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瑜伽可以放松心情
【勵志早安心語】洗去夜的疲憊,刷走昨日勞累,在晨曦中抖擻精神,在陽光下放飛心情,把未知的事面對,勇敢無畏;讓快樂的心相隨,輕松明媚。
早安有一種心緒,總會在每天清晨打開,成就了我們追求希望夢想,有一種意境,總會在晨風吹拂中,讓我們領(lǐng)悟到人生的堅強。
早安
我們苦苦追尋著幸福,但其實幸福離我們很近,柔和的陽光,清爽的涼風,溫馨的世界,盡在這個清晨為我們敞開心扉,早安
每一個清晨,伴著陽光上路,清新的空氣純凈著靈魂,滿天的云霞變幻著色彩。
給自己一個微笑,告訴自己今天會更美好。
早安
這是一個和諧的早晨,陽光還是一樣光彩,花朵還是一樣盛開,微風還是一樣徘徊,幸福還是一樣開懷,我們還是一樣精彩,早安
陽光灑在心中,驚醒一簾幽夢;問候如沐清風,藍了朗朗晴空;泛起甜甜笑容,心事一切隨風;開啟快樂一天,身心時時放松。
早安
當朝霞舞動著翅膀,喚醒我們的離開夢鄉(xiāng),朋友讓我們一起享受陽光,對今天充滿希望,一起開拓自己的夢想,祝早晨快樂。
無論何時,都要微笑。
微笑面對生活,微笑對待他人,微笑看待不幸。
很多時候,我們內(nèi)心也許不開心,但生活還要繼續(xù),微笑還要學會學會承受痛苦,有些話,適合爛在心里;學會選擇忘記,有些傷,適合埋在記憶里;當一切坎坷都成為經(jīng)歷,才能夠挑戰(zhàn)任何風雨。
早安風再大,雨再狂,也不能賴床;身再累,心再忙,也別丟夢想;山再高,路再長,也要向前闖。
托美麗的霞光,道一聲早安。
給自己一個目標,給自己一個希望,給自己一份愛、一份溫暖,只為今天快樂,不為昨天煩惱,自己照顧好自己,我的朋友。
早安
(勵志的早安心語 )早晨別忘記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美好的一天開始了,快樂度過,微笑生活,我能行
朋友,早安,愿你好心情,加油
不是每天都有陽光,不是每天都會涼爽,只要我們心中有陽光,人生總會是晴朗,只要我們心中有涼爽,每天都會充滿希望。
早安
不是每個黎明都會有陽光,不是每個彷徨都會有憂傷,不是每個芬芳都會有清香,打開人生的窗,你會發(fā)現(xiàn),曙光仍在,早安
禪定看見的境界既然皆為妄想與幻覺,那么禪定有什么意義
禪定,是為了讓自身“小我”沉寂,從而釋放出自己的“大我”。
我們地球人就是因為被身體所產(chǎn)生的意識主導了,所以才讓靈魂的意識不得展現(xiàn)。
你應(yīng)該聽過“人人皆有大智慧,因執(zhí)著妄想而不能證得”這句話。
我們目前這個“小我”其實是從身體而來,就算沒靈魂沒有進入身體,這個身體同樣也存在著意識。
所以,這個并不是自己的真性。
“禪”就是講究把身體的習性去除,從而展現(xiàn)出自己真實的一面。
在坐禪的過程中,身體逐漸沉寂,那些所謂的境界也會慢慢出來。
可能是遺忘了的記憶閃現(xiàn),也可能會看到另外時空中的形象,或是接觸到了一些靈界的信息。
但是,如果這些境界是以相組成,既然有相,那表示仍然還是從自己的身體習性而解晰出來的。
就是說還沒有逃開這個“小我”的范圍。
如果癡迷于這些現(xiàn)象的話,那就好像在上山的途中,走到半路就停下來看風景去了,并沒有真正到達山頂。
而且,如果你太著迷于一些陰境,你就會出境了。
身體會空出來,然后就會被有需要的靈體上身,簡單說就是會著魔。
等你在日常生活中,能認清真實的自己時,自然就像如夢方醒一樣。
那就算是“開悟”了。
等你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是以“小我”的習性而運作,而是以自己大慈大悲的“佛性”來運作時。
那恭喜你,你的靈魂已經(jīng)發(fā)展圓滿,不用再輪回了。
練瑜伽后會很累嗎
練完瑜伽后應(yīng)該是身體和精神都處于放松的,如果你累的話說明的在練習的時候動作對于你來說還有難度,主要是身體的柔韌不夠好,等把身體的肌肉韌帶拉伸開以后就不會有這種現(xiàn)象了啊,現(xiàn)在主要體現(xiàn)是肌肉疲勞,要多放松放松哦
一個人在外地孤獨的時候怎么辦
想想開心的事情啊看看書啊多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啊沒事就找朋友聊天啊也可以加我QQ,心情不好的時候找我說說603156164這是我的我經(jīng)常在只是有時候陰身的希望你快樂,幸福不要不開心
散步作文600字
玉琳國師因課誦示眾(注)師云。
邇來魔強法弱。
亦以上無嚴師。
故容邪謬之徒。
插足宗門。
多是學宗旨。
論宗旨。
虛擬宗旨。
一味妄穿妄鑿。
妄卜妄度。
從上綱宗。
面目儼然。
何嘗夢見。
所以言言會旨。
步步迷宗。
即如一等無慚愧漢。
妄稱自己亦是臨濟兒孫。
開口便道。
垂慈必有法。
無法不垂慈。
臨濟宗有玄有要。
有權(quán)有實。
有照有用。
有主有賓。
而竟把叢林正務(wù)。
及兩堂課誦。
皆曰此只是應(yīng)點故事。
可將就些。
必當少念佛。
方像師祖門下客。
吁嗟乎。
我不知此等人。
面皮厚多少。
若道是泛常故事。
有礙祖道。
則豈當不念。
何得云少念及將就些。
若如此隨順俗套。
將就故事。
豈是大丈夫作人天眼目。
與佛祖為師者之所為耶。
我今誠實指示。
此輩暗短流俗阿師。
且莫夸是祖師門下客。
莫虛稱會宗旨。
莫別求所以為人。
既欲明宗旨。
且莫當面磋過。
莫拈一放一好。
教你知報恩這裏。
即兩堂課誦。
便有玄有要。
有權(quán)有實。
有照有用。
某上座有時一聲佛如金剛王寶劍。
有時一聲佛如踞地獅子。
有時一聲佛如探竿影草。
有時一聲佛不作一聲佛用。
亦有殺。
亦有活。
亦有縱。
亦有奪。
亦有主。
亦有賓。
亦如清涼地。
亦如大火聚。
背之則受諸苦惱。
觸之則燒卻面門。
饒人左之右之。
時進時退。
或邪或正。
或是或非。
或行解相應(yīng)不相應(yīng)。
或見地透脫不透脫。
不消別施勘驗。
只者兩堂課誦。
都料簡詳悉也。
凡在報恩者。
切莫以課誦出坡為虛應(yīng)故事。
須知無不是佛祖秘密法。
無不是佛祖之總持門。
無不是佛祖之不傳心要。
無不是佛祖之自利利人捷徑。
若道別有宗旨。
別有佛法。
別有好知解。
更欲假借趙州念佛漱口之說。
以圖避懶。
妄擬議人。
則先謗他趙州。
為不要人念佛。
又以報恩念佛作念佛會。
則真可憐生。
你若果真是箇人。
能各出手眼。
別樣設(shè)施為人去。
某上座自識得你。
不要你類我。
若你等道必要恁麼。
我又不恁麼也。
祇如我恁麼事。
無不具玄要權(quán)實照用主賓縱奪。
你作麼生會。
敢妄擬議耶。
凡為魔所攝。
毒氣深入者。
一任你別去學佛法。
學宗旨。
多生分別。
異樣揀擇。
他日眼開自知負墮。
如我同志。
真實學道者。
切須立定腳跟。
努力行持。
莫為魔惑。
其或獅子蟲。
定不輕縱以亂清規(guī)。
示要原夫法界智心。
實為一相。
眾生機感。
方便多門。
是以如來說法四十九年。
談經(jīng)三百馀會。
悉從法身無相心中流出。
而普應(yīng)萬類者也。
良以佛心清凈。
含容法界。
而眾生只在法界之內(nèi)生滅流轉(zhuǎn)。
殊不知眾生心體亦本清凈。
包羅十虛。
則諸佛亦在眾生心內(nèi)往來示現(xiàn)。
故觀經(jīng)云。
諸佛如來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眾生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斯之謂也。
雖然。
眾生尚迷。
諸佛正悟。
非佛出世。
眾生安知本具智性。
智既沈迷。
煩惱生死。
莫可窮極。
由是釋尊成道於寂滅場。
現(xiàn)圓滿相。
廣演圓滿法界妙智。
大根眾生頓入圓乘。
次於鹿苑。
說四諦法。
小機之類。
得真空理。
超出輪旋。
次說方等。
恢揚四教。
三乘之人。
隨機得道。
次演般若。
顯圓空性。
令三乘機銷鎔我法,廣行六度。
次集靈山。
宣揚妙法。
開前四時之權(quán)。
顯今一圓之實。
是以三乘皆蒙授記。
六凡咸入妙玄。
猶百川之匯海。
眾星之麗天。
後說涅槃。
重為末代扶律談常。
是為五時設(shè)教。
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xiàn)於世。
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
普得圓滿佛果而後已。
然而入根既殊。
法門亦多。
所以大法東來。
自漢至唐。
前後諸師別開八宗二行。
而晉遠公。
辟蓮宗於廬山。
儒道咸歸。
嗣後解脫之士。
多於他宗。
斯為禮誦不易之軌。
再幸唐宋諸祖。
遞集教中顯密諸文。
則晨夕功課尤備。
宗雖各立。
總未越斯。
令惰者勤。
勤者益進。
應(yīng)機之廣。
端在是夫。
吾人從有生以來。
即有業(yè)種。
由業(yè)招報。
地藏經(jīng)云。
舉心動念。
無非是罪。
由種發(fā)種。
以業(yè)積業(yè)。
六道障緣。
輪轉(zhuǎn)無窮。
匪藉禪誦禮懺。
詎能消除。
況緇流既入道門。
不事王侯。
不耕不織。
唯賴檀那。
若不於道加功。
則難消信施。
趙州大師有曰。
今生不了道。
披毛戴角還。
更閱經(jīng)教。
警語頗多。
靡非佛祖悲愍。
智者觀之。
實用悚栗。
故二課。
功豈自利。
且與法界眾生。
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閱者思之。
慎不可以其近而忽之。
凡念誦者。
身要端肅不懈。
口要念誦貫徹。
意要注心不移。
則三業(yè)與三止相合。
至若身能恪恭不怠。
口能出音明爽。
意能隨文作觀。
則三業(yè)與三觀相契。
三止三觀。
如鏡鑒象。
嘗無簡擇。
然能纖毫不遺。
此則我心與圣心感應(yīng)道交。
如水投水。
以空合空。
可謂功溥法界。
量等虛空矣。
散心時。
未知自心動與非動。
禮誦時。
纔覺雜念紛紛。
欲靜反動。
良由無始習氣種子。
潛伏藏識之中時時發(fā)現(xiàn)。
動時不知。
靜之則見。
塵劫習種。
豈易卒除。
必宜注心一境。
或觀字句。
或聽自音。
從始洎終。
猶將守寨。
刻刻不懈。
如斯正念覺治。
雖有雜想。
亦漸消除。
念入無念。
或有智者。
即可隨文入觀。
能觀所觀。
體即實相。
又能反覺。
妄無所從。
習種非有。
則能念所念。
禮自空寂。
當念即是離念精明。
是故若智若愚。
但肯攝心一境。
久後自得精純。
由是增明。
感應(yīng)懸契。
妙臂菩薩所問經(jīng)云。
行人若欲持誦速得悉地義利成就者。
所有儀法不得織毫缺犯。
使諸魔障而得其便。
是故行人。
當心持誦。
長時無閑。
使觀想、真言、字種、一一精熟。
事事相應(yīng)。
方成瑜伽無作妙行。
又持誦者。
不得心緣異境。
與人雜語。
誦若閑斷。
悉地不成。
又誦不依儀法。
或不持戒。
或不清凈。
非唯法不成就。
亦當招損。
彼部主明王。
皆佛菩薩。
終不瞋害。
所有侍從天龍猛毒鬼神。
見其過故。
便即損害。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jīng)云。
凡修瑜伽教者。
。
須具智慧。
明了三昧及真言法。
住菩薩戒。
發(fā)菩提心。
如是功德。
許人念誦。
菩薩善戒經(jīng)云。
受持神呪。
五不得為。
一食肉。
二飲酒。
三五辛。
四淫事。
五在不凈家飲食。
具此五戒。
能大利益眾生。
能治惡神毒病。
法苑云。
道俗誦持。
無功效者。
自無志誠。
謗言無徵。
或文字\ 替。
或音韻不典。
或飲酒噉肉。
或雜念葷辛。
或觸手污穢。
或浪。
談俗語。
或衣服不凈。
或處所不嚴。
八種法戒。
致令鬼神得便。
翻受其殃。
若欲行持每須澡浴。
口嘗含香。
志誠殷重。
普為六趣。
發(fā)心匪懈。
如是至意。
定驗不疑。
顯密圓通云。
金剛頂蘇悉地。
準提經(jīng)等。
皆說行者用功持誦。
或夢見諸佛菩薩圣僧天將。
或夢見自身觸空。
乘馬渡江。
種種香光。
及諸異相。
若得如是應(yīng)驗。
則須策發(fā)三業(yè)。
加功唪念。
不得宣說呪中境界炫賣與人。
唯同道者。
不為名利敬贊方便說之。
大悲經(jīng)云。
若人緊切念時。
或逢種種魔障。
或忽然怕怖身心不安。
或多嗔多睡舌難持誦。
或見諸異相。
或於呪疑心。
或多分別想。
或無明著有。
若對治者應(yīng)觀梵書嚂字\ 。
或觀阿字\ 。
彼諸境想自然消滅。
當知因緣法本空也。
著相進修。
則成有漏人天之善。
功居自利,則成無漏二乘之善。
自他均益。
則成無漏法性之善。
念所念空。
自他平等。
心包太虛。
量周沙界。
則成無上佛道之善。
是故修持者。
務(wù)須大心普益。
懺悔文云。
我今發(fā)心不為自求。
正斯謂也。
二課諸文。
悉屬大乘藏攝。
如楞嚴呪。
是佛頂光聚無上寶印。
大悲十呪等。
俱是神妙密義圓利眾生。
彌陀經(jīng)。
純凈四土攝化有情。
大懺悔。
懺除九界無始業(yè)種。
蒙山文。
普超法界六道羣靈。
念佛。
總攝所誦功德回向凈土。
如百川歸海。
作是觀者。
句句圓該。
章章互攝。
何往而不利哉。
諸方課誦稍有異者。
以彼諸祖立宗不同。
無非率眾了脫為急務(wù)。
或有智愚而勤者增。
慕道尚切故。
而惰者減。
志亡出離故。
又有趣務(wù)而從減。
出家而未讀。
甚至佛殿生塵。
香燈絕跡。
嗚呼末世流弊。
形似沙門。
心染俗事。
壞佛宏規(guī)。
何啻負於圣心。
抑且自招業(yè)累。
學者思之。
功課者。
儒所謂事有成效曰功。
試計程限曰課。
又謂定治事之課程。
以期成績者曰功課。
然我釋氏之言功課者。
謂計功於三寶之程度。
以為日用之準式也。
夫?qū)W非儀軌則殆。
道非課程則罔。
良以吾人。
無始障緣疊疊。
不無退惰之情。
設(shè)非程限。
安進妙道。
是以諸祖。
特立早晚二課。
俾學者縱有雜務(wù)。
其課不忒。
若得觀想精純。
則道樹增長。
佛果非遠矣。
早課綸貫行人先究全課文義貫通。
以便誦持起觀。
復當平時定心純熟。
否則境雜心亂。
觀想難成。
故於晨早萬境末動之際。
心猶恬靜。
整衣即起。
念佛頂楞嚴心呪。
治五欲於未萌。
速期心精通。
直顯如來藏妙真如性。
所謂寂然不動感\(zhòng) 而遂通也。
加持大悲神呪。
滌諸心垢。
如意寶輪王呪。
心垢既凈。
悟同體之大\ 悲。
轉(zhuǎn)如意之法輪。
消災(zāi)吉祥呪。
災(zāi)消吉至。
法輪更得自在。
功德寶山呪。
吉\ 既心現(xiàn)。
居法性山獲功德寶。
準提咒。
猶恐法性難顯。
深消理障。
方使果遂。
\ 決定光明王咒。
得果遂已即求光明王如來之智壽。
藥師灌頂咒。
智壽已發(fā)更如\ 琉璃內(nèi)含寶月。
流光灌頂。
觀音靈感咒。
深契觀音法界耳根。
靈感無窮。
如月\ 照而且寂。
寂而且照。
七佛滅罪咒。
猶恐本業(yè)朦朧。
智月難明。
須滅無始業(yè)\ 根。
往生呪。
根本業(yè)凈。
希彌陀灌頂。
如證凈土。
善女天呪。
總上妙觀。
共成\ 法性妙用。
所愿果遂。
然諸密呪。
既入妙觀。
當知皆是一心所成恐著觀境。
故\ 加般若心經(jīng)。
直指心體本空。
無智境可得。
空相亦空。
智境歷然。
非一非異。
\ 二邊絕待。
三觀圓融。
以上十二密呪。
及一顯經(jīng)。
互該互攝。
以此功德。
總申\ 回向三寶龍?zhí)臁?/p>
普及四恩三有。
八難三途。
國泰民安。
檀增?;?。
三門清凈。
十地頓超。
故結(jié)回向偈。
然後念佛。
以求實證。
當知念一佛則諸佛咸趣一佛。
一多互攝。
自他相融。
末以三皈。
全收上諸顯密功德。
結(jié)成自性三寶。
不假外皈。
全顯一心大總相法門。
爾則何遇非如來藏哉。
暮課綸貫早以心精通為要。
暮則直取凈土為宗。
良由人多夙業(yè)。
工用精進。
即有魔障。
若非精心陰發(fā)豈易除障驅(qū)魔。
故於境寂心情之時。
呪則易靈。
若於暮時。
應(yīng)總攝眾善。
歸趣凈土。
可謂造功於始。
歸德於終。
故於暮時。
百念彌陀經(jīng)。
使悟極樂依正之妙境。
特勸專持名號之正因。
正欲眾生厭離娑婆之極穢。
欣取樂邦之全凈。
往生呪。
即希彌陀來住我頂。
拔除業(yè)障根本。
證我果決往生。
雖然。
行人心雜。
障非易除。
必依懺悔文發(fā)愿云。
我今發(fā)心。
不為自求。
乃至愿與法界眾生。
同得菩提。
禮誦八十八佛。
懺悔無始業(yè)根。
普賢愿偈。
重廓前愿。
得二諦融通海印三昧。
已而設(shè)放蒙山。
廣濟幽冥。
般若心經(jīng)。
使悟罪福無主。
人法雙亡。
了達實相。
往生呪。
重蒙彌陀舒光灌頂護念。
六道變?yōu)閮敉痢?/p>
有情即證十地。
然後念佛回向。
以取實證。
終結(jié)三皈。
從始至終所有諸善。
一一消歸自性三寶。
當愿法界眾生。
發(fā)無上心。
同圓種智。
二時祝贊。
祈禱韋馱諸天。
伽藍等神。
擁護三寶。
御侮以安正道。
問:此圓妙不思議觀。
唯與上根。
中下之根。
復當如何。
答:但當一心自聽。
字字分明。
或直觀其文而不昏散。
所觀所聞雖有生滅。
能觀能聞如鏡不遷。
楞嚴云。
聲無既無減。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正斯謂也。
問:用功時欲息反亂。
以何對治。
答:任他想起。
只消當念提醒。
注心不移。
如錨捕鼠。
曾無一念放松。
設(shè)又散去。
當念挽回。
挽回不已。
綿綿密密。
自成一片。
楞嚴云。
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
當從此處漸次深入。
以至忘境忘心。
及忘亦忘。
至於寂滅。
而證法性。
問:乏力及病。
或遇善惡增盛之境。
前念雖是。
後念即非。
經(jīng)年累月。
不能攝念。
如何。
答:夙障濃厚。
智不得力。
須發(fā)勇猛。
投誠懇切。
禮大懺悔。
要待障滅。
智方得力。
是以古人肯死心踏地或終身。
或數(shù)十年。
刻刻不離當念。
故明心有期。
今人下手未穩(wěn)。
便欲成工。
豈易易哉。
良由無始業(yè)習。
如滿法界。
若非久遠精勤,曷克攝心。
如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
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
古人尚非易易。
中下根人豈能速成。
故當立志堅固。
障除心純。
自成妙觀。
注:玉琳國師課誦示要:源自佛教出版社,佛門必備課誦本,\ 發(fā)行人:石君卓(釋思慧),臺北市桂林路41號2樓。
我已經(jīng)喪失了很多社會基本功能
你想多了
建議1:想到一個事后,趕緊去把它給辦了,行動要迅速。
思考可以,但不要給自己留太多思考、顧忌、猶豫的時間與余地
建議2:不要過多在事前設(shè)想 辦成那事的結(jié)果,特別是滿意美好的結(jié)果,以免給自己心理一個太好的預期,從而導致真正實行的時候感到緊張。
如果控制不住自己要想,可以設(shè)想一下此事干出來最壞的結(jié)果,問自己能否接受這種最壞的結(jié)果,如果可以,那你還怕什么還猶豫什么呢
就是“做好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