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涼亭的句子
1、亭,是我國古典園林中最常見的一種景點建筑,僅頤和園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個。
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隱于林間,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巔,有的夾在廊中,有的位于橋頭……它們不僅把美麗的湖光山色點綴得更加嬌艷動人,又為游人提供了一處處停留休息領(lǐng)略周圍景色的場所。
②位于昆明湖東堤旁的廊如亭,不僅是全園中,也是我國現(xiàn)存亭子中最大的一個。
面積有130多平方米,遠遠望去,猶如一個巨大的圓形宮殿。
廊如亭通過十七孔橋與南湖島遙相呼應(yīng),顯得格外壯觀。
③而在佛香閣旁也有一個小巧玲瓏、十分逗人喜愛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寬都僅有1米多,只能供人觀賞。
④在小小亭的西邊則有一個極為珍貴的銅亭,它全部用青銅鑄成,造型之精美,工藝之復(fù)雜為世上罕見。
⑤在銅亭東邊有一個甚為奇特的敷華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內(nèi)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個小木亭位于其中。
亭中有亭,真是奇特?zé)o比。
⑥敷華亭東邊有一個很是別致的蝶亭。
它的造型育種,別具一格——由兩個相連的六角單檐亭組成,也稱“雙亭”。
那黃色琉璃瓦在陽光下甚為美觀。
⑦從昆明湖東岸通過一座小橋有一小島,島的中心坐落著全園最佳的知春亭。
它造型優(yōu)美,它的動人所在是環(huán)境。
它四面環(huán)水,周圍滿是綠葉紅花。
每當春風(fēng)從東南吹來,驅(qū)走冰雪嚴寒,知春亭就像報春的使者,迎著風(fēng)欣然屹立,以它那動人的姿態(tài)向人們報告著春天的消息。
站在亭上向遠處望去,四周景色盡收眼底,令人陶醉。
⑧頤和園的亭子千姿百態(tài),它們和著山水樹林,和著周圍的建筑及變化莫測的天空,又與碧波蕩漾的昆明湖,蔥蘢蒼翠的萬壽山及許許多多的殿堂樓閣融為一體,組成了一幅生動清新、美麗動人的畫面。
亭,是我國古典園林中最常見的一種景點建筑,僅頤和園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個。
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隱于林間,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巔,有的夾在廊中,有的位于橋頭……它們不僅把美麗的湖光山色點綴得更加嬌艷動人,又為游人提供了一處處停留休息領(lǐng)略周圍景色的場所。
②位于昆明湖東堤旁的廊如亭,不僅是全園中,也是我國現(xiàn)存亭子中最大的一個。
面積有130多平方米,遠遠望去,猶如一個巨大的圓形宮殿。
廊如亭通過十七孔橋與南湖島遙相呼應(yīng),顯得格外壯觀。
③而在佛香閣旁也有一個小巧玲瓏、十分逗人喜愛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寬都僅有1米多,只能供人觀賞。
④在小小亭的西邊則有一個極為珍貴的銅亭,它全部用青銅鑄成,造型之精美,工藝之復(fù)雜為世上罕見。
⑤在銅亭東邊有一個甚為奇特的敷華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內(nèi)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個小木亭位于其中。
亭中有亭,真是奇特?zé)o比。
⑥敷華亭東邊有一個很是別致的蝶亭。
它的造型育種,別具一格——由兩個相連的六角單檐亭組成,也稱“雙亭”。
那黃色琉璃瓦在陽光下甚為美觀。
⑦從昆明湖東岸通過一座小橋有一小島,島的中心坐落著全園最佳的知春亭。
它造型優(yōu)美,它的動人所在是環(huán)境。
它四面環(huán)水,周圍滿是綠葉紅花。
每當春風(fēng)從東南吹來,驅(qū)走冰雪嚴寒,知春亭就像報春的使者,迎著風(fēng)欣然屹立,以它那動人的姿態(tài)向人們報告著春天的消息。
站在亭上向遠處望去,四周景色盡收眼底,令人陶醉。
⑧頤和園的亭子千姿百態(tài),它們和著山水樹林,和著周圍的建筑及變化莫測的天空,又與碧波蕩漾的昆明湖,蔥蘢蒼翠的萬壽山及許許多多的殿堂樓閣融為一體,組成了一幅生動清新、美麗動人的畫面。
描寫蘇州園林的好句
有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
蘇州素以園林美景享有盛名,這些園林可分為宅地園林,市郊園林和寺廟園林三大類。
蘇州園林多為宅地園林,由貴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致優(yōu)雅。
這些園林反映出歷代園林的不同風(fēng)格,同為中國園林藝術(shù)的代表作。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的程度由于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
蘇州園林 拙政園 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并稱我國四大古典名園。
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后為明代監(jiān)察御史王獻臣歸隱之居,取古人筑室種樹,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的語意而名,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拙政園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
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xiàn)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
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
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
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占三分之一,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fēng)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
西部主體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cè)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
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蘇州園林 滄浪亭 滄浪亭地處城南三元坊,在現(xiàn)存蘇州園林中,歷史最為悠久。
全園布局,自然和諧,堪稱構(gòu)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
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
全園景色簡潔古樸,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勝,而以自然為美。
所謂自然,一是不矯揉造作,不亡加雕飾,不露斧鑿痕跡;二是表現(xiàn)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風(fēng)景。
滄浪亭園外景色因水而起,園門北向而開,前有一道石橋,一灣池水由西向東,環(huán)園南去清晨夕暮,煙水彌漫,極富山島水鄉(xiāng)詩意。
而園內(nèi)布局以山為主,入門即見黃石為主,土石相間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機勃勃,翠竹搖影于其間,藤蔓垂掛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環(huán)山,并以長廊相接。
但山無水則缺媚,水無山則少剛,遂沿池筑一復(fù)廊,蜿蜒曲折,既將臨池而建的亭榭連成一片,不使孤單,又可通過復(fù)廊上一百余圖案各異的漏窗兩面觀景,使園外之水與園內(nèi)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為一體,此可謂借景的典范。
蘇州園林 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jié)屋,以居其師。
”因園內(nèi)“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獅子巖普應(yīng)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guān)系,取佛經(jīng)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
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臺、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蘇州園林 留園 留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園中分四個景區(qū):中部以山池為中心,風(fēng)景明凈清幽;東部則廳堂宏麗軒敞,重樓疊閣;西部是土山楓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園風(fēng)采。
全園建筑布局結(jié)構(gòu)嚴謹,尢以建筑空間處理得當而居蘇州園林之冠,亦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蘇州園林 網(wǎng)師園 網(wǎng)師園,地處葑門內(nèi)闊家頭巷,后門可達十全街。
全園占地約八畝余,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于變化,園內(nèi)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
建筑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因此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范。
網(wǎng)師園原稱“漁隱”,清代宋宗元購之,既借舊時“漁隱”之意,且與巷名“王思”諧音,更名“網(wǎng)師園”。
蘇州園林 怡園 怡園,地處舊城區(qū)中心人民路中段。
在蘇州園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諸園之長,形成其集錦式的特點,由于其布局緊湊,手法得宜,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全園面積約九畝,東西狹長。
園景因地制宜分為東西兩部,中以復(fù)廊相隔,廊壁花窗,溝通東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東以庭院建筑為主,曲廊環(huán)繞亭院,綴以花木石峰,從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蘊豐富的國畫。
廊西為全園主景區(qū),池水居中,環(huán)以假山、花木及建筑。
中部水面聚集,東西兩端狹長,并建曲橋、水門,以示池水回環(huán)、涓涓不盡之意。
池北假山,全用優(yōu)美湖石堆疊,山雖不高而有峰巒洞谷,與樹木山亭相映。
蘇州園林 耦園 耦園,地處婁、相二門間的小新橋巷,全園布局,頗為得法。
黃石假山作為全園主題,堆疊自然,位置恰當,陡峭峻拔,氣象雄渾,為蘇州園林黃石假山中較為成功的一座,此園因在住宅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園,故名耦園。
古時兩人耕種稱為為“耦”,“耦”、“偶”相通,寓有夫婦歸田隱居之意。
東園面積約四畝,以山為主,以池為輔,重點突出,配搭得當。
主體建筑坐北朝南,為一組重檐樓廳,這在蘇州園林中較為少見。
其東有小院三處,重樓復(fù)道,總稱“城曲草堂”。
西園面積更小,以書齋及織老屋為中心,前有月臺,寬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樹木又建書樓一座;其南亦有一院,為不規(guī)則形狀,西南角設(shè)假山,設(shè)置花木,間置湖石,顯得幽曲有趣。
江南水鄉(xiāng)
江南的安靜,江南的古樸,江南人的平靜,與世無爭的生活。
如果單單只是寫江南的美麗的話,我覺得是不夠的,我也曾寫過一篇關(guān)于江南水鄉(xiāng)的文章,其中中心就是水鄉(xiāng)人家對水鄉(xiāng)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是無爭的生活的向往,寫了江南小巷的靜,寫了我們所找尋的,江南印象。
描寫萬壽山的句子有哪些
頤和園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宏大又最瑰麗的古典園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所組成.頤和園位於北京城西北10 公里外, 昆明湖位於此園萬壽山的南麓.萬壽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脈, 向東伸出, 相對高度60 余米, 形成抱湖之勢.湖的西方, 西山高峰聳峙.湖的東南方緊接北京平原, 這個湖恰處在西山山麓洪積扇與沖積平原之間的過渡帶上. 昆明湖是一個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這里是西山山麓拱積扇前緣由泉水匯集成的一塊沼澤低地.公元1153 年, 金定都燕京 (改稱中都) 后, 金主完顏亮看中這塊鳳水寶地, 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宮.到金章宗時, 更從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腳下, 使它成為一處貯水地, 稱金水河.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 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應(yīng)京都漕運之需, 水利學(xué)家郭守敬導(dǎo)引昌平縣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當時金山改稱甕山, 湖泊就改名甕山泊, 水面比原先擴大.明代, 白浮村泉水渠道 (白浮堰) 失修, 水源枯竭, 甕山泊面積縮?。宕r鑿深了甕山泊并加以擴充, 成為面積比明代時擴大兩倍的巨浸, 始名昆明湖.這一命名, 是乾隆帝采用的漢武帝在長安都城鑿昆明池操練水師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 當時, 湖面主要向東西面面發(fā)展, 有計劃地把原來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閨在湖中, 便成了湖內(nèi)西堤及三島.挖出的泥土移堆於萬壽山上, 使這座原來校低矮的山丘大為增高.在昆明湖濱和萬壽山上, 歷代都曾修建許多官苑建筑, 清乾隆時, 營建規(guī)模超過前代, 建成了宏大的清漪園.萬壽山清漪園和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 還有暢春園、圓明園, 都是當時以西山群峰為屏障而營建的大規(guī)模園林, 統(tǒng)稱為”三山五園”.清滴園最后建成千1764年, 耗白銀480 多萬兩.1860 年, 英法聯(lián)軍攻人北京, 清漪園被焚毀.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jīng)費重建此園, 并改名頤和園.后屢經(jīng)變故, 到解放前, 這座古考的園林已趨蕭條.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園, 并疏浚了昆明湖, 使之煥然一新. 昆明湖背山面城, 北寬南窄, 向南延長, 形狀像人的心臟.湖周長約15公里, 面積紂為2.2 平方公里.在北京郊區(qū)密云水庫等建成之前, 昆明湖是北京城內(nèi)外的最大湖泊.它湖面廣闊, 水色清碧, 平均深度1.5 米, 最深處約3 米.湖面部有一座長堤, 是仿杭州西湖而建.縱貫?zāi)媳钡奈鞯毯土硪恍〉贪押娣譃槿糠? 西堤以東是南沏, 水面最廣, 偎山帶景, 是現(xiàn)在的游覽中心區(qū);西堤以西, 北部稱西湖, 南部為調(diào)節(jié)水流的養(yǎng)水湖. 沿堤建有六座石橋, 造型優(yōu)美, 形態(tài)各異.其中一座用漢白玉雕砌的玉帶橋, 橋拱高聳, 遠望如一條玉帶.湖區(qū)三個部分都有一島, 象征蓬萊三島.其中, 南湖島風(fēng)景最優(yōu)美, 它的面積達16 余畝, 島上有涵虛堂和龍玉廟等古建筑, 據(jù)說涵虛堂的造型頗像武昌的黃鶴樓, 原有三層閣樓, 當年清代帝后曾在樓上觀看湖年水師操練.從島上高處向外眺望, 湖光山色盡收眼下.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橋橫跨在南湖島和東岸之間.橋長150 米, 像一條長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盧溝橋之作, 橋上每個石攔住頂部都雕有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 顯得精致、雄偉和美觀. 十七孔橋東頭湖岸上矗立著一座全國最大的八角亭, 附近蹲臥著一座如真牛一樣大小的鑄造精美的銅牛, 昂首豎耳, 若有所聞而回首驚顧的神態(tài), 非常優(yōu)美生動, 原取神牛鎮(zhèn)水之意, 現(xiàn)為珍貴文物. 由銅牛處循岸往北, 湖東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 此處得春氣之先, 亭畔桃紅柳綠, 最早向人們報知春的消息, 亭因此得名.從知春亭向北望萬壽山景色, 最為鮮明. 在湖北岸與萬壽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長廊是我國南北園林中最長又最富於藝術(shù)性的游廊.東起樂壽堂的邀月門, 穿過排云門, 直達萬壽山西端的石丈亭, 全長728 米, 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長廊的每根仿梁上都有彩畫, 有山水人物, 有花卉翎毛, 800 余幅畫面溢彩流金, 令人贊嘆不已.長廊蜿蜒曲折, 穿花拂柳, 聯(lián)殿通閣, 猶如一條彩帶.在長廊中漫步觀湖, 步移景換, 變化萬千. 昆明湖西堤西部水域內(nèi)的北部湖中, 有團城島, 南部湖中有藻鑒堂.島上原有的建筑, 都於1860 年燒毀.藻鑒堂西北的暢觀堂, 地勢較高, 可東眺頤和園全園景色.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漸收攏, 東堤和西堤在南端匯合於繡漪橋.昆明湖水便從這座橋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長河之中. 在昆明湖的西北, 萬壽山西麓岸邊, 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妨, 叫清晏舫.舫體用巨大的石塊雕造而成, 上建兩層艙樓, 窗上鑲嵌五色玻璃, 十分美觀. 由清晏舫向北, 穿過蔣橋、萬字河、半壁橋, 便折入后山后湖.后山后湖俗稱蘇州河, 別有一番江南景色.這里, 碧水瀠回, 古松參天, 饒有幽趣.后山的建筑在1860 年和1900 年兩次遭侵略著破壞后, 多半只剩下荒臺廢基, 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寶塔, 仍然屹立在綠樹叢中. 從昆明湖岸邊的”云輝玉宇”牌樓向北, 經(jīng)過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 通往萬壽山腰的德輝殿、佛香閣, 直至山頂?shù)闹腔酆? 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這條前山中軸線上的建筑金碧輝煌, 氣勢宏偉.萬壽山上的景福閣、千峰彩翠、意遲云在、重翠亭、福蔭軒、寫秋軒、邵窩殿、畫中游、湖山真意等樓臺亭閣, 各具妙趣.登臨這些樓臺亭閣, 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后山中軸線上的香巖宗印之閣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臺, 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廟, 它的前方, 是一座橫跨后湖的三孔長橋, 橋北便是頤和園的北宮門.橋兩側(cè)的后湖沿岸便是當年買賣街的遺址.這條街又名蘇州街, 如今已經(jīng)重新整修恢復(fù), 再現(xiàn)江南民俗風(fēng)情與水鄉(xiāng)風(fēng)光. 昆明湖后湖的東端有眺遠齋、諧趣園.眺遠齋地勢較高, 面對墻外的街道, 據(jù)說慈禧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 在此觀看百姓到妙峰山去趕會, 所以也叫”看會樓”.園中之園的諧趣園, 是乾隆時仿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建造的, 原名惠山園.園內(nèi)一池碧水, 亭亭蓮葉, 環(huán)岸有用百間游廊連接起來的十三座樓臺亭閣, 凌架於湖心的飲綠水榭, 傳說為慈禧釣魚取樂的地方.諧趣園內(nèi), 竹影拂欄, 泉流緩緩, 具有江南園林特色. 昆明湖和萬壽山組合成絢麗多姿的頤和園.在這一片激光山色之間, 點綴著許多殿、堂、樓、閣、廊、榭、亭、橋等精美的建筑.從亭臺樓閣的設(shè)計到花木的配置, 從山間的曲徑到形式多樣的橋梁, 從地形的運用到假山的堆造, 布局得宜, 渾然一體.昆明湖西堤的垂柳恰巧把頤和園西部圍墻遮擋起來, 從而取消了園子西部的界線.如果以萬壽山佛香閣為近景的話, 西堤、玉泉山就是中景, 西山群峰便是遠景.顯得山外有山, 景外有景, 水闊天空, 層次分明, 融匯成一片壯麗的景色.如果登上萬壽山頂俯瞰昆明湖, 視界廣闊, 煙波浩渺, 遠處西山淡雅, 東面高樓排空, 宛如置身於畫卷之中, 令人目酣神醉. 昆明湖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
后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又稱甕山泊。
元代定都北京后,為興漕運,經(jīng)水利學(xué)家郭守敬主持,開發(fā)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為大都城內(nèi)接濟漕運的水庫。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圍水田種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臺之勝,酷似江南風(fēng)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譽。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釣魚取樂。
清乾隆建清漪園時,將湖開拓,成為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并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zhàn)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練武演操。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
繞流萬壽山后山腳下的溪河,稱為后湖。
給你張照片
描寫蘇州風(fēng)景的美好句子
有謂“江南園林甲天,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素以園林美景享有盛名,這些園林可分為宅地園林,市郊園林和寺廟園林三大類.蘇州園林多為宅地園林,由貴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致優(yōu)雅.這些園林反映出歷代園林的不同風(fēng)格,同為中國園林藝術(shù)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的程度由于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蘇州園林 拙政園 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并稱我國四大古典名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后為明代監(jiān)察御史王獻臣歸隱之居,取古人筑室種樹,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的語意而名,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拙政園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xiàn)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占三分之一,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fēng)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cè)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蘇州園林 滄浪亭 滄浪亭地處城南三元坊,在現(xiàn)存蘇州園林中,歷史最為悠久.全園布局,自然和諧,堪稱構(gòu)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全園景色簡潔古樸,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勝,而以自然為美.所謂自然,一是不矯揉造作,不亡加雕飾,不露斧鑿痕跡;二是表現(xiàn)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風(fēng)景.滄浪亭園外景色因水而起,園門北向而開,前有一道石橋,一灣池水由西向東,環(huán)園南去清晨夕暮,煙水彌漫,極富山島水鄉(xiāng)詩意.而園內(nèi)布局以山為主,入門即見黃石為主,土石相間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機勃勃,翠竹搖影于其間,藤蔓垂掛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環(huán)山,并以長廊相接.但山無水則缺媚,水無山則少剛,遂沿池筑一復(fù)廊,蜿蜒曲折,既將臨池而建的亭榭連成一片,不使孤單,又可通過復(fù)廊上一百余圖案各異的漏窗兩面觀景,使園外之水與園內(nèi)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為一體,此可謂借景的典范.蘇州園林 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jié)屋,以居其師.”因園內(nèi)“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獅子巖普應(yīng)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guān)系,取佛經(jīng)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臺、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蘇州園林 留園 留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園中分四個景區(qū):中部以山池為中心,風(fēng)景明凈清幽;東部則廳堂宏麗軒敞,重樓疊閣;西部是土山楓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園風(fēng)采.全園建筑布局結(jié)構(gòu)嚴謹,尢以建筑空間處理得當而居蘇州園林之冠,亦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蘇州園林 網(wǎng)師園 網(wǎng)師園,地處葑門內(nèi)闊家頭巷,后門可達十全街.全園占地約八畝余,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于變化,園內(nèi)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因此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范.網(wǎng)師園原稱“漁隱”,清代宋宗元購之,既借舊時“漁隱”之意,且與巷名“王思”諧音,更名“網(wǎng)師園”.蘇州園林 怡園 怡園,地處舊城區(qū)中心人民路中段.在蘇州園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諸園之長,形成其集錦式的特點,由于其布局緊湊,手法得宜,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全園面積約九畝,東西狹長.園景因地制宜分為東西兩部,中以復(fù)廊相隔,廊壁花窗,溝通東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東以庭院建筑為主,曲廊環(huán)繞亭院,綴以花木石峰,從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蘊豐富的國畫.廊西為全園主景區(qū),池水居中,環(huán)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東西兩端狹長,并建曲橋、水門,以示池水回環(huán)、涓涓不盡之意.池北假山,全用優(yōu)美湖石堆疊,山雖不高而有峰巒洞谷,與樹木山亭相映.蘇州園林 耦園 耦園,地處婁、相二門間的小新橋巷,全園布局,頗為得法.黃石假山作為全園主題,堆疊自然,位置恰當,陡峭峻拔,氣象雄渾,為蘇州園林黃石假山中較為成功的一座,此園因在住宅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園,故名耦園.古時兩人耕種稱為為“耦”,“耦”、“偶”相通,寓有夫婦歸田隱居之意.東園面積約四畝,以山為主,以池為輔,重點突出,配搭得當.主體建筑坐北朝南,為一組重檐樓廳,這在蘇州園林中較為少見.其東南角有小院三處,重樓復(fù)道,總稱“城曲草堂”.西園面積更小,以書齋及織老屋為中心,前有月臺,寬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樹木又建書樓一座;其南亦有一院,為不規(guī)則形狀,西南角設(shè)假山,設(shè)置花木,間置湖石,顯得幽曲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