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發(fā)說說的搞笑一點的詩句有哪些
石灰吟 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譯文:(石頭)只有經(jīng)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鑒賞: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dāng)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lián)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zāi)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tǒng)治.但英宗復(fù)辟后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fēng).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jié)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tǒng)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tǒng)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fēng)”相應(yīng).“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tài)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fā)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chǔ)上引發(fā)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于秋風(fēng)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diào)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quán)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這里所突出強調(diào)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yīng),表達出對人的內(nèi)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xiàn)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fēng)度氣韻.唐太宗曾經(jīng)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xué)、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fēng)’,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際、氣質(zhì)的不同,雖同樣工于比興寄托,卻呈現(xiàn)出殊異的面貌,構(gòu)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shù)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體裁:【五古】 類別:【靜物】 早梅發(fā)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張謂】 體裁:【七絕】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春雪未銷. 注釋 【詩文解釋】 有一樹梅花凌寒早開,枝條潔白如玉.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人們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發(fā),以為那是經(jīng)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詞語解釋】 迥:遠. 傍:靠. 發(fā):開放. 經(jīng)冬:過冬. 銷:這里指冰雪融化. 【詩文賞析】 全詩即在于寫一個「早」字.寒冬剛過,百花未開,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際,為世界帶來生機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無數(shù)文人墨客踏雪尋訪,尋覓這凌寒獨放的早梅.在遠離道路的溪水橋邊,詩人終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韻味十足,與詩人的精神心有靈犀. 自古詩人以梅花入詩者不乏佳篇,有人詠梅的風(fēng)姿,有人頌梅的神韻;這首詠梅詩,則側(cè)重寫一個“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潔白如玉,又照應(yīng)了“寒”字.寫出了早梅凌寒獨開的豐姿.第二句寫這一樹梅花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一個“迥”字,一個“傍”字,寫出了“一樹寒梅”獨開的環(huán)境.這一句承上啟下,是全詩發(fā)展必要的過渡,“溪橋”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說一樹寒梅早發(fā)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應(yīng)首句,是詩人把寒梅疑做是經(jīng)冬而未消的白雪.一個“不知”加上一個“疑是”,寫出詩人遠望似雪非雪的迷離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一樹近水先發(fā)的寒梅,詩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點出了. 梅與雪常常在詩人筆下結(jié)成不解之緣,如許渾《早梅》詩云:“素艷雪凝樹”,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張謂的詩句則是疑梅為雪,著意點是不同的.對寒梅花發(fā),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詩人也都產(chǎn)生過類似的疑真的錯覺.宋代王安石有詩云:“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也是先疑為雪,只因暗香襲來,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謂異曲同工.而張謂此詩,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fā)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錄覓的認識過程.并且透過表面,寫出了詩人與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讀者透過轉(zhuǎn)折交錯、首尾照應(yīng)的筆法,自可領(lǐng)略到詩中悠然的韻味和不盡的意蘊.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齊已】 體裁:【五律】 類別:【靜物】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樹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fēng)遞幽香去,禽窺素艷來. 明年獨自律,先發(fā)映春臺. 注釋 【詩文解釋】 萬木經(jīng)受不住嚴寒的侵襲,枝干將被摧折.梅樹的孤根卻吸取地下的暖氣,恢復(fù)了生氣.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獨開.它的幽香隨風(fēng)飄散,一只鳥兒驚異地看著這枝素艷的早梅.我想寄語梅花,如果明年按時開花,請先開到望春臺來. 【詞語解釋】 望春臺: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義. 【詩文賞析】 齊已是鄉(xiāng)下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學(xué)習(xí)非??炭?幾年后,能夠吟詩作賦,被寺院長老發(fā)現(xiàn),收進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清晨齊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幾只報春的蠟梅花引來了報春鳥圍著梅花唱歌,齊已被這景色驚呆了,回寺后,馬上寫下了《早梅》這首詩. 這是一首詠物詩.全詩語言輕潤平淡毫無浮艷之氣,以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艷的風(fēng)韻,創(chuàng)作了一種高遠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蘊深刻. 望梅花 年代:【唐】 作者:【和凝】 體裁:【詞】 春草全無消息, 臘雪猶馀蹤跡. 越嶺寒枝香自拆, 冷艷奇芳堪惜. 何事壽陽無處覓, 吹入誰家橫笛? 憶梅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隱】 體裁:【五絕】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釋 【注釋】: 這是李商隱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寫在百花爭艷的春天,寒梅早已開過,所以題為“憶梅”. 一開始詩人的思緒并不在梅花上面,則是為留滯異鄉(xiāng)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離長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遼闊而竟稱“天涯”,與其說是地理上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李商隱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況下應(yīng)柳仲郢之辟,來到梓州的.獨居異鄉(xiāng),寄跡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悶,想不到竟一住數(shù)年,意緒之無聊郁悶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這個痛苦靈魂的心聲.定定,猶“死死地”、“牢牢地”,詩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遠地被釘死在這異鄉(xiāng)的土地上了.這里,有強烈的苦悶,有難以名狀的厭煩,也有無可奈何的悲哀.屈復(fù)說:“‘定定’字俚語入詩卻雅.”這個“雅”,似乎可以理解為富于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為思鄉(xiāng)之情、留滯之悲所苦的詩人,精神上不能不尋找慰藉,于是轉(zhuǎn)出第二句:“依依向物華.”物華,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對美好春色時親切留連的意緒.詩人在百花爭艷的春色面前似乎暫時得到了安慰,從內(nèi)心深處升起一種對美好事物無限依戀的柔情.一、二兩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實際上“依依向物華”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兩種相反的感情卻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三、四兩句,詩境又出現(xiàn)更大的轉(zhuǎn)折.面對姹紫嫣紅的“物華”,詩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開,到百花盛開時,卻早花凋香盡,詩人遺憾之余,便不免對它怨恨起來了.由“向物華”而憶梅,這是一層曲折;由憶梅而恨梅,這又是一層曲折.“恨”正是“憶”的發(fā)展與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會轉(zhuǎn)化為怨恨一樣. 但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對于李商隱來說,卻有更內(nèi)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開、望春而凋的特點,使詩人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緊接著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擊,到入川以后,已經(jīng)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緒頗為頹唐了.這早秀先凋,不能與百花共享春天溫暖的“寒梅”,不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嗎?詩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風(fēng)界風(fēng)梅花》詩中,也曾發(fā)出同樣的感嘆:“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時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長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詩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為看到或想到它,就會觸動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詩人自然不免要發(fā)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詩寫到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調(diào). 五言絕句,貴天然渾成,一意貫串,忌刻意雕鏤,枝蔓曲折.這首《憶梅》,“意極曲折”(紀昀評語),卻并不給人以散漫破碎、雕琢傷真之感,關(guān)鍵在于層層轉(zhuǎn)折都離不開詩人沉淪羈泊的身世.這樣,才能潛氣內(nèi)轉(zhuǎn),在曲折中見渾成,在繁多中見統(tǒng)一,達到有神無跡的境界.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體裁:【五古】 園中有早梅,年例犯寒開. 少婦爭攀折,將歸插鏡臺.① 猶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黃巢】 體裁:【七絕】 類別:【靜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注釋 又題作:不第后賦菊 這首詩的題目,《全唐詩》作“不第后賦菊”,大概是根據(jù)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guān)于此詩的記載.但《清暇錄》只說此詩是黃巢落第后所作,題為“菊花”. 重陽節(jié)有賞菊的風(fēng)俗,相沿既久,這一天也無形中成了菊花節(jié).這首菊花詩,其實并非泛詠菊花,而是遙慶菊花節(jié).因此一開頭就是“待到秋來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節(jié)那一天.不說“九月九”而說“九月八”,是為了與“殺”、“甲”葉韻.這首詩押入聲韻,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種斬截、激越、凌厲的聲情氣勢.“待到”二字,似脫口而出,其實分量很重.因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轉(zhuǎn)乾坤之日,因而這“待”是充滿熱情的期待,是熱烈的向往.而這一天,又絕非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來,時序更遷那樣,一定會到來的,因此,語調(diào)輕松,跳脫,充滿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樣呢?照一般人的想象,無非是菊花盛開,清香襲人.作者卻接以石破天驚的奇句——“我花開后百花殺”.菊花開時,百花都已凋零,這本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也是人們習(xí)以為常的自然現(xiàn)象.這里特意將菊花之“開”與百花之“殺”(凋零)并列在一起,構(gòu)成鮮明的對照,以顯示其間的必然聯(lián)系.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是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那么,與之相對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tǒng)治集團了.這一句斬釘截鐵,形象地顯示了農(nóng)民革命領(lǐng)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fēng)貌. 三、四句承“我花開”,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地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fā)出的陣陣濃郁香氣,直沖云天,浸透全城.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jié)日.想象的奇特,設(shè)喻的新穎,辭采的壯偉,意境的瑰麗,都可謂前無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筆下,最多不過把它作為勁節(jié)之士的化身,贊美其傲霜的品格;這里卻賦予它農(nóng)民起義軍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風(fēng)貌與性格,把黃色的花瓣設(shè)想成戰(zhàn)士的盔甲,使它從幽人高士之花成為最新最美的農(nóng)民革命戰(zhàn)士之花.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tài)美,顯現(xiàn)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zhàn)斗氣息的動態(tài)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fā)出陣陣濃郁的戰(zhàn)斗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沖”、“透”二字,分別寫出其氣勢之盛與浸染之深,生動地展示出農(nóng)民起義軍攻占長安,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黃巢的兩首菊花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藝術(shù)想象和聯(lián)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觀和生活實踐的制約的.沒有黃巢那樣的革命抱負、戰(zhàn)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開后百花殺”這樣的奇語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奇想.把菊花和帶甲的戰(zhàn)士聯(lián)結(jié)在一起,賦予它一種戰(zhàn)斗的美,這只能來自戰(zhàn)斗的生活實踐.“自古英雄盡解詩”,也許正應(yīng)從這個根本點上去理解吧. 嘆庭前甘菊花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古】 檐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明日蕭條醉盡醒, 殘花爛熳開何益.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jié)根失所纏風(fēng)霜. 注釋 檐前:又作庭前 題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黃巢】 體裁:【七絕】 颯颯西風(fēng)滿院載,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注釋 【注釋】: 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古往今來,確有不少能“解詩”的英雄,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自從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征.黃巢的菊花詩,卻完全脫出了同類作品的窠臼,表現(xiàn)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shù)風(fēng)格. 第一句寫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fēng)中開放.“西風(fēng)”點明節(jié)令,逗起下句;“滿院”極言其多.說“栽”而不說“開”,是避免與末句重韻,同時“栽”字本身也給人一種挺立勁拔之感.寫菊花迎風(fēng)霜開放,以顯示其勁節(jié),這在文人的詠菊詩中也不難見到;但“滿院栽”卻顯然不同于文人詩中菊花的形象.無論是表現(xiàn)“孤標傲世”之情,“孤高絕俗”之態(tài)或“孤孑無伴”之感,往往脫離不了一個“孤”字.黃巢的詩獨說“滿院栽”,是因為在他心目中,這菊花是勞苦大眾的象征,與“孤”字無緣. 菊花迎風(fēng)霜開放,固然顯出它的勁節(jié),但時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卻是極大的憾事.在颯颯秋風(fēng)中,菊花似乎帶著寒意,散發(fā)著幽冷細微的芳香,不象在風(fēng)和日麗的春天開放的百花,濃香競發(fā),因此蝴蝶也就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舊文人的筆下,這個事實通常總是引起兩種感情:孤芳自賞與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別于此.在他看來,“蕊寒香冷”是因為菊花開放在寒冷的季節(jié),他自不免為菊花的開不逢時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兩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發(fā)展,揭示環(huán)境的寒冷和菊花命運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這一充滿強烈浪漫主義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宏偉抱負.統(tǒng)觀全詩,寓意是比較明顯的.詩中的菊花,是當(dāng)時社會上千千萬萬處于底層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贊賞他們迎風(fēng)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所謂“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農(nóng)民革命政權(quán)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廣大勞苦大眾就都能生活在溫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還體現(xiàn)了農(nóng)民樸素的平等觀念.因為在作者看來,菊花和桃花同為百花之一,理應(yīng)享受同樣的待遇,菊花獨處寒秋,蕊寒香冷,實在是天公極大的不公.因此他決心要讓菊花同桃花一樣享受春天的溫暖.不妨認為,這是詩化了的農(nóng)民平等思想. 這里還有一個靠誰來改變命運的問題.是祈求天公的同情與憐憫,還是“我為青帝”,取而代之?其間存在著做命運的奴隸和做命運的主人的區(qū)別.詩的作者說:“我為青帝”,這豪邁的語言,正體現(xiàn)了農(nóng)民階級領(lǐng)袖人物推翻舊政權(quán)的決心和信心.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鐵門檻. 這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壯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學(xué)士表達自己胸襟抱負的各種豪言壯語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蘊.這是因為詩中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而比興本身又融合著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的緣故. 菊花 年代:【唐】 作者:【元稹】 體裁:【七絕】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注釋 【注釋】: 陶家:陶,指東晉陶淵明. 【簡析】: 最后兩句說明他偏愛菊花的原因,是歷來被人傳誦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zhì),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菊 花 元稹 秋絲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明刊本《唐詩畫譜》 詠菊,一般要說說菊花的可愛.但詩人既沒列舉“金鉤掛月”之類的形容詞,也未描繪爭芳斗艷的景象.而是用了一個比喻——“秋絲繞舍似陶家”.一叢叢菊花圍繞著房屋開放,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秋叢,即叢叢的秋菊.東晉陶淵明最愛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是他的名句.這里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滿院盛開的景象便不難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詩人“遍繞籬邊日漸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志地繞籬觀賞,以至于太陽西斜都不知道.“遍繞”、“日斜”,把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渲染了愛菊的氣氛. 詩人為什么如此著迷地偏愛菊花呢?三、四兩句說明喜愛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后凋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xiàn)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這其中當(dāng)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fēng)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fā)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fā),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頓,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 和錢員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五古】 禁署寒氣遲,孟冬菊初坼. 新黃間繁綠,爛若金照碧. 仙郎小隱日,心似陶彭澤. 秋憐潭上看,日慣籬邊摘. 今來此地賞,野意潛自適. 金馬門內(nèi)花,玉山峰下客. 寒芳引清句,吟玩煙景夕. 賜酒色偏宜,握蘭香不敵. 凄凄百卉死,歲晚冰霜積. 唯有此花開,殷勤助君惜. [錢嘗居藍田山下,故云.] 菊 年代:【唐】 作者:【鄭谷】 體裁:【七絕】 王孫莫把比荊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注釋 【注釋】: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詠菊,通篇不著一菊字,但句句均未離開菊,從菊的貌不驚人,寫到人們愛菊,進而寫菊花的高尚品格,點出他詠菊的主旨.很明顯,這首詠菊詩是詩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種象征手法.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雜草.菊,僅從其枝葉看,與蓬蒿有某些類似之處,那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孫,是很容易把菊當(dāng)作蓬蒿的.詩人劈頭一句,就告誡他們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論.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當(dāng)?shù)靥岢鰡栴},有高屋建瓴之勢,并透露出對王孫公子的鄙夷之情.作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鬢毛”,緊承首句點題.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陽節(jié).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和賞菊的習(xí)慣,飲菊花酒,佩茱萸囊,還采擷菊花插戴于鬢上.詩人提起這古老的傳統(tǒng)風(fēng)習(xí),就是暗點一個“菊”字,同時照應(yīng)首句,說明人們與王孫公子不一樣,對于菊是非常喜愛尊重的.這兩句,從不同的人對菊的不同態(tài)度,初步點出菊的高潔.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zhì)和高尚品格.“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fēng)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xiàn)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chǎn)生的魅力.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zhì)以后,很自然地歸結(jié)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xué)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云:“崇文館瓦松者,產(chǎn)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所以“桐君(醫(y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洼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zhì).“由來”與“不羨”相應(yīng),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jié).這結(jié)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征. 琴曲歌辭·幽蘭 年代:【唐】 作者:【崔涂】 體裁:【樂府】 幽植眾能知,貞芳只暗持.自無君子佩,未是國香衰. 白露沾長早,青春每到遲.不知當(dāng)路草,芳馥欲何為. 和襲美木蘭后池三詠·白蓮 年代:【唐】 作者:【陸龜蒙】 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還應(yīng)有恨無人覺,月曉風(fēng)清欲墮時. 注釋 【注釋】: 詠物詩,描寫的是客觀存在著的具體的事物形象;然而這形象在藝術(shù)上的再現(xiàn),則是詩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感覺描繪出來的,多少總帶有一種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詠物,這樣,物我有情,兩相浹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寫到紙上,才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體.陸龜蒙的這首《白蓮》,對我們有所啟. 鮮紅的夏天太陽,照耀著透出波面的蓮花,明鏡里現(xiàn)出一片丹霞.艷麗的色彩,是有目共賞的.蓮花紅多而白少,人們一提到蓮花,總是欣賞那紅裳翠蓋,又誰注意這不事鉛華的白蓮!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能夠見出蓮花之美的,應(yīng)該是在此而不在彼.從這個意義來說,那紅蓮不過是“別艷”罷了.“素多蒙別艷欺”,白蓮,她凌波獨立,不求人知,獨自寂寞地開著,好象是“無情的”.可是秋天來了,綠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著頭,又似乎有無窮的幽恨.倘若在“月曉風(fēng)清”朦朧的曙色中去看這將落未落的白蓮,你會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種動人的意態(tài)!她簡直是縞袂素巾的瑤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著天人之別了.
求關(guān)于七夕節(jié)的詩句,我要發(fā)表到說說,謝謝。
詩詞:古九首之一(漢)佚名迢迢牽牛星,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云階月地,關(guān)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椗?,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fēng)。
秋夕(唐)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五代·后唐)楊璞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唐)杜牧云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jīng)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七夕 (唐)權(quán)德輿今日云駢渡鵲橋,應(yīng)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jīng)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宋)秦觀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木蘭槳子藕花鄉(xiāng),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歌謠之一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牛郎織女(刻紙)之二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
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xué)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
之三巧芽芽,生的怪。
盆盆生,手中蓋。
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
又像花,又像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嫁到外地想家的句子發(fā)說說
月兒在走著,幾朵白云擦過月兒身邊,銀白色的光從窗外射進來,照在人們的臉上,映在茶幾的中秋食品上,擺列得很整齊,基本沒動。
電視里精彩的節(jié)目,越發(fā)撩動人們的心緒,大家的心,此時已經(jīng)飛向那離大海很遠的家。
突然間熱淚盈曠,因為想到了那個時候的鄰居。
想住就住在鄰居家,想吃就吃在鄰居家,鄰居的叔叔、大爺、嬸子、哥哥弟弟還一萬分的寵著我,好的都一遭拿給我。
而我還調(diào)皮地和鄰居家的太姥姥耍鬧,惹得太姥姥拄著拐杖和那雙蓮花小腳追趕我,我還邊跑邊等的嘲笑。
如今,這樣的幸福和歡樂都煙一般的消失。
又好似在眼前,當(dāng)你伸手去觸摸,他們卻風(fēng)化成沙。
親愛的故鄉(xiāng)啊,你越來越年輕。
你的子女卻不再青春,我在輕輕的思念你,我在緩緩的夢著你,我默默的祈禱,你能永遠美麗常在。
故鄉(xiāng)的莊稼不知道還記得我們么
春天的時候我們排著隊來播種和施肥,秋天的時候我們來收割。
夜幕降臨的時候勞累的我們躺在拉柴火的馬車上數(shù)著星星竟然也那么愜意。
常年居于外地,常常盼望著回家。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看到別人一家人團團圓圓,快快樂樂的,竟然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回家的渴望在心里攪動著,擾的我心神不寧。
對于久不回家的人來說,回家久是一種渴望。
悲歌可以當(dāng)泣,遠望可以當(dāng)歸。
------漢樂府民歌<<悲歌>>悲莫悲兮生別離。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浪淘沙>>不應(yīng)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唐.李白<<靜夜思>>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在
風(fēng)景依稀似去年。
------唐.趙瑕<<江樓感懷>>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唐.司空圖<<漫書五首>>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薩蠻>>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
------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煜<<相見歡>>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唐.宋之問<<度大庾嶺>>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唐.杜牧<<贈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南唐.李煜<<清平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yīng)免別離愁。
------唐.杜牧<<贈別>>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唐.韋應(yīng)物<<寄李儋元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唐.王維<<渭城曲>>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歸>>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唐.杜甫<<贈衛(wèi)八處士>>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游子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宋.黃庭堅<<寄黃幾復(fù)>>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fēng)不改舊時波。
------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二首>>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jīng).小雅.采薇>>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
------唐.李商隱<<無題>>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有關(guān)愛情的精彩句子相思之苦的句子
QQ空間里面,發(fā)表說說的時候(時間后面那句文字怎么弄)
目前僅限黃鉆用戶可以修改。
Android與iPhone手機空間軟件版設(shè)置方法相同,需4.1及以上版本才可以設(shè)置或修改手機標識。
4.2版本:手機QQ空間->更多->我的黃鉆->手機標識。
4.5版本:手機QQ空間->我的空間->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