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吸取教訓(xùn)特別快的成語
懲前毖后懲:警戒;毖:謹(jǐn)慎。
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xùn),使以后謹(jǐn)慎些,不致再犯。
出處:《詩經(jīng)·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后患。
” 蹈襲覆轍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
比喻不吸取教訓(xùn),再走失敗的老路。
出處:《宋史·米芾傳》:“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軋轍。
” 反面教員反面:壞的,消極的一面。
指與人民為敵的人的言行,可以從反面教育人民。
出處:李嫻娟等《血染的愛》:“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員,我們的黨可以從這場血淋淋的慘痛的教訓(xùn)中汲取教益。
” 豐屋之戒指高大其屋,將有覆家之禍,應(yīng)引以為戒。
出處:《易·豐》:“《象》曰:‘豐其屋’,天際翔也。
”高亨注:“‘豐其屋’,言貴族在位之時,如鳥得以飛翔于天空,故能大其屋也。
” 復(fù)蹈前轍蹈:踏上;前轍: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
重新踏上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
比喻不吸取教訓(xùn),重犯錯誤。
出處:《后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fù)循覆車之軌。
” 覆車之鑒覆:傾覆;鑒:鏡子。
把翻車作為鏡子。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后的教訓(xùn)。
出處:《三國志·蜀志·后主傳》注引王隱《蜀記》:“隗器憑隴而亡,公孫述據(jù)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鑒。
” 覆車之戒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后的教訓(xùn)。
出處:《晉書·庾純傳》:“純以凡才,備位卿尹,不惟謙敬之節(jié),不忌覆車之戒矣。
” 覆舟之戒推翻船的教訓(xùn)。
比喻失敗的教訓(xùn)。
出處:明·陳子龍《陳涉論》:“后之人主,亦知邱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
” 后車之戒對后面跟上來的車子的警戒。
比喻以前的失敗或挫折,可以作為以后做事情的借鑒或教訓(xùn)。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五十二回:“秦王道:‘孤當(dāng)初不聽先生們之諫,致有此難,將來后車之戒,孤當(dāng)謹(jǐn)重。
’” 稽古振今指考查古事作為借鑒,以振興現(xiàn)代。
出處: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稽古振今,士風(fēng)一奮。
” 鑒前毖后指把過去的錯誤引為借鑒,以后謹(jǐn)慎行事,避免重犯。
鑒往知來鑒:審察或引為教訓(xùn);往:過去;來:未來。
根據(jù)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樣發(fā)生變化。
出處:《詩經(jīng)·大雅·蕩》:“殷鑒不遠(yuǎn),在夏后之世。
” 前車可鑒鑒:引申為教訓(xùn)。
指用前人的失敗作為教訓(xùn)。
出處:《清史稿·劉韻珂?zhèn)鳌罚骸把笕嗽诨洠?jīng)就撫,迨給銀后,滋擾不休,反覆性成,前車可鑒。
” 前車之鑒鑒:鏡子,為教訓(xùn)。
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xùn)。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后的教訓(xùn)。
出處:《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后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后車戒。
” 前覆后戒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后的教訓(xùn)。
出處: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后車戒。
” 前危后則前人的危亡,后人應(yīng)引以為戒。
猶言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前轍可鑒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后的教訓(xùn)。
同“前車之鑒”。
以人為鏡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
出處:《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于水而鏡於人。
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
” 以往鑒來用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作為以后辦事的借鑒。
出處:《三國志·魏書·楊阜傳》:“愿陛下動則三思,慮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鑒來。
” 殷鑒不遠(yuǎn)殷:指商朝后期;鑒:鏡子。
指殷商子孫應(yīng)以夏的滅亡為借戒。
后泛指前人的教訓(xùn)就在眼前。
出處:《詩經(jīng)·大雅·蕩》:“殷鑒不遠(yuǎn),在夏后之世。
” 引古證今用古代的經(jīng)驗教訓(xùn),證明現(xiàn)實中的事情。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儒家之教,憲章祖述,引古證今,于學(xué)易悟。
今樹以前因,報以后果,業(yè)行交酬,連鎖相襲。
” 引以為戒引:用;戒:鑒戒。
指把過去犯錯誤的教訓(xùn)拿來作為警戒,避免重犯。
出處:《國語·楚語下》:“人之求多聞善敗,以鑒戒也。
” 知往鑒今鑒:借鑒。
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
重蹈覆轍蹈:踏;覆:翻;轍:車輪輾過的痕跡。
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
比喻不吸取教訓(xùn),再走失敗的老路。
出處:《后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fù)循覆車之軌。
” 酌古御今指擇古之善者以為治今的借鑒。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強(qiáng)志足以成務(wù),博見足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
” 觀今宜鑒古宜:應(yīng)該;鑒:鏡子。
觀察當(dāng)今的社會,應(yīng)以古代為鏡子加以借鑒。
出處:《增廣賢文》:“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 失敗為成功之母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dǎo)。
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xùn),最后取得勝利。
前人失腳,后人把滑比喻吸取人家失敗的教訓(xùn),小心謹(jǐn)慎,免得再失事。
出處: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七:“仁廟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
漢顧趙曰:‘前人失腳,后人把滑。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師:借鑒。
記取從前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作為以后工作的借鑒。
出處:《戰(zhàn)國策·趙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師。
” 言者無罪,聞?wù)咦憬渲柑嵋庖姷娜酥灰巧埔獾?,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
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出處:《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關(guān)于吸取教訓(xùn)的成語
1.亡羊補(bǔ)牢wáng yáng bǔ láo成語解釋羊丟了再去修補(bǔ)羊圈還不算晚。
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bǔ)救可以防止繼續(xù)受損失。
亡:逃亡,丟失;牢:關(guān)牲口的圈。
成語出處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bǔ)牢,未為遲也。
” 2.以往鑒來yǐ wǎng jiàn lái成語解釋用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作為以后辦事的借鑒。
成語出處《三國志·魏書·楊阜傳》:“愿陛下動則三思,慮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鑒來。
”3.引以為戒yǐn yǐ wéi jiè成語解釋引來作為教訓(xùn);警戒自己。
常指用自己或別人過去的失敗和錯誤來警戒自己;避免重犯。
成語出處清 錢大昕《士駕齋新錄》:“為古之士,當(dāng)引以為戒。
”4.復(fù)蹈前轍fù dǎo qián zhé成語解釋蹈:踏上;前轍: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
重新踏上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
比喻不吸取教訓(xùn),重犯錯誤。
成語出處《后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fù)循覆車之軌。
” 5.懲前毖后chéng qián bì hòu成語解釋懲:警戒:毖:謹(jǐn)慎;小心。
吸取過去失敗的教訓(xùn);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錯誤。
成語出處《詩經(jīng) 周訟 小毖》:“予其懲而毖后患。
”
吸取教訓(xùn)的名言警句
百學(xué)須先立志。
(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fēng)雅,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
(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蘇軾)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 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園。
(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呂氏春秋》)
形容吸取教訓(xùn)特別快的成語有哪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錯誤中吸取教訓(xùn)的句子
1、每當(dāng)從錯誤中吸取教訓(xùn)時,我便想到句名言(亡羊為時不晚) 2、我和王浩相約書館借書,可他又一次失約了,我真想對他說:“(人無信不立)”(引用名言警句)3、《山行》中描寫的是秋季,從(停車坐愛楓林晚)可以體會到. 有幫助記得好評,新問題請重新發(fā)帖提問,這里不再回答謝謝
用一句名言形容一個人吸取教訓(xùn)
僅此一次,下不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