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什么意思,魯迅名言中哪句含“孺子”兩字
孺子的:1、兒童《孟子·丑上孺子》:“今人乍見孺子將入,皆惕惻隱之心。
”宋 蘇軾《教戰(zhàn)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
”清 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一·裕靖節(jié)公殉難》:“掘壕如淺溝,一孺子能逾之。
”魯迅《書信集·致李秉中》:“我曾于五月二十日寄一孺子相片。
”2.古代稱天子、諸侯、世卿的繼承人《書·立政》:“嗚呼
孺子王矣。
”《漢書·王莽傳上》:“立宣帝玄孫嬰為太子,號曰孺子。
”唐 羅隱《籌筆驛》詩:“千里江山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
”《新唐書·王承元傳》:“(承元)乃謝曰:‘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茍有令,其從我乎
’”參閱 清 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孺子》。
3.西漢太子妃嬪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
古代貴族的妾也稱孺子。
《戰(zhàn)國策·齊策三》:“齊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 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獻七珥,美其一,明日視美珥所在,勸王立為夫人。
”《漢書·王子侯表上》:“東城侯遺為孺子所殺。
” 顏師古 注:“孺子,妾之號也。
”《晉書·劉聰載記》:“初,靳準妹為乂孺子。
”4.豎子、小子,含輕蔑意《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吾事之去留在張君 ,孺子豈有客習於相君者哉
”司馬貞索隱引劉氏云:“蓋謂雎為小子也。
”明 沈采《千金記·代謝》:“罷了,罷了,這孺子不足與議,有天下者必沛公也。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回:“莊公奏曰:‘臣久當謝政,今即拜辭。
’遂忿忿出朝。
謂人曰:‘孺子負心,不足輔也
’即日駕車回國。
”京劇《將相和》第十九場:“非是俺無有容人量,屈身孺子臉無光。
”5.指古代的《孺子歌》《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見《孟子·離婁上》。
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孺子》滄浪,亦有全曲。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xù)編》卷一:“(半塘)語多涉詞:‘……野人《擊壤》,《孺子》濯纓,天機偶觸,長謠斯發(f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 “孺子?!笔恰蹲髠鳌ぐЧ辍分杏涊d的一個典故:齊景公有個庶子名叫荼,齊景公非常疼愛他。
有一次齊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戲,齊景公作為一國之君竟然口里銜根繩子,讓荼牽著走。
不料,兒子不小心跌倒,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折了。
齊景公臨死前遺命立荼為國君。
景公死后,陳僖子要立公子陽生。
齊景公的大臣鮑牧對陳僖子說: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
而背之也
所以,那時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
現(xiàn)代偉大文學家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泵涫谷孀优5木竦玫缴A和拓展,而后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
《自嘲》——魯迅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
魯迅運用孺子此詞的名句是什么
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出自魯迅詩《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
橫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為孺子牛 算格言不?
1、格言的定義:熟語的一種。
特征:言簡,促人有美德。
如,滿招損,謙受益。
如此看來,你的回答是正確的,“橫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為孺子牛”是格言。
2、這句話應寫作:“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 這是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撰寫的一副名聯(lián)。
但是,這副名聯(lián)是在前人聯(lián)語的基礎上改寫而成,卻鮮為人知。
清代著名詩人、貴州督學洪亮吉著有《長江詩話》一書,其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古時有一個懷才不遇的秀才,通曉詩詞,又酷愛杯中之物,但卻無人任用他,因而常常在酒足飯飽后與兒童嬉戲為樂,并寫下了一副對聯(lián),以抒發(fā)情懷,聊以自慰。
其聯(lián)曰: “酒酣或化莊生蝶; 飯飽甘為孺子牛。
” 魯迅先生夜讀《長江詩話》,有感而發(fā),反其意而用之,賦予其聯(lián)全新的內容,借以言志。
他在《自嘲》跋語中寫道:“偷得半聯(lián),將‘飯飽’改為‘俯首’,易兩字,達到文句生輝、力重千鈞、意境深遠的目的”。
魯迅先生正是以化平庸為神奇的深厚文學功底及深刻的思想內涵,寫出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那Ч沤^唱,并成為有識之士的座右銘。
“孺子牛”,《左傳·哀公六年》載:“女(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
”“孺子”,指齊景公的兒子。
講的是齊景公曾跟兒子嬉戲,口銜著繩子,學做牛,讓兒子牽著玩。
兒子不慎跌倒,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折了。
“孺子?!钡牡涔时阌纱硕鴣?。
“孺子?!北緛碇皇潜硎君R景公(或父母)對兒女的寵愛。
后來,魯迅先生在《集外集·〈自嘲〉》詩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奔右砸?,“孺子?!比衷诖颂幰寻l(fā)生了質的升華,就成為借喻甘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了。
誰有格言
愛國的:1.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
——《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
——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
——《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學習的: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002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00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004 日子象念珠一樣,一天接著一天滑過,串成周,串成月 005 年華一去不復返,事業(yè)放棄在難成 006 黃金時代是在我們的前面,而不在我們的后面 007 時間是腦力勞動者的資本 008 文學之知識乃是學問之門禁 009 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
010 知識象燭光,能照亮一個人,也能照亮無數(shù)人 01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012 知識永遠戰(zhàn)勝愚昧 013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014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 015 書籍是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 016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收獲的好,必須耕耘的好 017 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 尊老愛幼的: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2、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莊子)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祖孫兩人,更相為命。
(李密)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5、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
(黃遵憲) 尊老愛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1、子孝父心寬。
(陳元靚) 2、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
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
(康德) 3、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孟郊) 4、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
(意大利諺語) 5、我望著搖籃,我的兒子在成長,我沒有休息的權利
(何塞·馬蒂) 尊老愛幼能體現(xiàn)出個人的品德 1、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司湯達) 2、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xiàn)于口頭上,而且應體現(xiàn)于實際中。
(戴維·德克爾) 3、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
(俗語) 4、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
(蘇霍姆林斯基) 5、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
(茹貝爾) 尊老愛幼重在關愛 1、必須拿出父母全部的愛、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養(yǎng)出偉大的人來。
(馬卡連柯) 2、沒有父母的愛培養(yǎng)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馬卡連柯) 3、子女對父母有贍養(yǎng)扶助的義務。
(俗語) 4、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
(印度諺語) 5、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yǎng)它的后代相類似。
(馬卡連柯) 尊老愛幼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1、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 2、莫把心愛的兒子留在你身邊,放他出外鍛煉才會名滿天下。
(泰國諺語) 3、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
(馬克思)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孟子) 5、子曰: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行也。
(康熙) 為人處世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圣人擇可言而后言,擇可行而后行。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關于勵志格言
十句經(jīng)典佛教名言 ??站邮?2010-03-17 02:35:49經(jīng)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jīng)典二:不可說。
經(jīng)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jīng)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jīng)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jīng)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jīng)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jīng)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jīng)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jīng)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道教名言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惟不爭,故無尤。
大道無他妙,惟是神氣合一,還于無極太極、父母生前一點虛靈氣之而已矣。
人若不事乎道,則神與氣兩兩分開,鉛走汞飛,水火所由隔絕也。
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
”是言也,淺之則為日用之需,深之則為修煉之要。
指點上善之心,平平常常,無好無惡,浩浩蕩蕩,無陂無偏,極其和柔。
是以居上不驕,居下不倍,于己無尤,于人無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經(jīng)典名言 道德篇: 1、 德者事業(yè)之基。
《菜根潭》 道德是事業(yè)的基礎。
2、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給后代流下幸福,貫做惡事的家庭必給后代留下禍殃。
3、 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里仁》 有道德之人不會孤獨,定有人與他為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尚書.周官》 講道德,心安理得;做壞事,心勞日拙。
5、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尚書.周官》 財富可以修飾房子,道德可以滋潤人身,使人心寬體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長輩,繼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我的子女,繼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子女。
7、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 愛別人的人,別人永遠愛他;尊重別人的人,別人永遠尊重他。
8、克己復禮為仁。
《論語·顏淵》 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禮,這就是仁。
9、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荀子·榮辱》 先顧禮義后求利益才算光榮,先求利益而不顧禮義便是恥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戰(zhàn)國策·魏四》 別人對我有恩德,不應該忘懷;我對別人有恩德,不應該不忘懷。
11、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禮記·曲禮上》 對自己喜歡的人要看到他的缺點,對自己憎惡的人要看到他的優(yōu)點。
1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與朋友相交往,說話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顏淵》 君子以文章來交朋友,以朋友的幫助來培養(yǎng)自己的仁德。
修養(yǎng)篇: 1、為世憂樂者,君子之志也;不為世憂樂者,小人之志也. 《申鑒·雜言上》 為國而憂、為國而樂,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慮個人得失,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漢·曹操《步出夏門行》 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美。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不學就不能增加才智,無志向就不能成學業(yè)。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豈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過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宋·宋軾《晁錯論》 古代創(chuàng)立大業(yè)之人,不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堅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明·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立志》 志向不確立、猶如無舵之船,無繩之馬,飄蕩放縱,到何處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自己——替別人辦事沒有盡心嗎
同朋友交往不誠實嗎
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沒有復習嗎
”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自己作風正派,不發(fā)命令政教也能順利實行;自己的作風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別人也不聽從。
9、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禮記·儒行》 廣泛地學習永不滿足,身體力行永不懈怠。
10、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
《漢書·董仲舒?zhèn)鳌? 羨慕水中游魚,不如回家織網(wǎng)。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語.顏回》 君子用行動說話,小人用舌頭說話。
12、在上不嬌,在下不諂,此進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龔舍人書》 處在上位不驕慢,處在下位不諂媚,這是進退的正確態(tài)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
明·海瑞《治安疏》 有幾分美就說幾分,一絲一毫不虛夸;有幾分過就說幾分過,一絲一毫不諱飾。
14、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別人看到,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壞事唯恐人道,這便是做了大壞事。
1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富貴不能迷亂心意,貧賤不能改變志氣,威武不能屈節(jié),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
《孔子家語·在厄》 1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寬闊,小人經(jīng)常憂愁。
治學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禮記·學記》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為器物;人如不學習,就不懂道理。
因此,古代賢君,建國治民,都把 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荀子·勸學》 青色從藍草中提取,但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變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有成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3、養(yǎng)子不教父之過,訓導不嚴師之惰。
宋·司馬光《勸學文》 4、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唐·韓愈《師說》 歷來求學的人一定要有老師。
老師,就是傳授道理、講解知識、解答疑難。
5、雨澤過潤,萬物之滅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明·呂坤《呻吟語·禮制》 雨水超過了需要即成萬物之災害,寵愛過頭,這是子孫的災難。
6、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尚書·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則將前功盡棄。
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 溫習舊知識能有新收獲,便可以做老師了。
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分晝夜。
” 《論語·子罕》 意謂時光易逝,當自強不息。
10、人之于文學,猶玉之琢磨也。
《荀子·大略》 人們對于文化知識,要象雕磨玉石那樣精益求精。
1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梁·沈約《長歌行》 12、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顏氏家訓·勉學》 積聚萬貫家財,抵不上讀書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也。
《中說·禮樂》 世界上沒有不經(jīng)過學習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貴比于浮云,光陰逾于尺璧。
唐·楊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貴尤如天上浮云,光陰才是無價之寶。
15、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宋·林逋《省心錄》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學,以下問為恥的人常常自滿。
16、人不可以不學,猶魚不可以無水。
宋·陸九淵《與黃循中》 17、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
宋·朱熹《勸學文》 18、學無早晚,但恐始勤終惰。
宋·張孝祥《勉過子讀書》 學習無早晚,只怕開始勤奮后來怠惰。
1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力索。
《菜根譚·后集百九》 20、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論語·述而》 21、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論語·子張》 22、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近思錄·為學類》 膽要大而心要細,智慧要全面而行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小雅·鶴鳴》 2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2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這是真正的聰明。
2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論語·為政》 只讀書而不思考無所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也只會疲憊不堪。
27、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28、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29、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清·劉開《孟涂文集·問說》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不學就不會產(chǎn)生疑問,不問就不能增長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