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句說人七十歲還沒老的詩句
說人七十歲還沒老的詩句:丈夫為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 名句出處:丈夫為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
()原文·語境(馬援)常謂賓客曰:“丈夫為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
”節(jié)選釋義·點(diǎn)評大丈夫立志,窮困的時候愈加堅定,年老了更加雄壯。
后來唐代在里曾加以化用:“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意思是年老心猶壯,即使白了頭發(fā)也不改變初衷;窮困志更堅,決不放棄凌云的抱負(fù)。
形容80歲老人詞語
古人創(chuàng)制了各式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xù)使用。
0歲 孩指初知發(fā)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fā)扎成兩結(jié)于頭頂把頭發(fā)扎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
借指幼年。
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jié)的意思。
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jié),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齔”。
“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
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后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jīng)成年。
“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jié)發(fā):束發(fā),扎結(jié)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biāo)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xué):為15歲。
志學(xué)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15歲為“志學(xué)之年”。
束發(fā):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
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jié)發(fā):束發(fā),扎結(jié)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biāo)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指剛成年。
指二十歲。
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jì)。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
《禮記·內(nèi)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
《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jì)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
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jì)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fù)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
由于按干支紀(jì)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后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
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jì),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jì),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yǎng)》中寫道:“七十曰耄。
”《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
”耋[dié],《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
”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歲的年紀(jì)。
耄,七八十歲的年紀(jì)。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
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
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
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
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
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zhuǎn)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
頤,朱熹講是“謂當(dāng)養(yǎng)而已”。
即生活起居詩人養(yǎng)護(hù)。
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
期頤指一百歲。
“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yǎng)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yǎng)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yǎng),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 茶壽:指108歲。
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另外稱兒童的有: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
兒童垂發(fā)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fā)時自然下垂的短發(fā)。
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
也有說“垂發(fā)”的,意思相同,如《后漢書·呂強(qiáng)傳》就有“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頭發(fā)扎起來下垂著,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
齠[tiao]:兒童換牙。
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另外稱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稱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
老年人頭發(fā)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fā):指老人,老人的頭發(fā)由白變黃。
“黃發(fā)”是枯黃的頭發(fā)。
人老了,頭發(fā)上由黑變白,白發(fā)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
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關(guān)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70歲老人生日祝福語朋友祝七十大壽該講一那些話一
今天大家能在百中,抽出時間,來給我過壽,我感激,在坐的有我的親朋,有我的好友,還有多年鄰居和老同事,我十分高興,你們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你們或是雪中送炭,或是錦上添花。
今天又來到這里,送來你們深深的祝福,我十分感動。
我也衷心的祝愿在座的親朋好友,也祝你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笑口常開
70歲的老人聚會感詞
做一個簡單的人,有自己的心,有自己的原則,學(xué)會優(yōu)雅的轉(zhuǎn)身,請管好自己的心,別讓它輕易的四處紛飛飄舞;請走好自己的路,別讓它扭曲,夭折人生的旅途
贊美老人的詩句
古稀之年、年逾古花甲之年、耳順之年、耄年。
一、古稀之年【解:?。荷?。
指人到七。
【出自】: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譯文】:雖然欠了很多酒債,但是該喝還得喝,人能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指男性70歲【近義詞】年逾古稀二、年逾古稀【解釋】:指年齡已超過七十歲。
【出自】:唐·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譯文】:雖然欠了很多酒債,但是該喝還得喝,人能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反義詞】風(fēng)華正茂三、花甲之年【解釋】:花甲:舊時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jì)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
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
指六十歲。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第六十六卷:“(趙牧)特大中、咸通中敩(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弄珠。
’”【譯文】:(趙牧)特別大中、咸通年間江敩(效果)李賀是短歌,對酒說:‘……手相當(dāng)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同弄珠。
【近義詞】耳順之年四、耳順之年【解釋】: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指60歲的代稱。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學(xué)問,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于禮,到四十歲,對自己的言行學(xué)說堅信不疑,到五十歲,懂得世事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到六十歲,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對待聽到的一切,到七十歲,可以從心到身自由運(yùn)作。
【近義詞】花甲之年五、耋壽【拼音】:[ dié shòu ]【解釋】:高壽之人;老人。
【出自】:宋·曾鞏 《衛(wèi)尉寺丞致仕金君墓志銘》:“帝用慨然,尊祀明堂,顧襃耋壽,風(fēng)示九有。
”【譯文】:上帝用慷慨,尊祀明堂,看著王褒老壽,風(fēng)給九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