂岡的囚徒”這段時間里,教皇將自己禁錮在梵蒂岡城堡內(nèi),其活動范圍最遠只達圣彼得大教堂廣場入口,教皇也不再巡幸其主座教堂——位于羅馬城另一端的圣約翰拉特蘭教堂,以及羅馬郊外的行宮。
由于教皇國在歷史上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因此在許多國家派駐有外交使節(jié),并作為一個國家得到各國的承認。
意大利的共和主義者如加里波第等人建議進軍梵蒂岡城,完全消滅掉教皇的世俗權力,但是這個提議在意大利國內(nèi)沒有被占優(yōu)勢的保守派民族主義者接受,梵蒂岡城繼續(xù)保持了獨立狀態(tài),而意大利也無法完全無視這一事實。
庇護九世之后的歷代教皇均敵視新的意大利王國,甚至不準信徒擔任意大利王國的公職。
所謂“梵蒂岡囚徒”時期從1870年一直延續(xù)至1929年。
此時意大利統(tǒng)一已有69年,教皇國滅亡也有59年,教廷對意大利的長期敵視和抵制已經(jīng)顯得不合時宜。
1929年2月11日,教皇庇護十一世的代表與意大利王國代表在羅馬的拉特蘭宮簽署了解決雙方懸案的最終協(xié)議,即拉特蘭條約。
根據(jù)拉特蘭條約的規(guī)定,教廷最終承認意大利的統(tǒng)一,以及羅馬成為意大利首都。
意大利王國承認教皇在梵蒂岡城堡內(nèi)至高無上的權威和世俗統(tǒng)治權力,梵蒂岡城堡成為獨立的梵蒂岡城國。
此外,條約還規(guī)定了天主教及教會在意大利的政治地位,意大利王國對意大利統(tǒng)一戰(zhàn)爭期間沒收的教會財產(chǎn)進行了最終賠償。
從法理上說,延續(xù)了11個世紀的教皇國在1929年2月11日這一天正式滅亡,由梵蒂岡城國取而代之。
世界歷史上基督徒有哪些光輝形象
評論:是“圣人”還是罪人
2000年09月29日16:33 人民日報 梵蒂岡宣布封圣的120個圣人真的是修圣者,或者是殉道者嗎
正如一位中國老主教所說的“梵蒂岡這次封圣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
這120人是為天主而死,還是為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而死
我們一定要弄清楚”。
梵蒂岡只是聽了臺灣主教的話,但臺灣主教自己也承認搞不清楚。
臺灣編撰的《中華殉道圣人傳》第16頁上說:“在幾十年漫長的調(diào)查過程中,發(fā)生了一個重要的關鍵難題:認為此次庚子大殺戮,并非完全為了宗教信仰,……以扶清滅洋為口號而興起之盲目政治性排外運動,或者出于反抗白色帝國主義之侵略運動”。
所謂“庚子大殺戮”就是指的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
這次“封圣”的120人中,有86人死于義和團運動。
連臺灣主教也承認搞不清楚他們是不是“為了信仰而死”。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史上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是完全正義的,全世界熱愛和平和主持正義的人們都給予了充分理解和支持。
天主教在歷史上曾被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利用,充當了侵略中國的工具,一些傳教士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他們充當外國殖民者的向?qū)?、翻譯、情報官,參與起草對華不平等條約,并憑借不平等條約中有關不受中國法律管轄的“治外法權”,販賣鴉片,橫行霸道,欺壓官民,掠奪錢財。
他們的罪惡行徑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理所當然地要遭到中國人民的反抗。
這些鐵的事實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無法否認的。
教廷將要冊封的這些所謂“圣人”中,不是違反當時中國的法令,就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幫兇,有些甚至是直接參與者。
他們?yōu)榉亲鞔?,無惡不作。
對中國人民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
他們不是什么“圣人”,而是不折不扣的罪人。
所謂“圣人”劉方濟 臺灣的《中華殉道圣人傳》中所列的第一個所謂“圣人”劉方濟,就是一個罪惡滔天的罪人。
西班牙傳教士劉方濟(Franciscusde Capillas),1642年和另一位西班牙傳教士一起從臺灣來福建傳教。
劉等人在傳教中采用各種手段拉攏、引誘當?shù)剞r(nóng)民入教,特別是發(fā)展年輕女教徒,造成家庭不和,夫妻離散。
福安下邳村有一已訂婚的青年陳姓教徒,劉要發(fā)展她為“守貞女”,就誘騙她不要出嫁,威逼其未婚夫?qū)懥送嘶闀?,而后又把她拐帶外逃?/p>
這件事當時激起當?shù)厝罕姷墓珣?,紛紛起來揭發(fā)劉的罪行,并聯(lián)名向官府控告。
清政府遂于1647年(順治四年)11月13日以“專事宣傳邪道,煽惑良民,外裝守貞不娶,其實拐騙婦女,放蕩無恥,曾和城外某寡婦通奸,并且有了私生女”,將劉方濟捉獲歸案,并于1648年處死。
“圣人”是教徒效法的榜樣。
教廷把他們列為“圣人”,要我們中國的教徒效法他們什么呢
讓他們效法去殺人、去放火、去強奸、去搶掠嗎
教廷一貫標榜的天主教會的道德、良知都到哪里去了呢
這難道不是對教會純潔性的玷污嗎
所謂“圣人”郭西德 教廷曾列舉即將冊封為“圣人”的意大利傳教士郭西德(Crescitlli algefico),把他描繪成一個“以德報怨的圣人”。
事實上,郭西德根本不是什么殉道者,而就是一位作惡多端的罪人。
他于1888年(光緒十四年)到陜西燕子砭傳教。
義和團運動發(fā)生之前,他在燕子砭地方吸收當?shù)貝喊浴⒌仄?、流氓入教,以擴充教會勢力,并強占了與燕子砭一河之隔的秀麗的青崗坪,霸占民房作為教堂,郭還規(guī)定教民之女出嫁前須到教堂去“領洗”,結(jié)果猶如西歐中世紀行使“初夜權”一樣,凡去者,皆遭蹂躪奸污。
當?shù)仄矫衽碎L富、鄭干仁,舉人楊海等人的妻子在出嫁時均遭郭西德的奸污。
教堂還規(guī)定教民要把女兒送教堂作“修女”,以供教士們玩弄,滿足他們的淫欲。
當?shù)卮迕窠P翔對教會及教士的劣跡十分痛恨,便在教堂墻上寫了幾句罵教士的話,教士就勾結(jié)地方官,硬逼姜把十五歲的女兒送到教堂去作“修女”。
教士還強迫教民給教會交租,服役等等。
由于教會勢力與封建勢力勾結(jié),壓迫、殘害人民群眾,因此群眾對教會勢力憤恨異常,奮起反抗,將郭西德?lián)魯馈?/p>
有關郭西德的劣行記載在張力、劉鑒唐著《中國教案史》第555-556頁。
陜西燕子砭一帶的老人至今對郭西德的劣跡記憶鋒新。
所謂“圣人”馬賴 還有一個大家熟悉的人物--法國傳教士馬賴(Auguste Chapdelaine),他于1852年違反清朝政府的禁令,私自潛入廣西西林縣從事非法傳教活動,并利用傳教名義,勾結(jié)不法官吏和當?shù)赝练?,欺壓人民,強奸婦女,作惡多端。
并縱容包庇教徒無故在鄉(xiāng)間起釁。
進行搶掠奸淫,肇事多起,民憤極大。
最初,廣大民眾向縣衙門告發(fā)馬賴“煽動宗族不睦”的罪行。
于是馬賴通過重金賄賂縣吏之后,便以查無實據(jù)了案。
馬賴乘機和該知縣拉上關系,從此更加肆無忌憚地欺壓百姓。
馬賴又與當?shù)赝练讼喙唇Y(jié),利用土匪擴大勢力,左右當?shù)丶澥考肮賳T,土匪也依靠這位“洋大人”的庇護,無惡不作。
清咸豐五年(1855年)秋,西林新知縣張鳴鳳到任,秉公處理遺留的訟案,將罪大惡極的馬賴判處死刑,史稱“西林教案”。
法國借口該案件,與英國聯(lián)合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法、中英《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最近梵蒂岡信仰社發(fā)表文章稱“這些殉道者完全獨立于西方殖民勢力,盡管有些時候,這些勢力利用‘保護傳教士’作為達到他們目的的借口,而殉道者們的工作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這種辯白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前面幾個傳教士的劣跡,究竟怎么“獨立于西方殖民勢力”
他們的“工作方式”與燒殺奸淫的“西方殖民勢力”究竟有什么不同
我們難道可以容忍他們來玷污圣潔的天主教嗎
(仲文) 【發(fā)表評論】 【關閉窗口】 相關鏈接 評論:自相矛盾的封圣(2000\\\/09\\\/29\\\/ 16:30) 評論:維護國家主權 堅決抵制“封圣”(2000\\\/09\\\/29\\\/ 16:08) 評論:“封圣”是精心策劃的政治陰謀(2000\\\/09\\\/29\\\/ 16:04) 評論:“教難”
“殉道者”
(2000\\\/09\\\/29\\\/ 16:01) 揭露梵蒂岡“封圣”真相專題
誰知道有什么好看的小說
有意思,你們的鬼靈異的很,不是像封神榜里的,只會唬人,陽氣一沖就散了,或者只在夢里出現(xiàn),只在迷糊的時候顯現(xiàn)-----------而是會不停的留下字跡不會消散的實實在在的紙條,或者別的玩意,總之像活人一樣能耐,想干什么都不玩虛的。
如果你們真有本事,應該查對你們那些同學(或許還要加上什么104小學的)的筆跡。
求助一部部看過的電影忘記了片名
1.十字軍由1096年至1291,十字軍東侵先8次,表面上是為宗教而戰(zhàn),上是由羅馬教皇、西歐封建領主和城市富商向地中海地區(qū)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
第一次于1097年春在君士坦丁堡集近四萬人,經(jīng)小亞細亞向耶路撒冷進攻。
十字軍沿途搶奪、殺人放火,所到之處雞犬不留。
于1099年7月15日攻陷耶路撒冷,屠殺七萬余人,血洗全城。
第二次東侵由教皇尤金三世(Eugenius Ⅲ)集合7萬騎士向東進軍,因德、法之間的矛盾,拜占庭帝國不支持和指揮失當,沿途損失慘重,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第三次由德、法、英三國組成,但德皇在進攻拜占庭時陣亡、而法王因國內(nèi)政治糾紛率部回國,英王在頑強抵抗下未能攻陷耶路撒冷,結(jié)束這次東侵。
第四次東侵主要是攻擊國力衰弱的拜占庭帝國,1202 年,法、德、意十字軍由海路于威尼斯出發(fā),于1204年4月攻陷君士坦丁堡,焚城掠奪達一星期之久,把能搶的搶走,搶不走的燒光,甚至挖掘墳墓,劫殉葬品,所有文物、藝術品、文獻圖書損失殆盡。
經(jīng)歷四次組軍后,普遍人民對十字軍的神圣性懷疑,教會只有鼓吹兒童參戰(zhàn),于1212年集合兩支年齡約十二歲的兒童十字軍,二至三萬德國兒童往熱那亞途中因缺乏組織,無補給而潰散。
沿途大部份死于饑餓、疾病,最后到達的因無人照顧,生活悲慘。
最后一部份奔回故鄉(xiāng),一部份流落意大利。
另一支法國兒童十字軍的二萬人,到達馬賽港后被騙上七艘船,兩艘在地中海遇風暴沉沒,另五艘到亞歷山大里亞后,全被賣作童奴。
其后教皇英諾森三世于1215年組織第五次東侵,但在進軍開羅途中遇到埃及人強列抵抗,于1221年與埃及簽訂和約而結(jié)束第五次東侵。
1228年德皇組織第六次十字軍,因教皇出兵攻占德皇在意大利南部的領土,德皇因此回師歐洲而結(jié)束。
第七次是于1248年法王路易九世率兵進攻埃及,但于1250年兵敗被俘,后得用重金贖回,第七次十字軍東侵以失敗告終。
第八次東侵是路易九世為報兵敗之仇,于1270年發(fā)動,因無人響應,獨自領兵進攻突尼斯,但全軍染上疫癥,大量死亡,路易九世也死于疫病,殘部回國。
此后,教皇多次號召組織十字軍,都未能實現(xiàn),至此,十字軍東侵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2.教會對「異端」的鎮(zhèn)壓2.1阿爾比派(卡塔爾派)(Cathar)這一派信徒譴責世俗,自稱是純潔的。
本是巴爾干半島上的一個教派,他們反對神職人員稱為“完人“,反對神職人員擁有財產(chǎn),與當時羅馬教會的神職人員的行為有強列沖突,但深得反對腐敗的基層人民支持。
1179年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宣布阿爾比派為異端,動員西歐各國對異端的暴力鎮(zhèn)壓。
阿爾比派在法國南部圖盧茲郡受到貴族的同情,反對羅馬教庭。
1208年,教皇特使在圖盧茲伯爵府中被殺,引發(fā)教皇討伐阿爾比派,并宣布凡參加討伐異端的十字軍都不受國家法律約束,他們過去及將來所犯的罪都得到教會赦免,所欠的債不用付息。
法國北部貴族垂涎南部的財富,紛紛加入。
于1213年,阿爾比派遭到?jīng)Q定性的戰(zhàn)敗,十字軍大肆屠殺劫掠法國南部。
在他們攻入比塞埃城時,感到無法區(qū)別誰是異端份子,隨軍的教皇特使便指示說:「只管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殺光,讓上帝去分辨誰是他的子民。
」這次暴力鎮(zhèn)壓經(jīng)歷20年(1209-1229),許多富庶的城市化為廢墟,田園荒廢,經(jīng)濟破壞,阿爾比派及法國南部的貴族勢力都被摧毀。
2.2韋爾多派。
韋爾多(Pierre Valdes)本是里昂商人,效法基督過清貧生活,變賣家產(chǎn),周濟窮人。
不久,贏得一班支持者,形成韋爾多派。
他們只是主張赤貧,人人有權傳教,反對教會神職人員腐化,散播于法國南部及意大利北部,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籠絡他們,曾準許他們活動。
1179年,遭到教皇的譴責、并禁止他們自由傳教。
1184 年,在伐羅那宗教會議上,教皇盧修斯三世(Lucius Ⅲ)宣布罰絕韋爾多派,并迫使韋爾多派與羅馬教會決裂,韋爾多派轉(zhuǎn)為地下活動。
其后韋爾多派發(fā)生意見分歧而分成兩派,而教皇英諾森三世于1208年進一步分化韋爾多派,組織“公教窮人團“進行韋爾多派式的活動,使一些溫和的韋爾多派歸附羅馬。
最后于16世記匯入宗教改革活動,成為新教徒。
2.3宗教異端被處火刑。
1220年,教皇洪諾留三世認為地方主教鎮(zhèn)壓異端不力,通令建立直屬教皇的“宗教裁判所“或“宗教法庭“。
宗教裁判所一般設在修道院內(nèi),審訊秘密進行。
宗教裁判所所制訂的審訊條例:有兩人作證,控告便能成立。
證人如果撤回證詞,就按異端同謀犯處理,被告如不認罪,可用刑。
被告不僅自己認罪,還須檢舉同案犯和異端嫌疑犯。
為異端辯護者應受罰絕。
被告認罪之后,如果翻案,按異端處理。
被判為異端者,沒收其全部財產(chǎn)。
宗教裁判所前后共經(jīng)歷約500年, 15世紀以后,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最為殘暴,僅1483年至1820年,判處的異端份子達38萬多人,被火刑處死的達10萬余人。
而僅僅在1480- 1488年間,被火刑處死的達8800人,受懲處者有96494人。
3.參與非洲奴隸貿(mào)易 羅馬天主教會在各地傳播主要是通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傳教士進行。
探險家船隊為傳教士提供必需物品及保護,而教會卻提供特權給予協(xié)助傳教的國家。
早在1452年教皇尼古拉五世就授權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征服和統(tǒng)治異教徒。
并且宣稱異教徒是神“賞給信徒的產(chǎn)業(yè)“。
1454年教皇批準葡萄牙壟斷非洲的奴隸貿(mào)易。
1458年天主教傳入岡比亞,1491年天主教傳入剛果,葡萄牙人16世紀在西非海岸實行殖民統(tǒng)治和傳教,使剛果成為葡萄牙的附庸和奴隸販子的據(jù)點。
傳教士為擄掠來的黑奴施洗,然后一批批地押上船,他們便可獲取洗禮費。
4.傳教活動殘殺異教徒無數(shù)異教徒和巫婆被燒死。
傳教活動在拉丁美洲是以野蠻屠殺式進行,而主要是西班牙政府及傳教士參與。
1526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下令,每支船隊必須攜帶傳教士同行,否則不準離港。
根據(jù)傳教士拉斯·卡薩斯(Bartolome Las de Casas)記載,西班牙征服者每征服一個地方便宣布一道命令,用最殘酷的死刑和武力脅迫當?shù)赝林б阑浇?,并接受西班牙國王的統(tǒng)治,拒不服從者,立刻被屠殺。
安的列斯島原有三百萬印第安人,1514年減至14000人,最后只剩下200人。
1536年西班牙人抵達新格拉那達,傳教士更欺騙當?shù)鼐用裾f,西班牙人是“公正的太陽之子“,將向他們宣傳道理。
于是居民同意在太陽神廟內(nèi)樹起十字架。
由于印第安人入教是被迫的,他們依然秘密崇拜自己的圖騰及神像,為了更有效地控制當?shù)鼐用瘢?602年耶穌會會長提出建立印第安人宗教歸化區(qū),把逃往森林深處的印第安人進行思想改造。
從1610年起,耶穌會在巴拉圭建立這種分開殖民征服者及當?shù)鼐用竦拇迩f,有十五萬印第安人分別住在卅個歸化區(qū)內(nèi),由傳教士負責管理。
印第安人只能聽從傳教士命令及從事沉重的種植及采礦活動,事實上,他們只是傳教士的奴隸。
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阿茲特克人的家鄉(xiāng)墨西哥。
他們欺騙阿茲特克國王說:「西班牙人的到來完全是為了傳播基督教的光明。
」不久便囚禁了國王,并假借他的名進行統(tǒng)治,殘酷地屠殺反抗的墨西哥人。
1524年教皇和西班牙國王聯(lián)合派出十幾名傳教士到墨西哥傳教,他們?yōu)榍蹰L之子及印第安人洗禮。
根據(jù)方濟各會報告:1536年受洗者有500萬,到1540年受洗者巳超過900萬。
17世紀,西班牙和法國(天主教)及英國和荷蘭(基督教)爭生恐后地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當然,對土著居民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把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斥之為迷信這些統(tǒng)治方式并沒有改變。
5.對以色列民族長達2000年的迫害因為耶穌的緣故,天主教.基督教這些神的偽選民借口以色人殺害了耶穌,對以色列民族進行了長達兩千年的殘殺和迫害,幾千萬猶太人死于非命,基督教徒們振振有詞地說這是罪的工價,這就是基督們所謂的仁愛和公正.6.有些人喜歡歪曲事實鼓吹基督教對世界有多少正面影響歷史上有點名氣的人或事都會“被基督”,并且把其成就和宗教聯(lián)系起來。
不光彩的事情就矢口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