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不達(dá)目的決不罷休的詩詞豪言壯語
乘風(fēng)破浪會有時,云帆濟(jì)滄海。
(李白沙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fēng)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送魏大從軍匈奴猶未滅,魏絳復(fù)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掛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從軍行七首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塞二首情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塞下曲六首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wù)哿荷丛础?/p>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形容不爭不罷休的詩句
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注釋]1. 《竹石》首題畫詩。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結(jié)實,像咬著不松口一樣。
3. 磨:折磨。
堅勁:堅定強(qiáng)勁。
4. 爾:那。
這句意思說:隨那東南西北風(fēng)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說]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
首二句說竹子扎根破巖中,基礎(chǔ)牢固。
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fēng)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nèi)匀粓远◤?qiáng)勁。
作者在贊美竹石的這種堅定頑強(qiáng)精神中,隱寓了自己風(fēng)骨的強(qiáng)勁。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常被用來形容人在斗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
[解說]平生為人喜歡細(xì)細(xì)琢磨苦苦尋覓好的詩句,詩句的語言達(dá)不到驚人的地步,我就決不罷休。
人已越來越老,寫詩全都是隨隨便便敷衍而成,對著春天的花鳥,沒有了過去的深深憂愁。
江邊新裝了一副木欄,可供我悠然地垂釣,我又備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希望有陶淵明、謝靈運這樣的詩壇高手相伴,肯定會在這時一起做詩暢談,一起浮槎漫游。
用詩詞中的一句,表達(dá)自己做事不達(dá)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
用詩詞中的一句表達(dá)自己做事不達(dá)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最貼切的就是:不到長城非好漢。
如果用句佛家地藏王菩薩的話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推薦一些形容堅持不懈、不達(dá)目的不罷休的成語,褒貶都可以
鍥而不舍人們都知道鍥而不舍的意思就是類似于永不服輸。
不是有一句話叫“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嗎
該成語故事講的是戰(zhàn)國末期我國著名的哲學(xué)家和教育家荀況在《勸學(xué)》中教育人們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這個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連金屬和石頭那么硬的東西都可以鏤穿。
其中“鏤刻”是一種精細(xì)的雕刻方式。
在《勸學(xué)》中,荀子還用鏤刻金石來說明學(xué)習(xí)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他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后人就是根據(jù)這里鍥而不舍的意思總結(jié)出了這句成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
學(xué)習(xí)知識是一個由少到多、日積月累的過程,高深淵博的學(xué)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
所以人們學(xué)習(xí)時一定要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會取得成功。
鍥而不舍的反義詞可以是淺嘗輒止、虎頭蛇尾等。
這是一個褒義的成語,我們可以用它來形容一切不達(dá)目的不肯罷休的正面人物和正面行動。
不過不可以用于壞人,如果用于壞人可以用賊心不死、不思悔改、變本加厲等。
道路艱難也要走,不達(dá)目的不罷休,后面是什么句子
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許多偉人都在遇到困難挫折時,憑借這種力量的支持,最終走向了成功
“不達(dá)目的誓不罷休”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成語解釋 斃而后已 指努作或為某一目的奮生,至死才。
出處:西漢·戴圣《禮表記》:“鄉(xiāng)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
” 善罷干休 善:好好地;甘休:情愿罷休。
好好地解決糾紛,不再鬧下去(多用于否定)。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五回:“他看見奶奶比他標(biāo)致,可比他得人心兒,他就肯善罷干休了
” 欲得而甘心 想要弄到手才稱心滿意(多用于對人的報復(fù)或打擊)。
出處:戚其章《甲午戰(zhàn)爭史》第三章第二節(jié):“敵人早就視定遠(yuǎn)、鎮(zhèn)遠(yuǎn)為眼中釘,‘其所欲得而甘心者,亦惟定、鎮(zhèn)二船’。
” 不到黃河心不死 比喻不達(dá)目的不罷休。
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七回:“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
現(xiàn)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
” 不見棺材不落淚 比喻不到徹底失敗的時候不肯罷休。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十八回:“咱們今將理和他說,不見棺材不落淚。
” 不見棺材不下淚 比喻不到走投無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98回:“常言說得好,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咱如今將理和他說,不見棺材不下淚,他必然不妥。
”
用詩詞中的一句,表達(dá)自己做事不達(dá)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
不到長城非好漢。
表示不達(dá)目的決不罷休的詩詞豪言壯語
《俠客行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樂府三十首”。
)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jīng)。
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fā)生
《滿江紅》宋岳飛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