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格言 > 格言qu

          格言qu

          時間:2018-12-21 06:17

          四字格言

          力求有功,方能無過; 心氣和平,事達; 知足常樂; 虛懷若竹,清氣若蘭;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與其輕人,不如重我; 觀海得深,瞻天見大; 食時之以禮; 貧而無怨,富而不驕;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談泊明志, 寧靜致遠 ;

          尼采 格言與劍

          我有英文版的。

          MAXIMS AND ARROWS 1 Idleness is the beginning of all psychology. What? Should psychology be a vice? 2 Even the most courageous among us only rarely has the courage for that which he really knows. 3 To live alone one must be a beast or a god, says Aristotle. Leaving out the third case: one must be both--a philosopher. 4 All truth is simple. Is that not doubly a lie? 5 I want, once and for all, not to know many things. Wisdom sets limits to knowledge too. 6 In our own wild nature we find the best recreation from our un-nature, from our spirituality. 7 What? Is man merely a mistake of God's? Or God merely a mistake of man's? 8 Out of life's school of war: What does not destroy me, makes me stronger. 9 Help yourself, then everyone will help you. Principle of neighbor-love. 10 Not to perpetrate cowardice against one's own acts! Not to leave them in the lurch afterward! The bite of conscience is indecent. 11 Can an ass be tragic? To perish under a burden one can neither bear nor throw off? The case of the philosopher. 12 If we have our own why of life, we shall get along with almost any how. Man does not strive for pleasure; only the Englishman does. 13 Man has created woman--out of what? Out of a rib of his god--of his ideal. 14 What? You search? You would multiply yourself by ten, by a hundred? You seek followers? Seek zeros! 15 Posthumous men--I, for example--are understood worse than timely ones, but heard better. More precisely: we are never understood--hence our authority. 16 Among women: Truth? Oh, you don't know truth! Is it not an attempt to assassinate all our pudeurs? 17 That is an artist as I love artists, modest in his needs: he really wants only two things, his bread and his art--panem et Circen. [bread and Circe] 18 Whoever does not know how to lay his will into things, at least lays some meaning into them: that means, he has the faith that they already obey a will. (Principle of faith.) 19 What? You elected virtue and the swelled bosom and yet you leer enviously at the advantages of those without qualms? But virtue involves renouncing advantages. (Inscription for an anti-Semite's door.) 20 The perfect woman perpetrates literature as she perpetrates a small sin: as an experiment, in passing, looking around to see if anybody notices it--and to make sure that somebody does. 21 To venture into all sorts of situations in which one may not have any sham virtues, where, like the tightrope walker on his rope, one either stands or falls--or gets away. 22 Evil men have no songs. How is it, then, that the Russians have songs? 23 German spirit: for the past eighteen years a contradiction in terms. 24 By searching out origins, one becomes a crab. The historian looks backward; eventually he also believes backward. 25 Contentment protects even against colds. Has a woman who knew herself to be well dressed ever caught cold? I am assuming that she was barely dressed. 26 I mistrust all systematizers and I avoid them. The will to a system is a lack of integrity. 27 Women are considered profound. Why? Because one never fathoms their depths. Women aren't even shallow. 28 If a woman has manly virtues, one feels like running away; and if she has no manly virtues, she herself runs away. 29 How much conscience has had to chew on in the past! And what excellent teeth it had! And today--what is lacking? A dentist's question. 30 One rarely rushes into a single error. Rushing into the first one, one always does too much. So one usually perpetrates another one--and now one does too little. 31 When stepped on, a worm doubles up. That is clever. In that way he lessens the probability of being stepped on again. In the language of morality: humility. 32 There is a hatred of lies and simulation, stemming from an easily provoked sense of honor. There is another such hatred, from cowardice, since lies are forbidden by a divine commandment. Too cowardly to lie. 33 How little is required for pleasure! The sound of a bagpipe. Without music, life would be an error. The German imagines even God singing songs. 34 On ne peut penser et ecrire qu'assis [One cannot think and write except when seated] (G. Flaubert). There I have caught you, nihilist! The sedentary life is the very sin against the Holy Spirit. Only thoughts reached by walking have value. 35 There are cases in which we are like horses, we psychologists, and become restless: we see our own shadow wavering up and down before us. A psychologist must turn his eyes from himself to eye anything at all. 36 Whether we immoralists are harming virtue? Just as little as anarchists harm princes. Only since the latter are shot at do they again sit securely on their thrones. Moral: morality must be shot at. 37 You run ahead? Are you doing it as a shepherd? Or as an exception? A third case would be the fugitive. First question of conscience. 38 Are you genuine? Or merely an actor? A representative? Or that which is represented? In the end, perhaps you are merely a copy of an actor. Second question of conscience. 39 The disappointed one speaks. I searched for great human beings; I always found only the apes of their ideals. 40 Are you one who looks on? Or one who lends a hand? Or one who looks away and walks off? Third question of conscience. 41 Do you want to walk along? Or walk ahead? Or walk by yourself? One must know what one wants and that one wants. Fourth question of conscience. 42 Those were steps for me, and I have climbed up over them: to that end I had to pass over them. Yet they thought that I wanted to retire on them. 43 What does it matter if I remain right. I am much too right. And he who laughs best today will also laugh last. 44 The formula of my happiness: a Yes, a No, a straight line, a goal.

          讀下面的格言,寫出它們的意思。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詞目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發(fā)音 qiān lǐ zhī dī,huǐ yú yǐ xué 釋義 一個小小的螞蟻洞,可以使千里長堤潰決。

          比喻小事不注意會造成大亂子。

          出處 《韓非子·喻老》:“知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

          ” 詞目 吃一塹,長一智 發(fā)音 chī yī qiàn,zhǎng yī zhì 釋義 塹:壕溝,比喻困難、挫折。

          受一次挫折,增長一分見識。

          成語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發(fā)音 lù yáo zhī mǎ lì,rì jiǔ jiàn rén xīn 解釋 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成語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發(fā)音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解釋 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

          比喻寧愿為正義事業(yè)犧牲,不愿喪失氣節(jié),茍且偷生。

          不聽別人勸告,用來勸告的格言是哪句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在所有的批評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讀書和學習是在別人思想和知識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識。

          已所不欲,無施于人奉承你是害你,指教你是愛你。

          藥苦能治病,甜言能誤人。

          老牛肉,有嚼頭;老人言,有聽頭。

          (藏族) 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家有老,是個寶。

          事不三思 終有后悔, 樹不打杈要歪 人不教育會栽, 天作巷猶可違 自作巷不可活, 聽君一席話 勝讀十年書,心病還須心上醫(yī),

          文心雕龍,十句名言

          逍遙以針勞笑以藥倦。

          南朝·梁·《文心雕龍·》。

          針勞:診治勞累。

          藥倦:醫(yī)倦。

          這兩句大意是:通過安閑自在來消除勞累,通過談話說笑去醫(yī)治疲倦。

          人的體力或精神的疲倦勞累,大多是由于連續(xù)勞作,大腦和肌肉高度緊張所致。

          使身體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與人談天說地,神情愉快,這種積極休息,可以使大腦和肌肉松弛,精神趨于和緩,疲倦勞累也就會自然消除。

          這兩句可用以指導(dǎo)人們消除疲勞。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心雕龍名言語錄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綴文者:指作者。

          觀文者:指讀者。

          披文:閱讀、分析文章。

          入情:進入作品規(guī)定的情景中,指被打動。

          這兩句大意是作者只有當感情奔騰涌動時,才能文思如泉,運用文字形成作品;讀者只有認真閱讀、仔細分析作品,才能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為作品的情所打動。

          這兩句話從作家、作品、讀者三方面論述了審美活動的完整過程,并強調(diào)了真情實感對于作品的重要性。

          可供引用論述或說明只有當作家胸中感情澎湃,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時,才能寫出好作品,打動讀者的心靈。

          如果僅僅為文而文,矯情造飾,那么即使勉強成文,也不會具有感染力。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操:掌握。

          聲:指音樂。

          器:指武器。

          這兩句大意是:只有掌握了上千支曲子之后,方能通曉音樂;只有觀察過上千口寶劍之后,方能識別武器。

          劉勰這段話的原意是:要想全面透徹地理解一部文學著作,首先必須閱讀大量作品。

          《意林》引《新語》:“子云(揚雄)曰;能讀千賦則善賦;君大(王君大)曰:能觀千劍則曉劍”,劉勰語蓋自此化出。

          我們今天在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工作中,仍須提倡劉勰的這一唯物的觀點。

          鑒賞文藝作品,既要善于識別香花與毒草,還要善于鑒定礫石與寶珠。

          提倡“觀千劍而識器”,就是強調(diào)比較。

          劉勰的這種強調(diào)親自實踐.積累大量的感性材料,通過充分比較來鑒別事物性質(zhì)的觀點,同佯也適用于其他領(lǐng)域。

          改章難于造篇,易字艱于代句。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附會》。

          章:章節(jié)。

          易:變換。

          代:取代。

          這兩句大意是:修改章節(jié)比童寫一篇文章更困難,更換一個字比取代一句話還艱苦。

          修改文章,既要保持原作的內(nèi)容風格,又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確實是十分艱苦時。

          有時為了修改一個字、一句話,付出的勞動地重寫一篇文章還多。

          可引用用以反映修改文章的艱苦。

          權(quán)衡損益,斟酌濃淡,芟繁剪穢,弛于負擔。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絡(luò)裁》。

          權(quán)衡:衡量。

          摜益:減少增加。

          斟酌:考慮。

          芟(shān山):腿除。

          弛、:解除。

          這幾句大意是:衡量文字哪里要增,哪量要減;考慮筆墨哪里該濃,哪里該淡,刪擊多余的字句,剪除蕪穢韻內(nèi)容,使文章減輕負擔,避免冗長累敷。

          ~幾句告訴戎們:文章寫成后,要反復(fù)修改,去粗存精,刪繁就簡,務(wù)使文字精練,中心突出,這是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之談,值得記取。

          粗率的急就之作,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善刪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辭殊而意顯。

          文心雕龍好句摘抄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熔裁》。

          敷:鋪陳,排列。

          殊:不同。

          這兩句大意是:善于刪削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雖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來;善于鋪陳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辭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來愈明顯。

          古人寫文章講究熔煉剪裁,即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同時,又講究鋪張揚厲,即表情達意務(wù)求淋漓盡致。

          因此好文章有時潑墨如云,有時惜墨如金.可見“刪”和“敷”是對立統(tǒng)一,相反相成的。

          什么時候該簡,什么時候該繁,要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面定。

          這兩句可供論述文章要認真剪裁,力求繁簡得當時引用。

          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

          南朝·梁·劉《文心雕龍·熔裁》。

          疏:粗蔬,指文意聯(lián)系不緊密,中間有多余的、無關(guān)宏旨的語。

          這兩句大意是:文章中有可以刪削的句子,足見其粗琉;文章中沒有一個可以削減的字,才知道其精密。

          古人云,“文不憚改”,而在修改時,要注意盡可能地去掉那些多余的或可有可無的字句,這樣,文章才會精練細密。

          這幾句可供論述文章刪削的基車原則時引用。

          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妨。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書記》。

          孵(quē缺):欠缺。

          這兩句大意是少一個字意義就不完整,多一句話辭采就受妨害。

          文章寫得一字不能少,一句不能多,足見其簡潔凝練。

          煉字斟句如能達到述個水平,文章的語言文字就無可再改了。

          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儷:對偶。

          采:辭采。

          百字:五言詩二十句,指全篇。

          這幾句大意是:講究全篇的對偶辭采,爭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盡力刻畫形貌,在用辭上一定盡力要求新穎。

          《文心雕龍·明詩》是專題論詩的。

          它分別論述了各代的詩,指出了各代詩的特點及其優(yōu)點、弱點,不乏精辟的見解。

          ~講的是南朝劉宋初期的詩風特點:講究對偶,講究辭采,刻畫細致,用辭新穎.對東晉的詩風既有繼承又有革新。

          特別是“儷采”二句對講究駢儷辭采的詩風作了典型的概括,因此常被人們征引。

          物色盡而情有采。

          文心雕龍名言語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物色》。

          物色:景物。

          本句大意是:景物描寫得十分詳盡而感情的抒發(fā)還含蓄有余。

          我國古代抒情的詩文作品,歷來講究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同時坯大都注意寫景時窮形盡相,務(wù)求充分,而抒情則含蓄蘊藉,作到“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這句可供引用論述作品中情與景的關(guān)系,也可用以表現(xiàn)豐富而含蓄的辭采。

          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物色》。

          少:指語言簡練。

          總:總括。

          這兩句大意是:用簡清的語言概括豐富的內(nèi)容,把事物的情態(tài)狀貌表現(xiàn)無遺。

          這兩句的原義是贊美《詩經(jīng)》的語言雖極其簡練,卻具有根強的表現(xiàn)力的。

          在這兩句之前,作昔還舉了很多倒子,如:“‘灼灼曲’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

          ‘##’學草蟲之韻,‘皎日’、‘#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

          ”這里的“灼灼”、“依依”、。

          喈喈”、“##”等,確實是“以少總多”,把桃花、楊柳之狀貌,黃鳥、草蟲之聲情,繪聲繪包地刻畫出來了。

          現(xiàn)在可引用~以說明文學作品言簡意骸的重要性,或用于贊美某些作品的言約義豐。

          晦塞為深,雖奧非隱;雕削取巧,雖美非秀。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隱秀》。

          晦塞:同“晦澀”,隱晦難懂。

          隱:指含蓄。

          秀:指精警。

          這幾句大意是:把晦澀當作深,雖然奧秘卻不是含蓄;用雕琢去求工巧,雖然華麗卻不是精彩。

          文章如果故作高深,寫得人們讀都讀不懂,正好說明它“雖奧非隱”,很可能還是故弄玄虛,用來文飾淺??;文辭如果雕琢堆砌,雖然華麗卻決不精辟,只能是華而不實之作。

          可見“晦澀”和“雕削”,都是文章的大忌。

          夸而有節(jié),飾而不誣。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夸飾》。

          夸:夸張。

          節(jié):節(jié)制。

          飾:修飾。

          誣:捏造事實,無中生有。

          這兩句大意是:夸張而有分寸,修飾而不捏造。

          夸飾(或稱夸張)是一種修辭方法,指用夸大的字句來形容事物,以啟發(fā)讀者的想象力,增強文辭的表現(xiàn)功能。

          但夸張和修飾都必須適度,如果過了頭,反會使人感到荒誕虛假,其效果就適得其反了。

          談歡則字與笑并,論戚則聲共泣偕。

          文心雕龍好句摘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夸飾》。

          戚:憂愁,悲哀。

          偕(xié斜):在一起。

          這兩句大意是:談到歡樂時文字和笑聲并至,論到憂傷時語言和哭泣同來。

          這里說的是一種渲染的寫作手法。

          在寫抒情性的詩文時,作者將感情凝于筆端,對歡樂或悲傷的情態(tài)進行繪聲繪色的刻畫,以激起讀者的共鳴,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強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讀者將隨著你酃充滿感情的辭采,或悲或喜,不能自己。

          文以辮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核為美,不以深隱為奇。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議對》。

          辨:道理明晰。

          事:指文章中所闡述的道理和列舉的事實。

          核:準確。

          這幾句大意是:文章以說理明晰、行文簡潔為高,不以冗長繁復(fù)為巧;文中所闡述的道理或列舉的事實以明白準確為要,不以艱深隱晦、難于理解為奇。

          這幾句是針對論說文而言的,論說文都是闡述某種觀點和說明某些道理的,因此,首先在內(nèi)容上應(yīng)該觀點明確,道理清晰,而且作為論據(jù)所列舉的事實要準確翔實,使讀者易于接受。

          其次在寫法上要注意行文簡潔明了,既不能冗長繁復(fù),使自己的觀點反而隱而不彰,又不能一味地追求艱探隱晦,難于為人們所理解。

          本名句可供說明論說文的創(chuàng)作原則時引用。

          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jié)候,則披文而見時。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

          論:此處是寫的意思。

          循聲:順著聲音。

          貌:樣子,此指山水的形貌.節(jié)候:節(jié)令物候。

          披文:閱讀文辭。

          見時:感受到時令的特點。

          這幾句大意是:說到山水,就能使讀者仿佛可以順著聲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樣子;說到節(jié)令物候,就能使讀者在閱讀時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寫時令的寒暖特點。

          這幾句可供引用論述在創(chuàng)作寫景狀物的篇章時,要盡可能地描寫得細致準確,形象逼真,要能使讀者閱讀時仿佛可以身臨其境。

          也可引用形容某些作品描寫精彩,生動傳神。

          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

          彪炳:文采煥發(fā)。

          疵(Cī雌):缺點,毛病。

          明靡:明白細膩。

          玷(diān店):白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

          清英:清新英挺。

          這幾句大意是:一篇文章文采煥發(fā),是由于章節(jié)沒有毛?。徽鹿?jié)明白細膩,是由于句子沒有缺點;句子清新英挺,是因為文字沒有虛妄。

          劉勰認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

          ”因此,要使全篇好,必須“章無疵”;要使章節(jié)好,必須“句無玷”;要使句子好,必須“字不妄”。

          確實,要寫出好文章,謀篇布局、煉字琢句的工夫不能忽視,粗制濫造是寫不出“彪炳”之文的。

          搜句忌于顛倒,裁章貴于順序。

          文心雕龍名言語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章句》。

          搜:搜集,尋求。

          裁:剪裁,比喻寫文章時對材料的取舍安排。

          這兩句大意是:搜集句子時切忌顛倒,剪裁章節(jié)時貴在順序。

          忌顛倒和貴順序是一個意思,都是說寫文章時要文理通順,脈絡(luò)分明,層次清晰,無論是集句成章還是積章成篇,都不能顛三倒四,語無倫次,缺乏邏輯性,使讀者不知所云。

          這是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之談,謀篇布局時應(yīng)該切記。

          啟行之辭,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章句》。

          啟行:原義是起程,出發(fā),這里指文章的開頭。

          逆萌:預(yù)先發(fā)端。

          絕筆之言:指文章的結(jié)尾。

          追腠(yīng硬):追繼,承接。

          這幾句大意是:文章的開頭話中,就應(yīng)該預(yù)先稍稍顯露出文章中心部分的意思;文章結(jié)尾處的語言,也要能承接照應(yīng)前面中心部分的主旨。

          這幾句以駢四驪六句法,指出散文創(chuàng)作在謀篇安章上文氣貫通、意脈不斷、前后呼應(yīng)的重要性。

          可供引用論述作者在構(gòu)思時應(yīng)注意文章首尾照應(yīng),一氣呵成。

          義貴圓通,辭忌枝碎。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

          義:道理。

          圓通:圓熟通達,指既合乎常道,又能自圓其說。

          辭:文辭,語言。

          枝碎:支離破碎,指語言枝蔓橫生,細碎繁雜,不能圍繞中心,簡明扼要。

          這兩句大意是:文章中所闡述的道理強貴圓熟通達,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文辭最忌諱支離破碎,冗長繁雜,脫離中心。

          寫文章如果總是闡發(fā)一些奇談怪論,既違背常情,又不能自圓其說,自然很難有說服力。

          而道理雖正確,但語言繁復(fù)龐雜,散漫不著邊際,也難算好文章。

          因此作者就內(nèi)容和語言兩方面強調(diào)“~”。

          可供說明寫作論說文應(yīng)注意的事項時引用,當然也可用于說明其它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法。

          屈平所以能洞監(jiān)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物色》。

          屈平:屈原。

          洞監(jiān):明察,深入地理解。

          風騷:原指《詩經(jīng)》、《楚辭》,這里泛指詩賦等文學作品。

          抑:或者,也許。

          這兩句大意是:屈原之所以能深入地領(lǐng)悟詩賦等表情達意的功能,寫出那么好的作品來,或許是江山對他有所幫助吧

          楚國名山大川的壯麗風光開闊了屈原的眼界,陶冶了屈原的情操,喚起了他對鄉(xiāng)士的熱愛,因而他的所有作品中,幾乎都滲透著對祖國的深情,歷來被譽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作者看到了這一點,所以說~。

          本名句可用于說明山水風光、自然景物時作家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用。

          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文心雕龍好句摘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情采》。

          采:文采。

          “繁采”指詞藻華美而繁多。

          味:體會,玩味。

          這兩句大意是:華美的詞藻過于繁多而真情實感很少的作品,讓人品味起來必然生厭。

          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形式要為內(nèi)容服務(wù),缺乏真情實感、一味堆砌辭藻的作品,往往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可供論述內(nèi)容蒼白、感情貧乏的詩文沒有藝術(shù)感染力時引用。

          為情而造文。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情采》。

          造文:作文。

          本句大意是:為了抒發(fā)思想感情才去寫詩作文,這句以簡潔的語言,說出了“情”與“文”的正確關(guān)系。

          人們先有了某種感觸、認識,然后再去寫詩作文,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樣“~”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

          如果反過來“為文而造情”,或為文而造文,那么寫出來的作品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必然蒼白無力。

          清人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七:“文以情生,未有無情而有文者”.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可供引用強調(diào)真情實感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

          義典則弘,文約為美。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銘箴》。

          義:道理。

          典:明白正確,合乎常情。

          弘(hōng紅):大,此指雄辯,有感染力。

          約:簡練。

          這兩句大意是:道理正確,合乎常情,文章才有分景,能說服人;文辭簡潔精練,才顯得優(yōu)美。

          在原書中,這兩句是闡述銘箴文(類似今天的格言、警句、座右銘式的兩種文體)的創(chuàng)作原則的,這種文體不僅辭約義豐,而且對位工整,因此優(yōu)美而易于記誦。

          本名句意思與“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核為美,不以深隱為奇”(劉勰《文心雕龍·議對》)相近,可供引用說明一般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征圣》。

          志:思想。

          言:語言。

          文:文采。

          信:真實。

          辭:文辭。

          巧:美好。

          這兩句大意是:思想內(nèi)容要充實,語言要有文采,感情要真實,文辭也要美好。

          這是強調(diào)寫作應(yīng)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即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

          干巴巴的語言,單調(diào)而艱澀的詞匯,絕不會寫出生動感人的文章,即使有美好的心志,豐富的感情,但言粗辭拙,可讀性差.也很難打動人心,感染讀者。

          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客,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鈉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

          文心雕龍名言語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吐納:偏義復(fù)詞,指吐,發(fā)出。

          眉睫(jié節(jié)):眼毛,指眼前。

          這幾句大意是:(創(chuàng)作活動進入藝術(shù)構(gòu)思時,想象飛翔得很遠)默默地聚精會神地思考,思緒可上接千年前的生活;悄然轉(zhuǎn)動眼神,視線好像看副萬里外的景物;吟詠之間,發(fā)出了珠圓玉潤的聲音;凝思之際,眼前就呈現(xiàn)出風云變幻的景象。

          這幾句講創(chuàng)作構(gòu)思時,想象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飛越千載,神游萬里,任意翱翔,隨心馳騁。

          想象飛騰起來了,各種念頭會隨之而來,這時就會出現(xiàn)文思泉涌的現(xiàn)象。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這兩句大意是:一想到登山,作家的感情就傾注到高山之中;一想到觀海,作家的情意就洋溢于大海之間。

          在文學創(chuàng)作對程中,神思起著重要作用。

          創(chuàng)作構(gòu)思時的想象,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不受客觀事物實際形態(tài)的制約,任意翱翔,浮想聯(lián)翩,作家能移把自己思想感情融入于被想象的事物中,“……”。

          這兩句常引來說明神思、想象在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重要性,也可用來形容某人文思敏捷,靈感豐富,才情橫溢。

          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養(yǎng)氣》。

          意得:指文思涌現(xiàn)。

          命筆:執(zhí)筆寫作。

          理伏:指文思阻塞。

          投筆:擲筆。

          卷:收。

          這兩句大意是:文思涌現(xiàn)就舒展情懷執(zhí)筆書寫,文思阻薯就收起情思放下筆來。

          要寫出好的作品,不僅要有創(chuàng)作的愿望,更需要有靈感,有沖動。

          光憑冥思苦想,是寫不出好文章的。

          所以劉勰主張文思暢達時就命筆行文,文思枯竭時就干脆投筆卷懷,不要硬去搜索枯腸。

          這種見解是可取的。

          情往似贈,興來如答。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物色》。

          這兩句大意是:把感情傾注于客觀景物就像贈與一樣,客觀景物觸發(fā)的意興就像酬答一樣。

          這里說的是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觀與客觀的關(guān)系,情與景的關(guān)系: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眼睛觀察景物,而景物又觸發(fā)了作者的意興,使作者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獲得了刨作的題材,寫出了情景交融的作品。

          作者用“似贈”、“如答”形容“情往”、“興來”的過程,既形象又恰切。

          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

          文心雕龍好句摘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銘箴》。

          箴(zhēn珍):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規(guī)勸告誡為主。

          攻:攻克,這里有治療的意思。

          針石:古時治病的石針,現(xiàn)已失傳。

          這幾句大意是:箴這種文體,是用來規(guī)勸告誡、治病防患的,好比針石一樣。

          這兩句以治病防患的針石為喻,強調(diào)箴的勸戒作用。

          這種文體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但人們還常把勸戒的話稱為“箴言”。

          論如析薪,貴能破理。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

          論:古代的一種主要用于說理的文體。

          析薪:劈柴。

          破理:按木料的紋理破開》這兩句大意是:論中的說理應(yīng)該像劈柴一樣,貴在能按照木材中固有的紋理自然破開。

          這兩句可供引用說明論說文中的觀點應(yīng)順應(yīng)事理,能被人們接受,說理時應(yīng)層層分析,入情人理。

          將贍才力,務(wù)在博見。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事類》。

          將:要。

          贍(shān善):豐富。

          這兩句大意是:要豐富自己的聰明才智,務(wù)必做到擴大視野,博聞廣見。

          此條以含蓄的表達方式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學習不可以孤陋寡聞,獨學而無友。

          要想成為有才干的聰明的人,必須做到博聞廣見,融會貫通。

          此句句式整齊、文字簡凈而說理明白透徹,然而失之文雅,不夠通俗,因而限于“典藉文化”的圈子之內(nèi),很少行之于口。

          描寫“橋”的名言警句。

          1、C'est la vie! 這就是

          2、Parfois, ce qu'on n'arrive pas à laisser tomber n'est pas une personne, mais des moments 有什么我們苦苦不肯放下的是一個人,而是一段時光。

          3、C'est d'abord l'amour qui te fait oublier l'heure首愛情使你忘記時間, 然后是時間讓你忘記愛情。

          4、La main dans la main, nous vivrons ensemble jusqu'à la fin de la vie.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5、Est-ce possible que tu sois en train de penser à moi lorsque tu me manques?想你的時候,你會不會也剛好正在想我

          6、Je compte si peu pour l'univers, mais pour moi, je suis tout. 對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7、Il n'existe pas de bonheur complet sans amnésie partielle. 沒有部分的遺忘,便無所謂完整的幸福。

          8Le mariage est comme une place assiégée ; ceux qui sont dehors veulent y entrer et ceux qui sont dedans veulent en sortir. 婚姻象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9、Au moins, tu es auprès de moi. 至少還有你。

          10、Ceux qui ne s'étaient jamais dit au revoir, se sont déjà dispersés aux extrémités du monde. 那些以前說著永不分離的人,早已經(jīng)散落在天涯了。

          11、Est-ce l'amour moins pardonnable que la haine? 難道愛比恨更難寬恕。

          12、Face au monde extérieur, on se sent aussi excité qu'impuissant.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13、Le vrai bonheur serait de se souvenir du présent. 最真實的幸福是銘記當下。

          14、Le cyprin doré est toujours heureux, car il a une mémoire qui ne dure que trois secondes. 金魚是最快樂的,因為她的記憶只有三秒鐘15、Considère tout ce que tu obtiens comme une surprise, un cadeau. 得到的就是驚喜,就是禮物。

          16、On arrive toujours à trouver du temps pour faire ce qu'on aime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不要做的事情總找的出藉口。

          17、Notre enfance a été achevée au moment où on a appris que la mort serait fatale. 我們的童年是在我們明白自己必將死去的那一天結(jié)束的。

          ——周國平18、Je croyauis qu'on vieillissait lentement, mais en fait , ce n'est pas comme ?a, on vieillit instantanément. 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村上春樹 19、Le régime est fait dans le but de mener une vie meilleure. Si le régime te fait perdre la gaieté, il vaut mieux l'abandonner.減肥是為了更美好的人生。

          要是因為減肥而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不如放棄。

          20、Entre l'espérance et la réalité, il existe toujours une distance qui n'est ni longue ni courte. 期望與現(xiàn)實之間總是有著那么一段不長不短的距離。

          魯迅名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是什么意思

          <<自題>>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暗故園。

          寄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注釋 作于:(1903年) 許壽裳《懷舊》:“1903年他(魯迅)二十三歲,在東京有一首《自題小像》 贈我。

          ”魯迅于1931年重寫時題:“二十一歲時作,五十一歲時寫之,時辛未 二月十六日也。

          ” ①寒星:宋玉《九辯》:“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屈原《離騷》:“荃不察 余之衷情兮。

          ” 靈臺:(書面語)心靈。

          神矢,愛神的箭。

          故園:祖國。

          荃不察:化用《離騷》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

          荃,香草名,隱喻國君。

          察,體察。

          中,內(nèi)心。

          薦:獻,進獻祭品。

          軒轅:黃帝,上古帝王,中華民族的始祖,代指中華民族。

          這首詩是魯迅21歲寫的,51歲重寫。

          在30年中很少寫詩,從這以后才開“詩戒”。

          這是他言志的宣言。

          盡管祖國在黑暗中,我沒有理由不愛她。

          雖然滿腔熱誠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獻我青春的熱血。

          何等堅貞、猛烈的愛啊。

          這是《吶喊》和《彷徨》的先聲,也是魯迅畢生奮斗的標燈和旗幟。

          30年過去,魯迅無愧無悔。

          解釋: 靈臺:(書面語)心靈。

          神矢,愛神的箭。

          故園:祖國。

          荃不察:化用《離騷》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

          荃,香草名,隱喻國君。

          察,體察。

          中,內(nèi)心。

          薦:獻,進獻祭品。

          軒轅:黃帝,上古帝王,中華民族的始祖,代指中華民族。

          這首詩是魯迅21歲寫的,51歲重寫。

          在30年中很少寫詩,從這以后才開“詩戒”。

          這是他言志的宣言。

          盡管祖國在黑暗中,我沒有理由不愛她。

          雖然滿腔熱誠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獻我青春的熱血。

          何等堅貞、猛烈的愛啊。

          這是《吶喊》和《彷徨》的先聲,也是魯迅畢生奮斗的標燈和旗幟。

          30年過去,魯迅無愧無悔。

          本詩作于1903年。

          魯迅最早將本詩寫贈給許壽裳。

          許壽裳在《懷舊》中說:“一九〇三年他二十三歲,在東京有一首《自題小像》贈我。

          ” 靈臺無計逃神矢。

          靈臺,也叫靈府,指心。

          《莊子·庚桑楚》:“不可內(nèi)于靈臺。

          ”郭象注:“靈臺者,心也。

          ”魯迅在幾年后寫的《摩羅詩力說》中有 “熱力無量,涌吾靈臺”之句;文中還多次以靈府指心。

          神矢,羅馬神話愛神之箭。

          許壽裳在《〈魯迅舊體詩集〉跋》中談到《自題小像》時說:“首句之神矢,蓋借用羅馬神話愛神之故事,即異域典故。

          ”在羅馬神話中,有一個長著翅膀的少年,就是愛神丘比特。

          他的箭同時暗暗射中某男某女的心,這男女雙方就會結(jié)合。

          但他的射箭有點亂來,有時雙方并不合適,他也射去,弄得人家雖不合適也非相愛不可。

          魯迅在五四時期寫有一首白話詩《愛之神》,就寫到這位“愛神”在射箭之后,被“一箭射著前胸”的人問他:“我應(yīng)該愛誰

          ”他回答說:“你要是愛誰,就沒命的去愛他;你要是誰也不愛,也可以沒命的去自己死掉。

          ”這就是說,他頗有點“為射箭而射箭”,至于他胡亂射中的男女是否合適、是否美滿,他是不管的了。

          這很有點像中國神話中的“月下老人”。

          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人們在提到他的時候,與其說是在愛情美滿的當兒,倒不如說常常是在婚姻不滿的時刻,亦即是在無可奈何非相愛不可的情況下。

          魯迅寫《愛之神》,就是用來揭露封建婚姻的不合理的。

          本詩首句“靈臺無計逃神矢”不正是“被一箭射中前胸”的意思嗎

          1903年夏,魯迅歸國度暑假,母親要他答應(yīng)早在他南京求學時就已提過的與朱家的婚事。

          魯迅不愿拂逆年輕守寡、生活艱苦的母親的心意,在無可奈何中答應(yīng)了。

          估計是在魯迅假滿回日本后,母親就辦訂婚手續(xù)。

          在封建社會,訂婚幾乎和結(jié)婚同樣重要,事情定了就不能改了。

          所以1903年暑假是魯迅不幸婚姻的關(guān)鍵時刻,1906年不過是去“完婚”罷了。

          魯迅對這婚事內(nèi)心是很不滿意的,因而才有 “靈臺無計逃神矢”的詩句。

          風雨如磐暗故園。

          故園,是指故國,故鄉(xiāng)。

          暗,晦暗。

          本句是說:祖國、故鄉(xiāng),在風雨飄搖的濃重的黑暗之中。

          在自然環(huán)境中,狂風暴雨,昏天黑地,人們有時也會用“風雨如磐”來形容。

          磐,扁圓的大石,喻風雨迫人的一種重壓。

          魯迅1910年12月21日致許壽裳信中說:“故鄉(xiāng)已雨雪,近稍就溫,而風雨如磐,未肯霽也。

          ”這種自然景象,歷來詩文中常用來比喻、聯(lián)想政治的壓抑、壓迫。

          如唐末貫休的《俠客》中有“黃昏風雨黑如磐”的詩句;清人龔自珍的《哭洞庭葉青原》中有“黑云雁背如磐墮”的說法。

          魯迅1908年寫的《破惡聲論》中,也有“黑云如磐”的詞語,來形容當時統(tǒng)治的黑暗和壓迫的深重。

          這“風雨”當然是指政治風雨。

          侵略者的掠奪和封建腐朽的統(tǒng)治,使人民深受重壓,使祖國淪于黑暗之中。

          詩句表達了詩人為此而產(chǎn)生的沉痛心情。

          黑暗統(tǒng)治即黑暗的物質(zhì)統(tǒng)治和精神統(tǒng)治,導(dǎo)致人民的貧窮、落后和愚昧。

          封建婚姻是黑暗的物質(zhì)統(tǒng)治和精神統(tǒng)治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也是籠罩人民生活的一個陰影。

          寄意寒星荃不察。

          在漫漫黑夜中,天空的寒星是唯一閃光者,它使追求光明的人寄予希望。

          “寄意寒星”,在本詩詩人大概也就是這意思。

          《楚辭·九辯》:“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難當;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漠而無光。

          ”王逸《楚辭章句》以為“流星”句是“欲托忠策忠于賢良也”,那“流星”是指 “君”。

          王夫之《楚辭通釋》則認為:“流星”是指“小人”;“其奸讒閃爍”,不過“如流星之炫耀”。

          魯迅在本詩中的“寒星”,既不會指“君”,也不會指 “小人”,他只是采用《九辯》的句法罷了。

          那么,魯迅詩中的“寒星”是指誰呢

          我以為是指國民,即民眾。

          “荃不察”,語出《離騷》:“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王逸認為:“荃,香草,以喻君也。

          ”朱熹也認為:“此又借以寓意于君也。

          ”但在《楚辭》中,荃并不只用來指君。

          同在《離騷》中就有這樣的句子:“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蘭、芷、荃、蕙本來都是香草,可有的變?yōu)椴环?,有的變?yōu)閻翰荨?/p>

          茅,惡草也。

          這是指賢臣中,有的人變壞了。

          可見, “荃”在楚辭中,可用來指君,也可用來指臣。

          魯迅在本詩中,“荃”是指國民、民眾。

          “寒星”和“荃”都是指國民、民眾。

          “寄意寒心荃不察”的寓意是:將希望寄托于民眾,但民眾還沒有覺醒,他們對我的希望還不能理解。

          有些研究者說:魯迅在這里是用“荃”指母親,“荃”不察,他只好寄意天空中的寒星了。

          我認為,這種說法和我的理解沒有太大的矛盾。

          母親不能理解魯迅婚姻自由、自主的愿望,因為她也是落后、愚昧、尚未覺醒的民眾中的一員。

          不必把母親與民眾對立和分離開來。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