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馬》讀后感
暑假中,我讀了《童年的馬》一書,感觸頗深。
自由是本書的核心詞匯,何為自由?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約束,這是詞典上的解釋。
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充分詮釋了自由的力量,“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著自由的光輝。
”歷史上無數(shù)事件的發(fā)生無一不與自由有關,2000多年前,陳勝吳廣,為了追尋自由,悍然起身沖破秦王朝的枷鎖;約100年前,孫中山等人,為了追尋自由,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20多年前,,為了追尋自由,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到了今天,自由已經(jīng)成為了每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一個充分發(fā)育、正常運轉(zhuǎn)的社會,其基礎正是每個個體的自由。
因為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次,我們必須讓它自由。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
運用作者在后記中的一句話“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你即自由)。
”讓我們回到現(xiàn)實,社會上仍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不自由,小學生的童年被補習班所占據(jù),快樂的自由被抹殺了;在如今高考體制下,每個人都人生道路仿佛已經(jīng)確定,無非是學習,考試,再學習,再考試,選擇的自由被抹殺了。
社會上各種不自由的事也有很多,然而不要因為你的身份低微而對此視而不見,一個小學生和國家主席都有著一樣的捍衛(wèi)人民自由的權利,因此不要擔心,不要害怕,大聲地喊出你追尋自由的口號。
然而,這也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擁有言論自由的權利,有些人在網(wǎng)上發(fā)布虛假信息引起群眾恐慌;因為擁有集會自由的權利,有些人宣傳邪教甚至自焚引發(fā)動亂。
這是怎么回事呢?自由還有另一種解釋,公民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其自己的意志活動有不受限制的權利,請注意前提,實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
綜上所述,現(xiàn)實中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上的。
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比如法律法規(guī),但你仍然自由。
況且,如果我們認為受著一定限制就不算自由了,那么那些被壓迫著的人們怎么說呢?那就要從本書標題的“在高處”說起了,何謂在高處?顯然不能從字面上來理解,據(jù)我的理解,“在高處”指的是思想的自由,只要你超越逆境,積極生活,你已經(jīng)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
當帕得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 熊培云卻說“不自由,仍可活”,的確,雖說肉體不自由,但是仍可活,這就需要我們在思想上,在心靈中的自由。
讓我們回歸到現(xiàn)實中吧,因此不要去抱怨自己目前的處境有多么悲催,抱怨上班如此勞累而工資如此之少,而或者抱怨老板的嚴格要求……諸如此類,只是一點小小的生活是上的不如意,怎么能打垮我們心靈中的自由呢?要以豁達的心胸去面對這些小小的挫折,堅信熊培云老師的話“不自由,仍可活”,雖然你不能改變你所處的環(huán)境,但你可以改變你自己,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可以選擇讓它此刻凋零,也可以選擇讓它繼續(xù)綻放出美麗的花朵,繼續(xù)在逆境下自由生活。
記住,你自己是最容易的改變的,等到你不再愁眉苦臉,怨天尤人面對工作或?qū)W習,而是以一種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面對地話,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工作或?qū)W習不再枯燥無味,甚至你會樂衷于此,或許展新的生活會朝你而來。
自由在高處,的確,就讓我們的心靈追隨自由達到最高點吧。
童年的馬讀后感800字
童年是人生最寶貴的一筆財富,童年的游戲更是難得的寶石,童年無論是貧窮的還是富有的,在日復一日的歲月里它都會成為生命中最誘人的磁場。
而《童年》這本書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樣令人忘懷,令人感慨的呢
阿廖沙在幼年時,父親就永遠地離開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獨寂寞,也不得不讓人產(chǎn)生憐憫之情。
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愛他并且經(jīng)常講述優(yōu)美故事來使他受到熏陶。
可同時,他也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為奪得家產(chǎn)爭吵打架,明爭暗斗以及在生活瑣事上表現(xiàn)出來的自私、貪婪。
這種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早已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了印跡當我讀到這樣一段話的時候,深有感觸:“我們的生活是令人驚奇的,這不僅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層充滿種種畜生般的壞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饒和肥沃,而且還因為從這層土壤里仍然勝利地生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生長著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
” 它是想要告訴我們新的一代是如何堅忍不拔地頑強生長,并且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向往,把在沉睡的民眾喚醒。
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
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jīng)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
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
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chǎn)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
更不會發(fā)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并不知足。
我們總是奢求更多。
因為,在我們眼里,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
我們多天真啊。
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
但讀過《童年》之后,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jīng)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繁花落盡,敗葉隨舞,想起了那段最無暇的時光----與雪人相伴,與蝴蝶共舞,童年是多么的快樂
如流星一般,轉(zhuǎn)瞬即逝,一去不返,只留下那美好的回憶
童年的馬這本書讀后感
一、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二、要密切聯(lián)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nèi)容.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lián)系實際發(fā)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lián)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lián)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lián)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lián)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三、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jié)合.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jīng)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jié)合.讀后感以“感”為主.要適當?shù)匾迷?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xiàn)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jié)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jié)尾又回扣“讀”.四、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xiàn)出一個“簡”字.如果要寫關于學習的讀后感應該讀什么有感呢?(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nèi)容. 讀后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fā)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fā)“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fā)“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nèi)容概要.寫這部分內(nèi)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nèi)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nèi)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nèi)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lián)——聯(lián)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lián),就是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xiàn)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lián)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lián)”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結(jié)——總結(jié)全文,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lián)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lián)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jīng)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xiàn)象.聯(lián)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lián)系,前后脫節(jié).結(jié)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diào)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jié)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后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nèi)容,結(jié)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nèi)容不放松.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xiàn)象或個人經(jīng)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寫讀后感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jié)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nèi)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shù)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jīng)]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lián)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匹出色的馬讀后感是什么
這篇課文講述了郊游歸來妹妹要求父母抱,卻得到“一匹出色的馬”而快樂回家的故事。
文中以春天的郊外為背景,描寫自然景象。
截取生活片段,以對話展開情節(jié)敘述,解答課題設置的懸念,“一匹出色的馬”其實是爸爸拾起的一根柳枝。
作者靈活地運用敘事、寫景、抒情的手法,表現(xiàn)孩子在自己的想象與游戲中獲得的快樂,創(chuàng)造了感人的童心世界。
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適時的關愛與正確的引導能使我們的童年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