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做哪些事情
密宗里有觀音菩薩。
觀音原作觀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vara(阿婆盧吉低舍婆羅)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
唐時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簡稱“觀音”,沿用至今。
據(jù)《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眾生在碰到各種困厄災(zāi)難時,只要信奉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念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觀其音聲”而前來解救,故稱“觀世音”。
按佛學(xué)理論來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過修持、布施、持戒等功德清凈后,便能顯發(fā)種種妙用,包括“六根互用”的高級境界,因此“觀音”在佛教中是完全可以理喻的。
又據(jù)《普門品》所說,觀世音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薩,能解人水火、刀兵、牢獄之災(zāi),甚至還能滿足眾生生兒育女的愿望,求得“福德智慧之男”或“端正有相之女”。
經(jīng)中還說,觀世音菩薩能顯現(xiàn)各種化身,說法救度眾生。
如有眾生應(yīng)以佛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即現(xiàn)佛身去救度;如有眾生應(yīng)以羅漢身得度,他就現(xiàn)羅漢身去說法,乃至國王身、宰官身、居士身、長者身、比丘身、比丘尼身等等,隨機應(yīng)化。
《法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經(jīng)譯出就廣為流傳,并被單獨傳抄,稱為《觀世音經(jīng)》。
大約在兩晉之際,觀音信仰就已開始在社會上流行,到南北朝還出現(xiàn)了一些專門宣揚觀世音菩薩靈驗感應(yīng)故事的書籍,如南朝宋劉義慶編的《宣驗記》、傅亮編的《觀世音應(yīng)驗記》、齊代王琰編的《冥祥記》等等。
三十三觀音的名目如下:一楊枝觀音二龍頭觀音三持經(jīng)觀音四圓光觀音五游戲觀音六白衣觀音七蓮臥觀音八瀧見觀音九施藥觀音十魚籃觀音十一德王觀音十二水月觀音十三一葉觀音十四青頸觀音十五威德觀音十六延命觀音十七眾寶觀音十八巖頭觀音十九能靜觀音二十阿耨觀音二一阿摩提觀音二二葉衣觀音二三琉璃觀音二四多羅尊觀音二五蛤蜊觀音二六六時觀音二七普慈觀音二八馬郎婦觀音二九合掌觀音三十一如觀音三一不二觀音三二持蓮觀音三三灑水觀音密教的經(jīng)典又往往把一些密咒(陀羅尼)與觀世音菩薩相聯(lián)系,還規(guī)定了在持誦此類密咒時相應(yīng)的儀軌及需要禮拜供奉的特定的觀世音菩薩的形象,由此而產(chǎn)生密教的各類型觀音。
主要的有所謂“密教六觀音”即圣觀音、千手觀音、馬頭觀音(即明王部中的馬頭明王)、十一面觀音、準(zhǔn)提觀音、如意輪觀音,另外不空□索觀音等也很常見,他們又都是圣觀音的化身。
下面我們將從“圣觀音”開始介紹重要的、常見的觀音菩薩像。
圣觀音又作正觀音,是密教所說的“六觀音”的正體,亦即我們平常所說的觀世音菩薩。
一般的圣觀音像,身結(jié)跏趺坐,手持蓮花或凈瓶,也有雙手結(jié)禪定印的,即以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身上有瓔珞項釧等裝飾。
頭戴寶冠,冠上有化阿彌陀佛坐像,這是依據(jù)《觀無量壽經(jīng)》所作,是觀音菩薩的主要標(biāo)志。
馬頭觀音系以可怕的憤怒形象出現(xiàn)的觀音,又稱馬頭大士或馬頭明王,是頭上有馬形的觀音。
據(jù)說他的威力如印度傳說中的大圣王,即轉(zhuǎn)輪圣王的寶馬一般,可縱橫世界,破除一切障礙,其形象不同于一般觀音像的溫柔慈悲。
《大日經(jīng)疏》卷五稱其“作極吼怒之狀,此是蓮華部憤怒明王也”。
馬頭觀音雙眼上吊,獠牙顯露,面有三目,頭發(fā)倒豎,頭頂馬頭。
此觀音以擊毀惡趣煩惱為本愿。
其造型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四面二臂、四面八臂等多種。
準(zhǔn)提觀音又作準(zhǔn)胝、七俱胝佛母或作人天丈夫觀音等。
密教六觀音之一。
準(zhǔn)提意為潔凈,指此觀音心性清凈;又,俱胝梵文意為“個萬”,七俱胝但指數(shù)量眾多,密教認(rèn)為此菩薩是過無量諸佛之母,故稱為“七俱胝佛母”。
據(jù)說此觀音常來世間,摧毀一切眾生之惑業(yè),能使眾生消災(zāi)延壽,并能使眾生消滅罪障。
誦其真言還能克敵制勝,令夫婦和睦,還能止小兒夜啼。
因其功德廣大,故倍受信仰,尤其是婦女。
而此準(zhǔn)提觀音的形象,依各出典不同,有二臂、十二臂、十八臂、三十二臂,甚至八十臂的,以十八臂為較常見。
此觀音坐于一大池內(nèi)的紅蓮花寶座上,蓮花座左右有難陀、跋難陀二龍王守護。
觀音像作黃白色,腰下著白衣,衣有花紋,自著天衣,綬帶系腰,手腕上有白螺釧。
臂上有七寶裝飾的臂釧,面有三月,并十八臂。
上二手作說法印,即以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
右邊另外八手分別為施無畏印、持劍、念珠、子滿果、鉞斧、鉤、拔折羅、寶鬘等,左邊另八手分別持如意寶幢、蓮花、澡瓶、索、輪、螺、賢瓶、經(jīng)篋等。
數(shù)珠手觀音又作數(shù)珠觀音。
系中國民間藝人依據(jù)密宗經(jīng)典創(chuàng)作的觀世音菩薩像之一。
唐代阿地瞿多所譯的《佛說陀羅尼集經(jīng)》卷四、《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jīng)》,提及觀世音菩薩向佛說明他有名十一面的心咒。
而一般修行者誦咒時,須置掐數(shù)珠印的觀音像于面前。
所謂數(shù)珠印,即以左手大拇指和無名指,作圓孔狀,孔中貫數(shù)珠。
右手的大拇指與無名指掐數(shù)珠。
此種手印通于一切經(jīng)咒。
數(shù)珠手觀音的本體形象由一般的觀音而來,其主要特點就是手掐數(shù)珠印。
以上為密教諸觀音像,當(dāng)然不少在顯宗信仰里也很流行,如圣觀音、千手觀音、準(zhǔn)提觀音等。
以下介紹中國民間信仰創(chuàng)造的若干觀音像。
楊枝觀音“三十三觀音”之一,也是民間供奉較多的觀音,其畫像與塑像隨處可見。
唐代譯出的《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jīng)》末尾提到其名號。
楊枝觀音是以手執(zhí)楊柳枝為其特征的觀音像。
楊枝觀音可能起源于西域,據(jù)唐義凈《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講,西域習(xí)俗,每月以楊枝細條剔齒,熟嚼枝頭以凈牙,稱為齒木。
當(dāng)?shù)囟Y節(jié),向貴客贈齒木及凈水,以祝人健康,也有懇請之意。
故而迎佛、菩薩,也用楊枝、凈水。
由此逐漸演化為觀音菩薩手中的法器。
此外,古代印度也認(rèn)為楊枝可以消災(zāi)除病,如不空三藏所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中,講到千手觀音的四十二臂中的一手執(zhí)楊枝時說,身患種種疾病者,應(yīng)當(dāng)手執(zhí)楊枝誦念真言,認(rèn)為楊枝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楊枝喻佛法的興旺發(fā)展。
民間流行的楊枝觀音像,通常的一手托凈瓶,一手持楊枝的仕女形象,表示觀音以楊枝沾取瓶中甘露水,拂灑人間,消除眾生的煩惱污濁。
浙江普陀山現(xiàn)存明代楊枝觀音碑,系根據(jù)唐閻立本所繪像鐫刻,所刻觀音面龐圓潤豐滿,端正妙麗,左手托凈瓶,袒胸跣足,身披錦袍,作者巧妙動用了陽刻、陰雕相結(jié)合的技法,線條柔和流暢,疏密有致,剛?cè)嵯酀?,成功再現(xiàn)原作的神韻。
白衣觀音又作白處觀音、白住處觀音等,是觀音菩薩諸形象之一。
此觀音身著白衣,身處白蓮花中,手中也執(zhí)蓮花。
白色表示純凈,象征菩薩之心。
密宗也經(jīng)常供奉此白處觀音。
據(jù)《觀世音現(xiàn)身種種愿除一切陀羅尼》中說,供養(yǎng)此觀世音菩薩,應(yīng)該用白凈的細布畫觀世音像,身著白衣,坐蓮花座上,一手持蓮花,一手托凈瓶,白衣觀音也是許多畫家與石窟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題材。
白衣觀音像均為二臂像,但手持的法器或印契有種種不同,有的左手持花,右手作與愿印。
有的左手持棒或□索,右手持般若經(jīng)篋。
有的左手持開敷蓮花,右手揚掌。
有的左手持寶劍,右手持柳枝。
也有雙手捧缽,站立于蓮臺上的。
白衣觀音在民間被認(rèn)為可以消災(zāi)延命、保家人平安,婦人求兒、安產(chǎn)、育兒等也都可求拜白衣觀音,故而甚為流行。
水月觀音“三十三觀音”之一。
水月觀音也是中國佛教寺院及信徒經(jīng)常供奉的觀音菩薩像之一。
此像有多種形式,有的站立于大海中的蓮花上,眺望天上的明月;有的則以月為背景,結(jié)跏趺坐于巖石上的蓮花座上;也有的是坐在水邊,觀看著水中之月。
一概都與水和月相關(guān)。
通常也被認(rèn)為以水中之月來比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玄理。
水月觀音像的主要典據(jù)是《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
經(jīng)中提到善財五十三參之第二十七位碰到的就是觀世音菩薩。
善財童子來到南海補陀洛迦山(意為光明山),見到山水流泉,林木郁茂,地草柔軟。
藝術(shù)家們就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了水月觀音的形象與意境。
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一幅水月觀音圖中,觀音以一輪圓月為背景,坐在嚴(yán)整的巖石上,巖石突出在一池碧波中,右膝曲起,左足從巖石上下垂,置于池中盛開的寶蓮花上。
左手輕置左膝上,手持寶珠。
右手置右膝上,手執(zhí)楊枝。
頭戴高高的寶冠,冠上有化佛像,身穿帶有花紋的衣裳,并佩有瓔珞等華麗的飾品。
這種水月觀音像,按唐代《歷代名畫記》所說乃唐代著名畫家周防首創(chuàng)。
馬郎婦觀音民間流行的觀音菩薩化身,“三十三觀音”之一。
據(jù)《感經(jīng)傳》載,唐元和年間,陜西一賣魚女,因其生得嬌美,前往求婚者甚眾。
賣魚女說,一夕能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即嫁與他。
至黎明,得能誦者二十人。
賣魚女又說,若有一夜能背誦《金剛經(jīng)》者即嫁之。
到天亮能誦者有十余人。
賣魚女又以《法華經(jīng)》相約,約三日,到期,只有馬氏子能誦,于是賣魚女允婚。
迎娶之日,賀喜賓客尚未散去,賣魚女卻已暴亡。
葬于效外金沙灘,數(shù)日后,有一老僧拄錫杖來訪馬氏,問賣魚女下落。
至安葬處,老僧以錫杖開墳驗尸,只剩下一副黃金鎖子骨。
于是老僧對眾人說,此乃是觀音菩薩化身前來教化你們。
說完以錫杖挑骨,飛空而去。
從此陜西信奉佛教者日多。
民間所作的馬郎婦觀音像,一般是一手持魚籃的少婦形象,所以也稱魚籃觀音,有的畫成水上乘大魚的形象。
其他觀音像為:龍頭觀音,乘龍出沒于云間。
讀經(jīng)觀音(持經(jīng)觀音),坐巖上,手持經(jīng)卷,如淑女閱讀持書狀。
圓光觀音,背后有火焰圓光,大放光明。
游戲觀音,瀟灑悠閑地漫步于五色祥云之上。
蓮臥觀音,于池蓮上作半臥之姿。
瀧見觀音,倚山崖,眺望流泉飛瀑。
施藥觀音,右手拄頰,左手在膝上捻蓮花。
魚籃觀音,腳踏鰲魚之背,手提盛魚竹籃,或僅為手提魚籃,為釣魚降妖之相。
德王觀音,坐巖畔,手持樹杖,若聽眾生之音。
一葉觀音,乘蓮花浮于水面,漂行自若。
青頸觀音,頸呈青色,故名;傳為吞食毒藥,為不使毒藥傳世害人,令毒藥力作用于頸所致。
威德觀音,坐巖畔,左手持蓮花,作凝思狀。
延命觀音,頭戴頂有佛像之寶冠。
眾寶觀音,趺坐于地,右手指地,左手置于彎曲的膝蓋上。
巖頭觀音,打坐于山洞之中,禪思入定。
能靜觀音,佇立巖畔,望海沉思。
阿耨觀音,能觀極微小之物,大多為遠眺大海之形。
阿摩提觀音,乘獅子而身放火光之象。
葉衣觀音,坐于巖上,下墊草葉。
琉璃觀音,亦稱香王觀音、香王菩薩,手持香爐,作超凡脫俗之相。
多羅尊觀音,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蓮花,眼睛較大,且目光炯炯有神。
蛤蜊觀音,居于兩扇蛤蜊殼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
六時觀音,作居士裝束,以佛徒每日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后夜)供奉不斷故名。
普慈觀音,紫臉,披瓔珞,穿天衣,乘黑色水牛或野豬,雙手抱劍,為大自在天相。
合掌觀音,雙手作合掌之狀。
一如觀音,作乘云飛行狀。
不二觀音,兩手低垂,在水中坐蓮葉上。
持蓮觀音,兩手持蓮花,坐于蓮葉上,貌如少女。
灑水觀音,或作“滴水觀音”,作右手持瓶瀉水狀。
大致上,觀音菩薩的造像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依據(jù)正規(guī)儀容所繪的一面二臂或相好端嚴(yán)立姿的形象,如圣觀音。
第二類是遵照密宗儀軌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多面多臂、手持種種法物的形象,如千手千眼觀音(大悲觀音)、如意輪觀音、七俱胝觀音(準(zhǔn)提觀音)、不空羂索觀音、不空鉤觀音、馬頭觀音等。
第三類是畫家自創(chuàng)風(fēng)格,任意寫作,任意題名的觀音像,也有符合妙相、服飾、手印、度量等法則的,如水月觀音等,也有毫不顧及菩薩造像法度的,如佇立觀音、魚籃觀音、行道觀音、自在觀音等。
此類像極為繁雜,難以勝舉。
各位居士,我想學(xué)習(xí)佛教知識,如何入門
阿彌陀佛
隨喜贊嘆師兄的正心正念
師兄若是想皈依,許多寺院都可以為師兄授皈依,受皈依并不分男眾女眾,只要依一顆誠摯恭敬心,愿意皈依佛、法、僧三寶,即可
皈依并非出家,所以男眾女眾皆可一起皈依
師兄可以先了解一下,附近哪里有正法寺院,找一位戒行清凈的師父,為授皈依。
許多寺院,皈依儀式有各自特定的日子,可以提前去了解一下,再做決定
師兄說得有道理,我們皈依之前,是需要對佛法有一些了解的
對佛法深入了解之后,再行皈依,心也更誠敬,更堅定明確
師兄,學(xué)習(xí)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所講的基本和核心是什么。
不論修行任何法門,這些都是基礎(chǔ)
其中包括: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念處是非常實用的修行方法,果能依次第如理觀照,深悟其理,則看破一切虛妄顛倒,必定解脫六道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三法印是佛留與我們末世眾生驗證佛法與否的標(biāo)準(zhǔn)和依據(jù)。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正道是佛為我們總結(jié)的修行順序和次第。
此八正道依次生起。
我們要學(xué)習(xí)佛法,必須先有正見,有了正見,才可能有正的思維。
有了正的思維才能產(chǎn)生正語、正業(yè)及正命。
有了正命才是真正的正精進,否則,沒有正的方向,就算是再精進,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必不能導(dǎo)至正念,不能得以正定
四依止:依智不依識,識義不依言,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此四依止,如果我們能深刻體悟,如實依止,能保證我們不入邪途,不墮險坑
可以百度視頻搜索:普愿講堂里面有《佛陀的三法印》、《心經(jīng)講解》、《如何逐漸步入佛法解脫》等系列可供師兄觀看。
深入淺出,比較容易懂
人會中邪嗎
一般會中什么邪
南無阿彌陀佛
頂禮仁者
大德開示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觀音圣號等于佛號。
印光大師(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開示—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凈土無論在家出家。
必須上敬下和。
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己過。
閑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臥。
穿衣吃飯。
從朝至暮。
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
不令間斷。
或小聲念。
或默念。
除念佛外。
不起別念。
若或妄念一起。
當(dāng)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
縱有修持。
總覺我工夫很淺。
不自矜夸。
只管自家。
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
不看壞樣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
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說修行。
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 是諸佛教仁者可參考印光大師的十念法。
以下這位仁者的問題,末學(xué)也遇到,每個人的緣分不一樣,恭錄于此供仁者一個參考。
這位同學(xué)問:“為什么愈修行所得的障礙愈多
” 凈空法師答: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為什么愈修行障礙愈多
你的冤親債主太多了。
你欠人的命沒有還他的命;你欠人的錢沒有還他的債,所以你修行,這些冤親 債主來找麻煩。
你跑掉之后,他討不到債、他討不到命,他不能報復(fù)了,所以他都來了。
如何排除障礙
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他們。
我不是為我修的,我是 為你們修的,他們知道,他們會歡喜。
我代你們修行,你們不修,我代你們修,冤親債主就很高興了,不障礙你了。
你自己修,你想跑掉、你想賴帳、你想僥幸躲 避,那他們統(tǒng)統(tǒng)不會饒過你的,魔障是這么來的。
我們生生世世跟多少眾生結(jié)了冤仇,有了過節(jié),所以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
我們在這個世間,人家騙我 們、坑我們,欺詐我們,我們很歡喜,為什么
債還掉了。
縱然不是討債,他是真的欺騙我們,我們隨他,我們也不要了,我們要的時候我們出不了三界。
所以別人 欠我的,我統(tǒng)統(tǒng)不要了;我欠別人的,我盡量的還。
你才能走得了
絲毫留戀,你就離不開六道輪回,那個麻煩才大
所以,一切要舍、一切要放下,真正要了解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連自己身體都不能保住,何況身外之物
有什么好牽掛的
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有很快樂、沒有也很快樂。
決定不為這些事情操心,真 的得大自在。
(凈空法師《學(xué)佛問答》21-90-90)末學(xué)愚鈍,所知所述全部來自于古圣先賢大德和其他仁者,在此愿與仁者您共享共勉,末學(xué)自己措辭不妥之處恭請仁者原諒
恭祝仁者一切善愿速成就
恭祝咱們盡虛空所有家人幸福美滿
六時吉祥
南無阿彌陀佛
200字的小故事
影響你一生的幾(小故事1) 有一個人作了一個夢,夢中他來到二層樓的屋子到第一層樓時,發(fā)現(xiàn)一張長長的大桌子,桌旁都坐著人,而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佳肴,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吃得到,因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師咒詛,全都變成直的,手肘不能彎曲,而桌上的美食,夾不到口中,所以個個愁苦滿面。
但是他聽到樓上卻充滿了歡愉的笑聲,他好奇的上樓一看,同樣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彎曲,但是大家卻吃得興高采烈。
原來每個人的手臂雖然不能伸直,但是因為對面的人彼此協(xié)助,互相幫助夾菜喂食,結(jié)果大家吃得很盡興。
(默想) 沒有一個人可以不依靠別人而獨立生活,這本是一個需要互相扶持的社會,先主動伸出友誼的手,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四周有這么多的朋友。
在生命的道路上我們更需要和其它的肢體互相扶持,一起共同成長。
(小故事2) 有一個人經(jīng)過熱鬧的火車站前,看到一個雙腿殘障的人擺設(shè)鉛筆小攤,他漫不經(jīng)心的丟下了一百元,當(dāng)做施舍。
但是走了不久,這人又回來了,他抱歉的對這殘障者說:「不好意思,你是一個生意人,我竟然把你當(dāng)成一個乞丐。
」過了一段時間,他再次經(jīng)過火車站,一個店家的老板在門口微笑喊住他,「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現(xiàn),」那個殘障的人說,「你是第一個把我當(dāng)成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現(xiàn)在是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了。
」 (默想) 你怎么看一個人,那人可能就會因你而有所變,你看他是寶貴的,他就是寶貴的。
一份的尊重和愛心,常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善果,所以朋友們,不妨用心的看待這個世界用心的去尊重每一個人及自已,你將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及周遭的人都有著無窮的潛力。
(小故事3) 有位老師進了教室,在白板上點了一個黑點。
他問班上的學(xué)生說:「這是什么
」 大家都異口同聲說:「一個黑點。
」 老師故作驚訝的說:「只有一個黑點嗎
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沒有看見
」 (默想) 你看到的是什么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缺點,但是你看到的是那些呢
是否只有看到別人身上的黑點;卻忽略了他擁有了一大片的白板(優(yōu)點)
其實每個人必定有很多的優(yōu)點,換一個角度去看吧
你會有更多新的發(fā)現(xiàn)。
(小故事4) 有二個婦人在聊天,其中一個問道:「你兒子還好吧
」「別提了,真是不幸哦
」這個婦人嘆息道:「他實在夠可憐,娶個媳婦懶的要命,不燒飯、不掃地、不洗衣服、不帶孩子,整天就是睡覺,我兒子還要端早餐到她的床上呢
」「那女兒呢
」「那她可就好命了。
」婦人滿臉笑容:「他嫁了一個不錯的丈夫,不讓他做家事,全部都由先生一手包辦,煮飯、洗衣、掃地、帶孩子,而且每天早上還端早點到床上給她吃呢
」 (默想) 同樣的狀況,但是當(dāng)我們從我的角度去看時,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心態(tài)。
站在別人的立場看一看,或換個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會有更多的愛。
(小故事5)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據(jù)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xiàn)神跡,可以醫(yī)治各種疾病。
有一天,一個柱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zhèn)上的馬路。
旁邊的鎮(zhèn)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家伙,難道他要向上帝請求再有一條腿嗎
」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zhuǎn)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請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請求他幫助我,教我沒有一條腿后,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 (默想) 學(xué)習(xí)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小故事6) 在十七世紀(jì),丹麥和瑞典發(fā)生戰(zhàn)爭,一場激烈的戰(zhàn)役下來,丹麥打了勝仗,一個丹麥?zhǔn)勘聛?,正?zhǔn)備取出壺中的水解渴,突然聽到哀啍?shù)穆曇?,原來在不遠處躺著一個受了重傷的瑞典人,正雙眼看著他的水壺。
「你的需要比我大。
」丹麥?zhǔn)勘哌^去,將水壺送到傷者的口中,但是瑞典人竟然伸出長茅刺向他,幸好偏了一邊,只傷到他的手臂。
「嗨
你竟然如此回報我。
」丹麥?zhǔn)勘f:「我原來要整壺水給你喝,現(xiàn)在只能給你一半了。
」 這件事后來被國王知道了,特別召見這個丹麥?zhǔn)勘?,問他為什么不把那個忘恩負義的家伙殺掉
他輕松的回答:「我不想殺受傷的人。
」 (默想) 這個故事看到人性的一面,在別人忘恩負義之后,仍有饒恕的心,這是第二次的饒恕,也是一種更偉大的情操。
(小故事7) 有一個人晚上開著車,經(jīng)過一個十字路口,這時黃燈已轉(zhuǎn)成紅燈,他心想反正沒車,于是加速沖了過去,結(jié)果不巧被警察攔了下來,警察問他:「你沒看到紅燈嗎
」「有啊
」他答。
「那你怎么還闖經(jīng)燈啊
」警察又問。
他說:「因為我沒有看到你呀
」 (默想) 我們常想在生活中取巧,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殊不知我們所做的事是天地皆知,無所隱。
思想一下近日的生活,是否每件事都可以攤在陽光之下,而不再找借口及理由來欺騙自己將它合理化。
(小故事8) 在一個偏遠、封閉的小鎮(zhèn)只能聽到兩個電臺:第一電臺專門廣播名人消息、callin節(jié)目,或是熱門歌曲排行榜,它的收聽率相當(dāng)高;第二電臺則是氣象專業(yè)電臺,它的聽眾只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氣象電臺發(fā)出緊急警告:一個威力驚人的「龍卷風(fēng)」將在午夜來襲本鎮(zhèn),電臺呼吁鎮(zhèn)民立即疏散他處。
這一小群聽眾立刻組織起來,有的去找鎮(zhèn)長,有的到街上敲鑼打鼓,有的打電話給第一電臺,請求播出龍卷風(fēng)消息,好保存身家性命。
鎮(zhèn)長說:「本鎮(zhèn)從未有過龍卷風(fēng),龍卷風(fēng)的消息是氣象電臺誤報或捏造,為的是提高收聽率。
」敲鑼打鼓的人則視為瘋子。
而第一電臺則以現(xiàn)場正在訪問名人為由,不克插播這一條「生死存亡」的消息。
小鎮(zhèn)被夷為平地,后來者沒有人知道這塊地曾經(jīng)是一個小鎮(zhèn)。
(默想) 每一個日子都可能是最后的日子,我們要以敏銳的心過每一天,更要用心的看看這個世界,用心看看自己,不要把每一件事都視為是理所當(dāng)然,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會改變,且看你如何去衡量他啰。
(小故事9) 一個寂寞的人看了一個電話的廣告,「有了電話,朋友就來
」于是,他裝了一支電話,希望朋友跟著來。
白天他賣力地工作,回家之后就整晚歇斯底里地盯著電話機,心想,他錯過了不少電話。
他仍然寂寞,開始為可能漏接的電話而抓狂
一天他從信箱禮抓出錄音機的廣告,有了錄音機,朋友不『漏接
』錄音機裝了一個星期后,他就把它退了,空空的錄音機,房間更加寂寞。
(默想) 不是有了電話就有了朋友,同樣的不是有了金錢就有朋友,存著一顆真誠和主動熱忱的心,才是重要,當(dāng)你主動的付出關(guān)懷與熱情,主動的幫助別人,那么你周遭的人便會因為你的付出而更加的感謝你,同時你也會擁有更多交心的朋友。
一年級的感恩孝心的名言警句怎么寫
1. 學(xué)會感恩,才懂得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2. 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3. 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
——魯迅 4. 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
5.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chuàng)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yǎng)。
6. 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7. 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8.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9.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師恩。
10.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11. 用真誠澆灌友誼;用感激澆灌親情。
12. 我們可以通過感恩的橋梁,走向光明的未來。
13. 忘記別人對不起你的,記住你對不起別人的。
14. 不會寬容別人的人,就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
15. 為別人鼓掌就是在給自己的生命加油。
16. 每個人的好運跟壞運都是分配好的,雖然我的好運沒有別人多,所以只要是一點點好事,我就非常感恩了。
17. 陪伴孩子成長,就是重回生命最初的快樂時光,是一件多么值得我們感恩的事情啊! 18. 要學(xué)會感恩同情寬容忍耐積極與真誠。
希望是心靈的一種支持力量.逆境的回饋,使生命將更加精彩而富足. 19. 心中常存感激,心路才能越走越寬。
20. 不要總是數(shù)著自己付出了多少,要記住從別人那得到了多少。
21. 精彩完美的人生,是懷著感激的人生。
22. 心存感激的人,整個世界都是光明的。
23. 學(xué)會懷抱感激,才會有人生的信念,生命的動力。
24. 會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會珍惜的人,才能夠快樂。
25. 感激是扇沒有上鎖的門,不需要鑰匙便能打開。
26. 百年輪回千年等,他世不做陌路人。
物事人非性已改,依舊不泯養(yǎng)魚恩。
27. 心靈的花朵需要永愛來澆灌,感激的世界需要用真情來裝點。
28. 讓感激的射線延伸到浩瀚的蒼穹,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一道永恒的記憶。
29. 為他人彎腰,拾起善意的心情;為他人著想,換來真切的感激。
30. 雖然你忘了給我翅膀,但您教我用理解飛翔。
31. 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以溫暖。
——肖楚女 32.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chuàng)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yǎng)。
——王符 33. 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日本諺語 34. 養(yǎng)兒方知娘辛苦,養(yǎng)女方知謝娘恩。
——日本諺語 35.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后出師表》 36. 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臘諺語 37. 感謝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惡習(xí)中最不好的。
——英國諺語 38.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
——蘇聯(lián)諺語 39.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諺語 40.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41.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42.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
浮夸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yīng)該向他道謝的。
——泰戈爾 43. 人家?guī)臀?,永志不?我?guī)腿思?,莫記心上?/p>
——華羅庚 44. 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
——英國諺語 45. 從小不知老娘親,育兒才知報娘恩。
——日本諺語 46. 不當(dāng)家,不知柴米貴;不養(yǎng)兒,不知報母恩。
——中國諺語 47.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
——孟子 48.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jīng)》 49.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50. 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51. 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52.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師恩。
53. 一父養(yǎng)十子,十子養(yǎng)一父。
54. 感恩的心是由無數(shù)次伸手感化而成,伸出你的手,感化別人的心。
55. 登高山之巔,勿忘父母情;入成功之道,切記恩師意。
56. 用感激的心去贏得微笑,用幸福的微笑去面對人生。
57. 回報所有的施予,包括痛苦;感激全部的幸福。
58. 一父養(yǎng)十子,十子養(yǎng)一父。
59. 淡看世事去如煙,銘記恩情存如血。
60.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61. 一飯之恩,當(dāng)永世不忘。
62. 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63. 知遇之恩永生不忘當(dāng) 64. 人生重在修心:有一顆隨緣心,你會更灑脫;有一顆平常心,你會更從容;有一顆慈悲心,你會更積善;有一顆感恩心,你會更幸福;有一顆因果心,你會更明理;有一顆忍讓心,你會更快樂;有一顆超脫心,你會更淡然;有一顆修行心,你會更智慧;有一顆質(zhì)樸心,你會更純粹;有一顆自知心,你會更清醒。
65.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
浮夸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yīng)該向他道謝。
66. 人不知感恩,無異于沒有靈魂。
67. 假如人人都同樣飽暖,我們就會失去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是當(dāng)我們對某些階級的人們?nèi)淌莛嚭欠N堅忍力覺得欽佩時所感到的。
又假如我們不比別人過得好,我們又怎會產(chǎn)生感恩之情呢?
一分鐘演講小故事
〈四眼天雞>影評 《四眼天雞》是一部迪尼卡通片,故事發(fā)生在童話世界里。
影片的主角是一只幼小的,年輕勇敢,富于幻想和冒險精神的小雞。
影片主要講的是關(guān)于理解、溝通、信任的主題。
首先,在《四眼天雞》里看到了《獨立日》中的飛船、《世界大戰(zhàn)》里的外星人、《后天》的變態(tài)氣候、《G型神探》的飛天裝置、《天兆》中的玉米田,這種善意的模仿無疑再一次增加了影片的娛樂性,使得在觀看時的心態(tài)時輕松愉悅的,要想找點樂子,《四眼天雞》還是很值得一看的。
影片充滿游戲性給人輕松、快樂的感覺。
影片的人物生動活潑,形象可愛。
根據(jù)小孩子的心理特征,影片的人物形成鮮明的對比。
如:小雞的爸爸高而肥大,而小雞卻上那么的瘦小。
影片中,我們都可以找到小孩子的不同影子。
如:小雞戴副眼鏡。
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小孩子,總喜歡學(xué)大人的為,模仿大人。
影片充滿了奇幻的想象。
影片有些情節(jié)超出了現(xiàn)實生活,作了大膽的想象。
如:小雞借助一棵小草的力量爬高。
影片的情節(jié)波折迭起,呈現(xiàn)了一幅幅動態(tài)美。
兒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對事物的集中時間不長,而一部影片往往有一定的時間。
所以影片的情節(jié)必須環(huán)環(huán)相扣,充滿懸念。
《四眼天雞》雖然是兒童卡通片,但我們看了不但可以消遣,也可以給我們思考與孩子溝通的橋梁。
看了它之后,我有一個深深的體會:呵護童心。
小雞要求爸爸教他打棒球,爸爸卻以小雞還矮小為理由而拒絕了小雞的請求。
小雞晚上睡不著覺,就爬到屋頂看星星看月亮。
孰不知,此時的小雞開始要表現(xiàn)自己了。
如果大人不考慮到他們的心理特征,此時便會造成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所以當(dāng)孩子向我們提出一些活動時,我們要努力給他們活動的機會而不是一口拒絕他們。
最后,我想說的是:《四眼天雞》中的這個動物王國就像在很多美國影片中看到美國小鎮(zhèn)一樣,這是一個高度社會化工業(yè)化的小鎮(zhèn),除了小鎮(zhèn)中的居民在外觀形態(tài)間或在一些動作上還在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動物王國外,他們的語言,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工具,他們的情感基本上和我們?nèi)祟愂菦]什么區(qū)別的,這種設(shè)計無疑增強了影片的趣味性。
作為一部兒童影片首先要具備的是趣味性,有趣的東西才能吸引小孩子。
影片的前20分鐘異常精彩,矛盾已經(jīng)建立了,直到棒球比賽的出現(xiàn)。
實際上如果把外星人入侵改成人類的迫害,增加雞弟弟和雞爸爸的生活的片斷以激化更深的矛盾。
影片中出現(xiàn)了兩次雞爸爸懷念雞媽媽的情節(jié),我很希望雞媽媽能夠出場的,影片此時完全可以利用閃回的鏡頭來表現(xiàn)雞媽媽在育兒上的優(yōu)越性,進而點出雞爸爸和雞弟弟在溝通交流上的代溝,影片無疑會更加豐滿
------------------------------------------------------------------ 我對超人總動員的影評! 國內(nèi)的翻譯好像都愛叫什么動員動員的...貌似能增加票房?我仔細想了一下,還真是太多了..<<超人總動員>>,<<汽車總動員>>,<<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機器人總動員>>,汗,還真是多啊!這部片子還有個名字叫超人特攻隊這名字就嘛帥的! 這部片子的超人真多...這可不是那個穿著S衣服的那位哦,記得那位是叫克拉克,哈哈! 影片講的是超人的活動造成的破壞勝于幫助人,政府讓他們回家呆著!可是有著超人的能力者們,總是不甘心于做一個平凡的角色,依然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幫助人.側(cè)面反映一個問題,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犯罪,又何需超人呢!人是矛盾的動物,有著矛盾的思想,既想擁有,又不珍惜!天性嗎
對于這部影片的音樂,倒是沒有什么印象..也許不如前幾個出色吧.也許是為了反映現(xiàn)實世界,音樂不是側(cè)重點.故事結(jié)局當(dāng)然是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打敗了那個不是超人的超人,即使你依靠科技可以成為超人,可是你的心靈永遠不是.所以修行需修心!心之所發(fā)為正,則行則正,心之所發(fā)為負,則行之為負.... 對這部片子最有印象的是,他的小兒子的能力,因為他的兩個孩子都有超能力,呵呵,這第三個小子的能力就成了一個包袱,到最后才表現(xiàn)出來,太帥了,是變身! ---------------------------------------------------- 《千與千尋》影評 《千與千尋》是日本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獻給曾經(jīng)有過10歲和即將進入10歲的觀眾的一部影片,它以現(xiàn)代的日本社會作為舞臺,講述了10歲的小女孩千尋為了拯救雙親,在神靈世界中經(jīng)歷了友愛、成長、修行的冒險過程后,終于回到了人類世界的故事。
佛教說,入世的生活是物質(zhì)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千與千尋》正是借由小女孩千尋的經(jīng)歷,在積極探索一條入世的道路。
千尋由一個物質(zhì)世界跌入一個對于她來說全然陌生和充滿著困境的神靈的世界,“回歸”將是一切努力的終極目標(biāo),取勝的魔法只有一句話——“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千尋最終發(fā)現(xiàn)了自身存在的意義,她于是努力以成長的主題去實現(xiàn)自己對世界的懷疑與期待。
“在萬物重生的早晨,來到靜寂無聲的窗前,一切歸零之后漸漸充實,不再去追尋海的彼岸,耀眼的寶物一直就在這里,在我身上就可以發(fā)現(xiàn)。
” 宮崎駿沒有迪斯尼那么花哨,他甚至有些落伍,直到現(xiàn)在,他還堅持用手工繪畫而不是電腦繪圖來完成自己的卡通片。
但他懂得一部卡通片,或者說是一部電影,用什么去打動別人,這就是人文。
所以,宮崎駿筆下的形象是一個個人,而不是一個個沒有知覺的卡通。
電影的力量在于動人,卡通的力量在于純真,宮崎駿掌握了這些力量,他取得了理所當(dāng)然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