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閨蜜的句子帶幽默有哪些
雖說一年四季皆有蟹吃,但是秋天才是吃蟹的最好季節(jié).話說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每年9至10月正是螃蟹黃多油滿之時,所以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 據(jù)說,蟹,自古就有“四味”之說.“大腿肉”,肉質(zhì)絲短纖細,味同干貝;“小腿肉”,絲長細嫩,美如銀魚;“蟹身肉”,潔白晶瑩,勝似白魚;“蟹黃”,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蛋白質(zhì)、脂肪、磷脂、維生素等營養(yǎng)素,營養(yǎng)豐富.正是如此,廚師們也是費盡苦心,搞了許多有關“蟹”美食創(chuàng)意,如生蒸大閘蟹、香辣蟹、姜蔥蟹、椒鹽蟹等. 說秋天是吃蟹的季節(jié),這是因為季節(jié)與蟹的生長質(zhì)量有很大的關系,秋季是螃蟹生長最好的時期,它們的肉厚肥嫩,且味美色香,為一年當中最鮮美.什么膏蟹、肉蟹、大閘蟹等,都在秋天長得最好.特別是大閘蟹,肉質(zhì)細嫩,膏似凝脂,味道鮮美,是蟹中上品,價值不菲. 不過,也有人說,秋季的蟹固然好吃,但要吃出個悠閑勁來,才算是“爽爽的天,爽爽地吃”.可一個人獨吃,這樣沒人跟你爭吃,你大可以慢悠悠地嘗,一直連那蟹蚶中的汁水都給吸出來為止;其次,你可以邀請兩三個好友,圍上一小桌,一邊聊一邊嘗,不失滋味.因為人一雜,那就不是品蟹,而是大口大口地嚼蟹了. 吃螃蟹也有許多講究許多技巧.吃蟹時要放姜,其原因在于海產(chǎn)品性寒,喝紅茶、放點姜可以祛其寒性.而性溫之物在秋冬季吃又容易上火,兩者中和剛好.螃蟹還不能與柿子同食,原因在于蟹肉中富含蛋白質(zhì),而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二者同食,柿子中的鞣酸可使蟹肉中的蛋白質(zhì)凝固成塊狀物,食后難以消化,長時間停留在腸道內(nèi)還會發(fā)酵腐敗,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不適. 關于蟹的學問還真的多,有食家說,吃蟹的時候不是一口咬下去就表示這是吃蟹,其實要懂得如何吃才是真正可謂“吃”蟹.不會吃蟹的人,一般是連殼帶肉,一口咬下去,然后嚼幾下,連殼帶肉吐出來,這樣真正食入肚內(nèi)的蟹很有限.也有些人是這樣吃蟹的,是先掀起蟹殼,吮食蟹膏,然后再拗開蟹身分成兩邊,吃完一邊又一邊,最后吃蟹鉗、蟹爪.其實,這些人都是不懂得吃蟹. 正確的吃法是,先把螃蟹身上圓形的蓋子揭開,如果是母的,你會在肚子的地方看到黃澄澄的蟹黃——這是螃蟹身上最好吃的東西.你也會在兩邊靠近大腿的地方看到一些白的像刷子毛一樣的東西,那是不能吃的.吃完蟹黃,就可以吃蟹肉了.蟹肉是白色像魚肉一樣的東西.最好把螃蟹掰成兩半,這樣可以把白花花的蟹肉暴露出來. 一般人最后吃螃蟹腿,因為吃螃蟹腿很費時間,而且腿里肉不多.但是人們還是盡量把腿吃完,有人覺得腿里的肉好吃,有的人則不想浪費.你得想辦法把螃蟹腿里的肉弄出來,可以用專門吃螃蟹用的夾子把腿的硬殼夾碎,也可以用牙簽或者叉子把蟹肉弄出來.因為,螃蟹殼很硬,螃蟹的腿也很尖,容易把牙給咬壞了.
小學生一年級用也許怎么造句
1、也許你哥當初也喜歡真珠。
2、和他一起去看電影也許是個錯誤。
3、你也許會對一條魚或者一只螃蟹不以為然,但是它們也是一條生命。
4、也許你聽我讀英語你的心會七上八下。
5、一般人有了如此成就,也許會志得意滿。
6、他也許忘了,你提醒一下。
中秋節(jié)搞笑句子
桂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皮里春秋空黑黃。
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注釋] 1.靄——云氣。
這里指桂花香氣。
2.長安涎口——京都里的饞嘴。
佳節(jié)吃蟹是富貴人家的習好,故舉長安為說。
又似與“饕餮王孫”不無關系。
盼重陽——《紅樓夢》詩多含隱義,菊詩與蟹詩共十五首,明寫出“重陽”的三首即寶釵所作的三首,這很值得注意。
正如“清明涕送江邊望”、“清明妝點最堪宜”等詩句看來與探春后來遠嫁的時節(jié)有關一樣(參見其“圖冊判詞”和“春燈謎”詩),寶釵始言“重陽會有期”,繼言“聊以慰重陽”,這里又說“涎口盼重陽”,可見“重陽”當與后半部佚稿中寫寶釵的某一情節(jié)有關。
3.“眼前”句——蟹橫行,所以眼前的道路是直是橫它是不管的。
經(jīng)緯,原是織機上的直線與橫線。
4.“皮里”句——蟹有殼無皮,“皮里”就是肚子里。
活蟹的膏有黃的黑的不同顏色,故以“春秋”說花色不同。
又“皮里春秋”是成語,出《晉書·褚傳》:褚為人外表上不露好惡,不肯隨便表示贊成或反對,而心里卻存著褒貶,所以有人說他“有皮里春秋”。
因晉簡文帝后名春,晉人避諱,以“陽”代“春”,故這一成語亦作“皮里陽秋”。
后多用以說人心機詭深,而不動 聲色。
空黑黃,就是花樣多也徒勞的意思,因蟹不免被人所煮食。
5.滌腥——解除腥氣。
用菊——指所飲非平常的酒,而是菊花酒。
傳說重陽飲菊花酒可辟除惡氣。
6.性防積冷——意即蟹性寒,食之須防積冷。
7.落釜——放在鍋子里去煮。
成何益——意謂橫行和詭計又有何用。
8.月浦——有月光的水邊,指蟹原來生長處。
詩中常以“月”點秋季。
空余禾黍香——就蟹而言,既被人所食,禾黍香已與它無關。
唐代陸龜蒙《蟹志》:“蟹始窟穴于沮洳(音舉入,低濕之地)中,秋冬至,必大出,江東人云稻之登也。
”又宋代傅肱《蟹譜》:“秋冬之交,稻粱已足……江俗呼為‘蟹樂。
” 一、引論:關于此詩之疑 每當讀到第三十八回回末一首《螃蟹詠》,心頭總是疑惑重重。
此詩例來被視為寶釵譏諷世人而作,其諷意甚明,似已成定論。
然蘅蕪君其詩 一貫“含蓄渾厚”,素有“蘅蕪體”之稱,只要拈出寶釵所作之詩,展眼相望,莫不如是。
如一直為大家所熟知的《臨江仙·詠柳》,即便早已被人說得不勝其煩的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句,展露寶釵之雄心壯志其意甚明。
然而在其大展“青云”之志的同時,卻仍不失其“亂紛紛”、“本無根”的境遇思索與認識,即詠柳此詞,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達青云之志向,而是在超出這“亂”與“無根”狀態(tài)后的一種涅磐之思,如此,方能讀懂她青云而上背后的某些心思。
否則,此詞展現(xiàn)的便只是一個環(huán)視四周,柳絮紛飛,而為之躊躇滿志的寶釵,不是那個在洞穿世事之悲,透徹人情之苦后而有所為的寶釵。
也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這首詞,才能真明蘅蕪君的“含蓄”。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三十八回中這首《螃蟹詠》,若僅僅停留在眾人所說“諷刺世人太毒了些”的理解上,那么,蘅蕪君此番譏諷豈非太過于直白無誤
而此詠蟹七律豈非真正單薄如斯
在這諷刺的背后,是否還深藏著某些不易為人所覺的情感
這種想法存于心中,思之又思,奈何一直不得要領。
今日再讀三十八回,再讀至此詩,忽有所感,特記于此,不敢言正解,若能拋磚引玉,則以為幸甚
是為引論。
二、再論:對蔡先生解讀之疑 因是疑案,因有疑問,所以總想從前人的知識中汲取若干養(yǎng)料。
不妨先看看蔡先生在《紅樓夢詩詞曲賦》中所說: 寶釵的詠蟹詩也是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思想的……這里明白地告訴我們兩點:一、以小寓大——《紅樓夢》以兒女之情的“假語”,說政治問題的“真事”,即是“以小寓大”。
二、旨在罵世,為此借寶釵之作來發(fā)揮,比通過寶玉或黛玉這些明顯地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之口來說要穩(wěn)妥得多。
因為寶釵是古代社會的“正統(tǒng)派”,處處都是維護現(xiàn)存秩序的,借她的詩巧妙地罵幾句世人,很像只是一時“為文造情”,更能起到打掩護的作用。
其實,它是一首以閑吟景物的外衣偽裝起來的諷刺詩。
論詩者均知“詩言志”之說,蔡先生于是以這一點來論寶釵《螃蟹詠》的深意或真意之所在。
先生之意有二: 一是以小寓大。
先生認為此詩以兒女之情寓政治問題。
我不知諸君之意如何,但這首《螃蟹詠》,我橫看豎看,也沒能看出“政治問題”來。
可能先生只是基于自己一貫的立場而有此論,但顯然先生本身也不是那么自信,因而只是點到而止,并未作進一步的分析。
而將分析與論證的重點放在了第二點上,即“旨在罵世”。
先生認為借寶釵而非寶黛之口痛罵世人,更能起到“打掩護”的作用,而將此詩歸結為以“閑吟景物的外衣偽裝起來的諷刺詩”。
好,到這里,我們來看,若依先生之見,此詩的深意即在寓作者的罵世之旨,此詩歸根到底只是一首諷刺詩。
那么,請問,這與已在文中現(xiàn)諸眾人之口的“只是諷刺世人太毒了些”的評論又有何二致呢
若此詩之意僅止于“諷刺”二字,而作者之旨僅止于借寶釵作如此直白的“罵世”,那么,一則,其與寶釵一貫行為迥異,二則,也斷非“蘅蕪體”一貫之風格,前舉詠柳一詞即是明證。
如果有朋友說寶釵即便一時如此,也不足為怪,你又何必鉆此死胡同。
然而,我寧愿試圖找一找這其中之因,而不愿將此問題簡單了之。
眾人一眼即明的“諷刺”,其“含蓄”究竟何在呢
為此疑問,我忍不住再細細瞧一瞧這首被公認為“諷刺”世人的《螃蟹詠》。
三、三論:頷尾二“空”的對比 此詩頷尾二聯(lián),各有一“空”字,而我,從兩個“空”字的有效對比中,體味出一些不同尋常的含義來。
先看頷聯(lián)之“空”。
而一般地,我們分析此詩,都將目光集中在頷聯(lián)之上,因為全詩的諷刺意味集中于此聯(lián): 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皮里春秋空黑黃。
出句言蟹之橫行,對句則以蟹殼之內(nèi)僅剩下的黑色膏膜和蟹黃言世人之心黑意險。
其以“皮里春秋”之典品評世上之人之事更是一目了然,這一點大家有目共睹,也極易從詩中得出。
我們來看此聯(lián)中對“空”的理解。
我的理解是此“空”之意是:除去……之外,別的全無,亦即為“僅剩下”,對蟹而言,此“空”尚無“徒勞”之意。
這樣,全句理解就如上所言。
這里需要指出蔡先生的解釋。
蔡先生將“空黑黃”之“空”解釋為“徒勞”之意,那么此聯(lián)之意則是指蟹縱有“皮里春秋”,雖有“黑黃”,花樣多多,但一切都是徒勞的,無益的,因為最終免不了被人煮食的命運。
粗看起來,這兩種理解均可行。
但細一分析,從整首《螃蟹詠》來看,如照蔡先生的解釋,那么頷聯(lián)與尾聯(lián)就將處于同一意義水平之上,構不上相反的突出效果。
這一點,是作詩大忌。
那么我們來看尾聯(lián):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此聯(lián)大概可譯為:現(xiàn)在被放到鍋里去煮,當時再如何橫行又有何用呢
那月夜水邊,只留下禾黍的芳香(再也不會有你螃蟹的身影了)。
此聯(lián)之“空”雖則字面上也可理解為“僅剩下”,但對蟹而言,這個“空”更有“徒勞”之意。
由此,我們來看,這一聯(lián)方是對蟹以前所作所為的感嘆,大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之意。
如果頷聯(lián)之中“皮里春秋空黑黃”即已有“徒勞”之意,那么,與尾聯(lián)則不構成意義上的對比沖突,也就是說,此詩的意蘊就停留在頷聯(lián),而尾聯(lián)則是多余了。
但若“皮里春秋空黑黃”之意為蟹殼之內(nèi),僅只剩黑黃,藏而不露。
那么,一則此意與“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相對應,二則,也使尾聯(lián)所說“于今落釜成何益”有一個意義上的大轉折,點明此詩落腳之所在,使整首詩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而該詩也因頷尾兩聯(lián)之異意而達諷刺之正意。
我如此喋喋不休地論說這頷尾二聯(lián)之意,只為強調(diào)這兩個“空”字所具有的不同含義。
久久凝望著尾聯(lián)中的“空”,去體味寶釵心中對“徒勞”的感慨,不禁想起二十二回我們所知的那個深得《寄生草》個中真味的寶釵。
試問“徒勞”何意
我們再細細咂摸一下這個“空”字,它不正表明了寶釵對這人世終究不免一場空的悲劇體認么
四、正論:寶釵的詩人之眼與詩人之心 上一節(jié)從詩本身出發(fā)作了一次細致的揣摩,而現(xiàn)在,我想從外部為寶釵作是詩的心態(tài)作一次巡禮。
為此,請看王國維先生此論: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
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
也乎其外,故能觀之。
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人間詞話》之中自不乏精辟之論。
我們來看,這段話不恰好可為寶釵作此《螃蟹詠》之心理作一次解讀么
詠蟹即是詠人,從詩中我們看到寶釵對世人的諷刺。
頷聯(lián)“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皮里春秋空黑黃”揭示世道之險,人心之惡可謂入木三分;尾聯(lián)“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其論蟹之結局又是何其清醒,何其冷靜
頷尾二聯(lián),一以正,一以反,一以純粹的諷刺,一以含悲的調(diào)侃。
二聯(lián)共同揭示了這人世的命運,平心而論,這命運未嘗不是一幕悲劇。
寶釵說道“寫出來取笑兒罷”,正是其努力超出這一份悲劇而表現(xiàn)出來的冷靜——眾人皆嘆其毒,然而,此詩能“取笑”的背后,寶釵為這一份清醒,這一份冷靜,又付出了多少的心酸與眼淚呢
寶釵于其《螃蟹詠》中滲入對人世的深深悲憫之情,是以悲劇之眼察人世的缺陷。
眾人皆重其“皮里春秋”,皆以其為“毒”。
殊不知,這“毒”,正是“透”。
因其透,使其能“入乎其內(nèi)”,狀蟹而入木三分,是為寫之,故有生氣;而又言“取笑而已”,因其“笑”,又“出乎其外”,不失其青云之志,是為觀之,故有高致。
如若不能明了至此,那么寶釵此詠,當真只是取笑罷了,當真只是諷刺罷了。
而明了此點,我們就會知道,寶釵藏其悲情于其謔笑之中,其諷明,其悲隱,斷不可謂不“含蓄”啊。
五、余論:螃蟹之詠與寶釵其人 由上我們可知,寶釵不止具“詩人之眼”,更具“詩人之心”。
而這顆“詩人之心”,使其將悲世之情深藏于心,呈現(xiàn)給世人的只有冷靜之態(tài)。
聯(lián)系到我們在《紅樓夢》中所看到的寶釵,就能明了,寶釵的形象,仍是一以貫之,并非如前所知的,因《螃蟹詠》有一個突然的斷層與矛盾。
而從這《螃蟹詠》中所體現(xiàn)出的寶釵的悲情與超越,正是“冷香丸”之冷且香的緣由,也正是寶釵“以理御情”的魅力之所在。
寶釵之不同于惜春,不同于黛玉,不正在于此么
寶釵此詩顯然高出寶黛的那兩首,關鍵就在它的意境。
另兩首都是直白寫食蟹,而這首卻蕩開筆端,直指世人;更難能可貴的是,最后卻又著落在蟹的本身。
——“月浦空馀禾黍香”,便將整首詩的最終視角,從諷刺轉而悲憐。
我以為,一丈雪從詩的境界下手闡發(fā),是把握了此詩的關鍵,也把握了對寶釵性格理解的關鍵。
諷刺世人,實在只是此詩的“表面”而已。
小說第三十八回,眾女兒在寫了《菊花詩》之后,突然寫了三首《螃蟹詠》,小說中寫《菊花詩》之前是有計劃、有準備的,并且篇幅很長,似乎這一章專為《菊花詩》而作,最后出現(xiàn)的《螃蟹詠》似乎完全是出于無意和偶然。
但霍氏不這么認為,他認為《螃蟹詠》是小說中二百余首紅樓詩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重要詩篇,因為它披露出一段史實,即雍正暴亡后的八月二十三,曹天佑在做什么
(至于如何推論出作《菊花詩》那天是八月二十三,霍氏在其他文章中將專門論及) 霍氏認為《螃蟹詠》這三首詩詠螃蟹是假,諷刺雍正是真。
八月二十二日雍正已死,曹天佑大仇已報,興奮異常,又正值秋日,螃蟹正肥,因此天佑飲酒食蟹并作《螃蟹詠》,以諷刺雍正。
作者恐后人不解其意,還特將《菊花詩》安排在《螃蟹詠》稍前,并借寶釵之口道出寫詩的宗旨:“又是詠菊又是賦事”,“賦景詠物兩關著”。
在寫完《螃蟹詠》之后,眾人又說道:“這些小題目原要寓大意才算大才,只是諷刺世人太毒了些。
”霍氏認為,這里的“世人”并不是指常人,而是指世宗雍正。
霍氏認為《螃蟹詠》與整部小說一樣,具有一喉二歌的性質(zhì)。
它的二歌之一是詠物,它的二歌之二是賦事,因此,霍氏按照自己的理解將這三首詩逐一加以解釋: 螃蟹詠 其三 薛寶釵 桂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涏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皮里春秋空黑黃。
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試解如下: 桂靄桐陰坐舉觴。
其一:坐在桂花飄香的桐陰下舉杯痛飲。
其二:為了慶祝消滅仇敵雍正而坐在桂花飄香的桐陰下開懷暢飲。
此句道出雍正死于秋季。
長安涏口盼重陽。
涎口:饞嘴。
其一:都中的饞嘴早已盼望著重陽節(jié)的到來了。
其二:曹天佑早已盼望著重陽節(jié)的到來了。
霍氏認為或許香玉與天佑約定了在九九重陽見面,在《菊花詩》中的《憶菊》中,曾也寫過“慰語重陽會有期”的詩句。
我卻不這么看,我認為九九重陽節(jié)只是一種象征,而非具體某個日子。
因為曹天佑快要與香玉見面了,所以才會“涏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
其一:被人煮食的螃蟹眼前,橫豎已無路可走。
其二:雍正此時只有死路一條。
皮里春秋空黑黃。
其一:螃蟹雖然詭計多端,但并未逃脫被人煮食的命運。
其二:雍正滿腹陰謀詭計、狐疑韜略,卻未能改變他受治于人的命運。
酒未敵腥還用菊。
其一:單憑飲酒未能抵消螃蟹的腥味,還須以菊作為輔助。
其二:此句中的“菊”與“桂拂清風菊帶霜”中的“菊”隱意相同,均為香玉(黛玉)的代稱。
這句詩的隱意應該是:單靠酒未能使雍正的頭腦發(fā)昏,再加上香玉的慫恿勸導,雍正才吞下了丹砂。
性防積冷定須姜。
其一:蟹肉及蟹的膏黃性屬陰冷,因此食蟹時必須同時吃姜。
其二:句中的“積冷”喻指雍正生性狡猾多疑,遇事冷靜善思。
讓這樣的人服用丹砂并非易事,為了防止他“積冷”,所以必須采用激將法。
此處的“姜”而不是一種調(diào)料,而是激將的意思了。
于今落釜成何益。
釜:鍋 其一:螃蟹如今落得被人煮食的下場究竟有何好處。
其二:橫行一時的雍正,如今落得被人治死的下場,這究竟有何益處。
月浦空余禾黍香。
月浦:月光下的水邊。
其一:螃蟹此后不再能享受那月光下水邊上的稻禾黍糧。
其二:雍正帝心黑手毒,處心積慮地集聚起來的財富,今后再也無法享用了。
對于《螃蟹詠》,在“有正本”第三十八回回末總批中,脂硯齋曾批道: “請看此回中閨中女兒能作此等豪情韻事,且筆下各能自盡其性情,毫不乖舛,作者為錦心繡口無庸贅漬,其用意之深,獎勸之勤,讀此文者亦不可輕忽,戒之。
” 霍氏認為《好了歌》中的“世人”是調(diào)侃“世宗雍正”,所以《螃蟹詠》中所謂的“諷刺世人太毒了”中的“世人”自然也是指雍正。
而雍正是如何與這“橫行公子”相勾掛,霍氏認為,是通過賈環(huán)。
在小說寫到眾人放風箏一節(jié)中,他先用鳳凰風箏與探春,美人風箏與寶、黛相聯(lián)系,然后襲人又說:“昨兒把螃蟹(風箏)給了三爺(賈環(huán))了”。
賈環(huán)在書中是何人呢
賈環(huán)奪嫡。
小說第七十五回寫到中秋賞月,賈府合家在一起玩擊鼓傳花的游戲。
花傳到寶玉、賈蘭手中,他叔侄兒人分別吟了一首詩,得了夸獎。
賈環(huán)后來也得了機會占了一首詩,甚得賈赦喜歡。
賈赦不但賞了他很多玩物,還拍著賈環(huán)的頭說:“將來這世襲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襲呢。
”賈政聽說后忙指一事岔開,脂硯齋在此批出:“便有輕輕抹去也。
”霍氏認為,這句話是書中濃涂重抹之筆,批書人囑咐讀者切不可輕忽。
賈赦的話初聽起來毫無道理,因為賈赦家有賈璉,賈政家有寶玉,他們都是賈環(huán)的兄長,且賈環(huán)還是庶出,榮府世襲的官無論如何也輪不到賈環(huán)。
然而在歷史上,以庶廢正不乏前例,如雍正就是矯詔篡位,所以在朝野一直有“雍正奪嫡”的說法。
脂硯齋曾批,此書“以小喻大,以家喻國”。
霍氏認為作者正是以榮府爵位的因襲喻指國家皇位的因襲。
雍正原是皇四子,而賈環(huán)卻是老三,霍氏認為,在榮府兄弟排行的問題上,作者曾設下了小小的埋伏: 榮府分賈赦、賈政兩支。
賈赦有一個兒子賈璉,賈政有三個兒子賈珠(已故),寶玉、賈環(huán)。
兩家兄弟是分別排行,所以賈政家寶玉排行老二,賈環(huán)排行第三。
然而兩家的姊妹卻是大排行,元春(政家)、迎春(赦家)、探春(政家)、惜春(敬家)。
這種兄弟小排行、秭妹大排行的問題,霍氏認為這正是作者的狡猾之筆。
如果將榮府的兄弟改為大排行,那么順序就是賈珠、賈璉、寶玉、賈環(huán),賈環(huán)正好是第四。
如果將寧府算在內(nèi),對兄弟進行大排行,那么順序就是珍大爺(賈珍)、璉二爺(未將賈珠計算在內(nèi),所以賈璉一直被稱之為璉二爺)、寶玉和賈環(huán),賈環(huán)仍為第四。
作者之所以在兄妹排行問題上如此煞費苦心、用盡心機,正是因為明講忌太露,所以才用了這種狡猾曲折的表達方法。
作者因為痛恨雍正,才將賈環(huán)寫成是小老婆養(yǎng)的,賈環(huán)行為猥瑣不堪且排行第四。
作者深恨“四”字,因為此字隱指的就是皇四子胤禛(即雍正)。
在小說第二十一回說到丫頭蕙香的名字時,作者借寶玉之口恨道:“正經(jīng)該叫‘晦氣’罷了……明兒就叫‘四兒’,不必什么‘蕙香’‘蘭氣’的……沒的玷辱了好名好姓。
”批書人脂硯齋在此批道: “又是一個有害無益者,作者一生為此所誤,批者一生亦為此所誤,于開卷凡見如此人,世人故為喜,余反抱恨,蓋四字誤人甚矣,被誤者深感此批。
” 小說第七十五回敘及賈環(huán)“專好奇詭仙鬼一格”,其父賈政謂其有如“曾為道士的曹唐再世”。
這正與史料上記載的雍正自幼酷愛煉丹學道相吻合。
霍氏認為,賈環(huán)正是雍正作皇子時的形象,而賈赦所說庶出的賈環(huán)跑不了世襲的前程正是隱指皇四子胤禛奪嫡篡奪皇位之事。
霍氏認為,作者讓賈環(huán)與螃蟹、四兒、雍正帝相關聯(lián),又讓小說中雍正帝的主要化身的薛蟠為螃蟹宴備料,正是為了說明他們吃的是皇賓有螃蟹,或者說他們潑醋擂姜欣喜若狂吃的這個“橫行公子”正是皇帝本人。
盡管他內(nèi)有身披鐵甲、手持長戈的御林待衛(wèi)(鐵甲長戈死未忘),外有雄武強大的八旗軍(多肉更憐卿八足);盡管他巧設伎倆,費盡心機用種種手段將政治對手窮治于死地(皮里春秋的橫行公子);盡管他欲壑難填,吸盡天下民膏,以致養(yǎng)得腦滿腸肥(蟹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最終卻難逃被納入蒸鍋、送至他人席上作菜的命運。
而將送他入黃泉的,正是他的香玉娘娘(堆盤色相喜先嘗)。
這三首《螃蟹詠》表面上是罵賈環(huán),然后將賈環(huán)與四皇子胤禛(雍正)陰謀篡位相映照,繼之又以歡宴之日與雍正駕崩之日同置一天來佐證,霍氏認為,作者正是要向讀者交待,他們?nèi)绱伺d致勃勃吃的螃蟹是皇帝雍正本人,正如那句“煙云模糊處,樓閣自分明”。
女朋友說 我最喜歡吃好吃的 我該怎么幽默的回復她
我也喜歡吃好吃的,你就是我眼中的好吃的
薛寶釵的<螃蟹詠>有什么深刻涵義
桂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皮里春秋空黑黃。
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一、引論:關于此詩之疑 每當讀到第三十八回回末一首《螃蟹詠》,心頭總是疑惑重重。
此詩例來被視為寶釵譏諷世人而作,其諷意甚明,似已成定論。
然蘅蕪君其詩 一貫“含蓄渾厚”,素有“蘅蕪體”之稱,只要拈出寶釵所作之詩,展眼相望,莫不如是。
如一直為大家所熟知的《臨江仙·詠柳》,即便早已被人說得不勝其煩的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句,展露寶釵之雄心壯志其意甚明。
然而在其大展“青云”之志的同時,卻仍不失其“亂紛紛”、“本無根”的境遇思索與認識,即詠柳此詞,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達青云之志向,而是在超出這“亂”與“無根”狀態(tài)后的一種涅磐之思,如此,方能讀懂她青云而上背后的某些心思。
否則,此詞展現(xiàn)的便只是一個環(huán)視四周,柳絮紛飛,而為之躊躇滿志的寶釵,不是那個在洞穿世事之悲,透徹人情之苦后而有所為的寶釵。
也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這首詞,才能真明蘅蕪君的“含蓄”。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三十八回中這首《螃蟹詠》,若僅僅停留在眾人所說“諷刺世人太毒了些”的理解上,那么,蘅蕪君此番譏諷豈非太過于直白無誤
而此詠蟹七律豈非真正單薄如斯
在這諷刺的背后,是否還深藏著某些不易為人所覺的情感
這種想法存于心中,思之又思,奈何一直不得要領。
今日再讀三十八回,再讀至此詩,忽有所感,特記于此,不敢言正解,若能拋磚引玉,則以為幸甚
是為引論。
二、再論:對蔡先生解讀之疑 因是疑案,因有疑問,所以總想從前人的知識中汲取若干養(yǎng)料。
不妨先看看蔡先生在《紅樓夢詩詞曲賦》中所說: 寶釵的詠蟹詩也是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思想的……這里明白地告訴我們兩點:一、以小寓大——《紅樓夢》以兒女之情的“假語”,說政治問題的“真事”,即是“以小寓大”。
二、旨在罵世,為此借寶釵之作來發(fā)揮,比通過寶玉或黛玉這些明顯地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之口來說要穩(wěn)妥得多。
因為寶釵是古代社會的“正統(tǒng)派”,處處都是維護現(xiàn)存秩序的,借她的詩巧妙地罵幾句世人,很像只是一時“為文造情”,更能起到打掩護的作用。
其實,它是一首以閑吟景物的外衣偽裝起來的諷刺詩。
論詩者均知“詩言志”之說,蔡先生于是以這一點來論寶釵《螃蟹詠》的深意或真意之所在。
先生之意有二: 一是以小寓大。
先生認為此詩以兒女之情寓政治問題。
我不知諸君之意如何,但這首《螃蟹詠》,我橫看豎看,也沒能看出“政治問題”來。
可能先生只是基于自己一貫的立場而有此論,但顯然先生本身也不是那么自信,因而只是點到而止,并未作進一步的分析。
而將分析與論證的重點放在了第二點上,即“旨在罵世”。
先生認為借寶釵而非寶黛之口痛罵世人,更能起到“打掩護”的作用,而將此詩歸結為以“閑吟景物的外衣偽裝起來的諷刺詩”。
好,到這里,我們來看,若依先生之見,此詩的深意即在寓作者的罵世之旨,此詩歸根到底只是一首諷刺詩。
那么,請問,這與已在文中現(xiàn)諸眾人之口的“只是諷刺世人太毒了些”的評論又有何二致呢
若此詩之意僅止于“諷刺”二字,而作者之旨僅止于借寶釵作如此直白的“罵世”,那么,一則,其與寶釵一貫行為迥異,二則,也斷非“蘅蕪體”一貫之風格,前舉詠柳一詞即是明證。
如果有朋友說寶釵即便一時如此,也不足為怪,你又何必鉆此死胡同。
然而,我寧愿試圖找一找這其中之因,而不愿將此問題簡單了之。
眾人一眼即明的“諷刺”,其“含蓄”究竟何在呢
為此疑問,我忍不住再細細瞧一瞧這首被公認為“諷刺”世人的《螃蟹詠》。
三、三論:頷尾二“空”的對比 此詩頷尾二聯(lián),各有一“空”字,而我,從兩個“空”字的有效對比中,體味出一些不同尋常的含義來。
先看頷聯(lián)之“空”。
而一般地,我們分析此詩,都將目光集中在頷聯(lián)之上,因為全詩的諷刺意味集中于此聯(lián): 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皮里春秋空黑黃。
出句言蟹之橫行,對句則以蟹殼之內(nèi)僅剩下的黑色膏膜和蟹黃言世人之心黑意險。
其以“皮里春秋”之典品評世上之人之事更是一目了然,這一點大家有目共睹,也極易從詩中得出。
我們來看此聯(lián)中對“空”的理解。
我的理解是此“空”之意是:除去……之外,別的全無,亦即為“僅剩下”,對蟹而言,此“空”尚無“徒勞”之意。
這樣,全句理解就如上所言。
這里需要指出蔡先生的解釋。
蔡先生將“空黑黃”之“空”解釋為“徒勞”之意,那么此聯(lián)之意則是指蟹縱有“皮里春秋”,雖有“黑黃”,花樣多多,但一切都是徒勞的,無益的,因為最終免不了被人煮食的命運。
粗看起來,這兩種理解均可行。
但細一分析,從整首《螃蟹詠》來看,如照蔡先生的解釋,那么頷聯(lián)與尾聯(lián)就將處于同一意義水平之上,構不上相反的突出效果。
這一點,是作詩大忌。
那么我們來看尾聯(lián):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此聯(lián)大概可譯為:現(xiàn)在被放到鍋里去煮,當時再如何橫行又有何用呢
那月夜水邊,只留下禾黍的芳香(再也不會有你螃蟹的身影了)。
此聯(lián)之“空”雖則字面上也可理解為“僅剩下”,但對蟹而言,這個“空”更有“徒勞”之意。
由此,我們來看,這一聯(lián)方是對蟹以前所作所為的感嘆,大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之意。
如果頷聯(lián)之中“皮里春秋空黑黃”即已有“徒勞”之意,那么,與尾聯(lián)則不構成意義上的對比沖突,也就是說,此詩的意蘊就停留在頷聯(lián),而尾聯(lián)則是多余了。
但若“皮里春秋空黑黃”之意為蟹殼之內(nèi),僅只剩黑黃,藏而不露。
那么,一則此意與“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相對應,二則,也使尾聯(lián)所說“于今落釜成何益”有一個意義上的大轉折,點明此詩落腳之所在,使整首詩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而該詩也因頷尾兩聯(lián)之異意而達諷刺之正意。
我如此喋喋不休地論說這頷尾二聯(lián)之意,只為強調(diào)這兩個“空”字所具有的不同含義。
久久凝望著尾聯(lián)中的“空”,去體味寶釵心中對“徒勞”的感慨,不禁想起二十二回我們所知的那個深得《寄生草》個中真味的寶釵。
試問“徒勞”何意
我們再細細咂摸一下這個“空”字,它不正表明了寶釵對這人世終究不免一場空的悲劇體認么
四、正論:寶釵的詩人之眼與詩人之心 上一節(jié)從詩本身出發(fā)作了一次細致的揣摩,而現(xiàn)在,我想從外部為寶釵作是詩的心態(tài)作一次巡禮。
為此,請看王國維先生此論: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
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
也乎其外,故能觀之。
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人間詞話》之中自不乏精辟之論。
我們來看,這段話不恰好可為寶釵作此《螃蟹詠》之心理作一次解讀么
詠蟹即是詠人,從詩中我們看到寶釵對世人的諷刺。
頷聯(lián)“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皮里春秋空黑黃”揭示世道之險,人心之惡可謂入木三分;尾聯(lián)“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其論蟹之結局又是何其清醒,何其冷靜
頷尾二聯(lián),一以正,一以反,一以純粹的諷刺,一以含悲的調(diào)侃。
二聯(lián)共同揭示了這人世的命運,平心而論,這命運未嘗不是一幕悲劇。
寶釵說道“寫出來取笑兒罷”,正是其努力超出這一份悲劇而表現(xiàn)出來的冷靜——眾人皆嘆其毒,然而,此詩能“取笑”的背后,寶釵為這一份清醒,這一份冷靜,又付出了多少的心酸與眼淚呢
寶釵于其《螃蟹詠》中滲入對人世的深深悲憫之情,是以悲劇之眼察人世的缺陷。
眾人皆重其“皮里春秋”,皆以其為“毒”。
殊不知,這“毒”,正是“透”。
因其透,使其能“入乎其內(nèi)”,狀蟹而入木三分,是為寫之,故有生氣;而又言“取笑而已”,因其“笑”,又“出乎其外”,不失其青云之志,是為觀之,故有高致。
如若不能明了至此,那么寶釵此詠,當真只是取笑罷了,當真只是諷刺罷了。
而明了此點,我們就會知道,寶釵藏其悲情于其謔笑之中,其諷明,其悲隱,斷不可謂不“含蓄”啊。
五、余論:螃蟹之詠與寶釵其人 由上我們可知,寶釵不止具“詩人之眼”,更具“詩人之心”。
而這顆“詩人之心”,使其將悲世之情深藏于心,呈現(xiàn)給世人的只有冷靜之態(tài)。
聯(lián)系到我們在《紅樓夢》中所看到的寶釵,就能明了,寶釵的形象,仍是一以貫之,并非如前所知的,因《螃蟹詠》有一個突然的斷層與矛盾。
而從這《螃蟹詠》中所體現(xiàn)出的寶釵的悲情與超越,正是“冷香丸”之冷且香的緣由,也正是寶釵“以理御情”的魅力之所在。
寶釵之不同于惜春,不同于黛玉,不正在于此么
寶釵此詩顯然高出寶黛的那兩首,關鍵就在它的意境。
另兩首都是直白寫食蟹,而這首卻蕩開筆端,直指世人;更難能可貴的是,最后卻又著落在蟹的本身。
——“月浦空馀禾黍香”,便將整首詩的最終視角,從諷刺轉而悲憐。
我以為,一丈雪從詩的境界下手闡發(fā),是把握了此詩的關鍵,也把握了對寶釵性格理解的關鍵。
諷刺世人,實在只是此詩的“表面”而已。
小說第三十八回,眾女兒在寫了《菊花詩》之后,突然寫了三首《螃蟹詠》,小說中寫《菊花詩》之前是有計劃、有準備的,并且篇幅很長,似乎這一章專為《菊花詩》而作,最后出現(xiàn)的《螃蟹詠》似乎完全是出于無意和偶然。
但霍氏不這么認為,他認為《螃蟹詠》是小說中二百余首紅樓詩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重要詩篇,因為它披露出一段史實,即雍正暴亡后的八月二十三,曹天佑在做什么
(至于如何推論出作《菊花詩》那天是八月二十三,霍氏在其他文章中將專門論及) ??霍氏認為《螃蟹詠》這三首詩詠螃蟹是假,諷刺雍正是真。
八月二十二日雍正已死,曹天佑大仇已報,興奮異常,又正值秋日,螃蟹正肥,因此天佑飲酒食蟹并作《螃蟹詠》,以諷刺雍正。
作者恐后人不解其意,還特將《菊花詩》安排在《螃蟹詠》稍前,并借寶釵之口道出寫詩的宗旨:“又是詠菊又是賦事”,“賦景詠物兩關著”。
在寫完《螃蟹詠》之后,眾人又說道:“這些小題目原要寓大意才算大才,只是諷刺世人太毒了些。
”霍氏認為,這里的“世人”并不是指常人,而是指世宗雍正。
??霍氏認為《螃蟹詠》與整部小說一樣,具有一喉二歌的性質(zhì)。
它的二歌之一是詠物,它的二歌之二是賦事,因此,霍氏按照自己的理解將這三首詩逐一加以解釋: ?? ???螃蟹詠 其三 薛寶釵 ?? ??桂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涏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皮里春秋空黑黃。
??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 ??試解如下: ??桂靄桐陰坐舉觴。
??其一:坐在桂花飄香的桐陰下舉杯痛飲。
??其二:為了慶祝消滅仇敵雍正而坐在桂花飄香的桐陰下開懷暢飲。
此句道出雍正死于秋季。
?? ??長安涏口盼重陽。
涎口:饞嘴。
??其一:都中的饞嘴早已盼望著重陽節(jié)的到來了。
??其二:曹天佑早已盼望著重陽節(jié)的到來了。
霍氏認為或許香玉與天佑約定了在九九重陽見面,在《菊花詩》中的《憶菊》中,曾也寫過“慰語重陽會有期”的詩句。
我卻不這么看,我認為九九重陽節(jié)只是一種象征,而非具體某個日子。
因為曹天佑快要與香玉見面了,所以才會“涏口盼重陽”。
?? ??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
??其一:被人煮食的螃蟹眼前,橫豎已無路可走。
??其二:雍正此時只有死路一條。
?? ??皮里春秋空黑黃。
??其一:螃蟹雖然詭計多端,但并未逃脫被人煮食的命運。
??其二:雍正滿腹陰謀詭計、狐疑韜略,卻未能改變他受治于人的命運。
?? ??酒未敵腥還用菊。
??其一:單憑飲酒未能抵消螃蟹的腥味,還須以菊作為輔助。
??其二:此句中的“菊”與“桂拂清風菊帶霜”中的“菊”隱意相同,均為香玉(黛玉)的代稱。
這句詩的隱意應該是:單靠酒未能使雍正的頭腦發(fā)昏,再加上香玉的慫恿勸導,雍正才吞下了丹砂。
?? ??性防積冷定須姜。
??其一:蟹肉及蟹的膏黃性屬陰冷,因此食蟹時必須同時吃姜。
??其二:句中的“積冷”喻指雍正生性狡猾多疑,遇事冷靜善思。
讓這樣的人服用丹砂并非易事,為了防止他“積冷”,所以必須采用激將法。
此處的“姜”而不是一種調(diào)料,而是激將的意思了。
?? ??于今落釜成何益。
釜:鍋 ??其一:螃蟹如今落得被人煮食的下場究竟有何好處。
??其二:橫行一時的雍正,如今落得被人治死的下場,這究竟有何益處。
?? ??月浦空余禾黍香。
月浦:月光下的水邊。
??其一:螃蟹此后不再能享受那月光下水邊上的稻禾黍糧。
??其二:雍正帝心黑手毒,處心積慮地集聚起來的財富,今后再也無法享用了。
?? ??對于《螃蟹詠》,在“有正本”第三十八回回末總批中,脂硯齋曾批道: ??“請看此回中閨中女兒能作此等豪情韻事,且筆下各能自盡其性情,毫不乖舛,作者為錦心繡口無庸贅漬,其用意之深,獎勸之勤,讀此文者亦不可輕忽,戒之。
” ?? ??霍氏認為《好了歌》中的“世人”是調(diào)侃“世宗雍正”,所以《螃蟹詠》中所謂的“諷刺世人太毒了”中的“世人”自然也是指雍正。
而雍正是如何與這“橫行公子”相勾掛,霍氏認為,是通過賈環(huán)。
在小說寫到眾人放風箏一節(jié)中,他先用鳳凰風箏與探春,美人風箏與寶、黛相聯(lián)系,然后襲人又說:“昨兒把螃蟹(風箏)給了三爺(賈環(huán))了”。
??賈環(huán)在書中是何人呢
賈環(huán)奪嫡。
??小說第七十五回寫到中秋賞月,賈府合家在一起玩擊鼓傳花的游戲。
花傳到寶玉、賈蘭手中,他叔侄兒人分別吟了一首詩,得了夸獎。
賈環(huán)后來也得了機會占了一首詩,甚得賈赦喜歡。
賈赦不但賞了他很多玩物,還拍著賈環(huán)的頭說:“將來這世襲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襲呢。
”賈政聽說后忙指一事岔開,脂硯齋在此批出:“便有輕輕抹去也。
”霍氏認為,這句話是書中濃涂重抹之筆,批書人囑咐讀者切不可輕忽。
??賈赦的話初聽起來毫無道理,因為賈赦家有賈璉,賈政家有寶玉,他們都是賈環(huán)的兄長,且賈環(huán)還是庶出,榮府世襲的官無論如何也輪不到賈環(huán)。
然而在歷史上,以庶廢正不乏前例,如雍正就是矯詔篡位,所以在朝野一直有“雍正奪嫡”的說法。
脂硯齋曾批,此書“以小喻大,以家喻國”。
霍氏認為作者正是以榮府爵位的因襲喻指國家皇位的因襲。
雍正原是皇四子,而賈環(huán)卻是老三,霍氏認為,在榮府兄弟排行的問題上,作者曾設下了小小的埋伏: ??榮府分賈赦、賈政兩支。
賈赦有一個兒子賈璉,賈政有三個兒子賈珠(已故),寶玉、賈環(huán)。
兩家兄弟是分別排行,所以賈政家寶玉排行老二,賈環(huán)排行第三。
然而兩家的姊妹卻是大排行,元春(政家)、迎春(赦家)、探春(政家)、惜春(敬家)。
這種兄弟小排行、秭妹大排行的問題,霍氏認為這正是作者的狡猾之筆。
??如果將榮府的兄弟改為大排行,那么順序就是賈珠、賈璉、寶玉、賈環(huán),賈環(huán)正好是第四。
如果將寧府算在內(nèi),對兄弟進行大排行,那么順序就是珍大爺(賈珍)、璉二爺(未將賈珠計算在內(nèi),所以賈璉一直被稱之為璉二爺)、寶玉和賈環(huán),賈環(huán)仍為第四。
作者之所以在兄妹排行問題上如此煞費苦心、用盡心機,正是因為明講忌太露,所以才用了這種狡猾曲折的表達方法。
??作者因為痛恨雍正,才將賈環(huán)寫成是小老婆養(yǎng)的,賈環(huán)行為猥瑣不堪且排行第四。
作者深恨“四”字,因為此字隱指的就是皇四子胤禛(即雍正)。
在小說第二十一回說到丫頭蕙香的名字時,作者借寶玉之口恨道:“正經(jīng)該叫‘晦氣’罷了……明兒就叫‘四兒’,不必什么‘蕙香’‘蘭氣’的……沒的玷辱了好名好姓。
”批書人脂硯齋在此批道: ??“又是一個有害無益者,作者一生為此所誤,批者一生亦為此所誤,于開卷凡見如此人,世人故為喜,余反抱恨,蓋四字誤人甚矣,被誤者深感此批。
” ??小說第七十五回敘及賈環(huán)“專好奇詭仙鬼一格”,其父賈政謂其有如“曾為道士的曹唐再世”。
這正與史料上記載的雍正自幼酷愛煉丹學道相吻合。
霍氏認為,賈環(huán)正是雍正作皇子時的形象,而賈赦所說庶出的賈環(huán)跑不了世襲的前程正是隱指皇四子胤禛奪嫡篡奪皇位之事。
??霍氏認為,作者讓賈環(huán)與螃蟹、四兒、雍正帝相關聯(lián),又讓小說中雍正帝的主要化身的薛蟠為螃蟹宴備料,正是為了說明他們吃的是皇賓有螃蟹,或者說他們潑醋擂姜欣喜若狂吃的這個“橫行公子”正是皇帝本人。
盡管他內(nèi)有身披鐵甲、手持長戈的御林待衛(wèi)(鐵甲長戈死未忘),外有雄武強大的八旗軍(多肉更憐卿八足);盡管他巧設伎倆,費盡心機用種種手段將政治對手窮治于死地(皮里春秋的橫行公子);盡管他欲壑難填,吸盡天下民膏,以致養(yǎng)得腦滿腸肥(蟹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最終卻難逃被納入蒸鍋、送至他人席上作菜的命運。
而將送他入黃泉的,正是他的香玉娘娘(堆盤色相喜先嘗)。
??這三首《螃蟹詠》表面上是罵賈環(huán),然后將賈環(huán)與四皇子胤禛(雍正)陰謀篡位相映照,繼之又以歡宴之日與雍正駕崩之日同置一天來佐證,霍氏認為,作者正是要向讀者交待,他們?nèi)绱伺d致勃勃吃的螃蟹是皇帝雍正本人,正如那句“煙云模糊處,樓閣自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