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怎么發(fā)朋友圈關(guān)心同學
你可以直接在朋友圈里面發(fā)布祝福同學的話語呀這樣你的內(nèi)心,他們就能感受到了
巾幗女英雄的故事,要真的,10個
道歉吧
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愛情倫理學論文
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倫點主要是圍繞著“愛”和”規(guī)劃人生并為之指向和提供原則的。
弗洛姆的“愛情倫理學”同費爾巴哈的“愛的宗教”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從總體上看有泛愛主義的傾向;馬爾庫塞的“愛欲倫理學”從存在論的角度對人尋求新的存在,具有相當強的理論感召力和征服力;賴希的“性欲倫理學”是一種赤裸裸的性革命、性解放理論,在許多人還未充分享受到“寓于愛情中的自然的幸?!钡那闆r下,這一理論激蕩人們的心靈也不是偶然的。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并沒有給我們留下一門與他們的哲學觀相一致的成體系的獨特的倫理學,但他們廣泛地涉足倫理領(lǐng)域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而且他們的許多倫理觀點在20世紀曾經(jīng)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甚至曾經(jīng)影響了20世紀人類歷史的進程。
當人們在梳理20世紀倫理學方面的成就時,是無論如何不能繞開他們的。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各種倫理觀點中,最超群出眾的是弗洛姆、馬爾庫塞、賴希涉及“愛”與“性”的倫理觀點,即弗洛姆的“愛情倫理學”、馬爾庫塞的“愛欲倫理學”和賴希的“性欲倫理學”。
這里,我們也就主要評述這些倫理觀點。
一、弗洛姆的“愛情倫理學”nbsp; 弗洛姆研究愛,并創(chuàng)立了“愛情倫理學”。
他把他的“愛情倫理學”當作一門人類必須要掌握的學問加以兜售。
人們對他的“愛情倫理學”最感興趣,從而也得以廣泛傳播的是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其一,他對愛究竟是什么的論述。
他向人們提出這么一個問題:愛是一門藝術(shù)嗎
如果是,那么要獲得愛就得具備一定的知識和做出一定的努力。
或許,愛只是一種愉快的感受,體會這種感受不過是機緣問題,誰交上了好運就可“墮入”其間
他自己回答說,在今天,絕大多數(shù)人都贊成后一種說法,而他本人卻立足于前一種觀點。
他堅決主張把愛視為一種藝術(shù),他的至理名言就是:“愛是一門藝術(shù)。
”[1](P1) 正因為他認為愛是一門藝術(shù),所以他認為這是需要學習的。
他抱怨人們祈求、渴望愛,然而幾乎把所有別的東西都置于愛之上,成功、名譽、金錢、權(quán)勢——人們把所有的精力都耗費在學會如何實現(xiàn)這些目標,而不去鉆研愛的學問。
他說:“我們無須學習如何施愛,導致這種臆說的謬誤在于分不清‘墮入情網(wǎng)’和‘長久相愛’之間的區(qū)別”[1](P4)、“任何關(guān)于愛的理論必須從某種關(guān)于人及人類生存的理論開始”[1](P8)。
他認為,愛的重要特征是主動。
當我們愛某人時,我們就是主動地不斷地關(guān)心所愛的人,而不是僅僅與所愛的人呆在一塊兒。
他說:“愛意味著主動深入他人,由深入而達到的結(jié)合平息了我求知的渴望”、“愛是行動,是人的能力的體現(xiàn)”[1](PP24-25)、“愛是惟一的求知途徑”[1](PP35-36)。
我奉獻愛,我捧出我自身,我融入他人,由此我找到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
在他看來,既然愛的重要特征是主動,所以愛是無法由他人代替的,愛必須由自己親自去體驗。
他說:“愛,乃是純個人的體驗,無論何人,都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親身體驗。
”[1](PP122-123) 他指出,愛是熱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質(zhì)、積極地建立與他人的關(guān)系,是雙方各自保持獨立與完整性基礎(chǔ)上的相互結(jié)合。
雖然愛打破了使人隔絕的圍墻,使人與人和諧相融,但是愛又讓人仍為他自己,依然佇立于其整體性之中。
他說:“愛是在保有自我的分離性與完整性的情況下,與自身以外的某人或某物的合一。
”[2](PP166-167) 他認為,愛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他說:“愛的惟一重要性就在于本身”、“愛是人類的自我表達,是使人的力量得到充分發(fā)揮的方式”[3](PP143-144),他區(qū)別了童稚之愛和成熟之愛,認為只有成熟之愛才是真正的愛。
他說:“童稚之愛的原則是:‘因為我被愛,所以我愛’;成熟之愛的原則是:‘因為我愛,所以我被愛’”、“童稚之愛的愛聲稱:‘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之愛則認為:‘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1](PP45-46)從這里出發(fā),他進一步得出結(jié)論,成熟之愛即真正的愛首先是給予,他提出了這樣一個著名命題:“愛本質(zhì)上是給予而非獲取。
”[1](P25) 在他看來,愛某個人實際上就是對人的本質(zhì)的愛。
他還指出,人只有通過愛才能理解他人和整個世界。
他說:“人通過愛和理性,從心智上和情感上理解世界。
”[2](P165)他具體解釋說,人的理性力量使他能通過和客體發(fā)生能動的聯(lián)系,透過事物的表面抓住它的本質(zhì),“人的愛的力量使他沖垮他與別人分離的圍墻并去理解別人”[2](P165)。
其二,他對各種愛的分析。
對兄弟之愛的分析。
弗洛姆是個泛愛主義者,他主張愛世界上的一切。
他認為,倘若一個人只是愛某一特定的對象而對其他人持冷漠的態(tài)度,則他的愛是虛假的,它不過是由共生而萌發(fā)出的依戀之情,或者說,不過是一種擴大了的利己主義。
他說:“真誠地愛一個人意味著愛所有的人,愛世界,愛生活。
”[1](P53)他認為,兄弟之愛表達了這種愛的普遍性。
他說:“一切類型的愛都發(fā)端于最本原的愛,即兄弟之愛。
”[1](P53)兄弟之愛意味著:人意識到自己對所有的人均應擔當責任。
對性愛的分析。
他認為性愛往往是自私的,所以他反對把如此博大的愛僅僅歸結(jié)為性愛。
他認為,性愛只有與情愛結(jié)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愛,他說:“愉快的性享受,根植于充裕和自由之中,它是性和情感方面的創(chuàng)發(fā)性的表現(xiàn)。
”[4](P244)男女之愛只有超越性愛而成為一種情愛,才是有意義的。
他還指出,人們常??床坏叫詯壑械囊粋€重要因素,那就是意志。
愛一個人并不僅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這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一個承諾,“如果愛僅僅是一種感情,永遠相愛只能是一句空話”[1](P64)。
對母愛的分析。
他把母愛奉為人類真愛的楷模。
他強調(diào),母愛是無條件的,并不要受愛者付出任何代價,只要是她的孩子就行。
他認為,母愛的可貴之處在于并不渴求與被愛者融為一體,它能忍受與被愛者的分離,母愛即是慈愛,“慈愛愿意接受分離,且在分離后仍能繼續(xù)傾注愛心”[1](P60)。
正因為母愛的這種利他性、無我性,人們才公認它為最高類型的愛,最珍貴的感情紐帶。
但他又作說明說,不過,可以說母親對嬰兒的撫愛尚未體現(xiàn)出母愛。
真正的母愛蘊含在母親對成熟自立的孩子的關(guān)切中。
他把母愛與性愛作比較,指出母愛的精華體現(xiàn)在母親對孩子成長的關(guān)切上,而這意味著她期望他完全自立,這一點正是母愛與性愛的本質(zhì)區(qū)別。
他說:“在性愛中,相愛者合而為一,但在母愛中雙方卻一分為二”[1](P59)、“性愛始于分離,終于合一;母愛始于合一,而導向分離”[2](P282)。
對父愛的分析。
他強調(diào),父愛與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關(guān),“父愛是有條件的”[1](P48),父愛的原則是:“因為你滿足了我的期望,因為你有責任感,因為你像我,所以我愛你。
”[1](P48)母親是大自然,是土地,是海洋,但父親卻沒有這些特征。
然而,雖然父親不代表自然界,卻代表著人類存在的另一極,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學技術(shù)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風紀的世界,閱歷和冒險的世界。
在他看來,一個成熟的、真正具有愛心的人既要有母愛意識,又要有父愛意識,盡管這兩種愛看來是相互沖突的,他說:“如果只有父性意識,人就會變得生硬和不人道;如果只有母性意識,人就會失去判斷。
”[1](P51) 對信仰之愛的分析。
他認為,在成熟的信仰之愛中的神不再是外部的力量,人把愛和公正的原則注入自己心中,從而與神融為一體,以至于他只能用詩的語言和象征來表述神。
他說:“信仰之愛與父母之愛是分不開的。
”[1](PP91-92)如果沉溺于對母親、家庭、民族的血親之愛,如果始終依賴于施行獎懲的父親或其他權(quán)威,人就不可能發(fā)展出成熟的信仰之愛。
他說:“信仰之愛的性質(zhì),取決于宗教中父性成分和母性成分的比重。
”[1](P76)宗教中的父性方面要人像愛父親一樣愛上帝:認定父親是公正而嚴格的,會選擇我作為他鐘愛的兒子;宗教的母性方面,則要求我們像寬容一切的母親那樣愛上帝。
其三,他對如何愛的探討。
弗洛姆把愛視為一門藝術(shù),他認為愛作為一門藝術(shù)實踐,必須具有一些與其它的藝術(shù)實踐共同的要求。
第一是要有一定的訓練,僅憑一時高興,是永遠成不了愛的大師的;第二是要專一,不能像時尚生活方式那樣見異思遷和朝三暮四,“彼此相愛的人尤其應當專一執(zhí)著,他們應當學會互相親近,但又不落俗套”[1](PP116-117);第三是要有耐心,在愛的道路上要取得哪怕一點點成功,沒有耐心是不行的;第四是要全力以赴,如果不把愛當作一件至關(guān)重要的事情,就休想把它學好,最多也不過維持在業(yè)余涉獵者的水平上。
除了上述這些要求之外,他還提出,還有若干要素也必須切記。
首先是要關(guān)切,“愛是我們對所愛者生命與成長的主動關(guān)切,沒有這種關(guān)切就沒有愛”[1](PP30-31);其次是責任,“本真意義上的責任乃是絕對自愿的行為,是我對他人要求所做出的積極‘響應’”[1](PP31-32);再次是尊重,“尊重只能佇立在自由的基礎(chǔ)上”[1](PP32-33),尊重意味著無所剝奪,我祈望我所愛者為他本人,以他特有的方式而發(fā)展,而不是為了服務于我的利益;最后是知識,作為愛的構(gòu)成要素的知識不是指滯留在表面現(xiàn)象的一般知識,它深入到核心,觸及底蘊,“沒有知識引導的關(guān)切與責任是盲目的,但不以關(guān)切為動機的知識則是空洞的”[1](P33)。
他的結(jié)論是:“關(guān)切、責任、尊重、知識是一切類型的愛所共同具有的要素。
”[1](PP30-31) 以上是弗洛姆的愛情倫理學的最引人注目之處。
人們通常把弗洛姆的愛情倫理學同費爾巴哈的“愛的宗教”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他同費爾巴哈一樣希望通過普降愛的圣水,達到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境界,甚至把他稱為“當代的費爾巴哈”,并引用恩格斯當年批評費爾巴哈的那段名言來批評弗洛姆:這樣一來,他的哲學中的最后一點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句老調(diào)子:彼此相愛吧
不分性別,不分等級地互相。
。
《如果明天我去上班,能干什么》作文
蝴蝶的種子我在院子里,觀察一只蛹,如何變成蝴蝶。
那只蛹咬破了殼,全身濕軟地從殼中鉆了出來,它的翅膀卷曲皺縮成一團,它站在枝椏上休息曬太陽,好像鉆出殼已經(jīng)用了很大的力氣。
它慢慢地、慢慢地,伸直翅膀,飛了起來。
它在空中盤桓了一下子,很快地找尋到一朵花,它停在花上,專注、忘情地吸著花蜜。
我感到非常吃驚,這只蝴蝶從來沒有被教育怎么飛翔,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去吸花蜜,沒有爸爸媽媽教過它,這些都是它的第一次,它的第一次就做得多么精確而完美呀
我想到,這只蝴蝶將來還會交配、繁衍、產(chǎn)卵、死亡,這些也都不必經(jīng)由學習和教育。
然后,它繁衍的子孫,一代一代,也不必教育和學習,就會飛翔和采花了。
一只蝴蝶是依賴什么來安排它的一生呢
未經(jīng)教育與學習,它又是如何來完成像飛翔或采蜜如此復雜的事呢
這個世界不是有很多未經(jīng)教育與學習就完美展現(xiàn)的事嗎
鳥的筑巢、蜘蛛的結(jié)網(wǎng)多么完美
孔雀想談戀愛時,就開屏跳舞
云雀有了愛意,就放懷唱歌;天鵝和娃魚歷經(jīng)千里也不迷路;印度豹與鴕鳥天生就是賽跑高手。
這些都使我相信輪回是真實的。
一只蝴蝶乃是帶著前世的種子投生到這個世界,在它的種子里,有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念: “我將飛翔
我將采蜜
我將繁衍子孫
” 在那只美麗的蝴蝶身上,我看到空間的無限與時間的流動,深深地感動了。
------------------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補充:圓通寺與冰淇淋 到圓通寺的大殿拜怫,在我右邊拜佛的是一位中年的婦人,很虔誠地在那里頂禮。
我也專心地拜著佛,突然聽到右邊傳來劈啪兩聲巨響,回過神來,發(fā)現(xiàn)右邊的婦人正打著小孩的耳光,由于用力極猛,連靜寂的佛殿都回響著嗡嗡之聲,我看著孩子的左右臉頰浮起十個鮮紅的指印。
“你沒看見媽媽在拜佛嗎
你這個死囡仔哺,要吃冰淇淋不誨等一下嗎
不吃會死嗎
氣死我
氣死我
”那媽媽漲紅著臉,幾乎發(fā)抖地說。
原來是圓通寺外有小販賣冰淇淋,看來只有七八歲的小孩擋不住誘惑,來向正在拜佛的母親要零用錢。
拜佛的母親的反應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但被打的孩子的反應更令我吃驚,他雙手撫臉、咬牙、瞪著怨恨的眼睛以忍住淚水,憤憤地說:“你先讓我吃冰淇淋,等一下再拜佛也不會死
” 說完,孩子一轉(zhuǎn)身沖出大殿,發(fā)抖的母親發(fā)狂了,順手抄起放在墻邊的木板,追了出去。
我跟出去,看到一對母子順著石階追逐,竟追了數(shù)百公尺,最后消失在山下。
這時,我才聽見石階下賣冰淇淋小販的叭不——喇叭聲。
我已無心拜佛,坐在庭中的大石頭上思維,如果我正在拜佛,我的孩子來向我要冰淇淋,我會有什么反應,我想我會停止拜佛,去買冰給他吃,再回來拜佛;或者就陪他吃個冰淇淋也未可知,吃了冰淇淋,拜佛的心可能會更清涼。
佛是永遠在的,稍停一下并不會怎樣。
佛是到處在的,體貼眾生的需要,正是在拜佛。
每一個孩子的內(nèi)心都有尊貴的佛性,孩子與佛無二,為什么母親不能體會呢
正想著的時候,那氣喘噓噓的母親返來了,我擔心地問:“追到了嗎
” 她說:“無呀
這塊死固仔,跑比飛卡緊,看在佛祖面上,饒他一命,我是拿這個板子回來還給廟里的。
” 然后我看她把板子放回原處,在大殿前穿鞋子——她剛剛急怒攻心,連鞋子也沒穿就跑了。
我順著圓通寺的石階下山,看著這秋天清明的風景,想到佛是永遠在的,佛是處處在的,在每一片葉、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涼的心里。
但是,拜著佛的人中,幾人能知呢
夢醒時分林清玄 證嚴法師曾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位七十四歲的老人,每天清晨都出去掃地,打掃別人家的門口,因此每個人看都他都非常喜歡。
有一天,幾位年輕人問他說:老伯,你今年幾歲了
他說:我四歲。
那些年輕人以為他腦筋不正常,再問他一次,他還是說四歲,年輕人只好問他說:你今年是七十四歲
還是八十四歲
那位老人回答說:論年歲,我是七十四歲,但論真正的做人,我只有四歲 年輕人問他:這是怎么說呢
他說:我七十歲以前迷迷糊糊過人生,不識道理,只是眾生之一;但自我聽了道理之后,迄今四年,我才懂得為人群服務,才深深感覺到自己是在真正的做人,所以說我只有四歲而已。
法師最后下了結(jié)論:能體會佛的道理,才是真正出生的日子。
學習佛法的人喜歡講開悟,把開悟當成深遠不可捕捉的情境,但是,如果把開悟擺在那么高深的境地,絕大部分人窮其一生也難有開悟的經(jīng)驗。
證嚴法師的故事給我們從一個新的觀點來看開悟,落實到生活上,開悟的最初步就是覺非,覺察到過去行為、語言、思想的錯誤加以修正,就是開悟的基礎(chǔ),所以說,修行的最初步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這時候,人有一個清明的心,來做自己身口意的主宰,有如從夢中醒來一樣。
一個人在夢中所經(jīng)歷的,不管是多么真實,都是處在虛妄與迷惘的狀態(tài),在夢中完全失去主宰自我的意識,只是隨境流轉(zhuǎn),不能自己。
因此,每一次從夢中醒來,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當人不斷的覺非,不斷的修正行為,慢慢的就走向正法,走向究竟開悟之路。
這個世界也有人的夢是不醒的
不知道從哪里來,迷迷糊糊投生到這個世界,熙熙攘攘的過了一生,最后,糊里糊涂的離開這個世界,投入另一個不可知的迷夢之中。
開悟,即是醒轉(zhuǎn),是把迷夢反轉(zhuǎn),覺悟真理的實相,進而證見真理,斷除煩惱的擾亂,圓具封鎖量妙德,身心自在。
只要一個人開佛知見的那一剎那,他就算從漫漫長夜醒來了,仿佛在沉睡中突然聽到鬧鐘的聲音,站起來做一天的工作,明明白白做自己的主人。
悟了以后的人還是要好好的生活與工作,就像醒來的人要生活與工作一樣。
不同的是,悟了的人,有一個更開闊的心胸,有更明晰的智慧之眼,以及更廣大的慈愛,來對待自己的人生、對待這個世界。
我很喜歡佛經(jīng)里對菩薩的另一個稱呼開士,開有明與達的意思,不僅慈悲智慧大開,還能指開正道來引導眾生。
凡夫在時空的輪轉(zhuǎn)中突然張開心眼,就成了開士,這樣一想就忍不住自問:每天夢醒時分張開眼睛的一剎那,我的心眼是不是也隨著張開呢
究竟的證悟雖然很渺茫,可是從覺非而言,悟出自己的人生大道也并不遠,每次想到七十四歲的老人自認為真正活了四歲,我就會自問:我今年幾歲了
補充:失戀之必要 日期:2005-7-6 22:15:22 作者:林清玄 為了愛 失戀是必要的 為了光明 黑暗是必要的 這些年來,我時常思考到愛與恨的問題,因此收到你的來信感到特別心驚,你說到連續(xù)談了三場戀愛,被三個不同的男人拋棄,感受到每一次談戀愛的感覺愈來愈淡薄,每一次被拋棄則愈來愈恨。
第一次失戀,你的感受是:真恨
真想報復他
第二次,你更進一步談到:我一定要想辦法報復
第三次的時候,你的心噴出這樣的火焰:我要殺死他
讀了你的信,使我在夜暗的庭院中再三徘徊,抬頭看著遠天的星星,月光如洗,呀
這世界原是這樣的美好,為什么人的心中要充滿恨意呢
由于懷恨,我們的心眼昏眠,就看不見世間一切的好,自然也看不到自己在這里面的角色了。
我們時常談到愛恨,但很少人去深思愛恨的問題,我現(xiàn)在用佛經(jīng)的觀點來看看愛恨,在南傳的法句經(jīng)里,把愛分成四個轉(zhuǎn)變,也就是四個層次:親愛――對他人的友情。
欲樂――對某一特定對象的愛情。
愛欲――建立于性關(guān)系的情愛。
渴愛――因過分執(zhí)著以至于癡病的愛情。
這四個層次逐漸加深,也就逐漸產(chǎn)生了苦惱,因此經(jīng)上說了一首偈: 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 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
苦惱生出恐懼,恐懼生出悲哀,悲哀再轉(zhuǎn)為嗔恨,其實如果往前追溯,愛與恨是同一根源,好像手心與手背一樣,所以佛陀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僧能生僧,亦能生愛。
” 什么是恨呢
經(jīng)典里把忿恨連在一起,說它們是五種障道的力量,也是十種小隨煩惱的兩種:忿,恨之意,對有情、非情產(chǎn)生憤怒之心。
恨,于忿所緣之事,數(shù)數(shù)尋思,結(jié)怨不舍。
五種障道之力是欺、怠、嗔、恨、怨,欺能障信,怠能障進,嗔能障念,恨能障定,怨能障慧。
那么,像忿、恨、惱、嫉、害則是以嗔為體,嗔與貪、癡合稱為“三毒”,貪與癡加起來產(chǎn)生嗔,所以嗔是心的最大障礙,在《大智度論》里說:“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 好了,現(xiàn)在我們知道愛欲與嗔恨的本質(zhì)是相通的,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些有趣的問題,一是愛雖然會轉(zhuǎn)為恨,卻不一定會轉(zhuǎn)為恨,也可以說,失戀會使一些人意志消沉、忿恨難平,卻也能使另外一些人更懂得去愛,開發(fā)更廣大的胸懷,不幸的,你是屬于前者。
二是愛恨雖能束縛我們,它只是心的感受,猶如波浪之于大海,其中并沒有實體,是緣起緣滅罷了,可嘆的是,大部分人不能隨緣,反而緣起即住,愛的時候陷溺在愛里,恨的時候沉淪于恨中。
一般人在愛恨的時候很少有檢驗的精神,很少反觀這情緒的變化,因此就難以革新與創(chuàng)發(fā)。
久而久之,愛恨逐成為一種模式。
“由愛生恨”是最固定的模式,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了這種模式,我們在電視、小說、電影里學習到這種模式,在親戚朋友身上感染這種模式,反映到真實生活里,我們在愛情失敗時,隨之而起的便是恨,沒有一個例外,我把這種叫做“模式反應”,那有點像蚊子從我們眼前飛過,它不一定會傷害我們,但我們會下意識地舉手去撲殺它一樣。
如果不是“模式反應”,為什么千百萬人失去愛的時候都反射出恨呢
那是不是人性的真實呢
我有一個朋友說過,歐洲人與美國人失戀,所帶來的恨意就比中國人或日本人淡薄得多,大部分西方人在失戀中、離婚之后都能與從前的伴侶做朋友,那是他們的模式反應沒有像我們一樣。
為什么我要和大部分人一樣,失戀就憎恨呢
可不可以做一個卓然的人,失戀也不恨呢
失戀的恨,那是由于兩個原因,一是認為失戀是壞事,二是我們沉淪于過去的覺受。
我曾經(jīng)在筆記上寫了兩句話:“為了愛,失戀是必要的;為了光明,黑暗是必要的。
” 那就好像,如果我們不饑餓,就無法真正享受食物;如果我們不生病,就不知道健康的可貴;如果我們不年老,青春對我們就沒有意義;如果我們要種蓮花,沒有爛泥巴是不行的…… 失戀不是壞事,春天過了就是夏天,秋天過了就是冬天,這是必然的過程,我們熱愛春秋,但并不能阻擋火熱與寒冷的來臨,我們熱愛蓮花、玫瑰、金盞花、紫丁香,但我們不能使它不凋零。
我們不喜歡凋零,然而,凋零是一種必然。
過去不能讓它過去,未來不愿等待未來是人生最大的悲劇,其實,再怎么好的戀愛,每天都是不同的,我們甚至無法維持對一個人的愛,從早上到晚上都保有同一品質(zhì)。
也就是說,再好的愛都會失去,會成為過去式。
我們之所以為失戀煩惱,是因為我們不愿面對此刻、融入此刻,老是沉湎于過去。
可嘆的是沉湎于過去的人會失去生的樂趣、失去發(fā)現(xiàn)的樂趣、失去創(chuàng)造的可能、失去愛的能力。
如果我們愿意走出來,就會發(fā)現(xiàn)就在此刻、就在門外,就有許多值得愛的人、許多值得愛的事物。
當然,不只是許多人值得愛,也有許多人等著愛我,只是我關(guān)在過去的枷鎖里,他們沒有機會來愛我吧
我要得到更好、更珍貴的、更真實的愛,首先是使我的心得到自由。
看你滿腹煩惱、滿臉忿恨、滿腦子報復之思,就是有這世界上最好的對象,也會被你錯過了呀
讓我們一起來做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每天清晨起來中,把昨天的愛恨全部放下,從零出發(fā),對著鏡子好好展現(xiàn)一個最美的笑吧
然后梳妝打掃(從心里的莊嚴開始),把自己最好的、最有魅力的那一面提起來,挺胸抬頭走出門外,那才是今天的你、此刻的你,既然你認為自己是善良而美麗的,為什么不把善良和美麗表現(xiàn)出來呢
如果是我,使我動心的異性,是那些有生機、有活力,能微笑走在風里的人,而不是懷憂喪志,滿腹忿恨的人呀
我說的這些都不是空話,而是我自己的體驗,是我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造,說來你也許難以相信,我很感激那些從前拋棄過我的人,如果沒有她們,就不會造就今天的我呀
那些沒有經(jīng)過監(jiān)獄的悲慘的人,不會懂得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值得歡喜與感恩,你現(xiàn)在知道心靈監(jiān)獄的悲慘,一旦你走了出來,就可以知道生命確是值得歡舞和慶祝的。
不是哭了,不要恨了,當你停止哭泣與懷恨的那一刻,我在你的臉上看到春天的光輝,那時,你是多么美,像一朵金盞花在清晨的陽光下溫柔地開放。
雖然我沒有見過你,但我真的看見了你轉(zhuǎn)化恨意之后,臉上流轉(zhuǎn)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