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家老小同樂的句子
【其樂融融】老套了一點(diǎn),但很恰當(dāng)
形容老幼的成語
1.合家歡----全家老小合拍的照片。
2.壓歲錢----過陰歷年時(shí)長輩給小孩兒的錢。
3.老來俏----衣著打扮如青年人的中老年人。
4.一家老小----指全家人。
5.七老八小----指老人與小孩。
老老少少。
6.九世同居----九世:九代。
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
7.大化有四----化:變化。
人生的最大變化有四個(gè),即人生的嬰兒、少壯、老年和死亡。
8.上烝下報(bào)----烝:晚輩男子和長輩女子通奸;報(bào):長輩男子與晚輩女子通奸。
泛指男女亂倫。
9.幺豚暮鷚----比喻晚年所生子女。
10.長幼有序----指年長者和年幼者之間的先后尊卑。
同“長幼有敘”。
11.長幼有敘----指年長者和年幼者之間的先后尊卑。
亦作“長幼有序”。
12.長幼尊卑----指輩分大小,地位高低。
13.無大無小----①無論大小。
指舉國上下。
②不分年長年幼、輩份大輩份小14.反老為少----反:同“返”,返回;少:年輕。
由衰老恢復(fù)青春。
15.反老成童----反:同“返”,歸,還。
道教語,由衰老恢復(fù)青春。
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
16.反老還童----反:回。
由衰老恢復(fù)青春。
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
17.白叟黃童----白頭發(fā)的老人和黃頭發(fā)的孩子。
泛指老老少少。
18.老老少少----指老人與小孩。
19.老少無欺----對(duì)小孩和老人都不欺騙。
20.老醫(yī)少卜----指醫(yī)者以年老有經(jīng)驗(yàn)為貴,卜者以年輕敢于決斷為貴。
21.老蚌生珠----原比喻年老有賢子。
后指老年得子。
22.老蚌珠胎----指老婦人得子23.老弱婦孺----年老體弱的婦女和年幼的兒童。
指沒有生活能力而需要?jiǎng)e人扶持照顧的人。
24.老弱病殘----老:老人;弱:弱小的幼童;?。翰∪?;殘:殘疾人。
泛指弱勢(shì)群體。
25.負(fù)老提幼----背著老人,帶著孩子。
形容百姓全體出動(dòng),流離失所的悲慘情景。
26.負(fù)老攜幼----背著老人,帶著孩子。
形容百姓全體出動(dòng),流離失所的悲慘情景。
27.君子三戒----戒:戒規(guī)。
君子有三條戒規(guī):少年時(shí)戒美色;壯年時(shí)戒毆斗;老年時(shí)戒貪圖。
28.安老懷少----安:安頓;懷:關(guān)懷。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關(guān)懷年輕人,使其信服。
29.紅顏白發(fā)----顏:面容,臉色。
頭發(fā)花白,面色紅潤。
形容老年人身體健康。
指紅顏少女和白發(fā)老翁。
30.放羊拾柴----指老人娶妻,有意不加管束,希望能懷孕,從而得到名份上的兒子。
31.猶有童心----猶:還。
年齡雖已不小,但孩童之心不泯。
32.扶老挾稚----扶:挽著;挾:夾在胳膊下。
攙著老人,領(lǐng)著小孩。
33.扶老將幼----扶:挽著。
攙著老人,領(lǐng)著小孩。
34.扶老挈幼----扶:挽著;挈:提攜,帶領(lǐng)。
攙著老人,領(lǐng)著小孩。
35.扶老攜弱----扶:挽著;攜:帶領(lǐng)。
攙著老人,領(lǐng)著小孩。
36.扶老攜幼----攜:拉著,帶領(lǐng)。
攙著老人,領(lǐng)著小孩。
37.抱子弄孫----弄:逗弄。
意謂抱弄子孫,安享快樂。
38.披麻戴孝----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
39.拖麻拽布----指戴孝。
舊時(shí),長輩喪亡,幼輩要披麻衣系白布。
40.枯楊生稊----稊:植物的嫩芽。
枯萎有楊樹又長出了芽。
舊喻老人娶少妻。
41.飴含抱孫----含著飴糖逗小孫子。
形容老人自娛晚年,不問他事的樂趣。
同“含飴弄孫”。
42.貽厥孫謀----貽:遺留;厥:其,他的;謀:計(jì)謀,打算。
為子孫的將來作好安排。
43.忘年交好----忘年:忘記年齡;交好:互相往來。
年齡輩份不相當(dāng)?shù)娜怂Y(jié)成的深厚友誼。
44.忘年之好----忘記年齡的交友。
即不拘年歲行輩產(chǎn)差異而結(jié)交的朋友。
45.愛老慈幼----愛護(hù)老人和兒童。
46.含飴弄孫----飴:麥芽糖。
含著糖逗小孫子玩。
形容晚年生活的樂趣。
47.還年卻老----恢復(fù)年輕,長生不老。
48.還年卻老----恢復(fù)年輕,長生不老。
49.還年駐色----恢復(fù)年輕,永葆青春。
50.返老歸童----由衰老恢復(fù)青春。
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
同“返老還童”。
51.返老還童----由衰老恢復(fù)青春。
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
52.男女老小----泛指所有的人。
53.男女老幼----泛指所有的人。
54.尊老愛幼----尊敬老人,愛護(hù)兒童。
55.黃發(fā)垂髫----黃發(fā):老年人頭發(fā)由白轉(zhuǎn)黃;垂髫:古時(shí)單童子未冠者頭發(fā)下垂。
指老人與兒童。
56.黃童白顛----泛指老人與孩子。
同“黃童白叟”。
57.黃童白叟----黃發(fā)兒童,白發(fā)老人。
泛指老人與孩子。
58.黃童皓首----泛指老人與孩子。
見“黃童白叟”。
59.童叟無欺----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騙。
既不欺騙小孩也不欺騙老人。
指買賣公平。
60.童心未泯----指年歲雖大而猶存天真之心。
61.垂發(fā)戴白----戴白:指白發(fā)老人。
指幼兒與老人。
62.貴少賤老----看重年輕力壯者而輕視年老體弱者。
同“貴壯賤老”。
63.貴壯賤老----看重年輕力壯者而輕視年老體弱者。
64.妻兒老小----指父、母、妻、子等全家人。
65.妻兒老少----指父、母、妻、子等全體家屬。
同“妻兒老小”。
66.桑榆之禮----舊時(shí)鄉(xiāng)黨按年齡長幼排序,以年長為尊的禮儀。
67.康強(qiáng)逢吉----康強(qiáng):安樂強(qiáng)健;逢吉:遇到吉利。
祝賀老年人身體健康,子孫吉利。
68.遺老遺少----遺老:舊稱前朝的舊臣;遺少:留戀舊時(shí)代的少年。
改朝換代后仍效忠前朝的老人和青年。
也泛指留戀過去、思想頑固陳舊的人。
69.彩衣娛親----傳說春秋時(shí)有個(gè)老萊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shí)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fā)笑。
后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70.敬老愛幼----敬:尊敬;愛:憐愛。
尊敬老人,愛護(hù)兒童。
71.敬老慈少----尊敬老人,愛護(hù)兒童。
同“敬老慈幼”。
72.敬老慈幼----敬:尊敬;慈:憐愛。
尊敬老人,愛護(hù)兒童。
73.敬老慈稚----尊敬老人,愛護(hù)兒童。
同“敬老慈幼”。
74.攜老扶幼----攜:牽引,攙扶。
指攙著老人,領(lǐng)著小孩。
形容不分老少全部出動(dòng)。
75.攜老挈幼----攙著老人,拉著體幼小者。
76.攜幼扶老----攙著老人,領(lǐng)著小孩。
同“扶老攜幼”。
77.鶴發(fā)童顏----仙鶴羽毛般雪白的頭發(fā),兒童般紅潤的面色。
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78.溺愛不明----溺愛:十分寵愛。
形容對(duì)子孫或晚輩過分寵愛,看不到他們的缺點(diǎn)。
79.燕翼子孫----燕:安;翼:敬。
原指周武王謀及其孫而安撫其子。
后泛指為后代作好打算。
80.孽障種子----舊時(shí)長輩責(zé)罵不肖子弟的話。
81.人老心不老----指人雖然老了,但有一顆年輕的心。
82.黃梅不落青梅落----比喻青年人比老年人早亡。
8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輕力壯的時(shí)候不奮發(fā)圖強(qiáng),到了老年,悲傷也沒用了。
84.白首黃童:白首:老人;黃童:兒童。
指老老少少。
85.白叟黃童:白頭發(fā)的老人和黃頭發(fā)的孩子。
泛指老老少少。
86.七老八小:指老人與小孩。
老老少少。
87.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畢:全。
各種賢人、老少聚集在一起。
88.三老四少:①老少眾人。
②方言。
稱參加青幫的人。
猶言老少爺們或兄弟爺們。
【攜老扶幼】:攜:牽引,攙扶。
指攙著老人,領(lǐng)著小孩。
形容不分老少全部出動(dòng)。
父慈子更孝, 夫唱婦亦隨. 老幼皆同樂, 家和萬事興.的含義
大體上是說,父親慈祥兒子孝順,丈夫做事妻子跟隨,年老的幼小的一起歡樂,家里和氣萬事順利。
醉翁亭記中描寫太守縱情山水,與民同樂形象的語句是
這個(gè)才是與民同樂吧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yǔ lǚ )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sù),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gōng)籌交錯(cuò),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這段寫的就是太守歐陽修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
既暗示了一個(gè)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也寫出了寄情山水背后隱藏著難言的苦衷。
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而是陶醉于與民同樂之中。
譯文: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yīng)答,老老小小,來來往往絡(luò)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在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酒色清澄,山中的野味野菜,錯(cuò)雜地?cái)[放在大家前面,這是太守在舉行酒宴。
宴會(huì)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目標(biāo)),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cuò)雜,(賓客們)時(shí)而站起時(shí)而坐下,大聲喧嘩的場(chǎng)景,是眾位賓客歡樂的樣子。
容顏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處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
醉翁亭記中體現(xiàn)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的詩句是哪一句
第三段,最后一句,“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含有家的句子急急急急急
豬。
少,去掉小。
離家,“家”一般指房子,也就是寶蓋,“離家”只剩下豕。
加一撇,成為“豖”,豬的意思。
醉翁亭記借酒表達(dá)與民同樂的句子
《醉翁亭記》中描寫與民同樂的四幅畫面:1、滁人游;2、太守宴;3、眾賓歡;4、太守醉(1)、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
孟子 梁惠王下翻譯
《孟子·梁惠王下》譯 (一)莊暴見孟子①,曰:“暴見②,王語暴樂,暴未有以對(duì)也。
”曰:“好樂何如
” 莊暴來見孟子,說:“我被齊王召見,齊王告訴我,他喜愛音樂,我沒有話回答他。
”莊暴問道:“喜愛音樂怎么樣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 孟子說:“(如果)齊王非常喜愛音樂,齊國恐怕就有希望了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 后來的某一天,孟子被齊王接見,問(齊王)道:“大王曾對(duì)莊暴說喜愛音樂,有這回事嗎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 齊王(不好意思地)變了臉色,說:“我不是喜愛古代先王的音樂,只是喜愛世俗的音樂罷了。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今之樂由古之樂也。
” 孟子說:“大王非常喜愛音樂,齊國恐怕就有希望了
現(xiàn)在的音樂如同古代的音樂。
”曰:“可得聞與
” 齊王說:“可以把道理講給我聽聽嗎
”曰:“獨(dú)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 孟子問:“一個(gè)人欣賞音樂的快樂,與別人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哪一種更快樂
”曰:“不若與人。
” 齊王說:“不如同別人一起欣賞快樂。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 孟子問:“同少數(shù)人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同很多人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哪一種更快樂
”曰:“不若與眾。
” 齊王說:“不如同很多人一起欣賞快樂。
”“臣請(qǐng)為王言樂。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③,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④:‘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⑤,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孟子說:)“請(qǐng)讓我為大王談?wù)勔魳贰?/p>
假設(shè)現(xiàn)在大王在這里奏樂,百姓聽了大王鐘鼓的聲音,簫笛的曲調(diào),全都頭腦作痛,眉頭緊皺,互相議論說:‘我們君王喜愛音樂,為什么使我們痛苦到這樣的極點(diǎn)
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妻兒離散。
’假設(shè)現(xiàn)在大王在這里打獵,百姓聽到大王車馬的聲音,看到旗幟的華美,全都頭腦作痛,眉頭緊皺,互相議論說:‘我們君王喜歡打獵,為什么使我們痛苦到這樣的極點(diǎn)
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妻兒離散。
’這沒有別的原因,是不和百姓共同快樂的緣故。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
’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 假設(shè)現(xiàn)在大王在這里奏樂,百姓聽到鐘鼓的聲音,簫笛的曲調(diào),都?xì)g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議論說:‘我們君王大概沒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樂呢
’假設(shè)現(xiàn)在大王在這里打獵,百姓聽到君王車馬的聲音,看到旗幟的華美,都?xì)g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議論說:‘我們君王大概沒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獵呢
’這沒有別的原因,是和百姓共同快樂的緣故。
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共同快樂,那就能稱王于天下了。
” [注釋] ①莊暴:齊國大臣。
②王:指齊宣王。
③管龠(yuè):古管樂器名。
龠,似笛而短小。
④蹙頞(cù è):蹙,緊縮;頞,鼻梁。
蹙頞,形容愁眉苦臉的樣子。
⑤羽旄:鳥羽和旄牛尾,古人用作旗幟上的裝飾,故可代指旗幟。
(二)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諸
” 齊宣王問道:“文王的園林有七十里見方,有這事嗎
”孟子對(duì)曰:“于傳有之。
” 孟子答道:“在文獻(xiàn)上有這樣的記載。
”曰:“若是其大乎
” 宣王問:“竟有這么大嗎
”曰:“民猶以為小也。
” 孟子說:“百姓還覺得小了呢。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
” 宣王說:“我的園林四十里見方,百姓還覺得大,這是為什么呢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聞郊關(guān)之內(nèi)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 孟子說:“文王的園林七十里見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鳥獵獸的可以去,是與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認(rèn)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嗎
我初到齊國邊境時(shí),問明了齊國重要的禁令,這才敢入境。
我聽說國都郊區(qū)之內(nèi)有個(gè)園林四十里見方,殺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殺人罪;這就像是在國內(nèi)設(shè)下了一個(gè)四十里見方的陷阱,百姓認(rèn)為太大了,不也是應(yīng)該的嗎
” [注釋] ①囿:古代畜養(yǎng)禽獸的園林。
(三)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 齊宣王問道:“同鄰國交往有什么原則嗎
”孟子對(duì)曰:“有。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①,文王事混夷②。
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踐事吳④。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詩》云:‘畏天之威,于時(shí)保之。
’”⑤ 孟子答道:“有。
只有仁人能以大國的地位侍奉小國,所以商湯曾侍奉葛國,文王曾侍奉混夷。
只有聰明的人能以小國的地位侍奉大國,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踐曾侍奉吳國。
能以大國地位侍奉小國的,是樂于聽從天命的人;能以小國地位侍奉大國的,是畏懼天命的人。
樂于聽從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懼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國家。
《詩經(jīng)》上說:‘畏懼上天的威嚴(yán),才能得到安定。
’”王曰:“大哉言矣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 宣王說:“講得太好了
(不過)我有個(gè)毛病,我喜歡勇武。
”對(duì)曰:“王請(qǐng)無好小勇。
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dāng)我哉
’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王請(qǐng)大之
《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⑥,以篤周祜,以對(duì)于天下。
’⑦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⑧一人衡行于天下⑨,武王恥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 孟子答道:“大王請(qǐng)不要喜歡小勇。
按著劍、瞪著眼說:‘他哪敢抵擋我
’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對(duì)付一個(gè)人罷了。
大王請(qǐng)把它擴(kuò)大開去
《詩經(jīng)》上說:‘文王勃然發(fā)怒,于是整軍備武,擋住侵犯莒國的敵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報(bào)答天下的期望。
’這就是文王的勇武。
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尚書》上說:‘上天降生萬民,為他們?cè)O(shè)君主,立師長,要他們協(xié)助上天愛護(hù)百姓,天下有罪和無罪的,都有我在(處罰或安撫他們),天下誰敢超越它的本分
’有一個(gè)人橫行天下,武王就感覺到恥辱。
這就是武王的勇武。
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如果現(xiàn)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還唯恐大王不喜歡勇武呢
” [注釋] ①湯事葛:湯,即商朝的創(chuàng)建者成湯。
葛,古國名,故城在今河南寧陵縣北。
“湯事葛”,其事詳見本書《滕文公下》第五章。
②混夷:即昆夷,殷末周初西戎國名。
③大(tài)王:也作“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首領(lǐng)。
獯鬻(xūn yù):古代北方的一個(gè)少數(shù)民族,周稱獫狁(xiǎn yǔn),秦漢時(shí)稱匈奴。
④勾(gōu)踐:春秋時(shí)越國君主。
前494年,越被吳打敗,勾踐屈辱事吳,后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qiáng),終于滅掉吳國。
⑤以上兩句出自《詩經(jīng)?周頌?我將》。
⑥莒:殷末國名(此從趙岐說),非西周分封、前431年為楚所滅的莒國。
⑦以上五句出自《詩經(jīng)?大雅?皇矣》。
⑧以上六句為《尚書》逸文,偽古文《尚書》放入《泰誓上》篇。
⑨一人:指殷紂王。
周武王起兵伐紂滅殷。
(四)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①。
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 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
宣王問道:“賢人也有這種快樂嗎
”孟子對(duì)曰:“有。
人不得,則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答道:“有。
人們得不到這種快樂,就要抱怨他們的君主了。
得不到就抱怨他們的君主,是不好的;作為百姓的君主卻不與百姓同樂,也是不好的。
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dāng)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huì)把君主的快樂當(dāng)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dāng)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huì)把君主的憂患當(dāng)作自己的憂患。
樂,同天下人一起樂,憂,同天下人一起憂,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的,是從來不會(huì)有的。
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②:‘吾欲觀于轉(zhuǎn)附、朝儛③,遵海而南,放于瑯邪④;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
’晏子對(duì)曰:‘善哉問也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
述職者,述所職也。
無非事者。
春省耕而補(bǔ)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一游一豫,為諸侯度。
”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
睊睊胥讒,民乃作慝⑤。
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
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
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 從前,齊景公問晏子道:‘我想去游覽轉(zhuǎn)附、朝儛兩座山,然后沿著海邊往南,一直游覽到瑯邪;我要怎樣修養(yǎng)才能和先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答道:‘問得好啊
天子到諸侯那里去叫巡狩。
所謂巡狩,就是巡視諸侯所守的疆土。
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
所謂述職,就是匯報(bào)履行職守的情況。
都沒有無事外出的。
春天視察耕作情況,補(bǔ)助(種子、耕力)不足的人;秋天視察收獲情況,周濟(jì)歉收的人。
夏代的民諺說:“我王不出來巡游,我們哪會(huì)得到休息
我王不出來視察,我們哪會(huì)得到補(bǔ)助
巡游視察,成為諸侯的榜樣。
”現(xiàn)在卻不是這樣,出巡時(shí)興師動(dòng)眾,征集糧食,使得饑餓的人沒有飯吃,勞累的人不得休息。
人人側(cè)目而視,個(gè)個(gè)怨聲不絕,百姓就會(huì)作亂造反。
(這樣的巡游)背逆天意,禍害百姓,吃喝浪費(fèi)如同流水;流連荒亡,成了諸侯的憂患。
從上游順流玩到下游,樂而忘返,這叫流;從下游逆水玩到上游,樂而忘返,這叫連;打獵不知盡興,這叫荒;喝酒不知滿足,這叫亡。
先王沒有流連的享樂、荒亡的行徑。
只看您怎么做了。
’景公悅,大戒于國,出舍于郊。
于是始興發(fā)補(bǔ)不足。
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
’蓋《徵招》、《角招》是也⑥。
其詩曰:‘畜君何尤
’畜君者,好君也。
” 景公聽了十分高興,在都城內(nèi)做好了充分的準(zhǔn)備,然后離開宮室搬到郊外住。
接著就開倉救濟(jì)窮人。
又召來樂官,吩咐道:‘給我作一首君臣同樂的樂曲
’大概就是《徵招》、《角招》這兩首吧。
其中有句歌詞說:‘畜君有什么過錯(cuò)
’‘畜君’就是愛護(hù)君主的意思。
” [注釋] ①雪宮:齊宣王的離宮(正宮之外臨時(shí)居住的宮室)。
②齊景公:春秋時(shí)齊國君主姜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
晏子:即齊國著名賢臣晏嬰。
③轉(zhuǎn)附、朝儛:都是山名。
④瑯邪(yá):山名,在今山東膠南縣南,面臨黃海。
⑤慝(tè):惡。
⑥《徵(zhǐ)招》、《角招》:古代樂曲名。
?。ㄎ澹R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①,毀諸
已乎
” 齊宣王問道:“人家都建議我毀掉明堂,毀掉它呢,還是不毀呢
”孟子對(duì)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 孟子答道:“明堂是(施行仁政的)王者的殿堂。
大王如果打算施行仁政,就不要?dú)У羲恕?/p>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
” 宣王說:“仁政的道理,能說給我聽聽嗎
”對(duì)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②,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guān)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dú),幼而無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dú)
’”③ 孟子說:“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地,農(nóng)民只抽九分之一的稅;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祿,關(guān)卡和市場(chǎng)(對(duì)商人)只稽查不征稅;湖泊池沼不設(shè)禁令,(任人捕魚;)懲辦罪人不牽連妻兒。
年老無妻叫鰥,年老無夫叫寡,年老無子叫獨(dú),年幼無父叫孤。
這四種人是天下最困難而又無所依靠的人。
文王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必定先照顧這四種人。
《詩經(jīng)》上說:‘富人的生活是稱心啦,要憐憫這些孤獨(dú)無依的人
’”王曰:“善哉言乎
” 宣王說:“說得好啊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 孟子說:“大王如果覺得好,那么為什么不照著去做呢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 宣王說:“我有個(gè)毛病,我愛財(cái)。
”對(duì)曰:“昔者公劉好貨④,《詩》云:‘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⑤,思戢用光。
弓矢斯張,干戈戚揚(yáng),爰方啟行。
’⑥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
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 孟子說:“從前公劉愛錢財(cái),《詩經(jīng)》上說:‘糧食積聚滿囤倉,籌足干糧裝橐囊。
團(tuán)結(jié)安定聲威揚(yáng)。
箭上弦弓開張,干戈斧鉞都帶上,于是啟程奔前方。
’這就是說,留守故土的人糧食滿囤倉,遷徙新地的人帶足干糧,然后才啟程遠(yuǎn)行。
大王如果愛財(cái),能和百姓共同享用,那么實(shí)行仁政有什么困難的呢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宣王說:“我還有個(gè)毛病,我好色。
”對(duì)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
《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⑦當(dāng)是時(shí)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
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 孟子說:“從前太王也好色,寵愛他的妃子。
《詩經(jīng)》上說:‘古公亶父,清晨騎馬奔馳,沿著西邊水濱,到了岐山腳下,帶著寵妃姜氏女,來勘察可建宮室的地方。
’在那時(shí)候,內(nèi)無找不到丈夫的女子,外無打光棍的單身漢。
大王如果好色,(同時(shí))也讓百姓都有配偶,那么,實(shí)行仁政會(huì)有什么困難呢
” [注釋] ①明堂:周天子?xùn)|巡時(shí)接受諸侯朝見的地方,在泰山腳下。
②岐:地名,在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
相傳周太王古公亶父自豳(陜西甸邑遷此建邑,成為周族居住之處。
③以上兩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正月》。
哿(gě),同“可”。
④公劉:周族早期首領(lǐng),曾率部落從邰遷至豳,周族從此興旺起來。
⑤橐、囊:盛東西的口袋。
⑥以上七句出自《詩經(jīng)?大雅?公劉》。
⑦以上六句出自《詩經(jīng)?大雅?綿》。
?。┟献又^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 孟子對(duì)齊宣王說:“假如大王有個(gè)臣子,把妻子兒女托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游歷,等他回來時(shí),妻子兒女卻在受凍挨餓,對(duì)這樣的朋友該怎么辦
”王曰:“棄之。
” 宣王說:“拋棄他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 孟子說:“司法官管不好他的下級(jí),那該怎么辦
”王曰:“已之。
” 宣王說:“罷免他。
”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
” 孟子說:“一個(gè)國家治理不好,那該怎么辦
”王顧左右而言他。
宣王扭頭去看左右的人,把話題扯到別的事情上去了。
(七)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jìn),今日不知其亡也。
” 孟子謁見齊宣王,說:“所謂故國,不是說國中要有高大的樹木,而是說要有世代(與國家休戚相關(guān))的臣子。
現(xiàn)在大王沒有親信的臣子了,過去任用的人,現(xiàn)在不知哪里去了。
”王曰:“吾何以識(shí)其不才而舍之
” 宣王說:“我怎樣識(shí)別哪些人沒有才干而不任用他們呢
”曰:“國君進(jìn)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
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 孟子說:“國君進(jìn)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將會(huì)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guān)系遠(yuǎn)的超過關(guān)系近的,對(duì)此能不慎重嗎
(對(duì)于一個(gè)人,)左右侍臣都說他好,還不行;大夫們都說他好,也還不行;全國的人都說他好,這才去考察他,見他確實(shí)是好,這才任用他。
左右侍臣都說不行,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不行,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不行,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shí)不行,這才罷免他。
左右侍臣都說可殺,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可殺,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可殺,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shí)可殺,這才殺掉他。
所以說,是全國的人殺掉他的。
這樣,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 (八)齊宣王問曰:“湯放桀①,武王伐紂②,有諸
” 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商紂,有這些事嗎
”孟子對(duì)曰:“于傳有之。
” 孟子回答道:“文獻(xiàn)上有這樣的記載。
”曰:“臣弒其君,可乎
” 宣王問:“臣子殺他的君主,可以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 孟子說:“敗壞仁的人叫賊,敗壞義的人叫殘;殘、賊這樣的人叫獨(dú)夫。
我只聽說殺了獨(dú)夫紂罷了,沒聽說臣?xì)⒕ ?/p>
” [注釋] ①湯放桀:桀,夏朝最后一個(gè)君主,暴虐無道。
傳說商湯滅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據(jù)傳在今安徽省巢縣一帶)。
②武王伐紂:紂,商朝最后一個(gè)君主,昏亂殘暴。
周武王起兵討伐,滅掉商朝,紂自焚而死。
?。ň牛┟献右婟R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①。
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
夫人幼而學(xué)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xué)而從我’,則何如
今有璞玉于此②,雖萬鎰③,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xué)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 孟子謁見齊宣王,說:“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師去尋找大木料。
工師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興,認(rèn)為工師是稱職的。
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發(fā)怒,認(rèn)為木匠是不稱職的。
一個(gè)人從小學(xué)到了一種本領(lǐng),長大了想運(yùn)用它,大王卻說:‘暫且放棄你所學(xué)的本領(lǐng)來聽我的’,那樣行嗎
設(shè)想現(xiàn)在有塊璞玉在這里,雖然價(jià)值萬金,也必定要叫玉人來雕琢加工。
至于治理國家,卻說:‘暫且放棄你所學(xué)的本領(lǐng)來聽我的’,那么,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辦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 [注釋] ①工師:管理各種工匠的官員。
②璞玉:未雕琢加工過的玉。
③鎰(yì):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鎰。
?。ㄊR人伐燕,勝之。
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 齊國攻打燕國,戰(zhàn)勝了燕國。
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吞并燕國,有人勸我吞并燕國。
以一個(g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g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五十天就打了下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
不吞并它,必定會(huì)有上天降下的災(zāi)禍。
吞并它,怎么樣
”孟子對(duì)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②,豈有他哉
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yùn)而已矣。
” 孟子回答說:“吞并了,燕國人民高興,那就吞并它。
古代有人這么做過,武王就是這樣。
吞并了,燕國人民不高興,那就不要吞并。
古代也有人這么做過,文王就是這樣。
以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g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百姓帶著酒食來迎接大王的軍隊(duì),難道有別的要求嗎
只是想避開水深火熱的環(huán)境罷了。
如果水更深,火更熱,百姓也就只有轉(zhuǎn)望別人去解救他們了。
” [注釋] ①文王是也:指周文王在三分天下有其二時(shí),仍然服事商紂王的事。
②簞食壺漿:用簞裝著食物用壺裝著酒漿。
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
?。ㄊ唬R人伐燕,取之。
諸侯將謀救燕。
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 齊國攻打燕國,打下了燕國。
別的諸侯國合謀去救燕國。
宣王說:“很多諸侯謀劃來攻打我,怎么對(duì)付他們呢
”孟子對(duì)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
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
《書》曰:‘湯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shí)雨降,民大悅。
《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①,遷其重器②,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齊之強(qiáng)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dòng)天下之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
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 孟子回答道:“我聽說憑七十里見方的一大塊地方就統(tǒng)一了天下的,商湯就是這樣。
沒有聽說憑著千里見方的一大塊地方還怕別人的。
《尚書》上說:‘商湯的征伐,從葛開始。
’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湯,他向東征伐,西邊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邊的民族就埋怨,(他們埋怨)說:‘為什么(不先征伐我們這里,而要)把我們放到后頭呢
’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時(shí)節(jié)盼望烏云虹霓一樣。
(湯的軍隊(duì)到了一地,)趕集市的照常做買賣,種田的照常干農(nóng)活。
殺了那里的暴君,慰問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時(shí)雨從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
《尚書》上又說:‘等待我們的君王,君王來了,我們就得到新生。
’現(xiàn)在,燕國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為會(huì)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竹筐盛了飯,瓦壺裝了酒,迎接大王的軍隊(duì)。
如果您殺戮他們的父兄,囚禁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搬走他們國家的寶器,那怎么行呢
天下本來就畏忌齊國的強(qiáng)大,現(xiàn)在齊國擴(kuò)大了一倍的土地卻不施行仁政,這就使得天下的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
大王趕快發(fā)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運(yùn)燕國的寶器,同燕國人商量,選立一個(gè)新國君,然后撤離燕國,那么還來得及阻止(各國動(dòng)兵)。
” [注釋] ①毀其宗廟: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
國家保存,宗廟就得以保存。
故“毀其宗廟”意味著滅其國家。
②遷其重器:重器,古代君王所鑄造的作為傳國寶器的鼎之類。
遷其重器,意味著滅亡其國家。
③旄倪:旄,同“?!?,古時(shí)八十至九十歲稱耄,這里泛指老人。
倪,兒童。
(十二)鄒與魯哄①。
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 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
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官員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沒有一個(gè)肯為長官效死的。
殺了他們吧,無法殺盡;不殺吧,又恨他們看著自己的長官死難而不去救,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對(duì)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zhuǎn)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②,而君之倉廩實(shí),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
曾子曰③:‘戒之戒之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無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 孟子回答道:“饑荒年頭,您的百姓,年邁體弱的輾轉(zhuǎn)餓死在荒山溝里,壯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糧倉里糧食滿滿的,庫房里財(cái)物足足的,官員們沒有一個(gè)向您報(bào)告(這些情況),這就是對(duì)上怠慢國君,對(duì)下殘害百姓啊。
曾子說過:‘警惕啊,警惕啊
你做出的事,后果會(huì)反加到你身上。
’百姓從今以后可以反過來這樣對(duì)待他們的長官了。
您不要責(zé)怪他們了。
(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會(huì)親近他們的長官,愿為長官犧牲了。
” [注釋] ①鄒與魯哄:鄒,國名,其地在今山東省西南,國都在鄒(今鄒縣),后為楚所滅。
魯,國名,其地在今山東省西南部,國都在曲阜,前256年為楚所滅。
哄(hòng),斗。
②幾:將近,幾乎。
③曾子:即曾參,字子輿,孔子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