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誠信愛國敬業(yè)友善方面的小故事600字
東北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東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重點大學,坐落在東北中心城市沈陽。
學校占地總面積25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7萬平方米。
學校是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并實現(xiàn)教育部、遼寧省、沈陽市重點共建。
校風:“獻身、求實、團結、創(chuàng)新”是我校的校風 東北大學校標:白山兮,黑水兮。
。
。
。
。
。
白山黑水是校標的主題。
校標的原設計是我國國徽的設計者著名建筑學家林徽因教授于1929的作品。
現(xiàn)在的校標在此基礎上做了個別修改,主要是加入了張學良老校長1992年為東大題寫的校名。
屬馬雙子座致命弱點
缺點 懷疑心重、善變、雙重性格、缺乏耐性、狡猾、不安份、過人的精力未能發(fā)時則脾氣暴躁且喋喋不休。
雙子座性格特點 總有一、兩個顯著的優(yōu)點及特大號的缺點 雙子座的人通常都有一、兩個顯著的優(yōu)點及一、兩個特大號的缺點。
這使得你在贊美或批評雙子座時,都容易流于夸張與情緒化。
要得體地描述雙子座人的性情,得花時間與他朝夕相處,才能證據(jù)充分,一針見血。
一般人認為雙子座是雙面人,具有雙重性格。
這是因為一般人在觀察人的時候,久缺變化觀察角度的能力所致。
一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雙子座,必具有相當強的語言技巧及溝通能力,他同時了解人和鬼,卻不能因此論斷他是既人且鬼,或可人可鬼,甚至說他不人不鬼的。
他只對存在于宇宙之間的事物,比常人多一分因好奇而得來的理解力。
因此,要了解雙子座,你的好奇心與理解力都不能太差。
在利落中有許多難以分割的層次 察顏觀色,是雙子座人的看家本領。
加上他的口才,他總是很快便能有效掌握住別人的心思,并說服對方。
雙子座人的眉眼和他的手腳一樣利落,但在利落中又帶著許多難以分割的層次;剛中帶柔,細而不亂。
是企劃與管理部門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且他的執(zhí)行能力亦強,只是較不信任別人,寧可獨自接受挑戰(zhàn)。
別誤會他是那種喜歡攬功在身的人,他只是欣然接受應得的標榜罷了。
雙子座的人愛名,但又不愿浪得虛名,他喜歡自己成為別人心目中的「實力派」人士。
他喜歡做起事來有聲有色,雖不必一定要標新立異,卻也絕不能不堅持自己的獨特風格。
他很高興遠親近鄰知道他是一個和善的、愿意合作的,卻不會為了任何人委屈自己,使自己看起來俗氣、鄉(xiāng)愿。
求生意志與求勝心,使他得了金牌 公開場合或桌底下的斗爭,雙子座都不甘居下風。
只要有必要,明爭暗斗,他來者不拒。
可是,他不認為爭斗是高級人類所當為,萬一被扯進低級人類的紛爭中,他也絕不會秀才被兵欺;求生意志與求勝心,使雙子座得了不少金牌。
而你必須尊重他那些金牌得來不易。
雙子座的人不惜以慘痛的經驗來取得寶貴的教訓。
花錢買教訓,也是常有的事。
如果他在說服你的時候,搬出他的親身經驗,而你仍面露疑色或不馴的神情,他必在結論奉送你一句話:「你一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到時候怎么可都不知道,而且死有余辜哦
」他不想干涉你的事。
但你一旦已找上他訴苦,他勸你,你一聽,他便會嚴厲地為下一個可怕的預言。
準不準
那要看你有多不聽話才知道。
好玩、好動、好奇,講求共通性 雙子座的人,才情洋溢,并具有強度的感染力。
因為他們善于在游戲的氣氛中,親近你,瓦解你的武裝,引導你開發(fā)自己潛藏的快樂的能力。
好玩、好動、好奇,使雙子座像一枚跳動不休的火焰,時強時弱,卻永不熄滅。
他們精力旺盛,對工作認真,對朋友講情意,對事業(yè)野心勃勃。
但是他的情人,卻常被他弄得精疲力竭,他的家人也常因他的情緒搞得雞飛狗跳
為什么呢
雙子座無法忍受一成不變的關系,固定的事物使他衰老得極快,也使他所愛的對象衰老得極快。
色衰愛弛,這是真的。
對雙子座來說,精神就是色。
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氣”。
毅志力左右了一個人的成敗,他要求自己,也要求別人。
不過,并不是很死板;有時候他對自己會松一點,對別人嚴一點。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
”這是孔老夫子說的。
卻也正巧是雙子座的處世觀。
他們喜歡「會動腦筋」的人。
放開心情人生如戲 曲折、離奇的氛圍中,雙子座的人嗅到愛情的蹤跡了。
他開始推敲,聯(lián)想,反復判斷。
他逗弄你,你的癢處,不會很快告訴你真正的意思。
你得禁得起他的撩撥,又沉得住氣。
直到他表明“來吧,攻擊我”,你才可以真正行動。
但別開心,他不會這么輕易被攻陷,即使蠻想被你攻陷,他也要你陪他“玩”上一段。
你很可能覺得他在折磨你,不如放開心胸,你搞清楚人生如戲,就不會那么怨他了。
雙子座是最有趣的情人。
愛情的游戲,他百玩不厭,并且花樣層出不窮,你若不能與他一起享受這個類型的愛情氣味,不如趁早打退堂鼓吧。
婚姻
這種被法律保障(也可以說束縛)的情感關系,對雙子座的人而言,實在乏味。
但他不是那種從小就抱獨身主義的人,只不過一旦離了婚就很難再婚罷了。
上聯(lián):西安事變,張無忌,楊不悔 求下聯(lián)
安史之亂,郭破虜,李延宗倚天屠龍,張學良,楊虎城蘭州燒餅,周伯通,梅超風。
香港回歸,鄧有識,江承志。
南昌起義, 周英杰, 朱安國 安史之亂,郭破虜、李莫愁 郭指郭子儀,李指太子李亨
名人改掉壞習慣的例子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yè)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后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于告一段落,大晉一統(tǒng)天下,后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tǒng)天下這一偉業(yè)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于拖死這一千古名相,并奪取魏國大權,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于徹底斷了。
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統(tǒng)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tǒng)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準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xiàn),而原來蜀漢后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xiàn)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
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
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
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而他選的白癡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癡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后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后來是自己內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舍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wěn)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
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后趙作戰(zhàn),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們把希望寄托在號稱項羽轉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huán)馬扼殺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轉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將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可是當這個將軍來到長安城下,大家才發(fā)覺這位將軍更重視的是南方的權力,所以他轉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經一度,那個仁和的苻堅和摸虱子的王猛給大家?guī)砹讼M?,不過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個仁和的苻堅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發(fā)動了南征。
可惜,人心還是向著東晉,運氣還是在南方這邊,淝水一戰(zhàn),東晉大勝,雖然沒有收復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卻土崩瓦解了。
或許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
這個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這樣不世出的名將,一統(tǒng)天下或許不是什么難事吧。
可惜世事難料,參合陂一戰(zhàn),慕容家族從此衰落。
大家并不知道,這樣的痛苦還要過上幾百年,直到一個叫隋的朝代建立才會暫時結束,在這段時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在歷史書上留下幾筆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們總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虛名,但是至少能留給后人無盡的話題。
而其中的一些人,我們稱之為英雄,像祖逖。
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他們制造了歷史。
請先記住這位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劉裕。
二、英雄出身自寒門 公元363年,東晉哀帝興寧元年,劉裕出身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
他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蘇徐州),即那位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當年傳說上天會讓西楚霸王項羽轉世,大家認為是冉閔,但是要說劉裕也未嘗不可。
當然,劉裕和項羽的關系還不如和項羽的死對頭劉邦那樣密切。
或許是兩漢過于輝煌的關系,那時反正是姓劉的總能和劉邦這位老祖宗扯上關系,于是真正光復漢室的劉秀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三分天下的劉備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這位日后成為一朝之主的劉裕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
不過,他的漢室宗親可就比較遠了,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后,怎么也能算是劉邦直系子孫,而劉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劉交,乃劉邦之弟,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是卻是旁系的旁系。
而且此時已經不是漢朝末年了,而是東晉了,他這個漢室宗親的身份,卻不能為他得來半點好處,他的漢室宗親的身份,只能作為談資罷了。
其實硬要說的話,那位匈奴人劉淵也稱自己是漢室宗親,還建立了漢國呢。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劉裕沒有以重建漢室,而是取了一個曖昧的“宋”作為自己的朝代稱號吧。
那是后話了,公元363年,我們這位日后的帝王還剛出生,面臨隨時會夭折的危險。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會給什么吉兆,比較夢見吞紅日啊,龍鳳下凡啦,總之是很特別的事,那劉裕出生有什么吉兆呢
可惜,假如真有這個吉兆,我們也無從得知了,因為劉裕的娘親趙氏已經在劉裕出生后便已經死去了。
劉裕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生父劉翹只是做一個無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錢,而撫養(yǎng)嬰兒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古代人還沒有象現(xiàn)代這樣用奶粉喂養(yǎng)的習慣和條件,只能用母乳喂養(yǎng),而這樣就要請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媽,可是這樣是要花錢的,古代小說里說到書生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抱著孩子四處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饑一頓飽一頓的。
劉翹估計也沒這樣的時間和臉皮,何況想到這孩子克死了妻子就氣不打一處來,就準備拋棄劉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義的說法,這劉裕被拋棄后一定是被哪位達官貴人的下人揀到,帶回去,然后這達官貴人家里又無小孩,便當做親生孩子養(yǎng),長大之后繼承家業(yè),日后與親生父親相認,那是喜劇,與親生父親反目成仇,那是悲劇,與親生妹妹相愛,那是雷雨了。
要是按照西方歷史的寫法,劉裕會被狼收養(yǎng),最后成為一個英雄,建立起一個叫羅馬的國度。
要是按照武俠小說的寫法,那劉裕會被哪個和尚道士收養(yǎng),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長大學成一身武藝,日后發(fā)覺自己的身世撲朔迷離,原來自己是某個…… 打住打住,劉裕的身世還沒這么戲劇性,在千鈞一發(fā)之際,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劉萬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媽,并且寄住在他家中。
作為一個叔母和奶媽,杜氏對他極好,甚至為了他,連自己的次子劉懷敬的奶也顧不得喂,據(jù)說之后劉懷敬智力有點問題,便是因為斷奶太早的關系,劉裕日后對劉懷敬一家也甚是照顧,恩寵有加,也是為了報這一恩情吧。
不過假如要說是杜氏看出劉裕日后的成就,那也夸張了些,當年劉備被劉元起看重,那是因為劉備已經成年,顯出一定潛質。
要說杜氏能看出嬰兒的劉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議了些。
杜氏這樣做,完全是一種同情吧。
劉裕在叔母家兩年,才回到家,然后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說,茁壯的成長著。
成為一個“雄杰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zhèn)?,不事廉隅小?jié)”的奇男子了。
不過這位奇男子可沒什么好風評,此時劉裕的生父劉翹已經病逝,他續(xù)娶的妻子,也便是劉裕的后母蕭氏獨自撫養(yǎng)劉裕和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
劉裕對待繼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職業(yè)不是很好,以賣履為生,這和他的前輩,劉備到是很象。
說起來也奇怪,當時劉家并不是沒有人才,劉備那時劉表劉璋的個人條件都比劉備要好得多,而劉裕時期也有劉牢之這位北府名將。
但是卻總是劉備劉裕這樣出身貧寒成就一番偉業(yè)。
不過說起來,劉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劉邦劉秀劉備劉裕,年輕時都沒什么好習慣,劉邦被自己的父親看不起,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劉秀年輕時喜歡包庇收留不法分子,顯然就是地方一霸,劉備雖然還求求學,也喜歡拉幫結伙,做個小混混,看他打督郵的那脾氣,火氣還挺旺,到了劉裕這代,也沒什么改進,也是不愛讀書,游手好閑的緊,而且更進一步,還有愛賭博的超級壞習慣。
甚至因為欠錢,還被人綁起來打,要不是好友王謐幫他還債,我們在史書上也只能見到一位姓劉名裕的賭徒因為欠錢不還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誡世人的例子了。
當然,這個例子只會出現(xiàn)在一些筆記中,不會出現(xiàn)在帝王本紀里了。
劉裕日后有沒有改掉這壞習慣,不得而知,不過看他日后作戰(zhàn)用兵,甚是行險大膽,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賭博練出來的,不過他的將才可比他的賭才厲害的多了。
其實劉裕不但愛賭博,還喜歡吹牛,一次在竹林寺,眾僧說他有龍光在身,還有射箭傷蛇,傳為王者的傳說,這和他前輩劉邦那個斬白蛇的故事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估計是劉裕書讀的少,編故事也不圓,不過劉裕成事后,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進入正史了。
我們還是把眼光再放到整個天下吧,此時的西方,羅馬帝國的首都已經遷移到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很快就要分裂成東西兩邊,羅馬城不久將被蠻族攻克,東方的中國,北方前秦帝國就象那個傳說中的大秦帝國一樣蒸蒸日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王猛輔佐在仁和的蠻族君王苻堅身邊,一統(tǒng)北方后逝去,而此時的苻堅正在事業(yè)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遼東、巴蜀,漢晉原有的疆域已經大部在其手,只有南邊的東晉,還是守著漢人正統(tǒng)的名號,實在是他的眼中釘。
然而這個眼中釘又實在太難啃,東晉政權雖然偏安,但是還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幾個將才,當時的漢人也極為善戰(zhàn),苻堅按壓不住一統(tǒng)天下的野心,終于不顧勸阻,率領百萬大軍南下,然而,淝水一戰(zhàn),東晉士族中那位白面書生一般的名將謝玄,大敗苻堅,前秦帝國內部的矛盾集體大爆發(fā),轉眼間,那個一統(tǒng)北方的大帝國便土崩瓦解了。
而東晉也無力北進,天才名將謝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劉裕那,淝水之戰(zhàn)時劉裕才21歲,歷史上沒有記載他參與了這次百年罕見的大戰(zhàn)役。
事實上,此時的他還沒有參軍,或許是淝水之戰(zhàn)北府軍的驍勇引發(fā)了他的豪心吧,或許是想出頭,他準備參軍。
東晉時期還沒有科舉制度,當官主要途徑是推薦,而且實權大官職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劉裕這樣沒有背景,家世背景貧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親那樣做個小吏,或許命運好還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過兩晉承襲漢制,軍功受封賞極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業(yè),最好的辦法也只有參軍一途。
當時并沒有后世那樣“好男不當兵”的習慣,雖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務農為生,但是對參軍也沒有什么歧視,朝廷也不會在小兵臉上刻字,尤其晉朝兵制此時已經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發(fā)展,赫赫有名的北府軍,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組成的。
但是,參軍易,要成就偉業(yè)難,晉朝士族勢力強大,掌握實權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桓溫,謝玄,都是出自名門望族,才能掌握實權,象劉裕這樣的寒人,要成就偉業(yè),掌握大權,并不容易。
不過,這也是唯一的路了,劉裕參軍,或許是自身條件不錯,他就任冠軍將軍孫無終司馬,開始了他的輝煌的軍旅生涯。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yè)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后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于告一段落,大晉一統(tǒng)天下,后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tǒng)天下這一偉業(yè)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于拖死這一千古名相,并奪取魏國大權,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于徹底斷了。
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統(tǒng)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tǒng)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準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xiàn),而原來蜀漢后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xiàn)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
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
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
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而他選的白癡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癡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后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后來是自己內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舍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wěn)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
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后趙作戰(zhàn),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們把希望寄托在號稱項羽轉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huán)馬扼殺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轉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將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可是當這個將軍來到長安城下,大家才發(fā)覺這位將軍更重視的是南方的權力,所以他轉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經一度,那個仁和的苻堅和摸虱子的王猛給大家?guī)砹讼M?,不過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個仁和的苻堅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發(fā)動了南征。
可惜,人心還是向著東晉,運氣還是在南方這邊,淝水一戰(zhàn),東晉大勝,雖然沒有收復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卻土崩瓦解了。
或許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
這個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這樣不世出的名將,一統(tǒng)天下或許不是什么難事吧。
可惜世事難料,參合陂一戰(zhàn),慕容家族從此衰落。
大家并不知道,這樣的痛苦還要過上幾百年,直到一個叫隋的朝代建立才會暫時結束,在這段時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在歷史書上留下幾筆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們總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虛名,但是至少能留給后人無盡的話題。
而其中的一些人,我們稱之為英雄,像祖逖。
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他們制造了歷史。
請先記住這位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劉裕。
二、英雄出身自寒門 公元363年,東晉哀帝興寧元年,劉裕出身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
他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蘇徐州),即那位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當年傳說上天會讓西楚霸王項羽轉世,大家認為是冉閔,但是要說劉裕也未嘗不可。
當然,劉裕和項羽的關系還不如和項羽的死對頭劉邦那樣密切。
或許是兩漢過于輝煌的關系,那時反正是姓劉的總能和劉邦這位老祖宗扯上關系,于是真正光復漢室的劉秀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三分天下的劉備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這位日后成為一朝之主的劉裕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
不過,他的漢室宗親可就比較遠了,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后,怎么也能算是劉邦直系子孫,而劉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劉交,乃劉邦之弟,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是卻是旁系的旁系。
而且此時已經不是漢朝末年了,而是東晉了,他這個漢室宗親的身份,卻不能為他得來半點好處,他的漢室宗親的身份,只能作為談資罷了。
其實硬要說的話,那位匈奴人劉淵也稱自己是漢室宗親,還建立了漢國呢。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劉裕沒有以重建漢室,而是取了一個曖昧的“宋”作為自己的朝代稱號吧。
那是后話了,公元363年,我們這位日后的帝王還剛出生,面臨隨時會夭折的危險。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會給什么吉兆,比較夢見吞紅日啊,龍鳳下凡啦,總之是很特別的事,那劉裕出生有什么吉兆呢
可惜,假如真有這個吉兆,我們也無從得知了,因為劉裕的娘親趙氏已經在劉裕出生后便已經死去了。
劉裕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生父劉翹只是做一個無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錢,而撫養(yǎng)嬰兒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古代人還沒有象現(xiàn)代這樣用奶粉喂養(yǎng)的習慣和條件,只能用母乳喂養(yǎng),而這樣就要請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媽,可是這樣是要花錢的,古代小說里說到書生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抱著孩子四處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饑一頓飽一頓的。
劉翹估計也沒這樣的時間和臉皮,何況想到這孩子克死了妻子就氣不打一處來,就準備拋棄劉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義的說法,這劉裕被拋棄后一定是被哪位達官貴人的下人揀到,帶回去,然后這達官貴人家里又無小孩,便當做親生孩子養(yǎng),長大之后繼承家業(yè),日后與親生父親相認,那是喜劇,與親生父親反目成仇,那是悲劇,與親生妹妹相愛,那是雷雨了。
要是按照西方歷史的寫法,劉裕會被狼收養(yǎng),最后成為一個英雄,建立起一個叫羅馬的國度。
要是按照武俠小說的寫法,那劉裕會被哪個和尚道士收養(yǎng),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長大學成一身武藝,日后發(fā)覺自己的身世撲朔迷離,原來自己是某個…… 打住打住,劉裕的身世還沒這么戲劇性,在千鈞一發(fā)之際,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劉萬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媽,并且寄住在他家中。
作為一個叔母和奶媽,杜氏對他極好,甚至為了他,連自己的次子劉懷敬的奶也顧不得喂,據(jù)說之后劉懷敬智力有點問題,便是因為斷奶太早的關系,劉裕日后對劉懷敬一家也甚是照顧,恩寵有加,也是為了報這一恩情吧。
不過假如要說是杜氏看出劉裕日后的成就,那也夸張了些,當年劉備被劉元起看重,那是因為劉備已經成年,顯出一定潛質。
要說杜氏能看出嬰兒的劉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議了些。
杜氏這樣做,完全是一種同情吧。
劉裕在叔母家兩年,才回到家,然后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說,茁壯的成長著。
成為一個“雄杰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zhèn)?,不事廉隅小?jié)”的奇男子了。
不過這位奇男子可沒什么好風評,此時劉裕的生父劉翹已經病逝,他續(xù)娶的妻子,也便是劉裕的后母蕭氏獨自撫養(yǎng)劉裕和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
劉裕對待繼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職業(yè)不是很好,以賣履為生,這和他的前輩,劉備到是很象。
說起來也奇怪,當時劉家并不是沒有人才,劉備那時劉表劉璋的個人條件都比劉備要好得多,而劉裕時期也有劉牢之這位北府名將。
但是卻總是劉備劉裕這樣出身貧寒成就一番偉業(yè)。
不過說起來,劉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劉邦劉秀劉備劉裕,年輕時都沒什么好習慣,劉邦被自己的父親看不起,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劉秀年輕時喜歡包庇收留不法分子,顯然就是地方一霸,劉備雖然還求求學,也喜歡拉幫結伙,做個小混混,看他打督郵的那脾氣,火氣還挺旺,到了劉裕這代,也沒什么改進,也是不愛讀書,游手好閑的緊,而且更進一步,還有愛賭博的超級壞習慣。
甚至因為欠錢,還被人綁起來打,要不是好友王謐幫他還債,我們在史書上也只能見到一位姓劉名裕的賭徒因為欠錢不還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誡世人的例子了。
當然,這個例子只會出現(xiàn)在一些筆記中,不會出現(xiàn)在帝王本紀里了。
劉裕日后有沒有改掉這壞習慣,不得而知,不過看他日后作戰(zhàn)用兵,甚是行險大膽,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賭博練出來的,不過他的將才可比他的賭才厲害的多了。
其實劉裕不但愛賭博,還喜歡吹牛,一次在竹林寺,眾僧說他有龍光在身,還有射箭傷蛇,傳為王者的傳說,這和他前輩劉邦那個斬白蛇的故事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估計是劉裕書讀的少,編故事也不圓,不過劉裕成事后,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進入正史了。
我們還是把眼光再放到整個天下吧,此時的西方,羅馬帝國的首都已經遷移到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很快就要分裂成東西兩邊,羅馬城不久將被蠻族攻克,東方的中國,北方前秦帝國就象那個傳說中的大秦帝國一樣蒸蒸日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王猛輔佐在仁和的蠻族君王苻堅身邊,一統(tǒng)北方后逝去,而此時的苻堅正在事業(yè)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遼東、巴蜀,漢晉原有的疆域已經大部在其手,只有南邊的東晉,還是守著漢人正統(tǒng)的名號,實在是他的眼中釘。
然而這個眼中釘又實在太難啃,東晉政權雖然偏安,但是還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幾個將才,當時的漢人也極為善戰(zhàn),苻堅按壓不住一統(tǒng)天下的野心,終于不顧勸阻,率領百萬大軍南下,然而,淝水一戰(zhàn),東晉士族中那位白面書生一般的名將謝玄,大敗苻堅,前秦帝國內部的矛盾集體大爆發(fā),轉眼間,那個一統(tǒng)北方的大帝國便土崩瓦解了。
而東晉也無力北進,天才名將謝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劉裕那,淝水之戰(zhàn)時劉裕才21歲,歷史上沒有記載他參與了這次百年罕見的大戰(zhàn)役。
事實上,此時的他還沒有參軍,或許是淝水之戰(zhàn)北府軍的驍勇引發(fā)了他的豪心吧,或許是想出頭,他準備參軍。
東晉時期還沒有科舉制度,當官主要途徑是推薦,而且實權大官職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劉裕這樣沒有背景,家世背景貧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親那樣做個小吏,或許命運好還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過兩晉承襲漢制,軍功受封賞極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業(yè),最好的辦法也只有參軍一途。
當時并沒有后世那樣“好男不當兵”的習慣,雖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務農為生,但是對參軍也沒有什么歧視,朝廷也不會在小兵臉上刻字,尤其晉朝兵制此時已經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發(fā)展,赫赫有名的北府軍,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組成的。
但是,參軍易,要成就偉業(yè)難,晉朝士族勢力強大,掌握實權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桓溫,謝玄,都是出自名門望族,才能掌握實權,象劉裕這樣的寒人,要成就偉業(yè),掌握大權,并不容易。
不過,這也是唯一的路了,劉裕參軍,或許是自身條件不錯,他就任冠軍將軍孫無終司馬,開始了他的輝煌的軍旅生涯。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yè)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后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于告一段落,大晉一統(tǒng)天下,后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tǒng)天下這一偉業(yè)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于拖死這一千古名相,并奪取魏國大權,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于徹底斷了。
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統(tǒng)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tǒng)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準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xiàn),而原來蜀漢后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xiàn)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
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
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
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而他選的白癡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癡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后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后來是自己內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舍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wěn)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
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后趙作戰(zhàn),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們把希望寄托在號稱項羽轉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huán)馬扼殺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轉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
著名殘疾人的故事
張海迪 1955年 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
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
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剛上完一節(jié)“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
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于腿的記憶。
童年時許多生活場景,她都清晰記得,獨獨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動的,人走路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這樣可怕
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fā)作,非常難治。
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 6 塊,最后高位截癱。
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臥在床上。
當年,醫(y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著伙伴們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上學校,終于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
”可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發(fā),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
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fā),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
在這個特殊的學校里,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
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
沒有人催問。
沒有人檢查督促。
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著自己。
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學完了。
但是很難哪,得走不少彎路,多耗費很多時間。
一道算術題,她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個答案
她本來就不喜歡算術,得啦,丟開不學算了
可是不行,硬著頭皮也得學會它。
第 13次終于算對了。
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悅也是加倍的呀。
于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著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
1970年 4月,張海迪跟著帶領知識青年下鄉(xiāng)的父親張?zhí)狗颉?母親畢江嬌,坐著一輛大卡車,來到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
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非常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
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
她發(fā)現(xiàn)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
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fā)、釘扣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shù)厝罕娙贬t(yī)少藥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y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
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y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
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書上寫著怎么樣進針,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蘿卜上。
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進針),我覺得醫(y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
有人問我說,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
我說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針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樣的感覺,我要知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掌握了一定的醫(y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曾有醫(yī)生囑咐過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瘡,我會因為感染而死去。
我給別人當醫(yī)生,我也給自己當醫(yī)生。
15歲在農村的時候,我生了褥瘡,晚上點著小油燈,對著鏡子,我把自己身上潰爛的肉剪掉——所以,現(xiàn)在最怕聽的就是剪刀的聲音。
” 當年,張海迪作為一名待業(yè)青年,也曾有過自卑感。
“1年多的時間里,我四處報名,八方寫信,常常在招工單位的門口一待就是半天。
我真想能為社會做點事,可就是沒有一個單位要我。
在別人眼里,我是一個廢人。
”于是,當年,張海迪想到過自殺。
1974年 7月 14日,張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東西,寫好遺書,說自己不愿做沸騰生活的旁觀者,然后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靈,又給自己打了6支冬眠靈。
在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張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樓村的鄉(xiāng)親們,真舍不得離開他們;又想到了保爾在海淀公園自殺的情景,他也絕望過,但最終還是戰(zhàn)勝了懦弱和病殘,成了生活的強者。
想到這些,張海迪掙扎著爬起來。
可藥物起作用了,爬不起來了。
于是,她拼命地喊:“快來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 經過五六天的搶救,張海迪終于蘇醒過來。
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醫(yī)生護士,她慚愧極了,對大家說:“我錯了,從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
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 日后,曾有記者問張海迪:如果你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張海迪說:“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會實現(xiàn)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當一個醫(yī)生,這也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我 15歲時就自學醫(yī)術給鄉(xiāng)親們治病,但沒有機會真正穿上白大褂當一名白衣天使。
” 后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
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chuàng)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
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 背詩歌、 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
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 乃至手上、 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guī)定每天晚上不記 10 個單詞就不睡覺。
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
經過七八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輯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當初,為了給張海迪治病,母親變賣了手表、衣服等物品,還欠了一身的債,從無怨言,默默地盡著母親的神圣義務。
盡管家里窮,但父母總是盡最大努力滿足她的要求。
凡張海迪喜歡的書,不管花多少錢,跑多遠的路,父母總要想方設法給她買到。
生日或節(jié)假日,書成了父母送給她的最佳禮物。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zhàn)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作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fā)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后來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1年,張海迪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稱號,這年 12 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 1982 年,張海迪獲聊城地區(qū)“模范共青團員”和“三八紅旗手”稱號…… 今天,張海迪總在說,人就得有勇氣與生活中的不幸抗爭。
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樣的心態(tài)去對待——張海迪喜歡豪言壯語,因為她將自己的生活與座右銘式的豪言壯語融合在了一起。
名人名字的含義
冰心: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歲,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原名為,筆名為冰心 。
取“”為意。
:“魯”“豫”分別是其父母的祖籍。
“魯”為山東,是其母親的祖籍;“豫”為河南,是其父親的祖籍。
魯豫自己說家里女士優(yōu)先,所以就叫“魯豫”。
: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國社會的底層,所以從童年時代起就對民間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關注中國的農村,立志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和廣大中國農民受剝削壓迫的悲慘處境去奮斗。
因此,在崇一學堂讀書的時候,就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的座右銘。
.“五四”運動后,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chuàng)辦。
1930年4月,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
受到通緝,被迫臨時避難日本。
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創(chuàng)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chuàng)“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
1934年主編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蔡國慶:只是因為預產期為10月1日,但事實上他提前到9月17日出生,但他父親定下的名字卻沒有改
什么是918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沈陽北大營的中國駐軍發(fā)動武裝進攻,接著對我國東北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武裝侵略。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晚,駐扎在我國東北的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了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嫁禍於中國軍隊。
這就是所謂的「」。
日軍以此為藉口,突然向駐守在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fā)動進攻。
當時,正集中力量進行反共反人民的內戰(zhàn),執(zhí)行「」的反動政策,對日本侵略者妥協(xié)退讓。
東北軍執(zhí)行「不抵抗主義」的命令,未進行有組織的抵抗。
當晚,日軍攻占北大營,19日占領了整個沈陽城。
接著,日軍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qū)進攻,東北軍基本上不戰(zhàn)自潰。
1932年1月3日,日軍占領錦州;2月5日,占領了北滿最大城市哈爾濱。
至此全部淪陷。
1932年3月,在日本帝國主義卵翼下,在長春建立起傀儡政權——。
從此,日本帝國主義把東北變成它的殖民地,全面加強政治壓迫、經濟掠奪、文化奴役,使我國東北3000多萬同胞,慘遭涂炭,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
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
在中囯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先后出現(xiàn)了東北義勇軍和各種抗日武裝。
1936年2月,東北各抗日部隊統(tǒng)一改編為。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聯(lián)軍團結廣大群眾,進一步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抗日武裝斗爭,有力地配合了中囯共產黨領導的全國抗戰(zhàn)。
侵入沈陽的日軍裝甲車 「九一八」事變的發(fā)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并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qū)而采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
早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
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zhàn)略。
1931年,日本軍部秘密制訂了有關侵略我國東北的方針、步驟和措施。
在完成了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周密準備之后,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fā)動「九一八」事變,揭開了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qū)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回答者: 孫之望 - 舉人 五級 2-22 20:00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
自從發(fā)生以后,張學良實行東北易幟,遭到日本侵略者的反對和仇視,他們決心要消滅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地方政權,武裝占領東北地區(qū),實現(xiàn)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變中國東北為日本殖民地的大陸政策。
因此,日本侵略者常常派遣關東軍以保護南滿鐵路和附屬地的僑民為名,舉行演習,在我方軍事要地之間流竄,探測虛實,伺機挑釁。
我方當?shù)伛v軍屢次電告張學良,請示機宜,但張學良卻執(zhí)行蔣介石對日妥協(xié)政策,要求東北軍避免與日軍沖突。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乘張學良患重傷寒住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和東北防務空虛的機會,決定進攻沈陽,爆發(fā)了九·一八事變。
當晚10時20分,日本南滿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按照關東軍司令部預定計劃,炸毀南滿鐵路沈陽北郊柳條湖段鐵軌,以此來制造所謂的柳條湖事件,用以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路并襲擊日本守備隊。
11時許,日本守備隊會同第二師團的第十六、二十九、三十聯(lián)隊大舉進攻沈陽。
駐沈陽北大營旅長王以哲,奉東北邊防司令部力持鎮(zhèn)靜,不準抵抗的嚴令,不得已倉惶退去,營地遂被日軍攻占。
9月19日,日軍侵占沈陽城,乘虛而入,在幾天之內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廣大地區(qū),并繼續(xù)向吉林、黑龍江方向擴展。
9月19日,張學良電告國民政府并通電全國,報告日本軍隊占領沈陽情形。
同一天他在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對《大公報》記者發(fā)表談話時稱:吾早已令我軍士兵,對日軍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于庫房,那天夜里日軍以三百人攻入我軍陣地,開槍射擊,我軍本無武裝,自無抵抗。
同日,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吳鐵城、李石曾、張繼等赴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與張學良商討應付日軍方針,決定無論日方如何得寸進尺,始終持不抵抗政策,并對日僑予以安全保障。
對此,愛國士兵義憤填膺,群請一戰(zhàn)。
九·一八事變,激起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北平各大學立即組織抗日救國會。
全國各報紙均競相揭露日軍入侵罪行。
上海市黨部、市商會、反日會、各同業(yè)工會也分別發(fā)出通告、通電、宣言,要求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救國。
回答者:蕭蕭雨歇夢飄零 - 助理 二級 2-22 20:10 1931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嫁禍于中國軍隊。
這就是所謂的“柳條湖事件”。
日軍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守在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fā)動進攻。
由于東北軍執(zhí)行“不抵抗政策”,當晚日軍便攻占北大營,次日占領整個沈陽城。
日軍繼續(xù)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qū)進攻,短短4個多月內,128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日本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
“九一八”事變前,它已通過日俄戰(zhàn)爭奪取了旅順、大連和滿洲鐵路沿線并派兵駐扎,這正是它能夠陰謀進行事變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
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