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東風的詩詞
1夜放樹,更吹落星如雨 .2春城無處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春。
4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5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6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7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意象分析:1代表春意,生機,活力。
2代表離愁、憂怨、傷感.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如第4,5,7句
勝日尋芳水濱上月詩中的第一句交代什么和什么,第二句是什么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首《春日》從詩句上看,是一首寫春游的詩——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其中“勝日尋芳”,點破時令是春日,詩人的活動是春游踏青。
“泗水濱”交代春游的地點。
第二句“無邊光景一時新”,描寫春景,場景是闊大的,表明大地春回,萬物復蘇,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受。
后二句是寫“尋芳”所得。
“等閑識得東風面”,詩人對東風作了人格化的描寫,是說當你一旦感受到拂面的東風時,它已經給大地披上了全新的春裝。
“萬紫千紅總是春”,色彩絢爛,形象鮮明,意境宏大,是描寫春光的神來之筆。
它如今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并賦予了新的含意。
這首詩贊美了春天的繁榮,充滿了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格調健朗,令人感奮激昂。
僅從字面看,也算得上是寫景抒情的佳作了。
形容花重新煥發(fā)生機的詩句
劉翰《好事近·花底一聲鶯》:東風吹盡去年愁,解放丁香結。
汪藻《春日》: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
王十朋《點絳唇·素香丁香》:落木蕭蕭,琉璃葉下瓊葩吐。
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shù)點紅。
王維《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古詩中楊柳有什么特殊含義
1 古典詩詞中的楊柳意象 在我國古典詩詞曲中,楊柳是最常見的意象之一,也是最優(yōu)美動人、纏綿多情的一個意象。
仔細而深入地探究楊柳意象在古詩中的作用,對于了解古代文化傳統(tǒng),提高民族文化素養(yǎng),增強詩詞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楊柳抒寫惜別深情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蘊含惜別之意是楊柳意象最本質的藝術特征。
古代詩詞曲借楊柳意象來抒寫離別之情的佳句可謂不勝枚舉。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李白《勞勞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軾《水龍吟》)“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
”(王實甫《西廂記》)這些佳詞麗句都以柳傳情,纏綿悱惻。
楊柳意象與離別聯(lián)系在一起,首先,是因為楊柳姿態(tài)婀娜柔美,溫婉多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 ?小雅?采薇》)楊柳的依依不舍之態(tài)和人們的依依惜別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稱贊道:“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
”認為“楊柳依依”生動地表現(xiàn)了楊柳的婉軟美好之態(tài),“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
從《詩經》這個源頭開始,我國古典詩詞曲中的楊柳意象便有了惜別的暗示性和啟發(fā)性。
其次,是因為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謂“載酒送春別,折柳系離情”。
這一習俗到唐代尤盛。
當時長安人多到灞橋折柳送別。
據(jù)《三輔黃圖》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
”這是折柳與贈別有密切聯(lián)系的最早記載。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
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說《柳》)“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陸游《秋波媚》)“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無名氏《送別》) 再次,“柳”與“留”諧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達眷眷難舍之情。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秦觀《江城子》) 還有一點是,古曲中有《折楊柳》的送別曲子。
例如,漢樂府《橫吹曲》中就有《折楊柳》曲。
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有“上馬不提鞭,反折楊柳枝”的句子。
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孤城一片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中的“楊柳”指的就是《折楊柳》曲。
李白的《春夜洛陽城聞笛》)更妙:“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聞笛聲而激起鄉(xiāng)愁,觸動離憂,何也
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楊柳》曲
▲借楊柳歌詠美好春光 楊柳生長于春,茂密于夏,枝葉葳蕤,生機蓬勃,所以古人常借詠柳來贊美春光歌詠大自然。
例如,“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陶淵明《歸園田居》)“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初春小雨》) “春風楊柳欲青青,煙淡雨初晴。
”(晏殊《訴衷情》)“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 (晏殊《破陣子》)“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 (宋祁《玉樓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畫,令人流連忘返。
借楊柳歌詠美好春光,最負盛名的當數(shù)唐朝詩人賀知章的那首《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運用比喻、擬人手法,不但表現(xiàn)了柳葉的精致之美,歌頌了春天的盎然生機,而且喚起了讀者的聯(lián)想,給人留下了極為廣闊的想像空間,堪稱詠柳的千古絕唱。
也有借楊柳表達惜春傷春之情的。
例如,“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
相思只在,丁香枝頭,豆蔻梢頭。
”再如,“參差煙柳灞陵橋,風物盡前朝。
衰楊枯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 (柳永《少年游》)把傷春、惜別和相思之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借楊柳描寫女子和愛情 從審美的角度講,楊柳隨風披拂,嬌羞依人,千般姿態(tài),萬種風情,極具女性的陰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楊柳來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顏。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長恨歌》),“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狀女人俏麗之姿、優(yōu)雅之態(tài),如在目前。
楊柳給人的審美愉悅還體現(xiàn)在對愛情的描寫上。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歐陽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愛情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江上”并非“江岸”)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竹枝詞》)詩歌以楊柳起興,寓情于景,描寫了一幅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的絕妙圖畫。
也有借楊柳描寫愛情悲劇,抒寫感世傷懷之情的:“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
”(《敦煌曲子詞》)以楊柳自比,直抒胸臆,其身遭遺棄的痛苦和怨憤,求愛不得的無奈和悲哀,怎不令人潸然淚下,感慨系之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兮,雨雪霏霏”。
楊柳嫵媚婀娜,搖曳多姿。
它誕生于《詩經》這方沃土里,茁壯于陶淵明的草廬旁,繁榮于唐詩宋詞的藝苑中,歷來為詩人畫家所鐘愛,為文人墨客所青睞。
千百年來它寄托了多少相思離愁,又承載了幾多羈旅情懷。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楊柳代表著春風,象征著春天,它是春的使者。
所謂“風回小院庭蕪綠,楊柳春相續(xù)”你看,庭院綠意盎然,柳睜開了眼睛。
春天是一個多么令人神往的綠色世界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美麗的黃鸝在嫩綠的柳枝間盡情的歡唱,春天又是一個多么富有生機的世界啊!“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風居然裁出了絲絳,可見春天是一個多么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季節(jié)!詩人們就是這樣把對春天的熱愛贊美之情融于對楊柳的描繪中。
“楊柳枝,芳菲節(jié),可憎年年增離別”。
自漢代以來,人們送別親朋好友,愛折柳枝相贈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至唐代“折柳”這一風俗便成為贈別或送別的代稱。
“霸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羅隱《柳》)詩人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抒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的送別情景,字里行間洋溢著濃濃的離情別緒。
楊柳啊,你留給多少親朋摯友惜別的痛苦辛酸!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代叔倫《堤上柳》)青青的垂柳啊,你垂下的萬條柔絲,編織了多少離情,又縫進了多少別緒,你使夫妻們肝腸寸斷,又使多少情侶們愛意纏綿,淚水漣漣。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雍裕之《江邊柳》)詩中的女主人公沒有折柳送別。
反而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難以割舍的依戀之情通過柳絲的這一意象表現(xiàn)得何等真切,又何等凄婉。
“絆惹春風別有情,時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唐彥謙《垂柳》)。
這首詩的開篇惟妙惟肖的寫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然后筆鋒一轉,另辟蹊徑,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針砭時弊,諷刺矛頭直指皇帝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于柔情中見犀利,含蓄中露鋒芒,憤世嫉俗之情可謂淋漓盡致! “參差煙樹霸陵橋,風物盡前朝。
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3 一曲《陽關》,斷腸聲盡。
獨自憑蘭橈。
”這是柳永的一曲《少年游》。
作者借霸橋暮色、衰楊古柳、夕陽殘照等一系列物象寄情,將羈愁與傷感的雙重惆悵進行了強烈的渲染,字字跳蕩著浪跡異鄉(xiāng)、淪落不遇的憤慨;句句蘊涵著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詛咒。
高度的概括了封建社會無數(shù)游宦漂泊的文人的凄苦憂憤的心境。
因為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折柳象征著離別,所以楊柳往往成為引發(fā)相思、觸動離愁的媒介,寄托著相思懷人之情感。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該詩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的登上翠樓去欣賞春景,忽然間無情的楊柳闖入了她的眼簾,撩撥起她的相思,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激起她對丈夫的無比思戀。
孤獨、寂寞、悔恨之情便油然而生。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是柳永《雨霖鈴》中有名的詩句,它把楊柳、曉風、殘月這三件最能觸動相思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而又凄涼的畫面。
因為此時是他離開心愛的人兒的第二天早晨,“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圖景還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
面對眼前的凄涼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煙波”還要繼續(xù)前行,離自己的戀人越來越遠,他怎么能不思念萬分呢?這惹人的楊柳啊,就如同他那綿綿的相思深深地扎根于他痛苦的心畔。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中國人民如春風中的楊柳那么蓬勃,那么多姿,那么富有活力和生機,他們在社會主義春風的吹拂下,意氣風發(fā),欣欣向榮,婆娑舞弄。
充滿了希望,充滿了無比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借春風中的楊柳抒發(fā)了對勞動人民的無比熱愛和深深贊美之情。
出門順風栽楊柳 清明前后,谷風習習,柳條依依,柳葉如眉,不禁想起溫州鼓詞藝人吟唱的“出門順風栽楊柳,回家金杏滿樹紅”的俚語。
溫州人素有外出務工經商的習慣,每年清明前后,春和景明,便打點家生伙出門做生意,家人鄰里預祝他順風順水在外地發(fā)達賺銀,廣進財源。
像楊柳那樣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立業(yè),葉茂枝盛,待到秋后回家時,門前屋后金杏滿枝碩果,紅紅似火。
這雖是一句古老的吉祥討彩的祝語,卻應驗當今數(shù)百萬溫州能人在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以至越洋過海在外國創(chuàng)業(yè)之身,像楊柳那樣隨土而安、異域生財。
數(shù)不盡的溫州村、溫州城正是溫州人出門順風栽楊柳的寫照,更是溫州人的驕傲。
楊柳,不僅是溫州人的吉祥物,也是中華民族借以詠吟胸臆、寄托心志的具有詩情畫意的素材,側面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
楊柳的柳字與留字諧音,提到柳便在人們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親人的意境。
早在漢代便有折柳送別暗寓殷勤挽留之情。
到隋唐兩宋更盛。
隋代無名氏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唐代長安東邊的灞水上有座灞橋,是東去洛陽的必經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風。
因而灞水兩岸遍植楊柳。
南朝那位才盡的江郎曾有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稱灞橋為銷魂橋。
唐代裴說《柳》詩:“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怨柳樹無情,實怨離人無情。
被誤歸李白名下的《憶秦娥》詞中“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灞陵就是指這座銷魂橋。
離人在此橋折柳話別,難禁熱淚。
現(xiàn)代常聞于歌壇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風笛聲中的柳絲來抒發(fā)“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傷感
楊柳的柳字與留字諧音,提到柳便在人們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親人的意境。
早在漢代便有折柳送別暗寓殷勤挽留之情。
到隋唐兩宋更盛。
隋代無名氏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唐代長安東邊的灞水上有座灞橋,是東去洛陽的必經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風。
因而灞水兩岸遍植楊柳。
南朝那位才盡的江郎曾有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稱灞橋為銷魂橋。
唐代裴說《柳》詩:“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怨柳樹無情,實怨離人無情。
被誤歸李白名下的《憶秦娥》詞中“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灞陵就是指這座銷魂橋。
離人在此橋折柳話別,難禁熱淚。
現(xiàn)代常聞于歌壇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風笛聲中的柳絲來抒發(fā)“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傷感
含有“東風”的詩詞句
1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4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5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6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7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意象分析:1代表春意,生機,活力。
2代表離愁、憂怨、傷感.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如第4,5,7句
《釵頭鳳》是什么
什么意思
釵頭鳳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注釋】:這首詞寫的陸游自己的愛情悲劇。
陸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氏士族的一個大家閨秀,結婚以后 ,他們“ 伉儷相得”,“ 琴瑟甚和”,是一對情投意和的恩愛夫妻。
不料,作為婚姻包辦人之一的陸母卻對兒媳產生了厭惡感 ,逼迫陸游休棄唐氏。
在陸游百般勸諫、哀求而無效的情況下,二人終于被迫分離,唐氏改嫁“同郡宗子”,彼此之間也就音訊全無了。
幾年以后的一個春日,陸游在家鄉(xiāng)山陰(今紹興市)城南禹跡寺附近的沈園,與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
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對陸游的撫慰之情。
陸游見人感事,心中感觸很深,遂乘醉吟賦這首詞,信筆題于園壁之上。
全首詞記述了詞人與唐氏的這次相遇,表達了他們眷戀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發(fā)了詞人怨恨愁苦而又難以言狀的凄楚心情。
詞的上片通過追憶往昔美滿的愛情生活,感嘆被迫離異的痛苦,分兩層意思。
開頭三句為上片的第一層,回憶往昔與唐氏偕游沈園時的美好情景 :“紅酥手,黃滕酒。
滿城春色宮墻柳 。
”雖說是回憶,但因為是填詞,而不是寫散文或回憶錄之類,不可能把整個場面全部寫下來,所以只選取一個場面來寫,而這個場面,又只選取了一兩個最富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情事細 節(jié)來寫 。
“ 紅酥手”,不僅寫出了唐氏為詞人殷勤把盞時的美麗姿態(tài),同時還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包括她的內心美)的作用。
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具體而形象地表現(xiàn)出這對恩愛夫妻之間的柔情密意以及他們婚后生活的美滿與幸福。
第三句又為這幅春園夫妻把酒圖勾勒出一個廣闊而深遠的背景,點明了他們是在共賞春色。
而唐氏手臂的紅潤,酒的黃封以及柳色的碧綠,又使這幅圖畫有了明麗而又和諧的色彩感。
“東風惡”幾句為第二層,寫詞人被迫與唐氏離異后的痛苦心情。
上一層寫春景春情,無限美好,到這里突然一轉,激憤的感情潮水一下子沖破詞人心靈的閘門,無可遏止地渲泄下來 。
“東風惡”三字,一語雙關,含蘊很豐富,是全詞的關鍵所在,也是造成詞人愛情悲劇的。
本來,東風可以使大地復蘇,給萬物帶來勃勃的生機,但是,當它狂吹亂掃的時候,也會破壞春容春態(tài),下片所云“桃花落,閑池閣”,就正是它狂吹亂掃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因此說它“ 惡”。
然而,它主要是一種象喻,象喻造成詞人愛情悲劇的“惡”勢力 。
至于陸母是否也包含在內,答案應該是不能否認的,只是由于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不得不以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出之。
下面一連三句,又進一步把詞人怨恨“東風”的心理抒寫了出來,并補足一個“惡”字:“歡情薄。
,幾年離索 。
”美滿姻緣被迫拆散 ,恩愛夫妻被迫分離,使他們兩人在感情上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痛苦,幾年來的離別生活帶給他們的只是滿懷愁怨。
這不正如爛漫的春花被無情的東風所摧殘而凋謝飄零嗎
接下來 ,“錯,錯,錯”,一連三個“錯”字,連迸而出,感情極為沉痛。
但這到底是誰錯了呢
是對自己當初“ 不敢逆尊者意”而終“ 與婦訣”的否定嗎
是對“尊者”的壓迫行為的否定嗎
是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嗎
詞人沒有明說,也不便于明說,這枚“千斤重的橄欖”(語)留給了我們讀者來噙,來品味。
這一層雖直抒胸臆,激憤的感情如江河奔瀉,一氣貫注 ;但又不是一瀉無余 ,其中“東風惡”和“錯,錯,錯”幾句就很有味外之味。
詞的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現(xiàn)實,進一步抒寫妻被迫離異的巨大哀痛,也分為兩層。
換頭三句為第一層,寫沈園重逢時唐氏的表現(xiàn)。
“春如舊”承上片“滿城春色”句而來,這又是此時相逢的背景。
依然是從前那樣的春日,但是,人卻今非昔比了。
以前的唐氏,肌膚是那樣的紅潤,煥發(fā)著青春的活力 ;而如今的她 ,經過“東風”的無情摧殘,憔悴了,消瘦了 。
“人空瘦”句,雖說寫的只是唐氏容顏方面的變化,但分明表現(xiàn)出“幾年離索”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 。
象詞人一樣 ,她也為“”折磨著;象詞人一樣,她也是舊情不斷,相思不舍啊
不然,怎么會消瘦呢
寫容顏形貌的變化來表現(xiàn)的變化,原是文學作品中的一種很常用的手法,但是瘦則瘦矣,何故又在其間加一個“空”字呢
“ 使君自有婦 ,亦有夫 。
”( 》)從婚姻關系說,兩人早已各不相干了,事已至此,不是白白為相思而折磨自己嗎
著此一字,就把詞人那種憐惜之情、撫慰之意、痛傷之感等等,全都表現(xiàn)了出來 。
“ 淚痕”句通過刻畫唐氏的表情動作,進一步表現(xiàn)出此次相逢時她的心情狀態(tài) 。
舊園重逢,念及往事,她能不哭、能不淚流滿面嗎
但詞人沒直接寫淚流滿面,而是用了白描的手法,寫她“淚痕紅浥鮫綃透”,顯得更委婉 ,更沉著,也更形象,更感人。
而一個“透”字,不僅見其流淚之多,亦見其傷心之甚。
上片第二層寫詞人自己,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這里寫唐氏時卻改變了手法,只寫了她容顏體態(tài)的變化和她痛苦的心情由于這一層所寫的都是詞人眼中看出的,所以又具有了“一時雙情俱至”的藝術效果。
可見詞人,不僅深于情,而且深于言。
詞的最后幾句,是下片的第二層,寫詞人與唐氏相遇以后的痛苦心情 。
“桃花落”兩句與上片的“東風惡”句前后照應,又突出寫景雖是寫景,但同時也隱含出人事。
不是么
桃花凋謝,園林冷落,這只是物事的變化,而人事的變化卻更甚于物事的變化。
象桃花一樣美麗姣好的唐氏,不是也被無情的“東風”摧殘折磨得憔悴消瘦了么
詞人自己的心境,不也象“閑池閣”一樣凄寂冷落么
一筆而兼有二意很巧妙,也很自然 。
下面又轉入直接賦情:“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這兩句雖只寥寥八字 ,卻很能表現(xiàn)出詞人自己內心的痛苦之情 。
雖說自己情如山石,癡心不改,但是,這樣一片赤誠的心意,又如何表達呢
明明在愛,卻又不能去愛;明明不能去愛,卻又割不斷這愛縷情絲。
剎那間,有愛,有恨,有痛,有怨,再加上看到唐氏的憔悴容顏和悲戚情狀所產生的憐惜之情、撫慰之意,真是百感交集,萬箭簇心,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哀,再一次沖胸破喉而出:“莫,莫,莫
”事已至此,再也無可補救、無法挽回了,這萬千感慨還想它做什么,說它做什么
于是快刀斬亂麻:罷了,罷了,罷了
明明言猶未盡,意猶未了,情猶未終,卻偏偏這么不了了之,而在極其沉痛的喟嘆聲中全詞也就由此結束了。
這首詞始終圍繞著沈園這一特定的空間來安排自己的筆墨,上片由追昔到撫今,而以“東風惡”轉捩;過片回到現(xiàn)實,以“春如舊”與上片“滿城春色”句相呼應,以“桃花落,閑池閣”與上片“東風惡”句相照應,把同一空間不同時間的情事和場景歷歷如繪地疊映出來。
全詞多用對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時的美好情景寫得逼切如現(xiàn),就越使得他們被迫離異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顯出“東風”的無情和可憎,從而形成感情的強烈對比。
再如上片寫“紅酥手”,下片寫“人空瘦”,在形象、鮮明的對比中,充分地表現(xiàn)出“幾年離索”給唐氏帶來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 。
全詞節(jié)奏急促 ,聲情凄緊,再加上“錯,錯,錯”和“莫,莫,莫”先后兩次感嘆,蕩氣回腸,大有慟不忍言、慟不能言的情致。
描寫春天富有生機的詩句
1、《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2、《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5、《相思》【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6、《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7、《春思》【唐】皇甫冉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家住層城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8、《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
9、《春詞》【唐】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shù)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10、《詠柳》【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1、《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3、《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4、《玉樓春》【宋】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15、《江南春絕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6、《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宋】歐陽修 楚色窮千里,行人何苦賒。
芳林逢旅雁,候館噪山鴉。
春入河邊草,花開水上槎。
東風一樽酒,新歲獨思家。
17、《玉樓春》【宋】辛棄疾 風前欲勸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隨流落水邊花,且作飄零泥上絮。
鏡中已覺星星誤,人不負春春自負。
夢回人遠許多愁,只在梨花風雨處。
18、《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9、《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20、《絕句》【宋】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1、《游園不值》【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