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中描寫夏季水勢的四句是
酈道元的《三峽》(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區(qū)區(qū)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fēng)貌。
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景中融情,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高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cè)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shù)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fēng)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
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
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極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通過對比、夸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后的水流之疾。
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
“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tài),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
“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四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字寫柏樹,“茂”字寫草。
“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凄涼。
作為描寫山水之作并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凄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xiàn)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布局謀篇。
一切景語皆情語,初學(xué)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
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
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xù)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zhuǎn)久絕”。
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
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shù)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shù)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寫水則分不同季節(jié)分別著墨。
在文章的節(jié)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zhuǎn)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gòu)成了一幅幅風(fēng)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引用的詩句表現(xiàn)了漁人漂泊不定的悲傷,襯托了秋的凄涼。
體現(xiàn)了作品的人文關(guān)懷。
作者介紹:酈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長,北魏時期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
散文家、地理學(xué)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親酈范年少有為,在太武帝時期,給事東宮,后來以他優(yōu)秀的戰(zhàn)略眼光成為了一個優(yōu)秀的軍師,曾經(jīng)做過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
酈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陽(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遷到這里)擔(dān)任過騎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將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過冀州(今河北省冀縣)長史,魯陽郡(今河南省魯山縣)太守,東荊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刺史,河南(今洛陽)尹等職務(wù)。
酈道元前半生,北魏正是鼎盛時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統(tǒng)一北方之后,經(jīng)過獻文,文成等諸多帝王的勵精圖治,至后來的北魏孝文帝的積極改革,北魏國力日漸強盛。
酈道元也跟隨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統(tǒng)一大愿的實現(xiàn)。
然而,在孝文帝后,北魏從500年開始,國內(nèi)矛盾又開始高漲起來,逐漸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鎮(zhèn)叛亂,四方叛亂揭竿而起。
在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時候,酈道元慷慨殉國。
長空孤雁鳴,秦山鳥悲歌,在流星閃過之時,一代英豪就此隕落。
酈道元在做官期間,“執(zhí)法清刻”,“素有嚴(yán)猛之稱”。
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guān)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蕭寶夤受汝南王元悅慫恿派人把酈道元一行圍困在陰盤驛亭(在今陜西省臨潼東)。
亭在岡上,沒有水吃,鑿井十幾丈,仍不得水,最后力盡,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兩個兒子一同被殺害。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愛好游覽。
他跟隨父親在青州時候,曾經(jīng)和友人游遍山東。
做官以后,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游覽當(dāng)?shù)孛麆俟袍E,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并且在余暇時間閱讀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xué)知識。
他一生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diào)查、考證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寫了地理巨著——《水經(jīng)注》,為我國古代的地理科學(xu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峽中描寫水勢盛大的句子和描寫江水清澈的句子
,
水勢盛大: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描寫江水清澈: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三峽》中寫水勢兇險的一句
請看個①寫山連綿不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山高峻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③從側(cè)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④寫夏天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⑤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⑥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⑦引用漁歌作用: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季肅殺、凄涼氣氛。
⑧文章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三峽》中描寫水勢兇險的是哪一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三峽》中寫夏水的句子是:( ):寫水勢兇險的句子
寫夏水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若滿意請及時采納。
試分析一下《三峽》第一段是怎樣描寫夏天水勢特征的
先從正面落筆,后分兩層來寫:以“沿溯阻絕”概括水勢險惡;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給人具體印象。
又加上奔馬和疾風(fēng)的比喻,則給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文中為什么在描寫三峽水勢之前 先寫山勢《三峽》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兩岸連山,闕處;重巖疊嶂,蔽日,自非亭午,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江流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不能通行。
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
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fēng),也不像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tài)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里飛流沖蕩。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jié)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清涼和寂靜,常有在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接連不斷,凄涼怪異,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zhuǎn),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峽中的漁歌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注釋: 自:從,此處有“在”之意。
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省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里。
略無:毫無。
闕:通“缺”,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這里指太陽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漲上了高陵之上。
襄,上。
陵,大的土山,這里是丘陵的意思。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時。
王命:朝廷的文告。
宣:宣布,傳達。
朝發(fā)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
白帝:城名,在重慶市奉節(jié)縣。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奔:奔馳的快馬。
御風(fēng):駕風(fēng)。
以:這里當(dāng)作“似”。
素湍:白色的急流。
綠潭:綠色的潭水。
回清:回旋的清波。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
巘,凹陷的山頂。
飛漱:飛流沖蕩。
懸泉:從山頂飛流而下的泉水。
飛漱:急流沖蕩。
漱,噴射。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剛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zhǔ):動詞。
引:延長。
凄異:凄涼怪異。
哀轉(zhuǎn)久絕:悲哀婉轉(zhuǎn),很久才能消失。
巴東:漢郡名,在現(xiàn)在重慶云陽、奉節(jié)一帶。
沾:打濕。
賞析一: 酈道元的《三峽》(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區(qū)區(qū)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fēng)貌。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高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cè)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shù)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fēng)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
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
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極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通過對比、夸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后的水流之疾。
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
“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tài),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
“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柏樹。
“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凄涼。
作為描寫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凄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xiàn)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布局謀篇。
引用漁歌作用: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季肅殺、凄涼氣氛。
一切景語皆情語,初學(xué)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