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喝出人生感悟的好句子有哪些
古典詩詞中十大經(jīng)典“酒后失態(tài)”今日,不妨將古典詩詞中描寫的一些酒后失態(tài)行為選擇出來,以現(xiàn)代流行的評比方式輯成“十大”,還原當(dāng)年歷史上那些酒后失態(tài)形象,以資示范,及作趣品。
第十位: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李白·陶淵明)這是酒仙兼詩仙李白同志的詩,詩意直白,基本不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能看懂,可知古代的人們口語化的詩詞還是和如今的并無太大差別,現(xiàn)代人絕對不要以高深莫測、故弄玄虛的手法去學(xué)漢語、古文,而是要悅讀,持之以恒,自能讀懂。
那些在學(xué)生時期課本里見到的古文只是古人的書面語而已,考驗及炫耀的是其實不值得提倡的象牙塔里東西,是用來擺門面的,而古人的口語文化還是和如今的相差無幾,不必高山仰止。
回到本詩來。
李白在醉后大聲叫退朋友,讓對方不要打擾自己睡覺,其實已是酒后失態(tài)的了,即使該友是多么熟悉,因為古代是遠(yuǎn)比當(dāng)代講究禮節(jié)的啦。
不過,李白描寫的不但是自己的醉態(tài),其實還連帶描繪出另一他的前輩文人的醉態(tài),那就是東晉名士陶淵明同志。
原來,“我醉欲眠卿且去”并不是李白的原創(chuàng)呢。
《宋書·隱逸傳》:“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shè)。
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陶淵明不懂音律,但喜歡藏放不加裝飾的古琴一張在家,琴上不設(shè)琴弦。
每次和友人酒喝到舒服時,就上前作彈琴狀以寄托自己喜歡音樂卻不懂音律的遺憾之情。
凡友人來訪,不分貴賤,他都會擺酒宴接待。
如果自己喝不過友人先要醉的話,就直接對客人說,我要醉倒睡覺了,你可先回去啊。
他的直率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 可見,李此詩第三句幾乎襲用陶潛陶淵明的原話,正表現(xiàn)出一種真率坦蕩的風(fēng)度。
在文才及酒量上,兩者應(yīng)堪稱雙雄。
但酒場有趣的現(xiàn)象是,往往越是能喝的人,直率的人,醉得越是快,因為“沒遮攔”不使心計也
第九位: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及友人) 這是李大才女著名的《如夢令》小詞,由于被收錄入課本,所以很多老師在解釋“沈醉不知歸路”時都解釋為作者及友人是沉醉于美景而誤入歧途的。
其實不然,詞人雖是女人,但卻是酒中豪客,從未嫁趙明誠開始就以酒、詞結(jié)交濟南乃至附近名士的,出閣后夫妻恩愛,自然要繼續(xù)喝酒享樂了;后期逢國破、夫亡等一連串變故,更是嗜酒如命,也寫下了很多酒后的詞作以寄愁懷,比如“濃睡不消殘酒”等等。
品讀李清照同志的詞,十有八篇必有酒、醉等字眼,所以應(yīng)先熟悉其生活狀態(tài)及愛好,才能更好理解她的詞作內(nèi)涵。
本詞描述的是一群醉友盡興玩樂后回舟溪中,中途因酒發(fā)而無法控制船只引發(fā)的故事場面,你看,她是一女流之輩,卻還和男友人如此瘋玩,船入蓮花叢中走不動了還拼命爭著向前,驚得本趁夜色要棲息的鳥兒都不安穩(wěn)了,可見酒后失態(tài)之一斑。
看來,婉約派的人酒后還是和豪放派者一樣的,酒使人回復(fù)本性也。
第八位:衣上征塵雜酒痕,遠(yuǎn)游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
細(xì)雨騎驢入劍門。
(陸游) 這是陸放翁同志的《劍門道中遇微雨》詩作所述場面。
該詩作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陸游同志入蜀赴任途中已47歲,但宦海浮沉、人生坎坷,多愁的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無望,無時無刻不令詩人憂心忡忡,只好在途中不時借酒澆愁,使自己在麻醉狀態(tài)中進入劍門關(guān)。
此時,他已忘記了自己是來做官的,而是在昨夜醉酒弄得一身酒痕都不換衣服的狀態(tài)下,自言自語:我這樣喝,喝成這樣,在遠(yuǎn)行的旅途中都常常喝酒消魂,如今在毛毛雨中騎著這只瘦驢進入四川了,應(yīng)該是符合“詩人”的標(biāo)準(zhǔn)了吧
此時此刻,他的心中絕對有“幸福不是毛毛雨”的感覺。
顯然,他此時的潛意識中,殘存著與李白對照的影子。
自唐一代后,李白以才聞名,多少潛移默化使后代的文人都喝上一點小酒了,否則如何符合“文人的標(biāo)準(zhǔn)”呢
因此,宋代酒風(fēng)也是極盛的,到哪里一歇腳,都是三碗渾酒一盤牛肉上桌來的(類似于今天的風(fēng)干牛肉),更不要說會寫一點詩詞的“文人”了。
不然,連酒都不會喝,誰承認(rèn)你是“文人”啊。
這也奠定了后代文人與酒的情結(jié)基礎(chǔ)。
你看,陸游可是一個干部啊,在白日大庭廣眾之下滿身酒痕“頹廢”上任,影響可想而知,這不是一種酒后失態(tài)么
換在當(dāng)代,早被人舉報到四川省紀(jì)委那里了吧。
第七位: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衫濕。
(白居易) 詩出自白居易同志的長詩《琵琶行》,太長,不用盡錄。
其失態(tài)的語句在最后一句“江州司馬青衫濕”上。
這描寫了古文人歷史上堪稱佳話的一大夜幕下之潯陽江頭夜宴場景。
白居易同志到江邊夜送客人,古文人是很重視送別的,且白同志好歹還是當(dāng)時的江西九江市委書記啊,所以送別就要設(shè)宴、喝酒,尤其是面對茫茫大江,生命顯得何其渺小,船的質(zhì)量及技術(shù)在當(dāng)時也沒保障的,故此那時的一別,等于生死各茫茫,送別是有真情實感的,不比當(dāng)代那么“無情”,反正還有電話可打嘛。
當(dāng)時的潯陽江頭是一大碼頭,停泊了很多出航的船只。
既然有江中送別宴會存在,自然就會有歌女伴唱生意這一項目了,何況是市委書記大人親自出馬呢。
本來酒宴都差不多了,人該走了,但此時恰巧出現(xiàn)了彈琵琶的歌女,酒至半酣的白書記就自然請其過來一彈,于是就重新擺宴了,于是只好再喝酒,無酒不成席嘛。
由此,也可知古文人是對送別很感傷的,依依不舍,恨不得找多個借口和朋友多聚聚。
一般酒后話就多,白書記也不例外,畢竟他也是凡人嘛。
就問到了歌女的身世什么的一大堆,另外加上該女的藝術(shù)造詣很高,這也引發(fā)了書記的感嘆
草根中藏龍臥虎啊,只是他們沒運氣不能憑技藝登上國家的各行各業(yè)最高殿堂而已,反而是高高在上的人卻盡是蠢才啊。
這些想法在酒精作用下,一發(fā)不可收拾,送別的宴會被延遲很多了,“滿座”其他客人都知道是市委書記設(shè)的宴啊,船到時間了仍不敢開,只好陪著坐著聽音樂。
酒到較高境界時,往往會勾起當(dāng)事人的愁腸百結(jié),想到不如意之處多多,就會醉后痛哭,即使是市委書記也是,自己是被“貶”來的呀,九江是多么貧窮偏僻啊,離首都長安多遠(yuǎn),這對于16歲就吟誦著“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進入長安躊躇滿志“有才如此,其居亦易”的白同志來說,簡直就自覺悲慘過歌女的身世了
兩相作用下,白同志居然就酒后失態(tài)了,哭得一塌糊涂,全個夜場的人就他哭的眼淚最多了。
而“滿座”的“哭”,我想,一些是給白書記面子跟著哭的,而不都是性情中人。
至于船老大,也得等到書記說離開才可以開船了吧。
第六位: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蘇軾) 粗看之下,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一首醉詞,蘇東坡同志在寫這首詞前,醉得一塌糊涂,但這才更激發(fā)了他的文思,終于成就了這首“從此中秋無詩詞”的千古名篇來。
酒,妙趣無窮。
很簡單,該詞在前面有段小序說得很明白了:“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丙辰年,是指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當(dāng)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懷念不在一起的兄弟蘇轍,于是作了這首著名的《水調(diào)歌頭》。
大醉之下,他才翩翩起舞,飄飄欲仙的。
酒精作用之下,太守也就是市長大人在高朋滿座情況下以為自己已是神仙了,希望飛到天上,飛回去和自己的兄弟團圓。
但此時此刻“人在高位”,貴為一城之長,走不得的,其豪放派的性情就此畢露無遺。
高處不勝寒啊,而山東可是喝酒高手多的是之地呢,市長大人不被灌醉那才怪啊
因此,蘇同志大醉之下已知道自己失態(tài)了,回府后乘興急忙寫下這詞,第二天清醒后拿給眾人看,借此轉(zhuǎn)移大家注意力,將昨夜自己的酒后失態(tài)亂舞窘境及場面忘掉。
呵呵,眾人于是心照不宣,也嘆服他的文才,高,實在是高
第五位:白發(fā)對綠酒,強歌心已摧。
君不見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
梁王已去明月在,黃鸝愁醉啼春風(fēng)。
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臥桃園東。
(李白) 又是李白同志入選,這回排名又升高了。
因為這次的醉后失態(tài)不是和友人兩人而已了,也不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自醉,而是“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當(dāng)眾而“醉臥桃園東”了,人可就丟大了吧
這是一出典型的召妓酒后失態(tài)圖,盡管唐代的妓遠(yuǎn)比如今高檔得多,不只是純賣身、兩腿一張開就收錢那么簡單的貨色,而是需要懂音律、會將文人隨時隨地所作的詩詞當(dāng)即譜成曲現(xiàn)場彈唱助興,兼會配合飲酒而后才能入闈的“藝伎”(日本的也源自大唐),層次可不低呢。
但無論如何,李白同志在有人款待之下,如此喝酒,喝到隨便就地躺倒而不顧旁人及封建禮節(jié)的情況,還是非常荒唐的啦。
就算在當(dāng)代,也應(yīng)算是嚴(yán)重失態(tài)之一,進入本排行榜“罪有應(yīng)得”。
第四位: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棄疾) 一向嚴(yán)謹(jǐn)?shù)男镣揪尤灰灿腥绱司坪笫B(tài)舉動
他之前即使喝再多,也還能“醉里挑燈看劍”,軍營中還是無人敢趁他酒后冒犯這位文武全才的辛將軍的啦。
而這次他之所以醉成如此,原來是在一番頓悟之后,心情極端愉快,才放開喝成如此的。
他說,最近才覺得古人的書,有時候真的不可相信啊,這和《孟子》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吻合了,書都是人寫的,就都存在著人為的痕跡,和天道比起來,有些道理真的不是“道理”啊,還是不可完全相信。
而是需要從生活中去感悟真理,才好
換在當(dāng)代,所謂的“科學(xué)”也都是人造出來的啦,不是天然的,只是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一個層次而已,誰又能驗證科學(xué)就是最符合“天道”的學(xué)問呢
所以,人,必須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才能漸漸和天接近,而減少人為的痕跡,順其自然,歸于自然。
嚴(yán)謹(jǐn)?shù)男镣疚蛄耍筒辉倏贪辶恕?/p>
放開喝酒吧,只要心情好。
最后,他喝得和松樹較上勁兒了,畢竟他武術(shù)功底還是不錯的,哪里需要“松來扶”啊,他此時肯定落入“我沒醉”的俗套不能自拔了,推了松樹還大喊“去
” GO、GO、GO,法國世界杯早該以他為形象大使了。
第三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王翰) 這是喜好喝酒的王翰同志在《涼州詞》中寫到的醉態(tài)。
涼州,在今甘肅河西、隴右一帶,州治在現(xiàn)在的武威。
王翰的《涼州詞》共二首,此是第一首。
而王翰,出生及死亡的年代已無據(jù)可考,只知道他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710年)進士,喜縱酒游樂、豪蕩不羈,史稱“發(fā)言立意,自比王侯”。
他的自比王侯,一般是在酒后,這符合他的性格和喝酒者的秉性。
這首詩在酒史上的一大貢獻就是辨清“葡萄酒不是民間誤認(rèn)的源頭在西歐”這一理論,只不過西歐的是在發(fā)明了蒸餾技術(shù)之后才將葡萄酒推上一個劃時代的新水平而已。
王翰守邊疆,自然是要喝酒的,而且因為豪放,每喝必醉才罷休,即使是在古戰(zhàn)場上,當(dāng)然不是戰(zhàn)時的戰(zhàn)場,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喝特喝葡萄酒,不管軍中號令已要催動部隊出發(fā)了。
他的喝酒狀態(tài)及膽量可想而知。
而他的理由則是催人淚下的: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知道此去是死,又為什么還要拘束人,不讓人好好地喝上一次酒后再去死呢。
這是千古以來一大悲壯但難解的情結(jié)。
而根據(jù)歷史事實,秦能滅六國,其治軍之道之秘密其實正在于“酒”字。
凡戰(zhàn)前,必由將軍總動員,帶領(lǐng)統(tǒng)一喝酒,半醉后廝殺,雖死則能因酒而減少痛苦,酒發(fā)則能奮勇當(dāng)先,因此才鑄成輝煌戰(zhàn)績,大將軍白起、章邯、蒙恬等名人個個都是酒量過人啊
只是立國后,要禮法,才淡化這一滅六國的治軍之道,趨向“正統(tǒng)手法”治理國家。
酒,才成難言之隱變成潛規(guī)則,始終存在于軍中、國中及正規(guī)場合中,一直到當(dāng)代還是如此。
第二位: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dāng)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
(曹操) 之所以將老曹的《短歌行》列為酒后失態(tài)第二位,是因為正是這首詩,使曹操在酒后玩出了人命,一代音樂奇才師曠當(dāng)眾被他酒后刺死的血腥場面至今仍讓人觸目驚心。
失態(tài)如此,一點都不比當(dāng)代的醉駕撞死人那樣嚇人。
何況他還是一個高級干部呢
嚴(yán)以律人,寬以待己。
曹操的奸滑自古聞名,酒后的失態(tài)也打上了這個特別的印記。
當(dāng)時,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前曾大宴眾官,大喝杜康酒(當(dāng)時可不是如今的“杜康”那么低端),甚為得意,酒興中作《短歌行》一首,樂官師曠聽后,認(rèn)為歌詞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四句不吉利,性格直而告曹操,卻被酒后易怒的曹操一槊刺死。
酒醒后,曹操甚悔,下令厚葬之。
但扼殺一位音樂大師的損失則無可挽回了,不然,深受西漢大師李延年樂風(fēng)影響的師大師是很有可能在“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方面做出比李更大貢獻的,這是音樂界的一大損失(這在以后帖子中再闡述)。
而曹大敗于赤壁,也是一種報應(yīng),更是一種酒后失態(tài)所付出的歷史上最大一宗“埋單”了。
可謂,史上最牛的“酒后失態(tài)責(zé)任事故”。
第一位: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等人) 這回高登榜首的酒后失態(tài)仍然是“千古第一酒文人”李太白同志
只不過,這回不是他的自寫了,而是一向也嚴(yán)謹(jǐn)?shù)亩鸥γ鑼懙?,所以更加可信?/p>
這是他在《飲中八仙歌》描摹自己評出來的同時期“八大酒人”各自的醉態(tài):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fēng)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多么神似的畫面啊
賀知章酒后騎馬,晃晃悠悠如乘船,眼睛昏花墜入井中,竟在井底睡著了。
汝陽王李琎飲酒三斗以后才去覲見天子。
路上碰到裝載酒水的車,酒味引得口水直流,為自己沒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遺憾。
左丞相李適為每日之興起不惜花費萬錢,飲酒如長鯨吞吸百川之水。
自稱舉杯豪飲是為了脫略政事,以便讓賢。
崔宗之是一個瀟灑的美少年,舉杯飲酒時,常常傲視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樹臨風(fēng)。
蘇晉雖在佛前齋戒吃素,飲起酒來常把佛門戒律忘得干干凈凈。
張旭飲酒三杯,即揮毫作書,時人稱為草圣。
他常不拘小節(jié),在王公貴戚面前脫帽露頂,揮筆疾書,若得神助,其書如云煙之瀉于紙張。
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奮。
在酒席上高談闊論,常常語驚四座。
除了最后兩位三、五杯就醉顯示酒量小外,其余都是高手啊。
最離奇的還是李白了。
你看,每喝一斗酒就能寫成詩百篇,文才及急才很厲害啊,酒后失態(tài)更是離譜,在首都的酒家到處喝醉了就地睡覺,不管皇天后土了。
連皇帝有事找他,在乘舟出行前急著要找他,派人好不容易在首都某處酒家找到他并把他召來時,他還醉得不登上船去朝拜皇帝,還當(dāng)著皇帝御駕大呼小叫“我是酒仙啊,你算老幾”
須知,這可是殺頭之罪啊,死十次都不嫌少,凌遲都可以的大不敬重罪啊
但酒后的李白卻不怕這些,除了表現(xiàn)他借酒發(fā)泄始終得不到重用的命運外,最大的一面是性情的淋漓盡致的反映。
幸好,他遇上的是一位明君,尚未進入昏庸晚年的明君。
明君能容納人,尤其是雅才、大才,明君一笑而過,不用你而已,何必取你性命。
卿自醉,干朕何事。
所以,玄宗對李白還是相當(dāng)寬容的,才會在他醉臥自己宮殿時,還親自用袖口去擦拭李的污涎,讓當(dāng)時人嘆為觀止。
李白,奇跡地不因酒而獲斬,但最后還是死于酒上。
醉了,以為池中月亮可撈,一跳,淹死了。
死得如此失態(tài),人皆不忍褻瀆之,才幫他編出了一個故事來圓滿他的結(jié)局:他自水中成仙了,騎著水中浮現(xiàn)的一只大鯨魚羽化了,人們分明看到他,騎在魚背上出水,漸漸飛上天際,向西、向西。
這也是后人把人死隱喻為“騎鯨西去”的典故。
至今,文風(fēng)流傳的潮州各地,人死后,家屬在靈堂兩側(cè)貼出的挽聯(lián)常用基本句式就是“騎鯨西去,吊鶴南來”。
行文至此,近午天了,猶望十大,自思酒史,不絕如縷。
于是罷筆,但愿隨風(fēng)。
(文\\\/杜帝)
人生如酒的句子
人生如酒真有假,計較不了;人生如酒,有淡有烈,各自品味;人生如酒,有醒有醉,淡然就好。
人生這杯酒,越品越有味,越存越甘醇。
有人沉醉,有人清醒。
人生如酒,別貪生如杯,別滿人生路不同,酒味不相同。
有人的一生,如白酒般剛烈;有人的一生,如啤酒般豪爽;有人的一生,如紅酒般回甘;有人的一生,如米酒般舒暢。
人生如酒,不知不覺就喝醉,二話不說就干杯。
酒再美,莫貪杯;酒再好,莫沉醉。
人生如酒,別貪;人生如杯,別滿人生如酒,濃郁中透露著清香,疲憊中參差著快樂。
人生如酒,有優(yōu)點,也有缺憾。
再好的酒喝多也上頭,再好的人傷心也憤怒。
唯有適量地飲用,才能保持清醒;唯有適當(dāng)?shù)厝∩?,才能一直輕松。
人生如酒,別貪;人生如杯,別滿不貪,是修養(yǎng);不滿,是智慧。
酒會隨著時間變成佳釀,人會隨著時間變得堅強。
人生不過一杯酒,有苦,有澀;有淡,有烈;可溫,可冷;可醉,可醒。
小醉怡情、大醉傷身、爛醉如泥;喝酒唯小醉,人生歡樂多
人生如酒,愈品愈濃,不同的生活場景總會品出不同的味道來。
人生如酒有的人是濃香型,生活之于他是肆意奔放的豪情不悔有的人是醬香型,人生之于他是生命沉淀的低淡悠長有的人是清香型,生命之于他是淡淡青日的娓娓道來人生百味雜陳,有酒才是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