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銘的相關(guān)說法
座右銘本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右邊的,后泛指人們、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
上,中外許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銘”。
也有叫《座右銘》的歌曲。
銘文樣式之一。
銘原指鏤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以記功頌德傳揚于后世。
《文選·崔瑗〈座右銘〉》呂延濟(jì)題注:“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
”座右銘由來于此。
座右銘的銘文比其他銘文更為簡短,有的只是一兩句話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邊,用以自警。
每個人都有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座右銘是恪守這一原則的較常見的形式。
座右銘的內(nèi)容是勉勵自己,鞭策自己,或約束自己行為的準(zhǔn)則。
座右銘是銘的一種。
銘,(就其名詞的屬性而言)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有兩種解釋: (1)在器物、碑碣上面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 (2)警惕自己的文字。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體。
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第一層含義的銘,如唐代大文豪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宋代文學(xué)大師蘇軾的《三槐堂銘》以及王安石的《泰州海陵縣主簿許軍墓志銘》……等等,都屬于此類范疇,這些精典的銘文,不僅以其獨特的文學(xué)形式,為中國古代的散文增添了魅力,更以其樸實的語言、深沉的情感,感動無數(shù)后人。
而第二層含義的銘,既:“警惕自己的文字”的銘——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座右銘”,其體裁或文或聯(lián),其文字有長有短,大都是起著勵志修身、鞭策警省的作用。
據(jù)《南史》記載,南朝時宋的名將吳階,“善讀史,有往事可師者,錄置座右。
積久,墻牅皆格言也。
”這可能是見諸于正史的有關(guān)座右銘的較早出處。
然而,作為銘的一鐘,最早的座右銘并非文字,而是一種物品,既“物銘”:相傳,在春秋時,齊人為死去的齊桓公修了一座廟。
里面擺放一個裝酒的器皿,叫欹器。
一次,孔子與學(xué)生拜廟時,對學(xué)生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把酒或水倒進(jìn)去,到一半的時候,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還會傾斜。
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右邊,用來警示自己不可驕傲自滿。
”——從孔子的話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座右銘,就是這種叫 “欹器”的酒器。
歷史的長河流到了今天,“座右銘”由最初的欹器、之后的金屬鏤刻……到今天的文字,其間演變的諸多“式樣”頗多耐人尋味、其蘊涵的警示意義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座右銘》 漢 崔媛 原文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jì)綱。
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
在涅貴不緇,曖曖內(nèi)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翻譯 不要津津樂道于人家的短處,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
世人的贊譽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zhǔn)則就行了。
審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動,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
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贊賞的。
潔白的品質(zhì),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才是寶貴的。
表面上暗淡無光,而內(nèi)在的東西蘊含著光芒。
老子曾經(jīng)告誡過:柔弱是有生命力的表現(xiàn),而剛強和死亡接近。
庸鄙的人有剛強之志,時間久遠(yuǎn),他的禍更重。
君子要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如果持久地實行它,久而久之,自會芳香四溢。
注釋:東漢書法家崔瑗年輕時好意氣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殺害,大怒之下殺了仇人,只身逃亡。
幾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鄉(xiāng)。
崔瑗自知因一時魯莽起大禍,吃足苦頭,就作銘(文體的一種)放在座位的右側(cè),用以自戒。
座右銘形式 右銘一般包括三種形式: ①自題; ②筆錄經(jīng)典言論或名人格言; ③請人題。
座右銘多置于人們能常見的地方,以時刻提醒自己。
較常見的或貼在屋里顯眼的墻上或?qū)懺诠P記本扉頁上,有的則貼在桌上。
相關(guān)傳說 這種寫出來放在座位旁邊或其他地方的格言為什么叫座右銘呢
有兩種不同的傳說。
一種傳說是這樣的:宋朝時有個叫吳介的人很喜歡史書。
史書中記載的可以吸取經(jīng)驗教訓(xùn)的事,他都抄下來,放在座位的右邊,稱之為“座右銘”。
銘就是刻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業(yè)或警惕自己的文字。
時間長了,他家連墻上、窗上都貼滿了警句、格言。
以后就慢慢地傳開了。
“座右銘”的內(nèi)容也不僅僅是可以借鑒的往事,形式也不僅僅是限于放在座位的右邊了。
另一種說法是有關(guān)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事。
據(jù)古書記載,欹器是一種奇特的盛酒器,空著的時候往一邊斜,裝了大半罐則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刂绷⑵饋?,裝滿了則一個跟頭翻過去。
這種歌器給人以不能自滿,自滿就要翻跟頭的啟迪。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生前非常喜歡這種歌器,座位右邊總是放著一個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驕傲自滿。
齊桓公死后,國人為他建造廟堂時也沒忘記將此器皿放人廟堂之中供人祭祖。
有一次,孔子帶著學(xué)生到廟里來朝拜,見到這種器皿,覺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廟里管香火的人打聽。
管香火的人告訴他,這是欹(qī)器。
孔子于是想起了有關(guān)齊桓公的故事。
他指著欹器對學(xué)生們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把酒或水倒進(jìn)去,到一半的時候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了就又會傾斜。
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側(cè),用來警戒自己決不可以驕傲自滿。
自滿就會像欹器里裝滿了水,必然要傾斜倒覆。
”說完,他就讓學(xué)生取來水倒進(jìn)欹器。
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說的一樣。
孔子又對學(xué)生說:“讀書也是一樣,謙受益,滿招損。
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
”回到家里,孔子也請人做了個欹器放在座位的右側(cè),用來警戒自己活到老,學(xué)到老,永不滿足。
南北朝時,著名科學(xué)家祖沖之也曾為齊武帝的兒子蕭子良做過一個欹器,非常成功。
可能是后來這種歌器失傳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準(zhǔn)確表達(dá)自己的思想,于是,欹器被刻在金屬上的文字所代替,放在自己座位旁。
書房里的銘文也并不都是金屬戒訓(xùn)文字,還包括許多格言,警句。
還有一種說法:東漢崔瑗殺了仇人,只身逃亡。
后來,朝廷赦免,才回到家鄉(xiāng)。
知道自己犯了錯,就作“銘”,放在座位的右邊,用以自戒。
后來,人們就叫做“座右銘”。
座右銘座右銘
座右銘是銘的一種。
銘,(就其名詞的屬性而言),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有兩種解釋: ?。?)在器物、碑碣上面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 ?。?)警惕自己的文字。
“座右銘”一說,起于東漢人崔瑗。
《文選·崔瑗〈座右銘〉》呂延濟(jì)題注:“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
”座右銘由來于此。
大意是:崔瑗的哥哥被人殺了,崔瑗為兄復(fù)仇,殺死了那個殺人者,然后亡命出逃,但還是被抓了起來,后來遇到大赦,他才被放出來。
他根據(jù)自己坎坷的經(jīng)歷作了總結(jié),寫了一段自誡的文字,經(jīng)常放置在座位的右面,所以就把它稱為“座右銘”而不是“座左銘”。
后人常以一些名言警句作為座右銘,往往短小精煉,有的還對仗工整,讀起來瑯瑯上口。
比如清人閆若璩集古語而成座右銘:“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寧日。
”表達(dá)了他勤學(xué)不倦的精神。
著名的清代名臣林則徐將“制怒”二字作為座右銘,以誡勉自己不要發(fā)火。
《聊齋》的作者蒲松齡在自己壓書的銅條上刻了座右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fù),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以此激勵自己,不達(dá)目的決不罷休,使他寫出了曠世杰作《聊齋》。
魯迅先生小時候曾經(jīng)遲到一次,他在自己的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這可說是最短最精煉的座右銘。
周恩來在青年時期撰寫過這樣的座右銘:“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表達(dá)了他年輕時代就有抱負(fù)有過人的見識。
徐特立有一副對聯(lián),也是他的座右銘:“有關(guān)國家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 還有一些前人的詩文警句被后人作為座右銘看待,如李商隱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如《儒林外史》中的句子:“讀書好,耕田好,學(xué)好便好;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如《紅樓夢》中的句子:“世事洞明皆學(xué)問,人情練達(dá)即文章。
” 當(dāng)然,座右銘只是起一種提醒作用,真正起作用的還是自己的頭腦和心志。
最好的座右銘不必寫出來的。
請問,座右銘是什么意識
是鼓勵自己的語言。
座右銘為什么不是座左銘
有兩種不傳說。
一種傳說是這樣的:宋朝時有個介的人很喜歡。
史書中記載的吸取經(jīng)驗教訓(xùn)的事,他都抄下來,放在座位的右邊,稱之為“座右銘”。
銘就是刻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業(yè)或警惕自己的文字。
時間長了,他家連墻上、窗上都貼滿了警句、格言。
以后就慢慢地傳開了。
“座右銘”的內(nèi)容也不僅僅是可以借鑒的往事,形式也不僅僅是限于放在座位的右邊了。
另一種說法是有關(guān)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事。
據(jù)古書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死了,齊國人為了紀(jì)念他,就給他造了一個廟堂。
廟堂里擺設(shè)了好多祭器,其中有一種很特別的裝酒的器皿。
它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把液體裝進(jìn)一半就直立起來。
這種酒具叫欹器。
有一天,孔子帶著學(xué)生到廟里來朝拜,看到了一個傾斜的酒器,覺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廟里管香火的人打聽。
管香火的人告訴他,這是欹(qī)器。
孔子于是想起了有關(guān)齊桓公的故事。
他指著欹器對學(xué)生們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把酒或水倒進(jìn)去,到一半的時候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了就又會傾斜。
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側(cè),用來警戒自己決不可以驕傲自滿。
自滿就會像欹器里裝滿了水,必然要傾斜倒覆。
”說完,他就讓學(xué)生取來水倒進(jìn)欹器。
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說的一樣。
孔子又對學(xué)生說:“讀書也是一樣,謙受益,滿招損。
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
”回到家里,孔子也請人做了個欹器放在座位的右側(cè),用來警戒自己活到老,學(xué)到老,永不滿足。
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屬上的文字所代替,放在自己座位旁。
書房里的銘文也并不都是金屬戒訓(xùn)文字,還包括許多格言,警句。
但“座右銘”這個詞卻一直用到今天。
麻煩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