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完整的含蓄的愛情古典詩詞
以下是我精選的二十首,有的有些哀傷,不過也很美,對內(nèi)容有疑問可以百度。
呵呵,希望你滿意,都是很有內(nèi)涵的哦。
1、詩經(jīng)—— 摽有梅,其實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ㄟ@首的內(nèi)容,接近于流行歌曲中的哦~姑娘鼓勵小伙子勇敢表白。
) 2、之 冉冉孤生竹,結(jié)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 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里遠結(jié)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 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 3、青玉案 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閑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
(這首。
。
。
賀大叔望美人不得而作。
。
。
詞意很美。
。
。
背景就不要深究了。
呵呵。
) 4、 出其東門,有女如云。
雖則如云,。
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雖則如荼,匪我思且。
縞衣茹藘,聊可與娛。
(這首可謂古代專一愛情的典范了。
) 5、解連環(huán) 周邦彥 怨懷無托。
嗟情人斷絕,信音遼邈。
信妙手、能解連環(huán),似風散雨收,霧輕云薄。
燕子樓空,暗塵鎖、一床弦索。
想移根換葉,盡是舊時,手種紅藥。
汀洲漸生杜若。
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漫記得、當日音書,把閑語閑言,待總燒卻。
水驛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拼今生,對花對酒,為伊淚落。
6、 生查子 牛希濟 春山煙欲收,天澹稀星小。
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7、馮延巳—— 春日宴, 綠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陳三愿: 一愿郎君千歲, 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 歲歲長相見。
?。ㄟ@首言淺意深呢。
) 8、鷓鴣天 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后,憶相逢,。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這首算是與眾多送別詩相反的重逢詩吧。
) 9、杜甫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干
?。ㄟ@首算是老杜為數(shù)不多的愛情詩哦,寫出了中年人含蓄而深沉的思念。
) 10、一剪梅 劉仙倫 唱到陽關第四聲,香帶輕分,羅帶輕分。
杏花時節(jié)雨紛紛,山繞孤村,水繞孤村 。
更沒心情共酒樽,春衫香滿,空有啼痕。
一般離思兩銷魂,馬上黃昏, 樓上黃昏。
?。ㄟ@首含蓄地懷人。
) 11、無題 姜夔 自作新詞韻最嬌, 小紅低唱我吹簫。
曲終過盡松凌渡, 回首煙波十四橋。
(何謂紅顏知己
我認為,有亂世人生路上的這偶然相逢,有惺惺相惜,有這低吟淺唱,足矣。
這,也是愛情的一種吧。
) 12、(忘記題目了)倉央嘉措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ㄟ@首也是古代的詩哦~) 13、畫堂春 納蘭性德 一生一代一雙人, 爭教兩處消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 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 藥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 相對忘貧。
14、有所思 漢樂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
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聞君有他心, 拉雜摧燒之。
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
相思與君絕
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
妃呼豨
秋風肅肅晨風,東方須臾高知之。
15、寄人 張泌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16、江陵愁望有寄 魚玄機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17、謁金門 馮延巳 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
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捋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18、暮秋獨游曲江 李商隱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19、望夫石 王建 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
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20、蝶戀花 納蘭性德 辛苦最憐天上月, 一夕如環(huán), 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輪終皎潔, 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 燕子依然, 軟踏簾鉤說。
唱罷秋墳愁未歇, 春叢認取雙棲蝶。
終于全了。
。
。
芙蓉樓送辛漸詩中哪些句語含蓄寫出作者送別
寫出作者送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求采納
芙蓉樓送辛漸詩中哪些句語含蓄寫出作者送別友人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賞析:此詩是送別的名作。
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
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diào)承之,以實轉(zhuǎn)虛,文情跌宕。
第三聯(lián)'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
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diào)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這是一首極負盛名的送別之作。
它曾被譜入樂曲,稱為《渭城曲》或《陽關曲》(《陽關三疊》),在唐、盛時代廣泛流傳。
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境內(nèi)。
渭城在長安附近。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
當時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經(jīng)渭城,出陽關(或玉門關)。
此詩所寫,即詩人送別友人的情景。
在唐代,西北地區(qū)與中原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各民族之間也經(jīng)常有政治上的交涉,軍事上的沖突,因此,往來道途的人很多,而在當時,兩地的生活水平、風俗習慣,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當親友到這種遼遠艱苦的地方去工作,人們自然會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別之情,如這首詩所寫的。
從詩中可以看出,元二并非離家作客,而是已經(jīng)游宦長安,這一次,又奉使到更遠的西安去。
王維也是在游宦之中,并非居家,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
元二從長安出發(fā),王維送到渭城,置酒餞別,詩即從渭城風物寫起。
前兩句布景。
地是渭城,時是早上,細雨濛濛,沾濕了微細的城土。
天氣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難,當然也就增加了別離的悵惋。
客舍寫明客中送客,并顯示遠送渭城,暫留復別的情況。
古人送別,都要折柳為贈,所以柳色青青,見之不免觸目驚心。
朝雨畫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離別之情,只寫景物,而別情已有豐富的暗示。
后兩句抒情。
使命在身,分手在即,雖然遠送,勢難再留,這時,也沒有其它的辦法,只能勸元二再飲一杯,再待一會而已。
用一“更”字,則此前之殷勤勸酒,此刻之留戀不舍,此后之關切懷念,都體現(xiàn)了出來。
所以這一個字的容量是很大的。
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戀、關切呢
因為元二一出陽關,就再也沒有象自己這樣的知心朋友了,何況他還越走越遠,要到安西呢
從此以后舉目無親,還是在故人面前多飲一杯吧。
只這廖廖十四個字,就將好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抒寫無余。
言簡意賅,語淺情深,正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
3、《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賞析: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當?shù)厝送魝惓a劽谰瓶畲?/p>
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fā)之時。
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誰不得而知,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
一群村人踏地為節(jié)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
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
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jié)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
結(jié)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
耐人尋味。
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
妙境只在一轉(zhuǎn)換間。
”(《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后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后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
由于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yōu)美的傳說和供旅游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詩,卻是對友情的最好詮釋,此詩更是被后人所傳誦。
4、《別董大》二首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馀年。
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賞析: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涂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后一種風格的佳篇。
關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圣手。
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游時期。
他的《別董大》之二說:“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可見他當時也還處于“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
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但詩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
以其內(nèi)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
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云,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
高適于此自是作手。
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云,使人難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
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nèi)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
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zhuǎn)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zhuǎn),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
后兩句于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
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zhì)而豪爽。
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岳英靈集》)、“以氣質(zhì)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游子拭淚
如果不是詩人內(nèi)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
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4、《西廂記·長亭送別》 【元】王實甫 碧云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
總是離人淚。
賞析:《長亭送別》這折戲充分表現(xiàn)了一對戀人被迫分離時內(nèi)心的痛苦和怨恨。
在凄涼的氣氛和痛苦的內(nèi)心獨白中表現(xiàn)了兩種不同思想的對立,戲劇沖突在一種獨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發(fā)展。
鶯鶯的唱詞,體現(xiàn)了她大膽反抗而又溫順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時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內(nèi)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會婦女的地位和命運。
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現(xiàn)得含蓄深沉,她不僅不能有越禮的行為,同時在情人離別時因有母親在身邊也不能暢抒情懷,這就顯示出她性格中溫順柔弱的另一面。
她的痛苦中,不僅有離愁別恨,而且包含著怕將來被遺棄的隱憂。
《長亭送別》充分表現(xiàn)出《西廂記》作為一部抒情詩劇的藝術特色。
開頭化用范仲淹《蘇幕遮》中的詞句和意境,運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寫情,情景交融,構成凄清哀婉的詩的藝術境界。
下面《滾繡球》一曲,則以主觀的情感去驅(qū)遣客觀的景物,既富于詩情畫意,又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語言亦雅亦俗,既華美典麗又通俗生動。
夸張、對比、烘托等藝術手法的運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是極夸張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內(nèi)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實動人。
《三煞》中從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構成的鮮明對比里,強烈地表現(xiàn)出人物孤寂難耐的離愁別恨。
而整折戲里,從頭到尾處處點染的西風黃葉、衰柳長堤等種種凄清的物象,使整個環(huán)境和背景彌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氛,與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為一體,增強了戲劇語言的抒情性和藝術感染力。
5、《雨霖鈴》 【宋】柳永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賞析:《雨霖鈴》這首詞是作者離開汴京(當時為北宋首都),與情人話別之作。
從上片的描寫,我們可以這樣想象:一個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郊外,一個臨時搭起的帳篷內(nèi),一對男女飲酒話別。
帳外,寒蟬凄慘地哀鳴,好象在為他倆傷別而哭泣。
那不遠處的長亭,已經(jīng)隱隱約約,可見天色將晚,一場大雨也剛剛停歇。
天將晚,雨已停,河邊不時傳來艄公的喊聲:“快上船吧,要開船了
”兩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帳外,萬般依戀之際,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
你看他們雙手相擁,淚眼相看,竟然一句話也說不出。
船開了,人去了,漸行漸遠。
情人岸邊佇立,含著淚,舉著手,一直目送那蘭舟消失在無邊無際的暮靄里。
這首詞主要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來襯托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離京遠行,這種抑郁的心情和失去愛情慰藉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便譜成了這首詞的主旋律。
其成功之處在于寫出了他的真情實感,但格調(diào)較低沉,情調(diào)未免太傷感了些。
另外在表現(xiàn)手法上,這首詞以鋪敘為主,白描見長,勾勒環(huán)境,描摹情態(tài),惟妙惟肖。
寫景則近景遠景相連,虛景實景結(jié)合;寫情則極盡渲染襯托,層層推進。
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6、《贈別》 【唐】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賞析: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jīng)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
但這種感情的表現(xiàn),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
“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多情。
別筵上,凄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
“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
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么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
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愿違。
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tài)描寫,把詩人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xiàn)人的惜別之情。
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
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
這就是劉勰所說的:“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
物色》)。
“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里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
在詩人的眼里,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
“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
“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xiàn)。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余韻不盡。
就詩而論,表現(xiàn)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
杜牧為人剛直有節(jié),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jié),好歌舞,風情頗張,本詩亦可見此意。
7、《鷓鴣天》 【宋】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賞析:又是精美的玉杯,又是佳人彩袖下的纖手捧來,這份殷勤,公子便是不勝酒力,也無以推卻了。
為了佳人的良情柔意,今宵一準拚他個醉顏酡紅。
佳人自然也有以相報:只見她翩翩起舞于楊柳樓頭,只聞她的清歌起于桃花扇底、縹緲于晚風之中,公子的杯中始終不空,她也舞到月下樓頭、直歌至風兒消歇
若不是佳人這番多情、風流的公子又怎來得這般佳句:月兒不是自落,倒似是在低窺她的舞姿;風兒不是自散,倒似是在屏息靜聽她的嬌音。
不過,畢竟是家道中落后感傷的晏小山,如此佳人悅公子,公子憐佳人的旖旎情事,他卻總愛放在漫長的別后去追憶,在一盞孤悄的以內(nèi)燈之下、在相對如夢寐的驚疑惝恍之中…… 8、《生查子》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賞析:這首詞中描寫了作者昔日一段纏綿悱惻、難以忘懷的愛情,抒發(fā)了舊日戀情破滅后的失落感與孤獨感。
上片寫去年元夜情事。
頭兩句寫元霄之夜的繁華熱鬧,為下文情人的出場渲染出一種柔情的氛圍。
后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在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制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
下片寫今年元夜相思之苦。
“月與燈依舊”與 “不見去年人”相對照,引出“淚滿春衫袖”這一舊情難續(xù)的沉重哀傷,表達出詞人對昔日戀人的一往情深。
此詞既寫出了伊人的美麗和當日相戀的溫馨甜蜜,又寫出了今日伊人不見的悵惘和憂傷。
在寫法上,它采用了去年與今年的對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間形成哀樂迥異的鮮明對比,從而有效地表達了詞人所欲吐露的愛情遭遇上的傷感、苦痛體驗。
這種文義并列的分片結(jié)構,形成回旋詠嘆的重疊,讀來一詠三嘆,令人感慨。
9、《送別》 【近代】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賞析: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蕓蕓眾生的永恒主題。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凄迷,“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對朋友的勸慰,“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是別離時的苦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恒的旋律。
“五四”運動以后,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
其中,李叔同先生創(chuàng)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
10、《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 這是一首情意綿綿、感人肺腑的送別詩。
作者通過對送別環(huán)境的刻畫及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lián)以對偶句寫景,未見“送別”二字,但細細品味,那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你看,送別已至城外,主客兩人卻仍難舍難分。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巒橫臥于城北,潔白的河水從城東緩緩繞過。
山清水秀,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連忘返。
可是現(xiàn)在,兩人卻不得不分手了,又怎不留戀萬分
“橫”字寫青山的靜,“繞”字寫白水的動,用詞準確而傳神。
頷聯(lián)是詩人對友人遠行的看法。
蓬草枯后根斷,常隨風飄飛,古人常用以比喻飄流無定的游子。
“一為別”就成“孤蓬”,實為感傷;而“孤蓬”之“征”遙遙“萬里”,連明確的目的地也沒有。
可見朋友此去,并不是有了什么歸宿,而只是去尋找歸宿。
如此別離,怎不令人心酸
詩人對朋友的惜別之情油然而生。
“蓬”之前用“孤”來限制,準確而生動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單無依,行跡無定。
頸聯(lián)由眼前之景道心中之意。
通過“浮云”與“落日”表現(xiàn)“為別”時雙方的心理活動。
朋友即將告別遠游他方,行蹤如浮云飄游一般,看到浮云就能體會到游子的心境。
而詩人看到那逐漸下落的夕陽,想到同友人的分別已是不可再拖,更是萬分留戀
“游子”之“意”及“故人”之“情”雖未明言,卻可由特定景物“浮云”、“落日”引發(fā)聯(lián)想,手法委實高明。
尾聯(lián)寫離別時的場景。
惜別已到“落日”,萬般無奈,這才“揮手自茲去”。
“揮手”既指分別雙方各自揮手,珍重道別,也指詩人佇立原地,深情凝望,長久揮手,以示難舍之情。
“茲”近接“落日”,指“此時”;遙承首聯(lián),指“此地”。
“蕭蕭班馬鳴”一句,實際是借離群之馬的鳴聲來寄托他和友人的離情。
表面上是寫馬,實際上是寫離情。
這首詩是送別詩中的佳作。
詩中出現(xiàn)的青山白水,使人聯(lián)想到朋友間深厚而純潔的友誼,構思極為新穎。
11、《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賞析:這首詩是李白初居安陸時所作。
出川未久,剛剛結(jié)束江南吳越之游的李白,這時結(jié)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在送孟浩然東下?lián)P州時,李白揮筆寫下了這首傳涌千古的杰作。
形勢動、意境闊大是此詩最突出的特點。
黃鶴樓在江夏,與廣陵(今江蘇揚州)相距數(shù)百里,詩人舉重若輕,將楚地吳天盡收于短短的四句詩中。
首句說友人孟浩然辭別黃鶴樓開始東行,次句描寫陽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風光.后兩句寫隱沒于碧空盡頭的孤帆和與天相接的江流,則象一條無形的纖繩,縮短了黃鶴樓與揚州在讀者心中的距離,使詩作描繪和包容了廣闊無垠的空間。
此詩每句分別各用一個動詞:“辭”、“下”、“盡”、“流”,從不同角度(行者與相送者)表現(xiàn)了時間上的順承關系,給人以流動之感,加上動詞自身給詩句帶來的動勢,使全詩雄渾壯闊,.呈現(xiàn)出一種幽深高遠的意境。
芙蓉樓送辛漸詩中哪些句語含蓄寫出作者送別友人時依依
1.這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作者人分別的時間是 (夜,具體地點是(芙蓉,有人所去的地方是(洛陽)2.詩中哪些詞語含蓄的寫出了作者送別友人時依依不舍的感情?平明送客楚山孤3.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品格?比喻.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jié)操.
芙蓉樓送辛漸詩中哪些句語含蓄寫出作者送別友人時依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以送別為主題的詩句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沈子福之江東王維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南 浦 別白居易南浦凄凄別, 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
別 董 大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別 離陸龜蒙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樽酒,恥為游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于易水送人一絕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 萬里送行舟。
下面是他們的具體解釋。
。
。
。
。
。
。
。
。
。
。
一:表達戀戀不舍,依依惜別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敘寫朋友間深摯情意,主要通過典型的場景語言,聲音、動作、或想象來傳達離情別意。
如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李白詩《送友人》、白居易詩《南浦別》等。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詩的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 。
浥,濕潤的意思。
客舍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是離別的象征,它們通常和離愁別恨聯(lián)結(jié)在一起而呈現(xiàn)出黯然銷魂的情調(diào)。
今天由于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清朗的天宇,潔凈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
這是一場深情地離別,而非“黯然銷魂”的離別。
詩句中的“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輕柔明快,加強了輕快富于希望的情調(diào),以樂景襯摯情。
這首詩精心選擇了離別的典型場景—雨后柳色青青的渭城來烘托氣氛,并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jié)束時的勸酒詞來抒情達意:離別的依依不舍、深情體貼的叮嚀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
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達到了頂點,強烈而深沉。
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詩歌的首聯(lián)點告別的地點,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并肩緩轡,不愿分離。
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潺潺而過。
這兩句“青山” 對“白水”,“北郭”對“東城”。
“橫”字勾勒青山的靜態(tài),“繞”字描寫白水的動態(tài),景色廖廓秀麗。
首聯(lián)即寫成工麗的對仗。
頷聯(lián)、頸聯(lián)切題,寫別離的深情。
此地一別,離人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飛轉(zhuǎn),到萬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關懷。
頸聯(lián)“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詩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跡,以白云隨風飄浮象征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一輪紅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離開大地,隱喻使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尾聯(lián)兩句情意更切,“揮手”是分離時的動作,“班馬”是離群之馬,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以馬鳴蕭蕭,烘托出繾綣情意。
送沈子福之江東王維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賞析:詩作開頭寫“渡頭楊柳”點明送別之地并烘托送別氣氛。
行客稀少現(xiàn)環(huán)境的冷清,反襯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
二句中“向臨圻”寫歸江東,點題。
友人乘船而去,詩人詩人戀戀不舍,望大江兩岸,春滿人間,芳草鮮美,桃紅柳綠。
詩人頓覺自己心中的無限惜別之情就像眼前這春色無邊無際,進而突發(fā)奇想:讓我相思之情也像這無處不在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起撲向你,跟隨你歸去吧。
詩人將別情融入到奇妙的想象之中,感情蘊藉而深沉。
南 浦 別白居易南浦凄凄別, 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賞析:南浦,南面的水濱。
古人常在南浦送別,南浦就和長亭一樣成為送別之處的代名詞。
屈原在《九歌》中就有“送美人兮南浦”的詩句,江淹《別賦》中也有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句子。
詩的前兩句點出送別的時間、地點,以景襯情。
“凄凄”渲染別情,“裊裊”倍添秋意。
前者寫內(nèi)心凄涼愁苦,后者寫秋景黯淡蕭瑟。
秋風蕭蕭,木葉飄零,秋風愈緊,別意愈與濃。
此時此景,怎不叫人倍增離愁。
而全詩最傳神的動作是“看”字,分手后,離人登舟而去,他卻頻頻回首來看,別離時刻的千種相思,萬般離愁,都從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來,更何況每一次回首都讓離人肝腸寸斷。
想看不忍看,明知傷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雙方的離愁別緒和真摯情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而詩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頭了”勸慰, 讓我們不難想象詩人如何強抑自己的感情,而內(nèi)心的悲楚,恐怕已經(jīng)無以復加了。
以上幾首詩都通過生動地細節(jié)描寫,來抒寫對離人眷戀不舍及朋友間的真摯情意。
或以動作、心理傳情,或以語言、聲音達意。
描寫形象傳神,離情真摯感人。
二:詩作內(nèi)容以叮嚀、稱頌、勸慰勉勵友人為主,兼抒別情。
如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適詩《別董大》及李白詩《贈汪倫》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
賞析:首聯(lián)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工整。
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大地護持、拱衛(wèi),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
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游之地。
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又為迷蒙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
頷聯(lián)寫惜別之感,表達含蓄“跟你離別的意緒呀
”不直說,立刻改口轉(zhuǎn)折:“我和你一樣遠離故土,宦游他鄉(xiāng),這次別離又是客中之別,何必傷感呢
頸聯(lián)推開一步,奇峰突起鑄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內(nèi)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遠在天涯,相隔千山萬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鄰一般。
”詩句意境開闊,音調(diào)爽朗,一洗悲酸之態(tài)。
尾聯(lián)以勸慰作結(jié)。
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別常在岔路口處分手,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
無為,不要的意思。
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像小兒女那樣情意綿綿。
別 董 大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唐人送別詩中,那些凄清纏綿、留戀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以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別董大》便是后一種風格的佳作。
詩的前兩句寫眼前之景,純用白描手法,曛,,曛黃,指夕陽西沉時景色。
日暮黃昏,黃云千里且大雪紛紛,于北風狂吹之中,唯見高空斷雁,出沒寒云。
此等景象,氣象雄渾,意境悲涼。
使人頓生淪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
似有壯士嘯響于耳側(cè)。
眼見別意凄酸,似將拘于俗套,景物描寫仿佛在為抒情蓄勢
是寫戀戀不舍的離情還是寫真摯的友誼
都不是,高適卻把臨別贈語說得體貼入微而又堅定不移:“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因為是知音,說話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淪落,才化希望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滿信心和力量。
詩歌語言質(zhì)樸無華,卻如一輪燦陽噴薄而出,情感熾熱,讓人蕩氣回腸。
恰如詩家所謂“為壯士增色,為游子拭淚”。
三:借送別言志詩。
這一類送別詩,以送別為題,但實際目的是借送別表達自己的志向或懷抱。
如李白詩《夢游天姆吟留別》、陸龜蒙詩《別離》、王昌齡詩《芙蓉樓送辛漸》等。
其中以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最有名氣。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王昌齡因不拘小節(jié)先后兩次被貶,一次被貶嶺南,歸來后任江寧丞,本詩寫作于此時,正值眾口交毀之際。
幾年后被貶到更為遙遠的龍標。
當時他的朋友辛漸從江寧到潤州(今鎮(zhèn)江)再到揚州,然后北上到洛陽(詩人的故鄉(xiāng))詩人和朋友在潤州的芙蓉樓分別。
賞析:詩的首句寫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
“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動態(tài)。
夜雨增添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別離的氣氛。
寒意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浸透在離人的心頭。
(因離情滿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見。
)清晨,天色已亮辛漸將登舟北歸。
使人遙望江北遠山,想到行人不久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寫山孤,實寫人孤。
“玉壺”象征高潔清白的品質(zhì),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傳達了自己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
詩的后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含蓄蘊藉,余味無窮,歷來為人傳誦。
附:別 離陸龜蒙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樽酒,恥為游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四:借送別表達思古之情。
如駱賓王詩《于易水送人一絕》。
于易水送人一絕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賞析:這首詩的第一聯(lián)寫“荊軻刺秦”事,戰(zhàn)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
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著白衣冠送于易水,“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陶淵明《詠荊軻》)荊軻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歌聲悲壯激越, “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
首句中“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前兩句概括了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達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情。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兩句句式對仗仗,后一句是全詩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帶比,稱頌荊軻的那種不畏強暴的高風亮節(jié)千載猶存,還隱含著詩人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深切感受——對荊軻式英雄的思慕。
詩句中用“已”和“猶”兩個虛詞,使句子變得自然流利,音節(jié)舒緩,讀來有一種蕩氣回腸之感,有力地抒發(fā)了抑郁難申的悲痛。
五:以送別為名,實為寫景或抒發(fā)其他情感。
如李白詩《渡荊門送別》,楊萬里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賞析: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
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余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
“映日”與“荷花” 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
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于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后實的效果,讀過之后,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詩題名為送別,但全詩卻無別意,在形象的描寫中流露出對景物的喜愛之情。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 萬里送行舟。
這首送別詩是青年李白出蜀時所作,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送別詩不同。
詩作寫告別故鄉(xiāng),而非送別朋友,并別具一格地寫出了故鄉(xiāng)山水陪伴詩人、萬里護送的動人情景。
構思巧妙,形象奇?zhèn)ィ胂蠊妍悾饩掣哌h。
首聯(lián)交待詩人的一路游蹤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出蜀過荊門山,不遠萬里,放舟東下,直赴荊門之外的楚國故地。
古樸原始的楚地風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蘊,深深地吸引著神往外界的李白。
頷聯(lián)遠眺近觀,觸目生情。
出句說山,船行江上,山隨舟隨水相對挺出,船行甚急,撲面而來,轉(zhuǎn)瞬即逝。
最后,呈現(xiàn)在詩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闊平坦的漠漠曠野。
“隨”字化靜為動,生動傳神,給人應接不暇之感;入句寫水,船過荊門,平原開闊,作者視野為之一開。
“入”字平中見奇,寫出了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用語貼切,力透紙背。
頸聯(lián)上句寫晚上明月倒映水中,皎潔如鏡。
“飛”字,動感十足,既寫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隨形之感,又反襯船行之速。
下句寫日間彩云興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嵌一“結(jié)”字,擬人生情,引人聯(lián)想,這一聯(lián)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斕,意境奇麗,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與月同行,與云同飄的興奮喜悅之情。
尾聯(lián)呼應標題,點明主旨。
李白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蜀地生活,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怎能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
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一路護送,萬里相隨,形離不離,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的思鄉(xiāng)深情。
這首詩題為送別,實則表達對故鄉(xiāng)的眷戀 ,以故鄉(xiāng)水對自己萬里送行的深情厚誼,反襯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