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中描寫人物的詞語有哪些
《將相和》詞語解釋 【戰(zhàn)國】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將相和】將:武將。
相:我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文官。
將相和,就是武將和文官和睦團結(jié)。
這是本課的標題,指將和相由鬧矛盾、不團結(jié)到和好團結(jié)。
【和氏壁】楚國人卞和發(fā)現(xiàn)的一塊寶玉,因此叫和氏壁。
【召集】召:召喚。
召集,指通知人們聚集起來。
例:小李是這次會議的召集者,有什么問題可以找她。
【藺相如】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大臣。
【推薦】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組織介紹,希望任用或接受。
例:我向你推薦一本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
【理屈】理由已被駁倒。
例:他們在國際上早已理屈詞窮,現(xiàn)在不過是打腫臉充胖子而已。
【動兵】出動軍隊打仗。
【進宮】宮:宮殿,指帝王居住的房屋。
進宮指進入王宮。
【隨聲祝賀】祝賀:慶賀。
隨聲祝賀,指跟著別人的聲音也表示慶賀。
【誠意】誠:真誠。
誠意指真實的心意。
例:只要雙方都有團結(jié)的誠意,隔閡就容易消除。
【絕口】① 因回避而不開口。
② 住口。
例:他絕口不提這件事,因為他被它深深地傷害了。
【理直氣壯】直:正確、合理。
理直氣壯,指理由正確充分,說話很有氣勢。
【強逼】本課指施加壓力,給人以威脅,逼使服從。
【好商量】指好說、好辦的意思。
【無價之寶】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物。
指極其稀有的珍貴東西。
例:時間是無價之寶,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珍惜它。
【隆重】盛大、莊重。
例: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在北京隆重地舉行了開國大典。
【賓館】賓:賓客。
賓館是國家招待來賓的地方。
【失信】答應(yīng)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例:為人做事,很要緊的一點就是不失信。
【手下人】他管轄下的人員。
【抄小路】 走近便的小路。
【大大方方】 行動非常自然,一點不受拘束。
【信用】 說話算數(shù),不欺騙,取得別人的信任。
例:不講信用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
【客客氣氣】 非常和氣而且禮貌。
【完璧歸趙】 完:完整無缺。
璧:古代的一種玉器,本課指和氏璧。
趙: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
“完璧歸趙”這個典故在現(xiàn)代口語中時常使用,比喻把原物完整地歸還原主。
【澠池】 古城名。
在今河南澠(miàn)池縣西。
【膽怯】怯:害怕。
膽怯指心里非常害怕。
例:聽了這一番話,他開始感到心虛和膽怯了。
【抵御】 抵:抵擋。
御:防御。
抵御指抗擊外來的侵略。
例:抵御風(fēng)沙襲擊的方法是培植防風(fēng)林。
【鼓瑟】 瑟:古代的一種樂器,有25根弦。
鼓瑟就是彈瑟。
【推辭】推脫不干。
例:對他們的盛情邀請,她婉言推辭了。
【缶】① 古代的一種瓦制的打擊樂器。
② 一種小口大腹的瓦器。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形容善于打仗。
【戰(zhàn)無不勝】每次戰(zhàn)斗,沒有不勝利的。
【能耐】指本領(lǐng)、技能。
【諸位】各位。
【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惠文王時任上卿。
【削弱】本課指國家力量由強變?nèi)酢?/p>
例:二戰(zhàn)以后,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了。
【負荊請罪】負:背著。
荊:荊條,古時用作打人的刑具。
負荊請罪,指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铩?/p>
表示完全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對方懲罰。
【同心協(xié)力】協(xié):合。
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例: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lǐng)導(dǎo)下,同心協(xié)力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
將相和中描寫動作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將相和》四字詞語解釋【隨聲祝賀】祝賀:慶賀。
隨聲祝賀,指跟著別人的聲音也表示慶賀。
【理直氣壯】直:正確、合理。
理直氣壯,指理由正確充分,說話很有氣勢。
【無價之寶】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物。
指極其稀有的珍貴東西。
例:時間是無價之寶,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珍惜它。
【大大方方】 行動非常自然,一點不受拘束。
【客客氣氣】 非常和氣而且禮貌。
【完璧歸趙】 完:完整無缺。
璧:古代的一種玉器,本課指和氏璧。
趙: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
“完璧歸趙”這個典故在現(xiàn)代口語中時常使用,比喻把原物完整地歸還原主。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形容善于打仗。
【戰(zhàn)無不勝】每次戰(zhàn)斗,沒有不勝利的。
【負荊請罪】負:背著。
荊:荊條,古時用作打人的刑具。
負荊請罪,指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铩?/p>
表示完全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對方懲罰。
【同心協(xié)力】協(xié):合。
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例: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lǐng)導(dǎo)下,同心協(xié)力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
讀下面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課文《將相和》)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3個故事的聯(lián)系:“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fā)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和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戰(zhàn)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shè)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侮辱。
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
后廉頗終于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京劇傳統(tǒng)劇目 該故事也被編為同名京劇和影視劇等,廣為流傳。
秦王假意以十五城,換取趙王寶玉和氏璧,趙王知其詐而不敢拒。
舍人藺相如自薦,攜璧赴秦,察知秦王無誠意,不懼油鼎,以大義責秦王,完璧歸趙。
秦王又設(shè)宴于澠池,請趙王赴會,相如隨往;席上秦王借鼓瑟辱趙王,反被相如所辱。
后由廉頗接應(yīng),趙王君臣安然回國。
相如連立大功,趙王封之為相,廉頗自恃功高,不服,幾次相辱,相如避之。
后廉頗得知將相和睦,秦不敢侵,乃親至相府,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1950年翁偶虹、王頡竹就《完璧歸趙》(《連城璧》)、《澠池會》、《廉頗負荊》(《爭功請罪》)等三戲基礎(chǔ),改編成此戲,主題更加明確。
是生、凈兼重的戲。
李少春、袁世海和譚富英、馬連良、裘盛戎均曾演出,唱作各具特色。
背景 周戰(zhàn)國 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前475—前221)。
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zhàn)國七雄”。
七雄并峙,戰(zhàn)火頻繁。
秦國是最強的一個。
秦國地處函谷關(guān)以西,其余六國在函谷關(guān)以東。
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
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
“完璧歸趙”的故事發(fā)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
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職,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
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
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jīng)被提升為上卿。
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
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和氏璧 和氏璧 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jīng)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
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jié)果說是石頭。
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
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
武王也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jié)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淚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聽說后,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么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
于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由于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
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人物 廉頗是戰(zhàn)國后期趙國的名將。
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zhàn)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
長平之戰(zhàn)時,堅壁固守三年。
后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
燕國乘機攻趙。
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zhàn)勝燕軍。
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
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
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
又奔楚,任楚將。
最后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大臣。
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
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于秦,歸國后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
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
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課本教案 一、教材說明 本課是根據(jù)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
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jīng)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
“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著力刻畫了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
“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則著力贊揚了廉頗的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的精神。
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zhì)上緣于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
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
”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
理解廉頗的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廉頗英勇善戰(zhàn),威震朝野,戰(zhàn)功赫赫,這是實情。
甚至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一半功勞,因為“秦王沒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頗已經(jīng)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么樣,只好讓趙王回去”。
但是,對于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
藺相如雖不能持刀作戰(zhàn),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
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均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于不顧的:“現(xiàn)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xiàn)在離我只有五步遠。
您不答應(yīng),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zhàn)場,但戰(zhàn)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
實際上,是緣于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緣于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xiàn)。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將相和”的故事才成為歷史上一段光彩不滅的佳話。
二、學(xué)習(xí)目標 1.學(xué)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召集、大臣、允諾、廉頗、抵御、侮辱、拒絕、戰(zhàn)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zhì)。
4.領(lǐng)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三、教學(xué)建議 1.《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
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lián)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fā)展;前兩個故事的結(jié)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gòu)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學(xué)本課,可以有兩種思路。
一種是,先引導(dǎo)學(xué)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然后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guān)問題;最后再引導(dǎo)學(xué)生聯(lián)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另一種是,先通讀一遍課文,大體弄清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導(dǎo)學(xué)生去研讀每個小故事;最后再綜合從各個故事中得到的認識,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對人物作出評價。
2.指導(dǎo)學(xué)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小標題,是一種概括能力的訓(xùn)練。
學(xué)生按課文中已出現(xiàn)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概括當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nèi)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應(yīng)肯定,關(guān)鍵是要學(xué)生講出概括的理由。
至于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只要學(xué)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guān)系即可,不必要求過高。
教師應(yīng)引導(dǎo)學(xué)生明確:“完璧歸趙”的結(jié)果是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這是他在“澠池之會”后晉升為上卿的前提,而藺相如晉升為上卿,是將相產(chǎn)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了解決矛盾的“負荊請罪”。
三個故事就是這樣聯(lián)系起來的。
3.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zhì)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教學(xué)本課應(yīng)引導(dǎo)學(xué)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思考·練習(xí)”第一題讓學(xué)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正是這樣的目的。
要鼓勵學(xué)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
多數(shù)學(xué)生可能說喜歡藺相如,有些學(xué)生會說喜歡廉頗,可能還有說喜歡趙王的,因為他善于用人,論功行賞。
只要言之有理,就應(yīng)加以肯定。
如果有學(xué)生說喜歡秦王,也應(yīng)讓其陳述理由,但應(yīng)加以疏導(dǎo),不能為了體現(xiàn)個性閱讀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觀念。
4.在指導(dǎo)學(xué)生精讀課文時,可結(jié)合“思考·練習(xí)”第三題,讓學(xué)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交流討論。
對學(xué)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dǎo)學(xué)生梳理,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xué)生討論;對那些跟課文關(guān)系不大的問題,可啟發(fā)學(xué)生課外去研究。
對思考題列舉的問題的討論,應(yīng)使學(xué)生認識到:秦王叫人記錄趙王為其鼓瑟一事,是為了說明秦王可以指揮趙王,他們之間是不平等的,這對趙國是個奇恥大辱。
而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從而維護了趙國的尊嚴;秦王知道“廉頗已經(jīng)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藺相如又拼死保護趙王,因此“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5.課文較長,可讓學(xué)生在熟讀全文的基礎(chǔ)上,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練習(xí)有感情朗讀。
6.三個故事情節(jié)都比較生動,適于演課本劇。
可鼓勵學(xué)生在課內(nèi)或課外排練并演出。
可以演整篇課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個故事。
7.本課生詞較多,應(yīng)啟發(fā)學(xué)生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自行解決,個別較生僻的,教師可略加指點。
下列詞語解釋供教師參考。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
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發(fā)現(xiàn)的一塊玉制成的璧。
“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
這個成語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yīng)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澠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澠池縣境內(nèi)。
示弱:表示比對方弱,不敢較量。
瑟: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
鼓瑟,就是彈瑟。
缶:古代一種瓦質(zhì)的打擊樂器。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形容沒有做不到的。
負荊請罪:負,背著。
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
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
這個成語現(xiàn)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四、參考資料 戰(zhàn)國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當時,比較強的 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zhàn)國七雄”,秦國是最強的一個。
秦國地處函谷關(guān)以西,其余六國在函谷關(guān)以東。
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
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因此在軍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關(guān)系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
“完璧歸趙”的故事發(fā)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
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一種官職,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
卿一種官職,分上卿、中卿、下卿。
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
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jīng)被提升為上卿。
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
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課文: 將相和 戰(zhàn)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
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yīng),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么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
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現(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
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jīng)送回趙國去了。
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
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
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
”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
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
秦王要趙王鼓瑟。
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
”秦王拒絕了。
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
藺相如說∶“您現(xiàn)在離我只有五步遠。
您不答應(yīng),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沒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頗已經(jīng)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么樣,只好讓趙王回去。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
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
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
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
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
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么要怕他呢
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
”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
”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
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
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yīng)該。
于是,他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
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
趙國滅亡〗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卒,子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
悼襄王昏庸,廢有德行的太子趙嘉,而立素無德行的趙遷為太子。
趙悼襄王在位九年卒,趙遷繼位,是為幽繆王。
公元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
李牧為趙杰出的將軍,曾經(jīng)于公元前233年大敗秦軍于肥(今河北盧龍),因功而封武安君。
秦將素畏李牧,于是使反間計,用重金收買趙幽繆王身邊的寵臣郭開,郭開于是造謠說李牧與司馬尚想謀反。
幽繆王趙遷自幼昏庸,素無德行,聽了謠言不加分析,就用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并且殺死李牧。
秦軍聞李牧已死,秦將王翦于是率大軍破趙,一仗就殺了趙蔥。
秦軍長驅(qū)直人,破邯鄲。
俘虜了趙幽繆王。
將其流放到河南房陵。
趙國大臣共立趙嘉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縣西南)。
代三六年(公元前222年),秦軍進軍代城。
代王嘉降秦,趙國亡。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趙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
次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
正是由于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nèi)部團結(jié)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后10年間末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
這時,秦國采取應(yīng)侯范睢“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
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
于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qū)發(fā)生了戰(zhàn)爭。
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zhí)掌軍事事務(wù)的只有廉頗。
于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tǒng)帥20萬趙軍阻秦軍于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zhàn))。
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qū)),切斷了長平南北聯(lián)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于劣勢,態(tài)勢上也處于被動不利的地位。
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采取了筑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zhàn)方針。
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筑起森嚴壁壘。
盡管秦軍數(shù)次挑戰(zhàn),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
同時,他把上黨地區(qū)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zhàn)場運輸,一面投入筑壘抗秦的工作。
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zhàn)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
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
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間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
趙王求勝心切,終于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zhàn),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
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
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wù)后,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zhàn)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
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
大敗趙括軍于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余萬。
趙長平之戰(zhàn),趙國損失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zhàn)后,秦國趁勢包圍趙都邯鄲(參見邯鄲之戰(zhàn)),持續(xù)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竊取兵符相救得以不滅,但國力已大減。
燕以趙大傷于長平,以丞相栗腹為將,針對趙國“壯者盡于長平,其孤未壯”的狀況,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舉兵攻趙。
趙使廉頗為將,指揮了著名的鄗代之戰(zhàn)。
他將全軍分為兩路,一路由樂乘率領(lǐng)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一路親自率領(lǐng),迎戰(zhàn)燕軍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鄉(xiāng)縣北)。
廉頗指揮為保衛(wèi)鄉(xiāng)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采取集中兵力打敵正面的戰(zhàn)法,首戰(zhàn)告捷,挫敵兵鋒,打掉了燕軍的囂張氣焰。
接著,他率領(lǐng)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
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退。
廉頗抓住燕軍敗退之機,立命趙軍乘勝追擊,長驅(qū)500里,于前250年進圍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
燕王喜眼看燕國危在旦夕,只好答應(yīng)趙國提出的割讓5城等全部要求,向趙國求和。
廉頗因功封信平君,為相國。
廉頗任相國前后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并伺機出擊。
前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籠陽(今河南內(nèi)黃縣西北),說明趙國國力又有恢復(fù)。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quán)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
等到再被重用當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
廉頗很是感慨,要他們退去,門客告訴他:這沒什么奇怪。
現(xiàn)在是以市場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quán)勢,我們就跟隨您,您沒有權(quán)勢,我們就離開,這本是買賣常理。
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
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
廉頗因受排擠而發(fā)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
廉頗于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并不信任和重用他。
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
趙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
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唐玖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
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后,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
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
”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
廉頗擔任楚將后,沒有建立什么功勞。
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xiāng)親的眷戀之情。
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郁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十幾年后,趙國被秦國滅亡(參見秦滅趙之戰(zhàn))。
廉頗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壽縣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長300米,西臨淮河,南北東三面環(huán)山,一代風(fēng)流領(lǐng)山川之勝. 資料袋: 課文根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篇。
《史記》用為人物寫傳的形式來反映歷史,成功的描寫了眾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
如,治水三過而不入的大禹,偉大詩人屈原,西楚霸王項羽。
它既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學(xué)著作,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作者是漢代的司馬遷。
根據(jù)將相和的課文內(nèi)容用上“雖然......但是.....”寫個句子
雖然廉頗嫉妒藺相如的步步高升,但他卻最終能負荊請罪,認識錯誤,也不失為美談。
《將相和》中什么是描寫將相和好的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用《將相和》中的詞語寫話 我想對--說:‘‘------。
’’選四個
我想對廉頗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我想對藺相如說:“因為你顧全大局、不畏強權(quán)的精神,趙國才能在險中求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