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駱駝 影評
這部是德國和蒙古(不是我們的蒙古)合拍的《哭泣的駱駝》,是個紀(jì)錄片。
故事講的是,蒙古南部的荒原里,一個牧民家庭,四世同堂,他們家的母駱駝生了一匹小駱駝,因為難產(chǎn)母駱駝得了嚴(yán)重的產(chǎn)后憂郁癥,不肯喂奶,小駱駝餓得很慘,怎么辦呢
爺爺和祖爺爺商量出一個辦法,到底啥辦法去自己看片子吧。
這個地方太荒涼了,灰白色的荒漠映著遙遠(yuǎn)的雪山,地上長著灰白色的沙礫和灰白色的植物——光說這個顏色你就知道它不會開花不會結(jié)果不能吃也不死,死了也看不出死。
不要設(shè)想去旅游,風(fēng)景只有日出日落和隨性而至沙塵暴。
每個凌晨,祖爺爺去撿柴,奶奶煮奶茶,包著花頭巾的奶奶站在蒙古包外,拿一把勺子把滾燙的奶茶灑給天空、大地和看不見的神靈,她撒完了,太陽才算升起,一天才算開始。
家里的主要勞力是爺爺奶奶、孫子孫媳婦,第四代是兩個帥氣的男孩和一個成天哭咧咧的女孩兒,一家人弄羊弄駱駝,沙暴來了就把蒙古包弄好,沙暴走了,孫媳婦用掃把掃去厚厚的沙礫,沒有一點怨情,好像全宇宙都沙暴了似的。
我覺得只要不比較就不會焦慮,孫媳婦又沒去過中國麗江,法國普旺……這一家人,從來不抱怨,只是接受和想辦法。
故事開始時,祖爺爺面對鏡頭給觀眾講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駱駝頭上是長角長茸的,鹿跟駱駝借了角去玩,再也沒有還回來,駱駝就一直看著地平線,等待著……。
剛開始我沒明白,“看著地平線”咋成了故事呢,看完了有點、有一點明白了,好像說的是,接受與期待,是美德。
那些小羊,毛茸茸的,駱駝也毛茸茸的,大眼睛,厚睫毛,肥碩無比的大蹄子,跟駿馬比起來又是另一種雄壯多毛的性感。
小奶羊是曾孫烏干納的玩具,可玩的東西太少,只有羊拐和撲克牌,一個單卡收錄機(jī)也沒電池了。
電視機(jī)、DVD、“小耳朵”聽說過,沒見過。
可是,這一家人生活的真安詳,真愉快。
爺爺不贊成買電視機(jī),跟孫子說:買了那個玻璃盒子你就什么都不干了…… 最大的麻煩是,沒奶吃的小駱駝會死的。
爺爺說只能去艾里克中心找個好樂師來,我們舉辦霍斯(Hoos)儀式。
杜德和烏干納小哥倆騎著駱駝奔遙遠(yuǎn)的小集鎮(zhèn)顛去了,顛了很遠(yuǎn)很遠(yuǎn),路上遇到電視機(jī)、動畫片和一輛吉普車,因為后者我真替他們倆難受,畢竟,吉普車比駱駝快。
但是,吉普車不會生吉普車,這是它最大的缺點。
世界上沒有母吉普車、慢慢長大的小吉普車,對吧
這個片兒,我連著看了兩遍,除了淡淡的劇情,我很喜歡蒙古袍子,這一家人只要干活、出門都穿袍子,睡覺才穿我們那種襯衫襯褲。
一般來說,蒙古袍是暗色厚料子,偏襟鑲邊,盤扣,做客的衣服用銀扣或珊瑚扣,男人扎著鑲銀飾的寬腰帶,女人包著燦爛的花頭巾,不分老少都穿高腰皮靴,自然奔放,英氣勃勃。
這么一比,就看出我們的POLO衫、牛仔褲廉價而無聊,尤其在一望無際的荒漠里。
小駱駝得救了,他的名字叫Botok。
最后和媽媽一起出現(xiàn)在演員表里。
早前,有個朋友是藝術(shù)圈的,性格敏感而銳利,她說看電影《遷徙》自己看到哭,“那些帶毛兒的那么美,人類算個屌
”——粗俗不關(guān)我事,這是她的原話。
贊美二胡的句子有哪些
九月 海子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遠(yuǎn)在遠(yuǎn)方的風(fēng)比遠(yuǎn)方更遠(yuǎn)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我把這遠(yuǎn)方的遠(yuǎn)歸還草原 一個叫木頭 一個叫馬尾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遠(yuǎn)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鏡 高懸草原 映照千年歲月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只身打馬過草原孤單寂寞地走向絢美海子詩賞析詩中的主人公是何等的孤獨寂寞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唐代詩人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望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
”一位是峨冠博帶的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一位是有著一琴一馬、戴著眼鏡、留著絡(luò)腮胡子的的二十世紀(jì)七八十年代的中國青年,但是面對天地、人生卻流露出同樣的渺小無奈、情思難酬。
他們的詩同樣創(chuàng)設(shè)了一種空曠、悠遠(yuǎn)的意境,但如果說的詩給我們更多的理性的思考,而卻借助美妙的意象,簡潔凝重的語言攫住了我們的感官,“草原”、“野花”、“明月”、“琴”、“馬”、“只身打馬過草原”的詩人,色彩鮮明,有物有人融合為天地,這么讓人眷戀的世界,反而倍添一分寂寥而悲戚。
海子是一個有奇才華的青年,有一顆不染塵滓的心靈,少年智慧和成熟,極端的理想主義,使他少有朋友,少被認(rèn)同,那種理想的美在他詩中反復(fù)出現(xiàn),“給每一條河每一條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的人我也為你祝福\\\/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但是現(xiàn)實畢竟是現(xiàn)實
與那經(jīng)淚洗面的唐代詩人寄托于鬼神的奇思異想一樣,海子心中的神祗是死亡,象那眾神一樣,這樣才能有“眾神死亡的草原鮮花一片”,從而接近絢美,“接近太陽”。
如果說是在哭泣,那么我們衷愛的海子卻“淚水全無”,痛徹心扉,追求詩歌,追求愛情,追求理想,而這一切的結(jié)果是:“遠(yuǎn)方在遠(yuǎn)方的風(fēng)比遠(yuǎn)方更遠(yuǎn)。
”,遠(yuǎn)方除了遠(yuǎn)一無所有,“遠(yuǎn)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而他”打馬過草原“的身影那么無助、孤單,不知飄向何處……
十條優(yōu)美的句子
在蒙古,有一種叫馬頭琴的樂器。
樂器的最上面是馬頭的形狀,因此而得名。
但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樂器呢
在這里有這樣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在蒙古寬闊的草原上,有一個心地善良的少年。
少年過著日日放羊的日子。
雖然不是很富裕的生活但是很快樂。
有一天清晨,少年帶著羊來到寬闊的草原上。
在那里有一匹白色的孤孤單單,身邊沒有任何的親友。
看著少年開始悲傷地哭泣。
因為覺得太可憐了,所以少年把它帶回了家。
朝升夜幕,少年一直都和白馬在一起。
比起人和馬的關(guān)系,他們兩個更加像兄弟一樣親密的關(guān)系,他們好到了讓邊上的人都感到吃驚。
光陰似箭,小白馬長成了優(yōu)秀強(qiáng)壯的白馬。
有一天,蒙古草原舉行的賽馬。
成為第一名的可以和老爺?shù)呐畠航Y(jié)婚,理所當(dāng)然的,少年騎著白馬參加了比賽。
賽馬場來了很多關(guān)塞的人。
看臺上穩(wěn)穩(wěn)地坐著老爺。
賽馬開始,從全國各地集中來的英勇的少年們一齊揮舞著皮鞭讓馬兒開始奔馳。
但是最前面的是白馬,少年騎著的白馬。
“白馬是第一位,把騎白馬的騎士帶過來
”老爺喊道。
看了以后發(fā)現(xiàn),這不是窮的叮當(dāng)響的放養(yǎng)的嗎。
然后老爺就違約,并用了莫須有的理由搶走了少年的白馬。
雖然少年抵抗了,但是卻被老爺家的家丁毆打踢飛,失去了氣息。
此時,老爺正叫來個客人,在客人面前炫耀從少年那里搶過來的白馬。
但是白馬也想見到少年,所以白馬摔下老爺,踢翻家丁逃跑了。
生氣了的老爺用弓箭射白馬。
雖然身上插著好幾根箭,但是白馬依然拼命回到了少年的家。
“白馬,米逃出來了啊,為了見我,受了箭傷還跑了這么遠(yuǎn)。
”但是,因為受傷太重,白馬在少年的懷抱中含著淚水死去了。
在悲傷的少年面前,白馬的靈魂出現(xiàn)了,“主人,請不要悲傷。
把我尾巴和筋做成樂器吧。
這樣的話在您歌唱的時候我也可以一起歌唱。
”少年照著所說的用白馬的身體做了樂器。
這個樂器就是現(xiàn)在還在蒙古流傳的叫做馬頭琴的樂器。
即使是現(xiàn)在,只要聽到馬頭琴的聲音,人們就會不自覺的想起白馬。
贊美二胡的句子有哪些
蒙古族的
中國樂器的性格: 中國樂器大多都是悲劇性格,馬頭琴更是這樣,而且往往拉馬頭琴的人還在那里調(diào)著琴弦,那悲劇的味道就出來了。
馬頭琴能不能演奏歡快的曲子
我認(rèn)為幾乎是不能,它是一種骨子里哀傷的樂器。
草原的晚上是一無遮攔的空曠,你站到蒙古包的外邊去,天和地都是平面的。
沒有樹也沒有山,什么都沒有。
忽然馬頭琴就那么渾渾地響起來了,拉的是什么
是《嘎達(dá)梅林》。
那樣哀怨,那樣悲傷,那遠(yuǎn)方飛來的小鴻雁真是令人柔腸百轉(zhuǎn)。
聽馬頭琴演奏這只曲子的時候你最好要喝一些烈酒,但是不能太醉,也不能一點也不醉,這時候你也許會被馬頭琴感動得流淚,那是一種極好的體驗。
馬頭琴也能演奏節(jié)奏快的曲子,比如《駿馬奔騰保邊疆》,節(jié)奏是很快的,配著敲打得一如疾風(fēng)暴雨的木魚,讓人從心里憐念那駿馬們踏來踏去的草場,如果是碰巧剛剛下過一場雨,想那草場是一塌糊涂的。
演奏這種節(jié)奏快速的曲子不是馬頭琴的本色,馬頭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蒼涼。
迂回,哭泣般的渾渾的音色效果。
二胡和馬頭琴相比,還有那么一點點亮麗在里邊,馬頭琴即使演奏那些調(diào)侃一些的曲子,如蒙古民歌《喇嘛哥哥》,性的挑逗在這支曲子里明顯是很強(qiáng)烈的,但一演奏起來,還是不脫悲劇的味道。
這悲劇的味道讓人產(chǎn)生強(qiáng)烈的及時行樂的欲望,這倒合乎常理,越悲傷的人越想去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