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柳字的詩句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長恨歌》唐 · 白居易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長恨歌》唐 · 白居易蛾兒雪柳黃金縷《青玉案·元夕》宋 · 辛棄疾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宋 · 陸游
含有柳字的詩句都有哪些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謝靈運《登池上樓》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韓《寒食》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高鼎《村居》space?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韋莊《臺城》春未老,風(fēng)細柳斜斜。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杜甫《小至》西城楊柳弄春柔。
——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楊萬里《新柳》晴煙漠漠柳毿毿,不那離情酒半酣。
——韋莊《古離別》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武元衡《春興》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閨怨》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徐俯《春游湖》渭城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維《渭城曲》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李商隱《夕陽樓》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陸游《沈園二首》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p>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柳暗花明春事深。
——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水漲魚天拍柳橋。
——周邦彥《浣溪沙·水漲魚天拍柳橋》晴風(fēng)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李清照《懈戀花》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戴叔倫《蘭溪棹歌》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許渾《咸陽城東樓》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楊巨源《城東早春》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王維《少年行四首》更無柳絮因風(fēng)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司馬光《客中初夏》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韓愈《聽穎師彈琴》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王維《送沈子歸江東》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王維《田園樂七首·其五》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賈至《春思二首·其一》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弱柳從風(fēng)疑舉袂,叢蘭`露似沾巾。
——劉禹錫《憶江南·春去也》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
——王《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
——柳永《少年游·長安古道馬遲遲》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柳陰庭院占風(fēng)光,呢喃清晝長。
——曾覿《阮郎歸·柳陰庭院占風(fēng)光》顛狂柳絮隨風(fēng)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五》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馬致遠《壽陽曲·江天暮雪》風(fēng)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xù)。
——李煜《虞美人·風(fēng)回小院庭蕪綠》柳下笙歌庭院,花間姊妹秋千。
——晏幾道《破陣子·柳下笙歌庭院》煙柳畫橋,風(fēng)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其一》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歐陽修《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春山暖日和風(fēng),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
——白樸《天凈沙·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
——晏殊《無題·油壁香車不再逢》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
——歐陽修《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
——晏幾道《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云淡風(fēng)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程顥《春日偶成·云淡風(fēng)輕近午天》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陳亮《虞美人·東風(fēng)蕩r輕云縷》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
——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yīng)攀折他人手。
——韓《章臺柳·寄柳氏》絲絲楊柳絲絲雨。
——蔣捷《虞美人·梳樓》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王維《觀獵》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
——杜甫《后游》枝上柳綿吹又少。
——蘇軾《蝶戀花·春景》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劉Y虛《闕題》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李白《勞勞亭》滿城春色宮墻柳。
——陸游《釵頭鳳·紅酥手》蛾兒雪柳黃金縷。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何許最關(guān)人,烏啼白門柳。
——李白《楊叛兒》菀菀黃柳絲,髟踴ù埂——常建《春詞二首
含“柳”字的詩句(越多越好)
1.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2.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3.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4. 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5.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6.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7.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8.漢陽江上柳,望客引東枝9. 倚欄凝望,暗牽愁緒,柳花飛趁東風(fēng)10.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盛煙柳滿皇都。
11.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12.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13.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14.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15.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 16. 漢陽江上柳,望客引東枝。
—— 17.倚欄凝望,暗牽愁緒,柳花飛趁東風(fēng)。
—— 18,柳暗花明又一村19.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20.最是一年春好處,絕盛煙柳滿皇都21.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22.羌笛無需怨楊柳,23.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含柳字的詩句,分別表達了坐著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柳意象是中國詩歌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而蘊含極豐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種榮格所說的蘊含著集體無意識的原始意象,積淀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國文學(xué)的特有風(fēng)貌。
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發(fā)軔于《詩經(jīng)》,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
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可從從別離、相思、鄉(xiāng)思、時間意識等方面審視。
1、《詩經(jīng)》的影響。
《詩經(jīng)》中有四首詩說到柳,其中影響最大的要算《采薇》,其“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六朝詩歌中就留下了很深的痕跡:“浮云玉葉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蕭子顯《燕歌行》);“桂華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劉孝綽《校書秘書省對雪詠懷》);“雜桂還如月,依柳更疑星”(陳后主叔寶《宴光璧殿詠遙山燈詩》);“春心自浩蕩,春樹柳攀折。
共此依依情,無奈年年別”(江總《折楊柳》);“含露桃花開未飛,臨風(fēng)楊柳自依依” (隋煬帝楊廣《四時歌·東宮春》)等。
古代詩人罕有不讀《詩經(jīng)》的,在他們吟讀時,《詩經(jīng)》中柳意象就會潛移默化地進入詩人的心靈,并沉積下來。
當(dāng)詩人創(chuàng)作時,它便會發(fā)生作用。
2、民間“折柳贈別”風(fēng)俗的影響。
六朝社會動蕩,人生別離也就成了一種常見的社會現(xiàn)象。
在柳與人之間已具備“心有靈犀一點通”(指異質(zhì)同構(gòu))的情況下,人們就非常樂意把柳當(dāng)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負載體。
親朋別離,折下一條細柳枝,什么話都不說,便表達了送者對離別者戀戀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希望離別者不論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樣成活發(fā)達,隨遇而安,更希望能把故友的綿綿情絲永遠留在心里,早日歸來。
“幽幽桂葉落,馳道柳條長。
折榮疑路遠,用表莫相忘”(顧野王《芳樹》)。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雜曲歌辭《送別詩》)等,或希望遠行人早日歸來,或希望友誼長存,即使在很遠的地方也不要忘記。
漢代出現(xiàn)了第一首專門反映折柳送別的《折楊柳行》,六朝時則有30多首,還出現(xiàn)了《月節(jié)折楊柳》這樣十三首連在一起的組歌,并由樂府歌詞發(fā)展到文人的專門創(chuàng)作。
六朝時僅梁就有劉邈、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等人寫了《折楊柳》。
也許折柳贈別更合六朝文人高雅飄逸的心態(tài),故而反映折柳贈別的詩在六朝大量產(chǎn)生。
但還須注意的是,當(dāng)時還有折梅贈別的習(xí)俗。
賀徹《賦得長笛吐清氣詩》中的“柳折城邊樹,梅舒嶺外林”是互文,意思是城邊的柳樹梅樹被折來送別,只有嶺外的梅柳才能舒適地生長。
陸凱《贈范曄詩》中“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則是折梅表離別之情的名句。
但折梅贈別遠不及折柳贈別繁盛,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柳比梅種植普遍得多,便于就地取材;二是柳枝弱,枝條長而下垂,容易攀折。
3、“柳”與“留”、“絲”與“思”、“絮”與“緒”諧音。
中國人善于使用諧音表達情感,柳及其相關(guān)物的這種諧音便易于成為表達情感的媒介,這在六朝詩歌中大量存在。
“垂絲被柳陌”(盧思道《贈劉儀同西聘詩》)、“懸絲拂城轉(zhuǎn)”(岑之敬《折楊柳》)、“柳絮時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蕭繹《和劉上黃春日詩》)等都可以有諧音雙關(guān)之意。
何況“,柳”還有聚之意《周禮天宮》“柳轂”注疏:“柳者諸色所聚。
”《釋名·釋喪制》“柳車”注疏:“柳,聚也,眾飾所聚,亦其形僂也。
”“聚”也就是留聚的意思。
4、柳是六朝詩人生活環(huán)境中的常見之物,易于入詩。
柳生命力強,隨處可插。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
”況且古人很早就喜歡種柳,先秦《石鼓詩》中有“何以橐之,惟楊及柳”,在這里,種柳就很帶有一股文化味兒。
種的柳多了,柳樹也就隨處可見。
不管是屋前“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陶淵明《擬古詩》),還是園邊“折柳攀場圃,負綆汲潭壑”(鮑煦《秋夜詩》);不管是路邊“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梁簡文帝蕭綱《樂府上之回》),還是水邊“柳條恒拂岸,花氣盡薰舟”(梁元帝蕭繹《赴荊州泊三江口詩》)、“垂柳覆金堤,蘼蕪葉復(fù)齊”(隋煬帝楊廣《昔昔監(jiān)》)都有柳樹垂拂。
畢竟,詩人的詩反映的是現(xiàn)實世界,所使用的物象也只能是他們所看到、所熟悉、曾經(jīng)引起他們情感波動的物象。
這些物象往往成為了人的審美對象。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一個物象顯示或者使我們憶起生活,一如我們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樣,我們覺得它們美镲”⑷ 5、柳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性。
,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為它看上去像一個悲哀的人,而是因為垂柳枝條的形狀、方向和柔軟性本身就傳遞了一種被動下垂的表現(xiàn)性。
柳絲柔長,象征情意綿綿;紛舞不定的柳絮又與游子飄零、分離時的離情別緒飛揚合拍;柳枝下垂,跟感慨離別時的人們那壓抑低回的情態(tài)同構(gòu)。
柳的這種獨特表現(xiàn)性使其具有獨特審美性,詩人抒寫離別,自然就會覺得“落絮游絲亦有情”(杜甫《白絲行》)。
柳是春天之物,其榮枯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一種歲月流逝的滄桑之感。
這樣,柳不僅具有離別相思、鄉(xiāng)思等象征喻義,而且還具有時間象征喻義。
柳意象既可以個體生命形象作為時間流的象征,也可以類生命形象作為時間流的象征,因而就出現(xiàn)“人們無法看出詩人的意圖,把握不到詩人要用它表達什么感情”⑻的情況。
為了確定柳在詩中的作用,六朝詩人往往通過意象組合來解決。
意象組合,也就是意向并置,因為“藝術(shù)的符號是‘同時性的符號’,它是將一種完整的意象系列一次性的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并置性結(jié)構(gòu)。
每個意象處在這種并置結(jié)構(gòu)中,其意義才能得到確定,詩的整體意義也才能得以顯示出來”,⑼且并置總是指向意義的同一性。
如陳后主叔寶《宴光璧殿詠遙山燈詩》中“雜桂還如月,依柳更疑星”、虞綽《子婺洲被囚詩》中“桃蹊日影亂,柳徑起秋風(fēng)”。
日、月、星在天空循環(huán)往復(fù),永不停止,柳樹也隨著春天的到來綠了一次又一次,循環(huán)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